(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廷相的气本论和认识论.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廷相的气本论和认识论.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廷相的气本论和认识论.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廷相的气本论和认识论.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廷相的气本论和认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的哲学家。他多年研究自然科学,适应当时社会发展, 构造了一个以元气为万物本源的完善的哲学体系。 明朝中期,政治危机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程朱理学因为自身内在矛盾发 展而逐渐衰颓。在此背景之下,王廷相从程朱出发,又回到张载,适应社会的 需求,对程朱、张载的理论进行改造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元气本体论、知 行兼举的认识论、性与气相资人性论。 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认为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元气具有至 高无上性,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站在“元气是万物之本源 的角度,王廷相对 之前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表现出他敢于批判权威的战斗精神。王廷 相气本论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唯物论,其中“太虚”一词便是缘自张载,同时, 王廷相说自己写的慎言,某种程度上,效仿了正蒙的思想和体例。王廷 相总结了元气的特性,即元气是无形无象、无偏无待、无始无崖、无生无灭的。 王廷相通过对“气 及其聚散的论述,证明了气的永恒性与物的暂时性的辨证 统一。 宋明理学的认识论着重探讨了见闻之知与德行之知的关系、格物致知、知 行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王廷相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主要 探讨了思考和见闻的关系、格物致知、博约统一、知行兼举、审几等问题,形 成了自己的认识论体系。 王廷相的人性论,是以他的元气论为基础的。他从元气论出发,以“性气 相资 为基本内容,提出了气之清浊决定性之善恶、性成于习等观点,形成了 自己的人性论体系。 关键词:王廷相气本论知行性气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i sap h i l o s o p h e ri nt h em i d d l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h es t u d i e dt h e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t om e e tt h en e e d so fs o c i a lr e f o r m ,s u u c m r eav i g o u rf o ra l lt h i n g so f t h i sp e r f e c ts y s t e mo fp h i l o s o p h y 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o fm i n ed y n a s t y , t h e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p o l i t i c a l c r i s i sd e e p e n i n g b e c a u s ei t si n h e r e n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g r a d u a l l yd e c l i n e i nt h i sc o n t e x t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i n h e r i t e d a n dd e v e l o p e dt h e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z h a n gz a i ,t om e e tt h ed e m a n do ft h e s o c i e t y , f o r m e d i t so w nv i g o ro n t o l o g y , k n o w l e d g ea n db e h a v i o ro fc o m b i n i n g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g a s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g r a d u a l l y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 s ”v i g o r o n t o l o g y “t m l l l ( t h a tn oo t h e rr e a s o no u t s i d em a t e r i a la n de n e r g y v i t a l i t yi ss u p r e m e , a l ls o u r c e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o nt h ep r e v i o u sa t t e m p to v e r r i d e st h es t r e n g t ho ni d e a l i s m , m a k e sap r o f o u n dc r i t i c i s m ,a n d h es h o w e di n d o m i t a b l ef i g h t i n gs p i r i t w a n g t i n g x i a n gg a so n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z h a n gz a i sm a t e r i a l i s m , w h i c h ”v o i d ”o n ew o r di sf r o mz h a n gz a i ,a tt h es a m et i m e ,m r j u nc h u a ns a i dh e w r o t e ”c a u t i o u s ”,t os o m ee x t e n t , f o l l o w e db y ”p o s i t i v e ”t h o u g h ta n ds t y l e w a n g t i n g x i a n gs u m m e d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仃e n g t h :t h ev i t a l i t yi sn os p e c i f i cs h a p e , i th a sn ob e g i n n i n ga n d1 1 0e n d , a p p e a r i n ga n dd i s a p p e a r i n g ,n od e v i a t i o n m r j t m c h u mt h r o u g ht ot h e ”g a s ”a n ds e p a r a t i o no ft h et r e a t i s e ,p r o v e dt h a tg a sp e r m a n e n c e a n dt h et e m p o r a r y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 s o n gm i n g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e p i s t e m o l o g yf o c u s e so i li n f o r m a t i o nk n o w l e d g e a n dv i r t u e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k n o w l e d g e ,ac o r r e c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m a t t e r s , t h ep r o b l e m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b e h a v i o r , i nt h e s ed i s c u s s i o n s ,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c r i t i c a l l y i n h e r i t e dt h ep r e v i o u st h o u g h t s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i n k i n ga n dk n o w l e d g e ,ac o r r e c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i n g s ,b r o a da n d p r o f o u n dk n o w l e d g e ,u n i t y , a n dm a s t e rt h eo p p o r u m i t i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sa n d o t h e ri s s u e s ,h a sf o r m e di t so w ns y s t e mo fc o g n i t i o n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 s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 ,i sb a s e do nh i st h e o r yo fv i t a l i t y i i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h es e to u tf r o mt h e o r yo fv i t a l i t y , ”g a sp h a s e ”a st h eb a s i cc o n t e n t , p u t f o r w a r dt h ec l e a ng a so fg o o da n de v i l ,ad e c i s i v ep o i i l ti np r a c t i c e ,f o r m e di t so w n 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e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w a n gt i n g x i a n g ;q io n t o l o g y ;k n o w l e d g e ;b e h a v i o r ;n a t u r e ; i 1 引言 1 引言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 上,很多哲学家对此问题都有深刻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可大体总结归纳 为两类观点,一个是气论,另一个是理论。气论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汉 朝的时候,已经较为成熟,被后来的王充、张载进一步发展,再到王廷相、王 夫之将气论发展到更加完善的阶段。作为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王 廷相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在研究自然科学、适应当时社会改革需 求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以元气为万物之本的完善的哲学体系,对王夫之的思 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探讨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之后,我们 需要了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认识世界。王廷相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内 外之合 ,提出“思与见闻之会 的命题。他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见闻和思虑, 除了天生的本能之外,人都是“因习而知,因悟而知,因过而知,因疑而知 , 强调见闻和思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廷相热衷于自然科学的研 究,除了在文学、政治和哲学上有深厚造诣之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这使得他做学问的精神认真严谨。他认为,学者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要仔细观 察,最好亲自体验,反复在自然和人事中进行论证,决不能人云亦云,这样才 能获取真知,把前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并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学问。在程 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儒者大都苦读死书,沉溺于正统官学,少有 探讨新思想者,王廷相的“格物致知”论敢于批判权威,为当时的学术界注入 了新的活力,为明代哲学认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敢于直言批评权威的 科学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学者尊敬和学习。王廷相的“格物致知 论对我们现 代人认识事物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廷相认为,既然获取认识需要见闻 和思虑,需要格物,即格自然现象、人的心理活动、道德规范、政治现象、社 会现象,大至宇宙本源,小至花木鱼虫都要格,那就是说,格的物越广博,越 有益于认识的积累,也就越有益于致知。这和程朱的“务博 思想有很多一致 的地方。王廷相认为,程朱和陆王单纯地强调“博”或“约 都是片面的、不 i 引言 科学的。君子求学,必须博约兼备,实现“博 和“约的统一,而不是对立。 “博”是广博地接触和认识外界事物,是“约 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约 是 认识的更高阶段,是“博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博”的目的。认识要从“博 到“约 ,从“博 上升到“约的过程,是认识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总之,王廷相的认识论对当时学者死读书、迷信于前人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当代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善恶问题是探索人性的关键问题。王廷相在答薛君采论性书中指出: 讨论善恶不能离开道,所以性与道相一致就是善,性与道不一致就是恶。王廷 相强调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指出:接受教育的人,可以成为善人,拒绝教育 的人,就可能成为恶人。恶人也有行善之能,善人也有行恶之能。恶人不有行 善之能却不行善,是因为不明白道理,没有约束,放纵了情欲;善人有行恶之 能却不行恶,是因为接受了教化。对于行恶的恶人,圣人非常担忧,所以圣人 提取了人性中有助于和谐生存、平安稳定的内容,归纳出了仁、义、礼、智, 与此不一致的,就不是善。学校教的礼乐,官府用的刑法,都是圣人“修道之 具 ,如果能“囿于中,则能“变其性,移其习 ,人们经过学习就可以主 动从善避免行恶。这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继承和发展。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以来有很 多学者对王廷相的思想进行研究,其中最全面和详尽的当属葛荣晋的王廷相 与明代气学。本文选择这一题目,一是因为王廷相在明代哲学史乃至中国哲学 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二是他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给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论述王廷相的气本论、认识论和人性 论,力求创新,有所突破。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中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继承 了张载的思想,对后来的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最早研究王廷相的学者,早在中国哲学大纲以及中 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他就提到王廷相思想的重要性,称王廷相为明代伟 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唯物主义者。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候外庐先生对王 廷相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他编辑了王廷相哲学选集,并在中国 2 1 引言 思想通史中不惜花费大量文字对王廷相的唯物主义思想做出相当高的评价。 到了上个世纪把九十年代,葛荣晋先生的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和王廷相 和明代气学代表了我国学者在研究王廷相思想方面的最高成就。西方不少学 者也认识到了王廷相哲学的重要性,其中,德国汉学家w o l f g a n go n m e r b o r n 分 别于1 9 9 6 年在波恩的袖珍汉学第二期和1 9 9 7 年在瑞士的亚洲研究第 三期,发表的王廷相的人性论和认识论,对王廷相的认识论和人性论进行了 比较深入的研究。 1 3 论文的结构安排 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王廷相的生平和重要的学术活动。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王廷相的气本论。 第三部分论述王廷相的认识论。 第四部分论述王廷相的人性论。 3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平压,别号河滨丈人,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 封( 今河南兰考) 人,祖籍山西潞州( 今山西长治) ,生于公元1 4 7 4 年,卒于 公元1 5 4 4 年,享年7 1 岁。王廷相的父亲王增以上,并非豪门名族,皆为普通 人家。王廷相幼年甚是聪慧,喜爱诗词歌赋,尤其钟爱学习研究经史著作。 2 1 生平简历 王廷相1 3 岁时,补邑庠弟子员,2 2 岁,举于乡。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公 元1 5 0 2 年) ,时年2 9 岁的王廷相喜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从此走上仕 途。王廷相活动于明朝中叶,长期在朝为官,官至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 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政治上颇有建树。王廷相亦长期从事哲学、 科学、文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他元气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并提出独特的 文学艺术观点,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 学家。王廷相生活的时期正好是明朝由盛到衰,社会矛盾激化。王廷相为人耿 直,针砭时弊,提出一系列改观措施,重视法制,政治腐败,不畏权贵。王廷 相踏入仕途以后一直热衷学校教育和培养人才,正德十二年( 公元1 5 1 7 年) , 王廷相出任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参酌旧规,旁采群议,以为教戒条约”, 颁布了督学四川条约,提出了国家办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督学四川 条约中提到:“四书“五经”理性大全、通鉴纲目、孝经、小学、 近思录等著作,阐述了天地人物之道,修齐治平之理,无不该备,读书人 必须好好研究,领会其中道理,知识和行为相结合,领悟、体会和实际应用同 时进行,这才是正真的学问。督学四川条约有效改善了当时学校的学风,对 后世教育有积极影响,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督学四j i l 条约为人们“遵为 成轨 回,其作用和意义超出了教育的范围,甚至成为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在 政治上,王廷相以国家社稷为重,置身家存亡于不顾,是当时社会难得的清廉 且有作为的官吏;在教育上,重视改革,提倡实用之学;在哲学上,著有慎 言雅述等学术著作,涉及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心性、社会历史方法 。张卤少保王肃敏公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1 4 9 4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等哲学问题,流传后世,奠定了他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地位。 2 2 学术活动 王廷相的学术活动和其仕途历程同步。他常年专心学术,和当时很多大儒 交往密切,一起探讨了许多学术问题,撰成慎言、雅述、答何伯斋造化 论等著作流传后世。 中国原始时期的思想文化经过夏、商、西周,后经周公整理和总结,将原 始的天命论上升为人本论,概括成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提出 仁义是礼乐的内在根据,将中国的文化思想推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形态。到战 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等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中孟子继承孔子“性相 近 ,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苟子则提出性恶论的思想,偏离了孔子内圣成德 之教的方向,所以后世仅称“孔孟之道”,这是最早的儒家学派。西汉时期,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先秦时期儒、道、阴阳等 诸家学说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儒家的学说和当时的政治紧密结合,成为后来中 国的正宗思想。两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儒、释、道由 三足鼎立的状态日渐融合,从而出现一种新的学术派别,叫宋明理学,也叫新 儒学,这种新型的学说以传统的儒学思想为主干,同时融合了佛家和道家思想, 是继先秦孔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为宋代 理学之祖,创立濂学,程颢、程颐兄弟建立洛学,张载建立关学,南宋朱熹集 其大成,建立闽学,也称“考亭派”,又称朱子学或国学。程朱理学是南宋、 元、明、清时期的正宗思想。 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提出“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 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o 。朱元璋还规定了科举取士必须用朱熹 注的“四书 和宋儒注的“五经。明成祖朱棣更加推崇程朱理学,让儒臣编 辑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颁诏全国。“饶州儒士朱季友, 诣阙上书,专诋周、程、张、朱之说。上览而怒日:此德之贼也。命有司声罪 杖遣,悉焚其所著书。 在这种独尊朱子之学的文化思想专制下,明朝上层的 儒者作为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只能沉溺在所谓正统的官学中,因此“明初诸儒, 西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3 2 。陈鼎东林列传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1 2 3 和陈鼎东林列传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1 2 4 5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缝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 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 明代初期的开国文臣宋濂说:“自孟子殁, 大道晦冥,世人搪埴而索途者千有余载。天生濂、洛、关、闽四夫子,始揭白 日于中天,万象森列,无不毕见,其功固伟矣,而集其大成,唯考亭朱子而已。 圆 明代理学家薛碹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大明,无须著作,直须躬行耳 薛碹 强调:“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仪,而折衷以义理 之权衡,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 精思熟读,循序渐进。 够朱子之学在明代初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到明代中叶以后 才有所变化。 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便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文化思想划一有序, 逐步导致儒生思想僵化,尤其是承担这些思想文化的知识分子和当时的政治紧 密结合,成为社会上层既得利益集团,同时也沦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他们沉 溺于正统官学,少有探讨新思想者。僵化守旧、一成不变的思想逐渐无法满足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也不能维系人心,社会政治开始动摇。此外,理学由南 宋朱熹集大成,囊括先秦以来各种思想倾向和哲学观点,体系之庞大可想而知, 因此理学思想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逐 渐显露出来,如理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气化学说的矛盾,方法论和体系、“格 物穷理 和“明明德等之间的矛盾,在朱熹的思想理论体系中,这些矛盾无 法自行解决,所以必然产生分化。朱熹之后的学者们一方面继续信奉程朱理学, 把它作为一个不可变异、至尊无上的教条,另一方面,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也 有所发挥、有所侧重,甚至出现了一些与程朱理学不合辙的学者,呈现死水微 澜之局面。理学在朱熹以后朝着两方面进行了分化:一方面沿南宋末年真德秀, 魏了翁、元代许衡吴澄、明代吴与弼、陈献章等学者的方向,演变成以明代中 期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一方面是沿着南宋末年黄震、文天祥、元代刘因薛等 学者的方向,演变成以明代罗钦顺为代表的气学。罗钦顺和王守仁的论争就是 这种分化产生的结果。所以说到明朝中叶,理学分化出了不同的学术派别。但 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一直到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熄依 。张廷玉明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1 4 5 o 宋濂宋学士全集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1 2 6 孽张廷玉明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1 8 9 。薛逭读书录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 0 0 8 1 2 5 6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然诏日:“朕历览近代诸儒,惟朱熹之学醇正可师,祖宗设科取士,经书义一 以朱子传注为主。 凡是有悖于朱子之学的学说都被朝廷视为“奸伪之徒”的 异端邪说。 尽管罗钦顺的气学在当时已经从理学中分开出来,显得比较独立,但他仍 然尊崇朱子之学,并说:“吾辈之尊信朱子者,圆当审求其是。王守仁作为 当时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为不敢直接攻击朱子之学,也不得不煞费苦心作朱 子晚年定论,以此证明自己的学说和朱子之学没有相悖。明儒学案中这样 记载当时的情形:“语薛氏( 指薛碹) 则合口同词,语陈( 指陈献章) 、王( 指 王守仁) 则议论未一 。 程朱理学在这一时期急剧分化,但它一统天下的局面 还没有被打破,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之下,王廷相提出了元气本体论的思想, 和程朱理学相对立,和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展开论辩,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立而完 整的气学思想体系。 明朝建立初期,经济相对繁荣,政治比较稳定,朝廷实行科举制度,重视 文治,也需要儒士们为新建立的政权歌功颂德,此背景下,在文学界就出现了 追求华丽辞藻“颂圣德,歌太平 的“台阁体”,毫无创新和生机,在文学上 是一种倒退。王廷相、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等七人, 被称为“前七子 ( 区别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掀起了文学复古思潮,反对台阁体和繁冗拖沓的八股习气,这在明代文学史上 是一种进步。王廷相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希望严守孔孟之道,抵制 各种牵强附会的迂腐思想,希望恢复孔孟之道的本来面目,他反对人云亦云, 希望读书人用心思考,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王廷相自从学习孔孟之道以来,认真观察事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去考 察和检验,有什么心得体会就记录下来,几十年如一日,辑成自己第一部哲学 巨著慎言,记录自己多年的哲学思想。王廷相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有沟断 集、台史集、近海集、吴中稿、华阳稿、泉上稿、家居集、鄂 城稿、小司马稿、金陵稿,总括为王氏家藏集;嘉靖六年( 公元1 5 2 7 年) 著慎言、明嘉靖十七年( 1 5 3 8 ) 著成的雅述,着重阐述元气本体论的 哲学思想,还有太极辩、五行辩、汉儒河图洛书辩、横渠理气辩、阳 。余继登典故纪闻 m 上海:商务印书馆,2 0 0 7 1 5 6 。罗钦顺困知记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1 0 3 。黄宗羲明儒学案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 1 7 6 7 2 生平简历及重要学术活动 月阴月辩、先天图辩、性辩、五行配四时辩、数辩、律尺考、岁 差考、立浑考、夏小正集解十二篇、答天问九十五首等学术专著,另 有射礼图注、摄生要义、内台集、奏义、履奏语略、公移驳稿、 归田稿和阐玄述等。这些著作和文章代表着王廷相主要的学术成果。 8 3 元气本体论 3 元气本体论 “元气 ,在中国哲学史上常被认为是产生和构成世间万物的本源。气被 看作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意思是说,气的广阔可以是无限大的,气的 精小可以是无限小的,是“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圆,世 间一切事物都是“气 所化生,都不出“气的范围。这种观点就像佛教认为 世间万物出自真如,所以说真如就是万法,万法也就是真如。 3 1 “气是世界的本源 气论,最早见于鹗冠子:天地由元气所生,万物由天地所生。东汉 的王充在论衡谈天中说:元气是天地的精微。论衡四维日:“万 物之生,皆禀元气。”东汉思想家王符认为:上古时期,元气没有具体的 形态,是万事万物精华的集合,“莫制莫御”,元气以这样的状态存在了 很久,之后开始逐渐运动和变化,分别出清浊,变成阴阳,阴阳化生出来 两仪。到了唐代,柳宗元认为:“庞昧革化,惟元气存。张载在正蒙乾 称中说:只要是有具体形态的事物,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即使存在的 事物都有象,有象的事物都是由气生成的,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 是气。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是无形无状的,是气的本体;太 虚的聚散变化是客观的、普遍的。 朱熹在答黄道夫中说:天与地之 间,是有理有气的。理是形而上的客观规律,是生物的根本。气是形天下 之器,是“生物之具也 。朱熹认为:宇宙中不存在无理之气,也不存在 无气之理。朱熹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是第一性的,气是理生成万物的材料, 是第二性的,理与气不相离。罗钦顺认为:纵观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的一 切事物,都是气产生的。又说:“人物之生,本同一气。 他认为气是永 恒存在的,人和物都是气生成的。 王廷相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气一元论的思想,对程朱理学材理先于气 的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 。李山管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3 9 。孙通海庄子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1 0 2 母罗钦顺困知记全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i 5 9 3 元气本体论 3 1 1 “太极”和“太虚”都是“元气 太极之说始于周易,周易系辞上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而后由两仪化生四象,四象化生八卦,由八卦定世间事之吉凶,吉凶生事之大 业。法象不会超越天地之外,变通不会大过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悬象著明不 会大过太阳和月亮。吕氏春秋大乐有云:“太一出两仪又说:“万物所 出,造于太一。 这里所说的“太一”就是“太极 。礼记礼运有云:“夫 礼必本于大一”,化分成天与地,再分别出阴和阳,从而进一步分开春夏秋冬 四个季节。这里的“大一 也是指“太极 。然而,“太极 究竟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什么? 这在先秦典籍中却鲜有解释,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太极”一词 在先秦时期不言而喻。汉代郑玄周易注:日“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在汉代,“太极 多被解释为“气”或“元气。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云: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所以老子说“道 生一”,“一 就是太极。混元分开之后,宇宙有了天地的,所以说太极生两 仪,也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所讲的一生二。张载易说说卦有云: “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又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 王廷相 继承张载这个观点,同时认为“太虚之气”就是“太极 ,他认为列子天 瑞抄了乾凿度的“四太 说,这种观点有很大问题,不是明白道理的人 的观点。他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 体乎。意思是,天地内外都是气,世间万事万物,不管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 是气,气是实体,贯穿一切,是万物的本源。王廷相提到,若要探讨造化的本 源,则很难说得清楚,称之为“太极”,其实就是在天地未判之前的“大始浑 沌清虚之气。他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太极,而太极其实就是在天地形成之 前的元气。王廷相说:“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象无数,而天地万物莫不 由之以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故日元气。 意思是,太极是道变化的最高境 界,虽然没有象和数,但是世间万物都是由太极生成的,“太极 其实就是混 沌未分时候的气,所以称之为“元气 。王廷相认为太极就是元气,他把元气 看作“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以生”的本源。当时的不少学者认为,太极散化生产 世间万物,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一个太极,对于这种观点,王廷相是批判的,他 。胄怀辛慎言雅述全译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1 0 9 窜王廷相王氏家藏集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 4 5 3 事冒怀辛慎言雅述全译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17 8 1 0 3 元气本体论 认为:太极就是元气,元气可以生产万事万物,万物皆由元气所生,有美丑、 善恶、偏全之分,大小、长短各不相同,可能生成人,也可能生成物,可以说 每一个事物都得到太极一气,但不能说每个事物都具有一太极。太极是元气混 全的总成,宇宙间具体的事物只能是太极其中的一支,即便是水火化生,也仅 仅是一个分支,人和物皆是如此。 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岷仑,不游乎太虚。”这里说的“太 虚”指的是空静玄妙之境;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 太虚中一物耳。”这里提到的“太虚 指的是宇宙:张载正蒙太和 说:“太虚即气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就把有无和虚实统一于 气了。王廷相继承了张载的气学思想,并用于自己的元气论,他说:“天 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虚,冲然元气”,认为在天地没有形成的时候, 太虚就是元气。他说:太古时期,元气浑涵一体,不可象求,所以称为太 虚。又说:在元气之上,就没有其他事物了,说不清楚它的源头,所以叫 做太极,描述不精准它的状态,所以称之为太虚。王廷相认为太极、元气、 太虚三者可以合而为一,三个概念是对同一种事物的从不同角度的表达而 已。从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这个角度来看,“元气 就是“太极”;从 “元气 “不可以象求这个角度来看,“元气”也可以称作“太虚 。 王廷相说:“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 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日 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日太虚,非日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意思是,天 地未分的时候,作为万物本源的元气是混涵一体的,清虚没有间隙,此乃 大自然造化事物玄妙之处。有空虚就有元气,虚离不开气,气离不开虚, 没有开始和终结。不知道世间万物的由来,所以称之为“太极 ,不能看 清楚它的像,所以称之为“太虚 。王廷相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元气 “混涵 且“清虚无间 ,这是造化最原始的状态,因为元气无所始、无 所终的性质,可以称之为“太极,因为它“不可以为象 的性质,可以 称之为“太虚 。 虽然元气是混涵、清虚无间且不可以象求的,是太虚,但王廷相认为 元气不是虚无,而是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他说:元气没有具体的可以被 冒怀辛慎言雅述全译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1 2 8 3 元气本体论 人描述的形状,却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我们的口可以吸入气,手可以触摸 到气,所以元气不是虚幻的。学者们如果把元气看成“无 ,就错误了。 由此可见,王廷相所说的元气,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体,虽然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确不是虚无,不是不可索取,而是可以感知的实有之物。王 廷相进一步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出来的,元气本身含有万事万 物的种子。比如,气含有蒸,才能运动,也就是阳、火,气中有湿,才能 静止,也就是阴、水。王廷相通过经验( 直观) 的东西论证了元气的实有 性。他说:“且夫天包地外,二气洞彻,万有莫不籍之以生,籍之以神, 籍之以性,及其形坏气散,而神性乃灭,岂非生于本有乎? 意思是说, 世间万物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形和神最终归于“太虚,从而论证了元 气的实有性。王廷相说:“神之气终散归于太虚,不灭息也;形之气亦化 归于太虚,为腐臭也。则造化本体,安得不谓之有? 安得不谓之实? ”意 思是说,元气聚集为形神,离散归太虚,但元气不会灭息,从而论证了元 气是实在性。王廷相又说:阴阳二气通过交感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 这就是实体。就其现象来说,可以称之为“有 ,就其变化来说,可以称 之为“无 。而造化万物的玄机,实际上是从来没有消失过的。所以,不 能把道的本体称之为“无 ,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实体,而且从来没有消 失,因此万物的产生是“有 ,世间事物的变化可以称之为“无 。万事 万物都由元气化生而成,所以元气自然也是实有之物,作为造化之源的元 气,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不可言无 。王廷相通过论证太极、太虚、元 气三者统一关系,通过阐释元气乃实有之物,构建出自己的元气论体系。 3 1 2 元气之上无物 既然元气是造化之源,化生成万事万物,这意味着元气是至高无上的, 在元气之上,不存在“理”和“道 之类神秘的东西。王廷相从“元气之 上无物 的理论出发,批判了历史上所有声称元气之上还有它物的唯心主 义,这充分体现了王廷相的敢于批判的科学态度。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探讨万物之源问题的是老子,道德经有云:“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宇宙的初始状态看作“一”,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2 1 3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一册 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3 3 1 1 2 3 元气本体论 但是在“一的状态前面还有“道”。那么,这里的道又是什么意思昵?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一是实有之物,而 “道”在这里是“无斗。王廷相说:“儒之道本实、本有,无无也, 无空也。” 意思是说,儒家所说的道,是实际存在的,不是无”, 也不是“空 。又说:“元气即道体。气即道,道即气。”圆意思是,元气 就是道体,元气就是道,道就是元气。这样,王廷相就把万物起源归于实 有之物的气,从而克服了老子“有生于无 的思想,同时批判了周敦颐以 无极来解释太极,即用“无”来解释万物之源的错误理论。 早在汉代,我国就达到了一个探讨万物之源的高潮,西汉刘安在淮 南子中有云:“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日太昭。道始生虚廓, 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固这描述了宇宙形成的过 程,虽然认为气生产万事万物,但是在气之前,还有太昭等神秘物质。易维 乾凿度日:“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 故日: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意思是说,在元气之前,还有太易。王廷相批判这种观 点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天地形成之前,只有太空,也就是太虚,“气不离 虚,虚不离气,包括天地在内的世间万物之种,都在太虚中。王廷相认为天 地宇宙形成之前的太虚就是元气,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源,元气之前或之上没有 它物。 南宋以来,大多数学者都用“理 来解释太极,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就 先有了理的存在,万事万物之源是理,理先于阴阳二气,也先于金、木、水、 火、土五行。朱熹认为“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离开事物独立存在,在 事物之先。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朱熹认为理 是第一性,是宇宙万物之本。王廷相却说:“所谓太极,不于天地未判之气主 之而谁主之耶? ”王廷相认为朱熹说理先于气,和老子道是万物之源的理论类 似,都是不正确的。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3 4 0 。冒怀辛慎言雅述全译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1 2 5 垂顾迁淮南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 1 5 0 。朱熹朱子全书:第二册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1 0 1 4 9 3 元气本体论 王廷相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不存在老子的先于气的“道 ,也不存在朱 熹的先于气的“理 。在当时科技尚不发达、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 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理论的提出显得尤为可贵。这种敢于批 判权威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3 2 阴阳出自元气 王廷相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元气,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有了 元气就有了元神,元神运行成为阴阳,有了阴阳世间万物的性理就形成了。关 于太极、元气、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廷相认为:元气之外没有太极,阴阳 之外也不存在元气。从元气之上不可以象求的角度来看,元气就是太极。从天 地万物形成之前是浑沌冲虚的状态这个角度来看,太极就是元气。从世间实有 之物一旦形成就有了“清浊、牝牡、屈伸、往来之象 这一角度看,元气就是 阴阳。最后得出结论,元气、太极、阴阳三者是统一的,是同一事物从不角度 分析得出不同的名字而已。所以,阴阳本身就是万事万物之源,就是元气。有 太虚的元气,就有阴阳,有了阴阳,万物之种就具备了。天地形成之前,只有 元气,元气中有阴阳,“如能动荡处便是阳,其葱苍瑗蘧之可象处便是阴”。 既然阴阳即是元气,那么阴阳之外就没有产生阴阳的东西了,阴阳就是化生万 物的本源了。阴阳的互相作用是“造化之橐钥 ,阴阳的相互作用化生成世间 万物,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待不离的,即对立统一的。王廷相认为,阴阳就是元 气,“其体之始,本自相浑,不可离析”阴阳二者之间是“离之不可得” 的 关系。按照王廷相的理论,阴阳有四层意思:从形体角度来分析,阴阳表现为 天地、男女等的对立和统一;从气的角度分析,阴阳表现为寒暑、昼夜的对立 统一关系;站在总体的角度来看,只要属于气的,都是阳,属于形的都是阴; 从终极的角度来看,只要是“有形体以至氤氲葱苍之气可象者 ,都属于阴, 凡是“变化、运动、升降、飞扬之不可见者, 固都属于阳。王廷相关于阴阳的 国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2 1 3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二册 m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2 0 1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2 0 7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二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2 1 9 。王廷相王廷相集:第二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1 4 5 1 4 3 元气本体论 这四层意思,皆建立在他“二气相待而有,离其一不得者 的理论基础之上。 因为元气的阴阳不能离析,所以有元气所化生的世间万物也是有阴有阳,不可 离析的。比如,天能运转承载繁星,所以天是阳的,天上的星星是阴的。 阴阳相待不相离,而且阴阳有偏盛之分,“盛者恒主之也。万事万物分 阴阳,阴阳又有主次差别,根据这种主次之别,可以将事物分为阴类和阳类。 “阴阳之合,有宾主偏胜之义,而偏胜者恒主之 意思是,阴阳的互相结合, 有主次之分,偏胜的那一方为主,这就是道的形体。太阳可以说是阳的精华, 星星可以说是阳的余体,大风可以说是由阳气的激起的,打雷则是因为阳气奋 发所产生的,闪电则是阳气泄露所致,天空的云彩乃阳所乘。月亮可以说是阴 气的精华,星星则是阴气的余体,雨水则为阴气发散所致,雪、雾、霜等都是 阴气凝华而成。所以,当时的很多儒者认为,天、日、火等为阳,地、月、水 等为阴,都是根据阴阳在事物内部的主次来分的,阳为主则为阳类,阴为主则 为阴类。 虽然阴阳有偏盛,但是不能把阴阳的偏盛夸大,阴阳是互相独立存在,互 相依存的。阴阳是“相须而有阴阳未尝相离也 固。 王廷相的阴阳不待不离,阴阳分偏盛,阴阳互相依存的理论,极大的丰富 了当时的阴阳论。 3 3 五行出自元气 尚书洪范指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关于五行的本源问题,周敦颐认为五行源自无极,程朱认为五行源自 理。王廷相认为,五行是阴阳交感作用下产生的,阴阳源自元气,元气是 宇宙万物的本源,元气之上无它物,所以,五行也源自元气。 关于五行生成的次序,孔颖达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从 细微到显著的过程。五行的先后,也有一定的次序。水是最微弱的,所以 是第一,火相对显著一些,因此是第二。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洪 范的附会。王廷相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初,只有阴阳二气,阳化生成火, 阴化生成水,水的渣滓结成土,金和木在土中产生。“火有气而无质,当 西王廷相王廷相集:g g - - 册啪 北京:中华书局,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