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的人物批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晚明文学家张溥( 1 6 0 2 1 6 4 1 ) 所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录 了由汉至隋一百零三位作家的大量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诗文总集。每家文集前张溥又一一撰写题辞,凡一百篇。这些题辞, 分而视之,是对汉魏六朝文学史上一百零三位作家的文学思想评论; 合而观之,实为一部简明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简史,在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这些题辞,不仅对于学界研究六朝 文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研习张淳本人及晚明思潮亦具有 重大意义。百篇题辞可视为百篇作家作品论,其中的人物批评思想尤 值得我们关注。通过分析百篇题辞的写作结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张 溥在对汉魏六朝人物进行批评时的思想倾向;而张浮在其中所运用的 人物批评方法,有对前人批评方法论的继承,亦有自己的独特创见, 比如他所运用的b 匕较批评、虚拟语境批评及知音批评,都颇具特色。 题辞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是其批评语言对同类文论语言风格 的突破与创新。处在明末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思想异彩纷呈的时代, 张淳通过编百三家集及撰写百篇题辞,高扬六朝美学的大旗,从 而打破了唐诗美学的垄断,造就了一种多元化的美学格局。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 h a r tg e il i uc h a ob ais a nj i aj iw a sc o m p i l e db y t h ez h a n g p ui nt h el a s to fm i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i sb o o k ,z h a n g p us e l e c t e d a n de d i t e da g r e a tl o to fa u t h o r s ,i n c l u d i n ga u t h o r s 、p o e m sa n de s s a y s i t w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l o r i l e g i u mi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i sb o o k , z h a n g p uw r o t e 10 0 e p i g r a p h s t oc r i t i c i z et h e10 3w r i t t e r s t h e s e e p i g r a p h sw e r es oi m p o r t a n ta st h eb o o k i fr e g a r d e dt h ee p i g r a p h sa so n e h u n d r e de s s a y sa b o u tm a n ya u t h o r s 、c r i t i c i s m ,t h e nt h e yc a nb el o o k e d l i k ea sar e f e r e n c eb o o k i fr e g a r d e dt h ee p i g r a p h sa saf u l lb o o ka b o u tt h e a u t h o r s o p u s ,t h e nt h e yc a nb es e e m e da s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n a n b e i 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c r i t i c i s mt ot h ew r i t e r sw a st h em o s tv a l u a b l e p a r t so f t h ea l le p i g r a p h s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h u n d r e d so f e p i g r a p h s ,w ec a ng e tm o r e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z h a n g p u 、st h e o r e t i c t e n d e n c yi nt h eo t h e rw a y , z h a n g p uu s e ds o m eu n i q u ew a y st os h o wh i s t h e o r y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c r i t i c i z i n g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c o m p a r i n g ,t h e f a b r i c a t i o na n d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n g t h e 也i r da t t r a c t i v ef o c u sw a st h e e p i g r a p h s 、l a n g u a g es t y l e 压a n g l u 、sl a n g u a g ei nw r i t i n gh i se p i g r a p h s w a ss op a r t i c u l a rt h a t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t h el a s tm i n g d y n a s t yw a sa t r a n s i t i o n a lt i m e ,m u c hv a r yi d e o l o g ye m e r g e d z h a n g p u b r o k et h em o n o p o l i z eo ft h et a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 、sa e s t h e t i cb yw r i t i n gt h e h u n d r e d so fe p i g r a p h s 二十世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研究综述 作为一部重要的汉魏六朝诗文总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在收 录与整理汉魏六朝众多作家作品及为研究汉魏六朝众多作家提供史 料参考这两点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汉魏六朝百三家 集首先是一部诗文总集,其次是史料参考书,最后才可被视为文学 批评史上的一部具有文论意义的作品。 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学术界对张溥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 关注与研究,更多地是将之视为诗文总集和史料而加以关注,很少有 人关注张溥在每家文集前所精心撰写的一百篇题辞。即使有关注,也 多是将之作为作家作品评论而加以引用,而甚少对这些题辞本身的文 论与美学特征及其意义进行研究与探讨。 而作为明末重要文社复社的创始及领袖人物,张溥向来备受 文学界及史学界的关注:对张溥的关注与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张溥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对其创立复社的关注;二,复社文人活 动与晚明文学及政治的关系;三,张溥的史学研究;四,张溥的文学 思想。 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对学界二十世纪这百年来对张溥及其汉魏 六朝百三家集与题辞研究的概况作一番简要的综述。 一复古思潮与复社 复古思潮一直贯穿整个明代文学发展的始终,至晚明尤胜。张溥 及以其为代表的复社文人,创立之初,即高举“复兴古学,务为有用” 的大旗。对晚明文学复古思潮的研究,与张溥息息相关。 1 9 2 2 年,夏崇璞川将晚明思潮划分为两派:复古与与反复古。前 者以七子为代表,后者则以唐宋派、公安派为代表。1 9 4 9 年,吴重 翰吲则认为晚明文人的复古终归于失败。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任访秋 等学者则都对复古派的沿袭成说持贬低态度。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 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都称复古为拟古,并都对之加以 批评。 当然这其中也有对复古持同情态度的,比如朱东润3 1 和钱基博4 1 , 二人都曾撰文为复古思想正声。 1 9 8 6 年,章培恒5 l 撰文指出,作为前七子代表的李梦阳,其要求 个性自由的文学主张,正启发了晚明的李贽。同年,陈建华也认为文 学史上长期对李梦阳的否定态度有失偏颇,李的文学理论核心强调的 正是真情,这一思想与晚明思潮相通,其后的李贽袁宏道等人对李梦 阳推崇备至便是印证。1 9 9 1 年,廖可斌嘲指出,前七子的复古之风开 启了明代中晚期通俗文学姓盛的局面。而1 9 9 3 年史小掣7 】贝0 撰文说, 七子的复古运动是一次文学改革与思想解放运动,复古是他们求新 的。 1 9 9 4 年,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8 】一书是关于明 夏崇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文派之潮流,学衡第9 期,1 9 2 2 。 2 1 吴重翰明代文学复古之论战,广大学报( 复刊) 1 卷1 期,1 9 4 9 。 f 3 1 3 朱东润何景明批评论述评,武大文哲季刊第l 卷3 号。 【4 1 钱基博明代文学,收其所著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 9 9 3 。 5 1 5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大学报,1 9 8 6 年3 期 6 】廖可斌关于李梦阳的”晚年悔悟”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 9 9 1 年2 期 【7 史小军明代七子派复古运动新探,陕西师大学报,1 9 9 3 年4 期 8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的力作,书中详实地论述了明代复古运动的三次 高潮,并认为复古运动打破了明代思想文学界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开启了明后期浪漫文学思潮和进步思想潮流的先河。在明末,复古主 义再次回归,更关注社会现实,开启了明末清初的实学主义思 潮。1 9 9 7 年,黄长义撰写指出,明末崇祯问,在东林党人经世致 用思想的影响下,以张溥为首的“复社”诸人把经世思想大大地向前 推进了。他们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汲汲致力于经世实 学研究。 二 张溥与复社 对张溥本人的关注,各种文学史都是将之与复社及明末文社运动 相联系进行论述,而对张溥编录六朝诗文,撰写文论作品的文学活动 甚少涉及。比如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2 】,将张溥及其复 社,就定位为明末爱国文社,对张溥的复古主张进行了简单论述,而 对张溥的文学成就,则仅仅提到其五人墓碑记一文。而由袁行霈 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r 3 j 贝u :f 脆将张溥与复社只作为论述另一位 明末大家陈子龙的引子进行了一句话简介,对其文学活动根本没有提 及。 1 9 8 2 年,蒋逸雪著张溥年谱f 4 】,对张溥短暂而丰富的一生进 行了考查,对其一生社会与文学活动经历进行了详实地考订与论述。 1 黄长义略论晚明经世思潮的兴起,江汉论坛1 9 9 7 年6 期 2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3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4 蒋逸雪张溥年谱,齐鲁书社1 9 8 2 书后并附有复社姓氏考订,对研究明末复社运动多有裨益。全书 是研习张溥与明末社会与文学的重要参考书。 2 0 0 1 年,方赳1 1 以史为据,站在史学的角度上,对张溥的史学研 究方法进行了探讨。2 0 0 3 年,方良又撰文【2 】对张溥创立复社的前因后 果、创立复社的过程及张溥在政治上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篇文章,虽并未对张溥的文学活动进行探讨,然对研究张溥亦具 有史料参考价值。 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题辞 对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关注,学界主要是从史料学的意义上 对其在整理与收录汉魏六朝众多作家作品方面所作之功的肯定。早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有对这套诗文总集“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的意义的肯定。1 9 9 7 年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 3 1 ,绪 论部分提到张溥所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录魏晋南北朝作家专集 颇多,对于研究魏晋文学具有史料参考价值。此书在略述魏晋南北朝 史料时,亦多处引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诗文集。 1 9 6 0 年,殷孟伦为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作注4 1 , 成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单行本刊行于世。这本书,可以说是 学界第一本专门研究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的理论批评著 作,被列入由郭绍虞、罗根泽二人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 1 方良试评张溥的史学研究,常熟高专学报2 0 0 1 年9 月 2 方良评晚明社会活动家张溥,江南大学学报0 3 年2 月 3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 9 9 7 4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0 年 著选辑丛书。该书将分散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中的 一百篇题辞单独抽出以成“题辞”单行本,并对一百篇题辞一一详加 注解,考据详实,史料十分丰富,诚有功于学界,对后来者研究明代 文学、晚明社会史、复社运动、张溥及其文学创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 学术意义。除此以外,书中的注释部分,多处对张溥题辞的行文提出 疑义,指出张溥行文之纰漏,颇具参考价值。 1 9 9 4 年,钟测1 1 撰文对张溥的文学思想进行探讨。文章以明末社 会政治与文学思潮为论述背景,以张溥所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 辞为据,论述了张溥复古主义倾向的文学史观及其通过题辞所 表现出来的文学新主张。对张溥题辞中所强调的“文以情生”的文艺 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篇较早关注张溥文学创作及 其文论作品的文章。 1 9 9 5 年,熊清元瞄在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一书的 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一些匡补,对殷孟伦先生在题辞注中的一 些注释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与查实,提出自己的一己之见。后来,熊 清元又于1 9 9 6 年撰文翻对自己的匡补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概括而言,通过上面的简单综述,我们可以发现,这百年来,学 术界对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其题辞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目 前来看,更多的是将张溥的百三家集题辞视为史料依据进行引述 参考,而对题辞本身的文学特色,美学意义及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意 1 钟涛张溥文学思想管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2 熊清元(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5 年第6 期 3 熊清元(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商榷,黄冈师专学报1 9 9 6 年8 月 义尚无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将以一己绵薄之学力,试对张溥的百三家集题辞进行一 番个人探讨与发掘,冀望垂教于大方。 绪论 明人选诗辑文之风颇盛,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宋绪的元诗体要 和高楝的唐诗品汇及唐诗正声,其中又以辑选唐代诗歌为最 多。嘉靖之后,将古诗与唐诗合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后又有人专 选汉魏六朝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冯惟讷辑诗纪,而汉 魏六朝之诗汇于一编。自梅鼎祚辑文纪,而汉魏六朝之文汇于一遍。 自张燮辑七十二家集,而汉魏六朝之遗集汇于一遍。”【1 1 这种选本的 演变,本身即揭示了有明一代文学思潮及整个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 明史文苑传在论及明代诗文发展的时候,即提到“明初文学之 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弘正之间, 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 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 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 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 和也。至启、祯时,钱谦益、艾南英准北宋之矩镬,张溥、陈子 龙撷东汉之芳华,又一变矣。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见者,其源流大 抵如此。”【2 1 大致而言,有明一代,崇尚唐音是文学审美的主流,复 古崇唐是明代诗学发展的基调,在这一基调下,前后一些不同文学派 别围绕着“复古”与“新变”,“师古”与“师心”的文学主张,展开 论争,提出各异的创作理论。天启崇祯年间,张溥、陈子龙等人高举 1 清永珞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 9 3 3 2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 9 7 4 汉魏六朝美学的大旗,从单一祟尚唐音转而推崇六朝清音,似乎也预 示着晚明文学审美风尚的一种变化。 张溥编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撰写题辞,正是这种审美风尚 变化的一种表现。 张溥( 1 6 0 2 1 6 4 1 ) ,字天如,号西铭,学者多称“天如先生”,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生于江苏太仓,崇祯元年( 公元1 6 2 8 年) “以恩贡 进京,入国子监太学”【1 1 ,次年与同乡张采创立复社,名噪当时,是 晚明文社运动的领军人物。文人结社在晚明蔚然成风,当时,由南至 北,从东而西,各种文社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江南文社为盛,“是 时,江北匡社,中州端社,松江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 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天如乃合诸社为邑,而为之立 规条,定程课。”囝张溥合众社而成复社,正是深深感受到“世教衰”, “期与四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3 1 其欲扭转晚明 空疏学风,以实学重振学术的目的十分明确。张溥编这部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及撰写全部题辞,具体而微反映出他“兴复古学”的文艺 思想。而另一方面,透过百篇题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张溥借复兴汉 魏六朝美学以重振晚明学风的不懈努力。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编撰,以同代人张燮七十二家集为 底本,又参照冯惟讷诗纪和梅鼎祚文纪,对这两本书中著作 较多的作家的作品进行整理增益而成,收录了上起汉贾谊下至隋薛道 衡七百多年间共一百零三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是集共一百十八卷,“州 1 2 3 清陆世仪复社纪略,续修四库全书第4 3 8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分部居,以人隶代,使唐以前作者遗篇,一一略见其梗概” 1 1 在各家 文集之前,张溥又一一撰写题辞,对作家生平事迹、著作情况、文学 成就及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了简短而独到的评述。这一百篇题辞,分 而视之,是关于汉魏六朝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评论;合而观之,实为 一部简明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简史。“在十七世纪中叶,出现了这样一 部具有文学史规模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讨的0 - 9 - i 【习 早在两汉时期,人物品评即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出现了像后 汉刘劭人物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这样的人物品藻专书。 无论是带有政治性人物品藻色彩的人物志,还是明显带有审美性 质的世说新语,这些人物品评,都鲜明而具体地反映出一个时代 的思想变化与审美意识特色。这种人物品评著作,无疑对于我们了解 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若将张溥在百三家集中撰写的一百篇题辞合成一本书,则我 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张溥本人的一部关于汉魏六朝七百余年间百位 作家群体的人物批评专著。或者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晚明视野下的 六朝人物审美论著。 在百篇题辞中,张溥运用其独特的视角,及其对汉魏六朝历史的 驾驭,为我们勾勒了一副六朝作家文学群像。 张溥对笔下的百余位作家进行评论,带有明显的批评倾向,品行 论人,文学次之,“以德论人”的标准贯穿其整个题辞的写作。这一 1 清永珞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 9 3 3 2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0 批评倾向,一方面通过题辞的写作结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张溥对 笔下的一百余位作家进行评论时,其有意无意间,将人物进行了分类 与品级。这种品第倾向,在单篇题辞中并不明显;若就百篇题辞整体 而言,则十分明显。关注张溥的这种批评倾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张溥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学主张。 另一方面,这百篇题辞,放之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视野之中,无 疑是十分重要的文论作品,值得我们关注。题辞是中国文论史上比较 后起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类似于序论。因为常常放在著作的前面, 起着提示著作内容与主题,介绍作家的作用,所以它的一个很重要的 特点是要求篇幅短小精干。如何在短小精干的篇幅之内,达到准确而 独到地评价作家作品,这是每一个写作题辞的人要思考的问题。张溥 的写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他的题辞当中,他运用了多种批 评方法,一方面达到了通过题辞介绍作家作品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将 自己的文学思想,批评主张表达了出来。 张溥写作题辞,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编辑百三家集所必需,为 的是向读者介绍作家作品;另一方面,通过题辞的写作,表达自己的 文艺思想,借以对当时业已衰变的文坛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是张溥 写作题辞的一个重要动机。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儒家士 大夫,张溥借写题辞以救时弊的目的十分明确。而其为之作出的努力, 客观上也丰富了晚明的文艺形态。其挽救六朝美学精神,以复兴古学 的方式来重振在他心目中早已衰变的“世风”,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贵 的努力。 张溥之前,题辞这种文论形式即已为人所用,并被广泛运用于文 学批评之中。张溥的百篇题辞,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对题辞这 种文论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一个比较明显的突破是 题辞语言的散文化倾向。 总而言之,对张溥百篇题辞进行研究与考察,我们可以以晚明文 人的视角,去审视汉魏六朝的作家群像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可以对以 张溥为代表的晚明复社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文学思想及其 追求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与之同时,站在文论史的角度来看这百 篇题辞,则这些题辞的写作,对“题辞”这种固有的文论模式进行了 突破与创新,形成了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新美学形式。而探究张溥撰 写题辞的目的,及分析其中的人物批评特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与 意义,那就是,从中可以探究晚明时代,在社会动荡,整个社会审美 混乱的情况下,一批怀抱旷世济世理想的文人,正以自己的努力,去 提倡与恢复六朝美学精神。他们所作出的努力,他们的审美追求,他 们的文学理想,可以通过张溥的这百篇题辞,得以一窥。 第一章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的写作结构 与其人物批评倾向 人物品评,古已有之。早期的人物评论,与相术有关,比如在荀 子非相篇中即提到:“古者有如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 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1 1 又如在史记淮 阴侯列传中有:“仆尝受相人之术,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 脚为了更好地发现、选择与任用人才,后来的人物评论,更多地集中 在对于人物德行与才能的观察与评论上。到了汉末魏初,人物品评开 始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起来,人物品藻在当时蔚然成风,受到人们的 普遍关注,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如何发现人物的才能,并找到如何 实际地考察分析人物才能的方法和标准,成为当时人物品藻的鲜明特 点。后来,这种政治性的人物品藻逐渐转变为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美 性批评,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世说新语一书的出现便是这种 时代风潮转变的表现。此后的人物批评,或朝着政治批评的方向发展, 趋于功利主义;或朝着审美批评发展,或二者兼而有之,大致如此。 晚明张溥编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写作一百篇题辞,是其人 物批评理论具体而微的体现。 将百篇题辞从百三家集全书中抽出,视为一单行本,则我们 不难发现,这些篇幅精简的题辞,分而视之,是一百篇作家评论;合 而视之,是一部人物批评专著。在这部人物批评专著中,张溥同时表 现出了政治性批评与审美性批评的双重倾向。 【1 】苟子新注,中华书局1 9 7 9 2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5 9 那么,张溥到底是怎样通过简短的题辞,对笔下所涉及的一百零 三位汉魏六朝作家进行批评的呢? 首先,从题辞的写作结构上,我们即可发现张溥的人物批评倾向 与人物批评方式。 第一节事功、德行与诗:题辞写作三步曲 整体而言,张溥的这一百篇题辞,其大部分篇章都有三个构成部 分,我们不妨称之为题辞写作三步曲。这三个构成部分简言之是:德, 功,诗。德,即人物之品性道德,这是张溥在大部分篇目中十分重视 和特别强调的部分;功,即人物的生平与事功,包括人物的一生经历, 仕途沉浮及其功过得失;诗,即人物的文学创作,包括其文学创作特 色及其文学成就。 有全篇叙人物事功而甚少关涉其他的,如蔡中郎集题辞郭 弘农集题辞;亦有全篇论其文章而不提其生平的,如陆清河集题 辞;但大部分的题辞篇章都是事功、德行与文章的综合评论。 张溥对待笔下的一百零三位作家,其批评视角是各各不同的。对 待一些作家,张溥只关注其生平事功与其品行。比如郭弘农集题辞: 神仙传言:“郭河东得兵解之道,今为水仙伯。”其然与否,吾不敢知,亦足 见烈士殉义,虽死可生,乱臣贼子不能杀也。景纯才学,见重明帝,埒于温峤庾 亮,余谓其抗节王敦,赞成大事,匡国之志,峤可庶几,亮安敢班哉。双柏鹊巢, 越城伍佰,绝命之期,先知之矣。犹然解发衔刀,祁祥幽秽,非苟求活,欲观须 臾,得一当以报国家耳。陈述早亡,呼之为福,景纯亦纵酒色,自灭精神,李陵 惜死,若所耻也。负豫让之志,蹈嵇生之祸,岂非天乎? 阮嗣宗厌苦司马,以狂 自晦,彼亦元可如何,不得已而逃为酒人,景纯则非无术以处敦者也。令桓彝不 窥裸袒,生命不尽日中,勤王之师,义当先驱,其取敦也,犹庐江主人家婢尔! 南冈断头,遗文弥烈,今读其集,直臣谏诤,神灵博物,无不有也。如斯人而不 谓之仙乎? 不可得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郭璞的文学成就在于其创作的系列游仙诗,张 溥在这篇题辞中,却只字未提其游仙诗创作,而对其“抗节王敦,赞 成大事,匡国之志”的生平事迹则着墨甚多,全篇突出郭璞的“节烈” 之气。题辞的后半部分详叙其生平经历,都是为了突出一句“南冈断 头,遗文弥烈,今读其集,直臣谏诤,神灵博物,无不有也”。也就 是说,贯穿这篇题辞的,是郭璞的“烈”,即人物的德行,从中可以 感受到张溥在批评人物时的道德立场。 而对有一些作家,张溥则十分强调其文学创作的特色及其成就, 而对其生平、德行不甚在意,如阮步兵集题辞: 嗣宗论乐,史迁不如,通易、达庄,则王弼郭象二注,皆其环内也。以此 三论,垂诸艺文,六家指要,网罗精阔。曹氏父子,词坛虎步,论文有余,言理 不足。嗣宗视之,犹轻尘于泰岱,岂特其人裤虱哉。犬言小言,清风穆如,间览 赋苑,长篇争丽,两都三京,读未终卷,触鼻欲睡。展现阮作,则一丸消疹,胸 怀荡涤,恶可谓世无萱草也。晋王丸锡,公卿劝进,嗣宗制词,婉而善讽。司马 氏孤雏人主,豺声震怒,亦无所加。正言感人,尚愈寺人孟子之诗乎? 咏怀诸篇, 文隐指远,定哀之间多微辞,盖指此也。履朝右而谈方外,羁仕宦而慕真仙,大 人先生一传,岂子虚亡是公耶? 步兵厨人,可以索酒,邻家当垆,可以醉卧,哭 兵家之亡女,恸穷途之车辙,处魏晋如是足矣。叔夜日与酣饮,而文王复称至慎, 人与文皆以天全者哉。 全篇题辞从各个方面高度肯定了阮籍的文学成就:其论乐,高于 司马迁;其论易庄,王郭皆不出其左右;其诗文,则连曹氏父子亦不 足与之齐高。这些赞誉之辞虽不免有夸大之嫌,亦足见张溥个人对阮 籍的赞赏与喜爱。阮籍之所以能得到张溥的如此厚爱,大致有两个原 因:其一,阮籍在研习传统儒家典籍方面的成就引人关注,有乐论 通易论达庄论三论,而这方面的成就正是张溥在批评人物时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其二,阮籍身处魏晋交替之际的乱世之中, 而能保全其真性情,不屈于权势,正体现出一个士人应有的节气。这 一点,也是为张溥所激赏的。 纵观百篇题辞,我们可以发现张溥的人物批评倾向大致如此:品 行论人,事功先行,文学次之。这其中的品行,即包括对作家人物一 生功过是非的评价与定位。特别重视并突出人物的道德品行,这是张 溥写作题辞时所遵循的一个批评原则。这一原则在很多篇章中都有鲜 明的表现,如在陆平原集题辞中评价陆机:“俯首入洛,竟糜晋 爵,身事仇雠,而欲高语英雄,难矣。”陆机虽文学成就十分突出, 然其人品却遭到了张溥的质疑。同样的还有对潘岳的评价:“安仁东 市,独无怜者,士之贤愚。至死益见”。相较而言,对于文学成就不 及陆机与潘岳的孔融,张溥却赞赏备至:“东汉词章拘密,独少府诗 文,豪气直上,孟子所谓浩然,非邪? ” 第二节题辞人物批评的品第倾向 如第一节所叙,从整个百篇题辞来看,张溥显然是以一种道德批 评的眼光来对笔下的一百零三位汉魏六朝作家进行逐一评述的。用这 样一种批评原则来结构整个题辞的写作并不是偶然的。张溥在他的很 多编选作品集中都提到过自己“取文”与“取人”的准则。比如在程 墨表经序一文中,张溥即提到:“夫好奇则必知古,知古则必知经, 知经则必知所以为人。至于知所为人,而文亦必精矣。故驳而不纯之 文,予所甚恶之:才而不德之士,予亦所甚恶也。川” 张溥所欣赏的,是“知经”“知所以为人”且“文亦必精矣”的 1 明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近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人,“知经”,即熟知前人的经典著作,包括儒家经典,诸子经典;“知 所以为人”即指人物的道德修养;“文亦必精矣”强调的则是文学创 作方面的独特之处。 在这种“取人”与“取文”的前提下,张溥还特别强调了两种情 况:“驳而不纯之文”与“才而不德之士”都是他所不取的。 那么,什么是“驳而不纯之文”呢? 我们试看在王文宪集题辞 中张溥对比王俭与褚渊时的评论: “褚公贵而善艺,徒以别鹄琴曲,f l t - , t i 琵琶,称说名士,其能则乐官伎弄耳! 宁望王仆射乎? ” 南齐时,褚王本并称于当时,在这篇题辞中,张溥却为二人分出 了一个高下:褚渊虽位重当时,身为贵戚,然其为文,“则乐官伎弄 耳”,因此张溥认为其不能与王俭齐高。褚渊的“文”,就是张溥所说 的“驳而不纯之文”。而王俭“长礼学”,其所为文,则是张溥所赞赏 的纯正之文,即其说的“知经”。 而所谓的“才而不德之士”,是指那些或具有经世之才或具有良 好的文学造诣,在道德品行上却有着缺陷的人,比如潘岳,张溥开篇 即称“予读安仁马、淠督诔,恻然思古义士,犹班孟坚之传苏子卿也。 及悼亡诗赋,哀永逝文,则又伤其闺房辛苦,有古落叶哀蝉之叹。史 云:善为哀诔诚然哉! 籍田赋客舍议并以典则见称,陆海潘江, 无不善也。”对潘岳的文学成就,张溥是给予高度肯定的,但接下来, 张溥却对其为人反复,依附权势的人格缺陷进行了批评:“独惜其愍 怀诈书,呈身牝后,屈长卿之典册,行江充之告变,重污泥以自辱耳。” 通观全书,张溥评论一百零三位汉魏六朝作家,虽并未如钟嵘写 作诗品那样以三品而论诗人,一定要将诗人作家进行排序,定出 高低品第,但亦不时显示出品第高低的批评倾向。 我们先看以下几条题辞中的材料: “太原 i 习,磊落英多,其为品状,宁让汝颍哉。 ( 孙子荆集题辞) “协士佐世,动得颠挫,俯循人情,以卑致福,虽能言之,不能行之,即不 能行之,未尝不深知之也。”( 颜光禄集题辞) “褚公贵而善艺,徒以别鹄琴曲,银柱琵琶,称说临士l ,其能则乐官伎弄耳! 宁望王仆射乎? ”( 王文宪集题辞) “然灵鞠面折褚彦回,语颇强切。东观祭酒,自谓终身不恨。仕宦情浅,蓬 发迟钝,无目啦士i 。”( 丘中郎集题辞) 在这四篇题辞中,我们发现张溥对孙楚、颜延之、褚渊与丘灵鞠 四人都称以“名士”。而在以下几篇题辞中: “汉世通儒,并推季长,卢涿郡郑北海成出其门予亦哀其懦者风流,自 陨汉阳之节,重负南山挚季直矣。”( 马季长集题辞) “子赖怪怫者陌博物之长,无谋身之断,此赵壹所以悲穷鸟也。”( 挚太常 集题辞) “达性论中权教,析报应,与颜光禄宗居士反复送难,皆牌者l 中正之言。” ( 何衡阳集题辞) “史栽袁氏世多忠烈,若阳源死于元凶,名为风霜松筠,不虚也。或责彼既 志不从乱,曷不痰驱告变,出君险陋。然事发仓卒,身闲宫省,翘首君门,叫呼 莫属。懦者i 雍容,亦莫可如何耳。”( 衷忠宪集题辞) 张溥称马融、挚虞、何承天与袁淑四人为“儒者”。在其他的一 些题辞中,张溥又多处对作家冠以“文人”“文士”的称号,比如在 孙廷尉集题辞中称“东晋佛乘文人,孙兴公最有名”;在吴朝请集 题辞中称“丈人一身,吐词辄病,仰观长卿凌云,何独无天子缘也”;又在 沈侍中集题辞中称“丈人颠沛,若沈初明者,其真穷乎!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张溥虽不曾用上中下三品来对笔下的百三位作家进行排序比较, 但其实心里对待众多作家,是有自己的高低品评标准的。站在一个儒 家正统文人的角度,张溥心目中最重视的是“儒者”。 张溥所谓的“儒者”,在题辞所涉的一百零三位作家中,有汉马 融、晋挚虞、南朝宋何承天与袁淑四人。 马融是汉代大儒,注儒家各类经典,后来的经学大师卢植、郑玄 二人皆出其门下。通晓儒家经典,并以注传经书为一生功业的人,是 为张溥所十分推崇的。张溥短暂的一生,大部分的文学成就也集中在 其经学上。但马融并不被张溥所完全认同,原因是他虽有儒者风流, 却汲汲于功名仕进,失了文人的节气。 挚虞是晋代文人,其文学成就在于文章流别集及其论,张溥 推崇挚虞,称其为“儒者”,盖因其“议礼诸文,最称宏辨,与杜元 凯束广微并生一时,势犹鼎足”,亦是因其在儒学上的成就。 何承天为南朝宋武帝时文人,其名不甚显,张溥推其为“儒者”, 是因着力于研习儒学。 袁淑与何承天同为南朝宋人,稍晚于何,其名在文学史上亦不甚 显,其诗歌创作并不多,但其“文采道艳,才辩鲜及,即不得为仪秦 纵横,方诸燕然勒铭,广成作颂,意似欲无多让。”张溥称为“儒者”, 多因于此。 可以看出,张溥所推崇的“儒者”,其文学成就不一定高,其人 格亦不一定完美,甚至有一些缺憾,比如汉代大儒马融,但在张溥看 来,他们是自己心目中的“上品”。 对孙楚、颜延之、褚渊与丘灵鞠四人,张溥都称以“名士”。孙楚 为晋时文人,“才藻卓绝,爽迈不群”“1 ,善臧否人物,张溥称其不 让汉末。南朝颜延之,为元嘉三大家之一,其名甚高,“饮酒袒歌, 自云狂不可及。”一生“以文出仕,历四主,陪两王,浮沉上下”,可 谓仕途复杂曲折,然其“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以训子弟”乜3 。表 面张狂不羁的颜延之写庭诰,就像同样桀骜不逊的嵇康为自己的 后人作家诫一样,内心其实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张溥因此而叹道: “远吊屈大夫,近友陶征士,其风流固可想见云。” 而在王文宪集题辞中,张溥说褚渊自称“名士”,语含讽刺 之意。褚渊善艺,尤善琵琶,南史褚彦回传称“彦回援琴奏别 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善为乐曲是六朝“名士”的风范, 但在张溥看来,与王俭的“长礼学,谙究朝仪”相比,只是“乐官伎 弄耳”。 丘灵鞠为南朝宋时文人,丘迟之父。张淳在评论丘迟时,提到其 父丘灵鞠,并表其淡泊名利,无愧“名士”之称。对文学成就高于其 父的儿子丘迟,张溥倒并没有这样的称赞。 概括而言,张溥所称说的“名士”,强调的是一种重才情,讲气 节,崇尚旷达的风流气质,这与汉末名士风流与魏晋名士风流都有一 点儿不同。张溥以晚明士人的眼光去品评汉魏六朝士人,所持标准自 1 唐房玄龄等晋书- 孙楚传,中华书局1 9 7 4 2 唐李延寿南史颜延之传,中华书局1 9 7 5 然是不同的。 在题辞的其他很多篇章里,张溥喜以“文人”、“文士”来对笔下 的人物进行简单定位,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文人群像。 如前所述,纵观百篇题辞,张溥虽并未能如诗品那般以三品 而分人论诗,但众多作家在他的笔下,亦有品第高下,虽不十分明显, 但也能显现出张溥的人物批评倾向。 第三节题辞中的理想人格 这样的人物批评倾向与张溥欲借题辞的写作而构建起个人的理 想人格有关。 概括而言,张溥通过评价众多人物所树立起来的理想人物道德品 质,或者说理想人格,首先应该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遵从君臣之 纲,重节守义,有君子风范;其次,能致力于治理儒家经史,承担起 传承儒学的历史责任:再次,具备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突出的政治 才能。可以看出的一点是,张溥理想人格的确立有一个基本准则,那 就是重德而轻才,而其所立之“德”,即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 确立这样的理想人格,与张溥的人生经历与政治抱负有密切关 系。张溥自幼酷爱读书,十分勤奋,明史说“溥幼嗜学。所读书 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 以此也。”其时明朝以致艺科举取士,读书人趋之若鹜。天启四年 【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 - - g k 十八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 9 7 4 张溥联合张采、杨廷枢、周钟等人于苏州创立应社,其志即在“尊经 复古”,互相研习儒家经史,以求功名,张溥本人于此是十分热衷的, 明季南应社考称:“应社之初起,颇以读书为事五经应社虽 以评骘五经制义为主,然张溥、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等皆有 经注。”“3 明史称张溥的遗著达三千余卷,其中周易注疏大全 合纂六十八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三十四卷,春秋三书三十 三卷,四书注疏大全合纂三十七卷,另外还有尚书注疏大全合 纂、十三经诂释等著作,足见其遗著当中,研习儒家经史之作占 有相当大的比重,由此可以理解张溥在评价人物时的儒家立场,其以 儒家功利思想与伦理道德为评判人物之标准当是理所当然的。 张溥以构建理想人格方式来寄托他的个人政治理想。 明末社会动荡,危机四伏,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反对当时空疏学 风的经世致用思潮应运而生,成为晚明社会的主要潮流。张溥以及他 先后组织的“应社”和“复社”也是这股潮流中的重要一股。诚如梁 启超所言:“到最后二三十年间,道学派大本营,前有东林,后有 复社,都是用学术团体的名义,实行政党式的活动。”。3 。张溥之 组织“复社”,虽然是打着“期与四方多士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 为有用”。1 的学术旗号,却多从事政治活动。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 状称:“公生平谓:大丈夫贵有志,昔人称三不朽,要各有类:如 德,则修身及家,均平天下;否则,备顾问,坐对三雍,为国家作述 1 蒋逸雪张溥年谱第i 1 页,齐鲁书社1 9 8 2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 页,天津古籍出叛社2 0 0 3 3 明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礼乐,昭宣教化。功,则为社稷臣,勒名旃常;否则,表彰六经,裁 量子史,俾后学有所依仿,稽勋亦不在挞伐下。言,则冠豸螭陛,屈 轶指佞,言行道亦行;否则,著成一家,藏诸名山,使千万世知有其 人,比于龙门、扶风。又每恨无鞅掌才,不仁奔奏,以此让人。同 志知其寄托有在。”“1 由此可见在张溥的心目中,“为社稷臣,勒名旃 常”这样的政治事业是第一位的,而“作述礼乐,昭宣教化”这样的 文化事业则是退而求其次的追求,其政治理想是十分远大的。自感“无 鞅掌才”的张溥在当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找到了周延儒。明 史周延儒传记载,正是在张溥及“复社”诸人的大力帮助下,一 度失势的周延儒再度出相,“( 崇祯) 十四年二月诏起延儒。九月至京, 复为首辅延儒被召,溥等以数事要之。延儒慨然日:吾当锐意 行之,以谢诸公。既入朝,悉反体仁辈弊政。”成为复社的政治后台。 不幸的是,周延儒复出才三个月,张溥即发病身亡,而此后的事实说 明,张溥及复社诸人极力扶持的周延儒只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复无常 之人,上任不久即因前线督战不力被崇祯帝处死,张浮欲借他人之力 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意图也宣告破灭。 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寄托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众多文人的共性。身处晚明乱世的张溥,在写作汉魏六朝百三家 集题辞的时候,以构建理想人格的方式寄托其政治理想,他希望 能有一个怀着匡时济世的理想,具备美好的道德修养,而又有着曹操 一样杰出的政治才华的人物来救明王朝于摇摇欲坠之中。遗憾的是, 1 蒋逸雪张溥年谱第2 5 页,齐鲁书社1 9 8 2 随着他在政治运动上的失败,他所构建的理想人格及其政治理想都一 齐破灭了。 第二章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中的人物批评方法 如同前文所说,百篇题辞,合则观之,可以说是部人物批评 专著。张淳通过题辞的写作所体现出来的批评倾向及其对理想人格的 构建固然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评论 人物的目的,张溥在写作当中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这同样是值得我 们关注的。 批评的目的决定着作家批评方法的运用,而不同的批评方法,直 接关系着批评效果。构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这一目的,直接决定了张 溥在写作题辞的时候,喜用比较批评与知音批评。而运用虚拟语境批 评,则体现出他对人物某些方面的缺憾所表现来的遗憾以及对人物爱 憎分明的情感因素。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有对前人批评方法的借鉴与 学习,又有属于自己的独创。可以说,百篇题辞,既是百篇人物评论, 又是一部人物批评方法论的模本。 第一节比较批评 批评的本质就在于比较,有批评,必有比较,无论是人物批评, 还是文学批评,都离不开比较。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体式,为了突出 批评对象的特点,题辞本身即包含着比较的意味。张溥写作题辞,比 较的运用可谓无处不在。概括而言,题辞中的比较,主要突出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批评对象命运遭遇的比较 张溥十分重视笔下人物的生平遭遇,叙其生平与事功,是题辞的 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在多篇题辞中都有体现。比如第一篇贾长沙 集题辞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叙述贾谊一生事迹,对贾谊怀才不遇, 不为当世所用而致早逝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而在叙述笔下人物的生平 事功时,张溥显然是站在“以德论人”的立场,对人物进行了取舍, 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分明。 一方面,对待他所喜爱的人物,张溥通过比较,对之寄予深深的 同情。比如在班兰台集题辞中,张溥称“仲升( 班超) 功名拔傅 介子张骞而上,孟坚( 班固) 晚节,竟蹶不起,亡时与蔡中郎同年, 又以窦氏宾客,为洛阳种令所捕系,顿辱更甚。私心痛其才同厥考, 而志耻薄宦,冒进失道,不若望都长( 班彪) 优游以终也。”班固的 不幸,与其弟班超以武功而著功名,其父以优游而获终老比起来,的 确值得人同情。对于这样一个满腹才华的人,竟因政途上的冒进而遭 杀身之祸,难怪张溥对之深表同情。 又比如在沈侍中集题辞中,张溥称“文人颠沛,若沈初明 者,其真穷乎非张俭之亡命,类李陵之无家,悲哉一身,不复望 振。”身处乱世的沈炯一生颠沛流离,“濒死幸生”,连妻儿也未能保 全,直到晚年才得到新朝的重用,但不久即病逝。其一生,可谓命运 多蹇。这种身世,使张溥联想到了“无家”的李陵与“亡命”的张俭。 两人同样一生坎坷,遭遇令人同情。 不管是班固,还是沈炯,或者李陵和张俭,这些为张溥所深深 同情的作家,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或者是有着非凡的才华, 但未能为世所用;或是一生节气,但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
- 物体系统的平衡
- 2025年肾脏病学影像学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道德讲堂课件
- 2025年康复医学康复方案制定考核试题答案及解析
- 安全生产工作讲话讲解
- 2025年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科模拟测验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宣讲课件
- 2025年烧伤科烧伤护理与皮肤修复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pp课件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影视中的人工智能
- 中职口腔生理基础教学课件
- 剖析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洞察与改革路径探究
- 气瓶检验人员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 胰腺超声标准切面
- 上饶市市级机关选调真题2024
- 2025年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示教育
- 高一学生手册考试试题及答案
-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