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颜元和李塨的思想差异.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颜元和李塨的思想差异.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颜元和李塨的思想差异.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颜元和李塨的思想差异.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颜元和李塨的思想差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颜元和李堆的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 颜元、李塔在清初创立了颜李学派。作为该学派共同的创始者,颜李都反宋明 理学、提倡实学,在思想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俩人 在思想上也存在许多差异。对颜元、李堞思想差异,以往虽然有学者提及,但缺乏 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颜元、李蜷的思 想差异。本文认为他们思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哲学观、教育观、治国思想三个 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对比分析,旨在说明:在哲学认识论上,颜元 坚持唯物主义路线,两李堞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教育观上,颜李的不同认识,实 质上反映的是近代教育观和传统教育观的不同:颜元的主张体现了近代教育观,李 墚的主张则是传统教育观的反映;在治国方略的设计上,颜元的方案,实质上是主 张托古改制,而李墚则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设性的方案,其方案对 中国近代政治改革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颜元李堞思想差异比较 作者:唐鑫 指导老师:蒋国保 o nl kd i f f o e r e mi d e a so f y i m 怕a n dl ic , o u g a b s t m e t 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i d e a so fy a n y u a n a n dl ig o n g a b s 仃a c t i n e a r l y q i n g d y n a s t y , y a h y u a n a n d l i g o n g f o u n d e d y a n l i s c h 0 0 1 a s t h e i r c o m m o n f o u n d e r , w a so p p o s e dt o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f a v o ro f p r a g m a t i ct h i n k i n g t h e yh a dal o t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l y c o n s i s t e n t b u tb e , c a u $ eo f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f i f ee x p e r i e n 淄,t h e r ew e r em a n y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a l t h o u 曲s o m ao f t b ep r e v i o u s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dt h ed i f f e 转n c e so fy a hy u a na n dy ig o n g h o w e v e r , t h e s es t u d i e sa r c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i c t h i sa r t i c l ei np t e d e & 镕s o r s f o u n d a t i o n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h a s d i s c u s s e d o l l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t h o u g h t o f y a n y u a na n d l i g o n g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m , m a i n l y j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e d u c a t i o na n dp o l i c ya f et h i n k i n g t h r e e b a s e do i lt h et h r e es p e c i f i c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i m st o :i n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y a hy e a nu p h o l d m a t e r i a l i s m r o u t e s , a n d l i g o n g w a s c a u g h t i n t h e i d e a l i s m i n e d u c a t i o n ,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c t u a l l yr e f l e c t e dad i f f e r e n to u t l o o ko ne d u c a t i o n y a hy u a n si d e a se m b o d i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 m o d e r ne d u c a t i o n l ig o n gw a st h ei d e a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p o l i c y , y a ny u a na c t u a l l y a d v o c a t e d t h e u s e o f t h e a n c i e n t r e g i m e t o c h a n g e t h es o c i e t y a n d l i g o n g w i t h t h e r e a l i t y o f s o c i e t y , m a d e i b o r es p e c i f i c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p r o p o s a l s 。t h e s e p r o g r a m w a s t h e i n s p i r a t i o n t or e c e n t p o l i t i c a l r e f o r m s k e yw o r d s :y a hy u a n ;l ig o n g ;i d e o l o g i c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c o m p a r i s o n n w r i t t e n b y :t a 甥x i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g u o b a oj i a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庭鑫。日期:呈丑:丝:2 墨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2 i 鑫。 日期:兰皇丑:垡12 芷 导师签名:碰日 期:2 。口y 瑶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前言 副昌 本文选题属于鲳清哲学范畴,研究的是颜李学派中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颜 李学派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其实学思想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 帜。颜李学派从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角度出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有两个特殊的时期,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都是 重大的转折时期,是思想界的黄金时代。明清之际正是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 代。本文以这一时期中颜李学派为研究的主体,探讨颜元和弟子李堞思想的差异。 ( 一) 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探讨颜元、李塔的思想差异。文章 涉及到认识论、心性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故主要用对比分析的 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述。具体方法的运用如下:第 一,对比分析的方法。把颜元和李垛思想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整理、归纳,使之 条理化。在整理归纳之后,本入对颜李思想差异的主要特征做出结论性的评价,并 使这些观点贯穿于文章每部分的分析中。第二,唯物辩证法。对颜李思想差异的比 较中,本人主要运用辩证法的思路,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方法,一方面,本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颜李思想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特征以 及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本文对颜李思想差异的分析,可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 理论支持和依据,也可以为现实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颜李思想差异的比较是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和现实意义的。对两者进行比较,一 是作者试图能更好地认识颜李学派内部的思想变化,挖掘该学派本身的思想内涵。 二是为了更加正确地反映颜元、李螓的思想,辩两者的差异做出客观的、中肯的评 价。三是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研究,更好地把握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更好把握 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四是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研究,本文能够得出一些规律性 的认识,并指导实践活动。 论颜元和李蜷的思想差异 前言 ( 三) 研究的状况和资料 颜李学派是明末清初比较突出的学派,也是颇有争议的学派。有人极力赞扬, 有人百般诋毁。到现在,对颜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对颜李学派的研究出 现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欣赏颜李学派的学者们,他们对颜李著作爱不释手, 不断探寻颜李思想的精髓。同时,他们把颜李精神和实学思想视为解救社会问题的 良药,并认为颜李学派对社会和思想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二种是不欣赏颜李学 派的学者,他们极力批判颜李学派的缺陷,认为该学派的学术价值不商,认为该学 派对问题的探讨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并认为该学派不具有高层次的理论水平。因 此,他们一旦涉及到颜李学派都是一带而过,或是泛泛而论。 颜李学派因其自身思想的独特性,还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迄今为止,对 于颜李学派的思想研究和颜元的思想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对颜李思想的差异 研究甚少,即使有提及也只不过是泛泛而谈,更不要说是对两者思想差异全面、深 入的剖析。目前来讲,对颜李学派的思想、颜元的思想、以及颜李相同方面的思想, 学术界得出了一些清晰的观点,并研究出了新的观点。以下分凡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首先,一部分学者对颜李学派评价很高。以章太炎先生、梁启超先生、钱玄同 先生、陈登原先生等为代表的,对颜元思想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梁先生认为,颜李 学派是对二千年来学术界的一次大批判、大革命,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根基。陈登原 先生则认为颜氏学是得到孔子的真传,认为颜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真孔门之真 谛,颜学之巨子”。他对李恕谷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力赞其为颜学的秉承者。 其次,另一部分学者肯定颜元思想的学术价值,而否认李塔在颜李学派中的地 位。如冯友兰先生力赞颜元,却否认李塔对颜李学派的作用,认为李堞根本没能理 解颜元思想的真谛。对颜李学派这一称号,冯先生只认颜元,不认李塔。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颜元和李塔思想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两者的差异。如清 代哲学中,作者对颜、李思想进行分析,正确地评价颜李的思想差异。姜广辉先 生则重点分析颜习斋先生的主要思想,并对李堞、王源、程廷祚的思想也分章进行 分析,使人全面地了解颜元的思想。关于李塔的思想,他主要从理事、理气观以及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方面进行论述。 总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随着对颜李学派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颜李的思 2 论颜元和李垛的思想差异 前言 想差异也逐步展现出来,李塔的思想以及学术价值得到了肯定和突出。 由于作者知识的浅薄,文笔功底的欠缺,对颜李思想差异的研究,还存在许多 问题。面对渊博而深远的中国文化,本人愿意傲有意义的尝试。不足之处,敬请指 正。 3 论颜元和李燎的思想差异一、绪论 一、绪论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思想转折时期。颜李学派是 明清时期比较突出、独树一帜的重要学派,也是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派。正如 梁启超先生所言:“期问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藉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 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号日“复古”,而其精 神纯为“现代的”。其人为谁? 日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i l l 在当时思想界有一部 分学者,反对学术界的空疏风气,逐渐接受实用之学的治学风气。颜李是这部分学 者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着先进的学术观点,对传统思想和传统学术提出了深刻 的批判。颜元( 1 6 3 5 1 7 0 4 ) ,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一生没有做过官,只 教书,行医。晚年,他主办漳南书院的创立过程,但没过多久,书院被淹。最终, 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没能施展开来。李塔( 1 6 5 9 1 7 3 3 ) ,字刚主,号恕谷, 河北蠡县人,是颜元的大弟子。李绦出生于地主家庭,六十岁时,被选为通州学正。 一生教书,著述,中过举人,广交友人,喜欢与文人学者共同探讨问题,并与上层 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颜李学派也因李塔而更加声名远播。 颜元和李堞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颜元是颜李学派的开创者,而李墚则是弘扬 者。师徒俩虽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的差异。他们俩一个喜欢独自钻研, 交流甚少,不喜欢著述;一个喜欢与人交流,游历甚广,喜欢著书。一个重实践, 轻理性;一个重理性,轻实践;一个思想较形丽下,一个思想较形而上;一个思想 独具创新,一个思想融会贯通;一个思想性较强,一个学术性较强。这些差异的形 成,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大的学术氛围以及主观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颜元生活在明束与清初之际,社会环境发生几次翻天 覆地的变化。先是明朱政治社会腐败,导致农民起义;后清军入关,为了巩固统治, 采取了一些血腥的统治。社会的不稳定,势必影响劭个人的生活以及思想。这样的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颜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李墚生活在清顺治和雍正年间,社会 环境趋于稳定。清统治者经历战争的洗礼之后,政策发生了变化。统治者出台的一 些政策,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现象,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李墚的社会环 1 1 1 鬃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天津古籍出舨社,2 0 0 4 年7 月版,第1 2 1 页。 4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一、绪论 境比颜元好得多,生存状态也比较好。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俩人思想的形成有 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意义。概言之,生活在乱世的颜元,力图挽救即将崩溃的社会 制度,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所以他提出实学实行,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变革社会 的思想和观念。生活在安定社会的李堞,思想相对保守。 其次从家庭环境来看:颜元一生比较坎坷,父亲是朱家的养子,后来离家出 走。父亲走后,母亲就改嫁。儿时,他由养祖父母养大,缺少父母之爱。颜元家境 不好,二十岁之后生活越来越艰难,到了很难维持日常的生活的境地。但是,他的 孝顺观念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改变。养祖母过世时,颜元几乎悲哀致死。李螓出生 在一个地主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父亲李明性,世称孝悫先生,是当时有名的学者。 李臻深受其父亲李明性的影响。在受到颜元教育之前,李垛已经深受父亲和家学思 想的影响。他对颜元思想继承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偏离,这与其所受的前期教育有 一定的关系。 再其次,从思想渊源来看:颜元思想的形成除了个人自身的学习之外,还受到 师友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友对颜元实学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 的影响。颜元思想的形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他本身地不断学习和思考。颜元没有 特别固定的老师教授其学习。吴洞云是其启蒙老师,八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受到吴 老师的教育。其后,贾珍的做人风格和教育方式对颜元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友 人孙奇峰、王余佑、刁包、李明性、王养粹、张罗抬等对颜元思想的形成、变化和 转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这方面李堞的情况与颜元不同,他师友众多,广 结名人友人,但主要师承于颜元,颜元对他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除颜元之外,他还 向张向素学琴,向赵思光、郭金城学骑射,向刘见田学教,向彭通学书,向王余佑 学兵法。到江南以后,李堞接触到经学和朴学,并把它们和实学融合在一起。几次 江南之行,扩充了李墚的知识,也使李墩思想出现了很多不同于颜元的地方。 再次,从学术氛围来看: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变化多端,统治者无暇在全国进 行思想的统一和控制。于是,思想界的环境和氛围相对宽松。宽松的环境给自由的 思想插上了翅膀,使得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使得各种思想异军突起。颜元一 生的思想跌宕起伏,有过几次大的思想转变。一开始颜元崇拜仙侠,二十岁之后研 读经世之学,先转向陆王之学,后又转向程朱理学,成为理学的忠实拥护者。但是, 论颜元和李棼的思想差异 一、绪论 随着颜元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思想的目趋成熟,他对理学产生了怀疑。 最后他公然反对程朱理学,倡导实学。颜元正是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下,思想得 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于传统社会思潮来讲,颜元从抽象的理性思维中跳出来,提出 重实践、重实用的观点;他突破权威,大力提倡有用于社会、有用于百姓的思想学 说。与颜元的学术氛围相比较,李蜷的学术氛围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统治 者对人民思想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南方汉学中出现许多大家、名家,而 他们的考据学对读书入影响甚大。李塔也深受考据学的影响。在他对颜元思想的阐 述中,也能看到了考据学的影子。虽然他的目的仍是为了证明师说,但是实际上是 对颜元精神实质的背离。 总之,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使得颜元和李垮充分认识到社会将要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也意识到思想界即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他们想挽救危难中的国家和人民, 然而挽救国家和人民首先要挽救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于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进 行深刻的反思,找出传统思想中腐败、落后的地方,力图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来替代 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颜元和李塔的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并且在方式方法 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从颜李思想的分析来看,两者的在哲学、教育、治国思想方 面都存在着差异。一直以来,学术界往往强调俩人之间的共性,而忽视两者之间的 差异性。一般而言,学者们把颜元的思想与李螓的思想总是相提并论,但实际上李 墚思想不是完全相同于颜元的。以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两者进行的分析。 6 论颜元和李| 赭的思想差异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颜元和李垛是颜李学派最主要的人物。酋先,颜李的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细究他们的思想,发现俩人的思想存在差异。就某些方面 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别甚至是天壤之别。哲学思想是最本质的思想,是其它思想的 根源。对颜李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颜李思想差别的根源,也有助 于理鳃颜李其它方面存在差异的思想本质。为此,对颜李蜇学思想中的格物致知、 心性论、认识论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 一) 格物致知之比较 格物致知,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它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 篇,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 学是讲“大学之道”,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格物 致知是“大学之道”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阁 关于格物致知,大学中没有作出比较明确的解释,只说“此谓知本,此谓知之 至也”,【封正因为如此,格物致知这一命题,引起很多争议;思想家们也根据自己的 知识背景,作出各自不同的解释。 大学的修身之道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入最重要的是修身,然后 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正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的要求。最早,郑玄对“格物致 知”作了解释,他把“格”解释为“来”,把“物”解释为“事”。理学家把“格物 致知”从大学中独立出来,与易经的“穷理尽性”观点结合起来,成为 理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理学家们讨论的重点问题。关于格物致知,理学内部 出现了很多分歧,最终没能达成共同的意见。颜李学派给格物致知作了新的解释, 突破了理学的范畴系统。他们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批判理学家的格物之法,给人以 耳目新的感觉。 关于格物致知这个范畴,颜李学派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解释。颜元和李塔的格物致 【2 l ( 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洼大学章句 ,齐鲁书杜,1 9 9 0 年版,第t 、2 页 【3 】( 束】朱熹著:四书摩句集注大学章句) 。齐鲁书社,1 9 9 6 年舨,第6 页 7 论颜元和李i 括的思想差异= 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知论各有其特点。李堞几次南游之后,对颜元格物致知的观点有了不同的想法。他的 格物致知思想的变化过程,可 三l 概括为“螓自幼从先孝悫受学以躬行为主,迄弱冠后 往谒习斋先生,学六艺之学。先生言大学格物为近道始功,先儒解未确。格 如史记殷本记手格之格,身亲其事也。乙亥春至浙之桐乡,钱生为堞 言大学起迄,未载学习实功,其功具于有斐君子节。塔忽解大学一书,乃言 学中之道在善明亲,而非言学习实事,如古人学礼乐之类也。丁丑重如浙,戍寅端 月至杭州,旅次晨兴,忽解物即大学中之物,格即可如程朱训为至, 即学也。格物致知,为学文;诚意以至天下平,为约礼。乃并解学与行是一是二,格 物与诚意,以至天下平是一是二。返证之六经、语、孟,历历可据,而向未之见 及也。” 4 1 是关于“格物致知”之“格”。颜元说:“按格物之格,王门训正, 朱门训至,汉儒训来,似皆未稳。”【5 】他解释“格”为“手格猛兽之格,手格 杀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6 1 此“格”乃亲手去做其事,而且要实实在在地去 实践。在此,“格”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也表明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格”,就是 要亲身实践,亲手去做。单凭书本的学习,得不到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自 己亲身的,具体的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致知”的结果。“读得书来,口会说, 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方算学闯。”r r l 李垮在“格”字上,与老师观点 完全相反,转向对朱熹解释的认同。朱熹把“格”解释为“至”。李堞进一步把“至” 解释为4 学”。“格,至也,学习其物必至其域,造其极也。”唧故“格”、“至”、“学” 三者是统一的,“格”就是“学”。为什么不讲“学”而讲“格”? 是因为学习有深 有浅。不管是先深后浅,还是先浅后深,都可以称为“学”。“格”就不同,它只有 一个过程由浅入深,他是“学”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格”就是“学”的结 论,与颜元的“格”为亲身实践的结论是相悖的,李墚把颜元实践的观点抛弃了, 把颜元思想中精华的部分也抹去了。冯友兰先生在讲到“颜李学派”时,只讲颜元, 不提李塔;他认为李塔没有遵从师说,没有好好学习老颊精华的部分。而关于“格” 【4 j ( 民国】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大学辨业序,第1 页。 【5 】【清) 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 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9 1 页 , 【6 1 ( 祷l 颜元著:颜元裳,王星贤、张芬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4 9 1 页 【7 1 ( 清j 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申华书局,1 9 8 7 年舨,第4 6 6 页 【8 】( 民国)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t 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大学传注 ,第3 页 8 论颜元和李j 罄的思想差异 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的解释,正是颜元精华的部分。从以上这个观点上看,冯先生对李爆的批判不无道 理。 二是关于“格物致知”之“物”。颜元所格之“物”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独立于入的感官之外。他完全抛弃理学家对“物”的内在化方面的关注,专注于“格” 具体的事物。离开具体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就不能获得认识。李墚在“物”上, 始终追随师说,他说“物,物有本末之物也,即明德、亲民也,即意、心、身、家、 国、天下也。”吼i 也的“物”也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因此,关于 两者对“物”的理解,他们没有出现很大的分歧。 三是关于“格物致知”之“致知”。颜元从“践履”之学的出发,认为只有通 过实践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认为只有“躬习实践”接触实际事物才能获得真知。 由于习斋先生过分强调“行”的重要行性,轻视理论知识,甚至有一些过激的言论, 认为书本知识是无用的知识,从而使自身陷入反知识论的困境。李堞认为“知,心 之觉也。一1 1 0 “致,推及也,与中庸致曲之致同。”1 1 1 】“致知”的途径可以 有两种:一是通过实践得来,二是通过学习书本和间接经验得来。李堞看到了人类 获得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得来,认识到理性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他补充了颜元关于“致知”的片面性。在上述两者途径上,李垮更看重后者, 比较轻视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关于“致知”,颜元是比较侧重“形而下”的,李 塔是比较侧重“形而上”的。两入各有优点,各有存在的不足。 在“格物致知”的比较上,颜李的分歧主要在“格”上。“格”字虽小,但对 它的不同理解,为颜李思想的差异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以后,儒者对它的解释各说 其是。思想家们如此热衷于对格物致知命题的探讨,实际是对儒学价值体系的一种 认可。颜元和李堞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去阐释这一命题,表面上两者是针锋相对 的,实际并没有超出儒学大的系统。 ( 二) 人性论之比较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孔子说: 【9 】【民国】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 ,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大学辨业卷二,第6 页 f 1 0 ( 民国)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t 大学传洼,第3 页 【l l 】( 民国1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r 大学辨业,卷二,第5 页 9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2 】这个命题成为了中国人性问题探讨的开端。之后,孟 子说性是善的,苟予说性是恶的,告子说性无善无恶,杨雄说性是善恶混合。性的 善恶问题一直成为思想家探讨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 重要,是因为人作为当下的存在,必然会关注外部世界以及入的内心世界。人性问 题,或者说“认识你自己”,是人们经常会思索的问题。 颜李学派,对人性问题十分关注。人性问题是颜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颜 元是重视具体现实问题的人物,但是遇到人性这一抽象的问题时,他进行了系统、 具体的论述。可以说人性论部分,是颜元思想中最深刻,最抽象的部分。孟子的性 善论是颜元重要的理论依据。李堞在继承师说的前提下,在人性论方面充分发挥自 己抽象思维的优势,纠正老师片面的观点,使颜李学派的心性理论更趋完美。 第一、颜李对人性论理解的相同之处。 何为人性? 按照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切人具有的共同属性。作为人应该具备的 属性,人性是人生而就有的本性。颜元的理解:“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 舍形则无性矣,舍性亦无形矣。失性者据形求之,尽性者予形尽之。贼其形则贼其 性矣。”【1 3 】“夫性字从生心,正指人生以后而言,若人生而静以上, 则天道矣,何以谓之性哉? ” t 4 1 不难看出,颜元认为性与形是分不开的,离开活生 生的人,就不存在“性”。这与宋明理学认为的人性是源自天理的观点是不同的。 颜元对人性的观察,否认人性源自抽象的东西,否认先天存在于人性之外的东西。 他肯定人性的根源就在于人本身。 李螓也认为;“圣学践形以尽性:耳聪目明,践耳目之形也;手恭足重,践手 足之形也;身修心睿,践身心之形也。形践而仁义礼智之性尽矣。”【l 习“入受天地 之中,以生必有仁义,礼知之性,性见于行,则子臣弟友( 夫妇在内) ;行实以事, 则礼乐兵农。”1 1 q 他所认为人性也不是源自“天理”,也不是源自其它的存在,而是 源自人本身。这与颜元人性的来源是统一的。 对于宋明理学提出的,人性源自“天理”,颜李都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人 【1 2 t 穆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 0 0 4 年8 月,第4 4 4 页 【1 3 1 ( 清】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2 8 页 【1 4 1 ( i 爵j 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6 页 1 5 l ( 清) 冯辰、刘调赞撰,陈袒武点校:李蜷年谱,中华书局,1 9 8 8 年9 月,第1 2 9 页 【1 6 】( 民国】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 ,四存学会t 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论学) 卷二,第7 页 1 0 论颜元和李蜷的思想差异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性是属于人本身特有的属性,是善的。宋明理学家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 质之馊”;并认为“天命之性”怒善的,是先天存在的。“气质之性”是有恶的,与 人的欲望相关的。颜李是反对把人性一分为二,认为人性是唯一的,不是二元的。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们认为人性只有“善”一种特性,“恶”不是人本来的属性。 但“恶”又是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昵? 颜李一致认为,人性皆是善的,而恶是客 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引蔽习染”所致。所谓“引蔽”就是指人的恶 行是由“有外物引之,遂为所蔽而僻焉。”【 】所谓“习染”就是指人被外物蒙蔽后, 久而久之,互相影响而成。入之性善是先天赋予的,恶是有后天所生的。颜李认为, 要使人的本性显现出来,不被“恶”所蒙蔽,只有不断地“习”,方能尽性。 第二。颜李对人性论理解的不同之处。 颜李入性论的理解不同主要在于:颜元认为是性形合一,李垛认为是心性合一。 颜元认为“天理”不是最高的范畴,不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最高本质。世间万物 是都由“气”化生丽来,“气”又生阴阳,阴阳又生四德,即元、亨、利、贞。人 之形,是由阴阳二气转化而来的。入之性,是由元、亨、利、贞四德幻化而成的。 人之形、人之性最终都是由气所生成的。“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1 8 】在颜 元看来,性、形是不能分离的,性、形都是由气凝聚而成。颜元道:“夫性字 从生心,正指人生以后而言。若人生而静以上,则天道矣,何以谓之性哉? ”1 1 9 i 从“性”的字形结构上来看,他认为“性”字从“生”从“心”。也就是说,“性” 是针对人生之后而言的,至于不在人生的,那是天道,而不是人性。应当说,这个见解 是正确的,是对宋儒所认为的先天之性的批判。显然,颜元的人性论是建立在气一 元论基础上的。“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是 实实在在的存在,“性”只有通过人与外界发生关系时,才能表现出来。性、形归 根到底是源自于“气”,是由“气”不同方面转化而来的。 李堞说:“又问孟子言仁,人心也,仁,性也,即心也,今何分心性为二 也? 曰善哉! 阿也。经有分言者,存其心也养其性也,则以气质言也,性以义理言 也。有合着言,仁义之心。心之所同然,曰理义,是义理即在气质,无二物也。异 【1 7 l ( 清l 颜元著:颜元集孔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9 页。 f 1 8 】( 漪) 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舨,第1 2 8 页 【1 9 ( 清) 颜元著:颜元囊) 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6 页 “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端灭去义理,而专以灵明知觉为心,已心非其心矣,又何与于性? ” 2 0 l 他认为,心、 性是一致的,不可分离的。从他对心性的理解来看,心、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他的“心”与颜元的“形”是不同的,颜元所认为的“形”是客观实实在在存在的 东西,而李蜷所说的“心”是指人身上的器官,但他更注重“心”的思维功能和主 观认识。同时,“心”( 主观认识) 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身”和。心”的关系 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李堞认为:“言思忠貌,思恭忿,思难疑,思问以何,思之 即心性也。未有去心而能求事物者也,去耳聪性何在? 去目明性何在? ”【2 i 】“心” 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的功用是思考。“用”是对人的机体和机能的起一定的作用。 所以思考就是心所特有的功能。李堞又认为:“孟子日:形色,天性也。未有去事物 而能全心性者也,夫万物皆备于我矣。去万物,尚可为心性乎? 然非心性,则备万物者 何在乎? ” z z l 换言之,离开万物,“心”的认识毫无作用,“心”是能够认识存在于万 物之中的“理”的。李塔对主观认识的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过分强调认识对实践 的指导作用。同时,他认为“心”即是“仁”,即是“性”。由此,李堞从心性的角 度一下子过度到道德的层面上,他这个“心”又有了另一层含义道德之“心”。 从“仁”的意义上讲,李垛对心性的理解发生了转向。对“心”理解的不同,直接 导致李堞对人性论整个的理解不同于颜元。 从人性论方面分析,颜李思想表面看似是相似的,但是透过现象,可以认识到 两者存在根源上的差别,或者说是本质上的差别。颜元是唯物主义坚定的守护者, 对人性论的分析,不是空洞的谈“心性”,而是认为直接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尽管人性论是颜元哲学思想中最深刻的一部分,但是他仍然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悟“心性”。人性也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的展现。李 j 恭的心性论,透露出他偏爱理性的一面。这种看法和颜元的唯物一元论是相吻合的。 “心”从属于“身”这个实物,是属于第二性的,但它同时又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能 够探求和认识世界万物。在颜元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是贯穿于始终的;而人的主观 能动性没有能够充分的展现。李塔看蓟了老师强调实践,而轻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他弥补老师思想上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入的主观能动性。但在肯定人的主观 【2 0 1 杨向奎著:清儒学案新编 ( 第一卷) ,齐鲁书社,1 9 8 5 年2 且,第3 5 9 页 2 q ( 民国)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h 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t 论学,卷一,第2 煲。 f 2 z ( 民国1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论学) ,卷一,第2 页 1 2 论颜元和季堞的思想差异 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能动性的过程中,他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的作用。他虽像颜元那样,最 终坚持了唯物一元论的世界观,但没能沿着老师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在认识论上陷 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窠臼。这个根本性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其它思想方面的差异。 ( 三0 认识论之比较 人类一直在追寻和探索对外部世界以及内心世界的认识。人的思维是怎样产生 的?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又从何而来? 关于人认识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 后天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得来的。人作为一个主体,是受外界影响的,人的认识也是 来自于外部的客观世界。二是先天存在于主体之上的,认为入这个主体本身就具有 内在的认知结构,并运用这些结构去规定外部世界。换言之,人的认识是存在于人 本身的,是先于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而人的这个主体也就是认识的来源。根据这 两种观点,颜元和李壤的认识论可以作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关于颜李认识论特点之比较。 颜元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践,轻视理性知识。颜元认为认识的来源是 通过习行,实践得来的。入不可能凭空想象得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是要通过不 断的学习,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他说:“知无体,以物为 体。”嘲在他看来,认识是没有形体的;客观的外在事物只有作用于人体器官才产 生知。换言之,离开客观事物也就没有认识。在认识论方面,颜元坚持了难物主义 反映论,并深刻揭露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他反对宋明理学家脱离客观事物去 寻求“天理”,否认“天理”是获得万物的唯一真理。仅通过凭空想像是不能够理 解外部世界的。理学家主张用静坐、冥想的方式,获得认识。这种方式是颜元极力 批判的。他认为只有亲身实践,求诸客观实际事物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对于 获得认知的另一途径书本知识,颜元是持轻视的态度。在某颜元的一些论述中, 对书本知识的态度是很偏激的,例如他认为读书无用。但从颜元的整体思想上,可 以看到:他其实不是反对读书,而是反对死读书,反对把读书看成是认知的唯一途 径。在颜元心目中实践才是最重要的途径,书本知识只是次要的方面。 李塔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理性知识对认识的指导 作用。在李墚认识论中,“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心”,指的是人的主观认 f 2 3 】【清) 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r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5 9 页 1 3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识,它能够探求和认知事物。但是不管“心”如何去认识事物,仍属于身体的部 分。人的认识来自于客观事物。离开客观世界,“心”也就无法认识。在承认客观 世界是认识的来源方面,与颜元是一致的。他们俩都坚守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李塔 认为“心”是认知万物的中介。虽然离开万物“心”的认识毫无作用,但是“心” 是能够去探求的事物,是能够去认识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理”的。他还认为:“非谓 尽知乃行也,今日学一礼,遇其礼当行即行之;明日又学一礼,遇其当行即行之。 知固在行先,而亦一时并进,且迭进焉。”嘲这段话说明李垮对主观认识的作用予 以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分析出知和行的质量互变关系;认为人的认识可以逐步推进, 无须全部知之,才去指导实践。 其次,关于知行关系之比较。 知行观,是颜李分歧最大的地方。通过讨论知行之间的关系,颜李阐述了各自 的认识论。知行关系探讨的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颜元在知行观上提出了 。行在知先”,“习行以致知”,“不知只是不行”。李墚在知行观上提出了“知行并 进”、。知在行先”、“知重于行”等。这些观点都侧重于“知”。 颜元主张的“行在知先”,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行”肯定先于“知”、重 于“知”。他认为,汉、宋以来重知轻行的主张是错误的。他说:“圣人说出只要人 习行,不要人解惺。天下人尽习行,全不解惺,是道之明于天下也。天下人尽解惺,全 不习行,是道之晦于天下也。一t 2 5 1 这是说,不经过习行,根本达不到为学求知的目的, 根本没法获得“知”在知和行的关系上,他认为,主体通过对万事万物不断地探 索“行”,使主体性人对外界发生了反映,获得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知”。 最后,主体对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不是通过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去检验,也不是 通过主体抽象的思辨去论证,而仍是要回归到“行”,这样才能检验知识的正 确与否。简言之,颜元所认为的认识的过程是:先行,两后知,最后是行。在知行 观上,颜元有自己明确的认识途径,这种路径充分反映了认识的过程。他“行在知 先”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李墚则主张“知在行先”。他对主观认识的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但过分强调认 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致在知行观上违背了师说。“知在行先”这个命题,侧重在 【2 4 】( 民国】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见论学卷二,第4 页。 【2 5 】( 清) 颜元著:颜元集 ,王星贤、张芥尘、郭征点校,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1 9 9 页 1 4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知”上,认为“知”是第一位的;认为没有知,就不能行。他说:“不知不能行, 不行不可谓真知。故中庸谓道不行由于不明,道不明由于不行。如适燕京者, 不知路向北往,如何到燕京? 至燕京行熟,则知其路方真。然究是二事,究是知在 行先。”嗍在此,我们能够看到李塔对“知”的重视,也能够看出“行”对“知” 来说也是重要的。所以说他认为“不行不谓真知”。李螓的认识途径是这样的:主 体先对外部世界规划、认知“知”。然后由“知”对主体的“行”进行指导, 在“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知”的指导作用。最后,在“行”中,得出结论性的 认识“知”。简言之,李堞的认识过程是:先知,而后行,再后知。在知行观 上,李垛是“知布| - 一知”的认识路径,走的是唯心主义路线,他否认了人类 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知与行关系问题上,由于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知”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 认客观物质世界是“知”的唯一源泉。因此他们都直截了当地主张“知先行后”。 在知与行这对关系中,“行”属于实践范畴,“知”属于认识范畴。知和行的关系概 括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知在行 先,行在知先,知行合一。“行”是“知”在之前的,是第一位的,“知”对“行” 具有指导作用;但“知”对“行”又不是消极的指导,它又会反过来对“行”产生 积极的作用。行和知是相辅相成的,少了其中之一,都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一般 而言,“知”是附属于。行”的。但是,入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特殊情况下, “知”也具有了其相对独立性,“知”的作用会大于“行”。有鉴于此,在知和行的 关系上,首先要确定“行”的第一性,然后不能忽视“知”的指导作用。 毋庸置疑,颜李在认识论上差异是很突出的。其一,颜元之认识论是精练的、 实用的,有明确的定义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但是缺少辩证思维;李蜷之认识论则是缜 密分析、有很强的辩证思维,有严谨的理论逻辑性和确定无疑的概念明晰性,但是他 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其二,颜元之认识论是直观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李塔是先 验的,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仍要用理论去论证真伪。其三,颜元之认识论坚持了 唯物主义路线,坚持了正确认识论的路径,但是缺乏对“知”作用的正确认识,其 认识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李堞之认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路线。虽然“知在行先” 2 6 】( 民耳) 徐世昌等辑:颜李丛书 ,四存学会,民国十二年( 1 9 2 3 ) r 大学辨业 卷三,第8 页 1 5 论颜元和李堞的思想差异 二、关于颜李哲学思想之比较 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他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