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权利配置变迁及其博弈均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r e f o r m a n d o p e n p o l i c y , o u r c o u n t ry e c o n o m y w h i l e t o t a l q u a n t i t y h i g h s p e e d g r o w t h , t h e e c o n o m i c t y p e a l s o g r a d u a l l y h a s t r a n s i t e d b y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l e a d e r s h i p f o r t h e e x p e n s e l e a d e r s h i p . b e t w e e n t h e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a n d 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y a u t h o r it y d i s p o s i t i o n h a s a l r e a d y h a d s o m e r e m a r k a b l e c h a n g e s , wil l s t u d y b e t w e e n t h e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n g i n d u s t ry a n d 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 y a u t h o r i t y d i s p o s i t io n q u e s t i o n m a y e n a b l e t h e c h i n a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e t o t h e n e x t c h i n e s e c o m m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y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a s c i e n t i fi c i n s t r u c t i o n t o h a v e a g o o d a d j u s t m e n t , c a n c a u s e t h e c h i n e s e e c o n o m y u n d e r t h e c o r r e c t r e s o u r c e s d i s p o s i t i o n t h e h e a l t h f a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n t r o d u c e d d o m 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n a b o u t t h e m a r k e t a u t h o r i t y v i e w , t h e v i e w p o i n t a s w e l l a s h a s p r o v e n b e t w e e n t h e c h i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a n d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 y a u th o r i t y v i c i s s i t u d e w it h t h e a c t u a l d a t a . t h e t h i r d p a rt c o n s t r u c t e d h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o w n r e s e a r c h f r a m e , s e p a r a t e l y 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 c h i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r s e , t h e c h i n e s e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n d u s t ry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r s e . t h e f o u r t h p a rt o f m a in u t i li z a t i o n g a m e t h e o ry m o d e l t o t h e c h i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b e t w e e n , t h e m o d e r n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y c o m p e t i t i o n a n d t h e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a n d t h e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y c o m p e t i t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c a r r i e d o n i n d e t a i l h a s a n a l y z e d . t h e t h e s i s f i ft h p a r t m a in l y i s i n t h e f o u rt h p a r t o f f o u n d a t i o n , u n i f i e d o w n v ie w t o s u m m a r i z e h a s s o l v e d s o m e m e t h o d s w h i c h t h e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ry , c o m m e r c ia l s e r v i c e in d u s t ry r e l a t e d . 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h a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s e m e t h o d s v a l i d i t y a n d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 k e y w o r d s :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m a r k e t a u t h o r i t y , g a m b l i n g m o d e l ,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y, c o m m e r c i a l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y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 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4 , j w - 年厂 月切 日 叫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一 一牡 一 一一 份,访)刁 一 厂下万 门 双 年 ( 最长5 年甲 可少于石 年) 宁 一 少 秘密*1 0 年 ( 最长t i t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 t o年) 可 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无论人们怎么努力,所能获取的资源总是有 限的,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存在着资源稀缺状况。既然资 源有稀缺性,如何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便成为经济理论所研究的最基本的 问题。从人类社会已有的经济体制来看,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就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作为一种开放的组织机制,不能容纳等级特权现象,人们的经济活动 必须服从市场价值规律,不应该有什么强制性的关系存在.在这一点上,斯密 的开创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斯密开创了论证市场机制效率性之先河,他对市场效率性的研究成果成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自 他之后,许多西方自由 主义政治学家 以及经济学家,如斯宾诺莎、帕累托、哈耶克、弗里德曼等都把 “ 看不见的手” 视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理想调节手段。在他们看来,自由的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率 的唯一选择,而且竞争愈是充分,效率就会越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越 能自 动调节。 斯密所说的“ 看不见的手” ,是以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他 认为, 在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 一种商品的 市场价格( 出 售商品的实际价格) 会始终围 绕 “ 自 然价格” ( 也就是与平均的 生 产费用相一致的 价格,实指与价值 相一 致的 价 格 ) 而 上 下波 动的 。 当 市场上 一 种 商品 的 供 售量 不能 满足 对这 种商 品 的 有效 需求 ( 能 使该商品的出 售得以 实 现的 需 求 ) 时, 该 商品的 市 场价格就会高 于 “ 自 然价格” ,这时,资本家就会集中更多的资本来生产这种商品;反之,当 商品的供售量大于有效需求时,市场价格就会低于 “ 自 然价格” , 这时,资本家 就会搬出一部分资本,减少生产,从而使商品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如果商品 的供求相等,市场价格就会与 “ 自 然价格 “ 相等。由于 “ 经济人”的求利本性, 使得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总是自 然而然适应于对他们的有效需求。换言之, 在 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的供求关系总是趋于一致的。在 “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下, “ 经济人”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被引导到既能使资 本得到合理使用、资源得到 合理配置,又可使利己的动机自发地与社会的利益要求相一致的目 标上来。 第一章绪论 “ 看不见的手” ”强调分工和协作,因此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 斯密定理” 一直是古典经济学的根基。 “ 斯密定理”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市 场交换随着市场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 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才能存在和持续, 并且提高对生产费用的节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己经表明,产业结构演进 体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正确性,可以说也证明了斯密所说的“ 看不见的手”理 论的正确性。 当今经济发展是沿着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展开的,即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 业社会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社会, 再转向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 历史数据同时也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是同步演进的,当今经济 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己高达6 0%以上。产业结构已 成为衡量 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以产值结构为例,在2 0 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我国三次产业在g d p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情况如表 1 . 1 所 不 . 表 1 - 1 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 年份 人均g d p ( 元) 第一产 业( % )第二产业( 峋第三产业( % ) 1 9 7 8 1 - 3 7 912 8 . 14 8 .2 2 3 7 1 9 7 9 4 1 71 3 1 .24 7 .4 21 . 4 1 9 8 0 4 6 0一 3 0 . 1 4 8 .5一2 1 . 4 1 9 8 14 8 93 1 . 8 4 6 . 421 . 8 1 9 8 25 2 53 3 . 3 4 5 . 02 1 . 7 1 9 8 35 8 03 3 刀 4 4 .6一1 2 2 .4 1 9 8 4一1 6 9 2 3 2 刀4 3 . 32 4 . 7 1 9 8 58 5 32 8 . 44 3 . 12 8 . 5 1 9 8 69 5 62 7 . 1 4 4 . 02 8 . 9 1 9 8 71 1 0 42 6 . 84 3 . 92 9 . 3 1 9 8 81 3 5 5 2 5 .74 4 . 1 3 0 2 1 9 8 9巧 1 22 5 . 0 4 3 .03 2 .0 1 9 9 0 1 6 3 4一2 7 . 114 1 .6 31 . 3 1 9 9 1 1 1 8 7 92 4 .5f 4 2 . 1 3 3 . 4 1 9 9 2 1 2 2 8 72 1 .84 3 .9 13 4 .3 1 9 9 3 1 2 9 3 91 9 .94 7 .4 13 2 .7 1 9 9 4 3 9 2 3一2 0 .2 4 7 . 931 . 9 1 9 9 5 4 8 5 4一2 0 .5 4 8 . 83 0 . 7 1 9 9 6 5 5 7 62 0 .44 9 . 5一1 3 0 . 1 1 9 9 7 16 0 5 4,1 9 . 1 5 0 刀3 0 . 9 第一章绪论 1 9 9 8 6 0 3 8一1 1 8 .64 9 .3 3 2 . 1 1 9 9 96 5 5 11 7 . 64 9 . 43 3 刀 2 0 0 0 7 0 8 6一1 1 6 . 4 5 0 . 23 3 . 4 2 0 0 17 6 5 1 1 1 5 .8 5 0 . 13 3 石 2 0 0 2 1 8 1 8 4!1 5 .41 5 1 . 1 13 3 . 5 资 料来源: 中 国 统计 年 鉴 ( 2 0 0 3 ) 第5 5 . 5 6 页。 从表1 . 1 显示, 从总体趋势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 动的 基本 态 势是 第 一 产业 产 值比 重的 大 幅 度下降 ( 从1 9 7 8 年的2 8 . 1 % 下降 到2 0 0 2 年的1 5 .4 % ) 和 第 二、 三 产 业比 重的 上 升 ( 特别 是 商 业 服 务 业比 重的 上 升 )o 从表1 . 1我们可以 看出,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一直处于首位,但整个2 0 世纪 8 0年代,商业服务业迅速起步发展。在该阶段工业化处于从计划导向朝市场导 向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 推动下,商业、 饮食、物资、外贸、运输、邮电等流通 和交通部门 发展较快, 商业服务业在过去 较低的 技术上迅速增长。 1 9 8 1 - 1 9 9 0 年, 商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 1 2 . 3 % ,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 9 .3 %的 速度。同时商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 9 8 0 年的2 1 .4 0/ a 提高到 1 9 9 0年的 3 1 .3 %,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 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由 1 9 8 0 年的1 3 .6 % 提高到1 9 9 0 年的1 8 . 5 % 。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 1 9 9 0 - 2 0 0 1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布,见表 1 - 2 . 表1 - 2 1 9 9 0 - 2 0 0 1 年美国国内 生产总值的 产业分布 ( %) ( 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 i第一 产业 1第二产业 第三 产业 1 9 9 0 1 一9一1 - 2 4 . 1 1 7 3 . 5 1 9 9 1 1 . 7一 2 2 .9 1 7 5 . 0 1 9 9 21 . 8 2 2 .2 7 5 . 4 1 9 9 31 .6 2 2 .0 7 5 . 2 1 9 9 41 1 . 7 2 2 .5 1 7 5 . 0 1 9 9 5 l s 2 2 .6 7 5 石 1 9 9 6 l 7 2 2 .2 1 7 5 . 6 1 9 9 71 . 62 2 . 17 5 . 6 1 9 9 81 . 4 2 1 .8 7 7 .0 1 9 9 91 . 3 21 . 87 7 . 7 2 0 0 01 . 32 1 . 57 8 . 5 2 0 0 1 1 3 2 0 . 3 7 9 . 6 资 料 来 源 : 美 国 商 务 部 , 网 址: h tt p :w w w .c o m m e r c e .g o v 中国的商业服务业和美国相比,我们还差得远呢。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经 济强国,必须调整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商业服务业,真正让商业服务业成为经 1 相关数据由 国际 统计年鉴 ( 2 0 0 2 ) 和 中国统计年鉴 ( 2 0 0 3 ) 整 理得. 第一章、绪论 济的主宰者,拥有强大的经济权力。 我们都清楚,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在社会 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力水平低 下的情况下,由于受技术和资源的约束,产品短缺,质量低下,结构不合理。 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生产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表 现得非常直接和明显,生产处于主导地位,消费也只能被动地适应生产。 这种 情况下宏观经济决策主要是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就是生产主导型经济。 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社会产品丰富,绝 大部分商品由 供给不足变为供大于求, 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者有较大的自 主权, 市场形态表现为买方市场;产业结构轻型化,消费资料在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 重提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已 经不是生 产必需品, 商业服务业比 重提高, 消费 结构升级加快,消费方式多样化。这时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消费表现为矛 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不扩大消费生产就不能实现。宏观经济指导必须 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样的经济是消费主导型经济. 在消费主导型经济中,消费者主权表现明显。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的提供都 要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调节, 遵循“ 消费者是上帝” 的规则。 消费者主权的实现, 使 社会的消费特征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资源配置受消费者市场需求 的引导,生产的实现取决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受 消费的检验。消费者的自 主 权、决策权和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消费主导型经济中, 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经济发展加快, 经济结构轻型 化。在消费需求以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下,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 知识、技术、通讯、信息、旅游、教育、金融、保险、咨询等产业比重加大, 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知 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消费个性化明显增强,信息和 网络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生产出不同规格、款式的产品以 满足消费者 的个性化需求。 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所处时期, 我国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步 入了 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时期。在此阶段上,物质产品 生产进一步扩张,推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业发展,商业服务业就业 比重明显上升: 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由 1 9 9 0年的 1 8 . 5 % 增加到 2 0 0 2年的 2 8 . 6 %。到1 9 9 4 年,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 第一章绪论 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现代商业服务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及 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制造业,可以说商业服务业的知情权和说话权得到大大加强, 二三产业的产值比 较、从业人员的人数对比,能够看出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 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如何,也可以看出二者的经济权力具体的配置情况及其 怎样的一个变迁趋势。这正是我要讨论的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怎样的一 个演变过程,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之间的权力变迁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研究产业间的比 例关系的基本指标通常分为以 下几种: 一是各次产业就业人 数及其占全部就人数的比重;二是各次产业所创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 中所占比重。一国产业结构的状况,实质上反映出在某一时点上各种生产要素 的配置情况,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产业经济权力配置的具体指标,其中的 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研究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之间的权力配置变化可 以通过中国经济的具体经济指标了解到发达国家商业服务业比重的增加程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商业服务业为什么发展缓慢等这些问题;中国产业结 构中哪些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及如何正确的调控配置等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权力 变迁的讨论研究,可以 对今后中国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一个科学的指导而使中 国产业结构有一个良 好的演化, 对国民 经济正确地宏观调控起一个参考的价值, 能够使中国经济在正确的资源配置下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三节相关文献简述与论文的主要内容 1 .3 . 1 相关文献简述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权力配置变迁国内 外学术界从各种不同角度 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 许多宝贵的 成果,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不断 进行深入研究。 产业结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或者各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 展的,并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 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 第一章绪论 的演进规律。 对于这一规律, 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意义 的主要是 “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和 “ 库兹涅茨法则” 。 1 . 3 . 1 . 1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 p a tt y - c l a r k e t h e o r e m ) 英国古典经济学政治算术学派的 创始人威廉 配第( w i l l i a m p e tt v ) , 早在 1 7 世纪末期就已 注意到不同 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以 及由 此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的 变动问 题。 1 9 4 0 年, 英国 经 济学 家科 林 克 拉克 ( c o l i n c l a r k ) 发表了 著 名的 经 济进步的条件 ,对经济发展的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 变动问 题进行了比 较系统 的研究。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三次产业划分,目 前己经被广泛地采用,科林克拉克 在吸取了威廉配第关于劳动力与收入之间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劳动力在 不同 产业之间的转移,作为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的主要指标。 根据分析的需要, 克拉克将全部产业部门归并为三类,即通常所说的三次产业。由于国民收入的 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制造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持续提高,人们的需 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后,对服务的需求增大, 同时制造业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开始向商业服务业转移,最后 形成大量的劳动力分布于商业服务业上的特征。这一规律揭示了三次产业间劳 动力的变动规律,因为国民 经济 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是由第一产业向 第二、 三产业转移, 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呈“ 一、 二、 三产业” 顺序逐步,m升 高” 变动的,所以这种变化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产业结构或者劳动力就业结构的 “ 高度化气 劳动力之所以能够在产业之间移动,一是由于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 不同,二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着相对收入的差异。克拉克认为,制造业比农业、 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 产业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 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可以 说经济利益是产业间权力配 置变迁的传导机制。 配第 克拉克定律也是主要是首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概括出来的, 现在虽 然中国农业劳动力尚占很大比 例,但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国 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也显示出基本符合配弟克拉克定律。 1 . 3 . 1 . 2 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章绪论 由于配第 克拉克定理只说明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库兹 涅茨着力分析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化的趋势。库兹涅 茨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定义为农业部门、工业部 门和服务部门,再把各个部门细化成更具体的行业,按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 果,库兹涅茨将区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变化转移的标准确定为法则,就很自 然 地发现了其他的新法则。这些法则包括: 1 . 如果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与农业劳动 力在总的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一致时, 那么这两个比重会不断下降。 2 .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的整体呈上升趋势, 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 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稍有上升。 3 . 服务业劳动力的相对比 重在其所 在的国 家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有些国家, 服务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劳动力相对比重的上升程度不同,只是大体不变 或稍有上升。 我国经济家陈征教授( 2 0 0 3 ) 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了 论述, 提出了 推 进 产业结 构 优化升级的 新 思 路。 孙尚 清 ( 1 9 9 1 ) 、 刘伟 ( 1 9 9 2 ) 、 谷 书堂( 1 9 9 3 ) 、 刘世锦 ( 2 0 0 1 ) 等以 我国 结 构演变的原 始数 据为样本, 通过统计归 纳和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一般规律。李悦 ( 2 0 0 4 )对 产业结构升级方向 进行了分析。 国内外主要学者已 有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 本文主要 从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方面研究二者的权力配置变迁。 1 .3 .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选题的 缘起, “ 看不见的手” 理论强调分工和协作,在当 今市场经济 高度发展,成熟的环境下,专业化的分工更加精细。由 传统的一种生产方式中 国制造业在向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服务业的权力配置的演变过程也是符合古典 经济学的根基“ 斯密定理”的。所以说分析讨论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 的权力配置对于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有很大的参考价 值的。 第二章首先论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生产技术的关系,在诸多的因素 当中,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的直接动力,然后以从业人员和二 三产业的g d p 产值的实际数据揭示了当今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具体资源 第一章绪论 配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 在权力配置上的一些变化。 第三章概述了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其中的一些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二三产业的成长过程。 第四章主要运用博弈论模型对制造厂商之间,商业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及制 造厂商和商业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 以看到虽然制造厂商和商业服务商之间存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争夺,但二者之间 的合作会使之达到双赢。 第五章探讨中国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合作关系解决的方法,在制度、信息 化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第二章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生产方式是企业资 源的配置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生 产方式也不断 变革,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手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迁。研究生产方式的演 变,对寻求提高生产系统效率的管理手段与方法, 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管理体 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也不同,生产方式的演进与 变 革过程大致可分为作坊式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大批大量生产方式及多品种、 中小批量生产方式三个阶段。 第一节 技术状态与社会生产方式 世界的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是第一位洞察到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 人类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的学者。在 第三次浪潮中,他将人类发展史划分 为第一次浪潮的“ 农业文明” , 第二次浪潮的“ 工业文明” 以及第三次浪潮的“ 信 息 社 会, , 给历史 研究 与未 来 思 想带 来了 全新的 视角。 1 托夫勒分析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知识的日 益重要,反复强调, 在力量的三种形式中,知识是最重要,也是最高级的形式常规的生产因素 土地、劳动力、原料和资本随着符号化知识日 渐替代它们而降低了重要性。 “ 知识从原则上来说是无穷无尽的是最终的替代物。 ” 托夫勒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充满真知灼见的论断,他以超人的预见性指出, 一种崭新的财富创造体系正在形成,知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知识 的 变化是引 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 原因 或部分原因,当 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 事情, 是一 种全新的 创造 财富 体 系的 崛 起, 这 种体系不再 是以 肌肉 ( 体力 ) 为 基础, 而是 以 头 脑 ( 智 力 ) 为依 归 。 ” “ 从 今以 后, 体 现 价 值并 增殖 价 值的 每 一 步 , 都 是 知 识 , 而不是廉价劳动力;是符号,而不是原材料。 ” “ 加快了速度的财富创造新体系 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数据。 没有知识交流就创造不了新财富。 ”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建立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 美】 阿尔文 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中 信出 版社, 2 0 0 6 . 7 第2 3 页 第二章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很多,有需求结构、供给结构、 技术变革、政府的产业政策等,它们都能够引起产业的相应调整变动,在这些 影响因素当中,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的直接动力。下面我们详 细的看一下技术的进步造成的世界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 1 8 世纪后期。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技术为标 志,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系统的机器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旨在使用机器的 防治技术、采煤技术、炼铁技术和铁路、轮船等运输技术。这些史无前例的新 技术群改变了人类依靠沿袭千年的手工生产技术的局面,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 器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机器大工业, 使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使工业和农业间的 分工越来越超出民族经济的范围,向国际领域发展。 这一阶段生产方式的特征为: 1 、 市场环境特征与竞争模式。 市场物质不丰富, 为分散化的卖方市场,企业竞争焦点是如何高效地生产出产品,满足用户要求。 2 、管理组织特征。管理组织是集权型组织结构。3 、生产系统特征。生产系统 结构简单,生产技术以手工机械为主,自 动化程度较低, 管理是经验式管理, 生产效率较低。此时生产管理的主要课题是如何以较高的效率,生产出满足用 户要求的产品。这要求企业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制造技术,并对生产系 统进行科学管理。 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己是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 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形成了“ 由 于交通工具惊人发展一 远洋轮船、 铁路、 电报、 苏伊士运河, 第一次真正的形成了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之一。由于第 一次科技革命的出 现,使得国际分工逐步形成,国际商品 进一步发展, 真正意 义的世界市场建立并且出现了世界货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世 界经济。 二、1 9世纪末期,以电力利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产的大发展。在这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工业产值翻了一番,世界产业结 构发生了 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有了巨 大的进步。钢铁产业、 化学产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等重工业占了主要地位。其结果是使生产 , 杨肖 鸳, 敏捷制造,云南科技出版社。1 9 9 7 . 2 3 - 2 5 第二章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和资本加速集中,大大促进了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大批大量生产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1 、 市场环境特征:以规模化的需求和区域 性的卖方市场为主, 市场需求比 较单一2 、 管理组织特征: 多级递阶控制的组织 结构,形成一个上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下层执行的宝塔。3 、竞争模式:降 低成本是大批大量生产方式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竞争手段在企业成长上表现 为扩张! 联合和兼并等手段形成合理规模,以 求实现规模效益的持续增长;在企 业销售环节, 采用以 统一传送、大量连锁销售为典型代表的大批大量销售技术。 4 、资金投入特征:资本高投入和教育,科技的低投入。大量资金投入在土地、 建筑设施和设备及原材料;员工继续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企业新产品开发任务 较少,单位产品 科技含量低5 、 生产系统特征: 生产产品品种单一, 生产能力稳 定,生产计划、实施与控制较容易,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是采用以刚性流水线为 典型代表的低成本生产技术,质量易于控制,设备维修以预防维修为主。因此, 从总体上看,这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系统是静态! 相对封闭的刚性系统。 大批大量生产方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方面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 廉价的产品,使人类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步;另一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提供体力劳动的工人正在消失,提高了企业和整个社会知识 化程度。 这一阶段,生产系统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设备自 动化程度及可靠性, 加强质量控制和生产计划管理,保证均衡生产,生产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发 展。 要。 但这种生产方式,只适应了市场需求较单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 i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开始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是以 原子能、 计算机、 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洞见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其实质 是信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在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而且在理论上同时发 生飞跃。其设计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市一位任 何一次科技革命所不及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最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 它对产业结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等诸多领域己 经并将继续产生巨 大而 深远的影响。 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复杂。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的形成 和变化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自 然资源条件、历史形成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水平、 劳动力和资本拥有状况,己经形成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结 , 黄卫伟,生产与作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7 第二章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构等。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随着新技术的出 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兴产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电子电 气工业、 航天工业、 新能源、 新材料工业等被称为“ 新兴工业” 。 这些工业在发达 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智力和资金的高投入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有如下特征:i 、市场环境特征。以多变的,甚至 是难以 预测的市场需求和全球化的买方市场为主。 2 、 管理组织特征” 由 可以 快速 重组的 工作单元构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典型的组织结构为矩阵组织结构和虚 拟组织。矩阵组织结构灵活机动、适应性强。虚拟组织可以快速动态地积聚竞 争资源。 3 、竞争模式。以快速灵活响应市场需求求效益,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 表现为快速抢占市场,企业的目 标是生产市场交货期短,顾客对质量满意和价 格合理的商品。 4 、资金投入特征。科技与继续教育的高投入。由于企业适应市 场需要,一方面企业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向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同时 企业要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与研制, 这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5 、 生产系统特征。 产品品种繁多,而批量与交货期各不相同;生产系统内存在多种零件的生产过 程,物流复杂:供货组织工作困难;为适应市场变化,生产能力处于变动中; 生产计划,组织和实施的难度增加。从总体上看,生产系统是动态的相对开放 的柔性系统。 科技革命引起世界产业结构变化, 还突出的体现在商业服务业的大发展机 器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大大提高。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商业服务业大发 展的条件:第一,科技的 进步极大的 提高了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科技进步是社会分工深化。第三,高科技产业本身发展需要基础服务产业的支 撑。 一定的世界经济结构,是由一定的产业发展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状况直接 决定的,而不同时期内产业发展状况的变动,本质上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每 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相关;而社会经济和 科技的发展成果,又为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中国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的权力配置变迁 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比较早地从这个意义上使用“ 经济权力” 这个概念的, 是阿道夫 贝尔的专著 没有财产权的 权力 。贝尔在谈到2 0世纪的一个重大变 第二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 行业权力配置 变迁 化一 由于工业在公司形式下的集中而产生的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使企业 公司成为一种法律的实体, 于是,这些公司就具有了实际的经济权力。 他说, 这种经 济权力并 不是 现在 才出 现的, 但 是, 在以 前 ( 1 9 世 纪 ) 人 们往 往是没 有注意 到它。贝尔说,1 9世纪的正统派思潮与其说是避而不谈经济权力问题,倒不如 说是不注意这一问题。他认为经济权力最后必然要为与个人无关的公开市场的 势力所控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十分重视贝尔的这个思想,而且在他的 权 力的分析一书中, 进一步做了发挥。 对 “ 经济权力”的含义,他比贝尔谈得 具体,用的是 “ 工业权力” 、 “ 现代大公司的权力” 。他说,在大公司兴起之后, “ 权力不断从所有者向管理者转移,即从财产向组织的转移” 。 所以,与上个世 纪不同,现代大公司的这种经济权力,已经不是个人的权力,也不是财产的权 力,而是公司的管理者组织的权力。 在未来学家中,阿尔温 托夫勒对现代社会中权力结构变化问 题,是谈得比 较深刻的一位,这集中反映在他的 权力的转移一书里。托夫勒认为,权力 是一种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一般的权力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这三个要 素构成的。在当代社会中,这三个要素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转变,由于社会 结构的多样化,便形成了权力分配的多样化。这样,就在传统的政治权力、行 政权力等之外,出现了企业的权力。在高科技时代的企业,它的权力则是由财 富、知识、技术、信息等因素决定的。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曾经决定一切,以 后,金钱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现在,在权力的转换过程中,知识已 经成为 一个极为重要的 概念。 在现 代企业中, 直接的财富的 权力正 在转化为知识权力、 信息权力、网络权力以及灵活公司的权力等等。在今天这个高科技时代,知识 权力、信息权力、网络权力就是经济权力。而这种权力又是以现代企业一 公司这 样的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所以, 经济权力也就是公司的 权力。 对于 “ 经济权力” 做过细致研究的, 还应当指出的是安东尼奥罗 姆的著作 政治社会学 。 在这本书中, 作者在专门 考察当代美国 社会的权力结构问 题时, 首先指出了 现代公司的扩张,他说,公司的权力和影响正在加强,所以,在目 前的美国, “ 大公司经理和公司所有者手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 他把这称 之为 经济权力。 为了 进一步阐明自 己 的 观点, 作者在书中 还引 用了2 0世纪 3 0 年代伯利和米恩斯著 作中的 一段经典性论 述: : “ 现代公司的崛起, 已 经造成经济 美】 阿尔文 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中信出版社.2 0 0 6 , 7 第1 2 页 第二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不同行业权力配置变迁 权力的集中,它堪与现代国家平起平坐一 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 在各自 的领域里 都很强大。 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 现代公司就企图左右国家。将来也许会出 现, 以公司为代表的经济组织不仅和国家平起平坐,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成为占 统 治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把现代公司的权力与经济权力联系起来,就使我们对 经济权力的实质会有更具体而明确的认识。 在最近比较集中研究“ 经济权力” 问 题的, 是英国学者s -r -鲍曼。 在1 9 9 7 年 出版的书中,他对 “ 公司权力” 这个核心概念, 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全面考察。 他认为,公司权力对政治学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但是,公司权力的 出现又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新世纪的曙光迎来了公司权力的时 代。 他认为,研究公司权力问 题,这是一种所谓的“ 公司的政治学” 。但是, 在 他对 “ 公司权力”这个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他实质上是把 “ 公司权力”作为 经济权力来对待的。他写道: “ 公司权力的性质是什么? 就其最基本的形式而言, 公司权力是一种由 个人以 合作方式行使的权力,这些个人由 于其在市场中的支 配地位,可以做出决定物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技术的开发以 及雇佣的条件 和位置的关键性决定。 ”很显然,他所说的“ 公司权力” ,是一种经济性质的 权 力, 而不是一种政治性质的 权力。或者更简单一些说,公司权力是经济权力, 而不是政治权力。 此外, 从公司 ( 包括跨国 公司 ) 的权力这个意义上来运用经济权力概念的学术 著作,还可以举出很多。萨缪尔森等著的著名的 经济学中,就使用了“ 市 场权力” 这个概念; 斯特兰奇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