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至蕴学号2 q q 昼垒专业主国直盐史所呈交的论文 ( 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政治学说)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 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色堕:篁:垒2 指导教师签名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一般而言,汉初是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但此并不意味着这个时 期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就被遗弃一旁,没有它的地位。笔者看来, 汉初当权者在社会价值推广以及对社会具体事务处理上更多采用的却 正是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因此,儒术在武帝朝的兴起并不是突然 的,而是经过汉初几朝积累的结果。 关键词: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西汉君主孝治尊贤 a b s t r a c t i t i sg e n e r a l l yb e l i e v e dt h a t ,i nt h ee a r l y h a nd y n a s t y , h u a n g i a o t h e o r yw a st h em a j o r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 b u tt h i s d o e sn o tm e 锄t h 砒 c o n f u c i a np o l i t i c a le t h i c sw a sa b a n d o n e d ib e l i e v et h a ti nt h ep r o m o t l o n o fs o c i a lv a l u e sa n di nt h ep r a c t i c a lh a n d l i n go fs o c i a l i s s u e s ,c o n f u c l n a e t h i c sw a sp l a y i n gam o r ep o l i t i c a lr o l e t h er i s i n g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t h e d v n a s t yo fh a n - w ue m p e r o rw a sn o tas u d d e ne v e n t , b u tw a s m er e s u l to t t h ea c c u m u l a t i o nb yt h em o n a r c h sb e f o r eh a n - w u 铋n p e r o r k 州。1 d s :c 。n 如c i a np 。l i t i c a le t h i c s ,h a nd y n a s t y ,r u l eg o v e r n b yt h ev a l u e o ff i l i a lp i e t y ,s a g er e p e c t a t i o n n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一般都认为汉初崇尚的是黄老学说,在治政上采用“无为 的方式,而代表人 即为曹参。最直接的论据就是曹参相齐时,遵行盖公之言;继萧何而为丞相后,遵 守萧何定下的律令不加变更,即所谓的守清静。同时学界认为儒学直到武帝时期, 在武帝本人的喜好以及公孙弘、董仲舒这两个儒家代表人物的推动下得以实现“复 兴”的。本文认为,黄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满足汉初凋敝的社会对休养生息的 要求,但一个偌大的国家不可能事事都无为,虽然老子有言:“我无为而民白化,我 好静而民自正。” 1 1 但其中民如何自化以及如何自正,老子并没有具体讲述。统治者 的“无为”和“好静”,可以使民众在一定程度。胭以休养生息,但实际上并不能很 好解决化民和正民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不足以解决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所产生的问题。要解决此种问题,就需要采用某种具体而实际的社会价值取向及规 范。这恰是儒家伦理学说所擅长的。 就儒家伦理学说而言,“仁义 为其核心思想。中庸中言:“仁者,人也,亲 亲为大;义者,宣也,尊贤为大。”【2 1 “亲亲和“尊尊彤,是儒家关于处理人与人 关系的根本主张。“亲亲”,强调的是以孝为核心血缘伦常关系;“尊尊强调的是由 社会分工造成的政治等级关系,即政治伦常。儒家以仁与义为人道的根本准则,实 际就是主张通过政治来维护和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伦常关系和政治伦常关系,从 而实现社会的秩序化。从汉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及其运用儒家“为政以德”的 政治主张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儒家的学说在汉初的政治思想中所处的地位,并不是 被排挤到一边等待兴起,而是已经为当时君主所接受并融入了他们的政治措施中, 这正是本文所努力想阐述的问题。本文拟分七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意义,以及对此问题进行学术回顾。儒家伦理学说能 较为全面地阐述人与入之间合情合理的关系,自然比较符合社会实际。而在中国两 千余年的君主制发展过程中,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也一直被视为处理人们之间相互 关系的理论依据,儒学受到社会的尊崇。但我们知道:“就儒家的认识与主张来看, 他们的思想有明显的守旧倾向,过分崇尚传统道德文明,故没能看清时代的主题, 或者说看不清春秋战国之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是靠伦理道德的力量所能解决 的。【3 】因而儒家伦理学说没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付诸于实践。又因为是古非今而遭 1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2 1 礼记译注下。第7 0 0 页,中庸第1 6 条:裒公问政 【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第4 1 9 页 i l l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 厄难于秦。暴秦被推翻,大汉建立之时,亡秦的教训,引发汉家君主对于选择何种 思想来管理国家的思考。而学术界一般普遍认为在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情况下,汉家 君主选择了“无为而治 的黄老学说,直到社会经济条件大为好转,黄老学说已经 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时才改弦更张开始尊崇儒学。对此笔者存有疑惑。 第二章,刘邦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刚起事的刘邦对儒者的态度显然 是厌恶不耐烦的。但随着战争的步伐,那些来投靠他的儒者宾客们,所展现出来对 局势的认识以及古为今用的能力让刘邦态度有所转变。而在对秦以及对楚作战中, 关于民心向背的问题,显然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更显预见性。因而,自然刘邦就 慢慢接受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某些观念。两态度亦从功利性逐渐转为真诚,以 至在其一朝初步定下以“孝治”为主,“尊贤”为辅的国策。值得注意的是,从此“孝” 成为西汉除高祖外历朝君主的谥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后继君主对于前任君主 尤其是高祖的政策大多忠实地延续着。但由于刘邦的猜忌性格,其时许多有政治谋 略的大臣多选择明哲保身的方式,在对政务的的处理上就表现为道家的顺其自然, 而这并不意味着黄老学说成为主流。 第三章,惠帝、吕后对刘邦所定国策的延续。虽然惠帝在位时间不长,但还是 忠实地遵循着高帝的政治方针。而吕后在惠帝去世之后,虽忙于巩固吕氏家族的权 势,因而没有对政务有太多的管理。但其依然深受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影响。 第四章,文帝时期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施用。我们可以从诸大臣对文帝的 迎立及文帝的反应看出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在其时已有很深的影响。“仁孝州有德” 成为当时众权臣择立君主的重要标准。虽然史书言其“本好黄老、刑名之说 ,但是 此当为其个人兴趣,不足以证明文帝朝黄老学说占主体地位。相反,在文帝即位之 后,可以从其即位后的政治措施看出他是以贤君为自我要求,完全遵循着儒家中对 于君主的行为要求。 第五章,景帝时期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实施情况。到景帝时期,儒家伦理 政治思想观念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并有效地解决了窦太后意欲粱王为嗣的重大问题, 又保全了景帝对窦太后的孝名。此时期,无论是君主还是臣下,都深刻地认可儒家 伦理政治思想学说于政治中的成效,就连号称主张黄老学说的窦太后亦不例外。而 正是在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念的深深影响下,景帝才会在立后以及立嗣人选上最终 选择了王夫人及其子刘彻。 第六章,武帝时期,由于前几朝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于政治上的积累,使得武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 帝顺理成章地赞同在选举贤良时扩大习儒者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多人通过学习儒家 文献而得以参与到政治中,同时亦促使儒家文献经典化。但此时,由于武帝即位之 初多受窦太皇太后的压制,又因为个人性格使然,对于儒学的态度比前几朝君主来 得功利。摆脱窦太皇太后政治压抑后,他拒绝听从相反的意见,所举的贤良以及他 们奉行的儒家学说变成装点其时政治的饰品。同武帝拒绝其他大臣与自己相反的意 见一样,是其个人性格使然。实际上,武帝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儒家政治学说的影 响,但其实已经开始改变前几代君主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切实的施用态度。 结论,通过前六章的阐述,笔者认为汉初是以“无为而治”为总的指导方针, 即尽量不劳民,但在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选择上是以儒家伦理观念为主,且其具体 的行政措施亦是围绕着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中所要求的“为政以德 来颁布施行 的。在当时的确于某种程度上起到惠及于民的作用。因而笔者的结论是武帝时期的 尊儒并不是转折性的:而儒学也并不是就通过几个代表人物而得以复兴。恰恰相反, 是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在汉初历朝君主所认可的情况下,经过几个朝代的政治积 累,以至到武帝朝得以尊崇。而武帝本人因性格使然,亦不像传统所认为的那样真 得使儒术得以独尊。 v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诚如梁伟弦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中所描述的那样:儒家讲 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他们是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之提高与社会的改善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将伦理道德运用于政治,将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基 本方法,这是儒家学派最鲜明的特征。h j 同时,每每改朝换代后,当政者往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保公众对其合法性的认 可,这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赖知识阶层的支持;而知识阶层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或使 命,或出于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心理,或鉴于“在其位,谋其职”的考虑,亦需 要借助当政者的力量到达相应位置。因此,推翻暴秦之治后建立起的西汉王朝与经 历焚书坑儒事件后的儒士及其弟子们在对秦态度上有着共同语言。前者需要证明自 己的合法以及表现出和暴秦完全不一样的政治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后者需要 恢复被暴秦所剥夺的权利【2 】以及实现治国平天下这理想的机会。因而这二者的结 合顺理成章且应如漆如胶。 我们都知道儒家伦理学说因自身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而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但 我们不可忽略处于统治地位的君主对它的态度。毕竟作为一种寄希望于君主“身正” 的政治思想学说,是无法离开统治者而超然存在的。普列汉诺夫说过“个人因其性 格带有某种特点而能影响到社会的命运 【3 】。恩格斯也说过:“历史是这样造成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 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 物。【4 】 学界中普遍认为西汉王朝与儒学的结合是直到武帝时期,通过武帝和两个儒家 代表人物公孙弘与董仲舒的推动,而得以实现的。此前则是由黄老学说占据着 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 此说值得商榷:如果西汉是到武帝朝才开始重儒,那之前除高帝外各代君主的 【l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第9 6 页 【2 】秦朝虽然亦宣扬儒家所重视的伦理价值,但剥夺了儒者对时政的评论权力。 【3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第2 4 页,三联书店1 9 6 1 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 7 8 页,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谥号前均冠以“孝”字,何来? 难道是武帝对前几代君主的追封? 可这并不符合史 实。史实中是除了刘邦功高谥号为“高”,群臣在商议惠帝的谥号时,便决定于前冠 以“孝 字。汉家君主“以孝治国 是无可否认的。对于如何尽孝,儒家做了明确 的阐释:日“能养”且“敬” 1 1 又日“无违”【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3 1 :因此, 对于前代政策的延续对西汉君主而言是重要的要求。是而,笔者认为武帝朝的崇儒 并不是转折性的,而是经由前几代君主的政策累积。另外,都言“无为而治 是汉 初的指导方针,但偌大的国家是否可能都事事“无为 ? 此间就需要探讨武帝以前历代汉家君主的政治策略。在这里,笔者并无意夸大 君主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力,但就儒家伦理思想及其儒学的“复兴”的政治情境而言, 君主的个人好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本文选择“武帝以前汉家君主与儒家伦理 政治思想”为题,从“独尊儒术”之前西汉诸帝朝政策着手,探究各朝君主个人对 儒家伦理思想的看法以及在朝政中对此思想的接受程度,从而得知儒士所传承的先 秦儒家精神以及其对西汉政治的影响程度,目的就在于探寻西汉高帝朝至武帝朝对 儒家伦理思想的态度是存在一个转折点还是大体延续下来,以期了解西汉儒学所处 时代的政治环境、儒学“复兴 的前期准备以及受儒家伦理学说影响下的士人、文 吏之政治精神风貌。 1 2 学术回顾及资料主要来源 1 2 1 学术回顾 关于西汉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 单是涉及西汉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就有许多。比如赵吉惠、郭厚安等 主编的中国儒学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 中的第二编“两汉时期儒学的 经学化 集中论述了汉初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两汉经学 的传承授受及其法典化、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等问题,简明地勾勒出两汉儒学发 展的基本面貌。刘泽华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浙江人民出 版社,1 9 9 6 年) ,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是关于西汉政治思想,分别是汉初思 想家对汉帝国的政治设计,汉帝国的政治“大一统”与独尊儒术,儒家政治观念的 经典化与社会意识化,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与王莽复古改制思想。而杨鹤皋主 编的中国法律思想通史( 一) (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 ,第三卷西汉、东汉 【l 】论语译注第1 1 页为政第7 条 【2 1 论语译注第l l 页为政第5 条 3 1 论语译注第6 页学而篇第1 1 条 第1 章绪论 部分从法律思想的角度阐述汉儒的思想,如:汉初法律思想的演变,陆贾、贾谊的 法律思想,西汉中期法律思想领域的斗争,汉武帝的法律思想,盐铁会议和桑弘羊 的法律思想,司马迁的法律思想,封建正统思想的形成和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等。 此外,众多名家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对汉儒进行论述:如熊铁基的秦汉文化 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7 年) ,金春风的汉代思想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 0 0 6 年) ,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 0 0 1 年) , 余英时的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葛兆 光的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中的秦汉部分,对经典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对般知识、 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有益的探索。 还有专门性论述和考察儒学与两汉社会、政治关系的论著,如刘厚琴的儒学 与汉代社会( 济南:齐鲁书社,2 0 0 2 年) ,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儒学与汉代政治、经 济、法律、礼仪制度、民族关系、教育、自然保护及抗灾救荒、社会生活、文化之 间的关系。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书中的第 8 、9 、1 0 章一些论题涉及到汉代儒者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内容为:“独尊儒术”下 的汉政变迁、汉儒的政治批判、汉儒的“奉天法古”、儒法合流、儒生与文吏的融合 即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张秋生的天人纠葛与历史运演西汉儒家历史观的现代 诠释( 济南:齐鲁书社,2 0 0 3 年) ,晋文的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广州出版社, 2 0 0 1 年 ;关于西汉儒学著作:郜积意的经典的批判;西汉文学思想研究( 东方 出版社,2 0 0 0 年) ,陈苏镇的汉代政治与 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 0 0 1 年) ;从文化的角度看汉儒的士风:程世和的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 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 ,通过对汉初士风和汉初文学的深入考察和具体分析, 着力描述了汉初士人在艰难中维护“大一统 政局、实现文化中国的精神历程,以 及查屏球则在其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 书中的第一章分析了汉武朝士风转变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并着重通过简帛 文本的特点说明了其时士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关于汉代儒学中经学对政治的影响: 孙筱的两汉经学与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 ,汤志钧的西汉经学 与政治(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 。 这些论著,或从个案,或从整体,对汉代儒士或儒学进行了独到、深刻的研究。 但在西汉君主对于儒学、儒士的态度问题上,似有不够之处。李军的士权与君权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古汉魏六朝政治权利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是有关士权与 君权相互关系的专门论著,但是对于整体士人而言,且未涉及汉代儒士的致治能力, 也未能明确阐述汉各朝君主对儒士态度的具体成因。黄留珠先生在其秦汉历史文 化论稿( 三秦出版社,2 0 0 2 年) 中所收录的略论汉初政治舞台上的儒者一文 与笔者的思路有相似之处:认为儒学的复兴早在汉初就开始积累。但他主要是通过 “儒者是怎样登上汉初政治舞台的”,“汉初政治舞台上的儒者势力的消长”,“儒者 在汉初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途径”及“汉初政治舞台上儒者的杂家面貌”四个方 面从儒者的角度对问题略加阐述。其中没有涉及儒家伦理思想之于西汉开国者及其 后几代君主的影响与君主是否将其运用于政治实际中,亦没能点明儒学于其时的发 展概貌。笔者认为正是藉由汉初君主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接受及逐步的施用, 才有儒家文献及习儒者在武帝时期的尊崇地位。 1 2 2 资料主要来源 本文以史记、汉书中记载的人物言行为主要依据,并以全汉文、汉 会要、汉旧仪以及后世人对西汉一朝的相关评论为重要的论证史料,如洪迈之 容斋集解、司马光之资治通鉴、王夫之之读通鉴论、赵翼之廿二史札记 等,以及相关的秦汉史著作。本文尽量不作泛泛之谈,力求把个人、事件放在时代 的大背景下。在表述过程中虽然可能不可避免得带有本人的价值倾向,但在对史实 进行排比分析之前不做任何预计性假设,以期能尽可能地忠实于当时的政治人文情 状。 由于笔者思想幼稚,学识浅薄,因而本文必定存在许多片面、偏颇乃至谬误之 处,敬请诸位学者老师批评指正。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2 1 前言 西汉是以“孝 治天下,因而对开国以及制定下治国方向的君主们政策精神的 延续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内容。因功高谥号为高帝的刘邦,其对儒的态度及政策自然 将影响到整个有汉一代。 2 2 征伐中刘邦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态度的转变 史记中记载郦生面见刘邦的过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但都描述刘邦不 好儒的情形,“诸客冠儒冠来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方 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1 】而叔孙通列传则记载了叔孙通服儒服,“汉王 憎之”。于是叔孙通“乃变其服,服短衣”。 让我们分析下为何刘邦不好儒,尤其是对“衣儒衣,冠儒冠”的儒者如此反感。 刘邦曾在手敕太子中自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也就 是说,造成刘邦不好儒的原因有二:一为秦廷禁学,二为刘邦原本就不喜欢读书, 在当时更觉得读书无助于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 正如学者业已考证的,秦廷针对儒生及其儒学的政策是:禁止民间私藏或者学 习诗书,“有偶语诗、书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2 】其目的就在于禁 止人们“是古非今 以及“谤上”。 而秦朝崇尚军功,使得军功成为博得功名的唯一途径。如若说孔子创办的私学 使得读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从而引发社会低层在从学后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那秦的崇尚军功,就在很大范围上让普通百姓通过从军获得军功,进一步促进向上 升迁可能性的实现。在此种状况下,整个社会的风气诚如黄留珠先生所言“积极的 进取精神”【3 j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旁观的项籍就言:“彼可取而代也 ;即 便是为人佣耕的陈胜,亦自诩为“鸿鹄 ,立下“苟富贵毋相忘”的誓言;而“常徭 咸阳的刘邦,“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川。而民间 对诗书的私自学习只会带来杀生之祸。 于是,对于刘邦而言,儒者只是穿着隆重虚言大义的代名词,实无用处。征战 中更多需要的是对战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能提供奇谋的谋士和骁勇作战的将士。那 【1 1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2 】史记卷五秦始皇本纪 【3 】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1 9 2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么征战中是否真得不存在儒家所重视的伦理,而儒士是否真就派不上用场呢? 对秦作战过程中,怀王诸老将在入关人选上选择刘邦而拒绝了项羽,其理由即 是以儒家伦理为标准:项羽“为人傈悍猾贼”,而刘邦“素宽大长者l t 0 【l 】虽然其中 对刘邦的评价并不符实。 证人一:雍齿。刘邦在起事后不久命雍齿守丰。但雍齿素来不乐意受命于刘邦。 当陈涉使周市略地,派人招抚雍齿时,雍齿便转投周市麓下。刘邦没有因为雍齿是 转投于对暴秦首发难的陈涉而吞咽下这口气,当即引兵攻丰。在无法攻下且病只好 先回到沛地的情况下,仍打算向驻扎在留的东阳甯君、秦嘉请兵攻丰。是时逢秦攻 至砀,不得己应敌后的刘邦依然对雍齿耿耿在怀,一得到项梁的增兵后立马攻丰, 拔之。【2 】 证据一:与项羽别攻城阳,屠之。【3 】 证据二:又南攻颖阳,屠之。 4 1 何言“素宽大长者”呢? 但当刘邦进入关中后,一改先前作风,开始呈现出宽厚仁爱之形。先是当诸将 有言诛秦王时,声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 继而与民众约法三章,并“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以安民心。再在秦人“争 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时,又让不受,言:“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的这种转变并不是自觉的。当其进入咸阳之初,曾因为秦宫殿的奢华而想 驻扎其中,樊哙劝谏无效,直到张良劝言:“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 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 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5 j 张良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秦无道,没能为政以德,故而天下反之,刘邦才得 以攻进秦的政治中心咸阳。二、要想彻底打败暴秦,就应该依凭于素俭的形象。 这正体现了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点:政治上的领袖资格在本 质上表现为道德上的说服力。一旦严重缺乏道德说服力,民众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 【6 】 【1 】史记卷八 高帝本纪 【2 】参见史记) 卷八高帝本纪 【3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4 1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5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6 】参见杜维明道学政第6 页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于是,刘邦这才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自从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后,刘邦便急欲入关【l 】,而在与民众约法之时 亦言:“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还军霸上时,对“急使兵守函 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计深以为然。也就是说,随着“王关中” 这个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在众谋士的辅佐下不管自身是否具有自觉的意识,刘邦都 需要往能赢取民心的宽仁形象发展。而其进入关中后,已然在众多颇受儒家伦理观 念影响的谋士们策划下,建立其“宽厚仁爱 以及所举为“有义之师”的形象,并 取得一定的成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陆贾与郦生已经开始共同合作了。当赵高打 算和刘邦分王关中时,刘邦以张良计,“派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咯以利,因袭攻武 关,破之。”【2 j 史书中并没有郦生、陆贾等儒士对刘邦政策施以影响的直接记载。但郦生在初 次面见刘邦时曾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可以据此推想:为了赢 得秦故地民众的支持,郦生必对刘邦作为“无道秦的对立面“有道而进行相应 的塑造。 而陆贾,也“时时前说称诗书”,即便刘邦叫骂:“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书! 之时,陆贾依然坚持诗书的重要性:“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f 3 】 虽然在刘邦的意识深处,承载着儒家所宣扬的伦理观念的诗书并不值得 重视,但当陆贾援引汤武、吴王、智伯的例子,并作出秦“行仁义”,“法先圣”的 假设时,刘邦立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相当清醒地听取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以及 古代那些国家兴败的原因。而陆贾每著书一章,刘邦皆称善,书日新语。想来 书中所说的对刘邦而言都是新鲜从未听说过也就无从接受的观念。我们可以判断陆 贾的新语是刘邦接受儒家伦理观点的启蒙读物,而刘邦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了 陆贾所引述的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点。 于是,刘邦开始重视治理中如何使民心归向。汉二年,“令缮治河上塞”。“诸故 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虏雍王弟章平后,大赦罪人”。“出关至陕,抚关外 父老。 此时有一个小细节,即,张耳来归,刘邦“厚遇之”。 【l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第3 5 9 页张良语:“沛公虽欲急入关。” 【2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3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亦是此年,陈平来降。原本打算赐食之后就打发陈平以及同时进见的几人去住 宿的刘邦,在听到陈平“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的开场后,立即引起和陈 平交谈的兴趣。史书中没有记叙刘邦、陈平二人此次的谈话内容,只是说刘邦听了 陈平的言论后很高兴,立即拜陈平为都尉,与他在项羽趋下一般的官职,使为参乘, 典护军。当时诸将领皆哗然,认为陈平只是楚的亡卒,尚且不知道能耐如何,居然 能与刘邦同载。 紧接着,当刘邦南渡平阴津到达洛阳时,新城三老董公遮说刘邦义帝死故。刘 邦闻之,“祖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而且“发使告诸侯日:天下共立 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 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川,【l 】 早在项羽毁约立刘邦为汉王时,刘邦便采纳韩信的建议“决策东向,争权 天下 2 1 。因而,其所言“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只是作态之辞。而刘邦虽然 决定“决策东向,争权天下 ,但显然缺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毕竟,众诸侯表面 上都还得维系着共尊义帝的外衣。 项羽杀义帝于江南时,张耳为项羽所封的常山王,陈平也刚因袭降殷王而由信 武君拜为都尉不久。但张耳随即为陈馀击破而归汉,而陈平也因汉攻下殷王恐为项 羽所诛而降汉。张耳为刘邦厚遇,势必将项羽一方之情势告知刘邦,这其中亦当包 括项羽令人击杀义帝一事。而陈平一番话能让刘邦由原先对其不甚重视转为立即拜 其为都尉,即便诸将的哗然亦没有影响刘邦的决定,反而愈加宠信陈平。一句“与 其东伐项王”已露出刘邦和陈平所谋之事。 至此,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刘邦已从张耳处得知义帝为项羽所杀。而陈平与刘 邦不见于史的谈话即是关于如何利用此事对项羽宣战,解决了刘邦“决策东向,争 权天下缺乏正当出师名目这一重要问题。借由新城掌教化的三老董公告之消息之 机,【3 】诏告天下对项羽宣战,即便没能有其他诸侯的跟随响应,刘邦也可以在道义 上占得优势。 其后更在楚汉双方久持之际,项羽欲和刘邦独身挑战。刘邦即刻列数项羽十罪, 均是指责项羽违背仁义忠信,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项羽的挑战。 4 1 【l 】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2 】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3 】刘邦已在此前和众谋士定下东向之策略,并非直到汉书卷一高帝纪中所言由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其以 项羽诛杀义帝为起事之由才临时决定的。 【4 】参见史记卷八高帝本纪3 7 6 页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如若非事先制定好以项羽违背仁义忠信作为对其宣战的策略,不好读书的刘邦 何以即时有条有理地列数其十项罪状。而此策略的制定又当多赖其儒者谋士们尤其 是熟知项羽为人的陈平张耳等人的谋划。 可以推断,战时刘邦对儒的态度是功利性的。由最先的拒见郦生,到后来心喜 于褐衣进见的叔孙通,再到厚遇张耳,即时拜陈平为都尉,即可看出刘邦对能以其 所学助己成事的儒者表现出不同于起事之初鄙视的态度。 2 3 立国后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在政治上的施用 当然,儒者所提供的只是如何利用社会上对统治阶层的心理期许而赢得普遍性 支持的策略,刘邦并未将其中所依据的社会伦理观念作为一种信仰而加以服膺。但 他毕竟是注意到儒家所坚持的伦理在社会上深厚的基础,并认识到以伦理治国能够 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民众的意愿。 这种认识在他见到鲁国依然为楚坚守不下,且弦歌不绝之时进一步加深。刘邦 只是引诸侯兵北,向鲁国父老展示项羽的头颅,而不是强行攻城。当鲁国降汉后, 又以鲁公号葬项羽于谷城。 又,当诸侯将相共请尊刘邦为皇帝时,刘邦的再三谦让虽嫌虚伪,但亦见其认 可了社会上流行的的儒家之观念:帝,贤者有也。 显见,陆贾的新语中所转述的儒家伦理政治思想思想内容之“尊贤” 渐为刘邦所接受。 正如梁伟弦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仁与义的道德原则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 核心。【1 】梁伟弦先生认为孔子明确提出了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对百姓应“道( 导) 之以德 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治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而仁义正是各种德的 最高范畴。礼记中庸中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 2 】 而这两者正是陆贾新语终其篇而谈之事。其中的仁,最直接的便是骨肉之仁; 而义,有夫妻之义、朋友之义、君臣之义、百官之义。t 3 】其“仁”与“义”的内容 简言之就是“亲亲”与“尊尊 ,这正是“为政以德 的两个最基本内容。 对于常年征战的刘邦来说,对这些观点认知最直接感性的便是君臣之义。 先秦儒家对君臣之义的解说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 1 。如果说数项羽 f l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4 1 6 页 【2 】参见梁伟弦先生所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书中之先秦儒家论伦理道德与政治第9 6 页一1 2 6 页 【3 】新语第3 0 页道基 【4 】论语译注第2 7 页八佾篇第1 9 条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罪时的刘邦对于忠的理解属于功利性质的话,登帝位时的刘邦已然深知为臣者忠 的重要性,才会在当楚汉对战中多次子危急时徇情放走刘邦的丁公前来谒见之际, 不仅没有封他为侯反而下令将他处死,且在军中宣布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 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1 1 ;在田横不降汉而自刭时, 以“王者礼葬田横”【2 j :栾布公然抚叛将彭越尸,“祠而哭之 时终不加罪,且拜其 为都尉p j 。 而当刘邦于洛阳南宫置酒,令列侯诸将皆言其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在 听到将相以能否“与天下同利”为答案时,才会补充自己所学到并深表赞同的根本 原因是在于是否懂得对人才的使用。【4 j 且刘邦不只是停留在对人才问题的认识上,还注意实际中对人才的招揽与尊重。 汉书高帝纪十一年二月颁布的求贤诏言:“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 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 吾共安利之,可乎?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十二年三月的布告天下诏复言:“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 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虽然此次的诏告目的是讨伐那些“背天 子擅起兵”的“不义 之人,但再次肯定了“与贤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对后 世尤其宋朝文人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在太子的更立问题上,虽为自己不能招致四皓而遗憾,但认为四皓能够为刘盈 而来,足见刘盈“可任大事,因而定支f j 盈为嗣,而不再更变,1 5 】足见此四皓在刘邦 心中的地位,亦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重视。 还特别叮嘱刘盈及其兄弟在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诸公侯长者时,皆拜。 与此同时,刘邦尤为注重对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念中“事亲以孝 的施行。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有感于太公家令的话语,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并在上太公尊号诏中言:“人 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 也。”将自己之所以“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 【l 】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2 】史记卷九十七田儋列传 【3 】史记)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 【4 】参见史记卷八高帝本纪3 8 1 页 【5 】参见刘邦之手敕太子书及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2 0 4 7 页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天下大安”的原因归结为太公之教训。【l l 据学者考论,安世房中歌成型于高帝六年尊奉太公为太上皇至十年七月太上 皇逝世之间。【2 】其中亦突显刘邦以孝而得天下的观念,“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 安四极 【引。 没有史料记载刘邦于何时何处形成君王以孝得天下继而传天下的观念。我们只 知道作为刘邦启蒙读物的新语其道基第一中言“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 肯定了“孝”是“仁德”的最基本内容,而君主的“孝亲 势必将吸引百姓归附j 即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4 】。而新语至德第八又言:“在朝者 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如果说上一句“孝”的施行者是统治阶层,而此句中“孝” 的施行者即为君主之下的臣民们。而臣民的“孝亲”与“忠君是等同的,把“孝” 与“忠 分别放在同一个天平的两侧。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忠孝发生冲突时的矛 盾。虽然史记循吏中不乏“忠 “孝”难以两全的例子,即在父母触犯法律时 个人价值产生冲突而导致的困扰,即便是西汉政府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显然西 汉政府仍然把孝放在至少和忠同等的位置上。这在后文将有所表述。 总之,刘邦在建立汉皇朝后,一改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欲烹其父时还要分一杯羹 的无赖形象,在汉六年尊父亲为太上皇,并为父亲迁建新丰邑,以使父亲安度晚年。 括地志云:“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 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 之。太上皇乃悦。”【5 1 自此,刘邦定下了以“孝治 为主,兼以“尊贤”的治国政策。史记儒林列 传中称高帝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可以设想,假使平 定四方之后,倘若刘邦在位再持久一些,必定会开始关注陆贾在新语中所叙述 的儒家所重视的教育问题。 2 4 其时文臣政治学说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郦生、陆贾、张良等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均为宾客,【6 】而不是作为属臣。中 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后又从下邳老者( 即黄石公者) 学兵书,老者言读太公兵法可 【l 】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下 【2 】郑文“安世房中歌”试论,甘肃社会科学1 9 8 5 2 ,第9 7 1 0 3 页 【3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1 4 论语译注第8 2 页泰伯篇第2 条 【5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 【6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刘邦称郦食其为客,日:“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其以郦生语告张良。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王者师也。【lj 此当为张良借老者之口言,但已见张良角色的自我定位是王者师, 是作为承天之命的使者辅佐刘邦的。也就是说当时的儒者依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先 秦儒家因才德而有的尊严。 张良在刘邦进入关中之前,以“小人喻于利为据向刘邦建言武关的秦将出身 屠夫之家,易动以利,建议布疑兵的同时令郦食其持重宝略秦将。后秦将果然如其 所言。 刘邦入关后想要居留在秦宫殿之中,樊哙劝谏未果的情况下,张良依据儒家之 政治学说动之以理,使刘邦采纳樊哙之劝谏。 张良为人谨守信义,在项羽欲进攻刘邦,项伯劝其离开之时,拒绝了项伯的建 议,继续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其离脱困境。 当项羽急围刘邦于荥阳,刘邦忧恐,与郦食其谋划如何阻挠楚权。郦生劝其仿 汤武之例。而张良深切地了解汤武实施仁德的条件,不赞同刘邦盲从于汤武的仁德, 而是从刘邦实际情况出发,助其做出正确决策。 张良的谋略对刘邦助益颇多,以至于汉六年正月刘邦封功臣时,张良虽没有军 功但仍可“自择齐三万户 2 1 。张良却以“原封留 为足。 其原因除张良谨守儒家道德约束之外,亦可从张良为刘邦打消众人疑虑的谋略 中窥见一二。当时张良言“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 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宽容待人,而诸将 皆心存疑虑,总担心自己因为某些过失而被诛。 又有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疆秦,天下振动。今以 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 松子游耳。 乃学辟毂,道引轻身。而此正是高帝即将逝世,吕后掌权之时。 张良有从道家辟谷之术养身,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其所受的儒家伦理思想之影响, 反而能说明在当时刘邦及吕后猜忌功臣,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大多有谋略的人都不 出意外地选择了明哲保身。 而叔孙通,曾为秦二世的待诏博士,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知二世不可谏后用计 脱身。从汉后,其时的刘邦厌恶着儒服的儒者,叔孙通就改为服短衣。虽然在征战 【1 】史记卷五十五 留后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著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日: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又,汉六年正月刘邦封功臣时,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 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第2 章刘邦对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观的态度 过程中叔孙通没有其他儒者对局势的认识能力而不能出谋划策,也知道自己和诸生 都没有参与战斗的能力,但能向刘邦推荐“诸故群盗壮士 以助之。 善于察言观色的叔孙通揣摩刘邦患于群臣无礼的心理,虽然自身亦不确定朝仪 的规格,但还是自告奋勇表示愿征鲁诸生与其弟子共定朝仪,并能够依据刘邦的接 受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礼仪。在正式行礼时,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 毕,复置法酒时,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刘邦为感受到自己君主的威仪而大喜,叔 孙通则借机推荐其诸弟子为郎,并以刘邦之赐金转赐诸生。诸生赞其为“知世之要 务”。 而后叔孙通在欲以血谏刘邦毋易太子之事上,王夫之言其“抑有使之然者 【1 1 。 惠帝因为长乐、未央两宫来去不方便,在武库南面筑阁道,取道高寝。虽然在 劝谏时,从其言语中亦可知其仍然有儒家所坚信的君主必须注意自己言行对百姓的 影响之观念,但所言“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 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的方法未免有为惠帝开脱之 嫌。 也就是说,即便是曾学礼或知礼的儒者在经历了暴秦时期之后,于政治上的不 断磨炼积攒下的生存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善于猜忌的君主之时或多或少都有所避 让,遑论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有政治谋略的文吏们。 曹参以军功之臣的身份出任齐丞相,但在对地方具体行政事务的管理上明显不 足,因为政务的复杂性显然要求相应的人才。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到达鲁国,鲁国依然为楚坚守且弦歌 不绝【2 】。足见战乱时鲁国依然是有着良好秩序,而这与其儒学风气醇厚是密不可分 的。刘邦也没有强行攻鲁,更于其后过鲁时祭祠孔子。 因此,曹参一到齐地,才会就如何治理政务的问题立即向齐境内的儒生征询意 见。但由于众人莫衷一是,没有一个标准,曹参就无从定夺。在此种情况下曹参才 转而求助于其它学说,如盖公的黄老之言。但仅凭此就认定营参的黄老倾向似乎过 于武断。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曹参本人的情况。曹参为人原本谨小慎微。其在秦时任沛狱 掾,与萧何俱为县中豪吏。当沛人起事反秦之初,在置将问题上,萧何、曹参等人, 【l 】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十七条:夫抑有以使之然者:高帝之明,可以理喻也;吕后之权足恃也;留侯、 四皓之属为之羽翼,而诡随者惮高帝而不敢竞也。通知必不死,即死而犹有功,何惮而不争? 【2 】史记卷八高帝本纪: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于自保心理,担心起事失败后其家为秦种族,所以都一致推举刘邦为将。 这里,得提及刘邦与其最信任之人萧何之间猜忌与反猜忌的小插曲。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屡次派人慰劳萧何。鲍生就提醒萧何说刘 邦对其心存疑虑,萧何应该派遣能参加征战的族人到军队中去,赢得刘邦的信任。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计谋,于是刘邦大悦。 汉十一年,刘邦自领兵击反将陈稀,行至邯郸时,听说吕后用萧何计将韩信诛 杀,于是派人拜已居丞相之位的萧何为相国,并加封五千户,还下令一都尉领兵五 百为相国护卫。萧何的又一客9 即召平再次敲醒警钟:“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 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并建 议萧何“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萧何照办,刘邦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刘邦又自行领兵击,又屡次派人问萧何所为。而此时的 萧何正在全心为在军的刘邦分忧,“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稀时”。这 时萧何的宾客又有看懂刘邦疑心的:“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 加哉? 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 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汗? 上心乃安。 於是萧何 再次听从宾客建议。刘邦果大悦。 尽管萧何和刘邦是旧识,又功最大,且对刘邦极为忠心,但刘邦对他仍然怀疑, 屡屡加以提防,以致使得萧何不得不自坏名誉以自保。足见刘邦秉性多疑。 汉建国后叛乱屡起,亦与刘邦秉性多疑且为巩固其汉家江山对功高握有兵权的 诸侯进行诛杀脱不开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善于自保的萧何、曹参等更加谨慎小心。 是而,曹参相齐时,在诸儒生所言没有标准不知该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