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近代,西方列强的兵舰洋炮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在救亡图 俘的时刻,曲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 如何使得造出坚船利炮的近 f e l s t 学在中国飞 速发展起来以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 这些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严复、胡适 口是其中的两位。在思想文化决定论和化约精神的指引下,二人都认同中国问题 的解决必须从思想文化入手,而方法论的近代化、科学化是其中的关键。 在谋求方法论近代化的历程中,出于现实的生存状况与理论论争的需要,严 复、胡适对传统所作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有偏于西学一隅之嫌 至少是在言语层面上。然而他们在有见于中西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时代性差异一 占与今之分的同时,也意识到近代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确立并不是脱离民族性特 征的简单移植的结果。所以在实现中国方法论的科学化、近代化的进程中,严复、 胡适二人都努力把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加以沟通,使其能安置 于有根基的土壤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融通是不自觉的,常常流于比附;而 后背则比较自觉的意识到自己学术努力的方向,在于从先秦非儒学派、宋明理学 以及清代朴学中寻找中西方法论的共同点和结合点为传统方法论的更新指明路 向。在这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而非仅仅是崇洋媚外的 奴性意识。实际上,在二者身上,“西化”( 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与“化 西”( 以中嘲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 这两者往往纠结在一起,既有矛盾,同时又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因而,那种纳 严复、胡适于“全盘反传统主义者”,“民族虚无主义者”名下的主张,显然是有 误读、值得商榷之处的。 进步深入思考,我们亦能在严、胡二人的独特文化观中寻得被“误读”的 f 艮源。任何类型的文化都是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民族环境中创造的,既有随着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内容,也有只属于某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是时 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体。各民族文化之民族性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存在的理 由和意义:而文化的性质由时代性所决定,处于不同时代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 文化因此划分出先进与落后、优越与低劣。因此虽然严胡_ 人把中西文化之差 一别的实质归结为“产i 今2 - 剥”,育;巩t - - - 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 时代差距,从而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把中西文化之问时代性的 差别,晚成是整个文化的差别,容易引发二: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 至少在 高语层面i 二) 。在此前提下,注定了他们并不能真i f 有效的对传统文化( 此文以 方法论为例) 进行现代化与科学化的更新。 关键词:严复与胡适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观中国传统方法观文化的时代 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a b s t r a c t i nm o d e r nt i m e s ,w e s t e r ni m p e r i a l i s tp o w e r sh a d p r o p o s e dt h es h a r p c h a l l e n g et o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tt h em o m e n to f s a v i n gt h e n a t i o nf r o m s u b ju g a t i o n a n d e n s u r i n g i t s s u r v i v a l ,w h a t w a st h e p r o s p e r o u sa n ds t r o n gs e c r e to f t h ew e s tw o r l d ? h o wt om a k et h em o d e m s c i e n c ed e v e l o pi nc h i n ai no r d e rt oc h a n g et h ew e a ka n d p o o r s i t u a t i o n ? t h e s e q u e s t i o n sh a d c a u s e dal o to f 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 y a nf u a n dh us h i w e r et w oa m o n g t h e m t h e ya l la d m i t t e dt h a tt h es e t t l e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p r o b l e mm u s tp r o c e e d w i t hi d e o l o g ya n d 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p u s h o nt h e m o d e r n i t y a n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n e w a l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o l o g y i n s e e k i n gt h ec o u r s eo ft h a t ,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p o s i t i v i s mi n t r o d u c e d f r o mt h ew e s t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c h i n ah a db e e n c o m p a r e d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t h e ya l l h a dt r i e dt ob l e n dc h i n e s ea n d w e s t e r nm e t h o d o l o g y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ml i e d i nd i f f e r e n t d e g r e eo f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o f i t t h e yc o u l dn o tr e a l l ye f f e c t i v e l yc a r r yo n m o d e r n i t y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r e n e w a l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t h i sp a p e r t a k e sm e t h o d o l o g ya sa ne x a m p l e ) 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v i e w , w h i c hd i dn o tr e a l i z et h a t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t i m e s a r et w ou n i f i e da s p e c t so fc e r t a i n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y a nf ua n dh us h i ,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o fp o s i t i v i s m i n m o d e r nw e s t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o l o g y , t h eu n i f i e da s p e c ta s 1 a t i d n a i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f j a t u r e so f t i m e s 变革s 融遮:走向丈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于对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现的孝察 引言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中国这一古老的帝国虽然在西方列强面前接连受 挫但部没有彻底引发出人们与其悠久传统及权威的紧张关系。而中日甲午之役 这一空前的刺激,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述事实。西方列强的兵舰洋炮对中华 民族的生存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在救亡图存的时刻,西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 如 何使得造出坚船利炮的近代科学在中国飞速发展起来以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 这些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严夏、胡适即是其中的两位。在思想文化决定论 和化约精神的指引下,二人都认同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思想文化问题入手,而 方法论的近代化、科学化是其中的关键:亦即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治学方法之 弊端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证主义科学 方法观,来修缮中国传统文化,以期“再造文明”。 在这反思、批判传统的过程中,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虑以及理论论战 的客观需要,无论是严复还是胡适,都更偏重以时代性古今之分来喻中西文 化的差异,并据此来评价中西文化的孰优孰劣,得出“凡中国之所有,举不得以 学名”1 、中国文化是“百事不如人”的结论。2 正由于这些反传统言辞的激 烈与偏执使得严、胡二人常常被冠以“全盘西化论者”、“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 ”如林毓生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他指出,在十九世 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 包括严复) 同二十世纪初的第二代知识分子 ( 包括胡适) 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两代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专心致志 的却是一个有共同特点的课题,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转变 中国入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这是种“全盘反传统主义” 的思想。3 丽胡伟希更明确的将严复、胡适划归为近现代中国“全盘西化派”的 代表,并指出这个派别“对整个近现代西方文化,主要是科技文明和以工具理 性为特征的西方现代性采取全盘肯定和拥抱的态度”。4 在具体评判这种主 张合理与否之前,有两个问题必须先弄明白:其一,他们为什么要激烈地反传统? 其二,言辞上的激烈性是否就真是他们学术研究中的主张? 通过历史考察严复、胡适的激烈反传统思想,可知这些激烈言辞并不是一时 兴起的偏激之作,而是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具体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正是在特定 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下,严、胡二人才偏于以时代性一一古今之分来揭 1 严复集,第1 册,第5 2 页。 ! 胡适哲学忠怠资科选,( 上) 第3 4 5 妊。 3 林毓生,中国息t 只的危机“五四”时朗撒慰的反传统主义第4 3 页。 群l 伟希观念的选择2 0 世纪中国哲学_ 思恕透析 鹅4 9 贞。 变革s 融通:走向文亿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f 对产复胡适的思维方法境的考察 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价值从而在言语层面上发出了很多激进反传统的 呼号。若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后人则切不会轻信他们的反传统的呐喊,真的将传 统弃之如弊屐一般。实则这也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 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各自的方法观,能彻底地“拨开云雾见天日”窥得他 们仅仅是言语层面上的“极端西化论者”,而在学术实践上两入都未真正遵从上 述激进的思想,相反倒是一种讲求中西文化彼此包容、现代性与民族性互相融通 的“对话性思维方式”弥漫于其间。 在谋求传统方法论现代化的历程中,严复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实测 内籀之学”。无论是对“归纳”与“演绎”概念的“格义”式的翻译,还是对两 者之间关系的阐释,无不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本土文化情结”。当他通过翻译赫 胥黎的天演论而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归纳”与“演绎”等范畴时,马上就联 想起司马迁评论易经和春秋的话。认为司马迁所说“易本隐两之显” 的方法相当于西方近代的“豫缚方法,他称之为“外籀”:司马迁所说的“春 秋推见至隐”的方法,相当于西方近代的“帽灯,他称之为“内籀”。至于为 何要以周易为“外籀”之学,他认为:“大易所言之时,德、位皆品也 而八卦、六爻所画、所重皆数也。其品之变依乎其数,故即数推品,而有以通神 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此易道所以为外籀之学也。”5 而在论证“内籀之学”较 之“外籀之学”更为重要这一经验主义论断上,他则背离西方经验论的立场,径 直以周易为凭依。上述种种都提示我们:严复在言语层次上是极端的“西化 派”,强调以时代性来评价中西文化的孰优孰劣,而潜意识中却潜伏着深厚的中 国文化情结。 如果说严复还只是初步引入西方的实证主义方法观,并未能真正找到西方近 代科学方法与中国传统方法的联结点,那么胡适则通过沟通传统方法与近代科学 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方法论的近代化。 提到胡适,人们必然想到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方法”。 但若把这一方法仅仅归结为杜威实用主义方法的全盘搬用,那来免过于简单。胡 适信奉实用主义,将之视为一种科学方法,并将自己的方法称为实验主义的方法 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并非是机械移植。相反是以对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和实用主义 的把握和理解来关照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先秦非儒学派、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 方法中找郅近代西方科学方法的合适的移植之处。 尤可注意的是,在胡适建构方法论所始终强调的三个环节即怀疑、假设、求 证。之中每一环节都是中西治学方法融合的产物。( 一) 就“怀疑”环节而言, 胡适的“ 莩疑主义”口号虽是承接赫蛋黎。但也不能忽视其所领受的中国传统交 笫4 册,第1 0 4 8 虹 突革s 融通:走向丈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f 对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现的考察 化的熏陶。实则正是由朱熹所倡导的并盛行于其后3 0 0 百年的“读书无疑者,须 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疑古思潮,6 构成了胡适积极接受并回应赫胥黎 怀疑主义的理论预设。( 二) 就“假设”环节而言,从培根到穆勒的实验主义将 “假设”仅仅作为解决疑难情绪的手段,“并不以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现有的正 确理论为根据不需要反观客观实际,而只是作为行为的工具”。7 与之相反, 在清代朴学治学经验( 尤其是戴震哲学) 的影响下胡适将假设视为归纳与演绎 的中介,由此强调认识过程是归纳与演绎、假设与求证的对立统一,从而使杜威 “假设”的无目的性在朴学严谨求实的精神中有所收敛。( 三) 就“求证”环节 而言,胡适并未全盘机械的采用实验主义的以效果为准的论证方法,相反仍以乾 嘉学派所采用的历史归纳论证法来说明假设的验证。通过详加考证儒墨等思想派 别的源流以及水经注等古籍的版本、年代、真伪,胡适完成了从国故的整理 向国故的考证的转换。这里,胡适不经意中流露出对传统精神的深层接续,正如 梁启超所言:“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8 在对严复与胡适各自方法观的梳理过程中,我们看到其中所涵蕴的深刻的 “对话性思维方式”。深入揭露严复、胡适这两位“西化论”代表人的对话性思 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对于深刻、全面地认识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不无裨益:能有助 于避免断章取义或先入为主之断言,同样也有理由不必太在意两者在“剑拔弩张” 的论证里的一些过激之处实则两者有在学术实践上未曾真正运用过。在二者身 上,“西化”( 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与“化西”( 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西方文化)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者往往纠结在一起, 既有矛盾同时又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 6 朱最 粜于语类,第l 册第1 1 卷第l8 6 页。 7 全增鼹西方哲学史( 下) 第5 7 1 页+ “粱启超t 清代学术概论第1 2 一1 3 页。 芟乒与耐近? 建向文化的时代烂与瓦磋栏的统一 一基f 时严芰胡适的思维方法观的考察 第一章对严复、胡适二人“西化” 思想的一般考察 ( 一) 、个体特质:思想决定论与化约精神 1 8 4 0 年以后,关闭了一百年的清国大门,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被轰开 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破门而入,加速了古老中华帝国的衰落和崩溃迫使生活 于其中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 中国 社会的出路何在? 此时,摆在他们面前亟待加以解决的课题,是挽救民族危亡, 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以抵御列强的侵略。而西方社会的繁荣与富强深深地吸 引着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们将中西文化的分别归结为“古今之别”:中国传统文 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而西方近代文化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在时代性上后者 较之前者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此思想的基础上,他们把追求真理的目光投 向西方。他们对西方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是洋务运动时期,这时的思想家仅从物质层面考虑问题,认为中国只需要学习 西方的“技”而已:第二个阶段是在维新交法时期,思想家们把考虑的问题扩大 到政治制度层面;在第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失败事实, 促使当时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只从物质和制度层面来谋求中国问题的解决是行 不通的,相反惟有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思想文 化决定论由是产生。中国思想界的这一发展历程,正如8 0 年前的粱启超所已论 述过的: 近5 0 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 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 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 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 近十年,所希望的渐渐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 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 期来了。9 在一定程度上严复是近代“文化决定论! 的最初倡导者。在1 9 世纪的最后 几年他对民智作了强调,认为它是“近之可以保身治生,远之可以经国利民”的 “自强之本”。继其后的胡适则终身强调思想力量的重要性。他早年决心“二十 年不谈政治”,就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不首先建立能够转变中国社会的牢固的文化 基础,要进行所谓的政治革命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就是之后打破了“二十年不谈 褒以趟 5 0 年中闯进化慨论 ( 改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第4 3 一“负 “严曼集第1 册,第1 5 贞。 雯革与融遥:走向文化的对代栏与民族拦的统一 一一基f 对严复壤适的思维方法瑰的考察 政治”的诺言,他还是强调了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说: 我们至今还认定思想文艺的重要。现在国中最大的病根并不是军阀与恶官僚,乃是 懒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 他们是政治的祖宗父母,我们现在因为他们的小孙子恶政治太坏了,忍不住先打 击他。但我们决不可忘记这二千年思想文艺造成的恶果。 “ 在这种从思想文化入手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下,当严、胡二人超越了“技”、 “器”来向西方寻求科学发展与文化更新之理时,他们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与各种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联系、可以为这些科学予以方法论指导的西方实证主义 哲学。在他们看来,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只有实证主义哲学及其蕴涵的实验 精神,才是适合于中国人的“现代性”,才能再造中国的文明( 不仅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 。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1 9 世纪中叶的西方。从哲学的逻辑演 进看,实证主义的理论先导可以上溯到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而其更广的历史根 据则内在于近代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凯歌行进,使得实证主义从一开始便较 为关注与试验科学相关的科学方法,并力图实现科学的统一及哲学的科学化。实 证主义的如上发展趋向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的历史需要。 然而在对这一哲学的介绍和援引的过程中,严复、胡适二入又都体现出一种 “化约意识”一种依据自己的需要而有所选择地宣讲他人思想的意识。严 复登上近代思想舞台之时,西方第一代实证主义哲学己大致取得了成熟的形态。 实证科学的方法与现象主义的原则构成了实证哲学的二重内容,前者表现了它与 近代实证科学的联系后者则构成了其本质的特征。尽管孔德、穆勒、斯宾塞等 第一代实证论者也曾论及近代科学的某些内容,但其关注之点,主要在于为近代 科学方法规定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相形之下,严复则更多地注目于科学方法 本身,对他来说,重要的首先是西学格致( 科学) 。这种在援引实证论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厚此薄彼现象在胡适处更为明显。本来作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的杜 威,其哲学是一个包括本体论、知识论、真理论、伦理观、教育观和社会政治哲 学在内的庞大思想体系。对此,作为杜威学生的胡适不可能不了解,但当胡适将 杜威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突出的却是其哲学的方法论方面。他曾说:“杜威先 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 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 己的特别问题。他的哲学方法,总名叫做实验主义。”n 又说,杜威先生“最 委囊的是他注重科学方法,也就是继承皮尔士、詹姆士实验主义的传统以科学 卅适番学思想赍科选! 。j 第2 2 2 页。 胡适哲学思想资科选$ ( i ) 笫1 8 l 页。 变革与融逮:走向丈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拄的统一 一一基f 对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观酌考察 实验室的方法做基础来讲真理问题、哲学问题、知识问题、道德问题以及教育问 题。”n 这里不难看出,胡适将内涵丰富的实用主义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科学方 法论”。关于这一特征,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书中说:“胡适 思想中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化约论的倾向,他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 为方法。”h 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正是建基于上述思想的共通性与演展性之上,使得本文联系严、胡二人方法 观所进行的考察得以可能。 ( - - ) 、社会背景:“西化”思想的现实主题与历史承继 l 、“西化”思想的现实主题在于救亡图存 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潮是其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同 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在近代 的中国”严复与胡适视西方哲学为“现代性”的代表,强调通过全顽输入西方 的哲学与文化,以期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西化论“主张,必然是在一定社会条 件的影响制约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先揭示自近代起始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 响对于“同情的理解”二人的所谓“全盘( 彻底) 反传统”思想很有裨益。 从最显性的生活世界看,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而以清政府惨败而 告终的甲午中日战争( 1 8 9 4 - - 1 8 9 5 ) ,更是引发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 层次的巨大震荡。诚如张灏所指出的,这是中国的一段“转型时代”,即从传统 的儒家意识形态范式向现代性范式转变的时代。而这一“转型时代”首先所面临 的问题就是严重而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在两个层面,即社会政治层面的秩 序危机与信仰层面的意义危机。坼社会政治层面的秩序危机主要是一种现实的危 机,对这个充满了耻辱与落败的时代上文已略有论及。而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的双重夹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几乎是畸形的,民族资本的发展裹足不前, 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传统中国的礼治社会已不能适应近代的发 展,而西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 如何使得造出坚船利炮的近代科学在中国飞速发 展起来以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 这些都是身处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所必然要面 对的、令中国知识分子良久思索的问题。 然而能否在传统儒家思想内部寻觅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回答是否定的。宋明 3 同上书,某4 8 5 页。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瓤1 9 7 1 9 8 页。 5 小殳所说的“近代中国”,驻坞契先生之意,蒲自1 8 4 0 年鸦片战争起至1 9 4 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战立这个 j 巧t 州螭,:见1 墼中国近代哲学的苹白进程绪论,上海人民 n 敝 t 1 9 8 9 年第1 页。) 6 许纪森_ 二f 世纪中国思想史论序第2 3 舞。 6 变革与岳圭通:走向丈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于时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观的考察 以后儒家意识形态的基本命题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也即是说中国传统儒学都重视 内在的心性修养,通过内在修养成圣而推至外王的事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完全是种“内倾性”的思想。由这种思想所构成的意义系统即天人合一的宇 宙观和以仁学为中心的人生观,曾经维持着中国数千年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的信 仰和意义世界。在世人看来,只要按照儒家的那套修身的方式去做人,生活就是 有意义的最终可以达到与自然圆融无碍的和合境界。然而,西方列强的兵舰洋 炮打乱了千年帝国固有的治乱循环的逻辑,传统在面对现实时显得那样的无力和 无奈。如果不打碎这种框制,就要面i 晦亡国灭种的局面。此时西方由近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富强的景象,也强烈地冲击、震撼着近代思想精英们的头 脑,加快了他们向西方学习以期再造中国文明的进程。之中,也正因为他们对传 统的缺陷比常人认识得更深,由此反传统的态度也比常人决绝。 这种学术之外的冲动是近代思想精英们大力传播话方文化( 经历了从技术到 制度再到观念的三重发展演进阶段) 到中国来的内在驱力。这也决定了在这种救 亡压倒一切的情势下,近代传播西学的思想耪英们往往有着分裂的两面性,这表 现在他们于现实政治生活中所持的激进反传统的主张并非是其学术观点的延伸, 更多的是有悖其学术态度的:也即出于近代救亡救种的政治需要,他们的现实态 度往往表现为激进、情绪化,而在学术上相对是温和而富于理性的。现实态度与 学术态度之间的张力,正构成了近现代中国精英们思想的完整图境。对于严复、 胡适的某些极端反传统的言论也可作这种理解。 作为第一个较为全面认真地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的中国人,严复是以时代性 一即“古今之别”作为评判中西文化差异的标准。通过比较他得出了中国文化无 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都不如西方文化 的结论。譬如,在他看来,历史观上“中之入好故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吉” “:“好古而忽今y 9 9 使人安于天命,不思进取,泥守陋习,而“力今而胜古”, 则使人不信天命,积极进取,日进无疆: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最重三纲,而西 人首明平等”:“重三纲”,权归于私人“于刑政则居公以为私”,“明平等”,权 属于国民,于刑政则居私以为公;在学术思想上,中国的儒学是“无用”和“无 实”,西方的科学是“黜伪而崇真”。1 8 总之,“( 西人) 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 而德慧术知又为吾民所远不及”。”在严复看来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只能是“非讲 西学不可”,”只有全面而非局部的引进西学才能挽救中国贫弱相积的残破局 面。 第1 册 第1 册, 第l 册 第l 册 第l 炙。 第2 更。 第2 2 受 第4 6mi粲蜒蜒策 望夏复复 她胁随宴! l ,9 0 变革与融通:走向走化的对代性s 民族挂的统一 一一基于对严复胡适奇思维方法观的考察 事实上,严复的这种激烈反传统、要求通盘学习西方的主张是在批判洋务派 “中体西用”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实践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的“中体西用”论,对推进传统文化的更新、特别是对近代中国实业的发展曾起 到过巨大作用,但作为中西文化结合模式,似乎内在地包含着需要被冲破的精神 樊篱。严复看到了这一点。对他而言,“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而“中学有 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因此他严厉地批评 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认为它就像“以牛为体,以马为用”,把 马脚安在牛身上,而希望它既能“负重”,又能“致远”。2 1 这里,他指出肢解地 学习西方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 功的。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所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 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由此,不难看出,严复的那些看似极 端西化的言论是有感而发,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偏激之作。事实上他也未曾真正 实践过这些主张相反在学术层面上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同。 在学术层面上严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优点和长处,主张“苞中外而计 其室而复得之”,“新学愈进,则旧学愈益明,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他 还认为,西方某些先进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有相通之处:一方面。“可借西理读 古人书”,以西学阐释传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严复甚至认为天 演论中所阐述的西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库中早已有之。他说,“顾吾古人 所得,往往先之,此非付会扬己之言也。”比如,西学中的“名、数、质、力四 者之学”,“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通而名之日易”。这 就是说,中国的易已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易中的“立六 十四卦三百八十交,而奇遇之变尽”,跟西方数学的演绎法相通。易中“宇 内全力之不增减,不生灭,将转移为用而已”,跟近代物理学中关于物质不灭原 理近似。”这样的比附虽然缺少科学性与系统性,然而并不能一笔抹杀其力图沟 通中西两种异质文化、贯通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可贵努力。 如果说尚未明晰地提出“全盘西化”概念的严复,已有“全盘反传统主义者” 之嫌,更何况是最早使用“全盘西化”词的胡适了。事实上从“全盘西化” 概念提出的那一天起,就纷争鹊起,更多的是因为它的极端、偏至而遭到世人的 斥笑和抨击,胡适也被不假思索的斥之为“民族虚无主义者”而大加挞伐。然而 对于胡适的七述激烈的反传统思想,若纯然从学理的层面来理解。而不放置于辛 亥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尊孔与反尊孔的政治和文化斗争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 正全面的窥见它的合理性与历史价值。事实上正是在2 0 世纪3 0 年代与中国本位文 “严丝蜒,禁3 册,第5 5 8 页。 址严蔓集灌1 册第7 8 页。 ,严疑蜒,粥5 册,第1 4 1 l 页。 8 变革s 融遁:走向文化的对代性s 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于对严复胡逆酌思罐方苦理酚孝察 化论者的论战中,他揭示出在对方的冠冕堂皇的言语背后所掩盖着的复古倾向一 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再现:”与之观点相对应,在充分看到了中国文 化之惰性以及文化变革之艰巨性的前提下,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 承继严复,胡适进一步发展了以“古今之分”来喻中西文化之差异的做法。 在他看来,中西文化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因为环境有难有易、问题有缓有急,所 走的步伐有快慢不同,西方比东方多走了几步,成就了辉煌的“近代文明”,而 东方仍停滞在前近代时期。2 5 而为了唤醒仍沉浸于大国梦中的同胞,他以激进的 态度大张挞伐传统文化,强调“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 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2 6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 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古老文化自 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古老文化的惰性和暮 气。”2 7 即唯有全盘西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而在理论论争之外他也曾对自 己的“全盘西化”主张作过比较和缓的解释。他说:“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 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中的倾向。” ”既然如此,全然不必担心“中国本位文化”是否会丧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 是“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怕文化的惰性自然会 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文化。若我们自命做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 择,结果只有抱残守阙而己。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风斯 下矣。这是最可玩味的道理。”这里,不难看出,胡适强调更多的是“全盘西 化”主张作为文化变革的策略和手段,而非以之作为结果。在他看来,文化变革 的结果仍是以中国为本位的文化。 而在学术层面上,他对于传统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 更是未曾加以简单地 全盘否定,相反他认可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他自己就曾说过:“有许多人认 为我是反孔反儒的。在许多方丽,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 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 都是相当尊崇的。”3 0 他后期所燕衷的“整理国故”运动即是这一学术观念应用 在实践中的鲜明反映。 通过考察严复、胡适的反传统言论的形成背景,我们可以非常明晰的看到, h 胡适试析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上二鳊第3 3 4 4 页。 。胡适文存二嶷卷2 第8 4 页。 “ 剐适哲学思想资抖选 ( e ) 第3 4 5 页 ”胡适,试析所谓“中国奉位的文化建i 殳”1 中国文化建醢讨论集【犏第3 3 4 4 页。 m 胡适,我是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建设讨论壤中编第1 4 页。 ,胡适( 我是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j ,中国文他建设讨论蜒女中编、第疑。 ”圳透哲学思想资料选( 下) 第2 6 52 6 6 页。 9 变革s 融通:走向交化的对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基f 对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观的考察 在近代“救亡压倒启蒙”、砥方现代文化全幅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背景下 严复、胡适力图通过全面地输入西方的哲学与文化( 尤其是其中的近代科学理性 精神) ,来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迟暮之气,以期再造文明。然而这种主张的提 出是以深入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在与“中体西用”、“尊孔复孔” 等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现实过程中,严复、胡适二人难免会出现一些偏激、偏颇 乃至谬误之处,难免会有“矫枉过正”现象的发生。然而这些激烈的反传统言论 只是严复、胡适二人为了实现理性目标( 救亡图存、富国强民) 而采取的某种特 殊的文化变革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事实上,在激烈的反传统呼号的背后,是 对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执着与迷恋( 有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 ,他们无 法完全从传统的网罗中冲决出来。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严复、胡适在这种由“破”到“立” 的思想变换过程中所体现的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复归。如此可以推断出 那种视严复、胡适为全盘反传统、民族虚无主义者的论断是极其片面和武断的。 另一方面,就严复、胡适而言,他们对于西方文化固然相当熟悉但并不意 味着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陌生与疏远:相反,由于长期浸润于中国传 统文化中,他们理应会对它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与眷恋之情,这才符合情理。然而 恰恰又是他们偏执于以时代性来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并因此提出了诸多激烈的 反传统言论。上述事实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局势的危急和西学东渐的强 烈刺激,但并不能说它是一个无理论铺垫的突发性转变。实则思想文化发展有着 自身的规律,有其传承、演变的内在理路。这种内在理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证严、 胡二人的激进反传统言论的民族化特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回溯到明末清初,考 察一下那个时代的思想所体现的近代因子和发展趋势。 2 、“西化”思想的动力来自传统 严复、胡适二人对传统的激烈变革与批判并不能完全归因于西学的输入和时 代的现实状况,实则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种近代的西化思潮究竟是不是完全外 在于儒学传统的? 换言之,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近代的这种 反传统的西化思潮究竟有没有“内发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引发这种西化思潮的根源归结为西方文化的冲 击和影响: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将这种文化现象看作是外在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 国文化传统的基本意旨。而这正是有些论者认定严复、胡适为全盘反传统的民族 虚无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实际上早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就己经展 开了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批判,从而肝启了理性反思民族文化的端绪。i f 如余英时 “牛汗厚中闺】_ ! j l 代思想史论 。第7 贝 0 变革与融逶:走向丈化的时代性s 民族挂妁统一 一一基f 对产复胡适的思维方法境的考察 所已指出的,“远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之前,传统中的异端有时也爆发为激烈的 偶像破坏运动,继明代程朱陆王的争论之后,潘用微痛斥孔庙两庑都是一群僧道, 并说孔子不得明师所以其学说1 5 年、1 0 年才能进一步。这种大胆破坏的言论 在肖时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这不正是钱玄同在今古文之争的问题上采取的一 齐撕破的办法吗? 清初颜元也同样是最有破坏力的思想家;他不但反程朱陆王。 同时也反训诂考证,他不但痛恨书本知识,同时也鄙薄知识分子乾嘉时代的 考证大师们并不是人人都有意要倡导一种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思想运动,但是他们 研究所及竟不期然地给未来的新思想运动创造了条件。”3 2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 严复、胡适二人激进的反传统言论的历史承继性不无裨益。实则正是明清之际的 思想启蒙。成为近代文化批判的价值先导。为了更完整、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严复、 胡适二人的激进反传统言论的民族性,我们有必要将视点投向明清之际。 在一个长期受到封建思想观念束缚乃至钳制的社会里本来就存在着摆脱压 抑的要求。宋明理学自周子开山至朱熹而大成,特别是后期的发展。已经越来越 显示出其理论的困境,待突破其对心、理的繁琐无实的讨论。其实在理学占思想 界主流的时期,就存在着一股反理学思潮的潜流,陈亮、叶适等事功学派对程朱 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而导致相蒙相欺、尽废天下之实的现实进行了批判,明代 的王廷相用“实学”批判了程朱理学“徒事讲说”和陆王学派的“徒务虚寂”, 实际也就是指出宋明理学完全脱离了实际、空泛无用。在这些批判中以李贽尤为 突出。在焚书中,他不仅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表示怀疑,而且指出“夫欲难 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 又何时而可明也? ”( 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这无异于整个地反对儒家的德性主 义原则,动摇了理学的根基。但是,这股反理学潜流始终只是处于一个支流的地 位。 直至明末清初,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震撼下,在杜会发展举步维 艰的严峻事实下,这种“反理学”倾向才豁显出来。中国社会内部有远见的知识 分子,开始对传统思想进行了全新的批判。这种严厉和尖锐的批判,造成了中国 有史以来空前的思想大地震。其时,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唐甄等为代表 的启蒙思想家,发表了极为激烈的言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对儒家 文化进行着深刻的“自我批判”。顾炎武打着加强君权的旗号,提出“以天下之 权,寄天下之人”( 日知录守令) 的思想,反对君主个人独裁,要求君主分权 向_ 治。王夫之反对家天下,要求处理天下大事必须“循天下之公”。宣称“天下 非家之私”( 读通鉴论叙论一) 。如果说顾炎武、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多少还有委婉曲折的话,那么黄宗羲、唐甄等人的剖析则是直截了当、激烈冷峻 采莓时中国思想传境的现代诠释,第3 6 5 - - 3 6 6 贞。 变革s 融通:走向炙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挫的统一 一一基f 对严复i 胡适的g 维方法琨的考察 的。黄宗羲指出,历来的皇帝都是自私的,是“天下之大害”。( 明夷待访录 原君) 唐甄更直接,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潜书- 室语) 这些 思想都可以说是真正的“数千年之大巨变”。 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言论。是前无古人、与时俱进的。它的尖锐、激烈和深 刻。反映了其时的挂会矛盾和时代趋势,因而成为近代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先 声。严复、胡适二人也各自认同对这种思想传统的历史接续性。如果说就严复而 言,这种认阿更多的是潜在的,并未直接用言语加以说明,那么胡适无论是在言 语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积极的认同这种自明清以来的批判风尚。正如余英时先 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书中所已指出的,“胡适的学术基地自始即 在中国的考证学,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对于他的成学而言都只有缘助的作用,不 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已看到清代考证学自嘉、道以来便面临种种技术崩溃的内 在危机,旧典范虽屡经修正而终不能容纳愈来愈多的变异,经过这一长期的 发展,最后才有新典范的脱囊而出。这个新典范之所以在胡适手中完成,正因为 他是从考证学传统中出身的人,这决不仅仅是他从杜威那里学到了实验主义方法 论便能办到的。”胡适本人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中也说过,清代学者的 治学方法,“总括起来,只有两点,( 1 ) 大胆的假设,( 2 ) 小心的求证。”前者体 现于戴震的“但宜推求,勿为株守”的八字精神之中,后者表现为清代学者对于 考据求证的重视。”因此,胡适再三强调,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无形之中都暗 含科学的方法”。”在谋求传统方法论的近代化、科学化的过程中,胡适非常强 调要积极开掘这种有着潜在科学性的清代朴学方法。事实上,正因为胡适无论是 在学术研究抑或是实践中对科学方法的一贯强调,所以1 9 2 0 年梁启超在综述清 代学术发展状况时,敢以胡适为殿军,认为胡适“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 遗风”。3 6 通过探讨近代“西化”思潮的理论渊源,不难发现,严复、胡适的激烈反传 统言论,早在明清之际就已深深的埋藏于其时的社会格局和文化精神的变动之 中。由此可知,无论严复、胡适的反传统言论多么的激烈,对于西方文化多么的 热衷,这种现象本身又是对中国文化发展中反传统思潮的一种继承。像李贽攻儒, 王充非孔,理所当然的会成为严、胡二人用以作为批判传统的历史依据。也就是 说反传统也要从传统中接受启发,寻求精神支持。 了解了近代中国“西化”思潮形成的内在理路( 明末清初思想的早期启蒙) 和外在缘由( 救亡图存) ,就能很好理解严复、胡适发表激烈反传统( 主要针对 “余荽时蘑寻胡适历程一一胡适生平与思想冉认识,第2 0 0 一2 0 i 贞。 “f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 上) ,第2 0 8 2 1 1 页。 ” 胡适文存j 罄2 ,第2 8 7 页。 ”禁启超,衍代学术概论 幕1 2 、1 3 贝, 变革与融运:走向炙他的时代性s 民族性的统一 一一基t 对严复胡适的思维方法观的考察 儒学) 言论以及热衷西学的动机和历史传承性。他们的这些言辞与行为并不是一 时兴起的偏激之作,而是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具体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我t f 后人 切不可轻信他们反传统的呐喊,真的将传统弃之如弊屐一般。实际上这也是他们 所不想看到的。 上述历史考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二人激进反传统思想的历史平 台。在这之上能激发我们重新评价他f f - - 入的反传统言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的 热情:并为我们系统、客观的思考下述问题( 严、胡二人是否真的如有些学者所 认为的是“全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题(原卷版)
-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题
- 2026届湖南长沙市广益实验中学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重点中学英语九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孝感市重点中学化学九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营口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英语九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东省湛江市霞山职业高级中学九上化学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哈尔滨香坊区四校联考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4h药房温湿度记录表
- 药食同源培训教材课件
- 《战略的本质》读书分享
-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课件
- 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角度谈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DB32-T 3751-202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高清现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最新版(示范文本)(GF—2021—0201)
- 苹果电脑的发展史ppt课件
- 北京中考英语词汇表1600词汇+词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