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摘 要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 ,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 著。在这部意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以论述天、地、人之间种种关系为主的百科全书式的 巨著中,出现了诸“水” 、 “音”等多种说理意象。 淮南子中的“水”意象,不仅包括了溪、泉、江、河、湖、海、渊、冰、雨、 云等自然形态,而且涵盖了水向下流的趋向特征,可以映照事物的属性,以及作为承载 的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此中的“水” ,已经从一种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 上升为一个具有完全自觉意义的整体文学意象。 当然,具有如此丰富内涵的“水”意象,并不是淮南子首创的。早在尚书 与周易这两部早期著作中,水就已经脱离了具体物质的范围,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原 始意象。此后,儒、道、法等家又不断在各自的作品中对“水”意象进行丰富和升发。 而淮南子 ,作为一部先秦诸子作品的整合之作,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家的痕迹, 并按照编著的需要对各种原始意象进行改进和充实。 “大禹治水” ,从单纯的洪水灾害神话上升到先民掌握水向下流动规律之后改造自 然成功的一种固定意象。水的洁净本性使它有澄清与浑浊之分。静止的清水可以成为人 们观察自身形貌甚至品行的镜子,而流动的浑水却不可能有这种功用。在清澈的水镜面 前,任何事物都无从隐匿,必然以真实面目见诸世界。与此同时,水对人身体、气质等 又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在淮南子经常提到的意象中,除了“水”意象, “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 象。 其实,从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 列子汤问 ) “音”予人的美妙感受, 到“高山流水话知音”的惺惺相惜,皆可归属于“音”意象的范围。 淮南子中“音”意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演奏“音”的各种乐器,如钟、 鼓、瑟、琴、箫等;二是“音”的宫、商、角、徵、羽五律及其变化;三是“音”充当 的情感传达媒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一个呈链条型组合(演奏的乐 器五律及其变化传情作用)的意象。在淮南子中, “音”的几个层次,不仅是 一个紧密联系的、浑融的整体,而且被编者有意识地反复运用。可以说, “音”这一意 象,已经完全具备了一个成熟的文学意象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与功能。 淮南子中的“水” 、 “音”等说理意象,不仅是对先秦诸子著作中文学意象的一 种承继,更是对后世文学作品中经典文学意象的一种引领。 关键词: 淮南子; “水”意象; “音”意象 ii huainanzi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bstract the huainanzi, also known as the huainan hung- margaret , is wangliuan and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uainan guests collective written a treatise. this means that the ruler provides use, to discuss, among all these relationships as baikequanshushi book in question , appeared in the water, tone and other reasoning imagery. the huainanzi in the water , includes not only the streams, springs, river, lake, sea, wiang, ice, rain, clouds and other natural morphology, and covers water downward trend feature, you can map the properties of things, and as a hosted tools etc. this water, already exists from a life form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al resources, rising to a fully conscious of the overall image of literature. of course, with so much connotation of water, and not the huainanzi first. early in the law and the zhou yi (both early writings, the water was already out of the scope of specific substance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of the original image. thereafter, confucianism, taoism, method, and so they keep in their work on the water imagery for enrichment and lift. the huainanzi , as a p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works of qin dynasty, which inevitably various mark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various authoring on the original imagery to improve and enrich. dayu, from simple flood myth to rise to the ancestors of the mastery of water downward law after change nature successful a fixed image. water clean nature makes it has clarified and muddy waters. the still water can become observation itself morphology and even conduct of mirrors, and the flow of muddy water but you cant have this function. in the clear water mirror before anything is stealth, to really materialize in the world. the huainanzi (often referred to the imagery, in addition to water, ton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hat an image. in fact, from the lingering melody as she spoke, 3 going on (the list of child soup asked) the tone impression that wonderful feeling, to inhabited words companion among all attributable to the tone of the image of the range. the huainanzi in the tone images are made up of three levels: one is playing tone of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a clock, drums, piano, flute and joseph, and so on; the second is the tone of the palace, commercial, horn, symptoms, feather and change; three rules is tone acts as a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edia play a vital role. careful observation, will find that this is a chain- type combination (plays ? rules and changes the role of ) imagery. iii in the huainanzi , tone of several levels, not only is a close- knit, muddy the overall, and was the editor consciously repeated use. you can say, tone of this image, it is fully equipped with a sophisticated literary imagery should have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ality. the huainanzi in the water , tone image, such as reasoning is not only the writings of the pre- qin literature image of a succession, also on literary works of classic literature image of a lead. key words: the huainanzi ; water imagery; tone imag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 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 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1 绪 论 说理意象研究应归属于淮南子一书的文学视角研究范围。关于淮南子的文 学视角的研究,虽然在淮南子研究成果中只占着很小的一个比例,但是,我们从另 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便是我以此为 选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谈到对淮南子中说理意象的研究,就不得不先谈一谈淮南 子这部书的整体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学术意义。 一、 淮南子研究现状 古代学者对淮南子的研究,相对于先秦其它作品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因 西汉统治阶层的“爱而秘之”(高诱淮南子叙目),以致于自东汉许慎、高诱为之 作注后,到明代以后才有人开始对它进行认真评注。清代前期,学者们在考据方面取得 了一定成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思想的转型, 淮南子的研究才日益活 跃起来。近年来, 淮南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淮南子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考辨问题 据史料记载,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把这部书献给汉武帝刘彻,但书始 作何时以及确切的成书年代却无定论。牟钟鉴先生在其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 想研究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自平息七国叛乱到建元二年这十多年间,政治 上较为平静, 淮南子 的写作时间大约就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 完成于刘安入朝前夕。 ” 1但时间范围还比较含糊,没有注明“后半段”的上限与下限的具体时间,相比之下, 吴光先生更确切一点,他在黄老之学通论中说道:“淮南子的成书时代,史无 明载,但从史记、汉书有关记载及高诱淮南子叙看,淮南子很可能是 景帝时写成,到武帝时才献上。”2也有一些学者将成书时代考证的颇为具体,熊礼汇 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则认为淮南子的写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始于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冬十月之后,成书于建元二年冬十月之前。3而日本学者金 谷治把时间段定得更长,认为“今本应是一直到淮南王之卒年(前 121 年),逐次书写, 最后由要略所统一的”。4陈静在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一书中,通过对汉书 1 牟钟鉴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 ,齐鲁书社,1987 年,第 160-161 页。 2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96 页。 3 熊礼汇 淮南子写作时间新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5 期,第 104 页。 4 金谷治汉初道家的派别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34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2 和淮南叙目中相关记叙的辨析,认为此书的撰写,大约开始于文帝末年,而完成于 景帝时代,理由是此书是淮南王觐见汉武帝时的礼物。5现在大多是学者比较认可的是 成书年代是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本文在论及淮南子写作背景时所依据的即是陈静的 说法。 至于作者,现代学者基本认同高诱淮南叙目中的说法,此书是淮南王刘安“与 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同完成。这就 是学人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创作说。这一点,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的 中国思想通史等近现代哲学史、思想史著作中均有体现。 关于淮南子的版本主要有两种说法:1、二十一卷说,汉书艺文志、汉 书淮南王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 史艺文志中诸录相同,皆称淮南子二十一卷。62、二十八卷说,二十八卷本即 道藏本,是把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时则、主术、氾 论七篇分为上下。这个版本为历代学者所推重,在对淮南子版本进行考辨的论文 中,对两个版本的异同记述比较详细的是吴则虞的淮南子书录。7本文讨论淮 南子说理意象则是属于后一系统的本子。 (二) 淮南子的学派归属及思想倾向问题 因为淮南子出于刘安及其众宾客之手,而这些宾客又有着不同的思想,所以淮 南子的整个思想系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两大特点。 因而关于其思想归属,众说不一, 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1、杂家说。把淮南子列入杂家的古籍书目有汉书艺 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 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近代学者沿袭杂家之说的有范文澜(中国思 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82、道 家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高诱在叙目中很明显地表 述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法在近现代最为通行,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9胡适中国中古 思想史长编淮南王书支持道家说,“道家集古代思想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 家的大成。”10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也赞成此说。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 认为“是以道家之说为主而略佐以儒家之说;又杂载许多西汉初叶的物事的。”113、 儒道融合说。这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一种新观点。当代学者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认 为,淮南子中经常体现出儒、道两家思想抗争的情形,是因为在撰写本书的刘安宾 5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1 页。 6转引自杨栋、曹书杰二十一世纪淮南子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第刊,2008 年一期,第 79 页。 7转引自杨栋、曹书杰二十一世纪淮南子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第刊,2008 年一期,第 80 页。 8转引自杨栋、曹书杰二十一世纪淮南子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第刊,2008 年一期,第 81 页。 9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 369 页。 10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淮南王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6 页。 11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64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3 客中,除了有一群道家学者团体,肯定还有一个强大的儒家学者团体。 12陆玉林论淮 南鸿烈的儒道整合则从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两方面,论证了淮南子儒道思想分 野这一观点。丁原明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支持徐复观的观点。 我觉得在众多说法中,杨栋、曹书杰在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中总结得非常 透彻,更为贴近历史,文中说“淮南子是当时不同思想的宾客,在学术自由中平等 竟进、集体著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淮南子是一部集结了百家思想于一体的著作, 只是道家思想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而已。”这与杂家说法比较接近,但表述的更为周正严 密。本文关涉淮南子思想问题的讨论便是以此为基础和前提的。 (三) 淮南子的社会政治作用及历史评价问题 作为一部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的政论书,学者们对其中包含的政治思想褒贬不 一。褒扬派:祝瑞开淮南鸿烈的思想剖析认为淮南子的社会政治的思想, 既反映了汉初诸侯王、 贵族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愿望, 也反映了一般地主利益的思想观点, 表现出庞杂而奇异的结合。王云度刘安评传认为淮南子“大量吸收法家、儒家 等学说加以融化,提出一整套既适应西汉帝国日益强大和图谋发展的政治需要,又不致 过度劳民的安民的治国方案。”13杨有礼淮南子与中国文化中认为淮南子 是站在新道家立场上,对西汉以前的诸子百家论政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建构了新的政 治理论体系,为新生的统一封建国家提供治国纲领。 14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 则从治道角度肯定了淮南子对“治道”的探求是秦汉之际治国理民问题的深切反映。 15驳斥派:金春峰汉代思想史认为淮南子的政治思想“驳杂而矛盾”,“其基 本倾向是消极的”,“是一种蜕变,由积极到消极的蜕变”。刘安矛盾的精神状态,“使 淮南子打上了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消级、没落的烙印。”16本文赞同前一种说法。 (四) 淮南子思想方面对先秦其他典籍的继承发展 1、淮南子与老庄思想。朱锦江老子与淮、周力行淮南子与老学、 丁文宏、蔡友和老子“无为”思想探微 兼论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扬弃 这些论文无论是从“道”、“政治”、“人生”方面都说明淮南子思想源自老子 最多。尤其是淮南子开篇原道训,“道”的概念即来自老子。而且,淮南子 每个哲理故事后面, 几乎都有一句老子的话加以总结。 从王叔岷 淮南子 与 庄子 , 周骏富淮南子与庄子之关系,邹丽燕淮南内篇与老庄思想之关系诸篇 论文中可以看到,淮南子对庄子的吸收及引申发挥,庄子在淮南子中 所占比重,仅次于老子。 1 7 2 、淮南子与儒家。杨栋、曹书杰在二十世纪淮 南子研究中,详尽地阐述了淮南子对儒家著作的引用及对儒家思想的借鉴。3 、 1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64 页。 13 转引自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 ,安徽文学,2008 年第 2 期。 14杨有礼新道鸿烈: 淮南子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 99-113 页14 15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第 59,20-21,221 页 16金春峰论吕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倾向哲学研究198(212) 第 60-69 页 17转引自杨栋、曹书杰二十一世纪淮南子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第刊,2008 年一期,第 82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4 淮南子与墨家。陈广忠淮南子与墨家一文认为淮南子中有二十四条关 于墨子言行事迹的记述,并分别从淮南子对墨家学派的组织、人物、活动、学派之 争等方面给予了考证。相对来说,墨家在淮南子中的影响是比较小的。4 、淮南 子与吕氏春秋。胡适认为淮南子与吕氏春秋性质最相似,取材于吕书之 处也最多,不同的是“淮南之书编制更精审,文字也更用气力,的确是后来居上了。” 1 8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思想研究中,对这两部学巨著进行了系统的 比较,对秦汉黄老道家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见解独到。 任继愈中 国哲学发展史主要从社会政治思想上对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的同异进行了比较。 葛兆光哲理的综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中认为:“与吕氏春秋一样, 淮南子也试图为思想世界提供一个可以容纳一切知识的构架。” 1 9 熊铁基在秦汉 新道家略论稿中将淮南子与吕氏春秋同列为秦汉之际的新道家,认为它们的 指导中心思想皆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本文虽然不是专门讨论思想承继的专论,但 在意象研究中则涉及了淮南子对先秦诸子的继承与借鉴问题,可以说,前辈学者在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给了本文的写作以极大的启发。 二、 淮南子研究的学术意义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这部淮南子 ,是淮南王刘安献给当时刚刚即位的汉武 帝的礼物,是希望为其治理国家提供借鉴的。这部洋洋几十万字的论著,虽然不可避免 地“存在着时代认知水平造成的谬误,有着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弊病” 2 0 ,但并不能影响 我们研究它的热情。 淮南子因为是刘安及其宾客门人的集体编著,所以长久以来被 打上了“杂”的烙印。但是凡事有利有弊, “ 淮南子里出自前人的字词文句甚至段落 触目皆是” , “它保存了先秦和当时思想的大量材料”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淮南 子中。甚至可以找到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代典籍的影子。 “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文库, 淮 南子的丰富性是同时代的其他著作难以比拟的。 ” 2 1 正是淮南子所独具的这种集百家之长的丰富性,使我们无论从哲学、伦理学、 逻辑学、医学、法学、考据学、美学抑或文学哪一方面对它进行研究都会收获颇丰。由 于历史和其他各种原因, 淮南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 重视。近年来, 淮南子才逐渐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认可,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研 究著作的数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先秦其它作品的研究, 淮南子研究方面的 著作还远远不及。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也不失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著作。 “ 淮南子汎采而文丽,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大略也。 ” 文心雕龙诸子 18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淮南王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5 页。 1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44 页。 20赵宗乙淮南子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版,第 3 页。 21 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版第 4-6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5 中认为淮南子文辞华丽,隐括了诸子百家文章风格的大概。 2 2 刘熙载在艺概文 概中提到淮南子时,评论道: “ 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 ,而 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组足成一家之作。 ” 2 3 淮南子中 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其中所使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方式,以及各种意象的 运用,都是值得我们下功夫去研究的。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淮南子的评价: “ 淮南子处处紧密关合着现 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铺张, 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 后世骈文之先河。 ” 2 4 聂石樵在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中说: “ 淮南子以其丰富的古史故实、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为文学描写开拓了新的领域,其连累比喻、奇伟闳丽之文,也开后代散文风 气之先。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不容忽视。 ” 2 5 此外,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 、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 、刘麟生的中国文学 史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及科学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著 作,都对淮南子做出了相应的评点。 于大成 淮南子的文学价值从文章、小说、神话三方面探讨了淮南子的 文学价值。 2 6 张啸虎在论淮南子的文采中,认为淮南子 “上承先秦诸子的宏辩遗风, 下开汉魏辞赋的华章先声,具有独特的文章风格与可取的艺术成就。探讨它,有助于理 解秦汉之际文章的递嬗关系。 ” 2 7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 淮南子的文学特色里,则评价为“ 淮南子的文采 与文风,主要受道家影响,汪洋恣肆,纵横跌宕;改写优美的神话,艺术性增强;取譬 推理,宣染夸张,富有想象力。 ” 2 8 吕书宝在其论 的文学价值中提到, “ 淮南子中保存的大量的神话传 说和寓言、历史典故及古习俗, 该书在写作中使用的譬喻、铺张、排比等艺术手法, 以及 充溢全书的浪漫主义艺术追求等, 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的。 ” 2 9 另外,党圣元的 淮南子对于情感与审美之关系的认识 、刘怀荣的文化一统 的自觉追求与淮南子的文学思想 、曹晋 淮南子的赋笔特征等文章,都对淮 南子的文学价值问题进行了评价。 22刘勰文心雕龙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61 页。 23刘熙载艺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14 页。 2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一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178 页 25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两汉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85-87 页。 26中央文化复兴月刊 ,1982 年第 10 期。 27北方论丛 ,1983 年第 6 期,第 43 页。 28文史知识 ,1985 年第 7 期。 29 吕书宝论 的文学价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二期 9 7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6 令人遗憾的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淮南子在日益升温的当前的淮南子研究 中,为数不多,只是近些年才开始起步。本文所关涉的淮南子说理意象就属于对其 的文学性研究。尽管本文的研究并非整体的全面的研究,仅仅是关注了淮南子中文 学因素的一个点,但是我认为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7 第一章淮南子中“水”意象研究 意象,这一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中。 (子 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指 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 3 0 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阐发 了言、象、意三者的辩证关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英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现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言”就是我们 今天所说的语词, 与之相对应的也就是以语词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 “意” 和 “象” 。 而它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其云:夫画布为熊麋 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 3 1 “水” ,作为不仅包括了溪、泉、江、河、湖、海、渊、冰、雨、云等自然形态, 而且涵盖了水向下流的趋向特征,可以映照事物的属性,以及作为承载的工具等各个方 面内容的意象,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运用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淮南子中,无疑被 运用得更为突出。 淮南子中的“水”意象,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首先是生命存在一种不可或 缺的自然资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因此,它可以是大禹所治理的对象,又可以是 鱼、蛟龙、鼋鼉赖以生活的环境,更可以是承载舟船的工具。它的范围,既可以是牛蹄 大小的水洼,又可以是浩瀚无边的大海。它的本性澄清,被搅动后就会变得浑浊。它不 与谁争先,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它带有地域性, “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 ( 原道训 ) 。 3 2 它具有影响力, “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 ( 地形训) 。 3 3 但它又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自从它作为“八卦之一” (八卦中的乾、坤、 震、离、巽、兑、坎、艮分别代表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其中的坎卦一般 被认为是水的抽象) 、 “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书洪范 )出现在古 代典籍中开始,水就已经脱离了具体物质的范围,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原始意象,从而被 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此后,儒、道、法等家又不断在各自的作品中对“水”意象进行丰富和升发。孔子 的“逝者如斯夫”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的“有本之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 , 庄子的逍遥游 、 秋水篇;以及管子水地篇中第一次单独把水作为万物本源 的论述 3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200 页。 3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200 页。 32何宁淮南子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40 页。 33何宁淮南子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340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8 一、先秦诸子作品中的“水”意象举要 (一) 儒家“水”意象 1 论语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论的整理。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生追求“述而不作“,被后世尊为圣人。 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集中反映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以及他的人生价值追求。该书中所提到的“水” ,大多是自 然之水,但如果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 论语中的“水”就变得非同寻常。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 论语公冶长 ) 3 4 如果自己的人生愿望无法实现,那就选择啸傲湖海。有这种选择的孔子,或许可以 成为中国意图隐居文人的鼻祖。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处施展,莫不如退回自然,与山 水田园为伴。后世有如此遭遇并意图退隐的文人很多,但能真正做到退隐的却很少,当 然,东晋陶渊明除外。 这里的“海” ,是用以承载圣人退隐所借助“桴(木筏) ”的工具的,若无“海” , “桴” 何以行?“乘桴浮于海”也就逐渐成为退隐的标志性意象之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论语子罕 ) 3 5 孔圣人立于川上,面对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所感叹的岂止是时光的流逝, 这其中更多的,还是对生命流逝的思考。水时间生命,于是,此处的“水”意 象便将诸种叹逝情怀集于一身了。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 论语雍也 ) 3 6 “水”的川流不息, “山”的巍然不动,这些自然景物身上,早已被赋予了君子的 精神品质, “知者”亦“水” , “水”亦“知者” 。 2 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学生,所传承的也大体上是从孔子经曾子、子思传承下来的 儒家思想。 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孟子中。从孟子一书来看,涉及水、河的论述 颇多。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 “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为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 也。吾子过矣。 ” ( 孟子告子章句下 ) 3 7 在这里,大禹治水是顺乎水的本性进行疏导,使水流入四海,这种做法为仁人所喜 欢的;白圭治水却违背了水的本性,使水流入邻国,为仁人所厌恶。同样是治水,因为 治水者与治理方法的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孟子在对大禹与白圭二人治水的得失作出 3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7 页。 3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13 页。 3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90 页。 3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46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9 判断之后,认为: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专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 ( 孟子离娄章句下 ) 3 8 真正的智者行事就应该 像大禹治水,行动完全顺乎事物的自然属性。 3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荀子一 书中,有大量关于“水”意象的直接或间接的记载。这部书中的关于“水”意象的阐释 又与论语 、 孟子有所不同。因为荀子赋予了“水”更多的内涵。 “水”在荀子这 里也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一步一步地抽象、上升到具有独特寓意的“水”意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之水。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水到冬天凝结成冰,冰到春天融化成水,水和冰前后改变转化。学习的永无止境与 水的循环往复的状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有不断努力,无所懈怠,才能不断加强自身 的修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3 9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且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 谓之极,涂之人百性,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 荀子儒效篇) 40 没有小河流的汇聚,江海是无法形成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天长地久、日积 月累的结果。圣人美好德行的积累亦是如此。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故道经曰: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几,唯明君 子而后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梁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 眉而察理矣. 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失. 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失。 ( 荀子解蔽篇 ) 4 1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人的内心就像盆中盛的水一样, 盆中盛的水如果放正不去动它, 污浊之物自然就沉淀在下,清澈的水自然就在上面,这样才足以照见细微的事物; 但是 如果一阵风吹过,那么盆底的污浊之物就会在下面被搅动,使得上面的清澈之水也变得 浑浊不堪,自然也就不可能照见事物的形状,更不用说照见细微的东西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荀子宥坐篇中有段关于“水”的论述,是荀子借孔 子之口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的。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 “此 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 “吾闻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 “注 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 恶有满而 不覆者哉! ” 。 4 2 3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97 页。 39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l979 年 2 月第一版、第 1、5 页。 40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l979 年 2 月第一版、第 109 页。 41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l979 年 2 月第一版、第 356 页。 42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 ,北京:中华书局,l979 年 2 月第一版、第 475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10 孔子看到闻名已久的“宥坐之器” ,也忍不住让徒弟灌水一试,结果水倒进一半的 时候宥卮还端端正正地立着,等到灌满的时候它就倒下了。所以连孔子也会不由得感叹 了。 (二) 道家“水”意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道”为基础的哲 学思想, “言道德之意五千言” ,也就是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书中既批评了 法家的变法革新等主张,又批评了儒家、墨家的观念, “无为而无不为” 书中所提出的 著名道家思想。 老子书中所说的“道” ,是一个纯粹非物质性的东西,它先天地而存在,是万 物的根本; 它又绝不依靠外来的力量,而是自身在不停地循环运动。老子的“道” ,是体 现在世间万物之中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 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八章) 4 3 老子将自然之水赋予了社会意义,用水来比喻做人的法则: 遇到事情要像水一 样顺应万物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居善地”; 与此同时又要让心像深渊一样不可测量, 可称之为“心善渊”: 采取行动又要善于把握合适的时机,最后达到“事善能、动善时” 。 老子认为,水是无所不包的,它滋润万物却甘心处在卑下的位置,它无私地付出却 丝毫不求回报,它所体现出来的“善”正是圣人身上的最高德行之所在。与此同时,老 子还总结了了水的七种善性,并希望人像水一样行事。其一,人要如同水一般善于甘居 下位,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其二,要像水一样善纳百川而心平气和; 其三,要像水一样 帮助万物生长而不求回报; 其四,要像水一样准确有信用; 其五,要像水一样保持端正平 和的本性; 其六,要像水一样善于融会贯通: 其七,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伺机而动。 人如果能够做到如同水一样,就会成为圣人,就会端正平和,不被外界所打扰。 老子 中精辟独到的总结,使人对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极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 ( 老子第七十八章) 4 4 这一段著名的论述可以理解为,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 硬的东西时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的,水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水无孔不入、充盈 在万物之间。水至柔的特性,体现了老子一向提倡的的贵柔思想。柔是水的特性同时又 是人的本能,柔如果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这种韧性的人,行事才能够 43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 诸子集成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 7 月第一版,第 4 页. 44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 诸子集成卷三,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年 7 月第一版,第 45-46 页. 淮南子说理意象研究 11 屈伸自如、游刃有余,尤其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人的柔性的力量会显得更为可贵。只 有具备了柔性的力量,在国家遭受屈辱、发生祸难之时,才会涌现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 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国家的主人、天下的主人。 2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及其后学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 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庄子书中 涉及“水”的词语甚多,除了直接提到水的“观水” 、 “涉水” 、 “水生” 、 “秋水”等外, 还有间接涉及水的 “江湖” 、 “大海” 、 “壕梁” 、 “鱼” 、 “污泥” 、 “渊泉”等概念。这些 与水有关的概念都表明了庄子爱水的心理,这位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总是试图用水来表 现他对自然万物的关怀,对人生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状于南冥. 南冥者,天 池也。 ( 庄子逍遥游 ) 4 5 单是这条名叫鲲的鱼就有几千里那么大,那么供这条鱼畅游其中的北冥又该有多大 呢? 然而,这样大的北冥也只是水的一部分,因为在这之外还有比北冥更大的南冥。在 逍遥游中,庄子试图以大海的“大”来表达人的精神境界的广阔无边。 (三) 法家“水”意象 管子一书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虽然后世认为这部书不是管仲所作,但是与 管仲也有密切联系,这是当时齐国推崇管仲的法家所编写的。 管子一书从不同的角 度揭示了“水”的多重意象。 1 故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 万物莫不以生。人,水也。男女 精气合,而水流行. 凝塞而为人。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 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华,华得其数,实得其蚤. 鸟兽得 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机,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4 6 水是“万物之本源” , 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本源,同样是人的本源。水是无处不在 的,因为万物之中皆有水; 水又能滋养万物,使万物充满生机。书中的这一思想特别突 出地强调了“水”在宇宙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水对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意 义。 水地篇一般认为是殷商后裔宋人之作,所以说管子中这种对水的重视可能 源于古代殷商文化中对水的崇拜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