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起信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大乘起信论涵 盖了佛教各宗心性学说,总括大乘佛教教义和理论,因而被视为大乘佛学的入门概论之 著。在义理上,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理论,以一心、二门、三大为纲领,以熏 习为依托,从而实证真如之可能。这一理论,深刻而精当地涵摄了佛学的精华和要义, 透析了宇宙人生之究竟,为隋唐佛教乃至宋明儒学的发展理路奠定了基本理路架构。正 是由此,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各宗各派竞相研习,从而使得大乘起信论广泛流 传,并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和作用。而且,大乘起信论的 精深义理为安顿灵魂也可提供一理路的归落,特别是依据大乘起信论的实相观、缘 起观、熏习观、修行观的四个层面,以哲学视角透析大乘起信论,开拓其哲学上的 价值和意义,这也将为人深入审视人自身、重新构筑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发 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乘真如实相缘起熏习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加幽p 馏q 髓加砌ts 臼- o n g l yt i e su p 丽t l lt l l ec h i n e s eb u d d l l i s m sd e v e l o p m e m s p e c i a l l y d 甜厅p 愕q 荫加,姗i 曼r e g a r d e d 勰龀c o m p 砌o no fn l e 陆a tv e k c l eb u d 跚s t ,b e c a u s ei t e m b r a c e s 此i n w a r 血e s st l l e o 巧o fd i 髓r e n tg e n r e so fb u 枷s t 觚d 烈l yc o n c l u d e st l l e d o c 仃i n ea n d 此位。巧o f1 1 1 eg r e a tv e b j c l eb u d s t 1 1 1r i 出e o u s n e s s 面n c i p l e ,加c 拓馏 q 如加矗仂a d v a l l c e dm ee t e m a lt n l mo g i nn l e o r y ,t a l ( i n g ( 切p 办p 讲仍7 w d 面d 厂,砀旭p6 辔a s t l l e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a n db 2 l s i n go np e 加a t i o i l i tp r o v e sm ep o s s i b i l i 够o fe c e m a l 旬r u m 1 1 1 i s 廿l e o p r o f o u n d l y 锄dp r e c i s e l y ,c o n t a i l l s 缸1 ee s s e n c eo fb u d d h i s t 咖d i e s h la d d i t i o 玛“ 锄压y s e st 1 1 er e a l s o no fl i f ea i l du i l i v e r s e ,州c hm a k e s 也eb 2 u s i c 丹锄eo fb u d d l l i s m i i ls u ia i l d t h gd y n a s t i e s ,锄de v e n 恤n e 0 - c o 血c i 撕s mo fs o n ga 1 1 dm i n gd y n a s 西s f o ra sm u c ha s 仳sr e a s o i l ,d 口c 办p 馏q 抚新砌zw a s 咖d i e db yv a r i o u so fg e l l r e s ,w m c hl e a d e d 位谢d e l y s i ) r e a d 证go f 肪c j l z p 馏q 豇f ,z ,“”,铲e a t l ye 能c t i n go nm ef b 肋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o fe a c h g e n r e so fb u d d l l i s m a t 日1 es 锄et i i l l e ,t l l e 面n c i p l eo fp r o v i d e sa i le n d - r e s u l tf o rc o m f o r t i i l g m es o u l b yt h ef o u r a s p e c t s ,w t l i c ha r ec 2 l l l e dm er e a l 时v i e w n l eo r i g i i lv i e w ,让l e p e 加a t i o nv i e w m ec u l t i v a t e dv i e wo fd 口c 加嘲? q 魂加,姗,w ec a nf i i l dt h ep b j l o s o p b j c a l v a j u ea n dm e a l l i n go fd 口c 抛馏q 抚伽,妣a tn l ea n g l eo f 础l o s o p h y ,d 口c 厅p 馏q 如f n z “刀谢l l p l a ya i li n n u e n t i a lr o l ei ns c a l l n i i l gm eh u m a nb e i n g 垴n s e l r e c o n s t m c t i n gt 1 1 ev a l u es y s t e m a n dt h ee s s e n c ew o r l d k e yw o r d s t h eg r e a tv - e k c l ee t e m a lt m m i b a l i t ) r o r i g i i l p e r 缸n a t i o n n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互兰主垦圣日期:k 亟钲匕月粤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zl 哕q 龟型键讫珍另须穗)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鼍魂馏) 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眠血星一日期逊也月半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也哔 世丑 引言 引言 佛教也称佛学,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争_ 6 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创立,历 经小乘、大乘和密乘三个发展阶段。其立教宗旨以探究宇宙人生究竟为鹄的,以明心见 性为所归,以离苦得乐为极致。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经过传译、建教、立宗等 几个阶段,逐渐与中国本土儒、道文化融合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这当 中,大乘起信论又略称起信论,对佛教中国化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其对佛教 演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经论所无法替代的。 大乘起信论旧题马鸣著,南朝梁时有陈真谛译l 卷本( 通称“梁译 ) 与唐实 叉难陀译2 卷( 通称“唐译 ) 本两种译本,二本以真谛译本较流行。隋以来天台、华 严、净土、禅宗等诸宗对此论甚为重视,注疏引用者颇多。注疏中重要者有隋慧远起 信论义疏2 卷、新罗元晓起信论疏、唐法藏起信论义记5 卷,三书合称为“起 信论三疏 ,其中又以法藏之义记最为重要。另外比较重要有宗密起信论注疏4 卷、 明德清起信论直解2 卷、智旭起信论裂网疏6 卷、清续法起信论疏笔削记会 阅l o 卷。此外还有智俨起信论疏、子璇起信论笔削记2 0 卷、真界起信论 纂注2 卷、通润起信论续疏2 卷等,也历来为研习者所重。大乘起信论本论 收入大正臧第3 2 册,注疏收入大正臧者在第4 4 册,有8 种。 大乘起信论 还波及国外学人,对朝鲜、日本等国佛学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 而且,大乘起信论统摄了佛教各宗心性学说,总括大乘佛教教义和理论,以如 来藏思想为论纲而展开,并以其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义理精炼、文通句顺 而被视为大乘佛学的入门概论之著。在义理上,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理论,以 一心、二门、三大为纲领,以熏习为依托,论证真如实相之可能,拾阶而上确定信心, 认为坚定修习五行,就能迅速成就佛果达到涅檠境界。大乘起信论的这一理论,深 刻而精当地涵摄了佛学的精华和要义,透析了宇宙人生之究竟,以明心见性为指归,教 人以离苦得乐为要义。这就为隋唐佛教乃至宋明儒学的发展理路奠定了基本理路架构, 并成为此后佛教各宗各派乃至儒、释、道三教融流交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佛教的健康发展曾一度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相继恢复和完 善了宗教政策,中国佛教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佛教也将对社会的稳定、人心 1 同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安抚、民族精神的重塑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大乘起信论作为佛教世界观 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在促使人们正确认识佛教修习佛学仍有重大价值。从现实意义而 言,通过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和解析,分析其理论心路发展的历程,揭示其在现实 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为重铸现代中国民族哲学,促进现代中国哲学的思辨性进程 也有益于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借鉴和尝试。 2 第1 章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第1 章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大乘起信论由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等五部分组 成,总计一万三千字左右。在内容方面,大乘起信论把大乘清净如来藏思想和唯识 说结合为一,开启“一心、二门、三大 的佛教理论,强调“四信”、“五行”的修持 方法,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具体而言,大乘起信论以“一心开二门”说来消融“真 心 与“妄心 二者的纷争,并以“三大诠解一心二门,从而开显大乘的“法”和“义”, 由此建立起以真如为根本的自性清净无染真常理论模式。大乘起信论立义分说: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法,二者义。 回“摩诃衍者 义为大乘, 指法界全体,包括“法 和“义 。“法 就是“众生心 即“一心 ,“是心则摄一 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是一大总法;此心有二相即“二门 :心真如相和心生灭因缘相。 所谓“义即“三大,指“体大 、“相大”、“用大。这里所提出“一心、二门、 三大 就构成了大乘起信论的整个理论纲领,也是该论立论的基础。因此,密宗冯 达庵大阿阁黎说:“起信论以少文摄多义,性宗要籍也。是空宗根本,亦相宗椎轮; 是禅宗依据,亦密宗权舆。 1 1 “一心、二门、三大义理诠释 1 1 1 一心 所谓“一心”,是指囊括从本体到现象之一大总体。大乘起信论称之为“众生 心 ,是大乘法大总相法门,涵摄二门,具足体、相、用三大。此心永恒绝对,无所不 在,灵明不昧,而且是世界万法的本原和实体,生起万法而不执为己有。大乘起信论 立义分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 摩诃衍义。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 相用故。四 所谓“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就是说“众生心 涵摄一切事物,统驭世间 法和出世间法。具体而言,它包括一切染法和一切净法,摄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也就 。马鸣: 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2 页。 o 冯达庵: 佛教源流,佛乘学社印行,2 0 0 2 年版,第1 4 页。 马鸣: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2 页 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包容法界,囊括宇宙,是万法之总体。并且开现二门:心真如和心生灭。其中心真如 为体,是无为法;心生灭为自体相用,是有为法。二者不一不异,互融互摄,因而此心 摄尽一切法。“众生心又谓如来藏心,其体则约体绝相,从而开出清净无漏的不生不 灭法,即心真如门;其用则随缘起灭,以此开出污染有漏的生灭法,即心生灭门。于体 而言,众生心自性本清净,毫无杂染:于相用而言,众生心为染净所依,现生灭因缘相。 因而这里所论的心众生心不仅涵摄诸色,而且统驭本体和现象,熔融有为和无为, 融摄世间法出世间法于一炉。 也就是说,众生心作为每个众生都具有的真正的主体心,这是众生求解脱和成就佛 道的内在根据:同时,此心本来就是宇宙的心,是世界万有及各种存在的本原,是以能 总括宇宙作为“摩诃衍的依据。此即所谓“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正是由此, 佛教界通常把大乘起信论归入真常唯心一系。 1 1 2 二门 。 “二门”就是指由大乘起信论所立的众生心涵摄的两个方面,即“真如门 和 “生灭门 。其中,心真如门是指心体的不生不灭,常寂平等;而心生灭门则随缘起灭, 有染净差别。此二门,以不相离故,皆各总摄一切法。于体而言,众生心乃平等一味, 其性无差别,非染非净、非生非灭,因而称心真如门;就其相用而言,众生心随熏起动, 现染净诸相,故称之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心体性;心生灭门,是心相状。就真论体, 真体常寂,平等一味,名心真如。于此心中,无法可坏,故名为真,无法可存,故说为 如;若据妄摄真言,真与妄合,缘集起尽,名心生灭。因而,“二门 是把一心开出为 体和相两方面。即心真如门是一心之体,此从绝对无限的本体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心生 灭门是一心之相,此则从相对差别的现象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在心真如门的绝对界,宇 宙无染净之别,无真妄之别,无圣凡之别,无心物之别,是平等无差别的;在心生灭门 的相对界,宇宙截然地具有染净、真妄、圣凡、心物的差别。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这即是说“是心 即众生心兼摄染净二法, 是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和合。世间法即为有为法,出世间法即是无为法。因众生心摄有无 为法与有为法二义,依此而开二门:“心真如门 和“心生灭门”。由无为而开真如门, 由有为而开生灭门。由此众生心涵摄两个方面,即“真如门 和“生灭门 。 大乘起 回马呜: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2 页。 4 第1 章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信论凭依清净法界之一心,开“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即大乘起信论解 释分谓:“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 各总摄一切法。”回这里,“真如”就是真实如常之义,是非变化非虚假之物,可以说 是绝对实体,这就是说“真如门 是“众生心”体,是清净无污染的一切法的真实性, 而且此心不生不灭,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诸法于此平等无二。不仅如此,真如还是一 切法的法性理体,蕴含有无边潜能的心性动力;于此相对应,所谓“生灭 就是因缘所 生法,因缘所聚则法生,散则法灭。也就是说,生灭心具虚妄生灭性,为一切生灭法生 起的直接原因。所谓一切法的差别相、境界相、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等都因生灭因 缘妄念而起。“生灭门显示“众生心 自体相用,是一切法的染净相用,具觉与不觉 二义,呈现流转与还灭、随缘与不变的和合,表明宇宙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幻不定,是有 生有灭的相对现象;而且妄念不是真如心自己本身,它是后天的经验层面的,只是不觉 无明幻现。因而,就质而言,由妄念而生的诸相也是虚妄不实的。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固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即指“真如心 从 本以来不与染法相应,然而自性又具足无边清净性功德。所以,“真如心 既是超越真 常心,又是本有、真实、呈现。因而此心是世界一切现象产生的根由,是万有法相的共 依,其本身不生不灭,并“总摄一切法 。 于此并不是说真如心可以直接生出万法, 因为真如心本身是纯净不动不涉染污妄动,它只是万法的法性理体,万法有变而此真如 恒常不变。心生灭则依一心之真如而有,诸境界烦恼则依心生灭而生,由此而衍生流转 众生;并且,由心生灭而生的妄念进一步引起万法的差别相、境界相、名字相、言说相 以及心缘相等等,由此妄念所引发的种种相质而言皆虚妄不实;另一方面,依于纷纭众 生万相而开显佛性,由佛性而得证真如法性,以此开示性体依于法相随缘呈现。 关于“心生灭门 ,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说:“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 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 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谓“生灭 是指生起与灭尽, 心生灭就是生灭心,是生灭法与整个污染的此岸现实世界得以成立的依据和根源。生灭 。马鸣: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6 页。 圆同上书,第1 7 页。 同上书,第1 6 页。 同上书,第2 5 页。 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依于如来藏心即真如心而有,随缘流转起灭不已,从而形成生灭法乃至整个染污的现 实世界。 所以,依于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而有的“生灭心 ,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为终极 根本。不仅如此,心生灭是不生不灭和生灭和合,其不生不灭即是自性清净的心真如, 其生灭则是无明所引起的虚妄心相。因此,心真如则是从众生心体的无相角度而言,论 证心体、性体或法性的恒常不变即不生不灭;心生灭则是从众生心的相、用即法相和功 用的向度而言,此法相和功用外示虚妄人生万象,内蕴不变法性本体。所以,“心生灭 者”又“名为阿梨( 赖) 耶识 ,其与“心真如 是“非一非异,是“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 ,也就是阿赖耶识是如来藏心与生灭心相和合的和合物。依对如来藏或心真如 而言名为心生灭,依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言则名为阿赖耶识;由于如来藏心是不生不 灭的,生灭心则是有生有灭的,因而,阿赖耶识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心与生灭心的和合物。 不过,阿赖耶识是有为法,此与清净无为的如来藏心相左而与具生灭因缘的生灭心相契, 是以谓之“不一不异”。正是由此,此识“能摄一切法”( 从生灭心的真如心体而言) 、 能“生一切法 ( 从真如心的自体相用即众生心相和功用而言) 。因而,于生灭门中, 兼含清净与污染、随染与随净二义;既是不离真如摄有“本觉性 而成为开展清净解脱 的根据,又具“不觉性”而成为杂染生死流转的一切现象的本源。 1 1 3 三大 “三大”指体、相、用,这是大乘佛教所划分的诸法真实之三个方面。“体 谓体 性、本质,本体,“现象之本 回;“相 为相状,本体的性能;“用 谓功能、作用, 指性能的作用。以此三者判别众生心或宇宙法界,其体相用无限广大,故大乘起信论 名之为“三大 。有关三大之建立,从横的方面而言,则三大都是本有,没有深浅;若 从竖方面来讲,则有能所、本末、深浅之别。 大乘起信论认为,“体大”指诸法真如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无生无灭,无增 无减,毕竟常恒,故名体大;“相大”指德相,即于真如体上,如来藏具足无量胜妙自 性功德,因而称相大;“用大指真如性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所以名用大。 “三大 摄于一心众生心,众生心的真如为摩诃衍( 大乘) 之体,众生心的生灭因 缘相为摩诃衍的相用。“三大”同为真如实相的三个方面,三者统一于一体,三即一, 冯达庵:佛教源流,佛乘学社印行,2 0 0 2 年版,第1 2 页。 6 第1 章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一即三,离体别无相用,离相用别无体。大乘起信论立义分说:“摩诃衍者, 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所言义者,则有 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 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于此,大乘起信论从 三方面解说“众生心 的“摩诃衍”即“大乘”义。 一、所谓“体大 ,即“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也就是真如体性,亦名法身。 这就是说“众生心 的性体是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真如平等”,既不增也 不减,从而形成世界的本体和宇宙的心。大乘起信论认为,“体大 就是凡圣、染 净、因果、依正皆以之为所依的本体,尽管随流、加染,真如之体亦不增;虽反流、减 染,真如之体也不减。而且,虽反流、加净,亦不增真如之体;虽随流、缺狰,亦不减 真如之体。也就是真如的体大是不依染净而阙如,始终常恒不变,具平等不增减的真性。 因而,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诠解“体”说:“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 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 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 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 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圆换言之,体就 是现象的根本所依,是一心真如之体,平等普遍,所有法无不依此而得建立。因而,真 如体对于“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平等一如,无有增减。而且,此体 无始无终,既不是过去世所生起,亦非未来世所能断灭。它自性寂灭,毕竟常住,恒无 断绝,永无生灭变化。所以,真如体自性具足一切功德,其智慧有无限光明,遍照天地, 明耀古今,一切惑都不能障蔽它。也就是说,此体性德圆满,远离惑染,清净无漏,虽 历三世而不变,经无量苦而不为所苦,处六道生死流转而不为所缚,断灭一切烦恼而不 为诸惑所染,永离热恼,常住寂灭,一切业苦悉得解脱。这就是真如体的德性,其数量 超越恒河沙数,“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 ,性相通融,一多无碍,理事交徼, 染净和合,摄一切法,具足无量性功德,是以名为“如来藏 、“如来法身 。 二、所谓“相大”,即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也就是指体中大光明智慧。 这就是说世界各种现象都是“众生心“体 的现象,“众生心 的“体”是世界万有 马鸣: 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2 页。 同上书,第1 0 1 页。 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象存在的内在根据,是“如来藏”本来“具足 的“无量性功德 。大乘起信论 认为,“相大 是指真如自性本来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本觉智明; 有遍照法界义,本觉显照之用;有真实识知义,离无明倒执;有常乐我净义,性德圆备; 有清凉不变自在义,性德不变。亦即真如的相大,是过恒沙无量不思议功德悉皆满足。 对于真如“相 ,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诠释说:“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以依业识 生灭相示。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 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 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 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 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 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所以,“相就是世界凭藉以显 的现象,是一心具有的性功德相,也就是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智慧德相。其本为心体的 假相,其体原本无相,只有在觉性默契中才能够领其大略;如果欲详细了解其状态,就 需要注念认识,并逐步借助符号、藉资辨别,这样就形成了各种假相。由于有无明妄心, 因不觉而起念,从而现诸境界相。此相有明无明二类,前者觉性未迷而借识为用;后者 觉性一迷,全受假相支配。而且,明中所见之相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无形之相是指 法身妙境;有形之相是指色身妙境。无明之相则分粗细二种。所谓细相虽有所见,或萌 动于心,或开发于根,或和合为浮尘本,实际上只是一片现量,没有形式颜色可观见; 粗相则为可观见的由意识而幻作的空间假相,并以分别意识而推演各种知识,由此而虚 妄世界就形成了。 三、所谓“用大 ,就是众生心体的作用、功用,也就是诸佛自然不思议之业用, 所谓世界万有现象之缘起,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机用。大乘起信论认为,“用大 是 指诸佛如来大慈悲摄化之用。诸佛如来唯此法身智相之身,为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但随众生见闻各各得益,故说为用大。此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为凡夫二乘心所 现者名为应身或化身;二者依于业识,为菩萨所现者名为报身。此报化二身不思议的业 用为真如的用大,世界一切事物所以发生都是众生心体的作用。而且于此当中,又以体 相二大总明法身,用大说报应二身。这里,报应二身同为示化利他二身,同归于用大。 马鸣: 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0 4 页。 冯达庵:佛教源流,佛乘学社印行,2 0 0 2 年版,第1 2 一1 3 页。 8 第1 章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对于真如“用”,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诠释说:“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 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 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 谓如实知 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 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 谓诸佛 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子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 故说为用。 这里真如的“用 就是指心体灵活作用,即心体的不思议业用,因能证 一心真如本体,是以又称体能起三业妙用,换言之,就是身业现种种神通,口业说种种 妙法,意业鉴种种机缘。心体如果没有灵活作用,那就自始至终凝然不动,从而无从开 显出现象世界。相之所以层出不穷正是因为有用大所依,然而发起此用的是觉性本能, 并与真如本体相涵。真如受其影响,从而应以相当种性犹如真如自有活用。明其理者则 自觉性开显而不被识所束缚,能于清净中流出妙法,或有形,或无形,这样就有净用引 起出世法;不明此理者则或只见六粗相,或兼见六粗相,从而幻成垢染世界及因果轨则, 然而却又倏然不紊。这是有染用引起的世间法。 而且,此真如“用 又分两种。“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 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 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 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 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 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里所言的“用 一是依“分 别事识”即第六意识进行修行,为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见的佛身,名为“应身”。 因为他们不通晓此佛身是“转识”即转变之识所显,只见佛身由“心 外而来,于是就 执取此色相“应身”为有区别和界限,从而不能透脱了解“色即是心,心即是色 的色、 心不二的道理。二是依于“业识 ( 即有情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本识) 修行,是一切菩萨 从初发心起一直到菩萨修行究竟位的十地菩萨所见到的佛身,名为“报身 。此“报身 具有无量的“色身 ,而每一“色身都具足无量的形相,每一形相又都具有无量的“好 。 。马鸣: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0 2 页。 。冯达庵:佛教源流,佛乘学社印行,2 0 0 2 年版,第1 3 页。 。马鸣: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1 1 页。 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此“报身”所住世界、国土等亦不可胜数,种种美好随机应现,各种形相不可穷 尽,无有边际,常住不失。真如之有如此无量功德用,是因为修学“诸波罗蜜 等“无 漏 之行的熏习,从而成就“本觉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熏习业用,因而充满无量无际 无边的身心快乐之相,所以说名为“报身。这就是真如自体的“用”义。 1 2 “一心二门三大 与“四信五行 逻辑分析 “一心二门三大 开释学佛的理路,是对佛理的阐释,着重于修学理论的探究,归 学理层面。“四信五行”是佛学理论的实践,是成就佛道的修行路径,属功夫层面。“一 心二门三大”与“四信五行”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于思维理路而言可谓高高山 顶立之凌空,于修学路径而言可谓深深海底行之踏实,强调解行并证,凌空与踏实相济。 大乘起信论的目的就是要众生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仰,并通过修持大乘佛学得 以成就佛的境界。为此目的,大乘起信论在提出“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基础 上又提出“四信五行”的修学步骤和方法。也就是说,众生要想达到成佛的境界,首先 必须精通大乘佛法的理论思想即所谓“一心、二门、三大”。大乘起信论认为世界万 有都是“一心 ( 众生心) 所造,“一心”生起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万法唯心 。而 “一心 之所以生起诸法,是因为众生心涵摄“心真如 与“心生灭 二门,由于二门 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以生起种种差别的世界万法。此外,作为世界万物本源的“众 生心 之所以称其为大乘佛法是因为“众生心 具有“三大 义,即具“体、相、用” 三大义。 大乘起信论对“一心、二门、三大 所以作详尽阐述目的是使众生信仰大乘佛 法。因此,大乘起信论在解释了大乘佛法的全部义理后,就着重阐释生起信仰和修 学大乘佛法的途径和方法,即“四信 和“五行 。“四信 是指:一、信根本真如,因 为真如法是诸法的根本;二、信佛、法、僧三宝。作为佛教修行,如果坚定这四种信心, 就使得成就佛果有了根本保证。但仅此还不够,大乘起信论认为还必须进一步修习 五种德行,即“五行 ,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这样,在基于对佛 法理论有精深理解基础上,加上切实修行,致理论于深入践履,如此就必定成佛有日。 总之,大乘起信论就是要告诉人们:“一心、二门、三大 是理,“四信”和“五 行 是行,强调“理 要切实入,“行”要切实修。只要众生对此“理 具足正知正见, 又能够依法循序去作,笃实修行,就能迅速达到解脱境界,获得极乐。 1 0 第2 章大乘起信论实相观 第2 章大乘起信论实相观 2 1 实相的界定 2 1 1 实相大义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性体之相,或 谓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即本然之真实。实相以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 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诸法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因一切诸法的各别相, 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的实相则离虚妄诸相而平等一如, 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因此,实相相状,一般不得以言语或心进行推测。作为 大乘佛教最高本体的“实相”,着重从相的方面喻指宇宙万有本体的真实之相或实体之 相。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且变化无常,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 的自体,这就是“空 。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为万有的 本性,所以又叫“法性 ,此法性真常不变,所以又名真如、如如、如实、法界、实际、 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等。 大乘佛教认为凡夫的名相分别所得皆为虚假,实相则离一切名言分别,只能用否定 名相的方法遮诠,谓之“无相”。也就是离一切相、包括无相之相,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诸相皆非真实,真实离一切相,从而又无所不相者,即本然如是、不依他起的实在。也 就是“实相 以无相为相,外离一切相,是真实的本相,无差别的实在,不变的真理。 这是佛教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也是修道、解脱的根本依据。而且,实相已被奉为大 乘佛法的法印,是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三法印 ( 无常、无我、涅架) 而立,谓之“一 实相印 ,成为大乘佛教的标帜,并以此印证诸法实体。因而,实相作为一切法本来自 有、不变不改的体性或本性,是诸法本来具足的不生不灭的法性。所以,名虽为“实相” 实无相可寻,实相无相,只是名之为相。这是真实而如如的法界,为万法究竟本体。由 此本体开出众生和虚妄世界而成为诸法界性体,也就是无相法身,于此当中可获大自在, 因而亦可谓之佛性龟 在这一立场发展之下,大乘佛教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展为诸法实相,也就是泯除本 质( 理) 与现实( 事) 的差别,一切诸法完全和合世界,于迷妄凡夫、二乘及菩萨诸佛 中,均可体现崇高的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的精神,从而将真如实相 1 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至现实,宏论二者之融合相即。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大乘佛教肯定现实即超越的学理 思路。换言之,实相即是真空,而真空实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就是说,一切法绝 无自性实体,都是因缘幻梦假和;然万法所以得以呈现诸法幻象,是因有所依之本体。 本体虽确实不空,而依附此本体而生的诸法犹如镜中之象,于镜无染,因而诸法空相。 所以,诸相可以扫尽无余,而本体实相永远存在。此即所谓“真空妙有。 “真空 即 绝对空,一空到底,彻底否定,就是说一切法空,空亦复空,一法不立,而非与有相对 待乃至与能空之心相待的相对空;“妙有 即绝对有,无所不有而又无所障碍,具一切 不可思议的无碍妙用,而非世间有碍有限的相对有。真空即妙有,真空妙有不一不异之 和合即为实相。 因而,万法虽分明昭著、不可磨灭,然万法又全无实体、无自性。不过是因缘和合 所生起的幻相,因缘不具足则诸法不成,所以诸法只是真如随缘而现的自然流露,也就 是“诸法因缘生 。然诸法虽由因缘具足而生,亦因因缘散尽而灭,于生灭因缘而言诸 法全无自性,可谓之空。但于生灭的前后有因果相从,而且不失不坏,此之谓“妙有”。 这就是“真空妙有两相圆融,是为正智慧”。也即离言绝相不可言诠的真如实相。因 而,实相实质上就是众生心本来所具的不变不改的体性,或未被烦恼、无明遮蔽时的本 来面目。 2 1 2 大乘起信论真如实相论 真如与实相,同体异名。如果依名随德用的三谛观而言,以假谛之妙有而言,即称 实相;以空谛之一如而言,则称为真如。而且,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实相则为三谛之 总名,故真如实相通于空假中。于此,真如即实相。所以,大乘佛教认为,真如实相就 是一切万有的真实。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实,谓真实不虚妄;相 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无相之相。因而,真如实相就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就其为 万法体性之义而言,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而言,则为真如;就其真实常住为 万法实相之义而言,则为实相。因诸法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即是实相。 因此,实相即是如来妙色身相。因而,真如与实相,只是同体而异名,实际指遍布于宇 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即大乘佛教所说万有之本体。 大乘起信论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以其杜绝言诠、思惟而称作离言真如; 冯达庵: 佛法要论,佛乘学社印行,第3 2 页。 1 2 第2 章大乘起信论实相观 若勉强以言语表现则称作依言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 ( 空真如) ;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又为如实不空( 不空真如) 。同 时,众生心具有绝对不动的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所形成染净现象的心生灭 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染净等现象的真如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 合称为二真如。 关于“真如”的界定,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 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 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己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就是说诸法的实质,即离言说心行的绝对心的 显现,名为真如。换言之,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或真心、佛性、实相即谓真如。真如 就是真实如常,为诸法实相、体性或心性,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一法界 就 是指独一无二的绝对世界;“大总相”就是说真如心是一切法所合成的全体法界的总相, 即世界万有的共相;“法门体 是说可容众生进入的法门实体。这就是说,心真如是世 界万法得以成就的原因,总摄宇宙万有的总相,是众生进入修持的法门,也是众生得以 成就佛果的内在根据。在大乘起信论看来,诸法为幻相,因妄念或心念而现,如果 离诸心念,则一切境界相顿消而真如实相就会顿显;而且,真如实相本身不生不灭,超 言绝说,离名断字,真实不妄,不异不变。所以“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 而且,此真如“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 远离一切相,且诸法于此“毕竟平等”,因而此真如即是于万法平等的实相。 别言之,世界依众生心而缘起,如果泯除妄心,诸念不生,则世界顿时化归乌有, 是名实相。然而妄念总是与诸识相俱而生,诸识所在,假相就会随机而起。相反,实相 则是不可言见的,但实相总离不开诸识,其最终往往被假相所笼罩。然而又能于笼罩中 默喻假相所依的妙性,这也就是因指见月之道。o 大乘起信论的实相观,亦复如是。 所谓实相,也就是真如,即诸法清净本体。其要义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解释如下: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 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 。马呜: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7 页。 o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东湖第二版,2 0 0 0 年版,第2 2 页。 1 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因此,真心寂照一如,故又日真如。究竟言 之: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实无一字可说。大乘起信论认为实相离言绝念,无涉诸 相,既摄万法又无相可逐。因而实相无相,假名真如,真如即实相。所谓“真如 义为 真实者,即真实本身。“真”就是真实不虚妄,“如 就是如常、如是、如实。“真如” 就是真实不虚,本然如是,常如其性。也就是常住不变者,为诸法所共具共依的“实相”。 而“实相 之“实 则义为本然如是,不依他起,其实就是不变不改的本性,是诸法各 自俱足的性相;“相 则是假名为相,实则无相。因而,真如与实相只是一物两名,真 如就是实相,实相即是真如。 2 2 大乘起信论实相之特质 2 2 1 如实空 “空”是佛教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 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从所否定的对 象来讲,空可分“我空”、“法空 两种。“我空”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由各个组成 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一主宰的恒常主体一我,这是小乘佛教的 观点;“法空 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 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 。 大乘起信论认为,心真如作为最高真实和绝对性体,其特质就是不生不灭,不 增不减,不变不坏,毕竟平等,无差别相,真实如常,也就是真如绝对无相,绝对无相 即是实相。虽然真如实相是绝对的、无差别的,但依言说分别,真如实相又分为二种, 即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其中,离言真如强调诸法本体非文字言说可表,是言语道断。 而依言真如性体远离诸迷,心体常空,故为如实空( 空真如) ;而且其自体又具足无量 清净的无漏性功德,故为如实不空( 不空真如) 。“如 即指无量种性融成一片;“实” 即指实有质素而非幻影可比。此即大乘起信论所谓真如实相具“如实空 与“如实 不空 的二征。因而“二征实际开显了心真如具有清净相与智德相。其实,这正是大 乘起信论向世人开示的对人的本真和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类形上终极 的无限倾注。 大乘起信论解释分说:“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 为二? 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马鸣:,大乘起信论校释,真谛译,高振农校释,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7 页。 1 4 第2 罩大乘起信论实相观 u 这里,心真如依据言说分别加以分析,有二种含义,即“如实空 与“如实不空 。 所谓“空 意谓依根本真如诸法全无实自体,或离诸相,或理体空寂。也就是指空诸妄 念而显诸一心之实,即心真如本性不与虚妄分别的杂染法相应而自性本清净,此系从真 如法性本体而言,属遮诠法门;所谓“不空”就是真如实相,诸法性体,也就是众生自 性清净无漏污染的本心,具足无量清净性功德,此为表德法门。 具体而言,“如实空 是指真如心从本已来,既离诸相又无妄念,于一切污染法不 相应。因而,“如实空 就是要消灭一切假相,回复真如本体,即真如心远离迷心而空, 无虚妄心念,又远离一切差别相。其本体虽具无量性种,而如如然融成一片,故日如; 又因具足无量真实之性,故日真,亦日实;而且从本以来,于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说空, 是为“如实空 。大乘起信论解释分对此解释说:“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 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 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 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回这里,“如实空”属大乘起信论所立二真如中的“依言真如, 就是说真如性体空净,离一切虚妄染法,从而显示心真如自体的真实性,是以称“如实 空,亦即“空真如”。如实就是真如的别名,空就是心体离念,不着污染。所谓心体 离念,就是真如远离一切心、境、界之相,而毕竟清净无垢,如镜面之空净,不现任何 外物。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