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发轫于批驳旧史的弊端,他介绍了“新史学”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提出要以进化论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他叙述了世界上各民族的发展史, 指出只有具备世界历史的人种才能称雄世界,从而使全世界受到他们的影响,并助其 发达、文明、进步。梁启超倡导史学要为国民而作,要树立民本思想,发扬自有的国 魂即民族精神,维护共同的民族认同与整体的国家利益。他还强调史学具有强大的政 治功能和现实意义,希望新史家能够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从浩如烟海的史 料和史实中找出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现实服务,为后世服务。 梁启超的新史学观渗透到了他对异域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研究世界国家 的历史,考察别国的文明发展历程和国家现代化进程,这期间也贯穿了新史学思想的 精髓,成为其构筑新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这种研究具有重要 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异域史 m 猫t 苜d i 姆吲a t i 彻o fs l l 2 h o uu h i v e 话i t yo fs c i 孤d1 鼢n o l o g y a b s n a c t t h ev i c wo fn e wh i s t ( 埔o g 呐o fl i 觚gc l l i - c h a 0s t a r t c d 劬mn l e 嘶t i c i 锄a b o u t l ed i s e 弱e so fm eo l dh i s t o r i o 鲫h yh ei i l n o d u c 。dn l em e a 工1 i n go fn e wh i s t o r i o 黟印h y a n df i l n l l 钉p o i n t e do u tn l a tt l l et h e o 巧o fb v o l u t i o ns h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 舔m ed i 他以v e n 1 0 u 曲to fh 主s t o f i c a l 蚤图e a r c h h en a n a t e d 廿1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w o d d w i d en a t i o n s ,觚d s a i dt l l a t0 1 1 l yt h ec o s m o p o l i t a i lr a c ew i l lm 嬲衄t l l ew o d da r l d 妇p a 肢t 1 1 ew o r l ds 0 嬲t 0 h e l pi t s e l ft 0d e v e l o p ,t 0c i v i l i z ea n dt om a k ep r 0 留e s s “a i l gs u g 誉斌e dn i el l i s t o 拶s h o u l d s e r v et t l ec i t i z e i l s ,嗽tt t l e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tt 0p r o t c c tt l l ec o i 姗0 n 缸e r e s to fs t a t e a n d m h e 锄叩h a s i z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d 缸1 嘶o na n da c t u a lv 矾u eo fh i s t o l xh 0 伽n gn l en e w 1 l i 曲o r i o 罂a p h e r sc 觚p o s s e s st h ea :b i l i t i 懿o f6 n d i n gt :h e 铺s 咖i a l i 够t 0s e r v et l 地p r e s e n t d a y s 1 k 讥e wo fn e wh i s t o r i o 擎叩h yo fl i 雒gc l l i - c h a 0p 锄龆t e da l lk i i l d so fa s p e c t si n m er e s e a r 出o f 1 ce x o t i ch i s t o r i 销a n dp e rc o n 协a s t u d y i n gt l l ew o r l d 1 1 1 1 t r i 髓l l i s t o r i 铝, e x 如咖:l i n gm c i rc i v i l i z a 廿o n 孤l dm o d e f i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a l w a ) r s 、7 旧r ep e r v a d c d 血ek e y c o n c e p to f l l i sn e w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b e c 锄et h ci i n p o r t 觚tc o m p o n 锄t so fs y s t e mo f n e 、) i rh i s t o r i o 黟a p l l y c o n 删i i l gw i t l l l a tt i i n e ,t l l i sr e s e 衲h a d 岫咄t 觚t 删i t y v a l l l e i 确刑o r d :l i a l l gc l l i c h a o ,n c wh i s t o r i o 黟讪me x o t i ch i s t o 巧 l i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蜃垫日期:鱼塑年j 蔓月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屋垫日期:圣盟年生月鱼日 指导教师签名:竺坦日期:苎弘月上! 日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缘由及意义 绪论 2 0 世纪初年,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中国史学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革新思潮。 那时的国人,对外经历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数次外国侵华战争的打击,对内经受了洋务 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民主革命思潮的洗礼,一部分跟随时代潮流的史学家受到变革思 想潮流的推动和西方史学观念的影响,开始重新认识历史学于时于世的作用。在这一 时期,中国史学开始从传统向近代演变,而梁启超正是这一演进过程中的最关键人物。 1 9 0 l 、1 9 0 2 年梁启超先后写成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篇文章,系统简述了他的 新史学观,这成为后来其新史学理论正式成形的标志性著作。 在新史学开篇,梁启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 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结合梁启超之后所著的各外国史文章,不 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梁氏撰文时 的心情。纸上写的是别国的历史,心里实则哀的是中国的危难;文章批的是别国当权 者的昏庸,心里实则忧的是中国如何自救。由此及彼,才更让梁启超痛批传统史学的 弊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国,实际 体现了在腐朽的晚清末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们开始深刻思考国家民族 命运,以“经世致用 、“爱国图强为主题,大声宣扬历史于国家于民族于文明进 步的重大意义,并力图借助史学的革新,使历史学摆脱封建经学束缚,尝试从历史中 寻找救国图强之路,同时以史界为始,为其它学科树立一个拓宽眼界、革新自我的榜 样。 目前学术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不在少数,但主要集中在梁启超史学特点的总 结、史学思想的归纳和梁启超后期史学的探究等问题上。对于将其新史学观与其异域 史著作联系起来考量,解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的论著还不多见。而笔者在习 读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和其大量有关各国历史及人物的著作中( 见论 文最后所附“梁启超关于异域史研究论著列表刀) ,从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其史学观 念尤其是新史学观对于他对外国史研究的渗透和影响。反之来说,梁启超在研究各国 历史的同时,对于其新史学体系的创建和完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笔者希望借助本课题的粗浅研究,能对梁启超史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补助, 。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 0 0 i ,第1 6 2 8 页。 l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研究能有所助益。笔者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对新世纪中 国史学的发展、当代新情况下的历史研究和构建新形势下的史学体系有所裨益。 二学术回顾 一o t ,i 、仁爿明 1 关于梁启超的研究 这类文献以对梁启超的整体性研究和传记类作品居多,多以时间为顺序,全面介 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政治生涯、学术造诣及思想演进。此类著作可以帮助整体全 面地了解梁启超,但由于每个作者都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梁启超形象,加上各人的文 化背景、价值体系、撰写方法各异,对其刻画的侧重点或有不同。有的重在褒扬其在 政治上的一番作为,有的则主要歌颂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如张朋园在专著梁启超 与民国政治中,就着重叙述了梁启超在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涯及心路历程。在这个时 间段中,梁启超先是意图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继而转向拓展新式学术教育。文章以 民国七年为分界线,在此之前,他从政,曾经两度入阁,先司法,后财政;在此之后, 他退出政坛,回归知识分子的本色,把精力放在社会教育和学术钻研上,间接从事政 治活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角之一。作为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在梁启超传中 的写作重心则始终围绕着晚清中国的命运,将1 8 9 8 年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与撰写梁启 超的个人史相绾合,以“一世纪来中国之命运”、“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 、“维新的失 败与革命的成功三个章节,分别对应以“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从梁氏 诞生至戊戌政变、“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的副题,刻画了任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歌颂了他在晚清政治革进中的先锋地位和伟大作用。 2 关于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研究 此类著作侧重于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研究。梁启超的学术涉猎范围极广,涵盖了政 治、经济、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宗教、法律、教育等多个门类和方面。 其中一类著作主要是对梁启超学术思想的整体概括,例如陈鹏鸣的梁启超学术思 想评传,从各个角度全面剖析了梁启超的思想演进过程,对于整体把握梁启超的学 。代表论著主要有:毛以亨:一代新锐梁任公,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 9 7 9 ;盂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出版 社,1 9 8 0 ;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4 ;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 9 9 6 ;董四礼:晚清巨人传梁启超,哈尔滨出版社,1 9 9 6 ;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1 9 9 7 ;吴其昌:梁启超传,团结出版社,2 0 0 4 ;夏晓虹:阅读梁启超,三联书店,2 0 0 6 ;张朋园: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2 0 0 7 。 o 代表论著主要有:黄宗智: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西雅图大学出版社,1 9 7 2 ;勒文森:梁启超与中 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6 ;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 9 8 6 ;易新鼎: 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2 ;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 9 9 9 ;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l ;黄克武: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一梁 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 0 0 6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1 8 9 0 1 9 0 7 ) ,新星出版社。2 0 0 6 。 2 荔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术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外一类则多侧重于对梁启超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时期 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郑匡民所著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为例,此书着重 考察梁启超在日本期间,受“日本化”的西方思想和日本各流派思潮的影响,所发生 的思想变化过程。文章首先对比分析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以及变法失败后流亡日 本后的日本观的变化,接着着重解析了福泽谕吉、中村正直启蒙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 其中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中的进化思想对于后来梁启超树立进化史观起到了催化剂的 作用,而中村正直翻译的斯迈尔斯的s e l f h e l p ( 自助论,日文书名为西国立 志编) 和穆勒的o n “b e 村( 自由论,日文书名为自由之理) 则直接影响了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村正直在西国立志编中描述的拿破仑、哥伦布、 瓦特、史蒂芬孙等欧美史上的有名人物,也经常出现在梁启超自由书、新民说 等文章中,成为他教化、鼓舞中国人民的异域材料。另外,他还经常引用西国立志 编中的“天常助自助者”的名言,希望从国民的道德教育入手,号召人们树立自立 观念,建立新道德。其后文章又分别介绍了日本民权思想、国家主义思潮、国家有机 体论对于梁启超思想转变的作用。 3 关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研究 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从梁启超的新史学体系入手,讨论其史学研究的时代特色、 创新之处、对中国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影响,以及与其他学科以及其思想演进的关 系等。徐国利的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一文,主要是从梁启超新 史学体系中的“民史 观、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建设方面对梁启超“新史学”进行再 认识。刘俐娜的晚清政治与新史学是将晚清社会政治的变化和新史学的产生结合 起来,考察二者的关系。宋学勤的当代人作当代史墚启超史学理论构建的现代 意义则紧密结合现实和当代,主要探寻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和史学体系对于当今社会 的现实意义。吴怀祺在其专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就专辟一章,详细阐述了 梁启超对中国史学史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重新解构传统经史学,对传统的民族史学遗 产进行批判再认识,以民族观、爱国主义思想、历史进化公理公例重构新史学理论体 系。中国史学史第六卷也赋予了梁启超在中国新时期史学创建过程中的先锋和代 表地位,赞扬他从批判封建专制出发,力倡“新民 之说,身先士卒地传播西方近代 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封建时代专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旧史学展开猛烈批判,号召发起 史界革命,呼吁建立与时代发展同步、具有崭新时代内容、唤起民众觉悟、适应救国 。代表论著主要有:武军:2 0 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梁启超的进化史观,学术研究,2 0 0 1 年第1 2 期;王 秀绒: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著作梁启超( 新史学) 历史作用简析,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年9 月,第1 5 卷第3 期;宋学勤: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 0 0 3 年1 月第l 期;徐 国利:梁启超民族主义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翟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 0 0 4 2 0 0 5 卷)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房鑫亮、吴忠良: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历史教学问题,2 0 0 5 年第4 期;宋学勤: 当 代人作当代史梁启超史学理论构建的现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年1 月,第3 9 卷第l 期;吴怀祺:史 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6 ;白彝寿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 社,2 0 0 6 ;刘俐娜:晚清政治与新史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塾鲤;丛塑盟熊熟丑型! i 业i 垃墨垒墨垒型! 垒丝墨垒丝塾丝l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需要的新史学。他在2 0 世纪初年对史学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对封建旧史的严重 弊病作了有力的廓清,并对建设近世史学的方向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在研究实践上, 他对如何摆脱长久沿袭的旧格局、开创近代式的学术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旨在探讨梁启超如何以新史学观重新解读外国历史及其它著作,深入分析 其中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体系的进步之 处及对其认识异域史的影响和体现。回到文章写毕的当时,可从中看出梁启超以一个 新史学家的身份,忧国忧民,借由史学的新兴及对异域历史的解析,希望从中找出救 国图强之路的迫切心情。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相关主张,已经贯穿着符合现代科学精神 的史学思想。 从对旧史弊端的批判入手,新史学着重反映了下列内容: 1 打破了狭隘的政治史研究和考据的传统,把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类 既往的全部活动,把关注的重心放到民众身上,倡导人本主义,追求民统境界,主张 作民史,研究人种史。 2 用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 长过程,主张唯有树立进化观,思想发展与时代变迁同步,才能振兴国家,才能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 3 强调历史的社会功能,史学应研究现实问题,为现实服务。 论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整体分析梁启超新史学体系的形成背景,对比探 索新史学体系与异域史研究的内在联系及作用;通过解析梁启超对异域历史的研究, 从进化史观、民史观、史学功能等三方面分别阐述新史学体系的创新之处,探讨新史 学的体系创建对中国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以及异域史研究对新史学体系构建的反向 作用。 本课题研究拟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阶级分析 法、辩证分析法、历史人物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考据法、个案分析法、历 史比较法( 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对梁启超的异域国家历史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及其异域史的研究对其新史学体系的创立和建设的反向作用进行初步的研究。 母自彝寿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第2 2 0 页。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梁启超的新史学体系 一“新史学一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 时代要求更新传统史学 从1 9 世纪,中华民族就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来和我们打交道的是那个素不相 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晃。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也打开了旧 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新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思想观念、宗教 信仰等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全新的事物,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呼啸而来,席卷了曾经 的东方世界的领袖中国的整个大地,冲击波及到了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的每 个角落。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统治阶级却益发腐朽没落,不仅各种社会矛盾急剧 产生或激化,同时由于这也是一场新的社会制度与旧的社会体制的斗争,对于整个中 国的冲击相应地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曾经辉煌无比的天朝大国,如今却夕阳迟暮,垂垂老矣,朝不保夕,在强大的对 手面前,只有被动挨打,任人宰割。蒋廷黻认为第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 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在嘉庆、道光 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第二,西洋已于1 8 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 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 噬段对比鲜明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落后中国或者 说中国落后的症结所在,就是科学技术不如人,在时间上已经输了一步,再加上自我 封闭,拒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求思变,自然落后,只能挨打。 战争结果的巨大对比使人们意识到,中国落后于人的,不仅是船不坚,炮不利, 技不如人,而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体制上都和强国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民族危难关头,先进人士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全民族的救亡意识和爱国观念,“寻 求和建立一种新的能够满足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史学,也就自然成为当时学人们的愿 望。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传统的君史难以承担唤起民众的责任,必须进行革 新。而西方新史学中所体现出的国民意识,平等观念等新的政治文化都强烈地吸引着 中国学者的目光。因而倡导新史学的史学革命迅速兴起,并很快促成一股强有力 。蒋廷敲:中国近代史大纲总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6 ,第1 页。 5 苏卅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的批判旧史学,译介新史学的思想潮流。 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将这个变化的大时代称之为“过渡时代 。过渡时 代,“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 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辞章庸恶陋劣之学,丽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 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 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在梁启超眼中,当日中国的状况,就像一页扁舟,“初 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 他所谓的过渡,意既要从 保守、孤立、专制、落后的旧时代过渡到变通、开放、民主、进步的新时代。这段话 显示出梁启超作为当时上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在这样一个瞬 息万变的大时代中,中国已经被动卷入了社会变革的洪流,面对着的是开放的整个世 界,西方新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价值体系、道德文化观念等已成为引导发展的潮 流。相应的,要近代化,要建设近代的民族民主国家,我们不仅国家体制要改变,生 产方式、经济模式要变革,就连做学问、讲求社会伦理道德等等都要跟着变。 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嬗变与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缓慢变化 形成鲜明对比,政治变革引起的混乱动荡远过于带给社会的进步,但是,民主政治观 念的传播使传统的封建专制统治受到冲击,皇权政治权利不断地削弱,传统儒家文化 权威开始被西方新的思想文化取代,新的教育制度与社会文化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广 泛深刻的影响”。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出了鸦片战争后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于社会各个层 面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种社会变革对于史学的需要也逐渐清晰,那就是要求变革史学的研究内容,拓 宽史学的研究范围,改变史学的研究模式,发挥其自身的现实性功能,服务当今,泽 被后世。这些全新的要求,对于原先建筑在封建专制政治文化基础之上,以维护和巩 固封建专制统治为己任的传统史学来说,是无法胜任的。而正因为社会变革改变了传 统史学与其保持相互适应关系的传统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基础,所以无论传统史学 如何调整和完善自身已有的研究范围和模式,也无法再满足社会对史学的要求。社会 呼唤的不是在旧有体制下的局部调整和修复,而是要打破旧的史学传统,建立一种全 新的现代史学范式。新史学革命正是顺应这一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的产物。 鸦片战后,经世致用风气大开,主要在于战后出现的新情况要求史学能够着眼于 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经世致用思想突出强调“变 ,以史致用,“欲知大道,必先为 史。主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时代发展的大势。这个“交 。刘俐娜:晚清史学的发展与交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第 6 8 5 页。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 1 0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弊 、“二病 和三个“恶果,史学的功效无法正常发挥,人民无法从中获益和得到 启发,读者就算遍读中国的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 亦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然则吾中国史学,外貌虽极发达,而不能如欧美各国 民之实受其益也,职此之由。 稻叶一郎在梁启超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看到了作者对于中国史学的矛 盾心理。一方面,中国在各种学问中,史学最为发达;而世界各国的史学,又以中国 最为发达,噪启超对此内心充满了自豪情感 。另一方面,他又感叹在当时中国的历 史教育中,徒有万卷史书杂陈,使用的却是外国人写的中国史的低俗译本。从中可以 看出,他所骄傲炫耀的,刚好反映出了他对当时那种现状的批判。 “二十四史两通 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自首而不能殚, 然而等到了真正要研究要学习的时候,竟然找不到一本史书可以凭借,甚至要借助 外国人的粗浅著述来“窥其片鳞残甲 。无史可读,无史可学,无史可鉴,以致梁启 超直接发出了“中国无史 的感慨。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是中肯而全面的。本着去芜存真的科学态度,他努 力从传统史学体系中汲取其合理的内核,认为旧的史学体系已经不适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规律,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每一社会个体都有高度发达的道德和智慧才能 组成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西 破旧立新,如果说中国之旧史意在“破,那么史学之界说就是“立 了。对于如何创立新史学,梁启超认为内容应该是与传统史学“朝廷 、“个人”、“陈 迹、“事实”分别相对应的“国家 、“群体”、“今务和“理想 。除了基本的内容 要新,还需要有“别裁 和“创作 ,即新思维、新体例、新方法。 由此,新史学的三个主要内容得以确立。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 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 这里依次提出了历史研究的三个对象:历史现象,人群历 史的现象,以及人群历史的“公理公例( 即历史的客观规律) ,实质上就是确立了新 的历史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进化观,人群观,求是观。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o 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 6 3 1 页。 o 这部反省中国历史学、倡导新史学宗旨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被看作是在吸收了日本对西欧史学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写成的,它在日本历史学、西欧史学和中国近代史学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1 9 2 2 年出版后不久,日本的桑 原陟藏就把它介绍到了日本学术界。桑原认为,这本书站在此前中国欠缺的欧美式的科学史学研究方法的立场上, 来倡导中国历史学的革新。 o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粱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第2 2 9 页。 o 这一看法同时也得到了1 7 、1 8 世纪接触中国文物的西欧知识分子代表如伏尔泰和莱布尼茨等人的认同,也是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之国的缘由所在。 o ( 日) 稻叶一郎:中国史学史的课题和方法,瞿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 0 0 7 卷)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 0 0 7 ,第3 0 l 页。 西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 1 9 页。 9 宋学勤:重新解读梁启超( 新史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1 2 月,第1 8 卷第6 期。 o 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 6 2 9 页。 l j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总论中梁启超又对此作了强调,将作史的目的概括为:“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 义、“予以新价值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说到底,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 用,才能服务现实,泽被后世。 在历史观方面,梁启超主张以进化论的观点取代“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重新 研究历史。历史是前进的,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他的“新史学要成为以过去之 进化,导未来之进化的学问。他提出的进化史观正是新旧史学的最主要区别,作为近 代史学的核心内容,进化史观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 在其新史学体系中,梁启超特别强调历史应该叙述人群的进化现象,而不应只局 限于帝王家谱式的旧史记载模式。这种论点是在2 0 世纪初,举国重视“民史 的思 潮推动下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国涌现出大批介绍西方情况的著作,如梁廷楞的海 国四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到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期间,西方资产阶级文 化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并且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及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 展,特别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史学界掀起了一股反对“君史 重视“民史”的高潮。 梁启超成长在民权和君权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受这股思潮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l 。 他对这一思潮加以发挥,藉以提高人民在历史中的地位,并体现在其史学学科研究中, 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为在史界开辟出新天地,梁启超主张历史还要研究智力、产业、美术、宗 教和政治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百事物,有生长、有发达、有进步者,则 属于历史之范围。欲求人群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 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到五洲之全局,上至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 闻 。圆这种思路大大拓宽了历史学的研究内容。他认为史书的内容应包括整个中华 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而且要论述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科学地 阐述其形成、发展和未来的前进方向,内部各民族的斗争融合,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 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贡献等。 在方法论上,梁启超强调史学的综合研究,要注重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指出有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和渗透,历史学才能不断进步,历史研究领域才 能不断拓宽。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梁启超突破传统史学的主要手段。 新史学的发表是1 9 世纪后期中国社会性质剧烈变化的产物。当时的西方资 本主义各国积极对外殖民掠夺,满清政府则处处腐败无能,封建社会濒临解体边缘, 社会性质开始出现变化。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的同时,作为封建地主阶级 意识形态的历史学也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解体而发生变化。到1 9 世纪末, 伴随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史界也出现了新的革新。梁启超高举“史界革命 的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3 6 3 页 口梁启超: 新史学中国之旧史,点校第三集,第1 6 2 9 页。 1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大旗,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主张,正是适应这种时代变化的产物。 2 “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也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和近代学术文化豹开拓 者,他的著作估计起码有半数可归入史部。梁启超可说是史学近代化的倡导者,同时 又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出色实践家。 2 0 世纪初年,在史学理论上,梁启超对旧史的弊病作了有力的廓清,并对建设 近代史学的方向做了初步的设想;在研究实践上,他对如何摆脱长久沿袭的旧格局, 开创近代式的学术研究,做出了成功示范。晚年他运用新理论、新方法,集中进行史 学创作,主要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清代学术概论、 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中国学 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古 书真伪及其年代、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等,这些要著组成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 论体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关于史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 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三项内容。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主要论述了史家的 修养和专史的做法。这五项成为梁启超所构建的近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他在吸 收了西方近代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总结、扬弃、发展了中国传统史家的理论主张 而归纳形成的。 在建立新史学时,梁启超明确提出了“世界史”和“人类全体史 的概念,阐述 了中国史与世界史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 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 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日中国史。 而所谓世界历史是“合各部分文化国之人类所积 共业而成”。他认为世界各国的历史并非孤立地各自发展,丽是相互影响,息息相通, 应该把中国的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宏观范畴中去研究和发展。1 9 0 1 年,在清议报 发刊的祝贺讲演中,梁启超专门提到了清议报时代的中外历史,意在提醒国人,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讲到:“清议报时代,实为中国与世界最 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代之历史,而有所心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下事, 思过半矣。 圆 在世界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梁启超认为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到过积 极的推动作用。现在落后的国家或民族也经历过辉煌时代,丽且对现在的先进国家有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第2 2 l 页。 。梁启超: 一百册视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点校第二集,第7 5 4 页。 1 3 芬卅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着延续性的重要影响。他以为凡是不同文明相汇合,便会产生新的文明,继而推动世 界的进步。他大声疾呼要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的范围内,坚信中国文明未必不会左右 世界,中国史也应在世界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研究异域国家的历史,探究其现代化 进程道路和文明发展历程,对于梁启超进行新史学体系的构建,丰富史学思想,也便 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当时的中国,大力开展外国史地研究,编纂异域国家近代化发展进程,传播西 方史学新思想的风气一开,为建设世界史学科开辟了全新道路。梁启超原就受西方和 日本的先进观念影响极深,对西方的历史本身又抱有极大的兴趣,又加之处于一个动 荡的变革大时代中,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使得他在新史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特别 重视异域国家历史的研究。 梁启超的异域史研究主要为外国史和外国人物传记。像他写斯巴达小志和雅 典小史,主要赞扬古希腊人以建立民主制度和具有进取精神而强大,从而称雄于世。 他着重考察一些弱小民族的历史:例如朝鲜、越南、波兰等,是希望通过借鉴别国的 历史,使国人能够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学习外国,掌握其先进之处,去芜存菁,取长 补短,最终达到自救、强国的目的。梁启超写作的代表外国人物有克伦威尔、噶苏士、 罗兰夫人、加富尔、加里波第、玛志尼等。这些著作读起来既通俗又生动,打破了史 学作品沉闷乏味的传统,深得青年们的喜爱。而梁启超也寄厚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 们能受外国杰出人物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精神的影响和感染,奋起为祖国兴亡作贡 献。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介绍、宣传了当时外国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著作,探究文 明进步的原因,著名的有霍布士、斯宾娜莎、卢梭、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达尔文、 边沁、伯伦知理、康德等。除去将先进的西方思想、观念传播到中国,这些著作中穿 插了大量关于外国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对于世界史学科也十分重要,具有外国学 术史的性质。 梁启超重视西方民众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看到了中世纪欧洲贵族具有独立性的 特点。因此,他开始探讨政治进步史,在许多文章中介绍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些 也极大地促进了外国史的研究。1 9 0 2 年,新民连续刊发了他所写的新民说, 其中的许多章节都涉及到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历史。例如,论自 由叙述了西方民族争取自由的历史,他将欧美的自由发展史概括为:“一日政治上 之自由,二日宗教上之自由,三日民族上之自由,四日生计上之自由。圆对于外国政 治进步史的研究,也构成了他新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接受了卢梭、伯伦知理、斯宾塞和布伦奇利等思想家的民族和民族主义思想,梁 启超主张在中国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民族者,有同一之 毋梁启超:中国史绪论,点校第三集,第1 6 2 l 页。 雪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点校第一集,第5 7 2 页。 1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言语风俗,有同一之精神性质,其公同心因以发达,是固建国之阶梯也。 毗说:“民 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 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蛩近代欧洲的进步完全得 力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可说是制造近代国家原动力。要救当日的中国,“亦先建设 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 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 。 到了1 9 世纪,“西方史学界乃至文化思想界的主流话语无不以民族的、进化的历 史观念和政治观念来解释西方历史和世界历史。受此影响,西方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近 代社会各领域变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动力。中国近代以来的种种变革( 包括改革和革 命) 或称之为近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和运用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资源以建立现 代民族国家的过程 ,这其中,史学界在传播和运用民族主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梁启超因为是近代中国理论变革的实践先锋和代表人物,“民族主义不仅在其 政治思想中占有根本性地位,亦是其新史学思想建构的支柱之一,他的新史学实质上 是一种建立在民族进化史观上的民族主义史学。 回 d 粱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点校第一集,第4 5 2 页。 雪梁启超: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点校第二集,第7 6 7 页。 o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点校第三集,第1 7 l o 页 9 同上 2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像一盘散沙,“暴君污吏,得以左右其手,强邻外敌,得以吮剥其肤。 既行专制, 又无法制,尚且不思进取,我国国势衰败,被动挨打,也在情理之中。斯巴达以来喀 瓦士哲人立法,成就了国家大业,可谓文人立国之典范。梁启超评价其“哲人之功在 社稷,不亦伟乎,实际上意在鼓舞中国广大史家和其它学者士人,文人也可救国、 强国,学术也能转变成治国方略和御敌武器。引 梁启超把当日的世界看作是专制、立宪政体新陈嬗代的时刻,正是在于他看到 了专制政体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必然要被取代。纵观各国的转变,梁启超 总结出了四种渠道:“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例如普鲁士、奥地利、日本;“君主 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例如法国及南美洲各国;“民思立宪, 君主不许,而民间又无力革命,乃日以谋刺君相为事者”,例如俄罗斯;“君民皆不知 立宪之美,举国昏蒙,百政废弛,遂为他族夷而灭之者 ,例如印度、安南等国。 三思想维新;穷则思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时代在进步,首先从思想上就要解放,要进化。只有在思想 上破旧立新,才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敢于打破陈规、挑战传统,接受新事物、 新观念,树立新目标,进而体现在行为上。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也成为影响梁启超树立进化观 思想的关键所在。鲍勒在进化思想史一书中阐述了进化论对传统世界观的挑战,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世界观认为世界是静止的,生物自创世以来就保持不变; 而进化论则打破了这一观念,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 而梁启 超认为中国自近代以来的连续民族危机,与国民风气不开,上下故见自封有很大关系。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使梁启超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戊戌政变 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开始了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全盛时期,“畴昔 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 ,以至于心情激动,“如幽室见 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他广泛涉猎了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哲学、 历史学在内的西方书籍,并从1 8 9 9 至1 9 0 4 年间,在清议报、新民丛报上先后 向国人介绍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节广播稿15篇
-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主题演讲稿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笔记
- 2025年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公开招聘人员(9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马鞍山和县安徽和州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季度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上海新上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尾矿处理技术突破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报告
- 2025年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节能降耗中的建筑能耗管理平台构建报告001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营销与招生策略的跨平台推广研究报告
-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841无机化学考研真题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矿山安全培训课件-地下矿山开采安全技术
- 汪小兰版有机化学答案全
- DB32∕T 3751-2020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
- DB51T 2975-2022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高中音乐《学会聆听音乐》第三课时《联想与想象》 课件
- 实验,双子叶植物根类药材的鉴定课件
-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 GB/T 40302-2021塑料立式软薄试样与小火焰源接触的燃烧性能测定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3500道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