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笼亟左 e t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缝焦瘥导师签名:达j 垒 玺旦期:丝2 丛兰! 口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曾一度是少数民族居住、生活的地区。清王朝统一全国 为长城内外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清至民国前期,内地向内蒙古东部热河 地区的移民与东北移民、内蒙古中西部移民一起构成了近代内地向北方边疆的引 人注目的移民潮流,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现象有其产生的背景。清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 的移民进程大体分四个阶段。各个时期内官方对于移民问题均有出台相关政策。 促成内地向热河地区移民的原因,主要是内地的人口压力,热河的区位优势、灾 荒、兵燹的驱逐作用,工商业的吸附作用,地区内部人口流动等。移民与农业渗 透改变了蒙地原有的社会结构,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汉族移民与当地社 会之间既有相互适应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分别以民族融和和民族矛盾 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民族融和是蒙汉关系的主流。移民和农业发展一方面改变了 热河地区的产业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激增和滥垦也加重了环 境负担,使这一地区生态趋于恶化。 从总体来看,移民对于热河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良性的,但是由于近代以 来国家政权的衰落造成的社会失控,使得在内地向热河地区移民的过程中失去了 应有的统筹和规划,从而酿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4 关键词:清代,民国前期,热河,移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c t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w a so n c et h ea r e af o rh o u s i n ga n dl i v i n go f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nh i s t o r y 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c o m p l e t e db yq i n gd y n a s t yp r o m o t e dt h e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 b e t w e e n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o ft h eg r e a tw a l l i n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i e rs t a g eo ft h e 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f r o mi n l a n dt ot h er e h ea r e a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t o t h em i d d l ea n dw e s t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t ot h en o r t h e a s th a df o r m e da n o t i c e a b l e i m m i g r a t i o nt i d a l c u r r e n ta n db r o u g h tt h er e h ea r e ai n t o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i n t h i sp a p e r , ih a v ei n t r o d u c e dt h em o d e mb a c k g r o u n df o r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o f t h er e h ea r e a ;d i v i d e d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a d v a n c e m e n ti n t of o u rp e r i o d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 o f f i c i a lp o l i c yt o w a r d si m m i g r a t i o nq u e s t i o n ;g a v es t a t i s t i c so ft h ei m m i g r a n ti ne a c h p e r i o d ;s u m m a r i z e dr e a s o n sf o r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f r o mi n l a n dt ot h er e h ea r e a , i n c l u d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p r e s s u r ei ni n l 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u p e r i o r i t yo fr e h e ,t h ep u r s u i t f u n c t i o no ff a m i n ea n dw a r , t h ea b s o r p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ya n dc o m m e r c e ,i n t e r n a l 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a n ds oo n i m m i g r a t i o na n dt h es e e p a g eo f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dc h a n g e d t h eo r i g i n a l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r e h ea r e aa n de x p e d i t e das e r i e so fn e ws o c i a l c l a s s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h a n sa n dl o c a ls o c i e t yw a sb o t ha d a p t a b l ea n d c o n t r a r y i td i s p l a y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b yn a t i o n a lf u s i o na n dn a t i o n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n a t i o n a lf u s i o nw a sm a i n s t r e a m i m m i g r a t i o n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d c h a n g e dt h ei n d u s t r i a l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r e h ea r e aa n dp r o m o t e dt h e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s h a r p l ya n ds e v e r ec u l t i v a t i o n a g g r a v a t e dt h eb u r d e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t h el o c a le c o l o g yw a sg e t t i n gw o r s ea n d w 0 r s e i nt h ee n d ,id r e w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w a s b e n i g nt o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h ea r e a b u ti td i d n th a v eao v e r a l lp l a r ii n t h ei m m i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b e c a u s eo ft h et u r b u l e n c ei nm o d e mt i m e s t h u si tb r e da s e r i e so f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e s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t h er e h ea r e a ,i m m i g r a t i o n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移民是人口移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人口移动 泛指人口在空间的一切流动现象,人口迁移则专指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 地点的迁居活动。【1 】可见,移民必定是移动人口,但并不是所有的移动人口都 是移民。著名的移民史研究学者葛剑雄先生根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对 历史时期的移民界定为“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 迁移人口。”【2 】 清代至民国前期,从内地迁往热河地区的人口无论是与历史上这一地区的移 民现象相比,还是与同一时期内其它地区的移民现象相比,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迁移人口从山东、直隶等地的传统农业区越过长城来到塞上草原,具备了一定距 离;来自内地的人民在这里开辟农田、建设房舍,逐渐形成了大量的农业聚落, 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商业城镇,大量汉人口选择在热河地区定居、生活。从规模、 距离、居留时间三个标准衡量,近代由内地向热河地区的人口移动可以说是典型 的移民现象。 关于移民史研究,学界已有很多成果问世。通史性著作主要有田方、陈一筠 合著的中国移民史略( 知识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 (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其中后者涵盖了整个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的人口迁 移现象,对移民的概念、类型、历史分期、主要迁移过程及移民之影响进行了全 面论述,为中国移民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区域性研究成果丰要有安介生的山西 移民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苍铭著云南边地移民史( 民族出版社 2 0 0 4 年版) 。断代移民史研究如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 。区域性断代移民 史研究如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陆 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 云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陈孔 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 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版) ,高乐才日本“满洲移 民研究( 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 ,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 t l 刘铮:人口理论教程,中困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第2 4 0 页。 【2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f j 版社,1 9 9 7 年,第1 0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这些著作除了考察特定区域内的移民进 程外,大多还对移民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 移民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考察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主要有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 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考 察移民史的有葛剑雄、安介牛合著的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 山西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范玉春著移民与中国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 有关热河地区的移民研究,目前尚无专著出版,中国移民史只是在相关 章节略做介绍;马汝珩、成崇德合编的清代边疆开发(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在蒙古篇中有所涉及:周清澍等编著的内蒙古历史地理( 内蒙古 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概述了内蒙古地区( 包括热河) 的行政沿革;色音的蒙 古游牧社会的变迁(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从人类学角度描述了汉移民 北上导致的传统蒙古社会转型的过程;闰天灵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 迁研究( 民族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从移民过程、社会控制、蒙汉关系等方面考察 了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与社会,但全书偏重于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研究,对内 蒙古东部地区移民和社会变迁过程的阐述相对简单。王玉海的发展与变革 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是迄今为止 所出版的论述内蒙古东部地区放垦和产业转型的唯一专著,作者对于内蒙古东部 地区的移民进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全书重点在于考察农业转型过程中围绕土地发 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分析了旗县分治体制下的利权分割。 有关清代民国时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的论文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 黄时鉴的论清末清政府对内蒙古的“移民实边”政策( 内蒙古大学学报 1 9 6 4 年第2 期) 讨论了清末实施放垦的背景和进程,指出清政府推行放垦的目 的在于“移民实边”。 张植华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概况( 内蒙古大学学 报1 9 8 2 年第3 期) 依据前人的统计利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材料,推算出了 清初、民国初年和1 9 4 5 年内蒙古各盟旗的人口数,据统计数字指出蒙古族人口 增长较慢并对此作了分析。 沈斌华在近代内蒙古的人口及人口问题( 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8 6 年第2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 中回顾了历代内蒙古地区( 包括热河) 的人口状况,对民初人口数做了估算, 阐述了近代以来移民带来的人口问题,分析了近代以来蒙古族人口下降的原因。 张岗在清代北方流民对直隶口外的开发( 河北学刊1 9 8 6 年第3 期) 一文中分阶段阐述了清政府对于直隶口外地区移民及开垦的政策、移民垦殖的实 际进度,分析了随开垦和移民而形成的租佃关系,论述了移民垦殖对于这一地区 的多方面影响。 马汝珩、成崇德在康乾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 清史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一文中讨论了清政府对边外移民的政策,阐述了塞外农业区的形成过 程和管理机制,指出农业发展是承德避暑山庄兴建的社会条件。 薛智平在试论清代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放垦( 载内蒙古垦务研究 第l 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中将清代卓、昭二盟的移民垦殖分为三 个阶段加以阐述,对于政府的移民政策加以分析,肯定了移民放垦对热河地区的 积极影响。 庄虔友在清代内蒙古移民概述( 蒙古学信息1 9 9 9 年第2 期) 中简单 阐述了清代内蒙古移民的社会背景、移民的类型和来源、移民进程、移民对内蒙 古地区的影响。 王玉海的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村落的规模和布局(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 0 0 1 年第6 期) 对于清代内蒙古东部( 包括热河地区) 农业村落的居住形式、规模、 布局和密度作了详细论述。提出清放垦以前村落密度增长较慢,放垦以后,随移 民大规模增加以及定居,村落密度增长较快。 王建革在耪青与社会流动( 近代史研究2 0 0 2 年第5 期) 中详细阐述 了随华北汉移民传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耪青制度,指出这种租佃制度促进了各类 型的人口迁移,也促进了蒙古游牧民族和流民的固定,汉族移民进入并定居蒙地 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其另一篇论文农牧交错与结构变迁:清代内蒙 古地区的农业与社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2 年第9 期) 以结构主义方法 对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的扩展和制度形成做了分析,指出蒙地新制度发生的关键 是集约化农业的推广,定居、游牧业、租佃关系、婚姻关系和行政制度等社会结 构的变化,皆是集约化农业在一定阶段的共时性结构。 颜廷真、韩光辉在清代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丛2 0 0 4 年第3 期) 中指出清代以来政府实行的移民开垦政策是西辽河流域 人地关系恶化的丰导因素,牧民游牧生活的演变是这一地区人地关系恶化的重要 因素,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流域内农业开发后人地关系恶化的基本因素。 综合以上论著,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清代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移民问题的研 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著作或论文广泛涉及到了移民的原因、移民的过程、移 民的影响、农业开发中的土地关系、官方的移民政策等方面。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内蒙古地区整体处于长城以北,境内多草原,历史上曾长期保持以游 牧为主的经济形态,所以研究者多以内蒙古为一个统一的地域系统,这是有一定 道理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内蒙古地区与其它内地省份不同,其地域广阔,东 西跨度达数千里,各地自然、人文状况不尽一致,在研究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把 握起来难度很大。如清末放垦对于绥远和热河地区的意义绝不可一概而论。近年 来已有学者尝试在研究中将近代内蒙古地区自西向东划分为绥远、察哈尔、热河 等几个区域系统,这可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其次,研究者多将近代内蒙古的移民进程和农业发展过程严格分成“清代 和“近代 两个阶段展开论述,这实际上存有割裂移民连续历史过程的问题。作 为一种超越社会制度存在的社会现象,移民与战争、政治变革不同,它是一个长 时段内连续不断的过程。清代以来热河地区的移民进程实际上贯穿了整个清代和 民国时期,甚至到了民国以后仍然没有停止。考虑到日本入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研究时段定为从清初至1 9 3 3 年热河沦陷时为止,以期对近代热河地区的 社会转型有更加系统的认识。 再次,有关近代热河地区的史料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开掘,方志和外文资 料在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由于条件所限,笔者目前仍未能看到 相关的蒙旗衙门档案和更多的外文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为“清代至民国前期的热河地区”,利用史料包括档案、 政书、方志、报告、笔记、统计资料等,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容纳了社会学、 民族学等社会学科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因素,系统论述了清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 的移民进程,引入了对移民原居住地的分析,详细阐释了移民进入热河地区的原 因和由移民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该项研究对于我们透视近代热河地区的社会 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边疆地区民族关系有一定意义。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的背景 清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的移民进程,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特定的背景。 一方面,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另 一方面,热河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 特点。以下笔者将对热河地区的移民背景按照行政沿革、历代移民概况和土地制 度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 一) 清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行政沿革 热河地区丰体位于内蒙古东部,大致相当于今日之赤峰市全境、通辽西部、 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辽宁省西南一隅。按照清代的行政区划,包括实行盟旗制的 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实行汉制的一府( 承德府) 、七厅( 八沟、塔子沟、三座 塔、乌兰哈达、四旗、围场、喀喇河屯) 。此一府七厅自雍正以来陆续设置,后 逐步改县,其中八沟厅于乾隆四十三年( 1 7 7 8 ) 改为平泉州,同年乌兰哈达厅改 为赤峰县,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 又升为直隶州;三座塔厅于乾隆四十三年( 1 7 7 8 ) 改为朝阳县,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 y t 朝阳府。同时又不断从蒙旗辟地设县,经 屡次改革,至清末,热河地区设有二府二州十县,其中承德府辖平泉州、丰宁、 隆化、围场( 1 9 1 3 年设县) 、滦平一州四县;朝阳府辖建昌、建平、阜新、绥东 四县;赤峰直隶州辖开鲁、林西二县。清政府于承德设有热河都统,对卓、昭二 盟蒙旗和境内各府、县进行节制和监督,民元以后承袭了这- n 度,1 9 1 4 年设 立热河特别行政区,1 9 2 8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热河省,置省主席,以承德为 省会。清代民国以来的这些变革反映出热河地区在行政上正逐步独立于直隶省的 辖制,其内部的旗县之间形成了相对整合的一体,成为内蒙古地区毗邻长城与中 原相望的三大区域系统之一( 向西依次为察哈尔和绥远地区) 。 1 9 3 3 年,热河省全境为日军侵占,成为伪满洲国的一部分,取消盟的建制, 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分成伪热河省和伪兴安西省,1 9 3 4 年又将热河省东南一部分 划归新成立的锦州省。【1 】 ( 二) 历代移民概况 , i l 】周清澍:内蒙占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6 4 _ _ 2 6 5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热河地区是兴安岭西南段、燕山北麓、西辽河平原的截接地带,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大小凌河、滦河等河流交错其间,形成了众多的冲积平原和山间谷地, 土壤类型多棕壤、森林土、栗钙土,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农耕。清代以前,热 河地区主要是北方民族活动的地区,但汉人北上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据考古发 现和现存史籍,有关内地人民迁往塞外务农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i l j 其后 汉、唐、辽、金各代又有所发展。尤其在辽代,热河地区作为契丹民族的肇兴之 地,加之毗邻中原,一度有大规模的汉人北迁。汉族移民活动得以持续还在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劳作,使这一地区的农耕文化不至于骤然断裂。如魏晋时期, 居住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乌桓、鲜卑人便有从事农耕的记载;【2 】辽代统治者对于 农业十分重视,金太宗时,推广“授田”制,曾把大批女真、契丹族的民户迁到 上京临潢府一带垦殖,以解决混同江地区田地不足的困难; 3 1 元明时期,热河是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缓冲地带,其南部的汉人仍不在少数,“明初大宁卫地方, 汉人人数之多,凡与内地生活一样。【4 】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元末以来的蒙 汉政权对峙局面宣告结束,为长城内外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清至民国前 期,内地向热河地区的移民呈现出空前的规模和速率,其状态又呈现出一贯的连 续性,从而与东北移民、内蒙古中西部移民一起构成了近代内地向北方边疆的引 人注目的移民潮流,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三) 清代热河地区的土地制度 清至民初热河地区的移民大多为农业移民,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内蒙古地区 的土地制度。清入关前后,驻牧于直隶口外的敖汉、奈曼、巴林、土默特、喀喇 沁、克什克腾等蒙古部落先后归附。满族统治者仿照满洲八旗制度建立了蒙古盟 旗制,以旗为单位固定牧地,严禁越界放牧,以达到“分而治之 的目的。但蒙 旗土地所有权仍归清统治者所有,所以无论是各旗蒙古王公的世袭,还是土地的 使用和支配,均仍然受到国家权力的干预,放垦及向外租典土地要获得朝廷的批 准,否则将予以处罚。 5 1 此外,还有清廷授权札萨克管理的“公地 ,以维持蒙 旗统治和保证蒙旗的兵源。 【1 1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9 页。 1 2 1 陈寿:三国志魏志卷3 0 ,乌丸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 1 3 1 脱脱:金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 4 1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7 ,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本。 嘲( 光绪) 清会典事例卷9 7 9 ,理藩院耕牧,中华书局,1 9 9 1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初为了稳定北部边疆的秩序,对口外蒙地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非但汉人, 即使满洲兵丁也“不得往垦口外牧地 1 l 。但满洲贵族在畿辅一带大肆的圈地活 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康熙八年( 1 6 6 9 ) ,清廷正式下 达“嗣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的谕令,宣布把当年圈占的土地退还原主,代 之以“古北口等边外空地拨给耕种”【2 1 ,次年又确定将古北口、罗文峪、冷1 :3 、 张家口外土地拨给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镶红七旗。旗地是宗 室、官员、兵丁的庄田,旗地的出现使蒙地向北收缩了一部分。清廷还在古北口 外设有大量的牧场和皇庄,规模较大的为木兰围场及承德避暑山庄。“热河之庄 百三十有二,其地五千二百七十五顷八十四亩有奇。 3 1 皇庄属皇室所有之地, 直辖于内务府。后来的承德、隆化、滦平、丰宁等府县实际上都是在旗地和皇庄 地界上设置的。 关于民国时期热河地区的土地制度,由于其变动比较复杂,并且这种制度的 变动是在不断的放垦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笔者将其纳入到第二章第四阶段的民国 时期移民进程部分加以论述。 【l 】清文献通考卷1 ,田赋,浙江古籍m 版社,2 0 0 0 年。 1 2 1 清圣祖实录卷3 0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1 3 1 清文献通考卷6 ,田赋,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进程 一般认为,移民是指一定数量的人口出于各种目的离开原居住地到另一距离 较远的地方定居谋生,并不再返回原居住地的人。【1 】移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 为一种历史现象的移民往往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本文所要讨论的热河移民进 程历时二百余年( 1 6 4 4 年一1 9 3 3 年) ,本来对其作任何人为的分期都有割裂该历 史进程的弊病,但仅仅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笔者姑且将其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来论 述。 ( 一) 第一阶段为移民的发轫时期,包括清入关后的顺治、康熙两朝( 1 6 4 4 1 7 2 2 年) 。 清初对内蒙古各盟旗一度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以长城为界限隔离蒙汉民 族,但同时由于满洲贵族在畿辅一带大肆的圈地活动致使许多农民破产而流入塞 北,相近的热河地区首当其冲。乾隆十七年( 1 7 5 2 ) ,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的汉 户之中,有8 3 8 都是被逐出家园的直隶人。 2 1 康熙九年( 1 6 7 0 ) 于口外划分旗 地,其开放对象为满洲贵族、官员及兵丁。旗地和皇庄由政府遣丁、官员蓄奴或 招募民人耕种,从而引入了一部分关内移民。而旗地的划分对于热河地区的重要 意义在于:古北口作为长城一线联结直隶和热河最重要的口道被打开了。 内地移民真正渗入蒙地肇始自康熙七年( 1 6 6 8 ) ,喀喇沁旗“呈请内地民人 前往种地”, 3 1 朝廷允准“每年由户部给予印票八百张”,作为民人过关出塞的凭 证,“春令出1 2 :1 种地,秋则遣回。 1 4 康熙帝还曾遣官教耕敖汉、奈曼、巴林等部, 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附近的粮食供给,“朕巡幸所经,见敖汉及奈曼诸部田土 甚佳,百谷可种。如种谷多获,则兴安岭左右无地可耕之人,就近买籴,不须入 边市米矣。”【5 】出于对农业的重视,康熙帝对于边内外人口流动的限制,应该说 是较为宽松的。内地移往口外的民人自然远不止八百之数。康熙帝于五十一年 ( 17 1 2 ) 描述这一情形道:“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伊等皆朕黎 【1 1 中围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5 9 页。 【2 】天海谦三郎:旧热河蒙地开垦资料二则,满铁调查局,昭和十八年( 1 9 4 3 ) ,第8 7 页。 【3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j j ,中华书局,1 9 9 1 年。 1 4 1 清高宗实录卷3 4 8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5 】赵尔巽:清史稿卷5 1 9 ,中华书局,1 9 9 8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蔓曼曼量曼曼曼昙曼皇皇曼曼鼍曼寡鼍曼曼鼍曼曼曼皇曼曼曼寰曼! 曼曼! 曼曼皇舅曼曼皇皇曼曼舅舅曼曼曼曼蔓鼍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皇舅曼鼍兽皇曼! 量鼍曼璺i i i 庶,既到口外种田生理,若不容留,令伊等何往? ”【】以下为康熙帝的一首御制 诗:【2 】 沿边旷地多,弃置非良策。 年来设屯聚,教以分阡陌。 春夏耕耨勤,秋冬有蓄积。 诗中明显地表达出其在塞外推行垦殖、发展农耕的意图。 据日本人的调查,在康熙时,卓盟五旗和昭乌达盟的敖汉旗、翁牛特旗等地 都有汉人从事农耕。【3 1 朝阳县志中也有关于康熙初年山东八姓汉人移民的记 载。f 4 】康熙于三十六年( 1 6 9 7 ) 北巡经喀喇沁旗感叹道:“今巡行边外,见各处 皆山东人,或行或商,或力田,数十万之多。 【5 】大批民人流入蒙旗王公私放的 土地上谋食使康熙帝逐渐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遂于五十一年( 1 7 1 2 ) 谕令山东 巡抚将“民人到口外种田者造册移送稽查”【6 1 。 应该说,当时出口务农的汉民还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移民。清廷出于防范 蒙汉同化的考虑,规定出口务农者不准“”娶蒙古妇女为妻或带领妻子前往,【7 】 “俟秋收之后约令入口,每年耕种之时,再行出口耕种。”t s 虽l j 以法令阻止汉人 在蒙地落户生根,建立家庭。而汉人出口务农多仅为生计考虑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故土的牵恋也一度使他们无法安心定居蒙地,故其时长城内外的流动人口大部分 都是春至秋归的“雁行人 。“雁行人 大规模、长时间的流动,是近代边疆民族 地区汉族人口迁移不同于内地省区之间人口迁移的显著特点。 由于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雁行”实际上成为内地人民 出塞的唯一合法的移民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人口的跨塞流动既有“雁 行”的动态过程,也有“侯居的静态一面,所以本文将其纳入了移民的范畴。 ( 二) 第二阶段是移民的快速发展时期,即从雍正元年推行“借地养民 政策开始到乾隆十三年发布禁垦令这一段( 1 7 2 3 1 7 4 8 年) 。 1 7 2 3 一1 7 2 4 年,直隶、山东一带亢旱,灾民聚集边口;期往关外谋生。清 清吊祖实录卷2 5 0 ,中华书局,1 9 8 5 年。 田和砷:钦定热河志卷9 2 ,物产,中国边疆从书本。 p 】锦热蒙地调查报告( 中卷) ,伪满地籍整理局,1 9 3 7 年。第9 6 3 页。 【4 l 沈鸣诗:朝阳县志卷2 6 ,种族,1 9 3 0 年铅印本。 1 5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六年七月戊寅,中华 s 局,1 9 8 5 年。 6 1 清篷祖实录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壬寅,中华书局,1 9 8 5 年。 1 7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j j 中华书局,1 9 9 1 年。 弘】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卷l ,地舆,中国边疆史忐集成本。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廷为解决流民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在卓索图盟的喀喇沁三旗、土默特左、右旗 和昭乌达盟的敖汉旗、翁牛特左、右旗等地推行“借地养民政策:内地民人之 “乐于就移者免其田赋”,蒙疆王公之“欢迎入殖者特许其吃租。【l 】“唯 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 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不得阻挠。 1 2 1 以此达到“一地养二民”,两厢得利 的目的。道光年间,“借地养民”政策被载入理藩院则例,成为一项具有国家 保障的长期性政策。 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山东、直隶等省的饥民纷纷涌入上述地区,并开 始了大规模的定居。这次由政府行为导致的移民规模之大,速率之高,乃至仅仅 过了八年,土默特贝子就因本旗汉人居住过多,有碍游牧,而呈请理藩院加以驱 逐。【3 】 如果说“借地养民 本是雍正的无奈之举,那么这一手段倒为他的继承者解 决时刻困扰帝国的流民问题提供了启示性的意义。乾隆八年( 1 7 4 3 ) ,直隶又一 次被灾,人民流亡边塞,乾隆帝考虑到“今日流民不比寻常,若稽查过严,若辈 恐无生路矣” 4 1 ,于是采取了明禁暗放的策略。 当时下一谕令日:“本年天津、河间等处较旱,闻得两府所属失业流民,闻 知口外雨水调匀,均各前往就食,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者颇多。各关口官 弁等,若仍照向例拦阻,不准出口,恐贫苦小民,愈致狼狈。著行文密谕知官弁 等,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臣u 时放出。但不可将遵奉谕旨,不禁伊等 出口情形,令众知之。倘有声言令众得知,恐贫民成群结队投往口外者,愈致众 多矣。”【5 j 此后,乾隆帝又曾屡次发出类似的谕令。而相对于饥民强烈的求生欲望,这 种暧味的态度几近于明放。这位爱舞文弄墨的皇帝在诗中写道:“不禁民迁听谋 食”,诗下自注:“口外隙地甚多,直隶、山东、山西小民出口耕种谋食者,岁以 为常。方今中外一家,口外仍系内地,小民出入原所不禁,一转移间而旷土游民 兼得其利,实为从古所未有。”【6 】看来乾隆帝已经俨然将其当成自己的一桩功业 【1 1 宫葆廉:凌源县志卷3 ,纪略,内蒙占图书馆藏本。 1 2 l 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四月乙亥,中华书局,1 9 8 5 年。 刚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占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7 页。 1 4 清高宗实录卷1 9 5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p j 清高宗实录卷1 9 5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1 6 1 和坤:钦定热河志卷1 l ,天章,中国边疆从书本。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加以炫耀。 形容狼狈的直、东贫民从古北口潮涌而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广袤的草原, 近边的承德一带和卓索图盟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较好的气候条件成为谋食者们 的首选栖息地。 古北口至围场一带“从前原无民地,因其处土脉肥腴水泉疏衍,内地之民愿 往垦种,而科粮甚轻,故届年开垦升科者三千余顷”【l 】,往垦民人进而“安立家 室,悉成土著 【2 】。乾隆七年( 1 7 4 2 ) 于此地设喀喇河屯厅。行政机构的设置反 映出移民的规模已达到一定水平。事实上,早在雍正七年( 1 7 2 9 ) ,清廷就在喀 喇沁右旗八沟地方设立了八沟直隶厅,管理喀喇沁蒙古、民人缉捕事宜;乾隆五 年( 1 7 4 0 ) ,又在喀喇沁左旗北塔子沟地方设塔子沟直隶厅,以分担八沟厅日益 繁冗的公务。 据内蒙古纪要,“卓索图盟以接近直省,汉民之往来频繁,为内蒙中开拓 最早者,各旗多事农耕,牧畜亦渐减少,其部民大抵蒙汉同化,比于北方各旗, 知识颇增,且能解汉语也。 1 3 当时塔子沟地区已形成数量众多的大小村庄。其 东境在喀喇沁左旗有村庄2 3 个;其南境在喀喇沁左旗有村庄1 7 个;其西境在喀 喇沁左旗有村庄5 个;其北境在喀喇沁左旗有村庄4 个;其东北境在土默特右旗 有村庄7 0 个;其西北境在敖汉旗有村庄3 0 个;其最北境在奈曼旗又有村庄l5 个。总计塔子沟全境已共有村庄1 6 4 个。【4 】至乾隆十二年( 1 7 4 7 ) ,八沟以北及 塔子沟所辖地方已有汉人“二、三十万之多。 【5 】 这一阶段内,出口务农的内地人民逐步改变了以前的流动作业方式,“此等 流寓民人,在彼耕作得利,藉以成家业者甚多。【6 】即由春至秋归的“雁行 或 “侯居”转为定居。据清会典事例,到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卓索图盟带的 耕地数量已相当可观:土默特贝子旗有汉农佃地1 6 4 3 顷3 0 亩,喀喇沁贝子旗下 有4 0 0 顷8 0 卣,喀喇沁中旗有4 3 l 顷8 0 亩。 7 1 而由于私放私垦的地亩难于统计, 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同年乾隆帝的钦差大臣在喀喇沁中旗查得实有耕地 1 1 1 清高宗实录卷1 5 5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1 2 1 清高宗实录卷2 1 0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3 】花楞:内蒙占纪要,中圆边疆史志集成本,第1 5 6 页。 h 哈达清格:塔子沟纪略卷2 ,内蒙古图- 1 5 馆藏本。 【5 j 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己未,中华 s 局,1 9 8 6 年。 1 6 1 清高宗实录卷1 0 0 9 ,中华书局,1 9 8 6 年。 7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丁,中华书局,1 9 9 1 年。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7 4 顷1 0 亩,汉人4 2 9 2 4i s i ,1 0 3 屯。 1 1 耕地数量的增加反映了移民迅速增长的 情况,以喀喇沁中旗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数量为基准,即以每顷5 5 5 人计算, 则仅以上三旗的汉移民就超过2 4 万,算上未有统计数字的土默特左旗和喀喇沁 左旗,则保守估计,到1 7 4 8 年,卓盟五旗的汉人当超过3 0 万。昭乌达盟的翁牛 特、敖汉等旗自然也有民人迁入,只不过没有南部的卓索图盟多而已。 面对大量移民涌入蒙地这一既成事实和移民潮流不断发展的趋势,清王朝采 取了务实的政策。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谕令:“嗣后蒙古部内所有民人,民人屯 中所有蒙古,各将彼此附近地亩照数换给,令各归其地。” 2 1 这一法令除了防止 蒙汉同化的目的外,还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 1 朝廷着力厘清蒙汉界限实际上说明当时的蒙汉混杂已达到一定程度。即 是清廷自身也承认“土默特贝予旗、喀喇沁三旗民人杂处已久,一时难以分移”, 于是只好令“札萨克会同司员同知通判等,渐次清理”1 3 。而正是大量汉人的 移入造成了这种局面。 2 朝廷厘清蒙汉的努力也仅仅做到“令各归其地 为止,并没有采取进一 步的强制措施驱逐汉人,这实际上承认了汉民在蒙地居留的合法性。 按照清政府的计划,厘清蒙汉界限之后,为加强对汉族移民的管理,在汉人 聚落( 屯) 中设立了相当于内地的乡牌保甲组织。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朝廷议 准“蒙古地方,民人寄居者日益繁多,贤愚难辨,应责成该处驻扎司员及该同知 通判,各将所属民人逐一稽考数目,择其善良者,立为乡长、总甲、牌头,专司 稽查,遇有踪迹可疑之人,报官究治,递回原籍。 4 1 设立乡长总甲牌头,其意 在维护地方治安,并没有规定其驱逐守法移民的义务。 ( 三) 第三阶段是移民的扩展时期,即从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发布禁垦令 至光绪3 1 年( 1 9 0 5 ) 热河放垦,这是热河移民进程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可以说,保持边疆地区的相对稳定,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清初对蒙政 策的出发点。清初鼓励热河地区发展农业,允许汉人到蒙地私垦,主要基于恢复 边疆经济、笼络蒙古王公、稳定社会秩序等几个方面考虑。清初连年战乱,内蒙 古地区经济凋敝,只有迅速恢复农牧业生产,才能稳定其在边疆地区的统治秩序。 【1 1 锦热蒙地调查报告( 下卷) ,伪满地籍整理局,1 9 3 7 年,第1 4 2 3 页 【2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蒲院户丁,中华书局,1 9 9 1 年。 3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丁,中华书局,1 9 9 1 年。 1 4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丁,中华书局,1 9 9 1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顺治所定蒙古王公向部下征收赋税的条例中即有规定“有二牛之人,取米六釜, 有一牛者,取米三釜。 【l 】这说明当时以粮为食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很普遍。康熙 帝更是认识到“边外积谷,甚属要紧”,令人遣庄丁到达尔河、呼尔河、西拉木 伦地方耕种,“其籽粒、耒耜、耕牛,皆为预备”【2 】,以保证对西北用兵的军粮 供给。在满清平定中原的军事征服过程中,蒙古各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以实现 统一以后,朝廷对蒙古王公不独封官赐爵以示优宠,更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其出典 土地,收取地租,以使其衷心归顺和屏藩疆土。但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和农耕的 发展,以游牧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洲统治者逐渐对蒙古各部产生了忌惮之心, 遂下令禁垦。 乾隆十三年( 1 7 4 8 ) ,经理藩院议准,不准蒙古人典卖土地,将以往民人所 典土默特贝子旗、喀喇沁贝子旗、喀喇沁中旗地由按地价逐年撤回,价在百两以 下典种五年以上者,令再种一年撤回;如未满五年者,仍令民耕种,俟届五年再 行撤回;二百两以下者,再令种三年,俟年满撤回,还给业主。【3 】十四年( 1 7 4 9 ) 又议准:喀喇沁、土默特、敖汉、翁牛特等旗除原有民人外,禁止再行容留民人 垦种地宙或典给土地”察若有容留增至地亩及典于民人之事,即将垦种典地之 蒙古民人等,交与该处总管严行治罪,民人递回原籍。【4 j 禁垦令被载入理藩院 则例,适用于整个内蒙古地区,但主要是针对热河地区的卓、昭二盟。 此后在乾隆三十七年( 1 7 7 2 ) ,嘉庆十一年( 1 8 0 6 ) ,道光十九年( 1 8 3 9 ) ,清政 府又屡次严申禁令,且比以前更为严厉,如道光十九年朝廷议定“民人等立租契, 影射出蒙古地亩者,查出追价交旗充公,将该民人枷号一月,满日递籍”,王公 台吉等私行招聚民人垦种蒙地,达到五十人以上的,将被革职。1 5 j 从实际效果来看,天朝的禁令作用不大。如乾隆十六年( 1 7 5 1 ) ,克什克腾 旗只批准1 5 7 名民人耕种,到乾隆三十一年( 1 7 6 6 ) ,查出实有民人6 7 0 名。【6 j 这显然不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又嘉庆元年( 1 7 9 6 ) ,经理藩院奏准地方官驱逐敖 汉旗民人,结果“旧任之民止迁去数户,余俱栖迟未徙,并又有台吉等新招 【l 】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卷1 2 ,征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 9 9 8 年。 2 1 清圣祖实录康熙二f 。年十一月丁亥,中华书局,1 9 8 5 年。 1 3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9 ,理藩院耕牧,中华书局,1 9 9 1 年。 4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9 ,理藩院耕牧,中华书局,1 9 9 1 年。 5 1 清会典事例卷9 7 8 ,理藩院户丁,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 1 6 1 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直隶总督杨廷璋折,内蒙古大学蒙占史研究所抄件。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人垦地。”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