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以“三玄”为考察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以“三玄”为考察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以“三玄”为考察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以“三玄”为考察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以“三玄”为考察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探究“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先得从分析“象”概念入手,考察“象”概念 在先秦典籍中的主要含义,有“天象”、“物象”、“卦象”、“意想之象”等义;从 特性讲,“象”概念具有“实之象”与“虚之象”双重性,其表义重心在“虚之 象”;“象”的指向性,具有由“实在之象”向“大象”、“无物之象”的玄远开 阔境界进发的趋向。 “审美之象”有其发展过程,能与“审美之象”相近的,始以礼记乐记。 晋挚虞撰文章流别论,“象”往“审美之象”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明晰化。“象” 在文艺美学的发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则体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于“审 美之象”与“易之象”的内在联系,可从“观物取象”与审美“取象”, 易之 “象征”与诗之“比兴”,“立象尽意”与“立象出意”这三方面分析。 “象”有超越性,有象外的诉求,这也促使“境”概念突破其表地域空间的 局限性,有了表“心化”之“境”的取向。表“心化”之“境”,在庄子中 首次出现,但与“境生于象外”之“境”义相近,则是郭象“玄冥之境”中的“境”, 字,两者均有“开阔玄远”的内涵。 唐刘禹锡之前,“境”、“象”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境”、“象”交融,成 了文艺美学概念范畴的双璧,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说也就水到渠成了 “境生于象外”说的产生,“三玄”言意观是其理论的重要助推力。其哲学内 蕴在“三玄”思想中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象、境、境生于象外、源起 a b s t r a c t “j i n g ”c o m i n gf r o me x t e r i o ro f “x i a n g ”i st h em o s te s s e n t i a l s u m m a r yo ft h e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r y “y i j i n g ”t h ec o n c e p td e d u c t i v ep r o c e s s 。 i st a k et h ec o n c e p to f “x i a n g ”a st h ez e r op o i n t ,i nt h ep r e q i n a n c i e n tb o o k ,i t sm a i nm e a n i n gi n c l u d i n gc e l e s t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 v i s i b l e p h e n o m e n a ,a n c i e n td i v i n a t o r ys y m b o l sa n ds oo n r e a li m a g ea n dv i r t u a l i m a g ea r ed o u b l ec h a r a c t e ro f “x i a n g ”m e a n i n ge x p r e s s i o nk e yi sv i r t u a l i m a g e ,i th a sm a n i f e s t e dp h i l o s o p h yp o n d e r t h ee s t h e t i ci m a g eh a si t s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 ,t h r e ec l a s s i c a lb o o k s h a v et h en e c e s s i t yt om e n t i o n :r e c o r d so fc o u r t e s y ,c a r v e i n gt h ed r a g o n a b o u tl i t e r a t u r ec o r et h e o r y :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c h o o le v o l u t i o n t h ei n n e rl i n kw i t h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sc a nb ea n a l y s i s 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sf o l l o w i n g :“t ot a k et h ei m a g ef r o mm a t e r i a lw o r l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t h r o u g hi m a g ee x p r e s sr e a li n t e n t i o n :搿t h r o u g hs y m b o l i ce x p r e s sr e a l m e a n i n g ” “j i n g ”b r e a kt h r o u g hi t so r i g i n a li n t e n t i o n ,i n “z h u a n g - z i ”,t h e f i r s ta p p e a r a n c ew h i c hm e a n sm e n t a ls t a t ei sa r i s e ,h o w e v e r ,e x p l a i n s t h e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i sg i v e nb yg o u x i a n g t h ec o n c e p to f “j i n g ”a n d “x i a n g ”o b t a i n st h er i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t h e o r yp r o p o s e db yl i uy u x ih a st h er i c ht h o u g h tb a c k g r o u n d a b o u tl a n g u a g ea n dr e a li n t e n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p o n d e rb ya n c i e n tt i m e s p h i l o s o p h e r - - l a o z i ,z h u a n g z i ,w a n g b i ,i tm a yp r o v i d et h et h e o r y s u p p o r t i n gf o rl i uy u x i i nb r i e f ,p r o f o u n dm e a n i n go f “s a n x u a n ”,i to f f e rs o u r c et ot h e t h e o r yp r o p o s e db yl i uy u x i k e y w o r d s :j i n g ,x i a n g ,i d e o l o g i c a lr o o t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彳勿缸钧日期:j 7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轹蜥下荔聊吼 如吵 引言 “境生于象外”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范畴的核心理论,叶朗认为“意 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境”是“象外之象”,是“有”与“无”, “虚”与“实”的统一回,这见解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在艺术作品中,没有“境 生于象外”的韵味,基于物象而提升的空灵想象空间缺乏张力,“意境”也就无 从谈起。 既然“境生于象外”体现“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本质特征,而“意境”又是 “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 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口那么,我们可看出关于“境生于象外”说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研究现状讲,在“境生于象外”说源起上,围绕着“象”概念,有些学者 能关注到了“象”与 周易的关系密切,胡雪冈认为周易的“观物取象” 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通过“观物”而取万物之“象”,此“象”即“物象”, 注日: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日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一 可见,此象与老子所云的“大象、无物之象”含义近同 4 它纯属想象的产物。 与此相类似,清著名学者章学诚把“象”分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 营构之象”,并作了如下分析: 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天地自然之象,说卦为天为困,约 略足于尽之;人心营构之象,睽车之载鬼,翰音之登天,意之所至,无不可 也然则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 变异为之也情之变异,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以人心营构 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 文史通义新编易教下) 章学诚的说法,重在表明“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从“实象”和“假象”角度分析,前者为实,后者为假。 “实象”和“假象”,在周易理论体系中,功能相同,。皆以义示人”,也不 注重其区别“是以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但是,“实象”注重对 现实的摹写,得生活实在之真,与“虚象”相比,却缺乏想象力的张扬度。“虚 象”,有现实基础,却不泥于现实,更利于想象空间的拓展。 ( 二) 、“象”之表义重心 1 。象”之表意重心 “象”范畴的发展,从其指向性而言,有由“实在之象”向“大象”、“无 物之象”的玄远开阔境象进发,这样的指向性,老庄及其后学表现尤为明显。 先看老子两处原文: 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第 十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 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氍老子二十一章) “无状之状,元物之象”,不适合用“实象还是“虚象”这样的纬度进行区 分,这有违老子本义,从老子m - - 十一章的描述可明确的看出,在老子看来, 道是真实存在的。道之呈现,也有其实在性。两段引文,均提到“恍惚”,对“恍 惚”之内涵,马德邻老师作如下分析:老子对。无”的思考是从“有”出发的, 他说“道之属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 5 道作为万物的本质,有其自身展开呈现的方式,这一方式就是恍惚,恍惚是若有 若无、若即若离乏象,或者干脆就是无,由此道由有至无,物经。有”自“无。 出。恍惚之道,明显与生活“实象”有别,更具有“虚象”的特性,道在某种 意义上带有神秘色彩,难于把握其整体,在美学意义上,却能给我们一种朦胧之 美,这种非确指的朦胧美,若有若无,更能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因此,就中国 传统美学,老子所表述的道境之美,始终是被高度关注的。道境之美,首先体现 在空间的广延性上,对这种广延性,老子用很质朴的一个字“大”来形容,所谓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是对生活实象的超越。除了有超越性外, 此处之象,还有极大的张扬空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象所在, 弥于天下,体现在心灵世界,也就能有玄远之感。 2 。大象”、。无物之象”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实在之象”向“大象”、“无物之象”的玄远开阔境象迸发,这样的思想 在后学世得到传承,后世哲人有所阐发,有例为证: 。帝者,造化之主,天地之宗,无象之象也,不可以形智索,因物之生,成 始终,入焉参而主之者,阳也”( 予夏易传) 此处已将易经与老子思想 作了整合。 。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暑也,天无所制而物自成” ( ( ) 对天的描述,是化用老予关于道的说明,“无形 “无象”这些词义的结合,明显出自老庄。 以不言之言化,以不化之化,示以无象之象而归于玄妙 汉严遵道德经 旨归论卷二) 严遵解老,不违老子原意。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 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 刘子崇孥第五) 刘子这段引文,从其思想,并非完全泥从老庄。言、象、意关系上,与 王弼相近,其所云“大象无形”则与老子之说无异。 。无物之象”、“大象”,与道相应,有极其明显虚化倾向,玄远之意而生的 超越之象,促进其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发展,“有无”、“虚实”中,“无”与“虚” o 马德邻,l 老子形上思想研究 ,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4 0 页 6 重要特性的不断凸现,体现了“象”之超越性,“象外”国一词随之在魏晋时经常 出现,它是与言意之辨结合考察的,有典可考,见于裴松之注的三国志苟残 传,其注引何劭 苟粲传日:粲字奉倩,诸兄并以儒术议论,而粲独好言道, 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 之糠秕。粲 兄俣难日:。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 闻见哉? ”粲答日:。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 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 固蕴而不出矣”( 三国志魏志卷十陈寿著、裴之松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分析此中“象外”一词,乃指言象之外,指语言描述表象之后所蕴的真意, 是言外之义。由于魏晋言意辨是探讨形上之“性与天道”是否言说的命题,言及 “象外”一词,有了形上指向,与“大象“无物之象”上有关。兹列举如下几 例: 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孙绰鬈游天台山赋) 玄感妙象外,和声自相招,灵云郁紫晨,兰风扇绿轺( 陶弘景玄感赋) 抚玄节于希音,畅微言于象外( 僧卫 十住经合注序)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 僧肇涅磐无名论) 启瑞机于天中,烁灵义于象外( 萧衍舍道事佛疏文) 由这几则可看出,佛法东来,为契合中国人思想,弘道之人,自须结合本 土思想资源作整合,由于“象”在思想文化的核心地位,它成了佛道两家最初的 交流平台,而表超越之象,多用“象外”一词。 4 l 注:“象外”当作一个词来看待,在现代汉语语系中它是不成立的。但由于在典籍中,“象外”出现,在一 些用法上,有其特定含义,故在这些情形下,可将其看作一个词 7 三、。象”之作为审美范畴 “象”概念的发展,有个由“哲理之象”往“审美之象”发展的过渡,在理 论上,能与“审美之象”切近的,始以 礼记乐记: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 其象,然后治其饰( 唐孔颖迭程礼记注疏疏,卷三十八) 礼之功用,是为陶冶心性,有其德性养育的目的,但乐之象,在这里明显带 有审美功能,这是从“哲理之象”向“审美之象”过渡的初步。 之后,晋挚虞撰文章流别论,“象”往“审美之象”发展的路径进一步 ,明晰化,他说文章( 文学) 者。宣上下之象,明人伦它叙,穷理尽性,穷万物之宜一, 何为“上下之象”,系辞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借引于此, “上下之象”,是自然之象,但“宣”字说明,它不仅仅停留于认知层面,“宣” 意味着调动艺术手段作描摹,这使“象”有了文学意义在文章流别论中, 挚虞还提到文章写作,有四种过失,其一为:嗷象过大,则与类相远”,此中 之“象”,系指天地万物之形象,在这里己用于文学评论中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审美之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里有了实质 性的突破,刘勰多次言“象”,有丽天之象: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 以垂丽天之象;有人文之象;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对“丽天之象”的赞美,可看出刘勰赋“自然之天”于审美内涵的倾向,“人文 之象”从易经说起,正说明“易象”与“审美之象”是有渊源的。 文心雕龙中更值得注意的还有两处,一是“万象”,二是“意象”。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 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鼓灼灼状桃花之鲜,佑纭尽杨柳之貌, 果果为出日之容,潦潦拟雨雪之状”( 文心雕龙物色) 此中之“象”,文学色彩甚浓,放刘勰用“灼灼、依依、果果、潦潦”等 富有文采的词形容之,所言“万象”,已是“审美之象”,以“万”冠之,突出 “审美之象”的内涵的丰富性,表明“象”富有表现力。 8 而“意象”一词,亦由刘勰首次提出: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泽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 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文,心雕龙神思) 此处所云“意象”,含义与我们现在所提的“意象”有着很大的区别,为对 其中“意象”含义有个准确的把握,引清郑板桥的题画竹作类比: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落气,皆浮动于琉枝密叶之问,胸中勃 勃,遂有画愈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硕展纸,落笔倏作变 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 也独画云乎! ” 在这段,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眼中 之竹”是眼前物,是物象。“胸中之竹”已带上个人色彩,是经过审美主体情意 熔铸之后的“意”中之“象”,它与“窥意象而运斤”对应。胸中之竹”就是 刘勰所云的“意象”,是从创作主体谈的。乃至于到了唐朝,王昌龄说。久用精 思,未契意象”( 王昌龄诗格) ,司空图谈“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 司空图诗品缜密) ,“意象”含义还是不变的。 而今天所谈论的“意象”概念,更主要是就艺术作品角度谈论,讨论的是成 型作品“手中之竹”的审美内涵,能与今天审美旨趣相应的“意象”概念,见于 唐之后,如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走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 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 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 瑶王氏家藏集) 就其所云的“意象”,就与我们今天的。意象”概念含义近乎 相同了。 客观评价刘勰的“意象”概念,它还是植根于“象”概念,只是这样的概念, 经司空图等人进一步阐发,为唐之后“意象”概念的新发展提供契机。 上节提及,哲理上“象”有超越性地诉求,这在审美上也有体现,“大象”、 “无物之象”见之于文论,例如梁萧子显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 变化无穷俱五音之声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 梁萧子显 氍南齐书文学传论) 感召“无象”,因“无象”有“虚”之特性,“虚”所表现 9 出的空灵,能引“变化无穷”之韵味,这里也涉及文艺美学所言的“虚静”说。 伴随“象外”一词所体现的哲思之辨,“象外”的美学意蕴也在文论上体现。 如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 谢赫古画品录) “取之象外”,意味着不能拘泥予画中表现的可形物象,要 透过物象把握其中的韵味,由其“形”而能见其“神”,见其在物象上所寄托的 真意,到了唐朝,皎然有“采奇于象外”,刘禹锡提及“境生于象外”,司空图云 “超于象外,得其环中”,“象外”在美学旨趣上均与谢赫所主张是一致的。 在美学意义上讲“象外”。黑格尔一段论述能为之作说明: 外在的因素一一对于我们乏所以有价值,并非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 里面还有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贯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 在的形状的用处在于指引到这意蕴一艺术应该具有意蕴,也是如此它 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他 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 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一词,也正是“象外”在美学意义上的真正体现。 四、“审美之象”与“易之象” ( 一) 、。观物取象”与审美。取象” 无论是“易之象”还是“审美之象”,从其原初,都是客观事物的心理投射, 这种投射,如果主体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穷思明辨,对外在事物于内心的呈现, 融入自己特有的感悟,并用某种特定形式表达出,侧重理性思维,突出其认知功 能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哲思之象”,如卦象。而情思所孕,感性成分较多的, 则更多的是表现。审美之象”,以艺术形式出现。但这两者之区分并非绝对。有 时,“哲思之象”就是“审美之象”。如庄子诸多“人心营构之象”,不仅深邃哲 理孕育其中,它同时也是“审美之象”。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商务出版社。1 9 9 9 ,2 4 页 易之“卦象”由八卦“观物取象”而得。“观物取象”,先有“观”,而后“取 象”,“观”是基础,无论是。易之象”还是“审美之象0 它都是“观物取象” 的结果,所取之象,是有很大的区别,但于“观物”上,却是一致的。主体面对 感性世界,对感性世界所提供的丰富素材,有个提炼的过程,无论是“易象”的 创制者还是。审美之象”的创制者,他们都认识到丰富感性材料的重要性。易 传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下之赜”,呈现的是 纷繁复杂的事相,“见”属观的感性认识阶段,观天文。察地理亦是感性资料的 积累。 文心雕龙知音也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现百剑而后识器故圆照 之象,务先博现”。博现”体现充分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性。 随着感性认识的丰富,先民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也随之深入,由男女有别, 天地迥异等现象,发现其特性的同异,作最初步的特性归类,从而有最初的阴阳 划分,阴阳成了理解事物的原初概念,并作为易学的基石。 说卦作者云:“现 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庄周云:。易以道阴阳”( 庄子天 下篇) 朱熹则说;“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一动静,一 语一致,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 由这几位先哲的论述,可见阴阳观作 为易学的基石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在原初思维形态下解读事物,除“阴阳”之外,还有“五行”说,但“阴 阳”说能由阴阳两爻而推演出精致的符号系统,比之“五行”说更简约,而且“阴 阳”两性的归类,更为清晰明了,更符合古人的直觉思维。对诸如阴气重,阳气 盛这样的说法,无法通过有形因素确认,但能凭感性获锝较一致的看法。 “观物”之后是“取象”,“取象”是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但它不 是对生活物象简单的模拟。叶朗先生曾说道:“易象是圣人的创造,但并 非是圣人的自我表现,两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 外界物象外表的摹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 妙的道理。”回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7 3 页 1 1 由“阴阳”进而“四仪”、“八卦”,用“八卦”代表世界八种基本物质形态, 易之取象;正如叶朗所说,是源于对事物特性的模拟,这其中体现先民的智慧。 例如“坎”之基本意义是水,示阴柔,但柔中带刚。“离”为火,火性炎上,细 察火苗,柔孕其中 易之八卦,除代表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它还是 有多义性的,举说卦对乾坤物象的说明: 乾为天,为圈,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 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 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义项含义的得来,有多种情况,对有些义项的理解,借助类比思维展开联想, 在认识上容易接受,如马为乾,坤为牛,孔颖达说: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 坤为地,任重而顺,故为牛( 周易注疏卷十三) 但对有些义项的理解则较为困难,如坎为水,乾为冰。孔颖达说:“为寒为 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 镁周易注疏卷十三) “审美之象”的多义性,虽与“易象”同,却较容易理解。以“柳”为例,在唐 宋诗词,它的出现往往代表惜别,如王维杂曲歌辞渭城曲:“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柳”代惜别,在诗经 就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为何以“柳”喻惜别,是有其道理在,柳在外 观上,柔软缠绵,与惜别之态相切,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再经历代文人的“渲染”, 使它具备文学内蕴。为了分析“审美之象”的多义性,现以“浮云”为例进一步具体 分析: 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取“浮云”非恒常之物,漂浮不定之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畏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此取“浮云”有遮敝光明这样 特点,结合诗意,能蔽光明之浮云正是奸邪小人之谓。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取“浮云”漂浮不定,居无定所之意。形 容游子,甚为贴切 沈俭期: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此取“浮云” 漫无日的飘游之特性,以此形容思绪漂浮。 蔡希寂: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 名都标佛刹,梵构临河干举目上方峻,森森青翠攒步登诸劫尽,忽造浮 云端高耸入云,“浮云”言其处高位的特性。 刘长卿: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入夜夜来。一 “浮云”即愁云,忧思之云 刘长卿:赠微上人 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 一。浮云”飘逸,此喻悠闲自得。 。浮云”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多样化的解读空问,但多样化的解读却不游 离其特性,这样的表达功能,正是受到易象启发而拓展开来的。 ( 二) 、易之。象征”与诗之。比兴” “易之象”与“审美之象”的联系,在于“象”的象征性,这是 ) 引文中加点字,其含义与系辞原文在意思上有极大的切近。 关于“比兴”与“易象”,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易象虽包六艺,与氍诗 之比兴,尤为表里夫诗之流别,盛于战国人文所谓长于讽喻,不学诗 则无以言也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易之象也,斌诗之兴也, 变化而不可方物矣( 鬈文史通义易教下) 。尤为表里,。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充分的说明了两者问的内在 联系。 叶朗先生也认识到“比兴”与“易象”的关系,他说: 战国儒家学者提出的赋比兴,这一组范畴,既然是讲意和象的关系,是对诗 歌艺术中意( 情意) 和象( 形象) 的关系的一种分析和概括,因此,实际上就是 在审美领域把易传提出的。立象以尽意”这个命题加以进一步的展开。 上述各家权威说法,在内容表述上相近,均能充分体现易之“象征”与诗之 “比兴”互为表里的内在关系。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0 年,柏页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8 9 页 1 4 ( 三) 、。立象尽意”与“立象出意” “立象尽意”乃借助两卦上下两体重叠而成,然两两重叠,不是简单的一加 一的形式,整体之义,远远大干局部,它体现卦象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构 成一个意象群体,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解释空间,因此,即使是上下两卦组成要 素,上下位不同,含义迥异。试以几对卦象作说明: 水天需:云在天上,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天水讼:天与本违行,诉讼,君子以做事谋始。 地水师: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水地比;地上有水,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素诸侯 这四卦,均由“乾”、“坤“坎”三卦组合,上下势不同,取义就完全不一, 它是动态系统,卦之意是通过上下卦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再从“卦辞”解卦看,它不悖常理,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借助生活常理比 拟,进而纳社会生活之象子其中。就“地水师”,周易集解引陆绩曰:坎在坤 内,故日地中有水,师众也,坤中众者,莫过于水 “水地比”,水紧贴地面,取其“比”义。此两例子确乎贴切。在不饽常理 的情况下,由自然之理推及人事之理,此理取其切近。再看。谦卦”,上下卦组 合,山高而愿伏于大地之下,此谦卑之形,以喻谦卑事相。 从易卦言,“立象尽意”,在显性层面,是两卦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但是还 有隐性层面,那就是阴阳两爻所处之位所呈现的特殊意义,阴阳两爻,有当位、 不当位,有乘、承,比、应等关系,由此而富含信息,试以水雷屯稍作分析 嚣坎上 骚震下 六二,屯如追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象日: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二”属当位,柔顺中正,“六二”与“九五”阴阳相应,但“六二” 欺凌于“初九”,而有乘刚之嫌。就是这些情况影响到爻辞取象:。六二当“屯难” 之时,柔顺中正,能审慎思忖度,不急于进,故有“遭如一之象”o 。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 ,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9 0 年,4 3 页 对该卦,黄寿祺、张善文进一步作了如下分析: 上面四旬,“乘马”,“匪寇”指九五,“女子”指六二。谓二与五阴阳相应, 故五乘马而来,欲求婚媾,但当“屯难”之时,二前有三、四两阴阻隔,不宣轻 动,故守待时,等“十年难”消失后,才能缔结良缘,爻辞取象兼喻二、五两爻 o 周易“立象尽意”这样的手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符号组成要素的搭配形 成一个丰富的语域场,这样的手法在文艺学是很有作用的。克莱夫贝尔说:“艺 术品中的每一个形式,都得让它有审美的意味,而耳每一个形式也都得成为一个 意味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因为按照般情况,把各个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组 成部分,因为按照般情况,把各个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要比各部分相 加之和的价值大得多”易之“立象尽意”,“立象”的目的是为了“意”,“意” 是终极目标,讲“立象尽意”,先有“意”,而后想方设法通过“畜”、“象”将其 表达出,在这方面看,“象”与“意”的地位并不平等,而“审美之象”,言“立 象出意”,兴情所致,而有感思,意可在笔先,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陆游文章) ,“天成之作”并不是刻意围绕“先在之意”而创作的,故可 云“立象出意”,。立象出意”,所出之意,整体大于局部,其表达的含义是极 其丰富的,这种丰富性,是象外之美、意境之美的基础。以“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为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物象符号,将塞 外特有景致极富神韵地表达出,无尽美感油然而生,其中原因,在于物象地精心 搭配而勾勒的传神画面。其实,这句也是颇有韵外之含蓄美,“孤烟”意味着人 之稀少,士兵独守荒凉之境,“直”则点明这是万里无风之天气,同是写边塞之 景,这与岑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是遇然不同的境象。 o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4 3 页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社,1 9 8 4 年1 5 5 页 第二章“境 概念基本含义及其演化 一、“境”的基本义 与“象”概念之义较复杂相比,就“境”而言,其基本义较简单明了。“境” 的最基本含义是边境、国境。这是屡屡出现在先秦典籍的基本用法,如: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孟子梁惠王下) 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庄子肤 箧) 二、“心化”之境在唐朝之前的演化发展 然而,与“象”一样,“境”也是有其双重性,它有表实在之物境和内在“心 化”之境两种用法,从一开始,表“国境、边境”之义占绝大多数,但随时间推 移,也不断强化其表心化之义。从表“心化”之境的源头说起,在庄子中首先出 现: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庄子逍遥游)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竞,而犹欲现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巨驰河也, 必不胜任矣( 庄子秋水) “境”,在引文中是表示内在心理状态的,细加分辨,“境”表“心化”之 含义还是有两个层面:一是指人对外在事物的心理反映,现代汉语所云“心境” 就是该义,二是指深远开阔的心灵空间,此。境”不是凡夫之境。“境生于象外” 之“境”的含义,应属后者,庄子之“境”一词,还是前者的内容,但能有“心 化”之义,是有其开拓性的意义。 1 7 庄子之后,“心化”之境这一含义,在嵇中散集卷十家诚和刘子 一书,均有所体现: 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现之,其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是,小非不 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 嵇中散集卷十家诫) 志气麋于趣舍,则五臌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腑壅塞于内,蔓衍于 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 ( 刘子清神第一) “境”含“深远开阔”义,具有拓展之功的是郭象,他说: 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 而源远流长也( 庄子注) 郭象“玄冥之境”的重要特点,体现在“冥内而游外”既所谓能游之境, 必然开阔,内外相冥,具有审美意味,它是庄子物化思想的延伸。 对于“玄冥之境”的内容及其实质,蒙培元先生有两段值得关注的论述: 所谓。玄冥之境”,就是“玄同彼我”,。与物冥合”的精神境界或心灵境界, 其根本特点就是取消物我内外的区别和界限,取消主现同客观的界限,实现二者 的合一所谓“玄同”,就是完全的直接的同一,没有什么中间环节或中介,不 是经过某种对象认识,然后取得统一,而是存在意义上的合一或同一这一点是 符合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只是郭象的。玄冥之境”更具有存在哲学的特征 实际上郭象是提倡主体的,但他所提倡的是主客合一的绝对主体,而不是主 客分离的相对主体他的。玄冥之境”就是这样一种主体哲学,境界哲学。m 由于“玄冥之境”高扬主体色彩,又有境的“深远开阔”义,佛学之外,在 郭象哲学中,“境”取得核心概念的地位,且此“境”与”境生于象外”之“境” 的含义已经极为相近。 魏晋时期,“境”已经从哲理上向审美方面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和刘 勰: 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味而口辄识之也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 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 安得哀乐于其间也( 嵇中散集卷五声无哀乐论) 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 。蒙培元,郭象的。玄冥之境”说,中州学刊,2 0 0 3 ( 4 ) 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 文心雕龙论说) 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 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之文心雕龙,在审美范畴上,“象”之概念还是比“境”重要,“象” 概念主要取义于“三玄”,而“境”之义,从此处引文看,有较强的佛学色彩。 三、“境”之实质内容与老庄道论 由上文所述,从字面乃至于内在含义,“境生于象外”之“境”在郭象之“玄 冥之境”中已得到体现,然而,把“境生于象外”之“境”的实质内容作考察, 其源头更旱,在老庄思想中己充分体现。 分析“境生于象外”中“境”的实质性内容,它是心化的产物,深远开阔, 就其实质性内容,先从老子谈起,老子之道,诚然有外在化的倾向,但体道是主 体化的进程,但也并不排斥主体体道所具有的独特感受,云道“恍惚”。恍惚, 这也是言主体的认识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十四章) 也 是诉诸主体体验的。“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 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老子第十四章) , 这是借助人体听觉、听觉、触觉去体会道之存在,老子对道的描述,明显带有主 体色彩。 理解“境”之实质性内容在老子一文中的体现,还可从老子重玄之义说起, “玄”作何解,是个关键,兹举几例古人和时贤对“玄”的理解 王弼:。玄者,冥默无有也”( 老子道德经注) 唐玄宗:“玄,深妙也”( 御注道德真经) 成玄英:“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 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苏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