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ab s tr ac t cou p l etisafl o w e r o f t h ec hi n e s e c l as s i cal l i t er a t u r e . with i tse x t ens i ve con l e n 仁 th e s llpe rba it.ca r e fu l and p r ee i s e rh 尹 腼 , zcllg g u o fa n ,s cou p l e tsw r l t e d a b r i l li ant s t r o k e int h e c 址 n e s e cou p l e t hi s t o ry. con t ent . 2 泛 n gg u o f 台 n州t h cou p l e t s exp re s s i n g韶 p i r a t i on, b rot h ers andfrie n d s d c s 侧b e d fe e l i n 邵, e l u c i da l e d th c gr o u n dso f con 加 d has m , 肠 。 l s m胡d b u d d h i s rn , and p 咖t e d b e a u t i 加 l g ard 姐 5 咖 e s o f t h e cou p l cttop rov i d e e x t ens i v e con t e nt. a l t . zen gg u o fan j o 加 e din t e n n o dai s ym bol s o f th e chinc s e c l ass i cal l i te r atu re tocou p l ets i m p l e , v i go ro u s . h e av ycod eag a i n s t th ee x t rem e l yri ch conno ta t i o n d i r e 口 l ye x p re s sd ee p es t t hou ghts . the irfecl i n 邵 a g al n s tt hc w cath e rb l e o d ed p h i l o s oph y w i t h y o u r th in k i n g . s i m p l e an dna tu ra l s t yi e h asm a k e d hi s co u p l e t as b r a n chv la t e r p rod u c ing t h e 助t u s . 孙ylne . the l ev e l t o l ev e l and o b li que too b l i q u e int h e zen g g u 0 fa n , s cou p l e t h asp u t the b o o f- s h a p e d t o th e e x tr e m e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 z h a n gx i a o h u a (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c db yp r o f . we ns h i h u a , g o n gl i a n s h o u 盯wo n 七 : 趾n g g u o fa n ;cou p l el;丁 七 e b oof- s h a ped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了 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 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为获 得 通三生或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名 手写:!啼日州”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了 解南昌大李 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 论文 的 规 定, 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 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印、 缩印 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仕汁. 潺丫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今 。 导师签名 ( 手写) : 签 字 日 期 :, 回 年 上 ” 尹 日 步 ” 字 日 期 :州年 介 力 加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 地址 : 电话 : 邮编: 第 1 章 引言 第1 章引 言 学术回顾 1 曾国藩研究相关学术回顾 曾 国藩 ( 1 8 1 1 一 187 2 ) , 字伯涵,号 涤生, 原名子城, 湖南湘乡人。 23 岁考 取秀才,入 县学。 24 岁入岳麓书院,中 举人。清道光十八年 ( 1 8 3 8) 进士,殿 试中三甲 第四十二名, 赐同进士出 身, 入翰林院, 从楼仁等习程朱理学。曾任 四 川、 江西乡试主考官、礼部右侍郎,官 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 士,封一等 侯爵。 卒赠太傅, 谧文正。 所著有 曾 文正公 全集 。 曾 国藩在文学上极有造诣, 理论、 创作上都有建树。曾氏 提出 “ 以 精确之 训话作古茂之文 章” , 。 他认为: “ 文章之 雄奇以 行气为上,造 句次之, 选字又次 之。 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 句不古 雅而气能古雅者; 亦未有字不雄奇而 句能雄奇, 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以 文章之雄奇, 其精处在行气, 其粗处 全在造句选字也。 ” 。 “ 凡作诗、文, 有情极 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 须平 日 积理既富, 不假思索,左右逢源. ” . 于诗, 他与 何绍基、郑珍、莫友之等成为 宋诗派的代 表人物。 近代诗 钞 开篇云: “ 有 清一代, 诗宗杜、 韩者, 嘉、 道以 前, 推一 钱石侍郎; 嘉、道以 来, 则程春海侍郎、 祁春圃相国。 而何子贞编修、郑子尹大令,皆出程侍郎 之门。 益以莫 子大令、曾涤生相国。诸公率以 开元、天宝、 元和、元诸大家为 职志, 不规于王 文简之 标举神韵, 沈文念之主 持温柔 敦厚, 盖合学人诗人 之诗二 而一之 也。 ”囚 曾国 藩. 曾国 藩全集 家书. 湖南: 岳麓书社. 1 9 85. 9 47 曾国藩 曾国 藩全集 家书. 湖南: 岳麓书社 . l 9 85.万 29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日记 湖南: 岳麓书社 1 9 87. 1 31 陈衍. 近代诗钞. 商务印书馆 1 9 23 钾 第 乃章 引言 于散文, 他服膺桐城,是 叮 桐城派渐趋式微后的巨子” , 。 以经济药桐城之 空疏。 他 “ 虽从姬传入手, 后益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 奇, 复字单义杂 厕其间,厚集其气,使声 采炳焕, 而戛焉有声,此又为文正自 为一派, 可名为 湘乡派” 。 凡此种种从古文理论到创作实践对桐城派的改 造, 使桐城派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 于对联, 清 朱应镐 楹联新话 : “ 湘乡曾 文正公、 德清俞荫甫太史以殊 勋硕学咸精此体。 盖期事虽细,至其比 事属辞, 得心注手,巧力并绝,非 淹博 闲深之士弗能也。 ” 吴恭亨 对联话曾 赞曾国藩对联云: “ 曾文正联语雄奇突 兀, 如华岳 之拔地, 长江之汇海, 字字精金美玉, 亦字字布帛 寂粟。 ” 又云: “ 曾 文正挽人联语特 沉雄,虽小小 题目 , 咸具龙跳虎掷之观。 ” 然而,近代以来,曾国藩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其镇压太平天国运 动,被后人骂为 “ 清廷走狗” 、“ 农民运动血淋淋的杀手” 。因为天津教案,被人 骂为 “ 卖国贼” 。因此,相 应地对他的 研究也没有全面地展开。随着八十年代学 术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还原这位曾文正公的真实面目,对他的研究也空前活 跃,对他的研究从点到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包括从历史地位、学术思想、 文学等方方面面。 ( 1 ) 、 世纪 之初对曾国 藩的研究二十世纪之初, 源于桐城派遗韵,对 曾 国藩的争议与 研究主要集中在曾氏 在桐城派中的 地位、曾氏与 桐城派的 关系、 曾氏 的散文理论、散文成就等方面。 梁启超认为曾国 藩对桐城派的中兴并非完 全凭借其政治 权势,他本人在咸、同间 “ 亦善为文而极尊 桐城” , 。 但他同 时也 没有完全排除其政治权势起了一定的作用。胡适认为凭 “ 曾国藩魄力与经验, 确然可算是桐城派古文的中 兴大将” , 。 也含有曾国藩中兴桐 城是凭仗其位及人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 1 9 99.3 84 。李详. 论桐城派. 国粹学报. 第四 卷第12期. 工 9 09 . 龚联寿. 联话丛编 楹联新话. 江西: 江西人民 出版社2 o 00. 1 6 87 龚联寿. 联话丛编 对联话. 江西: 江西人民出 版社2 o 00.3 1 53 . 龚联寿. 联话丛编 对联话. 江西: 江西人民出 版社2 o 00. 3 1 3 8 . . 吕薇芬. 张燕瑾. 近代文学研究.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 0 01. 2 80 份 胡适. 胡适文存二集. 卷二. 上海: 上海亚东图书馆. 1 9 24 第 1 章 引言 臣的政治地位的意思。胡怀深认为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中兴,凭借其政治势力是 很重要的因素.陈 子展认为,曾国藩对桐城派理论继承与改 造的另一个方面是 “ 力矫桐城派气体的纤 弱和规模的 狭小” 。 这期间,也有学者认为曾国藩对桐城事业不是继承而是篡夺.如李详认为 曾氏“ 不过是借为 文章 波澜而己, 根本没有继承桐城事 业之意,是想篡夺 其文 统, 另立文派” 。 简 夷之认为曾国藩提出“ 所谓 文章与世 变相因 ,便是以 湘 乡派篡夺桐城派之统, 稳住桐城派已 乱的阵线” 。 . (2) 、 八十年代前 后这段时间内涌现出 研究曾国藩的大家也大部分是 在二十世纪初的框架中。 关爱和认为,梅曾 亮逝世, “ 轰烈 一时的 桐城事业由 盛 及衰, 这时 援以手臂并促 使桐城派中兴的是在 镇压太平天国 起义中逐渐成为炙 手可 热的 人物曾国 藩” 。 但是, 也有研究者认为, 如果曾 国藩在文学上没有深厚 的造诣, 对桐城派没有深入的了 解,其中兴桐 城便不会落到实处,曾国藩也不 会成为 咸、 同时期姚门 弟子 之后的 桐城派的领 袖人物, 此说的代表人物有万陆、 王献永。 关于曾国藩的散文,王镇远认为: “ 曾国藩主张文章切于世用,强调文学为 政治服务,因而他的作品大都阐扬他的治国修身之道,或与他的政治活动、仕 途经 济有关。 ” 陈则光则认为,曾国 藩 “ 在倡导洋务运动时, 受到魏源思想的 影响,根据实际, 叙述详切,以 经世致用为前提, 有点接近当时的 时务文 了” 。0 ( 3 ) 、1 9 9 5 研讨会情况1995 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 对 曾国藩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曾国藩文学方面的 研究, 集中 于文论、 诗论及审美观 三个方面。 关于古文理论, 郭延礼认为,曾国藩根据时代要求 和文学自 身发展规律而 。 陈子展. 最近三十 年中国文学史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0o .1 81 。 李祥. 论桐 城派. 国粹学 报. 1 9 09 . 简 夷 之 . 中 国 近 代 文 论 选 前言 . 北 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1 9 5 乳 . 吕 蔽芬. 张燕瑾. 近代文学研究 . 北京: 北京出 版社2 。 以. 2 85 .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上. 广东: 中山大 学出 版社. 1 9 87.1 4 8 一 1 49 第1 章 引言 构筑的古文理论, 有许多有 价值的见解,它以 “ 经济” 药桐城派之空疏,反对 崇道贬文,重视文学的艺术 性,提倡 “ 阳刚”之美的艺 术风格, 主张 “ 以行气 为文章第一要义” , 淡化桐城 “ 义法” 说, 语言上标举 “ 骄散相间” 和 “ 珠圆 玉 润,o 关于诗歌 理论, 湖南文史馆伏家芬先生论 述了曾国 藩的 “ 机神”说,认为 其强调天机, 强调人工, 强调 “ 其义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他认为曾国 藩的诗 歌是“ 学 人之诗” , 强调情与 理的统一, 强调文章与世变相因, 文章与国运相关。 龙建春认为曾国藩诗论主要包 括言情韵、 具“ 识” 养“ 气” 、 工律、 机神、 识“ 貌” 取 “ 神” 。关于审美观,羊 春秋归 纳曾氏 审美观为以 “ 雄奇”为第一要义,珠圆 玉 润,入情入理,感人肺腑.孟泽认为,曾国 藩在乾嘉委靡的文风下能拈出倔 强不 驯、峥嵘、傲兀、如火 如茶、 喷薄、吞吐、古茂、 雄奇、敦厚等一系 列美 学概念,不乏精彩之处。 非常值得一提的 是, 此次讨论会,江伯怡先生论述了曾国藩的对联, 他认 为曾国藩对联的艺术特色是以声调为本,以少胜多。曾国藩把对联作为团结、 教育和自勉的手段体现了曾国藩对联的功用观。 (4) 、 1995 研讨会结束至今的十余年间对曾国藩 文学上的 研究 在前段 基础上有了相当的拓宽, 在深度和广度方 面都取得了可 喜的 成绩。在曾国 藩与 桐城古文上,赖力行 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认为,曾国藩在晚清特 定 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了桐城派古文理论。 在文道关系 上,既 主张经世济民, 又强调怡情悦性.在创作理论上提出 “ 情”与 “ 理”结合的自 然惬适,倡导 “ 阳 刚 之美” 。他的文学思想,使 “ 文蔽道丧”的 桐城古文得以中 兴。 。 在曾国 藩的 文气上,龙建春 曾国藩文气鉴赏论认为,曾国藩鉴文赏诗力主 一气、以声 昌 气披文入情、 循气入理辨境明趣。 。 关于曾国藩的散文,周明 泽 “ 为文全在 气盛” 浅议曾国藩散文认为,曾 国藩散 文取法桐城,超乎桐城,为文 重视真情, 力矫空疏, 崇尚阳 刚, 气势恢宏。 工 赖力行, 曾国 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 中国文学研究, 2 003 . 1 盆 龙建春. 曾国藩文气鉴赏论. 乡底师专学报1 9 99. 1 4 第 1 章 引言 2 对联研究相关学术回顾 近人梁启超曾经说 过, 对联是 “ 苦痛中的 小玩意” “ 楹联起自 宋后, 在骄俪 文中,原不过是附 庸之附 庸” 。 因此长期以 来, 对联一直被人视为小道,被视为 文人墨客们一种无聊至极后的消遣、争才斗胜的文字游戏。因此,长期以来人 们在对联方面深入地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有些相关的论文,也是类似于 故事或是收集材料略作介绍,很少作总体、宏观的 研究, 更未对个人联语作具 体深入的分析、研究。 考察对联的起源 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撰写了一些与对联相关的论文。 关 于对联的源头。自清人梁章矩 楹联丛话 .自序 :“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 符。 孟蜀 余庆 长春,十 字,其最古也. ” 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一致公认对 联始于五代。谭蝉雪 我国最早的楹联根据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 推论出 对联 产生于晚唐以 前,它始于写春联,发源于民间。 罗维扬 对联源流 考认为, 对联有两个源头,其 载体源头是民间 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 文本源 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最早出现的 对联,从五代十国的后蜀到南北朝时的梁,再到西晋,上推三大步,前移七百 多年。 。 余德泉 论对联产生于唐代认为,从平仄对仗开始被认识的 时间结 合 新发现的对联材料来看,对联与律诗都发端于南朝齐梁年间,骄文和永明体的 平仄安排方式是它们共同的源流.对联和律诗是平行发展的,二者没有隶属关 系。 从思想内 涵上进行解析卢锐锋 中国 对联思想文化内 涵探析认为, 对 联作为传统民 俗中的 一支, 对联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文化特 征。 他认为对联体现了 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与明 证,反映了儒家的 道 德观。同时,对联也反映了道家思想,具有道家追求流动之美的文学特点。再 . 谭蝉雪. 我国最早的 楹联. 文史知识1 9 9 1 , 4 . 罗维扬, 对联源流考 . 北京印 刷学院学 报. 2 o 03 9 . 余德泉. 论对联产生于 唐代 . 中南大学 学报2003, 2 第 1 章 引言 次,它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 多 位一体的思想等等。 从对联格律方面进行研究 余德泉教授是这方面的大家, 他的 马蹄韵: 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 马蹄韵: 对联的声律系统 等从理论上对对联 的 格律进行论证与总结, 使对联区 别于诗词的根本特征明 晰。 鲁晓川 雅切一 一梁章拒对联批评的核心范畴 从文艺批评的角度对对联批评理论进行了系统 详实的论述。 从对联的功能或是相关技巧上论 述曾伯藩 论对联的 功用与意义认为, 对联是我国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的高雅礼品,可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能 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装 饰点 缀、 美化 环境, 褒忠刺奸, 参 政议 政、 利如匕 首, 能一击制敌于死命。 宗世海 对联的公关功能和写作技巧 认为, 对联有美化、 娱乐、抒情言志、广告、 调动公众参与等功能,显示了 对联特点的 时代气息. 从对联与修辞方面进行研究 韩晓光 对联与修辞 认为, 对联巧妙地利 用汉语的 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 状物抒怀,以 整伤凝炼的 语言形 式来表达丰富 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是由 于对联上下两句相对称的 表现形 式,另一方面,充满弹性与 张力的汉语言文字 为 对联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物质载体。 。 “ 中国 语词固 有伸缩分合之弹性, 故能 组成匀整的句调, 而同 时亦便于对偶。 ” 除上述原因之 外, 修辞手法的灵活 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 开了 修辞, 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从整体、 个别的角度进行研究 谷向阳的 对联学研究从对联的 起源和 发展、对联的 创作体制、 对联的种类等对对联进行了全面 系统地 梳理, 有助于 我们对对联有一个全面的 认识与 理解。 。 有的论文针对个别 联家的 联语进行具体 侣 卢锐锋. 中国对联思想文化内 涵探析 泰安 师专学报1 9 %. 4 侄 余 德 泉 马 蹄 韵: 对 联 平 仄 运 用的 基本 规 则 . 唐 都 学 刊1 9 94 10 气 余 德 泉 . 马 蹄 韵: 对 联的 声 律 系 统 . 中 南 大 学 学 报2 o 03 . 9 咒 曾 们藩. 论对联的功用与意 义. 南吕职业技术师范 学院 学报. 2 000 . 1 、 宗 世 海 . 对 联 的公 关 功能 和 写 作 技巧 . 东 莞 理 工 学院 学 报1 9 97 . 6 气 韩晓光. 对联与 修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 9 96. 2 吧 谷向陌. 对联学研究. 北京大 学学报. 1 9 98. 4 第 1 章 引言 分析, 如骆兵 略论 李渔的对联创作与理论 。 、 石涛 论苏轼的 对联艺术 。 以 及 对联 民 间对联故事上大量的对某个人对联的论述,但这些文章, 大部 分是对某个人对联 进行收 集整理, 附录一些对联的 相关背景及对对联的简单解 说, 类 似 于 联 话 、 故 事广 深 度 不 够。 3 曾国藩对联相关文献综述 自 梁章拒 楹 联丛话创 “ 联话”体制以 来, 清代、近代的 联话著作颇丰, 大部分联话都 对曾国 藩对联加以 评说。 林庆锉 楹联述录对曾联的评价 “ 音 节悲凉, 情谊恳挚” 、 “ 悲切, 、 “挽联有情真语挚,读之如见其人者” 、 “语极 老练” 、 “劲气 直达, 有天马行空之概” 。 朱 应镐 楹联新话对其挽联极挽妇 人联 大加褒赏: “ 哀挽率以 矜庄婉约胜, 独曾 文正 才力标举,夭矫老苍,自 成一 格” 、 “曾文正公 妇人联亦劲气直达, 落落大 方, 非雕绩者所及” 。 陈方 铺 楹 联新话对曾国藩对联的古文笔法述及较多,他认为:“ 曾文正联语,自古文脱 胎而 来,故雍容 名贵, 力厚气足,非 他家所能 抗衡” 、 “余尝谓文正撰联, 雄健 沉厚,如作古文, 能运气于字里行间” 。 吴恭亨 对联话则有大量对曾国藩 对联的评点。 “ 作格言读” 、“ 生铁铸成” 、“ 联特呜咽痛至,字字如铸” 、“特庄 雅称题” 、“贴切不浮” 、 “亦老木搓材,奇拙可味”等等。雷瑙 楹联新话 称曾国藩对联:“ 读其 求阅斋日记有所撰各联,皆有绝大学问在, 、“前人 楹联, 大抵以 风流 调搅潇洒出尘为工,有情韵 而无魄力, 独湘乡曾文正公能盛 气喷薄, 天矫老苍,实为 创体” 。 近年来,关于曾国藩对联的研究, 对联 民间对联故事中发表了一些相 关文章, 但主要类 似于故 事,虽有冠以 对联艺 术性等的标题, 但实际对对联的 分析相当粗浅。 龙建春在这方面 取得了 一些成绩, 在曾国藩 对联辑佚及分析上都相当精当。 他认为曾国 藩名胜联除了 形神兼 摄以 神为主外,更以文法入联,又注入诗情和 。 骆兵 . 略论李渔的对 联创作与理论. 文史知识. 2 o 02. 10 名 石涛. 论苏轼的对联艺 术 淮北煤师院学报 2 o 00. 8 第 1 章 引言 胜概,很有特色。 2 论文选题意义和构想 从以 上的文 献综述来看, 对曾国 藩的研究自 八十年代热起来, 且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 成果。但是, 在对曾氏的对 联研究方面还留 下很多空白。曾国藩一生 写下大量的对联, 、 有 “ 江忠烈包送灵枢,曾 国藩包做挽联” 之说,且曾国 藩对 自己的 对联也颇为得 意。 同 时 , 对 联 方 面的 研 究 虽 然 近几 年 来 轰 轰 烈 烈, 但 远 未 达 到 相应 的 学 术 深 度 与 广 度. 理论 的 成 熟 、 创 作 的 繁 荣 都 需 要 在 学 术 上 对 对 联 进 行深 入的 研 究 。 因此,我试想以曾国 藩对联为个案, 对对联 进行深入的分 析, 对其内 容的 深度与广度,对其艺术的绚烂多彩加以揭集。 由于曾氏 对联与曾氏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反映了他的文 学创作理论,因 此, 在 对他的 文学成就中的一种文学形式的研究时,全面研究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经 学 思 想 、 文 学 创 稚 理 论 、 古 文创 作 、 诗歌 创 作 、 文 学 欣 赏 等 , 做 到由 面 到 点 、 点面结合,不仅仅限于对联。 鉴于对联与诗、 “ 词、曲等都属于同一大类的文学样式,因此,在进行对联 分析时, 联艺与文论相结 合, 分析曾国藩对联, 重在文学性,以曾氏 文学理论 印证对联,以曾氏 对联印 证对联总的 特点。资料 梳理与 理论探讨相给合,从联 话入手, 结合诗话、词话 对对联艺术规律进行分析归纳, 体现对联艺术 特色。 另 一 方面 ,因 为 嫉律 一 直是 对 联 理 论 研究 中 一 个争 议 较 大的 问 题. 曾 国 藩 作为清代对联大家,他的对 联无论是从创作还是 理论上都 应该体现了 对联的鲜 明 特 征 。 故 而 , 我 想 试 着 从 马 蹄 韵 的 角 度 对 曾 国 藩 对 联 进 行 梳 理 , 以 期 从 曾 氏 对联中找出己经成熟的马蹄韵的足迹,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曾氏对马蹄韵的 贡献。 乍联 寿 联 话 丛 二 南 子 笔 记 卷 八 江 西 :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杜 2 呱 25 势 8 第2 章 曾 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第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探讨曾国藩 对联, 不应简单地认为他的 对联只是他为 翩翩词臣 或是在戎马控 惚生活中的余事, 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故事述说。 曾氏 联语与 他的散文一样有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 体现了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继承与发扬。 他一生于对联颇为 自 得, “ 吾他日 身后文采传世正不可必,但必有楹联一书行世” 写下了大量的对 联,且出版了联语集.1 873年, 他去世后的第二年,由许铭彝校刊,长沙谦善 书局印行了 求胭斋联语 曾 文正联语 。 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曾国藩全集中 都附录了他的联语, 与他的批犊、 奏稿、 书信、日 记、 读书录等等构成了他作为 一代名儒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 他的联语是缀在他名臣大儒桂冠上的熠 熠闪光的宝石。 虽然他在对联的批评与鉴赏上不如散文那样留 下了大量的精彩论 述, 使我们能窥探他创作时的思想与理论, 看到他的心灵轨迹, 但是透过他联语 的点点滴滴,我们还是看到了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以联挥洒他的艺术之笔。 曾国藩的对联, 内 蕴丰富, 跨越的时空很长。 曾氏 撰写对联, 始自 清道光十 九年 ( 1 8 3 9) 二月, 即中 进士后的次年,时年二十九岁, 起初是在湖南家乡为亲 戚同窗友好题写对联,出仕后则主要与同僚幕友及摩下润笔,直至同治十一年 ( 1872) 二月, 病逝于 南京两江总 督任上, 时间 长达三十三年之久。 据不完全统 计,他在这经历道光、 咸丰、同治三朝的三十三年中, 撰写对联共达四千余副, 其撰写 地点己 知的有: 湖南、 北京、 湖北、 江西、 江苏、 安徽、 天津、山东等省, 凡他足迹所经过的 地方, 都留 下了 他的 联语。 在曾氏 手中, 对联不再是小道, 不 再是 “ 痛苦中的小玩意” 。国事、 家事、 个人事, 他可以任意驰骋。抒情、叙事、 状物, 他信手拈来。 在他笔下, 我们可以 深切地感受到对联这一艺术样式鲜活的 生命力。 2 1 表现人生志向 曾国藩学术渊博, 有着极厚的文学功底。 他不仅是一位理学家、 儒学家、 散 文大家、 诗人, 更是一位难得的 联语大家。 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一统天下, 那些 儒家经师们力图把“ 言志” 作为他们维护儒教, 巩固封建秩序的工具, 同时在他 们的思想中, “ 立德、立功、立言” 是他们矢志不忘的个体追求的最终归宿。曾 第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国藩作为一代名儒, 又是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 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烙 印, 他也深知文学作品“ 言志” 的作用和价值, 因 此, 他的许多联都是在这种动 机下创作的。 “ 诗 者, 志 之所 之也, 在 心为志, 发 言为 诗 。 情动于中 而形 于言。 ” 。 曾 国 藩 21岁在湘乡涟滨书院 读书时改 号“ 涤生” , 意即 涤除旧习, 焕然一新。 他青少年 时代就 “ 锐意功名,气自 豪” 、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立志要为光宗耀祖、报 效朝廷千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题京都长郡会馆 同科十进士.庆榜三名元. 长沙会馆戏台 湖山 积久 发奇光, 借此地鼓舞轩获, 柳寄酬乎洞庭衡岳. 科目 何尝无国 士, 愿诸君淋漓感激, 便安排作孝子忠臣. 道 光二 十 五 年 ( 1 84 5) 会 试, 曾 氏“ 为 会 试同 考 官, 签 分 第十 八 房, 存 卷 六 十 四 本, 中 式等十有九人” , 。 这对初在京城宦 海滚打的曾氏 是 一个肯定。 黎庶昌 曾 文正公年谱 ( 乙巳)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 “ 是科湖南中式八人,皆长沙府籍。 贵 州中式之黄辅相与其侄彭年二人,原籍酸陵。而状元为萧锦忠,朝元为孙鼎臣。 去秋乡试,南元为周寿昌,亦于是科入翰林。公时管理长沙郡馆事,题名之日, 公为联语云: 同 科十 进士. 庆特三 名元. 盖佳 话也. ” 匆 曾氏 对于 这一年 湖南 科 举兴盛的欣喜与宣扬, 是因为科举中式是他心中的理想模式. 由于长沙籍人士名 爆科场, 长沙会馆演戏 庆祝, 曾氏 又乘兴题此戏台 联, 在得意和狂欢的同时, 他 巧妙地将对读书人的劝勉寓于其中, 要大家获得功名利禄之后, 一定要作“ 孝子 忠臣” 。 他认为在九州大地上是有许多人才的, “ 科目 何尝无国 士。 ” “ 何尝” 带有 一份自 得, 或许, 这份自 得的“ 何尝无国士” 也包括曾氏自己。曾氏后来的事业 确也如他所愿,做了 一名 “ 国士” 。撑起大清王朝东南半壁江山, 且也是自 始至 终做一个 “ 忠臣” ,一度喝斥他靡下将领的 “ 另起炉灶”之念,自 剪羽翼,作大 。 郭 绍真 . 王 文生 . 中 国 历 代 文 论 选 . 上 海: 上 海 古掩 出 版 社 . 2 001 , 3 。 . 黎庶昌 . 清曾 文正公( 国 藩) 年谱 . 台 湾商务 印书馆 , 民 国 六十 七年. 22 电 黎庶昌 . 清曾 文正公 ( 国 落) 年谱. 台 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 六十 七年 . 22 第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清忠实的臣民。 题州县官厅 长吏多 从耕田凿 井而来, 视民事 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案心茂即是官蔑. 又题州县官厅 念三辅新离 水早兵戈, 赖良 吏力 谋休息. 愿群寮共学龚黄召杜,即长官藉免您尤. 再题州县官厅 随时以法言类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斯民当 火热水深之后, 赖良吏默挽天心. 以上三幅联作于同治八年。同治七年 ( 1 8 6 8),曾国 藩任直隶总督。在任期 间。他几次上折奏请河工、练兵之事. “ 略陈直隶应办事宜,请酌调人才以资差 委, 酌拔银两以 济 要需。直隶最大之政在于练兵, 次 则河工。 ” 。 “ 民间 疾苦由 于积狱太多, 差摇太重。 衙僚玩上虐民, 当以 严法惩之。 永定沫沱二河常为民患, 亦宜大加疏潜。 ” 。 面 对直隶的状况, 他告诉同 僚们盆 念三辅新离 水早兵戈气三 辅人民“ 当火热水深之后” 。他认为, “ 民 生以 墙事为先,国计以 丰年为瑞” 。他 要求“ 今日 之州县, 以 重农为第一要务” , 所以 他说, “ 长吏多从耕田 凿井而来,o “ 长吏万 ,吏秩之尊者,亦泛指上级官长。 曾国藩作为近 代著名的政治家, 对“ 乾嘉盛世” 后清王朝的 腐败衰落, 洞若 观火。 对于“ 士 大夫习 于忧容苟安” , “ 昌为一 种不白 不黑、 不痛不库之风” , “ 痛 恨次骨” 。 他认为, “ 吏治 之坏。由 于 群幕, 求吏才以 剔幕弊, 诚为探源之论” 。 基于此,曾国 藩 认为要倡廉正之风, 行仁政, 反 对暴政、 扰民。 因 此, 他希望官 吏 “ 学龚黄召杜” “ 视民 事如家事” 。官吏们要相互 批评、 取长补短。 “ 同讲补过 尽忠之道” 、 “ 随时以法言翼语相规” , 要常常自 律, 审视自己, 作一个好官, “ 赖 良吏默挽天心” 、 “ 凛心篇即是官篇” 。 . 黎 庶昌 . 清曾 文 正 公 国 藩) 年 谱 . 台 湾商 务 印 书 馆 . 民 国 六卜 七 年 . 黎庶昌 . 清曾 文正公( 国 藩) 年谱 . 台湾商务印书 馆. 民 国六t 一 七年; : 第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 容 自 题求阀斋藏书楼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又题求闻斋藏书楼 著书 许氏 九千字.插架邺侯三万家. 古人一向 讲究读书要多,阅历要广, 所谓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曾国 藩从 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 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 从此后步 入他的 位及人臣的仕 宦生涯, 离不开书为之铺路, 所谓“ 书中自 有黄金屋” 是也。 他一生的61年中, 除其中19年主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围剿捻军以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读经 治学。 他为学甚勤, 不仅在京宦期间严于律己, 刻苦钻研, 即于其后的行军、 作 战、政务繁忙之中,亦未尝废学。虽然是因为带兵镇压太平天国使他位极人臣, 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但是, 在他的内心深处, 读书是他始终难以 释怀的梦想.曾 国藩多次要求他的两个儿子要多读书, 并明 确规定他们在五十岁以前要把该读之 书都读完才行。 他在咸丰十年十月十六日 给纪泽、 纪鸿信中说“ 我家断不可积钱, 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 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至嘱! ” 在同 治二年二月二十 四日 给纪泽信中写道: “ 目 下尔在家饱看群书,兼持门户。 处乱世而得宽闲之岁 月,千难万难,尔切莫错过此等好光阴也厅 。他的治家八字决中 “ 书”放在首 位。同时,曾氏 酷爱藏书, 咸丰六年他言藏书已 百倍于道光中年。 按此间经过二 十年计,按当年藏书千册计,百倍于此则为10万册,很了不起的数字,难怪曾 氏 要在家乡专门建一座藏书楼, 并自 题此联。 他希望家藏万卷, 希望自己乃至子 孙们著书立言。 家勤则 兴人勤则 健.能勤能 俭永不贫 践. 曾氏家书在清末民初时期是士大夫必读之书, 家书之中体现了他深刻的治家 之道。曾氏秉承祖父的家风, 在他看来, “ 勤者生动之气, 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 二字, 家断无不兴之理。 ” 他认为: “ 家国 之兴,皆由 克勤克 俭所致。 ”曾国 藩衣 服穿得十分俭朴, 他规定家中的妇女要纺纱绩麻。 他的布袍鞋袜, 多系夫人、 媳 妇所做, 他终身自 奉寒素, 过着清淡的生活。 曾氏在这里用 对联的方式对治家又 。 曾国藩. 曾国落全集 家书. 湖南: 岳趁书社1 9 55. 5 9 5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家书 . 湖南: 岳 麓书社1 9 85, 9 45 . 曾国藩. 曾国藩全 集 家书. 湖南: 岳趁书社1 9 85. 4 45 第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进行了一次总结,这思想也是平凡人过平凡日子应永远铭记的。 题洞口县曾公祠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怀淑气. 考于在周,忠臣 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赠沉弟 入孝出忠,光大门第. 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赠窦兰泉 就今之事, 求古 之道, 早作夜思,郊家 必达, 既质诸友,又笔诸书,交蔑互诱,人已 俱成. 作分析 2 2 抒写兄弟朋友之情 “ 缘情” 说是陆机针对文学作品已经蜕变成复述儒家统治意志的工具而提出 来的。 它反映了诗歌只有摆脱儒学理论和经学附庸的栓桔, 才能使文学艺术的审 美特征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师们的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的思想框架之中。 曾国藩许多联的确也摆脱了儒学理论和经学附庸的栓桔, 写下 了大量的性情所至之所感, 倾吐了 对友人、 家人真挚的情感, 这就极大地丰富了 他联语的内容。 在历史教科书里, 曾国藩更多的是作为某种历史或文化的符号而存在, 其性 格亦单一而无趣。 但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他, 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是一 个讲求孝道的儿子, 一个友爱却又严格的大哥, 一个优秀的老师, 一个合格的净 友, 一个有着常人一样情感和欲望的奇男子. 这些情感, 在他的诗文中存在的很 少,草蛇灰线,书信之外,很大部分存在于他的联语里。 茂沉弟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第2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办 事无声 无臭, 既要老到, 又要精明. 赠澄弟 俭以养廉,誉洽乡党. 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曾国藩 的九弟曾 国荃是一个性格倔强、 暴烈、 心高气傲的人, 他不像曾氏 讲 究怀柔,讲 究沉稳。 咸丰八年曾 国藩丁优 在籍,曾国荃远在江西战场围攻吉安。 曾氏身 在家中, 但心中 无时不记挂 他的 湘军, 记挂他的嫡系部队。 他写信给曾国 荃 “ 弟营之勇锐气 有徐, 沈毅不足, 气浮而不能敛, 兵家之所忌也。 介 所以, 他 要告 诫其弟“ 做事不 慌不忙” 、 “ 求 稳当、 变化” 、 “ 要老到、 精明” 。 曾国 藩的四弟曾国 演没有像其 它几个 弟弟一 样跟随他带领 湘军, 他只在湘乡 管理家族事 务。 因为曾氏 几兄弟的 成就, 曾氏家 族在湘乡无疑是望族, 这个主管 家族事务的曾 老四无 疑也成了当 地的 红人, 乡间的 一些事务纠纷 都得请 这位曾四 爷出 面调停, 人们请他办事还得给这位曾 四爷一些好处费。 曾国 演本人也喜欢出 风头、 爱摆排场, 他去一 趟长沙或是衡州府都要带一 行十来个人。 知晓弟弟品性, 曾氏 不得 不经常嘱咐 他不要管闲事, 要节俭, 在乡里不要招摇, 也就是 “ 俭以 养 廉,誉洽乡党” 。 说实 在的,曾氏 对九弟国 荃的 至嘱有出 于自 己 是湘军 统帅对 湘军安危的担 心, 对四弟四 演的 叮嘱有他想在乡里人心中获一身清廉的 个人私念, 但我们不能 否认, 无论是对沉弟的 期盼还是 对澄弟的 絮叨, 都体现了曾氏 兄弟情深的一面。 如果没有对兄弟们的爱, 没有对家族人员的一份关心, 曾氏不可能 在如此细微处 表现出来。 集诗联赠刘蓉 此外知心更谁是.与君到处合相亲. 赠郭高衰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优 曾国番. 曾国 器全集 家书 . 湖南二 岳麓书社195 53 64 1 4 第2 章 曾国 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赠胡润之 宫保 舍己从人,大贤 之量. 推心里腹, 群彦所归. 刘蓉、 郭离熹、胡 林翼都是曾氏的 至交。曾氏 于道光 16 年 ( 1 8 3 6 ) 通过刘蓉 认识了正在长沙应试的郭禽煮。 对此, 郭写道“ 初游岳麓, 与刘孟容中压交莫逆, 会曾文正公自京师就试归,道长沙,与刘孟容旧好,欣然联此。三人徽居公栈, 尽数月之欢, 抨坪然觉理解之渐见圆融, 而视识之日增扬诩矣. 娜 , 二此皆二十余 年事也,已晓然知有名节之说, 薄视人世功名富贵,而求所以自立。数十年出处 进退, 以 及辞 受取与, 一皆准 之以 义, 未尝稍自 贬损。 于人世议论毁誉, 一无所 动于其 心。 ” 。 可见他们几人交往之 深, 相互影响 之大。 咸丰二年( 1 85匀 ,曾国藩 首次出山, 即 与郭力劝有关。 当 时曾国 藩在湘乡 家中丁优, 接到 清廷要他帮办湖 南团练谕旨 , 曾 国藩拟奏疏婉拒。 郭篙 秦受湖南巡抚张亮基之托, 星夜赶往曾 家, 力劝出山。 胡 林翼比曾国藩小 一岁, 他们相交甚密, 他与曾氏同 为 “ 中 兴四 大名臣气 胡林翼为湖北 巡抚, 给曾氏以 源源不断的军铜, 在曾氏 的湘军事业中, 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这一切曾氏 都铭记在心。 胡林翼父亲胡达源病逝于京, 曾国 藩曾以 同乡 身份前去吊唁,并亲自 送灵枢出 城. 胡林翼 母亲去世,曾国藩写 挽联, 夫 作大 儒宗, 裙布荆钗,曾 分黄卷青灯苦.子为名节 度, 经文 纬武, 都自 和丸 画 获来. ” 胡林翼病陨后,曾 国藩上疏奏陈胡林翼生前功绩,对其推贤让能及爱 护人才大加赞颂。 正因为与他们有深切的交谊, 所以, 曾氏写 给他们的 联语 饱含真挚之情。 他 会说与 刘蓉是知心朋友, “ 此外知心更谁是” 。 人的一生, 相交满天下, 知心能 几 人。 “ 合相亲 , , 既有君子崇尚 竹德的意思, 也有曾国 藩对有竹君之德的 刘蓉的 亲 爱之 情。 在这里, 曾氏 源于对刘蓉的 感情, 发出 类似这样的 一声感叹。 曾氏说郭 篙熹是 好人, 对郭氏 的人生坎坷、 郭氏从 逆境中崛 起表示了深深的肯定、 理解与 同情,寄予一句 “ 好人多从苦中 来” .同时, 他又 蔼如师长 地对郭说 “ 错事多因 忙里错” ,告诉他应从 容面对=切。 对比 他小一岁的胡林翼,曾氏则高 度评价胡 的公而忘己 、 宽容、 豁达, 他的威望。 所有这一 切, 如果只是 泛泛之交, 没有曾 , 王兴国. 郭高 燕与湖南近代书院. 中国书院.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 社1 99了 . 2 16 1 5 第 2 章 曾国藩对联所表达的内容 氏 对朋 友的一份真情实意,是不可能写出 这样情深意浓的 联语来的。 曾氏 联语的缘 情在他的 挽联中体 现得 更为真切。 挽联如果没有真实情感蕴籍 其中, 便不过是一些假惺惺的 应酬文 字, 但若融入 作者的 感情, 便多能成为传世 之作. 曾 一生好为人作挽联, 而他的 最好的 联语, 只怕绝大部分也得在这中间去 找, 读他的这 些短小精悍的 文字,往 往会感到一种巨大的 情的 力量。 他挽李续宜联: “ 我悲 难弟, 公哭 难兄, 旧事 说三河, 真成万古伤心地、身 病在家 ,心忧 在国,弥留当 十月, 正是两淮平寇时. ”李续宜兄为李续宾,三河 镇之役与曾 国 藩六弟曾国华同 段于 阵, 故有“ 难兄难弟” 之语。 而三河惨败也是 曾出 兵之初一次 最惨痛的失 败,以 当 事人说当日 伤心事, 其伤心方愈显真与痛。 李续宜亦是 湘军的一员 虎将, 其去 世之时, 正是金陵攻陷 之日。 湘军论功行赏, 一时官帽横飞, 下联为 之叹 息,亦并 不是假惺惺的 几滴鳄鱼泪。 挽梅钟澎 联: “ 万缘 今已 类! 新诗 数卷, 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袱赢得 青枫落月. 孤愤竟 何如?百世贻 谋, 千 秋盛业, 平生未完心事, 都付与流水 东风。 ”梅与曾生而同乡,科第同年,在京时为至交好友,梅中年即逝,不过四 十来岁。 曾 的联语, 既有对畴 昔之怀念, 亦有 对人生之感悟, 通篇读毕, 也不知 其伤人还是自 伤了, 但这种贯注于其中的对于挚友的追念和 对于人生之 哀叹, 却 自 有其一 种深情,能 款款动 人。 陈岱云 与曾 为同乡 好友, 为文字交, 而曾 氏的联语中, 与陈有关的两副联语, 可谓文 情并具, 足以 慰陈氏 于九泉, 又不负此一段文字缘矣。挽陈联: “ 归路三 千指故乡 , 记否 黄鹤晴川,曾 上高 楼持 使节.去年重九作生日 ,岂 意只鸡斗 酒, 又来萧寺吊 诗魂。 ” 湘阴郭药仙评此联曰: “ 曾公气魄 之雄, 吐属之 雅, 人无 能及者. ” 陈 岱云夫 人割臂医亲致死, 曾 挽: “ 割臂岂初心, 是孝子忠臣 无可奈 何 之事.归 真无片 语,有堂上膝下万不忍言之衷. 分此副联语, 非只是怜好友 痛失良 妻, 亦暴露出作者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中股票投资收益评估与分割协议
- 生物制药科技公司股份收购与临床试验合同
- 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出纳人员劳动合同及审计独立性协议
- 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与共同财产管理协议
- 2025年七年级下册音乐试卷及答案
- 17莲叶青青课件
- 班组早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找对面游戏课件
- 攀岩创意画课件
- 汽车新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全球低空经济2025年技术规范与实施白皮书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高清版)D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 房屋验收记录表
- 大项目销售之如何测量控单力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 体育教学论-课件
- 医生岗位月度绩效考核表(KPI)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