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群玉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群玉诗歌研究 于俊利 摘要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特定的 时代背景和浪漫感伤的湘楚文化成就了他,其诗歌内容融个人坎坷和晚唐时代灾 难于一体,疏淡清美,自成体格。然而,长期以来,李群玉及其诗作并没有得到 研究者应有的注意,学术界缺乏对其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将李群玉诗歌放到 晚唐时代、地域、人文背景中予以系统的观照和研究,无疑是必要的。本文回溯 李群玉生存的文化时空,从整体上审视其诗歌创作活动:在探讨诗人心态和作品 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双重情感内涵,进而考察李群玉诗歌在意象、风格 形成等方面的艺术个性,探求其诗歌在晚唐诗坛的典型意义,以期较客观而全面 地展示李群玉诗歌创作的成就。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中国传统诗论和诗歌品评方 法,并尝试结合心理学、文化学的方法品评和研究诗歌文本。 一、系统地对李群玉诗歌进行了分析。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从探讨李群玉 在晚唐时局中的心态入手,分析了在晚唐前期一这个唐帝国大厦即将倾倒的特殊 时局中,下层文人李群玉在仕途坎坷、恨别羁旅中的愁怨苦志意绪及其对闲适超 逸的审美人生的追求,揭示其愁怨堆积而又执著仕途,沉郁苦闷而又闲适超逸, 于多重矛盾中构成的复杂心理和多重性格,并将其现存诗歌的主要内容按题材概 括为山水纪行诗、怀人送归诗、咏史怀古诗三大类,指出其中以山水纪行诗所占 比重最大,近总数的一半之多。在此基础上,对李群玉诗的情感内涵分别从情感 的历时向度和共时向度上予以把握,并分析了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最后结合李群 玉诗歌,对已经达到高峰的山水诗和正在萌芽的词体的发展上予以关注,概述了 李群玉诗在晚唐诗坛的意义。 二、充分展示了李群玉诗歌的创作特色。基于李群玉复杂的心态及其生活的 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首先分析了其湘楚文化滋养下的文化个性和具末世文化情 感的诗歌,通过运用分析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李群玉诗歌情感的原型模 式就是对以屈原、宋玉和庄子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诗性思维”方式之认同; 李群玉的诗歌作品,就是对以迁谪和隐逸为主题的湘楚文化的反复吟咏和“诗性 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再创造。接着从情感的共时向度上,对其诗歌所呈现出与晚 唐末世情感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了李群玉诗歌中最能体现其湘楚文化 特质的神话意象,以及表现其羁旅漂泊人生的自然意象,运用意象分析及原型文 化的理论进行了文化阐释和审美内蕴的分析,其诗歌艺术风貌表现出孤冷素艳、 幽美深婉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晟后指出,其诗歌的意义不仅 在于其山水纪行诗给晚唐山水诗融合了新机,而且他的部分诗歌,也在审美方向 和表现内容上,对词这种新体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李群玉心态诗歌创作情感内涵艺术特征 t h e s t u d y o nt h ep o e m so f l iq u n y u y uj u n l i a b s t r a c t :l iq u n y uw a sap o e tw h oh a d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c r e a t i o n f e a t u r e si n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p e c i f i ct i m e sa n dt h er o m a n t i c s e n t i m e n tx i a n g c h u sc u l t u r eh e l p e dh i m h ep u th i sp e r s o n a l 仔u s u a t i o n si n t ot h e e p o c hc a l a m i t ya n dh i sp o e m sa p p e a rf l e s ha n dd e l i c a t e b u tl iq u n y ai sn o tg o t t e nd u e a t t e n t i o nd u r i n gav e r yl o n gt i m e s o ,i ti sn e c e s s a r yu n d o u b t e d l yt ot a l ka b o u th i s p o e m s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p a r t i c u l a rr e g i o na n db a c k g r o u n d b a s e do nt a l ka b o u tt h e p o e t sm e n t a l i t ya n dc r e a t i o nc o n t e n t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f e e l i n go f t h ed u e lc u l t u r e , s t u d i e st h ep o e mt e x tb yt r y i n gt ou s em e t h o do fs c i e n c eo fc u l t u r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yi n t h ep o e mo f t h el iq u n y u ,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r t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i nh i sp o e m ,p r o b e s i n t op o e mo fl iq t m y ui nt h et y p i c a lm e a n i n go fp o e t r yh i s t o r yo ft h ed y n a s t yo ft h e l a t et a n gf i n a l l yt of u l l - s c a l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h o wt h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l iq u n y u s p o e t r yc o r r e c t l ya n di m p e r s o n a l l y f i r s t l y , t h ep a p e rs h o w sl iq u n y n ss y s t e m a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i sp o e t r y o nt h e b a s i so f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p o e t r ya n dh i s t o r y , i ts t a r t sw i t ht a l k i n ga b o u tt h el i sm e n t a l i t y i ns p e c i f i ce p o c h - 一一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a l y s e sg l o o m ym o o d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q u i e t e a s e f u l l ya e s t h e t i cl i f eo fl iq u n y u ,w h ow a sap o e tf r o ml o w e rc l a s s e si nt h eo f f i c i a l c a r e e rf u l l i n go ff r u s t r a t i o n ,o p e n so u th i sa n x i e t ya n d l o n g i n g ,d e p r e s s i o na n dq u i e t ,t h e f o r m i n go fa l t e r n a t i n gp e r s o n a l i t yi nm u l t i - p l yc o n l r a d i c t i o n , t h e ng e n e r a l i z et h e p r i m a r yc o n t e n to f h i se x i s i t e n tp o e m i nt h et h r e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l a n d s c a p e ,t h i n k i n g o fr e l a t i v ea n dm e d i t a t eo nt h ep a s t ,t h en u m b e ro ft h ep o e ma b o u tl a n d s c a p ei s 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h a l fo fa 1 1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e m o t i o n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a r t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o fl iq u n y u s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t h i s p a p e r c h o s e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t y p i c a lm e a n i n go f l io u n y u sp o e mf r o mt w oa n g l e so f p o e m s a b o u t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a n dc i - - - -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p o e l r yc o n f o r m i n gt oad e f i n i t e p a t t e mt h a tf r e s h l ya p p e a r si n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a p e rt r i e st os h o wt h em o s ti n t e r e s t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q u n y u ! s p o e m b a s e do nl i sc o m p l i c a t e dm e n t a l i t ya n d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h i sa r t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u n d e r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x i a n g c h u c u l t u r ea n dp o e m st h a tt a k eo nt h ec u l t u r eo fl a s t p h a s eo fa na g e ,t h e nd r a wa c o n c l u s i o nb yt r y i n gt ou s em e t h o do fs c i e n c eo fc u l t u r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yi nt h ep o e mo f t h el iq u n y u :t h ee m o t i o n a lp r o t o t y p ep a r e mo fl iq u n y n sp o e mw a st oi d e n t i f yw i m i i i q uy u a na n ds o n gy u , w h oa l et h ed e l e g a t e so fx i a n g c h u sc u l t u r e ,a n dt h e i rp o e t i c t h i n k i n gm a n n e r ;l iq u n y u sp o e t i cp r o d u c t i o nw a st h eu s i n ga n dc r e a t i o no ft h a t t h i n k i n gm a n n e r t h e n ,i tc h o s e st h e f a b l ep o e mi m a g ea n dn a t u r ep o e mi m a g ea n d a n a l y z i n gt h e mb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i m a g e sa n a l y s i sa n dm o l dc u l t u r et h e o r y , a tt h e s a u l et i m e ,i ts e e m sm e a n i n g f u lw i t ha f t e r t a s t i n gt ot h el i m i to n e0 n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e o r y ; t h ea r t i s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s t y l es h o w st h et w om a r l n e l c o i da n dc o l o u r f u l a n d l u c i da n d e l e g a n t ”s t y l e sp r e s e n t e dd i r e c t l y t h et y p i c a lm e a n i n go fl iq u n y u sp o e mn o to n l y a d d e dl l e wa i rt op o e m sa b o u tm o u n t a i n sa n dr i v e r si n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b u ta l s o 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ii na e s t h e t ea s p e c ta n dd e p i c t i o nc o n t e n t k e y w o r d :l iq u n y u ; m e n t a l i t y ;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 ; e m o t i o n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 a r t i s t i e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9 0 0 2 3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童赳日期; 炒i 3 、睁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问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三幽日期:沙o 、占肇 前言 在晚唐诗坛,李群玉是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特定的时 代背景和浪漫感伤的湘楚文化成就了他,其诗歌内容融个人坎坷和晚唐时代灾难 于一体,疏淡清美,自成体格。然而,长期以来,论及晚唐诗歌,人们动辄言即 李、杜( 李商隐、杜牧) ,论必温、韦,对于象李群玉等当时有特点的其他诗人则 鲜有提及,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然学术界对其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为我们展 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李群玉,子文山,湖南澧州人( 今湖南澧县人) 。澧水流经澧县后注入洞庭湖, 即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佩兮澧浦”所指的地方。 澧县地方在源出该县龙洞山的涔水北面,所以也是屈原九歌湘君中“望涔 阳兮极浦”所指。故诗人在向宣宗呈迸诗表中自称“居住沅湘,宗师屈宋, 枫江兰浦,荡思摇情”。,俨然以屈宋苗裔自许。 有关李群玉的生平资料,时人无明文记载。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和元 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李群玉的诗歌,虽有一些论述,但对其生年亦未涉及。 新唐书卷6 0 艺文志中,亦只有“李群玉,予文山,澧州人。裴休观察湖 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以诗论荐,授校书郎”。寥寥数语,语焉不详。直至清代, 李群玉的家乡在修撰直隶澧州志的第十五卷中,对李群玉的身世作了一些介 绍虽字数寥寥,但是难得的一份珍贵资料。志载: 唐,李群玉,子文山,性旷达,不乐仕进。杜牧之( 即杜牧) 游澧,劝赴举, 一上而止,唯吟咏自适。裴休廉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与令狐绚荐之。群 玉至京。进诗三百篇,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假归,过洞庭,经二妃庙,因 题诗亵神,为鬼魅所惑,殁于洪井,诗前集三卷,后集五卷。俱传世。 此当为历代叠语所记及小说家传闻的总和。笔者根据今人陶敏、邝振华、王 达津等诸位先生的有关考索资料及其文本本身,现简述其生平如下: 元和七年( 8 1 2 ) ,生于澧州。束发自强,以书代耕: 大和元年( 8 2 7 ) ,闲居澧州十年,生活贫困,处境艰难: 开成初年( 8 3 6 ) 至开成五年( 8 4 0 ) ,到岳阳求助于刺史李虞,东游吴越,途经 岳阳、汉阳、池州,到宣州,谒观察史崔郸,时杜牧亦在崔郸幕中,以诗赠别: 会昌元年( 8 4 1 ) ,西游三峡: 李群玉进诗表,引自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第8 册,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3 1 7 页。 宋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6 0 艺文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1 6 1 2 页。 见丁世良等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出版社,1 9 9 8 年。 会昌三年( 8 4 3 ) ,李群玉年三十二,赴举未第; 会昌六年( 8 4 6 ) 至大中元年( 8 4 7 ) ,赴岭南,投诗岭南节度使李砒; 大中元年( 8 4 7 ) ,为湖南观察史、潭州刺史裴休所延聘,客湖南裴休幕,屡 陪游宴唱和; 大中二年( 8 4 8 ) 至大中五年( 8 5 1 ) ,南游岭南,留居三年,途经广州、韶州、 大庾岭、罗浮、端州、桂州;五年,回长沙: 大中八年( 8 5 4 ) ,李群玉年四十三,由澧州过荆南入长安,进诗三百,敕授校 书郎职; 大中十三年( 8 5 9 ) ,请告南归,闲居澧州; 咸通元年( 8 6 0 ) 至咸通三年( 8 6 2 ) ,东游,至湘阴、鄂州、江州,游洪州,并 到宜春;三年,卒于洪井。年五十一岁。 对于李群于诗歌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的今天, 显得贫乏而薄弱。与此相对的是,和李群玉同时代和其后的一些诗人、学者都一 致地对他有不错的评价,如令狐绚荐处士李群玉状赞美他“吐妍词于丽则, 动清神于风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就把他列入“博解宏拔主”的“上入室” 。;唐末周朴在吊李群玉诗中写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 五代时王定保称他“诗篇妍丽,才力道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对他颇有赞 叹:“既禀修能,翱翔大化挹杜兰之馨故其格调清越” ,后世杨慎、谢 榛、王世贞、翁方纲等人亦对其诗都有高度评价。由此看来,他们对李群玉诗歌 的定位远远高于我们现当代所编文学史给予李群玉的地位,况且李群玉诗歌历经 岁月的砥砺淘洗,虽有散佚,仍能大量存世流传。,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更足 以警示我们不应忽视李群玉诗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纵观上世纪的唐诗研究,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对于李 群玉的研究却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解放后的各体文学史中,除了乔象钟、吴 庚舜等编的唐代文学史中有一个专篇,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略 提,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有一小节的论述外,余者或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 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上溯至解放前,无论是郑宾予中国文学流变史、杨启高 中国诗学、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还是胡云翼唐诗研究、陈子展唐 代文学史,或绝口不谈,或只言片语,只有苏雪林唐诗概论对其有较为中肯 令狐绚荐处士李群玉状,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 5 9 ,中华书局,1 9 8 3 年,7 8 8 5 页下。 唐 张为诗人主客图,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 7 3 ,中华书局,1 9 6 0 年,7 7 0 4 页。 五代 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2 1 6 页。 元】辛文房撰,傅璇踪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卷第七,中华书局,2 0 0 0 年,3 9 7 页。 尚永亮、张娟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一文将李群玉列入晚唐多产层知名诗人中 见文学遗产2 0 0 3 年第6 期,5 l - - 5 4 页。 2 的评价:“冷芳幽艳,绝似李贺慧心香口,大似温庭筠可说是李商隐的嫡 派” 。整体上看来,研究是不充分、不深入的。 令人值得关注的是,自从上世纪九十代以来,在李群玉的故乡湖南,逐渐有 一部分学者认识到李群玉诗歌的价值,并作了一些文献整理及生平系年方面的清 理工作,取得了一些较为可喜的成绩。 在生平方面的成果有陶敏李群玉年谱稿,汤基猛关于李群玉生平的几个 问题初探,张建李群玉生卒年考,王达津李群玉生平系年,邝振华诗人 李群玉生平初探,陈敬夫晚唐诗人李群玉生卒年小考。其中尤以陶作详尽周 致,考辨资料极其广博,是研究李群玉不可不读的重要资料。 作品的整理方面,当以羊春秋辑注的李群玉诗集最为系统、全面,是现存 最完整的足本。其他如佟培基李群玉诗重出甄辨,易邵自( 李群玉诗集 匿 补等对若干散佚重开出的作品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辨。 基于此,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将李群玉诗歌放到晚唐时代、地域、人 文背景中予以整体系统的观照和研究,回溯诗人生存的文化时空,从整体上审视 其诗歌创作活动:在探讨诗人心态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双重情感 内涵,进而考察李群玉诗歌在意象、风格形成等方面的艺术个性,探求其诗歌在 晚唐诗坛的典型意义,以期较客观而全面地展示李群玉诗歌创作的成就。 本文具体分以下四章予以论述: 第一章探讨了李群玉的心态及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在晚唐前 期一这个唐帝国大厦即将倾倒的特殊时局中,寒士文人李群玉在仕途坎坷、恨别 羁旅中的愁心苦志意绪及其对闲适超逸的审美人生的追求,揭示其愁怨堆积而又 执著仕途,沉郁苦闷而又闲适超逸,于多重矛盾中构成的复杂心理和多重性格, 并将其现存诗歌的主要内容按题材概括为山水纪行诗、怀人送归诗、咏史怀古诗 三大类,指出其中以山水纪行诗所占比重最大,近总数的一半之多。 第二章对李群玉诗的情感内涵分别从情感的历时向度和共时向度上予以把 握,通过运用分析心理学的方法得出结论:李群玉诗歌情感的原型模式就是对以 屈原、宋玉和庄子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诗性思维”方式之接受和认同;其诗 歌作品,就是对以迁谪和隐逸为主题的湘楚文化的反复吟咏和“诗性思维”方式 的运用和再创造。从情感的共时向度上,对其所呈现出与晚唐末世情感的一致性 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分析了李群玉诗的艺术特征。选取了李群玉诗歌中最能体现其湘楚文 化特质和羁旅漂泊人生的神话意象和自然意象,进行了文化阐释和审美内蕴的分 苏雪林,唐诗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1 1 6 页。 刘志盛,李群玉著作版本考,转引自张燕瑾、吕薇芬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 0 0 1 年,6 7 3 页。 析。基于诗人多重矛盾的复杂心态,其艺术诗歌风貌表现出孤冷素艳、幽美深婉 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 第四章概述了李群玉诗在晚唐诗坛的意义。结合李群玉诗歌,对已经达到高 峰的山水诗和正在萌芽的词体的发展上予以关注,揭示出其诗歌的意义不仅在于 其山水纪行诗给晚唐山水诗融合了新机,而且他的部分诗歌,也在审美方向和表 现内容上,对词这种新体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史结舍的方法为主,尝试运用分析心理学、意象分 析及原型文化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论及诗歌品评方法,解读诗歌文本,探 求诗人的刨作心理,以期达到对其诗歌特点及创作成就正确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虽如此,然囿于水平有限,文章中不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 第一章李群玉及其诗歌创作 正如丹麦思想家勃兰兑斯所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 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大体相同的同一时期 作家,最终却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最深层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作家心 灵或心态的差别。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体情感的产物、心灵的投影,反映的是 作家的心路历程。所以对作品的系统分析,解读作家心灵是第一步。同样,欲分 析李群玉的诗歌作品,我们得首先解读诗人的心灵,透过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和 复杂的政治形势,进入其广阔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一节晚唐时局中的李群玉心态 一、愁心苦志的基调 读李群玉诗歌,首先感觉到的就是他那始终难以排遣的愁怨意绪。抒写悲苦愁 怨的情怀,是李群玉诗歌一大特色。像唐代的大多数文人士子一样,李群玉的一 生对功名一贯执著。羁栖的孤独苦闷、仕途坎坷的哀怨情怀是他一生的主要内容, 也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世人的心目中,李群玉似乎是一个心甘淡泊、高蹈遁世之士。先看 看曾举荐他的令狐绚在荐处士李群玉状的评价:“安贫乐道,远谢名利” ,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亦言其“有诗名,散逸不乐应举”。,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卷- - l k 亦谓其“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后来辛文房唐才子传 中对他颇有赞叹,但亦言道:“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 李群玉真是不乐仕进之人吗? 其实,同唐代诸多文人一样,他一开始也走的 是以学求仕、以仕酬志、入仕参政的道路。“幽沉江介,分托渔樵”,出身寒微的 他,曾多方奔走投书,干谒那些能提拔自己的远亲,诸如从叔李虞、李砒:拜谒 名流权贵,如荆州魏中丞、绵州于中丞等。观其投从叔之“孙阳如不顾,骐 骥向谁嘶”,辱绵州于中丞之“一缄垂露到云林,中有孙阳念骥心”,旅游番 禺献凉公之“野鹤栖飞无远近,稻粱多处是恩深”等篇,其汲汲用世之心溢于 言表,实非“不乐仕进”者所能言。而且,李群玉起初对自己此举也是信心百倍、 踌躇满志:“骚雅道未丧,何忧名不彰男儿白日间,变化未可量。”( 自澧浦 c 丹麦 勃兰兑斯,c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中文版蛾第一分册引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2 页。 令狐绚荐处士李群玉状,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 5 9 ,中华书局,1 9 8 3 年,7 8 8 5 页下。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学苑出版社,2 0 0 0 年,1 3 1 页。 宋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 8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元 辛文房撰、傅璇踪校笺,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 0 0 0 年,3 9 1 页。 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胯下羞。他 日图勋画麟阁,定呈肝胆始应休”( 献王中丞) ,憧憬“经术震浮荡,国风扫齐 梁。文襟即玄圃,笔下成琳琅”( 自澧浦东游江表) 的世盛文昌的理想世界,自 信终将会“遐想鱼鹏化,开襟九万风”。至于后人说他心甘淡泊,“散逸不乐应举, 亲友强之,上而已”。,就是说李群玉一次不第之后,便作放弃,翻阅历史典籍 及其本人诗歌并无确载,相反,倒是从其好友方干题赠李校书诗中“名场失 手一年年,月桂尝攀到手边”一句可知,李群玉不仅曾用心于仕进,而且不只一 次科场失利。 “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的李群玉却“名场失手一年年”,“知 名”而不第,却是为何呢? 笔者以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与晚唐的政治形势有关。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经安史之乱一劫,开始走 向衰落。自此,不仅一蹶不振,且呈每况愈下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 迭起、边患丛生遂成为唐后期无法克服的政治痼疾。王叔文、王伍集团的永贞革 新,以改革弊政为目的,希望能借削藩、反对宦官专权来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 权,虽得到一些庶族地主的拥护,却遭到宦官、藩帅及一部分北方士卒、旧官僚 的激烈反对,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此种革新精神直接影响 了其后以“元和中兴”为标志的唐王朝重振,然毕竟是昙花一现。在随后绵亘数 十年牛李党争中,以牛僧孺为首的进士科出身的势力与以李德裕为首的依靠门第 晋升的势力直接对抗,相互排挤攻讦,极大地破坏了唐王朝政局的稳定。而在唐 文宗大和九年:“甘露之变”更是以一场极为残酷的浩劫,直接摧垮了广大文人士 子的信心。皇权尚在宦官的挟持之下,重振中兴之念遂成为绝晌,唐王朝大厦将 倾、狂澜即倒已呈无可逆挽之势。 而李群玉的一生正处在大唐王朝每况愈下的后期,是社会危机进一步酝酿、 深化至爆发前的晚唐前期。藩镇割据此起彼伏,宦官擅权甚嚣尘上,朋党之争愈 演愈烈。面对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唐王朝失去自救能力,士人前途一片黯淡。一 方面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党和有权势者所据, 一般士人在仕途上晋身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科场风气败坏,请托公行、交通关 节、行贿纳贿现象严重,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 困,甚至终身不第,故而晚唐时期出现大批失意文士。即以牛李党争而论,不少 文人就成了直接的牺牲品,连李商隐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未能幸免9 。而历时四十年 之久的“牛李党争”正是发生在李群玉活动的主要时期。斗争之烈,延续之久, 为唐代所仅见。特别是李德裕位相之时,力主重用门荫子弟,出身贫贱,而又无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学苑出版社,2 0 0 0 年,1 3 1 页。 参葛兆光、藏燕晚唐余韵中在党争的夹缝中一文,中华书局,2 0 0 4 锦 6 外力可依靠的寒士都被排除在主流政权之外。“宗绪凋沦,丘山贱品,幽沉江介, 分托渔樵”,出身如此低微的李群玉就是晚唐诸多怀才不遇的寒士之一。 对此,诗人感到郁郁不平:“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朱门待媒势,短褐 谁揄扬。”(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他深感环境的压抑, 以至“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这种出自草泽、无势可恃的心情在不少诗作中 都有反映。例如叹灵鹫寺石榴、山驿梅花二首诗中,诗人以无比同情的笔 调,哀叹山榴、驿梅不被赏识,为它们的冷遇呼喊不平,正是以此寄寓自己在坎 坷境遇下的痛苦心情,托物言志,我在物中。 其次,与初盛唐相比,晚唐文人整体地位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唐代文 人的处境,初盛与中晚时期有明显的不同,而晚唐一般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中唐 更趋低下卑微,处境更困厄艰难。唐代曾以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带给文人较 之前代宽松优裕的生活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辉煌的前程。初盛唐的文人社会 地位及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如十八学士、珠英学士、文章四友等。旧唐书王维 传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 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他晚年虽不甚得意,但生活上却优裕 而悠然自得,“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而那位性格放 纵、不加规检的四明狂客贺知章,在颇享荣华后,厌倦官宦生活,自请为道士返 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以给渔樵。帝赋诗及太子、百官祖饯”。,何等 尊崇荣耀! 曾几何时,文士的优游荣耀己成为往日云烟,曾提供给王维、贺知章 等文人的名誉地位以及优游别墅山川i 的生活境遇己随盛世而逝,代之的是广大士 人的贫寒凄苦以及精神上的痛楚。随着国力的逐渐衰竭,文人的处境日趋艰难。 晚唐一般文人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生活上贫寒困厄,他们大都处于社会的中下 层,而以下层为多。从唐人所注重的门第而论,一般文人是处于劣势的,这也就 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特别是科举仕宦途中的艰难困厄。 而晚唐多数文人苦心追求的是什么? 正是登科入仕。做为文人,登第入仕是绝 大多数入的立身之本与起码追求。晚唐以降,文人社会地位的日趋低微与家境贫 寒,更使他们把登第入仕看作最佳途径。而且这一时期,盛唐文人通过隐逸以及 从军立功而平步青云之路对他们来讲己很难走通,终南捷径只是盛世的产物。生 活贫寒的晚唐士子,也无力支撑优游隐逸的生活,况且在兵革屡作、帝王避乱播 迁,内忧外患的唐季,执政者尚且自顾不暇,哪有心思枉驾举闲逸! 再者,文人也 从历史与现实中体悟到从军立功的不切实际,他们看到的是如曹松所揭示的“一 后晋 刘啕等撰,( i n 唐书卷1 9 0 ,中华书局,1 9 7 5 年,5 0 5 2 页。 见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 2 5 ,中华书局,1 9 6 0 年1 2 3 4 页。 元 辛文虏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2 3 8 、2 3 9 页。 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的残酷事实。在这一情势下,登 科入仕乃是文人必须首先择取的道路。显然,晚唐文人的出路单一狭窄,几乎是 别无选择,只有把终生的穷通,人生与价值押在科举的赌注上。在未达目的之前, 他们自顾不暇,很难有更多的心思与余力志怀高远、慷慨激奋。 登第既是晚唐士子的追求,也带给他们身心交瘁的苦难。出路的狭窄使奔趋 于场屋的举子增多且竞争激烈。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中记进士“岁贡常不 减八九百人”,其时登科己是“艰难”。,“大中、咸通之后,每岁试礼部者千余人” 。,人数己增多。更何况中晚唐举场的竞争,结为朋甲把持操纵科场的现象更为激 烈险恶:“进士举人各树名甲开成、会昌中,又日:鲁、绍、琅、蒙,识即 命通。又日:郑、杨、段、薛,炙手可热。后有璩值、韦罗甲,又日:璃、 值、都、雍,识即命通。”。晚唐举场的险恶艰难,使黄滔不禁慨叹:“龙门有万 仞之险,莺谷无孤飞之羽。”众多举子“以梦笔之词,箴金之学,半生随计,没齿 衔冤”。温宪题崇庆寺壁诗云:“十i ;3 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 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可以说是晚唐般文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基于这 一情势,就可以理解文人在科场上的艰辛。而且,这必然从心灵、人格上折磨着 文人,摧垮着他们的精神,扭曲着他们的心灵。当时的李群玉也艰难的努力在这 条狭窄的道路上。 再次,诗人李群玉出生地偏僻亦是“不第”的一个主要因素。唐士子登第, 考试之外的人为因素往往更关键,得第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靠门第声望与过硬的 社会关系,需要公认的社会名流称引提携。而唐代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士 子更容易因利乘便。他们在其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而缺乏这种资源与背景优 势的南方士子要打进这个北人主导的主流文化圈却处处受制,寸步难行。在有同 等才力下,南人仕进的难度偏大。李群玉生地在长江之南的湖南。唐代诗坛,群 星璀璨,而湖南著名文人却寥寥无几。,真正进入主流文化中心的人亦不多,因此, 李群玉缺少引荐的社会关系。在这一方面,李群玉又处处受阻。 尽管如此,诗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宣宗大中八年( 8 5 4 ) ,已经羁旅流浪大半 生的李群玉徒步负琴,以“草泽臣”来京,诣阙上表,进诗三百篇。这是他在仕 途上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这一次他孤注一掷。此事的前奏我们可从唐才子传 及羊春秋的李群玉诗集序的考证中得知。李群玉并非一甘于寂寞之人,“与枯 五代 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卷一,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0 页。 北宋 王谠撰,崔文印、谢方评注,唐语林卷二文学,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8 5 年,1 3 9 页。 北宋 王谠撰,崔文印、谢方评注,唐语林卷四企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 清 董诰等编垒唐文卷8 2 6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3 8 5 8 、3 8 5 9 页。 据陈尚君唐诗人占籍考统计,岭南道只有2 7 人,而湖南较为著名的诗人只有李群玉一人。此文见陈 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6 5 页。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亦谈到:“有 唐一代,真正南方籍的作家不多,尤其在岭南、湖南,更是如此。”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2 1 7 页。 鱼涸蚌为伍,瞑且黄壤,虚谢文明”。终非其所愿。正是因为他心向高远,赴举落 榜后,忍辱沅湘多年,而未丧失信心,坚持“古书千卷要穷通”( 自遣) ,相信 自己如同郁掩陈迹的丰城宝剑,“泥沙难掩冲天气,风雨终思发匣时”( 宝剑) , 终将有出头之日。他终于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他的才华得到了裴休赞赏。会昌 末大中初,裴休任湖南观察史,曾延其入幕,与诗人相随登北楼,“岩障随高步, 琴尊奉圣游”( 长沙陪裴大夫登北楼) ,又尽情泛湖,“从今留盛会,谁看画兰亭” ( 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 ,“东山夜宴酒成河,银烛荧煌照绮罗。四面 雨声笼笑语,满堂香气泛笙歌”( 长沙陪裴大夫夜宴) 更见当时宾宴之盛、追 陪之乐。李群玉入长安,进诗三百,正是有当时在朝为相的裴休的引进,及中书 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令狐绚的推荐,令狐绚奏章中言道:“( 李群玉) 苦心歌篇, 屏迹林壑,佳句流传于众1 3 ,芳声籍甚于一时”罾,“上”闻而悦之,敕授弘文馆 校书郎。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 四韵诗中有云:“昨忝丞相召,扬鞭指冥鸿。姓名挂丹诏,文句飞天聪。”可见 李群玉得官后之欣喜若狂;“九霄降雨露,万国望时雍。巍巍致君期,勋华将比崇。” 对于宦途,他更有无限希望和憧憬。但致仕生活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完美圆满, 因为其耿介的性格他处处遭到排挤:“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惨惨心如虺,营 营舌似蝇”( 宵民) 、“凤兮衰已尽,犬也吠何繁。轻重忧衡曲,妍媸虑镜昏” ( 吾道) ,君王昏聩、小人得势的时局逼迫他不得不“傲然抽冠簪”( 送处士 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 ,从而发出无奈的感叹:“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 意在樊笼。鹿裘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请告出春明门) ,最后以求 仙访道、饭僧礼佛的方式自放林泉,“宦情薄去诗千首,世事闲来酒一尊”,看似 旷达,实则辛酸。 这次短暂入朝后匆匆清告南归,与令狐绚免职、裴休罢相不无关系。当时宣 宗皇帝李忱历史上称为“小太宗”。,是唐代最后一位英主。他龙潜之日,出入民 间,熟知利弊。在他当政之时,宦官势力己很大,“宦官之权反在入主之上,立君、 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宣宗本人也为宦官所立。宣宗曾与 令狐绚共谋消除宦官之事。,却走漏了消息,这使以宦官为代表的南司与以朝官为 代表的北司之间的矛盾更大。大中十三年( 公元8 5 9 年) 懿宗登基之后不久,令 狐绚去相,谏议大夫崔碹劾令狐绚日“求请者诡党风趋,妄动者群邪云集”,结合 李群玉进诗表,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第8 册,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3 1 7 页。 令狐绚荐处士李群玉状, 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 5 9 ,中华书局,1 9 8 3 年,7 8 8 5 页下。 北宋 王谠撰,崔文印、谢方评注,t 庸语林,学苑出版社,1 9 9 8 年,7 7 页。 清 赵翼撰、黄寿成校点,廿二史割记卷2 0 ,辽宁教育出版杜,2 0 0 0 年。 宣宗就对付宦官专权事问及令狐绚,绚密奏日“但有罪勿舍,有阗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见王仲 荦隋唐五代史( 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2 i l 页。 9 方干过李群玉故居诗中“讦直上书难遇主,衔冤下世未成翁”可知,性格耿 直的李群玉大概为令狐的冤屈而上书,却被疑为“诡党”、“群邪”。激烈的党派 斗争中,他最终心怀愤慨抽身而退。胡可先在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考察甘 露之变与中晚唐文学的关系时曾敏锐地指出:“甘露之变,使得文人产生全身远祸 的心理。” 这之后,“晚唐文人对于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深感忧虑,中唐时期那种 积极用世、改革社会的精神,被全身远祸、冷眼旁观的漠然心态所代替”。依此 看来,李群玉愤怒出京,其中既有失望、屈辱和辛酸,也有忧谗畏讥求全避祸对 政治的清醒。 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行役的痛苦,贫窘悲凉的哀愁,使诗人愁绪满结于胸。 笔者据羊春秋辑注李群玉诗集统计,李群玉诗中直接点出“愁”字多达5 6 次, 诗人在辗转于大江南北之时,也善于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多方面地展示抽象的 哀愁,如:“愁穷重如山,终日压人头”( 雨夜呈长官) 形容愁之重;“吴云楚 水愁茫茫”( 醒起独酌怀友) 言愁之“广”;“春与春愁逐日长”( 送客往涔阳 卷下) 形容愁之“长”;“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深”( 客愁二首之一) 言愁之“深”, 均给人以鲜明印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愁肠百结, 笔下物境中之客观物象也都涂上了一层不可抹去的悲愁意绪,或望雁生愁,“摇落 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 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 ;或听雨增愁,“春灯 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或闻笛添愁,“绿草 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或见风生愁,“瑟 瑟凉海风,西来送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