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萧氏父子自幼爱好文学,热情地参与文学活动,他们的文学思想既有 趋同的一面,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对儒家诗教说的接受、 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文学“新变”的趋势、文笔之辨做过较为深入的 探讨。他们的文学思想受梁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润及个人人生经历的 影响,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梁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萧衍、萧统 对永明文学的沿革,二人在文学思想的类似使得梁代前期的文学思想 保持其一致性和连续性;萧纲、萧绎引领梁代后期文学发展的新变, 他们的“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和“情灵摇荡”等文学思 想为梁代中后期宫体诗歌思潮主流地位的取得提供了思想保障;萧 衍、萧纲对梁代乐府诗创作流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萧氏父子文学思想梁代文学发展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h ex i a o sf a m i l yl i k e dt h ei i t e r a t u r es i n c ec h i l d h o o d ,w a r m l yp a r t i c j p a t e di n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c t i v i ty ,t h e i rl i t e m t u r ei d e ab o i hh a dh a s t e n e dw i t ho n es i d e ,a t t h es a m et i m ea i l dh a dt h ed i s t i n c ti n d i v i d u a l j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 yt e a c ht o s a ya c c e p t s ,t h e1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e m o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t h el i t e i a t u r e “c h a n g e s n e w l y ”t h et e n d e n cy ,t h es t y l e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p o e md i s t i n g u i s hh a v em a d e am o r et h o i o u g h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 i r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i si n f i l t r a t e dt h el i a n g g e n e r a t i o no f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i n d i v i d u a li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i n n u e n c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h a sc o n t r o l l e dt h e “a n gg e n e r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td i r e c t i o ni n t h ev e r yg r e a t d e g r e e x i a oy a n ,x i a o 1 1 0 n gt o f o r e v e rm ed e f i n i t eo r d e r ss t u d ye v 0 1 u t i o n ,t w op e o p l es i m i l a rw i l lc a u s et h e l i a l l gg e n e r a “o no fp r e l i m i n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t 上l o u 曲ti nt h e1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曲tt o m a i n t a i ni t su n i f o r m i t ya n dt h ec o n t i n u i t y ;x i a og a n 昌x i a oy ie a g e r l y a n “c i p a t e sl i a n g d a il a t e rp e r i o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w l yt oc h a n g e , t h e y ”s e tu pt h eb o d yt oh a v et ob es i n c e r e l yh e a v yf i r s t ,t h ea n i c l ea l s oh a dt o b ep r o n i g a t e “a n d “t h es e n t i m e n ts p i i i tt o s s e s ”a n ds oo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u g h t o b t a i n sf o rt h el i a n gg e n e r a t i o no fm i da n dl a t ep a r tp a l a c eb o d yp o e t r y 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m a i l l s t r e a ms t a t u sh a sp r o v j d e dt h et h o u 曲ts a f c g u a r d ;x i a o 1 1 y a i l ,x i a og a n gc h a n g e dt ot h el i a gg e n e r a t i o no fy u e f up o e mc r e a t i o nt o t h ec e f t a i ni m p e t u sf u n c t j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x i a o sf a m i l y 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 l i a n gg e n e m t i o no f 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d m e n t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一、引论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群星璀璨,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中古的时候,能深切 地感受到梁代文风之盛。著名的文选、玉台新咏,是现存最早、且有很大 影响的两部文学总集,宫体诗则是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诗歌现象,就作家的众多 而言,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罕见的,而这一切都与梁代萧氏父子( 萧衍、萧统、萧 纲、萧绎) 存在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有关萧氏父子的研究是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致分为文 选研究、玉台新咏研究、宫体诗歌研究和四萧作家作品研究四个方面。这 当中,文选研究早已成为显学,玉台新咏和富体诗研究也已取得重大进展。 相比较来说,专以四萧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著作并不是很多,有胡德怀先生的齐 梁文坛和四萧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 齐梁文学概论,中编为四萧评传,下编是四萧年谱;曹道衡先生的兰陵萧氏与 南朝文学( 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 ,从家族的角度研究南朝文学,剖析了兰陵萧 氏在齐梁两代政治和文坛上的兴衰,以及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为南北朝文学 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方法。这其中,三萧( 除萧衍外) 的个体文学思想以及萧 纲、萧绎与富体诗的关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之后就是他们个体之间的诗文创 作、思想性格等内容。总之,侧重四萧个体研究是其特色,而对于萧氏父子的文 学思想整体研究少有人关注,并且大家对于萧衍的文学思想更是论及很少。纵观 这几十年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关于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的整体研究,廖廖无,l 。 其中,有王以宪的论三萧文学观念异同( 九江师专学报1 9 9 0 年第4 期) , 从文学的情感因素、形式特征、“新变”趋势比较萧统、萧纲、萧绎文学观的相 同点,同时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三萧的思想性格方面探讨形成这种异 同的原因,文章从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对三萧文学思想的评述客观公正, 被收入当年人大复印资料。 由此可知,虽然学术界对四萧研究正处在逐步重视、渐见上升的状态中,但 是对这一课题的系统性、专题性研究则略显欠缺,对于四萧研究尚存进一步考察 的余地。鉴于此,本文以四萧的文学思想为研究重点,来进一步对萧衍、萧统、 萧纲、萧绎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将其放置在齐梁文学的大背景中,全面考察 萧氏父子在永明文学向宫体文学嬗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 梁武帝萧衍,其子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都在中国文学史上 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梁代的萧氏父子比汉魏的三曹父子,可以说是贯珠联璧, 堪称美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萧衍( 4 6 4 5 4 9 ) ,字叔达,南兰陵人,为梁朝开国之君。父萧顺之,为齐 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即位之后,前期在政治上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晚年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沉迷佛法,致使纲纪废弛,于太清三年( 5 4 9 ) 被侯景囚禁在台城,老病饿死。 萧衍早年为“竟陵八友”之一,博学多通,著述宏富,文集达一百二十卷。梁 书文学传序称梁武帝“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昭采异人,文章之 盛,焕乎俱集。”据梁书武帝本纪、南史粱本纪、隋书经籍志著 录,萧衍有多种著作:周易大义二十卷、尚书大义二十卷、毛诗大义 十一卷、礼记大义十卷、中庸讲疏一卷、涅梁、大品、净名、三 慧诸经义记数百卷、历代赋十卷、围棋赋一卷、净业赋三卷、围棋 品一卷、棋法一卷,等等。萧衍“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 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明代张溥称赞他“艺能博学,人君罕有”。 萧统( 5 0 1 5 3 1 ) ,字德施,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被立为太子,此时萧统 刚满两岁,天监九年入国子学天监十四年加冠,中大通三年( 公元5 3 1 年) 卒。 从史籍的记载看,萧统“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 悉能讽诵。”。“他常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 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回像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就曾做过兼职的“东 宫通事舍人”。,萧统为人宽容仁恕,谦和庄肃,对臣僚、下人、百姓无不宽和, 以至“天下皆称仁”。他一生编有多种文集。史载:“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 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 三十卷。”又编陶渊明集八卷,词林五十八卷,古今诗苑英华十九卷。 现存昭明太子集五卷,系明人从类书中辑录而成。其中诗赋二卷,诗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诸体皆备。梁代文学家王绮称赞萧统编撰的诗文集“括囊流略,包举 艺文,遍该缃素,殚极丘坟。”。 萧纲( 5 0 3 5 5 1 ) ,梁简文帝,字世缵,和萧统同母,为梁武帝第三子。中 大通三年( 5 3 1 ) ,昭明太子萧统病逝,萧纲被继立为阜太子。太清三年( 5 4 9 ) , 萧纲在梁武帝死后被侯景立为傀儡皂帝,大宝二年为侯景所害,年4 9 岁。萧纲 “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袒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 辞采甚美。高祖叹日:此子,吾家之东阿。”囝他六岁能作文,七岁而有诗癖, 一生基本上过着富贵悠闲的皇族生活,政治上并无明显的功过,在为人处世方面 也较为宽厚。著有“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 一卷, 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连璧= 三百 o 梁书武帝率纪( _ f ) ,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 。殷盂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梁武帝集1 7 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o 粱书昭媚太了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5 月北京版 。梁书昭叫太子传 “南史- 粱武帝诸了昭明太了传,中华书局1 9 8 3 年3 月 “j 筠昭明太子哀册文,季羡林总编传世藏书集库总榘三3 4 7 9 贞,海南用际新闻m 版巾心1 9 9 6 。梁书简史帝纪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简文帝集八十五卷,杂著六百余卷。明代的张 淳赞扬萧纲是“自古皇家撰论,未有若是其多者。”。 萧绎( 5 0 8 5 5 5 1 ,字世诚,自号金楼子,萧衍第七子,是萧统、萧纲的弟弟。 初封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侯景作乱,他 奉命在江陵举兵讨伐,大宝三年( 5 5 2 ) ,平定侯景之乱,即帝位于江陵,史称梁 元帝。在位三年,西魏攻破江陵,他被杀,追尊为孝元皇帝,庙日世祖,年4 7 岁。萧绎幼年患眼疾,眇一目,但是颖悟好学,五岁能诵曲礼,六岁解为诗, 下笔成章,才思敏捷,为世所称。四十七岁,已留下惊人的著述,如金楼予 十卷、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汉书注三卜 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老予讲疏、各地地 方志等四百余、文集五十卷,但多有散失,明人张溥辑有梁元帝萧绎集。 萧氏父子自幼爱好文学,他们对文学的本质、艺术形态及其发展规律都做过 较为深入的探讨。他们的文学思想虽然不像刘勰、钟嵘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但是其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只言片语的阐发,而是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他 们的主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梁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萧氏父子热情地参与 文学活动,他们的文学思想既有趋同的一面,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闪耀着 十足的个性光芒,在文坛上领一代风骚,对当时的文学影响巨大。同时因其活跃 创新的文学主张,大胆的文体改革尝试,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后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梁书简史帝纪 。殷盂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梁武帝集2 1 2 页,人民文学版社1 9 8 1 年版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萧氏父子文学思想分析整合 萧氏父子中,萧衍是唯一在文学理论方面没有留下完整论著的人,现存文献 中的相关表述比较匮乏,所以他的文学观我们只能从一些文献所载的片言只语中 略窥一二,由于前人论及过少,所以本文在分析萧衍文学思想将有所侧重。四萧 之问是父子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唱和,相互提携,以诗文的形式交流切磋 文学思想,因此在文学主张上有一定的传承性,对于一些文学问题都有相关的看 法和研究,如对儒家涛教说的接受、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文学“新变”的趋势、 文笔之辨上都有论及,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看法之中既有相同的主张,同时又存 在着自己的个性见解,好比是四个圆圈交织在一起,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各有自 己的空间。 第一节对儒家诗教说的接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具体表述为以“诗教”为核心的观点和对诗 经及其具体作品的批评。先秦儒家素重礼义、重教化,诗教则将这些倾向予以 强化。毛诗序中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诗教十分强调诗歌的政教伦理意义和安邦济 世、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功能,它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孔子常说“不学礼,无以 立”。古人往往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诗人作品的高下,提倡雅正的文风,确立文学 批评的标准是“思无邪”,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正平和之美。对于诗教说,萧氏 父子非常重视,在他们的著作或占论中都有相关的表述。 萧衍多才多艺,在南朝皇帝中是出类拔萃的,他“博学能文,阴阳、h 筮、 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他重视儒家文化,一个重要措旎是制定 “五礼”,礼是安邦治国、弘风训俗的大学问,自先秦以来就为历代所重视,到 南北朝时期,号称精于三礼( 即天礼、地礼、人礼) 的学者辈出。据杜佑通典 记载,自汉代以来,除汉初叔孙通制定朝仪咀外,通行的礼制都是遵循周礼 和仪礼中的规定。齐武帝永明二年,诏尚书令王俭制定血礼。萧衍即位后, 命群儒重新修礼,明山宾掌吉礼,严植之掌凶礼,贺踢掌宾礼,陆琏掌军礼,司 马裴掌嘉礼,沈约、周拾、徐勉等人参会其事。隋书礼仪志中记载,梁代 群儒历次讨论各种礼制问题,争议不清者,大部分有萧衍亲自裁决,而且他往往 言之有理有据。如,南郊只祭天帝,不祀五帝;郊祀二十八宿之外,增加十二辰, 恢复四海名【l i 大川的祭祀,等等。在这些争议论断中,充分显示了梁武帝萧衍的 。资治通牿卷五八,中牛书局1 9 6 3 年版 4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礼学研究水平。徐勉称颂五礼的制定是“洪规盛范,冠绝百王,茂实英声,方垂 千载。”的确,在当时社会要制定如此大部的礼制,不知道要多少人的努力才能 完成。尽管历代君主十分重视“礼”,但即使在两汉及西晋初这样承平的时代也 没有做出这般浩大的工程来,而今是由萧衍完成,足见其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和推 m o 在涉及到文学方面的人和事时,萧衍往往从儒家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并作 为依照和判断的标准。在和群臣的宴会唱和中,他提倡雅正的文风,多次夸赞那 些辞义典雅之作。 中兴元年,高祖入石头,时吴兴太守袁昂据郡距义师,乃使革制书与昂, 于坐立成,辞义典雅,高祖深赏叹之,固令与徐勉同掌书记。( 梁书江革 传) 是时礼乐制度,多所创革,高祖雅爱任才,乃敕撰新漏刻铭,其文 甚美又诏为石阁铭记,奏之。敕曰:“太子中舍人陆任所制石阕铭, 辞义典雅,足为佳作”( 梁书陆任传) 柳恽多才多艺,诗风“雅洁雍容”。,梁武帝设蜜时他“必被诏赋诗。尝奉和高 祖登景阳楼中篇云: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 深为高祖所美。当时咸共称传。”早在即位之初,萧衍便颁布问群臣音乐诏, 日:“声音之道,与政通,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直接继承了礼记乐记 中音乐人心治道的教化模式。文学教化、移风易俗是萧衍一贯的主张。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既是他原本就服膺的思想,也是出于政治、思想上治国的 需要。他在刚开始打败齐时,出于吸取教训、巩固政权的目的,就开始强调“夫 在上化下,草偃风从,世之尧淳,恒由此作”。,表示要“大予绝邦卫之音”。 此外,萧衍不满于南朝时“雅、郑混淆”的局面,下诏访集雅乐,“韶、护 之称空传,咸、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 斯谬,天人缺九变之节,朝宴失四悬之仪。”。沈约等七十八位文人相为应答。此 事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到了隋代,依然有所沿袭,隋书音乐志载:隋大 业六年,“音律节奏,皆依雅曲,意在演令繁会,自梁武帝之始也,开皇时,废 不用,至是又复焉。”天监五年,萧衍又置集雅馆,以招远学。 从萧衍的文学创作来看,他的诗文颇有儒学味道。一些诗歌,如逸民十 。梁书徐勉传 。哲道衡、沈玉成南北刺文学史,2 1 3 页,人民文学;i i 版社1 9 9 8 。霸府禁奢令,会上古三代秦汉一圉六朝文全梁文卷二f 儿,严可均辑,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 。梁书武帝本纪 。隋书爵乐志卜:,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 萧氏父子文学恩想研究 二章、宴诗、藉田、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等,就和儒家经典比较接近, 在内容上以宣扬儒家的思想,论述德治、礼教为主。逸民十二章的前六章, 表明他对人才的渴求,在题材、语言、形式卜可以说都是法古,文典质朴,如“我 闻在昔,有古天子,虞华骈圣,周昌多士,缉熙朝野,体邪经始”,全诗都是四 言,颇有雅颂遗风,沈德潜称赞它“渊渊浑浑,不类齐梁风格”。宴涛和藉 田中有对德化的强调重视和治化初成的欣慰:“止杀心自详,胜残道未遍。四 主渐怀音,九夷稍革面。”“仁化洽骇蠢,德令禁胎夭”撰孔子正言竞述怀诗 是一首表达对儒学的敬慕和思贤若渴的心态:“爱悦夫子道,正言思善诱”、“康 哉信股肱,惟圣归元首”。萧衍文中的儒学味道更浓,强调忠孝,直述六经。如 诏答周弘正,他直接跟臣下讨论儒家经典易,综述易经的研究历史; 答刘之遴上春秋义诏是和刘综述春秋的研究史;在答任防奏郊庙六代 乐中,他论述了礼乐祭祀的得失。 萧统的文学观集中体现在文选序、答晋安王书、答湘东王求文集及 、陶渊明集序等文章中。萧统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武帝萧 衍对他是作为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萧统三岁起读孝经、论语,五岁就读 。五经,可见其自幼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对儒学推崇备至,“若夫姬公之 集,孔父之书,与目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并且萧统 把这些儒家学说当作行动的准则,他在答晋安王书中说:“泛观六籍,杂玩 文史,见孝友忠贞之迹,睹治乱骄奢之事,足以自慰,足以自言。人师益友,森 然在目,嘉言诚至,无俟旁求,举而行之,念同乎此。”在文学上萧统崇尚雅正、 维护风教,他的文学思想与其父萧衍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二人都推崇雅正文风。 在他的诗文中有较多这方面的文学观点: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 著,桑问、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璨然可观。自炎汉中叶, 厥涂渐异( 文选序) 关雎、麟趾是有益于风教的,桑间、濮上是亡国的靡靡之音,诗歌 应当是表述志向的,要体现风、雅之道。陆任、殷芸等人亡故后,萧统对他们的 追忆之辞也多以“儒雅”作为衡量二人品质的标准: 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授经以来,迄今二纪一 ( 与殷芸令) 陆生资忠履贞,冰清玉洁,文该四始,学遍九流,高情胜气,贞然直上。 。1 沈德潜编古诗源,中华忙局1 9 6 3 年版 。萧统史选序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傥值夫子,必升孔堂。( 与 晋安王纲令) 萧统充分肯定了二人儒学的成就,赞扬其文章的温柔敦厚,高情胜气。翻阅萧统 的诗歌创作,类似的观念也不时可见,“孝若信儒雅,稽古文敦淳。茂沿实俊朗, 文义纵横陈。佐公持方介,才学罕为邻。灌蔬实温雅,搞藻每清新。”这首宴 阑思旧诗追怀故人,立意却不脱儒家思想的标准,“儒雅”、“敦淳”的字眼表 明了萧统尊崇诗歌教化的思想。“载披经籍,言括典坟。郁哉元气,焕突大文 人伦为何,五常为性。因以泥黑,犹麻违正”这首示徐州弟诗不仅在形 式上采用四言古体,用语也一味是那种典正平板的说教。其他像贻明山宾诗、 咏山涛王戎诗、七契等诗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萧统的这一文学主张。 而最能体现萧统这种诗文有益于风俗教化的思想的,则是他对陶渊明的接 受。晋宋以下,对陶渊明知者甚少,好者尤鲜。文心雕龙未曾言及渊明,钟 嵘诗品把陶渊明列为中品。而萧统在文选中录选陶诗八首,且替他编撰 陶集,并为之作序、作传。陶靖节集序赞其为人:“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 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素爱其 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能同时。”表达了对陶渊明衷心的崇敬。其所撰 陶渊明集序云: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 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 助于风教也。 这是萧统论述陶诗的社会功用,高度评价其“有助于风教”的社会教育作 用,是萧统对诗文应当有益于教化意见的明确表述。评陶的理想化倾向还表现在 他苛求陶潜闲情赋的看法上,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了陶潜文如 其人之后,接着说: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 必摇其笔端? 惜哉! 无是可也! 他认为像陶渊明这样的“大贤”是不应该写无助于讽谏的闲情赋这样的文章 的。闲情赋写对于所爱慕女子的眷恋之情,大胆,炽烈,真挚,刻画女子神 态也颇为传神,萧统认为渊明写爱情虽“终归闲正”,但爱的表白太直露、太热 烈,有伤温柔敦厚,有伤中和之美,没有讽谏作用。萧统的这一看法受到苏轼等人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的批评。苏轼晓:“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 与屈宋所陈何异? 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究其实,萧统责备陶渊 明作闲情赋,从另一角度表现了萧统崇尚雅正、注重诗歌教化的文学观点。 梁简文帝萧纲的文学思想散见于他的书信和序文中,诫当阳公大心书中 的一段话可谓众所熟悉: 汝年时尚幼,所阙者学,可久可大,其唯学欤! 所以孔丘言:“吾尝终 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 吾所不取。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萧大心字仁恕,是萧纲的第二个儿子。这是一封诫子书,其重点当在“立身之道”, 要勤“学”,“立身先须谨重”指立身必须首先要谨守儒家礼义之道。在勉励立身 之道后,又教以为文之道。萧纲明确地告诉大心:“立身之道”和“为文之道” 是不同的,各有各的标准,即他所说的“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对于 “放荡”一语的理解,学术界已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可以说是“恣意任性,不受 常规的检束”。的创作态度。“文章且须放荡”,即文学创作应当摆脱儒家礼义的 束缚,放任肆意地抒写感情。从儒家的传统观点来说,萧纲这一主张无疑是离经 叛道的,但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文学应当自由抒发真情实感,他的观点确有 其合理的因素。 可以说,“文章且须放荡”是萧纲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传统诗教说的颠覆。 与此相应,他在给萧绎的信中发表了更为具体的意见: 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则有所。未闻吟咏情性, 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慕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 湛湛江水,遂同大传。( 与湘东王书) 这段活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儒家的伦理思想、教化功能不必借助文学 这一载体来表现,六典三礼,吉凶嘉宾,“所施则有地”,“用之则有所”;第二, 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儒家经典在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方面有根本的不 同,二者之间完全是相互独立,而不存在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文学创作应当有 更多的自由和独创,要摆脱儒家诗教的拘束和限制。 在诫当阳公大心书和与湘东王书这两封书信中,萧纲将文学创作与 文学的社会功能完全分离开来,其观点代表了他文学思想的基本取向,这一发语 可谓惊世骇俗。但是,萧纲的这一主张并不意味着他对儒家思想的背离,同时, “东坡题跋卷三题文选 “ r 以先帅沦三萧史学观念之异| 司,5 3 贝,几江师专学报1 9 9 0 年第4 期 8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他对诗教说也并非全然的抛弃。 萧纲在昭明太子集序中写道:“窃以为文之为义,大哉远矣故易 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籍生,书契作,咏 歌起,赋颂兴,成孝敬于人伦,移风俗于王政。”又说:“惟天为大,圣人敬其德。 知几其神,圣人契其道。故龙官弱言之后,合揆于苍吴。鸟纪垂衣之君,昭格于 上帝,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于绿篇,氛氲于丹册者矣。”“流乐复雅,远符云 韶之世”,“运谧时平,鹩鹭咸修其文德”。“乐由阳来,性情之本,诗以言 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享,人伦敦序。”。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对人 伦风教是赞同的。因此,他的意见实际并不是要将诗教说加以彻底否定,而是主 张将纯文学创作与礼义教化相分离,有教化功能的文章可以作,没有任何教化功 能的文章更可以作,而后者尤其应当成为文章的主流,那些“性情卓绝,新致英 奇”。之作正体现于此。 梁元帝萧绎也认可文学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赞同儒家的诗教说,这一点在 金楼子和内典碑铭集林序中表现得较为集中。金楼子长期以来被古 典文学研究者所忽视,少有人问津,但它确实是一部相当重要的文学典籍,“使 中国文学从历史、哲学、各种非文学的母胎分离,并取得独立的标志性理论之一” ,一些日本学者认为可以同文心雕龙、诗品鼎足而立,现在对金楼予 的研究正处于上升趋势。整体来看,金楼子的撰述基本以儒家思想为主,这 从兴王、篇戒、后妃、诫子、说藩等篇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周 公没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没五百年有太史公。五百年运,余何敢让焉。”。把自己 同周公、孔子、司马迁放在同一坐标上,发语即以圣贤自居。他在立言中有 云:“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其美者则以叙情 志、敦风俗;其弊者只以烦简牍,疲后生。往者既积,来者未已。”用“叙情志” 和“敦风俗”两条标准来评价先秦诸子中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他既重视文学的社 会功用,肯定“诗教说”,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功能,推崇情感的自由抒发。根据 这些标准和原则,萧绎对齐梁文坛状况作了这样的评论:“夫今之俗,缙绅稚齿, 闯巷小生,学以浮动为贵;用百家则多尚轻侧,涉经记则不通大旨。苟取成章, 贵在悦目。龙首豕足,随时之义;牛头马髀,强相附会。事等张君之弧,徒观外 泽;亦如南阳之里,难就穷检矣。”反对当时文坛不通经典“大旨”、“苟耿成章, 贵在悦目”的创作态度。 萧绎非常注重修身,他认为“可久可大,莫过乎学;求之于己,道在则尊” 。南郊颂序,争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卜 o 请贺探奉述制旨毛诗义表,全上古i 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九 o 与新渝侯和涛书,仝1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殳卷l 。一 。曹旭论萧绎的文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金楼了妒苦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他要求用儒家的立身之“道”来严于律己,此外,他还非常提倡孝道,“夫天经 地义,圣人不加,原始要终,莫逾孝道”,将“事父以孝”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至。 其所著的孝德传、忠臣传、全德志、丹阳尹传等也可看出儒家文艺观 的对他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文学与情感关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 文学情感,就是人的情感在审美和文学领域的体现。文学情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在先秦时代就有文学情感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 征。老庄的崇尚文学创作的天工自然,强调“任其性命之情”。;屈原在创作中 提出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 主情说,都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观念影响颇大。这一时期,是人性的觉醒时期, 文学的情感问题得到空前的重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从作家论角度来讨论 文学情感,嵇康从文学功能上提倡审美情感,陆机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情感的 重要性,刘勰从情物关系上分析情感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一重要的文学思想,萧 氏父子都十分注重,他们都有不少探讨情感问题的占论。大体上看,萧衍、萧统 的情感观点侧重于情感的生成问题,外物与情感之关系:而萧纲与萧绎的重点则 在于提出情性问题,探索情感的表现论。 萧衍在净业赋中说道:“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净。感外物以动欲, 心缘想而成眚。”孝思赋序则云:“想缘情生,情缘想起,物类相感,故其然 也。”可以看出,萧衍认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与外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作者内心 的创作冲动、情感生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物的刺激和感发,他认识到文学创作 中情物互动的重要作用。这是接受了乐记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 感说”,即创作情感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反应。六朝著名的文论家对情物 关系都有所论述。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四纷”。,钟嵘云:“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的很全 面: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m 与学生书,伞i 二古- 代秦汉三国六朝义全梁文卷十六 “骈拇,序子集释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惜谛,楚辞章千u 岳麓书社1 9 8 9 年版 o 思美八,同l : ”文呲 “诗品序 ”文心雕屁i :| 诗 1 0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 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圭璋挺其惠心,英华秀 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 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他认为,季节的四时变化,万物的荣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情感,在进入构 思阶段时,与外物交融在一起,心随物动,意象渐明。萧衍的文学情感观点与他 们有许多类似之处。孝思赋云:“燕青春而差池,鸿索秋而翱翔。去来候于节 物,飞鸣应于阴阳。何在我而4 i 尔,与二气而乖张既视丹而成绿,亦见白而 为黄。扰性情以翻覆,泪神虑而迷荒。”鸿燕春去秋来,参差其羽,是自然界的 客观规律,而人则感物而动,文思激荡。在强调客体影响的同时,萧衍还肯定主 体的重要作用,肯定“万物之灵”人的主导作用,“感四气之变易,见万物之化 成。受天和而异命,禀地德而齐荣。焦螟于蚊睫,观鲲鹏于北溟。彼含识而异见, 同有色而殊形。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萧衍认为,情虽因感物而生, 但人是万物之灵,文学创作是要以主体的审美感受为前提,主体对客体实现自如 驾驭,伴随着主体展开想象的翅膀,情感不断深入,从而在情物相融的基础上使 构思谋篇的创作活动渐入佳境,达到给外物以艺术表现的目的。孝思赋云: 思因情生,情因思起。导情源以流澍,引思心而无己。 晓百碎于魏网,夜万断于中肠。心与心而相续,思与思而未央。晨孤立 而萦结,夕独处而徊徨。气塞哀其似噎,念积心其若狂。至如献岁发晖,春 日载阳,木散百华,草列众芳。对乐时而无欢,乃触目而感伤。 孝思赋是萧衍代齐后追忆双亲、表达孝敬的一篇抒情长赋,虽然不是专门论 文之语,但其中的一些文字语句却包涵了深刻的文学道理。“思因情生,情因思 起”,“心与心而相续,思与思而未央”,主体的思维是运思谋篇不可或缺的关键 环节。在其“献岁发晖,春日载阳”乃至“触目而感伤”的描述中,实际也可以 看出他对创作过程中情物关系的辨证认识。在他看来,主体对外物还须有所鉴别, 内心之“情”应该得到引导,应浚受到主体精神的制约。因为无论春日载阳,山 积白雪,还是山水丘壑,节候阴阳,内心之情生于其中,这样的感情无可厚非, 然而,人生于世,繁华世界,“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观五色之玄黄, 玩七宝之陆离。着华丽之窈窕,耽冶容之逶迤”。这些五色陆离之像,美目 “文心雕龙物色 。孝思赋仝上古三代秦汉三周六朝史全粱文卷 净业赋,争七古二代秦汉三围六j i l 】史全梁文卷 1 l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丰肌之容,“或乱情而惑虑,亦帽耳而堙心”。,并有可能导致“狂心迷惑,倒想 自欺”,“意识攀缘,乱念无边”。的后果。那主体应该如何鉴别外物,不受这些 声色的干扰呢? 萧衍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要以虚静的态度去对待 万物,即“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 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观人生 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要保持纯净的心境,凝神静思,然后达到心物合一 的境界,于是万趣汇入其中,得到审美快感。 萧统也同样关注文学的情感问题,与萧衍有不少类似之处,二人都侧重于情 感的生成问题。在萧统的著作中有相关的表述: 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 与其饱食终日,宁游思于文林。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呜 和,春泉生,暄风至,陶嘉月而熙游,藉芳草而眺属。或朱炎受谢,白藏纪 时,玉露夕流,金风多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或夏条可结,倦于邑 而属词,冬云千里,睹纷霏而兴咏并命连篇,在兹弥博。 其“睹物兴情,更向篇什”、“睹纷纭而兴咏”,指外物引发情感,情感激荡即产生 作品,也就是外物情感作品。而所提到的外物是指自然界的四时美景的 变化,它引起了诗人内心的种种情感波动。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包含有较为明确的 审美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外物、特别是山水自然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对文思 的感发作用。就物感说而言,萧统的认识已经达到了自觉的程度。萧统“性爱i l i 水”,受南朝山水文学的影响,“自南朝始,中国士人对于l l i 水的接受,逐渐由理入 情,以情之所需、情之所好,来体貌山川。”。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 太子)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 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侯惭而止。”萧统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因而将“性本爱丘山”,最终回归山川自 然的陶渊明引为知音,他向往渊明生活在那种高雅脱俗、自由自在的纯天然的环 境中,在他的答晋安王、七契等多篇文章中有鲜明的体现。文选赋类 设有“物色”一目,收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谢希逸 月赋四篇,亦属这种意识的反映。 萧纲和萧绎对文学情感的认识集中在“情性说”上,他们论述了文学创作要 。| 净业赋 净业呲 净业赋序 9 萧统符晋安 - 书,全上古二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伞粱立卷二 ”萧统符湘东i 球文集及( 诗苑英牛) 书全f :古三代桊汉一围六朝文牟粱文卷f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2 1 6 贝,巾华书局1 9 9 6 年版 1 2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抒发情性的问题。情性一词最早见于苟子情恶篇。此后董仲舒的春秋繁 露与王充的论衡都以情性言人性。情性一词用于文学,最早见于诗大序: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 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这种吟咏情性,目的是“以风其e ”,使文学为经世致用服 务,恰恰限制了创作主体自身情感、才性的自由发挥。齐梁时期,不少文人在其 论文中常提到“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屡次使用情性、性灵等类似词语, 情性一词的内涵逐渐丰富。台湾学者方元珍认为:“彦和论文学,主于情性。”并 引体性篇云;“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 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他认为:“刘氏以为决定作品风格之因素有四,即才、气、学、习。才气属天 赋之性情,学习7 属后天之陶染,发自情性之要求,融入情性之中,皆隋性之内 容。”。可以说齐梁文学评论已自觉地将情性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天赋和才学相联 系。随着齐梁文学意识的进一步自觉,萧氏兄弟进一步思索着情性与文学创作的 关系。那么情性指什么呢? 萧氏兄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在齐、梁时代,人 们的文学观念中并没有将情与性严格区分开,有时性与情是同义语。如梁书江 革传后校勘记中有“少有文情”的注解,日:“文情各本作文性,据南 史及册府元龟改。”可以得知,在齐梁时代,文情即是文性,文性等于文 情。可以推断,萧氏兄弟吟咏情性的论点中,重心和关键词是“情”。 萧纲认为,诗歌应当“吟咏情性”,他将“情性”抬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 位,推崇“性情卓绝,新致英奇”的文章。在著名的与湘东王书中,他对当 时的“京师文体”深为不满: 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疏,争为阐缓。玄冬修夜,思所不得。 既殊比兴,正背“风、骚。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 则有所。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慕酒诰之作; 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吾既拙于为丈,不敢轻 有掎摅。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 颜、谢,而观其遣词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丈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 可称,则今体宜弃。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 萧纲提到的“懦钝”、“浮疏”、“阐缓”、“既殊比兴”,是指那些恢恢乏气、虚浮 迟缓、软弱无力的文章,它们缺乏鲜明的形象和发自诗人内心的感情感染力。他 认为当时一些诗歌背离了风、骚的比兴抒情的传统,而是重复六经的政治说教。 方元珍( 文心雕龙 与佛教关系之考辩7 5 贞,台湾文史哲冉版社1 9 8 7 年3 月版 萧氏父子文学思想研究 诗歌应当“吟咏情性”,以抒情为主,抒发诗人受到感触而产生的心灵的律动, 如果模仿六经那种抽象的义理说教,则会使文章懦钝、浮疏、阐缓。值得注意的 是,萧纲强调诗歌本质特征是抒发性情,而这“情”,往往是感物而动的,即创 作主体受客体触发而产生的感情冲动,萧纲明确地将文章作为情感疏通的渠道, 将“情”视为文章的第一要义。在序愁赋中,萧纲清晰地描述了文学创作中 情物交融感应的过程,“情无所治,志无所求。不怀伤而忽恨,无惊猜丽自愁。 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虽复玉觞浮碗,赵瑟含娇,未足以祛斯耿耿,息 此长谣。”丰富、细腻的感情在心物交融后发而为文章,即形成了至情之语。在 劝医论中,萧纲进一步论述了这种观点,“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 今,或雅或俗,皆须寓目,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逸韵乃生。”诗歌创作要 “见意”,展现内心的真实性情,文学“是以沉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 因事而作。”。“寓目写心”是萧纲“隋性论”的核心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寓 目写心”综合了“物感说”和“缘情说”理论,指出了文学创作是外物触发和内 心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情是外物感召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发的,情物的结合是文 学创作产生的根基,是文学创作的先决条件。萧纲对文学“缘情”本质的f 确认 识,肯定了文学宣泄情感的功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纯文学的地位。 那么,萧纲所说的“情性”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呢? 他在答张缵谢示集书 和答新谕侯和诗书中对抒发“情性”的途径作了洋细的阐释,他认为“情性” 的题材不外乎两类:风景和美色。同其兄萧统一样,他也醉心于对自然山水的吟 咏中,但他的这些诗作不像谢灵运那样,借山水来抒发对玄理的感悟,他写自然 风景仅仅是因为这些具有美感,能够引起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他写女性美也是如 此,在他看来,女性的体貌、服饰乃至情感都是富有美感意蕴的,对女性美的欣 赏则是诗人“情性”的自然流露,对女性美体察得越深入,描绘得越精工,诗人 的“情性”也就越“卓绝”,有些学者曾指出萧纲的文学思想具有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主义倾向,其情感纯粹是个性的表白。 同父兄相比,梁元帝萧绎对“情性”的认识可以说又进了一步。我们知道, 情感与景物交融,经过艺术构思,形成为审美意象之后,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美 表现出来。陆机文赋在论述了景物关系之后紧接着说:“然后选义按部,考 辞就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神与物游”之后也说:“窥意象而运斤, 寻声律而定墨。”二人把如何运用词采作为情感表现的重要问题来探讨。萧绎则 在这一方面对“情性”的表现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他说:“至如文者,惟须绮毂 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文学刨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远幼师面试真题及答案
- 井下充填制备工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洗毛炭化挡车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巩义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模拟电路考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吉林市磐石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及答案
- 2025年普工面试英语试卷及答案
- 保险箱柜制作工数据备份规范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压试验工信息保密与网络安全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3年蒸汽管路设计
- 耳部解剖及急慢性中耳炎课件
- 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讲义 课件
- 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分析模型优质资料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进场验收记录表
- 军事训练教学法模板课件
- 物流设施与设备ppt课件(完整版)
-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整套教学课件
- 安检员X射线机培训-共86页课件
- (作业辅导)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班队原理与班主任工作》作业考核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