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秀水朱氏家族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秀水朱氏家族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 秀水朱氏是明清时期江南颇享盛名的文化家族。从呀末直至有清一代,家族 文脉一直不断,孕育了以朱彝尊、朱彝爵、朱昆田、朱休度等为代表的家族作家 群体,创造出了丰硕的精神文化成果。本文在继承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以朱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粗略地勾 勒出了秀水朱氏家族的文学发展史。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介绍了秀水朱氏家族的家族渊源、创作成就、文学特征, 探讨了这个家族在江南地区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史地位。第一部分介绍了朱氏家族 的概况,理清文人脉络及其创作情况,并从历史环境、地域文化等外在因素和家 风家学、文化教育等家族内部因素出发,阐述了朱氏家族崛起并显赫一方的原因。 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其中以家族典范人物朱彝尊为代表兼及朱彝爵、朱昆田。 首先,认真考察了朱彝尊的生平出处,从他的人生经历出发,对其诗歌创作、风 格演变、诗论、词创作以及词论进行了有重点、多方位的探讨。其次,突出朱彝 爵以心观物的写作特点和朱昆田以“清”、“苦”为特征的创作风格,揭示了朱氏 文人开始由注重对外部世界的描写转为对自我心灵探索的过程。第三部分在家族 文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朱氏家族文学的总体特征。其共性是“学问和性情 合”,同时指出了朱氏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由宗唐到祧宋的走向。第凹部分考 察了朱氏家族和乡邑文化的关系,介绍了朱氏文人在嘉兴地区交游、唱和活动及 其对区域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朱彝尊,文学特征,交游 a b s t r a c t z h uf a m i l yi nx i u s h u ia r e aw a sa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c u l t u r eg r o u pi nt h e s o u t h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e n do f m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o u sl i t t e r a t e u r ss p r a n g u n c e a s i n g l yf r o mt h i sf a m i l ya n df o r m e daf a m i l yg r o u po fl i t e r a r y a u t h o r sw h i c hw e r e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z h uy m u n ,z h uv i j u e ,z h uk u n t i a n a n d z h ux i u d u n u m e r o u sr e m a r k a b l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w r i t t e nb yt h e mw e r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b a s e do nl i m i t e d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k e su pt h ei n v o l v i n gm a t e r i a l s ,s t u d i e s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o ft h ez h uf a m i l y ,a n dd r a w s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o f t h ez h u f a m i l y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4c h a p t e r s ,w h i c h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m e m b e r s ,t h e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t h e 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s o u t ho ft h e y a n g t z e r i v e ri n v o l v i n gt h i s f a m i l y c h a p t e r 1 p r o f i l e st h ez h uf a m i l ym e m b e r sa n dt h e i r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e a s o n sw h yt h ez h uf a m i l yc o u l da r i s ea n d c o m et ot h et o pi nt h ev i e w so f t h ei n t e r i o ra n de x t e r i o rf a c t o r s ,s u c ha s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e x t ,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f a m i l yt r a d i t i o n s a n d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2s t u d i e sc a s e si n v o l v i n gz h uy j z u n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f a m i l y , z h uy i j u ea n dz h uk u n t i a n t h i sc h a p t e r f i r s t l ye x p o u n d sz h uy i z u n sl i f ea n df o c u s e so n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h i s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a n do p i n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 g i v i n gah i g h l i g h tt oz h uy i z u n s w r i t i n gs t y l e o fs u b j e c t i v i s ma n dz h uk u m i a n s w r i t i n g s t y l e e m p h a s i z i n gp o o ra n db i t t e r , t h i sc h a p t e rr e v e a l st h e i rs h i f tf r o mf o c u so n e x t e r i o r w o r l d t oi n t e r i o r s p i r i t c h a p t e r 3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m m o n 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z h uf a m i l y , w h i c hi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s e n s e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i sp a r t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t h r e a do ft h e i r t h o u g h t sf r o mw o r s h i p p i n g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t ot h o s e 趣 s o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4e x p l o r e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z h uf a m i l y a n d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i n t r o d u c e st h i sf a m i l ym e m b e r s a c t i o n si nl i a x i n g a r e aa n d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1 0 c a lc u l t u r e t w ot a b l e sa r ea t t a c h e dt o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b r i e fl i s to f t h i sf a m i l ym e m b e r sa n dp o e t r i e so nm a n d a r i n d u c k sl a k e k e y w o r d s :z h uf a m i l yi nx i u s h u i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z h uy i z u n ,l i t e r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 p i c n i c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受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杨菇 喻砷m 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体上发表、传撵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裼蕺 名:阢形隰们;,。夕 , 绪言 文学家族的勃兴一直是文坛上一种引入注目的现象。明清以前,- - 1 3 风雅,代 有才人的现象已数见不鲜。蒲人沈德潜日:“古人父子能诗者,如魏征西之有丕与植, 庾角吾之有信、诲公之有颞为最著,兄弟魁如应砀、应骢,了仅、了虞,陆杌、陆 云;至唐之五寞,宋之四韩,称尤盛焉。而杜审言之有甫,则祖孙著;王融前后四 世有籍,则祖及孙曾,俱以诗名于时。”“1 近人刘师培在总论宋、齐、梁、陈文学时,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试合当时各史传观之: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 世族,而世族之中,父子兄弟各以能文擅名。”嘲 此类情况迨至明清,更为蔚然,特别是在人文环境优越的江浙地区,大师辈出、 学派交杂、思想纷呈,梁启超曾这样评述江南在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大江下 游南北岸及夹浙水之东西,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为光 焰发射之中枢焉。”。3 这讨文学上的蔚然大观。与江南兴盛之家学亦有莫大关系。王见 诺有清一代学者,尤其是那些赫赫有名、左右一代文风的大师巨匠,大都有着深厚 的家学渊源,如黄宗羲、王念孙、刘逢禄等。众多科甲蝉联、朱紫盈门的文化世家 正是江南家学兴盛翰重要表现。其数量之多、声誉之离、人才之盛。都是以前文学 史、家族史上所少见的。如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所列嘉兴地区9 1 个 世家大族,家世平均为8 代,最长者达2 1 代之久,其中可称为文学世家的不在少数; 又如袁景星、刘长华崇川书香录中著录的门第在三世以上者,仅祟川一地就数 以百计;类似吴江叶氏“诗礼著望耀吴中”、“骈萼连珠惊文苑”,镇江戴氏“世传儒 稚代有闻人”、陆氏“文藻词章之富,历世九传,阅年数百”这样的文学世家,更 是举不胜举。这些都表明;文学家族已是明清文坛上普遍存在、不可忽视的一种文 学现象。相较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一大批 凭借家族门第恧累世垄断权辆的文学家族。明清时期的大都是一些由苦读而譬缨的 世守儒业的文化家族,体现了更加纯粹的文化性质。他们普遍重视家学传承、文献 收藏,强调祖德家风,以礼法自守,而且一般都门祚悠久,源远流长。明人文征明 云:“诗书之泽,衣冠之望,菲积之不可,”“支学家族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钓文化 积累和文学传承的过程,非一两代所能完成,而这个积累和传承的过程正是以整个 家族为依托。其基本特征是:家族以实现本家族的文化性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家族 成员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也是以文化型为主或具有文化特 征;家族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习惯,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家族具有相当的 文化积累,并有一定的文献储存;家族内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1 秀水朱氏正是这样一个家族。自三国定天下之姓,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 卑寒门,权归右姓以来,东吴即以“朱张顾陆为右姓”。朱彝尊在刘介于诗集序 中说:“予家吴中四姓之,先世自吴移秀水”,朱稻孙、桂孙也在竹姹行述中言:“先 世系出唐茶院公讳环之后,世居吴中,至明十世祖西湾公讳煜自吴江盛泽之三家村, 赘于秀水商河陈氏,遂家为。”由此可以看出,秀水朱氏自明初开始起家、壮大,并 在有清一代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士祯竹坨文类序言:“秀水文恪公以名德著万历 中,诸子姓彬彬继起号能文章,四十年来,浙西言文献必首朱氏。”钱塘厉鹗也在鹤 洲残稿中称赞:“海内称清门世德而有文者,必秀水朱氏”。确然,秀水朱氏自文 恪公以下,族中弟子,几代各有人,人各有集,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链。家 族中坚人物朱彝尊,既负“南朱北王”之美誉驰名诗界,又以浙西词派之创始人而 载誉词坛,著有曝书亭集8 0 卷、经义考3 0 0 卷、明诗综l o o 卷、另外还有 南车集、腾笑集、鸳鸯湖棹歌等,可谓沉沉伙颐。他的几位叔父及后辈亦 有诸多集子传世,初步统计,其家族有文名者共9 世5 4 人,其中有文集传世者约为 3 7 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家族作家群和如此大量的作品,其中定有许多值得一探的地方 和研究的空间。可惜的是,学术界对此至今还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现有成果也多 集中在对朱彝尊的研究上。 就朱氏家族个案而言,目前收集到的只有潘光旦明清嘉兴望族研究,此书对 明清两朝嘉兴的望族做了整体的梳理,其中秀水朱氏就是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连接 其他望族的枢纽。但它仅仅只列出了朱氏家族成员、彼此关系、以及和其他家族的 婚姻情况。可以说,这只是一部简单的家谱,根本没有对其家族进行文学上的研究, 更说不上对其成员的进一步查考。除此书之外,对秀水朱氏家族的研究似乎再无前 例可循。 2 对朱氏家族个体成员的研究,除了朱彝尊外,几乎不见对其他成员有任何的专 篇论述,出现明显的真空状态。关于朱彝尊的研究主要有: i 、最早出现的一篇论文是1 9 3 8 年7 月2 4 日,孝文发表在庸报上的朱彝 尊的词学论,其次是1 9 3 5 年9 月钱萼孙发表在学术世界1 卷a 期上的浙派诗 论。这只是先声,真正有规模的研究集中于2 0 世纪后於年。首先体现在几部重要 的批评史、理论史、诗学思想史、词学批评史、文学史、断代的诗史词史等著作中。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黄保真等中国文学理 论史、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方智范的中国词学批评史、骆玉明中国文 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严迪昌清词史、朱则杰清诗史等都有关朱彝 尊的论述,在很多方蔼比三、殴十年代的凡部圊类著作有所突破,对朱彝尊生平事 迹进行最系统、最全面研究的则是赣南师范学院王利民教授所著的博大之宗:朱 彝尊传,该书对其生平进行全方位阐述,用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将朱彝尊推向 了更广泛的阅读层面。 2 、就单篇专文来说,达3 0 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朱彝尊展开了全面 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少文章开始从追根溯源和整体的宏观角度 探讨朱彝尊“酵雅”说的渊源、内涵及其得失情况。2 、在论述朱彝尊诗学理论的 同时,很多文章已开始关注其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关系。3 、在阐述朱彝尊词学理 论的同时,一些论文已涉及到朱彝尊词学理论与词作的联系。4 、研究范式上突破了 此前相对单一板滞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态势,体现了一种当 代性特征。 这些研究,可以说取得了定的成绩。但与清代的小说戏啦研究楣较,浅有不 尽人意之处:研究成果不够丰富,阵容不够齐整;研究诗论的多,研究诗歌作品的 少:研究词作的多,研究词论的少;史料仍需进一步充实和考证;研究的方法、视 角、观念因袭痕迹较重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从整体氏族研究、个案研究、还是个体成员而言,秀 水朱氏都有值得探的价值和空间。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以秀水朱氏作为家族文学 研究对象,期能成为江南世家文学研究的又一个案, 一、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概论 作为明清时期显赫于嘉兴地区的文学家族,秀水朱氏人文鼎盛,风雅相继,子 弟多芝兰宝树,有“东南文学之宗”的美誉。然其崛起和兴盛,并不是文学史上一 个随意的偶然,而是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家族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谢俊美 指出:“人文地理的变迁是追索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探索一个家族兴裒的必要 条件。”阿一个家族的形成、发展,并对社会历史产生影响,与这个家族植根的土壤 是休戚相关的。居住环境、文化特征、人文素养,构成了文学家蝮起的环境基础, 逐渐影响人的文化心理意识。但一个家族之所以能产生众多的文人,并建构了家族 文人群体,是离不开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和熏陶的。这些条件相互作用,便形成了 朱氏家族彬彬为盛的入文景观。 ( 一) 朱氏家族渊源及创作情况 1 、谱系溯源家族初兴 秀水朱氏先辈为吴中名门巨族,与张、顾、陆姓并称江南四大姓。西晋诗人陆 机吴趋行就言:“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1 南朝至明清,这一整体格局基本 未变,而朱氏俨然已成四姓之首:“朱氏望在沛,其后避地丹阳。望又在吴,居张顾 陆三姓之上。”1 明景泰四年( 1 4 5 3 ) ,秀水朱氏十世祖西湾公朱煜自苏州吴江县盛泽三家村赘于 嘉兴府秀水县商河陈氏一族,完成了秀水朱氏家族由吴江而嘉若的过程。自此,朱 氏这一支就在秀水开枝散叶了。西湾公生耕乐公( 讳福缘) ,耕乐公生月梅公 讳恭) , 月梅公生有蕊子,长慕楱公( 讳敬) ,次慕宣公( 讳彩) 。幕宣公之子朱儒,由医而 显,是秀水朱氏崛起的先导人物。正如李真瑜在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所言: “以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为例,它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明清著名的文学世家, 首先经历了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由乡村而城市,第 二步是由读书而科举。”嘲这对朱氏家族来言,同样适用。自朱煜到朱彩,朱氏家族 基本都是以农耕为主,直至第四代东山公朱儒,朱家的处境才始变化。朱儒以医术 闻名遐迩,万历年间行医于京师,“值大役,治活无算,授太医吏目,后升院使,尝 4 侍疾禁中。”“又载:“( 朱儒) 以医显,仕至封政大夫,太医院院使,以其子赠光禄 大夫、桂国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由医而显是朱氏家族走向仕途的 第一步,完成了由农村而城市这样一个过程,这对朱氏家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由医至仕终难长久,读书科举才为正途,这是科举社会官方和民间的共识。朱氏 家族中完成这关键一步的是朱儒之子养淳公朱国祚,他先以太医院籍,补顺天府学 生,后中万历壬午乡试,癸末赐进士第一人,除翰林院修撰,知起居注,历司经局 洗马,迁谕德,进右庶子,戊戌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摄本部尚书事。是年。 命入东阁,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寻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回籍,卒 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叔父、乃至祖父,均以文恪公显,皆赠官如东山公,妣赠 一品夫人,秀水朱氏由此开始兴家,其子孙或承其荫,或科举两仕,一时英才辈起, 显赫乡里。如文恪公之子大竞( 字君褥) ,由官生除督察院照磨,历都事,署经历司, 天启初授职阶修职郎,寻升太仆寺丞,迁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后出知楚雄府事。 又如从子朱大启( 字君舆) ,“万历已酉,以秀水籍顺天乡试中试。庚戊赐同进士出 身。除南昌推官,擢吏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崇祯初升太常少卿转太仆卿再转大理 卿,迁刑部左侍郎赠尚书。”“4 “相国门荫高,子孙盛繁衍”o ”,孙辈中入仕为官者 更不在少数,如朱茂晖、朱茂时等,难以罗列。正如清代小说所言:“大凡大家,出 于祖父,以这支笔取功名。子孙承他的这些荫籍,高堂大厦,衣轻食肥,美姬媚妾, 这样的十之七八”o ”,这虽为小说家言,难免有点夸张,但也有一定的社会依据。 秀水朱氏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得力于文恪公才由一般耕读之家起家,子孙繁茂,人 才代兴,冠盖云集,成为嘉兴地区卓有影响的名门望族。后辈在论及文恪公时往往 带着无限自豪,奉其为家族之灵魂。 2 、人才鼎盛各具文名 李真瑜认为:“文学世家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是其形成的 基本规律。“6 1 朱氏家族在完成文化积累的过程中,更有一代代的文学个体积极参与 文学活动,形成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链。在明清两朝,朱氏文学家族之名,几乎已 是海内公认:“海内世家多矣,然不徒以门阀相高而以学问文章继其家世者,秀水朱 氏称为最焉。”“。确然,秀水朱氏子弟具有多方面的才华,擅诗赋、能文章、通经术、 著史书、善书画等,为了尽量全面地勾勒出秀水朱氏文学家族的整体面貌,在此拟 列举朱氏家族主要文入及其创作情况,以期能对其家族的文学面貌作个直观分析。 朱国祚( 1 5 5 9 1 6 2 4 ) ,字兆隆,号养淳,谥文恪。万历癸未状元,授修撰,历 礼部侍郎,光宗立,起礼部尚书,命下而光宗晏驾。熹宗嗣位,与叶向高同赴召晋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因疏救大司寇王纪不报,叹日:去大臣如小吏,事不可为矣。 遂告归,卒赠太傅,谥文恪。国祚学问淹雅,言行醇笃,为政持大体,以清白自励。 有孝宗大纪l 卷,册立疏草l 卷,另有介石斋集2 0 卷。横李诗系收其 诗三首。如“亭亭老桧垂云气,孑孑危峰胃薜萝。烟锁空林人迹绝,香浮宝地梵音 多”之句,雅洁澹泊,人谓之“清”,有“冰荷在壑,冷香袭人”之誉。俞右吉称其 诗:“即以诗论。自抒性情,不事沿袭,诸体俱合,不失正始之音。”“” 朱大启( 1 5 7 6 1 6 4 2 ) ,字君舆。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南昌司理。举卓异第一, 入为吏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时魏忠贤用事,遂引退。崇祯改元,擢太常少 卿。已而以添注太仆卿督饷江右。历刑部左右侍郎,寻署部事,多所平反。以疾告 归。卒赠刑部尚书。有曼寄轩集、自叙年谱、东曹笔疏、考工记辑注存 世。因其晚爱结方外社,与秋潭、萍踪、雪峤诸法侣游,更唱迭和,故曼寄轩集 禅诵之言居多。 朱茂晖( 1 5 9 8 前后- 1 6 7 5 ) ,字子若,国祚孙,诸生。以祖荫授中书舍人。博览经 史,诸子百家,靡不兼综。性乐取友,名列复社第一集,同盟奉为伦魁。古文辞原 本六艺韵语,不屑蹈袭前人尺牍,日可百函。所辑禹贡补注,徐孚远谓:“当于 程泰之傅同叔并垂。”“o 为朱彝尊嗣父,并以其通籍,赠徵侍郎、日讲官、起居注、 翰林院检讨。诗入御选明诗、携李诗系,著有悔在先生集。 朱茂时( 1 5 9 3 - 1 6 8 2 ) ,字子葵,秀水诸生。司冠大启子,以荫入仕。为工部治河 于张秋,崇祯时提拔为贵阳太守,刚明果决,摘伏如神,战擒叛酋,年8 9 卒。因为 经历不同,子葵与朱氏家族其它文入在诗歌内容上差异显著。成春堂遗稿中最有 特色的便是描写苗邦风土人情的作品,其中亦间杂着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其妾黄媛 贞,字皆德,亦能诗,有卧云斋诗集。 朱茂晒( 明末清初) ,字子芜,茂时五弟。崇祯间国子生。诗风清雅,如清明 6 日过高梁桥作二首之一:“高梁河水碧弯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 岸花不断接禅关。”著有石门遗稿。 朱茂啁( 明末清初) ,字子蓉,号东溪,茂时六弟。县学生。擅诗文,兼工书法。 陶情诗歌,专学太自。如其南湖醉歌呈姜给事蜾及诸同座有言:“壮士沉吟空叹 嗟,萍浮浪梗随天涯。尊前有酒且尽醉,城头黯淡悲鸣笳。”甚有清莲“会须一饮三 百杯”之遗风。多首诗歌入选橇李诗系和御选明诗,有镜云亭集传世。 朱茂曜( 明末清初) ,字子蕃,号惟木。天启中补嘉兴府学生,承荫入国子监, 晚栖心禅悦,谓人世大梦,录古今史传及所见闻,凡梦兆之可征者号征梦录。暇 赋六言诗,积累千百,有惟木散人稿,惜没后其稿悉亡,唯在携李诗系类的 地方性诗集中偶见一二。 朱茂防( 明末清初) ,字子葆,承父司寇大启荫,为明太学生。好结客,所居山 楼,四方名士多宴集其中。唱酬吟咏,极一时之盛。明亡后多故国之思:“节物惊心 感岁华,篱边丛菊自开花。关河冷落低残树,故国凄凉久种瓜。风景已随人世换, 茱萸犹傍酒杯赊。天边鸿雁归飞急,客子衣单何处夸。”( 九日) 朱茂曙( 1 6 0 0 1 6 6 3 ) ,字子蘅。国祚孙,大竞子。彝尊父。天启初补秀水县学 生。少善属文,工行楷书,能画山水竹石,为董文敏所称。明季即弃去诸生业,经 史之外,旁习天文医 诸家书逾数十万,言尽通其术。晚虽书画亦屏不复为,惟时 寓于奕以自遣。既卒,乡人私谥安度先生。其诗疏朗淡雅,彷佛不甚用力,而情境 自现。如鹤洲对酒:“已收桥下钓,复此石上酌。百尺凌霄花,纷纷落红萼。”颇 有王摩诘之味。有春草堂遗稿。 朱茂皖( 赐末清初) ,字子蒂,称芾园先生。文恪孙,茂曙弟。岽祯初补嘉兴县 学生,甲申后弃去。以教授生徒为业。其人品行高洁,故友邱岳以子相托,皖视若 已子,为之娶妇,教以学文。朱茂皖虽不以官显,然在嘉兴地区的影响却是不低。 这主要归功于他的诗歌成就和社会活动,如开塾授徒、广招诗友等等,“先后授徒三 十余载,弟子著录百人”“”。有颇颔集,诗入御选明诗。 朱彝尊( 1 6 2 9 1 7 0 9 ) ,字锡鬯,号竹姹,晚称小长芦钓鱼师。国祚曾孙,少聪 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肆力于易、书、诗、周、春秋左氏传 7 等,客游南北必橐载十三经、二十一史自随。清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举博学 宏词科,授检讨,与修明史。后入南书房,因私自钞书被劾,引疾归。从此放情 山水,殚精著述。学问博赅,精于金石考证,长于古文诗词。诗与王士祯齐名,时 称南朱北王。词宗姜夔、张炎,为浙西词派创始人,与陈维崧合称“朱陈”,刻有朱 陈村词。建有曝书亭,藏书八万卷,先后完成经义考三百卷,明诗综一百 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词综三十六卷,手删其诗文合集曝书亭集八十 卷。平生著作,可谓沉沉伙颐。正因为其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俨然已为朱氏文学 家族的典范人物。 朱彝爵( 1 6 6 7 1 7 0 8 ) ,字宁臣,号苎塍先生,贵阳守茂时子,竹姹从弟。少颖异 能文,年十四而为诸生。曾任杭州司训,为人孤清介立,不与入俯仰。诗风冲淡闲 远,“炯然独出如孤鹤之鸣九皋,古琴之奏于松风涧响中也”,有鹤洲残稿传 世。 朱彝鉴( 1 6 3 6 - 1 6 6 5 ) ,字千里,朱彝尊同胞弟。精篆法,善画,兼工篆刻、艺事。 卒年仅三十。朱彝尊认为其诗“长于送别”,有笏在堂遗稿。 朱昆田( 1 6 5 2 - - 1 6 9 9 ) ,字西唆、文盎,彝尊子。好读书,含英咀华,少有才名, 京师呼为“小朱十”,称其为“文盎之诗才雄骜,吐故纳新,无一字拾人牙慧,亦其 耳濡目染、胚胎家学者深矣”r 2 1 o 工诗善书,“小得固已精致隽洁,大者磊落排界” 。“,时人认为有李义山、杜樊川之貌。同时学问博洽,著有南北识小录、三体 摭韵,诗作有渔笛小稿存世。 朱建子( 乾隆年间) ,字辰起,彝尊从子。著有制服图考八卷,编集历代丧 服礼制。所引经传礼书及诸家文集,颇称赅洽。 朱桂孙( 1 6 7 3 一? ) ,字楫师,号岩客。彝尊孙,监生。少承祖训,工书画。 朱稻孙( 1 6 8 2 一1 7 6 0 ) ,字稼翁、芋坡,晚号娱村,彝尊孙。少孤,由祖父抚养。 雍正贡生,官州判。乾隆元年举鸿博,报罢。性刚介,不谐于俗。书法自成一家, 先学于汪士铉,后取法柳公权,米芾,经长期刻苦临摹,终于自成一家。工八分篆, 尤以小篆为精。曾协助编纂春秋传说汇纂,拿出家藏的二百七十多家著作,以作 参考。晚年虽贫困,八万卷曝书亭藏书却珍藏无缺,还刊刻了朱彝尊的大半部经 8 义考,开设四库全书馆后,诏令各省征访遗书,他把这部遗稿全部奉上。能嗣 家学,工诗,生平足迹半天下。晚年追忆旧游,作纪行绝句二卷,拟乐府三 卷,又集早年诗作为六峰阁诗稿。 朱丕散( 雍正年问) ,字恺伸,号菊塍。贡生。工诗,雅凤巢诗稿,并和竹姹 先生,有洞庭湖棹歌一集。 朱振飞,字南九。以书名世,径寸以下楷字尤精洁。能鉴别古帖,尝以欧阳询 法写李憩安八十四法,刻石以示学者。 朱振祖( 1 7 0 3 一? ) ,字绳武,号香溪,彝尊曾孙。书宗欧阳,指墨花卉,生动 可观,善度曲。有醌坊吟草。 朱休度( 1 7 3 2 1 8 1 2 ) ,字介裴,号梓庐。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任期 满,被荐选为江西新喻县知县,后调山西广灵知县。在广灵供职七年,体恤民情, 被百姓称为“良心官”。离职时,百姓挽留不成,即取其“壶山垂钓小像”刻于石壁, 以作纪念。三十年后,又把他作为名宦入祀。嘉庆初辞官归里,主讲剡州书院,选 秦汉以来的文章作为教材。其诗重格律,曾自刻诗一千零八十首,为小木子诗三 刻。另有学海观沤录、皇本论语经疏义考、紫荆花下闲钞、游笔、三天 竺志等。 朱辰应( 约1 7 6 6 前后) ,字载坤,号清谷。朱彝尊之族孙。为诸生。与其妻徐 氏俱工古文词,家虽赤贫,夫妇唱酬甚乐。著有清谷文钞。 朱休承,乾隆十八年举人。官陕西城固知县。著有益轩诗。 朱麟应,字梧巢。乾隆庚午举人。工诗词,隶书。有耘业斋诗稿、耘业斋 词稿,亦有和朱彝尊之作,同题为鸳鸯湖棹歌。 朱鸿,字云陆、钧鹿,号小梁。嘉庆壬戌进士,授编修,累官至湖南粮储道。 道光十年后辞官,仍居京师。撰考工记车制参解。精研算学,曾依杜德美之割寰 九术法求圆周率,达到了四十位。又通音韵之学,著有声音谱、声字荟录等。 朱墨林( 嘉庆年间) ,彝尊五世孙。有文名,曾与冯登府合辑曝书亭外集。 以上列举的只是秀水朱氏文名较盛者。未能提及的不胜枚举。然其家族文学之 盛,创作氛围之浓郁,普及范围之广,传承之久远亦能由此一斑而推及全豹了。最 9 后欲拟秀水朱氏简明谱系表,冀能更全面更直观地反映朱氏家族文人及其传承关系。 秀水朱氏家族主要文人简表 ( - - ) 朱氏家族人文蔚起原因小探 1 0 1 、外部生态环境 处于杭嘉湖平原的嘉兴,是个历史悠久、风物清嘉的水乡泽国。萨都刺过嘉 兴曾言:“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便是对嘉兴的咏叹。朱氏文学家族的崛起和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 积淀亦是息息相关。 嘉兴古名携李,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初属吴,后属越。吴黄龙三年 ( 2 3 1 ) “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 2 4 2 ) 始称嘉兴。南宋建都临安,嘉兴为外围重镇,有“三辅”之称。又因宋孝宗诞生于 此,庆元元年( 1 1 9 5 ) 升郡为府。嘉兴历来就是个富饶之地,有“嘉禾一穰,江淮 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3 的说法。此时更加繁荣,境内水田大量围垦开 发,擅稻米鱼盐之利,又盛产丝绢手工艺品,“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百工 技艺与苏杭等”乜4 1 。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朝时,在农 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 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之谚语,桐 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 府”,“江东一都会也”,及至清,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修筑杭州湾沿岸海 塘,社会经济更加发达,市镇更加繁荣,“陆有蚕桑麻麦粳稻之利,水有菱藕鱼蟹之 租。行者乘船户外,居者织机绞宵中”啪1 ,号称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丝绸之府。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为嘉兴人文的鼎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历史上嘉兴 英才辈出、人文蔚然。西汉时有辞赋家严正、严助;西晋有文藻宏丽的陆机、陆云; 东晋有小说祖师干宝;唐代有十大名相之一的陆贽;到了明清时期,风雅相继,更 极一时之盛。乾隆年问沈德潜选编国朝诗别裁集,选取清代诗人9 0 0 人,嘉兴籍 诗人有5 0 余人。民国初年徐世昌编晚晴移诗汇,共收清代诗人6 1 5 9 人,嘉兴诗 人占了5 1 0 余人。今人钱仲联先生编辑清诗纪事,收诗人6 0 0 0 余家,嘉兴诗人 有3 5 0 余人。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嘉兴鼎盛的人文状况。且看王店一镇,更足观之。 王店位于嘉兴市郊之南,海宁市之北。天福二年( 9 3 7 年) 嘉兴镇遏使王逵居此,植 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 即梅里) 。后簪缨相继,日渐殿庶,遂成巨镇。清光 绪梅里志言,至明中叶,这里“镇民之居,夹河成聚,为里者三”,成为嘉兴四 镇之一。人文荟萃,诗人词家蔚为大宗。清中叶冯登府在重修曝书亭记略中言: “梅里,诗海之一波也,自元至今,刻传无虑数百家”啮1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亦称其为“词人荟萃之乡”。1 乾隆时许灿所编的梅里诗系收有梅里诗人3 2 4 家, 诗作3 4 7 3 首。吉往今来。现仍传世的梅里诗词总集有梅里诗系3 0 卷,续梅里 诗系1 2 卷,梅会诗选3 2 卷,梅里词集8 卷,个人诗词集更是不计其数。而 且,此间诗人、词人多卓荦大家,蜚声全国。如明末清初的诗人周贫( 青士) ,有采 山堂集,其作品“超拔不俗,不轻袭前人片语”汹1 。同时的王庭( 言远) 、王翔( 介 人) 诗作也有重名。嘉兴三李,李绳远( 斯年) 著有寻壑外言,李良年( 秋锦) 著 有秋锦山房集,李符( 分虎) 著有盍簪集、耒边集,都蜚声南北。 此外,嘉兴崇文好学的乡风对朱氏家族文化性格的形成起着更直接的作用。嘉 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啪1 ,非常重视教育。据嘉兴府志记载“郡县设 学始于唐,嘉兴笃学亦盛于唐陆宣公是也川,“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 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乡之大夫士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 民皆教子孙读书”。“,“户户读书,入井西之图画。人人谭理,擅江左之风流。” 官学在嘉兴比比皆是,至于义学、族学、村学、家塾、义塾、门馆等更是不计其数。 如秀水一地就有雁湖书塾( 王江泾附近) 、文湖书院、景贤书院( 城南隅) 、江南书 院、肃成书院、翔云书院、陈氏义塾等。不仅官府专拨学田予以播扬,“宋庆历中始 颁田,于道五年赐田五顷”。”,民间也有很多个人捐助的“义明”,秀水县恚载: “监院凌某置义田九十九亩三分九里,万历中三次问发入官田九十四亩、十八年沈 文锐助天一百亩。共田两百九十三亩三分九厘,后又加四百亩。”1 “诗书之泽,衣冠之望,菲积之不可”o ”,通过一代代入的努力,在文化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后,嘉兴名家胜族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局面。 如嘉善魏氏、李氏、曹氏,平湖陆氏,海宁查氏、陈氏,嘉兴钱氏、朱氏,海盐朱 氏、张氏、彭氏,桐乡严氏、汪氏等,都是一门几世多诗人的诗歌家庭。如海宁朱 嘉徽“一子三孙一媳一女,皆工诗。偶倡一章,门内和者已有六人,艺苑以为佳话” 脚1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所例9 1 个世家大族,其中大都由读书起家,也 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据嘉兴府志统计,明清两代嘉兴共有巍科人物( 状元、榜眼、 探花、传胪) 2 7 人,进士7 3 0 余人。且嘉兴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这有利于文人广 通声气,建立广泛的人才网络,使得嘉兴的人文更加彬彬为盛,( 同时) 也使其文化 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朱氏文人生活于这么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仿佛如鱼得水,充分浸染其中。 汲取地域文化之精华。如朱彝尊的叔父辈,广泛地与嘉兴文人如王庭、缪崇正、范 路、褚醇等进行交流,或浏览名山胜景,或宴集考证金石,或广结诗社,或以文会 友、诗词达情,从各方各面向他们讨教诗艺,进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特别是乡 里的一些文化名人如曹溶等,对朱氏文人的影响更为明显。 曹溶,字洁躬,号秋岳,晚号倦圃老人。历官明清两朝,工诗词,勤于著述,有 静惕堂集。家富藏书,爱提携后进,奖掖人才,为明末清初浙西的文坛领袖,主 诗坛数十年,“才士归之如水赴壑”。曹家与朱家有姻亲关系,他与朱茂躁从小同学, 砥砺诗艺、探讨学问,又同年中举,交往非常亲密。而在后辈中,他最赏识的是朱 彝尊。朱彝尊曾经在顺治十三年( 1 6 5 6 ) 和康熙三年( l 6 6 4 ) 两次寓曹溶幕。他对 朱彝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竹姹登上词坛是曹溶提携的结果:“逮余 客大同,与曹使君秋岳相倡和,其后所作日多,谬为四方所许。”。”在词学理论上朱 彝尊也是相承曹溶而来,标举“醇雅”,不主议论,不求淹博,不尚丽藻,不矜小慧。 其次便是曹溶的藏书理念对朱彝尊的影响。曹溶一生颁以藏书为乐,晚年筑“倦圃” 聚书其中,暇则与宾客游觞吟咏。历来藏书家大多以藏有若干秘籍为尚,访得珍本, 视为拱璧,秘而不宣,决不愿借于他人抄副。而曹溶撰流通古书约。认为古书应 该流通,互相传抄。朱彝尊接受这种思想并积极响应,他曾借抄于史馆及宛平孙氏、 昆山徐氏、无锡秦氏、晋江黄氏等诸多私人藏书家,曝书亭八万卷藏书,手抄而成 竞有三万卷之多。同时,亦有很多藏书家借抄于朱彝尊,如与之关系极其密切的曹 寅,凡是曝书亭之书,他均抄有副本。徐乾学刊刻的通志堂经解,亦是借朱彝尊 曝书亭藏书及常熟述古堂藏书家秘本编成。充分响应了曹溶提出的藏书家之间应互 抄互借,广为流通的呼声。 可以说,嘉兴地区蔚然的人文、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朱氏家族的文学素养、学 术志趣营造了一种良性的氛围。这种文化的熏陶,既开阔了朱氏家族成员的眼界, 又拓展了其创作鲍思路。朱彝尊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丽难成,独学两无友则孤陋 而寡闻”,亦是对此之解说。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文学家族的崛起,从普遍性来看,需要两大外在 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基础,二是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状况受限于社会经济条件,嘉 兴地区“煮海盐刁斗,栽桑富绮罗”,这样的经济优势在推动整个地区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无疑是显而易见的。而耕读起家、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更是文学家族崛起的社 会文化基础。 秀水朱氏就是在嘉兴这片经济繁荣、民风尚文、学校书院林立的文化沃土上成 长起来的。其崇文好学、诗书传家门风的形成与明清时期嘉兴地区地域文化有着紧 密的联系。家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文采彬彬的人才,进而建构起家族文人群亦是嘉兴 整体文化氛围感召的结果。 2 、家族内在因素 携李地区的社会环境为朱氏文学家族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其成长 之沃土。但是一个家族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众多的文人,形成深厚的文学积淀,进而 构建起一个家族文学群,最主要的还是家族内部的熏陶、教育和家族成员的努力。 ( 1 ) 家风家学 钱穆先生在谈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时曾说:“今再汇纳上面 各项叙述而重加以一番综合的说明,则可谓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 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 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 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啪1 确然,家风家学是一个文学世家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家风是家族得以维系 的灵魂,而家学是一个家族构建文人群体的前提。”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宗 法社会中,注重血缘身份、强调伦常秩序、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一般“邦之 桢干,里之仪型”的家族所共同奉行和强调的教化典范。秀水朱氏对子弟的教育, 当然也非常注重孝悌、友恭。族中孝友之人历代迭出,相沿成习,蔚然成门庭之风。 如朱大竞,闻母何太夫人讣,即“解印绶归”“”,朱大启“闻先文恪公之讣,请于 朝,乞归持服德陵”“,朱茂曙“为人恂恂儒雅,笃于孝友,取予进退,介丽有节” m 1 ,浙江通志载其二事:“太傅尝荫一孙,以予茂曙。茂曙不受,叔某富而无子, 1 4 以次当嗣,又不受悉以推诸弟。”m 1 此种风范,举不胜举。然而朱氏家族在孝悌友爱 的基本道德规范之外,尤其强调清德、廉节。“清德”是朱氏家风一个突出的追求, 这不仅仅是朱氏家族对子弟的要求,几乎已经成为门篼品质之标志。无论时人抑或 后人,言及秀水朱氏,往往以此二字加以概括,表达仰慕之意。王士祯言:“朱文恪 公以名德著万历中”,钱塘厉鹗鹤洲残稿序日:“海内称清门世德而有文者, 必首秀水朱氏”,又如“乡党传其言,数清门者必先吾朱氏焉”,朱彝尊亦在文集 中多次点明朱氏“清德”之门风,“斯浙西言清德者必数朱氏”“7 1 ,“吾家太傅公。 清德逾冰凌”等等。如果说,“清德”只是一种品质的追求,那么“廉节”则是朱 氏家族行为处事的准则。朱氏- j l 多簪缨之士,然而其人身处膏脂却多不自润。从 文恪公到后辈子孙,莫不如此。携李诗系评论朱国祚日:“言行醇笃,为政持大 体,以清白自励”e 4 9 厉鹗称:“文恪公以宰辅归里,遗丙舍之田七十亩”咖1 ,朱彝 尊在亡妻冯孺人行述中言“寒家自文恪公归里,墓田之外无半亩之产”,则点明 这“丙舍之田”实乃墓田。朱国祚官至太傅,卸甲归母。却只有如此菲薄之田产, 其廉节之行,可见一斑。其子大竞、从子大肩莫不承此家风以自律。携李诗系称 朱大竞:“知楚雄府政尚廉静甫半载丁内,艰几不能治装归。”嘲1 其解印之时,竟 然力不能具舟楫,仅靠同僚赠私钱以行。府治百姓拒轮于道,争赋歌诗谣辞以述德, 取陆绩故事绘图,题目郁林石。其谣日;“清贫太守一世难,百鸟有风风有鸾。”。2 1 而朱大启归田后一直耿耿于其田产五倍于叔父:“恒日,吾官阶三品,而恒产倍蓰于 保傅,死何以见叔父地下。”1 携李诗系赞其日:“其人温谨,不作崖岸。然亦 不苟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防烫伤安全课件
- 三年级生命生态安全课件-1
- 2025-2026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刑事诉讼法考试题及答案
- 加强人力资源档案管理 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 工作分析的内容和作用
- 提升学习力的策略
- 成人高考试题时政及答案
- 河南导游初级试题及答案
- 社交媒体营销效果评估分析
- 高空曲臂车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年粉尘涉爆培训题库及答案
- 厨房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江苏吉安吉水县城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水电工2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新员工CNC操机技能培训计划含理论实操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批统一招聘2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30340-2025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业务条件
- 传统文化经典教案范例分享
- 统战工作基础知识手册
- 2025年国企招聘考试(财会专业)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