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丕挺率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避导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丕筮丕导师签名: 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我国思想和文艺的发展影响 深远。自庄子以来到如今,庄学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横跨古今中外。同时,历史 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庄子那里汲取营养,不断地阐释并发展着庄学。 在这个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当中,庄子后学作为庄子思想和文学的第一批传播者和 接受者,其地位在庄学研究中是极其独特的,其关键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就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视角,以庄子后学为切入点,对庄子在先秦时 期的传播与接受作些探讨。 第一章,主要对庄子的作者和成书问题作了考证通过梳理古典文献和 借鉴当今考古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庄子内篇为战国中期的庄子自著; 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晚于内篇,为先秦之作;庄子全书完成于战国末 期,并为 吕氏春秋、韩非予等所见。庄子后学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 者,可据此考察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章,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庄子内篇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过程、 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拉斯韦尔5 w 模式理论,分别从传播者、传播 内容、传播动机、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庄子的传播模 式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又依据传播类型理论,认定庄子及其弟子对庄学的传播 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并分别从群体内传播和群体外传播两个方面对庄学传播进 行分析。这样从纵、横两个方向对庄学传播作了一次考察和梳理。 第三章,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庄子外杂篇为依据,分析庄子后 学对庄子思想、文艺的接受。对于庄学,以往学者们研究重点多在庄子,对庄子 与其后学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研究不深接受美学提高了接受者的地位,注重读者 的主动性,为我们研究庄学提供了极好的新的视角。首先,庄子外杂篇的作 者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本文从概念范畴、词语典故、篇章段落三个 方面进行了证明其次,庄子内篇中存在很多“意义未定”和“空白”,本文 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形象塑造、行文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 庄子内篇本文的召 唤结构。最后,依据庄子外杂篇,分别从思想接受和文艺接受两个方面对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后学的接受作了研究。在思想上,庄子后学中既有对庄子思想的深入阐释,又 有入俗和融合的新倾向。入俗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从超脱诸子到抨击儒墨、从天 人合一到突出个体、从离形坐忘到与物逶迤、从逍遥无为到治世之道;融合的倾 向主要体现在:融合儒家思想、融通法家思想、体现黄老思想。在文学上,同样 既有对庄子文艺的借鉴,又有汲取营养之后的新的发展,本文从表达方式、艺术 手法和文体形态三个方面做了阐述。 经过此番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和接受两个维度对庄子进行研究,揭示 了庄子在战国时期的存在状态,有利于我们对庄子作更全面、更深入的 研究。 2 关键词:庄子庄子后学传播学接受美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z h u a n g z iw a s a l l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k e ra n dw r i t e ri n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 a n dh eh a d p r o f o u n da n dl a s t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e s ei d e o l o g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c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 t h es t u d yo fz h u a n g z ih a sm a d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a c a d e m i c h i s t o r y t h e r ew f f em a n yt h i n k e r sa n dw r i t e r sh a dl e a m df i o ma n dd e v e l o p e d z h u a n g z i a st h ef i r s td i s s e m i n a t o r sa n dac c e p t o r s , t h ed i s c i p l e so fz h u a n g z ip l a y e da u n i q u e r o l eo nt h es t u d yo f z h u 肌g z i i no r d e rt os t u d y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鄯a :p t a n o fz h u a n g 五, ia d o p t et h e v i s u a la n g l eo f s c i e n c eo f c o m m t m i c a t i o na n d a c c e p t a n c e a e s t h e t i c si n t h i sp a p e r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i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p r o b l e mo f w r i t e ra n dt h ew r i 吐n gp r o c e s s o fz h u a n g z i ih a v er e a dm u c h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u s e dm a n y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r e s u l t s , t h e ni m a d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t h ei n n e rc h a p t e r so fz h u a n g z iw e l - ew r i t t e nb y z h u a a g z h o uh i m s e l fi nt h em i d d l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c r i o d , b u tt h eo u t e ra n de l s e c h a p t e r sw a z ew r i t t e nb yt h ed i s c i p l e so fz h u a n g 菌w h i c h 惴l a i rt h a nt h ei l l r 世r c h a p t e r s a ut h eb o o ko fz h u a n g z iw a sf i n i s h e db e f o r eq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b o o k w a s l e a r n e db yh a n f e i z ia n dl v s h ic h u n q i u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ip r i m a r i l yr e s e a r c h e dt h ep r o p a g a t i o na n d ( r a n s m i s s i o n 掣吡嘲塔o ft h ei n n e rc h a p t 懿o fz h l l a n 9 2 ii nt h ep r e - q i np e r i o du s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f i r s t l y , ia n a l y s e dp r o m o t e r s ,s p r e a dc o n t e n t , m o t i v a t i o n , c o m m n n i c a t i o n c h a n n e l s , t h e c e p t o 培a n d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r e s u l t s , 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 t r a n s m i s s i o nm o d eb yl a s s w e l lw h i c hw a sn a m e df o r5 wm o d e t h e n , it h i n kt h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y p co fz h u a n g z jb e l o n g e dt og r o u p ss p r e a c l a n dir e s e a r c h e dt h e b e h a v i o ro f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f r o mi n u e r - - g r o u pa n do u t e r - g r o u p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is t u d i e dt h ea c c o p t a n c eo f z h u a n g z i st h o u g h ta n da r tf r o m 恤 o u t e ra n de l s ec h a p t e r su s i n ga c c e p t a n c ea e s t h e t i c s f i r s to f a l l it l l i n kt h a tt h ew r i t e r s o ft h eo u t e ra n de l s ec h a p t e r sa l s ow e r et h er e a d e 船o ft h ei n n e rc h a p t e r so f z h u a n g z i s e c o n d l y t h ei n n e rc h a p t e r so fz h u a n g z ih a sm u c h ”u n d e t e r m i n e d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t h e ”b l a n k f i n a l l is t u d i e dt h ea c c e p t a n c 圮o fz h u a n g z if r o m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 c u r u r a la c c e p t a n c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w i l lb eh e l p f u lf o rz h u m g z i ss t u d y k e yw o r d s :z h u a n g z ld i s c i # e so f z h u a n g z i ,s c i e n c eo f c o m m u r d c a t i o n , a c c e p t a n c ea e s t h e t i c s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言 庄子是中国思想和文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向来为文艺界所激赏,金圣叹 在( 三国志演义) 序中称其为六大才子书之一,鲁迅也对庄子有很高的评 价,称它“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对后世文艺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中国许多重要的思潮和文 艺家都从其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庄子是。三玄”( 周 易、老予、庄子) 之一,尤其郭象庄子注一出,玄学更盛,“儒墨之迹 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圆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庄子也是极其推崇,所谓“南华老 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即不仅如此,李白受庄 子滋养也是极深,以至于刘熙载评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4 】现代 文学巨擎鲁迅早期创作也受庄子很大影响,郭沫若就曾指出这一点,称鲁迅 。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 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多少受庄子影响的反映”嘲。当代 也有学者采用西方文艺理论对庄子进行崭新的阐释,徐复观、刘若愚和叶维 廉等就曾尝试用现象学来解读庄子,取得很大成绩,给我们展示了庄子新 鲜的一面。 可以说,历代文人对庄子的传播与接受一直绵延不绝他们分别对其作 了不同的接受与阐释,以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文艺风格。庄学研究的 发展,经过这样一个历史轨迹,仿佛迈过了一层层阶梯,每上一个台阶,总留给 我们一道不同的风景。换句话说,这一接受与阐释的历程又像一条大河,从远古 走来,流淌到了现在而变得蔚为大观,临河而观,朦胧中我们又总能照见自己的 影子。 文学史上任何一部经典,常读常新,正是以其自身的宽泛性、模糊性和多义 性,带来理解的不可穷尽性正如那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干个哈姆雷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年 2 】晋书郭象传 中华书局1 9 7 4 年 3 】李白大鹏赋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2 0 0 6 年 4 】刘熙载艺概诗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 i s 郭沫若庄子与鲁迅中苏文化 ( 半月刊) 1 9 4 1 让4 月2 0 日。第8 卷第3 ,4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特”。庄子的这种挥洒心灵而又朦胧多义的艺术气质,正契合了接受美学的本 质。庄子在他所处的时代,相比于当时战国百家争鸣的热闹情景,他是比较寂寥 无闻的,他当代的人很少记载到他,甚至与他几乎同时的博学的孟子都不曾提起 他,而如今情况已完全不同了,庄学研究蔚为大观。这样的历史轨迹,也是文学 传播学、接受美学研究的经典范例。 传统的文学研究多注重作家作品二维分析,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 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出现和深化,文学研究视角不断得到扩展。美国现代学者艾布 拉姆斯提出了新的文学四要素:世界艺术豸r _ 作品欣赏者【“,对于四者 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传播与接受是应运而生的文学研究 的两个不同维度。 接受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联邦德国,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 论基础,以读者为立足点,重在探讨读者对文学的接受,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 尔。该理论强调,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孤立的僵死的。只有加入了 读者的积极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在读者“期待视野”的基础上重新复活。由于 “期待视野”的不同,造成了文学接受的丰富多彩,以此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一 部厚重的文学史,才最终得以形成。所以说,借助姚斯的“期待视野”以及伊瑟 尔的“召唤结构”等理论,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 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 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 2 1 。 所谓传播,是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传播译自英语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源 自拉丁语c o m m t m i s ( c o m m u n i t y ) 。人类的传播行为自古就有,随着语言和文字的 出现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印刷术、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快速发 展,使人类传播的触角延伸得更快更广。虽然这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传播学从 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却已是二十世纪的时候。1 9 4 8 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此文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 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拉斯韦尔在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 素,即;谁( w h o ) ? 说什么( w h a t ) ? 对谁( w h o m ) 说? 通过什么渠道( w h a t 1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 2 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 三联书店1 9 8 9 年1 月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h a n n e l ) ? 取得什么效果( w h a te f f e c t ) ? 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 w 模式。这一 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 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r 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 w 模式, 使该模式更为丰满。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的过程出发,以过程中的各环节和 各要素为研究对象,来形成不同的传播模式。另一种研究角度是从传播行为出发, 把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区分为不同的传播类型。现在一般把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 分为五个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文学作 品在作家创作出来之后,在到达读者手中之前,还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 文学的传播。传统的文学研究多只是注重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而对文学传播环 节中的。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较少或者几乎没有涉及到。 文学的传播学视角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也必将为文学研究带来 新的发展。 文学传播与接受作为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维度,既是相互独立的,又互为渗 透、互为补充传播学中的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 跟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者重合的。受众研究的地位也逐渐从传播学中凸现出来,这 与接受美学研究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从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我们知道, 接受者对作品的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体现了很大的主动性。同样,传播 学中的信息传播者,也绝不是单纯信息或者作品发布传播学“选择性注意”理 论,也非常注重受众的接受效果。在传播和接受的博弈中,两者之间不再有明显 的鸿沟,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观照“期待视野”和“选择性注意”这两个不同 理论的相似概念,会发现两者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互补的部分“期待视野”理 论,“仅从功能性因素的角度出发研究受众接受信息状态,而忽略了结构性因素的 作用,即文本本身和作者要素对读者接受的影响,割裂了整个审美信息传播的过 程”传播学的。选择性注意”理论则补足了这一点,该理论强调“刺激强度越高, 信息越容易被注意”f ,文本和作者的因素因此而应该得到同样的关注。而不论是 传播学还是接受美学,均没有把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机械的静止的, 1 】祁林试论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江苏社会科学 1 9 9 7 年第3 期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是更注重它们的互动关系,这乃是二者根本的相通之处。 对于传播、接受理论,学界有的偏于研究传播,有的偏于研究接受。从一个 视角切入,有利于对其中一个维度深入把握,而将传播与接受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则有利于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本文要涉及的论题即是庄子的传播与 接受。 关于庄子接受和传播的研究,之前学者们已经做出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如: 论文题目作者来源时间 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 尚永亮文学评论2 0 0 1 年第3 期 魏晋时期庄子的传播与接受马晓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唐代文学家对庄子的接受张爱民潍坊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宋代文论家对庄子的接受 张爱民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2 0 0 5 年3 月 报 宋代以前庄子的接受概述 张爱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庄子在日本的传播张爱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 人文社会科学版) 上面列出来的这些论文,针对庄子的传播接受研究,涉及面很广,从魏 晋到宋代,从国内到国外,为我们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庄子传播接受的历史 脉络。但是学者们研究庄子的传播与接受是从汉代开始的,实际上,庄子的 传播与接受早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及庄子学说形成文本之后的战国中后期就已经开 始了。庄子外杂篇就是庄子后学接受庄子的产物。本文即拟考察庄子在战国 时期的传播及庄子后学对庄子的接受。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关于庄子、庄子内篇、庄子外杂篇 要研究庄子在战国的传播与接受,首先需要理清庄子与庄子后学、庄子著述 与后学著述的的关系而在这一问题上,学界存在很大争议,这就需要作一番考 察论证 一、庄子生平研究 关于庄子的身世,史记有如下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 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从这份记载能大体判断出庄子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和楚威王在位时期。且逍 遥游中,“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司马彪注:“魏王,梁惠王也。” 吼秋水篇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这里的楚王即是楚 威王庄子不接受楚威王聘相,可能是庄子后学所作的寓言,不一定真有其事, 宋代黄震就说:“史无其事,而列御寇、子华子凡方外横议之士,多自夸时君聘我 为相而逃之,其为寓言未可知也。”【2 】但即使是寓言,既然虚拟的是楚威王,也能 说明庄子与他大约同时。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以及后来出土的竹书纪 年的更正,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三王在位的时间大致分别是公元前3 7 0 年 前3 1 9 年、前3 2 0 年前3 0 2 年、前3 3 0 年前3 2 9 年,正都是战国中 期。 庄子全书中提到惠子的段落很多,文章也有八篇,散见于内外杂篇当中。 惠子与庄子有很多对话,说明庄子和惠子同时。徐无鬼篇中,还有“庄子送葬, 过惠子之墓”的记述。庄子中有很多寓言,这些寓言有些是不能拿来作为史实 依据的,但像“送葬”这种严肃的事情,庄子以及后学似不会嬉笑为之而且从 庄子所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也可看出庄子流露出 来的感情还是十分真挚的。这样就可大致断定庄子卒于惠施之后。惠施做过相, 在战国策中有记载,依据赵策和魏策等,大体能够得出,惠施死于 1 (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2 】( 宋) 黄震黄氏日抄 卷五十四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元前3 1 0 年之前,最晚的事迹见于魏襄王五年( 前3 1 4 年) 关于“齐破燕”( 战 国策赵策) 的记载。 不少学者根据庄子外杂篇中相关人物来进行推断,比如依据“田子方侍 坐于魏文侯”( 田子方)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 徐无鬼) ,推出庄子生年 在魏文侯、魏武侯之后。应该说其可信度没有内篇记载为高,因为外杂篇多为庄 子后学所作( 下面将有论述) ,里面的事迹多混有庄子之后的事情,不能严格作为 判断庄子生卒年的依据。 综合史记以及庄子中的线索,虽然仍不能具体断定庄子生卒年,但 是一个大体的年代范围则是比较确定的,庄子应该是生活在战国中期。 二、庄子作者研究 现行的 庄子是区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的。关于内外杂篇的作者和年代, 是众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是内篇早于外杂篇,还是外杂篇 早于内篇。持后一种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庄子提到的篇目渔父、盗 跖、脑箧,以及畏累虚、亢桑子和拒绝楚王聘相的故事,全部来自外杂篇。 第二,关于篇题,外杂篇只取篇首二三字,这是早期文章的特征,而内篇却 是以意名篇,似乎更为成熟晚近。 上述论据多为间接证据,说服力不足,而且均可作出解释: 第一,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庄子“其著书十余万言”, 这应包括内篇以及外杂篇。之所以只取外杂篇,是因为讲述问题的需要。司马迁 是在讲述庄子著书“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时候,提到了这几篇。 外杂篇中有些文章排诋孔子,亲近老子的倾向比较明显,司马迁举这几篇才比较 有说服力。 第二,对于篇题,完全有可能为后人拟定,对于整篇文章则不影响。况且, 在庄子时代,以意取名,也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稍后的苟子、韩非子等均是如此。 当然,荀子、韩非子的篇题,如劝学,五蠹等,多为两字,庄子内七篇 均为三字。但以庄子狷狂不羁的性格,如果有意为之,也不是没有可能。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篇早于外杂篇,是传统的认识,为多数人认同,当代学者也有更深入的论 证。 最有代表性的是高亨先生他在庄子新笺一书中,引证了三条证据,即 庄子中有些论述提到发生在庄子去世后的事实,这些论述均来自外杂篇分 别是:“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 胜箧) ,“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 盗跖)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列御寇) 。这些篇因此可以肯定不是庄子本人所 作。 刘笑敢先生的研究也值得一提。他在其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使用新的 研究方法,即用词和概念方面的证明,对内篇与外杂篇的先后作了判断。他指出 内篇中只有道、德、命、精、神等概念,而在外篇与杂篇中,“道德”、“性命”、“精 神”这三个复合概念已出现三十多处。汉语的发展,首先出现的是单纯词,复合 词肯定出现得晚些。“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庄子内篇是早出的,而外杂篇是 晚出的”【l 】 还有,种种迹象表明, 内篇很可能曾经单行,为庄子后学所阅读( 下面第 二章有详细论证) 。这更可以说明内篇与外杂篇的先后关系,尤其是接受与被接受 的关系。 由于后世学者的增删整理,内篇中也有个别章节是与全文不连贯的,恐为后 学增补逍遥游整篇讲小大之辩与逍遥游,比较统一完整,而末段。惠子谓庄 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则讲有用无用,颇显突兀;德充符整篇主要讲 才全与形不全的问题,末段“惠予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也与主题不符。 上面两段均在末段,且“庄子”乃是一个敬称,一般是晚辈学者对老师长者的称 呼,很少见称呼自己为“子”庄子在内篇中称呼自己为“庄周”或“周”,见于 齐物论“庄周梦蝶”一段。由上我们可以推断这两段为后学增补。不过,这并 不影响整篇的写作时间问题。 三、庄子成书研究 庄子中的文章成于何时,这在宋代以前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对内外杂篇 1 刘笑瘤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 前编第一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7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划分,还没有涉及作者问题,普遍认为内外杂篇都是庄子所作,那么庄子 自然是先秦子书。宋代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最先提出杂篇中的让王、说 剑、渔父、盗跖四篇非庄子所作;明代焦弦认为外篇中的肽箧“十二世 有齐国”所指是齐国灭亡之时,故为“秦末汉初之言”( 庄子翼) 。清人姚鼐的 庄子章义则指出外篇天地“去而上仙”是“秦以后人语”;近人罗根泽更 据互见文字等因素而断定让王袭自 吕氏春秋【i 】。这样,包括外杂篇在内的 庄子是否都是战国之作就成了需要辨析的问题。 关于焦兹提到的脑箧篇。十二世有齐国”,其实注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成玄英的庄子疏解释为“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大公至威王,三 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陆德明 经典释文与成说同。且对于齐国“十二世”,史记六国年表所记载,其 系年与竹书纪年有较大出入,并与孟子、战国策的记事不合。清代以 来的学者大多认为司马迁记载有误,中间遗漏了二世( 可参阅翦伯赞主编的中 外历史年表、杨宽战国史、陈梦家六国纪年等著作) 所以齐国推延十二 世,并不见得会推到秦汉时期。且最新的考古资料提供了新的证据。1 9 9 3 年1 0 月 湖北荆门郭店1 号楚墓,出土道家之 老子、儒家之缁衣等古籍,其中语 丛四有筒文如下: 文( 窳) 钩( 钩) 者豆戈( 诛) ,蓁戈( 窳) 邦者为者( 诸) ;侯:者( 诸) 侯之门,义士( 第8 简) 之所蔫( 存) ( 第9 简) 今本庄子外篇肱箧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 存焉”,也见于杂篇盗跖“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 两篇中脏箧行文与楚简更为相近,可见是语丛四征引了庄子的文字。 而据考古专家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 大致不晚于公元前3 0 0 年【2 】。所以,综合上面所述,肤箧为秦汉人所作的观点 不能成立。 关于 天地“去而上仙”的神仙思想,其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 见谭维四曾 侯乙墓考古报告) 的漆棺上就描绘有引魂升天的羽人、鸾风等,说明“游仙” 1 罗根泽诸子考索 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 2 李学勤先秦著作的重大发现郭店楚简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在战国中期以前就有可能存在,并不一定要到秦汉间才出现。 1 9 7 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发现汉墓,墓主经考订为汝阴侯夏侯灶夫妇,时当西 汉文帝( 考古报告见文物研究第六集) 。墓内竹简含庄子残简八枚,内容 见于庄子杂篇之则阳、让王、外物三篇【l 】1 9 8 8 年湖北江陵张家 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庄子盗跖篇,数量为4 4 支。此汉墓下葬年代当在 西汉文帝时期( 考古报告见文物1 9 9 2 年第9 期) 上述两墓竹简入土均在西汉 文帝时期,简本抄写时间应在此之前,且战国至汉初之简帛古籍,铸成时代与抄 写年代应分别考虑,廖名春因考证盗跖篇约成书于公元前2 3 9 年前后【2 1 阜阳 汉简中 庄子杂篇中的则阳、让王、外物三篇成书时间也可大致定 于秦之前。 至于让王与吕氏春秋有很多互见的文字,单纯从文本上,不容易判 别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但有学者却找到了其他的证据 刘笑敢在其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通过考察吕氏春秋和韩非子 引用庄子的情况来确定庄子外杂篇的写作年代。主要证据如下: 庄子达生有“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殆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而在吕氏春秋去尤中则有“庄子 日:以瓦竣者翔,以钩毁者战,以黄金投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 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拙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这很明显是吕氏春 秋在引用庄子,且吕氏春秋本就是。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备天地 万物古今之事”,吕氏的引用是极其可能的。 庄子庚桑楚中有。一雀适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 无所逃”,韩非子难三中则有:“故宋人语日:。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 诬矣。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汉代以前学者们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人, 如史记庄子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日“宋之蒙人也”,班固张衡等也都这 样认为。庄子后学也必多为宋人。难三中“故宋人语”必指庄子无疑。 综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外杂篇中较多篇目为先秦之作, 庄子全书成 书于战国末期,并为韩非予、吕氏春秋所见。 1 韩自强阜阳出土的( 庄子杂篇) 汉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2 0 0 0 年8 月 【2 】廖名春 庄子盗跖篇探原文史第四十五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过上面的考察论证,对于庄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认识逐渐清晰:庄子是 战国中期人,庄子内篇是其学说的结集,成于战国中期庄子外杂篇 晚于内篇,是庄子后学所作,都是在聆听或阅读 庄子基础上对庄学思想的 发挥,成于秦汉之前,属于战国时代,并可用来考察庄子在战国的传播和接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庄子在战国的传播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政治上, 这是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各诸侯之间,战乱不断,纷争不 休。各诸侯为求霸业,纷纷招贤纳士,研讨治国方略。在文化上,已是“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 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 ,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 周 礼) 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种 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 ,致使“私学勃兴”新兴的士人阶层思想解放,个 性独立。他们虽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著书立说,但却没有依附于特定的政治权势集 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这就创造了一个自由独立的学术氛围也正 是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中国思想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活跃的 伟大盛会一百家争鸣,并对中国两千余年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根本和深远的影 响。 关于诸子百家,历来学者分类不一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日: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 务为治者也。”( 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刘歆七略的诸予略分为十家:儒、 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 当 时更为细致的分类肯定还会更多,由此可见其时各学派之盛况 各诸子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 固汉书艺文志) ,多为诸侯政治服务。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学说,各学派 纷纷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周游列国、稷下辩论,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术。孔子设 立“杏坛”收有“弟子三千”,墨子则有“三百之众”;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 们不辞劳苦,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所谓。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齐国稷下学宫 在战国时也是学者荟萃,在鼎盛期如齐宣王时达到“数百千人”( 见于史记田 敬仲完世家) ,而从中也曾走出了孟子、苟子等大学者。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独特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传播史上的一次盛宴其 传播活动参与者之众、传播范围之广、传播影响之深远、传播方式之丰富,都是 此前所不曾有的。运用传播学的视角对这段时期的文艺作研究,会有十分重要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义。而庄子的传播在诸子的传播活动中,既有“百家争鸣”时的典型性,又有 自身的独特性,下面尝试论之。 一、传播过程分析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拉斯韦尔把传 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 w 模式。r 布雷多克添加了 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 w 模式。本文将采用他们的研究模式进行分析。 ( 一) 传播者分析 庄子是内篇的写作者,至于内篇的编者是否就是庄子本人,由于资 料有限,我们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庄子是庄子思想的作者,也是传播 者。关于庄子的情况,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对庄子的活动有简 洁的描述: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 父,盗跖,肤箧,以诋挑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 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 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 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 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 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氍史记老予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 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 中”庄子日:“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目:“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鹅酶,子知之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夫鹅旃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得腐鼠,藕编过之,仰而视之日: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庄 子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栗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 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 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对目: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目: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 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 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庄子农大布而补之,正絮系履而过魏王魏王目:。何先生之惫邪? ”庄 子目:“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 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问, 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问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 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 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微也夫! ”( 庄子山木)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 于宋,见庄予,日:“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日:。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 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 何得 车之多也? 子行矣! ”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 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 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l e t 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责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 ”弟子日:。吾恐乌鸢 之食夫子也。庄子目:“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徽,其徽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 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 氍庄子列 御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面的文字中能一窥庄子的大致形象。 1 、贫困。他是一个落魄的小官吏,生活贫困潦倒,住在“穷闻厄巷”,衣衫 破旧,甚至家里都揭不开锅了,需要向人借贷口粮度日。很显然,庄子生活于社 会的中下阶层。 2 、尊严。虽然如此穷困,但庄子依然能够保持个性的尊严、完整与独立。他 认为“贫也,非惫也”,自己并不是没有“道德”,只是处在“昏上乱相”之间, 生不逢时。对于监河侯和曹商的轻视与嘲笑,庄子也针锋相对,出言讥讽。俗谓 。人穷志短”,这在庄子身上却一点儿都体现不出来。 3 、超脱。对于贫困,庄子似乎能处之安然,不以为意,甚至可以说是有意为 之。因为他曾有机会能够做到荣华富贵楚王曾欲聘他为相,这是送到家门口 的士族们亟亟以求的美差他竟然一口回绝了! 这个故事或许是寓言,但其中 传达出的庄子的态度却是十分肯定的。权利、荣耀对他而言,如牺牲、如溃痈, 避之唯恐不及,他怎么会去追求! 他性情豁达,摆脱了俗世中名利和外物的羁绊, 甚至超脱了生与死的困扰这种旨趣与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 4 、自由。他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升华,就像史记中所说的“洗 洋自恣以适己”,“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抛去了身体的躯壳,抛去了是非的困 扰,没有滞碍的“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5 、修养。庄子是熟悉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许多典故信手拈来、化而用之;对 于眼前的世界,他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无疑他具有高度的文化和思想修养。 总之,庄子的这些言行举止,映照出了宇宙间一个大“我”,“逍遥”于四方 与上下,洞穿于历史与现在。他不会为世间任何一件物事折损自己独立的、完整 的、自由的精神。甚至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都能读到一丝解脱的快慰感。作为传 播者,庄子的这些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播内容、传播动机、以及传播 受众。 ( 二) 传播内容、传播动机分析 庄子内七篇,接近两万字,句句铿锵。庄子写了些什么? 他有着怎样的 创作初衷呢?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认为,庄子著书立说,以求闻于诸侯而得到功名利禄。然而逍遥游中 庄子借许由之口有云: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 无所用天下为!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从这段庄子行文可以看出,其对功、对名、对利都是极为不屑的又或认为,庄 子是逍遥人生,完全超脱世俗。不带任何功利的苟子就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 知人一( 见于萄子解蔽) 。笔者认为,庄子对于诸子百家是很熟悉的,其著书 七篇,恰恰是颠覆众家,来彰显自身的学说,可见并非全然逍遥人生 庄子满腹经纶,生于动荡的时代,生活困顿,胸中必有郁结之气。“方今之时, 仅免刑焉l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人问世) ,对于社会 的揭露是多么深刻;“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德 充符) ,对于生命的无奈描述得又是多么形象;。父母岂欲吾贫哉? 天无私覆,地 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 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大 宗师) ,对于命运不公的控诉又是怎样的动人心魄1 这些不多的文字里,透露出庄子并不完全是脱于俗世的这种郁结之气逐渐 发酵成一种超脱的心态。超脱,源自他人生境界的提升,而这个境界是要高于诸, 予众家的庄子的境界在内七篇中皆有体现,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之 1 、小大之辩逍遥游中,先是通过蜩与学鸠的小,凸显了鲲鹏之巨,扩 大了我们的视界;然后又指出无论小大,如鹏鸟“风之积厚”、。列子御风”、尧之 天下,均有所待。只有去除“所待”,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 、是非之辩。庄子之时。诸子争鸣,相互驳难,总有这样那样的是是非非, “儒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