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苏辙诗用典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苏辙诗用典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苏辙诗用典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苏辙诗用典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苏辙诗用典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i ii l l lullllliii l l l l l l l l l t111l u l i l e l l l l | 1 , 1 1 y 18 2 0101 +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西j i 午 1 日期:矽f 啤 叫p 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 轹一个 剔币签名:荔系许 v - -日期:为p 午f 月仆 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诗如其人,不喜浮华,历史上曾颇得苏轼、 秦观、陆游、周必大、方回、张耒等人推崇。由于苏辙多被认为以散文见长, 且父兄的诗名更盛,所以其诗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也尚无人 涉及苏辙诗的用典研究。 本文在阅读苏辙诗集的基础上,拟从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角度,对苏辙 诗的用典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式的研究。苏辙诗语言淡雅,内蕴外朴, 所用典故较为传统,分布广泛,遍及儒家经籍、正史、佛经、道家典籍、神 话和民间传说以及前人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从四方面来考察苏辙诗的用典 情况:1 、典故的分布情况。2 、典故用语结构。3 、引出典故的方式。4 、从 苏辙诗常用意象及典故管窥苏辙思想。通过对其诗歌用典的梳理,我们希望 能为进一步的苏辙诗研究做一点工作。 关键词:苏辙诗用典特征思想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i 页 a bs t r a c t a so n eo fe i g h tg r e a tl i t e r a r ym a s t e r so f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s uz h e d i d n tp r e f e rs l i c k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h i sp o e m sw e r ej u s tl i k eh i m s e l f 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r u e ,t h ef o m o u sw r i t e r s ,l i k es us h i ,q i ng u a n ,l uy o u , z h o ub i d a ,f a n gh u i ,z h a n gl e i ,w e r ea 1 1a p p r e c i a t e ds uz h e sp o e m s b e c a u s e m a n yc o m m e n t a t o r st h o u g h tt h a tp r o s e sw e r et h eb e s ti na l lo fs uz h e sw o r k s , a n d s uz h e sf a t h e ra n db r o t h e r sp o e m sw e r eh i g h l ye v a l u a t e d ,t i l ln o w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s uz h e sp o e m sh a sn o ty e tb e e nc o n c e r n e dv e r ym u c h ,n o tt o m e n t i o nt h es t u d yo nt h ea l l u s i o n so f s uz h e sp o e m s t h i st h e s i si sf o r m e do nt h eb a s eo fr e a d i n g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s uz h e sp e o m s , t a k i n g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 nt h ea l l u s i o n s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 ,a f t e rap r e l i m i n a r ye x p l o r a t i o n t h el a n g u a g e w a sv e r ys i m p l e ,t h e r ew e r eaf e wm a g n i f i c e n ta n de x a g g e r a t ew o r d si n 鼬z h e s p o e m s ,b u ty o uc a nk n o w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o fah i g h e rl e v e lt h r o u g ht h e l a n g u a g e t h ea l l u s i o n so f s uz h e sp o e m s w e r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a m ef r o mv a r i e t i e s o fr e s o u r c e s ,w h i c hn o to n l yi n c l u d et h ec l a s s i cp a r to fa n c i e n tb o o k s ,h i s t o r i e s , b u ta l s os u t r a ,t a o i s ts c r i p t u r e s ,m y t h o l o g y , f o l kl e g e n d ,p r e v i o u sl i t e r a t u r e w o r k s ,a n ds oo n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f o u ra s p e c t sb e l o w : l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a l l u s i o n s 2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so fa l l u s i o n s 3 ,t h ew a y st ou s ea l l u s i o n s 4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z h e st h o u g h ta n dt h ei m a g e so ra l l u s i o n so fh i s p o e m s i fc o m b i n gw i t ht h ea l l u s i o n so f s uz h e sp o e m sc o u l dp r o m o t et h er e s e a r c h o ns uz h e sp o e m s ,t h a tc o u l db eo u rh o n o r k e yw o r d s :s uz h e sp o e m s ;q u o t a t i o n s ;f e a t u r e s ;t h o u g h t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ii 页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绪论3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3 二、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7 三、用典研究的理论选择9 第二章苏辙诗用典分布情况1 2 一、儒家经籍12 二、史实15 三、佛典17 四、道家典籍1 8 五、神话及民间传说2 0 六、前人的文学作品。2 3 第三章苏辙诗典故用语结构2 4 一、含典诗句结构2 4 二、典面构成形式2 6 第四章苏辙诗引出典故的方式3 1 一、关联性词语作引用标志3 1 二、以文为诗构建语境3 6 第五章从苏辅诗常用意象及典故管窥苏辙思想3 9 一、颜子3 9 二、鹤4 0 结语4l 至殳谢4 2 参考文献4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 6 辙诗的评价,都趋近于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淡静有味 的观点。然 而现代研究者多认为苏辙以散文见长,加之苏辙受其父苏洵、兄苏轼的光环 遮蔽,因而文学史或忽略他,或至多提及其散文,不论其诗,如在现代众多 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 日) 所著的中国诗史中,几乎都不提苏 辙在诗歌方面的成就。目前,对苏辙诗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很少,且基本上 都是仅就苏辙某一具体诗篇的艺术特色或某一类题材或某个时段创作的诗 进行分析,并无针对其诗歌用典情况所进行的研究。这对于我来说虽然是一 项极大的挑战,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进行下去,因为研究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苏轼苏辙兄弟情谊深厚,即使相隔甚远,也非常关注对方的生活,经常以诗 唱和。利用苏轼诗用典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将苏辙诗与其他诗人的用典情 况进行比较,都可以为研究苏辙诗用典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典故是语言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它以语言和文字为工 具,吸取语言中的精华来生动地反映生活。诗人用典追求的境界是“水中着 盐 ,讲究自然浑成,于无形无迹中运用典故。为此,诗人经常刻意将典故 词语变形,或只截取典故中的某种意象,或者求新求异、换用一种不为人熟 知的说法,这都给识别典故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要研究用典,需要扎实 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学养,博闻强记,才能较容易地识别诗人所用的典故。 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孤立地把眼光只投射在自己研究的课题上。研究前人用 典的规律,比较其他文人的用典特征,也能降低鉴别的难度。当然,界定是 否用典的标准要统一,坚持贯穿全文,否则就容易出错。 苏辙诗数量众多,要全面系统地对诗中典故一一做出归纳实属不易,因 此本文主要是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少数诗篇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一 些有规律的特征。我们所用的例子,也是被研究苏辙作品的前人时贤所关注 到的一些诗句。 由于目前学界对苏辙的研究尚不深入,相关参考资料很少,但更主要的 詹刚。淡静有味苏辙诗 ,载于古典文学知识 2 0 0 3 年第四期第1 1 3 页 2 页 疏漏 ( 一) 研究意义 唐朝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唐诗名家辈出,取得的艺术 成就令人炫目。宋承唐后,经过唐朝的成熟酝酿,宋代根据唐诗积累的丰富 写作经验,继续推进诗歌艺术的发展,诗歌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数量也空前 丰盛。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有七十二册,收录作者近九 千人,而作品数量约为 全唐诗的四倍。宋代是继唐代以后诗歌最为兴盛 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入成熟期的阶段。宋诗不仅在朝代上 有别于唐诗,而且呈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钱钟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 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 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仪卿首倡断 代言诗, 沧浪诗话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云。日唐日宋, 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 他认为诗分唐宋,宋诗具有区别于唐诗的独 特风貌。 宋代内忧外患频仍。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宋朝统治者的昏庸、对 待辽、夏的软弱,社会矛盾的复杂、深化,都让心系国家的文人、政客们揪 心不已。诗歌,作为诗人为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既可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 界的关注和认识,又可以宣泄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的文 学体裁。交际往来,生活小事,官场浮沉,游历见闻,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内 容。有感而发的时候,将自己的欣喜、不满、怨怒、愤恨,全都写进诗篇, 一吐为快。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就不同。正如生物 的多样性一样,诗歌的美也有很多种,想用一种标准来评价所有的诗歌的美, 这是不科学的。苏辙的诗清新雅致,抛弃对华丽词藻的堆砌,不在形式上做 文章,而是追求思想意蕴的内在美,别具一番风味。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两宋文学发展史的地位很特殊。他和父 亲苏洵、兄长苏轼在文学史上合称“三苏 ,历来倍受推崇,然而由于父兄 耀眼光芒的遮蔽,苏辙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但声名并不如其他七人显赫。 o 钱钟书著t 谈艺录,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宋史苏辙传比较概括苏辙与苏轼的文学成就时就说:“苏辙论事精研, 修辞简研,未必劣于其兄”,“至论轼英迈之气,宏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 难矣。苏轼也曾自述“子由诗过吾远甚 ( 记子由诗) ,而秦观、周必大、 陆游、方回、张耒等人皆极力推崇苏辙的诗,其中方回的评点应该说用来概 括苏辙诗的特点是比较精当的:“子由诗静淡有味,不拘字面事料之丽,而 锻意深,下旬熟。东坡自谓不如子由,识者宜细咀之可也。 通观宋代文学研究,我们发现苏辙研究是其中比较冷清的研究分支。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界对苏辙的研究很少,而对其关注得相对较多的是 他的散文和文艺理论。苏辙诗凡1 8 0 0 余首,数量虽多,但诗歌成就并不受 人重视,很少有专论其诗的论文及专著,更没有出现过像其他宋代名家作品 被积极追捧的场面。这表明,苏辙诗是北宋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欠缺之处,如 此的研究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上述关于苏辙诗的评价以及苏辙唐宋八大家的地位告诉我们,苏辙诗一 定有其独特超群的魅力。因此,对苏辙诗进行较全面、较深入的研究,是一 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典故是语言在文化层面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在诗歌中运用典故以达到 特殊的修辞效果,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在先秦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就已出现。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 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这里所谓的“据事 、“援古 ,其实就 是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用典现象。把儒、释、道三家典籍中的内容、神话故 事、民间传说、史实以及前人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字词作为典故来运用,不 只是一种锤炼语言的方法,也是丰满诗歌形象、构建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 自古至今,用典都是诗人创作时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 针对诗歌用典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历来研究者多是以文学的视角 而非语言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就我们眼界所及,选取语言的角度对用典进行 研究并形成专著的,仅有武汉大学罗积勇先生的用典研究( 2 0 0 5 年) 一 书。苏辙熟读老庄等传统典籍,使事用典在其诗中随处可见。同时,我们 可由苏辙诗用典的一些特征管窥苏辙诗歌中典故语言的写作特点,以及他的 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目前,苏辙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尚未 形成关于苏辙诗的较为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而主要是对其诗进行概述、 点校、辑佚,或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谈其诗风,所以尚无人关注苏辙诗的用典 李庆甲著。瀛奎律髓汇评 卷二十四,上海古籍l i j 版社2 0 0 5 年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对苏辙诗歌的注释和更加深入的研究,影响到对其创作 精神和作品风格的全面理解,甚至影响到对宋诗用典问题的全面考察。因此, 我们希望此文能作一点抛砖引玉之工作。 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学结合的角度,对苏辙诗的典故分布、典故用语结构、 引出典故的方式、常用典故及意象等方面归类考察苏辙诗中所用典故,研究 苏辙诗的用典特征,找出苏辙对常用典故的选取与其思想之间的一些联系。 ( 二) 研究现状 1 、苏辙诗的研究现状 苏辙的诗歌主要收录在苏辙作品集、三苏作品集、三苏作品选集、历代 名家诗选,唐宋八大家诗选,以及今人的校点本中。目前关于苏辙的诗所做 的工作主要是年谱等综合性研究、校点整理、考辨辑佚、文学欣赏等,其中 又以综合性研究和文学欣赏两种为多,现对距今较近的成果择要进行介绍。 ( 1 ) 综合性研究 综合性研究主要是在一般的苏辙研究中,以诗的内容来联系苏辙当时的 社会活动,研究对象并不是诗歌本身,一般只是在分析苏辙的社会活动时, 联系该诗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事件背景。如年谱、生平传记等。 年谱: 著述是年谱重要的考察部分,因此从年谱的记载中也能发现一些关于苏 辙诗的研究情况。除了南宋孙汝昕所作苏颍滨年谱及台湾学者对苏辙年 谱的补订,大陆方面,今人编撰的苏辙年谱也有好几种,如曾枣庄苏辙年 谱(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王水照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 ,孔凡礼苏辙年谱( 学苑出版社,2 0 0 1 年) ,孔凡 礼三苏年谱( ( 北京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等。i :三苏年谱是孔凡礼在 之前所作的苏轼年谱、 :苏辙年谱、苏洵年谱的基础上重新全面考察, 补充修订而成。在众多的苏辙年谱中,以孔凡礼所编的三苏年谱中的苏 辙年谱分册后出转精。 生平传记: 曾枣庄苏辙评传(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9 5 年) ,从苏辙出生 开始,以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或事件为线索,一步步串联起苏辙的一生, 其中每一个连贯又自成一体的篇章中,都以苏辙记述相关时期或相关经历的 诗篇来连缀,介绍背景,加以解释,以诗歌内容联系相关事件,颇为具体。 综述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汇总,我们可以对照前人所作的综述,补阙查 漏,找到一些对研究有价值的材料。李冬梅苏辙研究综述( 许昌师专学 报,2 0 0 2 年第3 期) ,对苏辙相关研究成果收录得较详细。该综述将2 0 0 2 年以前,大陆、台湾、日本各方各时期的研究成果收入其中,分四大版块分 别将苏辙的生平传记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研究以及作品研究的论 文和专书等汇总,材料丰富翔实,但囿于发表时间,2 0 0 2 年以后的苏辙诗 研究成果未能收录其中。 ( 2 ) 校点整理 对苏辙诗进行校点整理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曾枣庄、马德富校点的 栾城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7 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主编的全 宋诗苏辙(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的:三苏全 集(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 ;陈宏天、高秀芳点校的苏辙集( 中华书局, 2 0 0 4 年) 等。 ( 3 ) 考辨辑佚 考辨辑佚成果有李俊清l : 栾城集) 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 9 9 1 年 第2 期) ,王新霞 ( 全宋诗苏辙) 考辨二则( 文苑漫录2 0 0 6 年第10 期) ,朱刚造物真有意,俾公以后凋一一苏辙晚年事迹考辨( 中华文史 论丛总第八十辑) ,栾贵明苏轼、苏辙集拾遗一一( 永乐大典) 诗文辑 佚之三( 文学评论19 8 1 年第5 期) 等。 ( 4 ) 文学欣赏 历代文人学者对苏辙文学作品的研究偏重于散文,对其诗歌研究得很 少。即便是研究其诗歌,也多以解读某一具体诗篇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为主,如孔凡礼忧深思广一一读苏辙( 买炭) ( 文史知识2 0 0 0 年第8 期) 、苏辙的一首政治诗一一( 八玺) :或选取某一时期的诗进行研究,如 朱刚论苏辙晚年诗( 文学遗产2 0 0 5 年第3 期) 、林伟星苏辙绍圣以 后的诗歌文本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4 年硕士学位论文) :或选取其诗 作中的某一类题材进行论述,如黄俊粲论苏辙的禅悦诗( 漳州师范学院 第7 页 性格、文艺 思想、政治主张、学术观点上与苏轼存在差异,两人的诗文风格各不相同, 用典特点也不一样。 苏轼被称为不世出的文学天才,近千年来备受人们偏爱,前人对苏轼作 品尉典的研究从苏轼生前就已经开始,散见于各种诗话、笔记中,今人也对 其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如张福庆从苏诗的用典看苏轼晚年“忠君 思想的 变化( 汉汉论坛1 9 9 0 年第7 期) 、姜鹏飞试论东坡词的仙道用典( 吉 林大学,2 0 0 6 年硕士学位论文) ,马丽梅苏轼诗用典研究( 南京师范大 学,2 0 0 7 年硕士学位论文) 等。虽然苏辙诗的用典研究目前是空白领域, 尚无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苏轼诗用典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与其他时代 诗人用典特征进行比较,都可以为研究苏辙诗用典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材 料。 二、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材料 撰写本文所用的苏辙诗集主要参考以下两个版本: 1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l :三苏全书(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 2 、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 以下 简称上海古籍版栾城集) 两书均以明朝清梦轩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宋刻 :苏文定公集、宋刻递 修本苏文定公集、宋刻递修本栾城集、宋婺州王宅桂堂刻本:三苏先 生文粹、宋刻标题本三苏文、四部丛刊本栾城集、清道光壬辰眉州 三苏祠本栾城集等其他本子。:三苏全书以丛书的形式将苏洵、苏轼、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苏辙的诗文全部收录,按经、史、子、集分部编排,其中苏辙诗收录在第十 六册,采用简体字编排:上海古籍版栾城集分为上、中、下三册,依创 作的时间顺序编排苏辙所有的作品,是繁体本。由于本文采用简体字书写, 故而主要又以三苏全书为主,同时与上海古籍版栾城集进行对校, 辅以陈宏天、高秀芳点校的苏辙集( 中华书局,2 0 0 4 年) 。版本之间对 校,可以发现一些异文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三苏全书中收录的 苏辙诗凡1 8 0 0 余首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以期发掘苏辙诗用典的一些特点。 ( 二)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研究苏辙诗用典的特征,首先要会观察,能识别典故。我们通过对苏辙 诗歌语言的观察,找出比较明显的引用标志,判断典故语与作者想表达的内 容这二者在词汇、风格上的差异和搭配上的不协调,发现包含典故语的诗句 在陈述句意和反问时的突兀,以及辨别典故人物与诗人生活的时代相同与 否,从而判定诗句中是否用典。 2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对苏辙诗的用典情况 进行研究需要对苏辙的全部诗歌进行整理,在典故的识别和确认方面需要做 大量的工作,以便了解苏辙诗用典的全貌,从而较为全面、正确地掌握苏辙 诗的用典特征等问题。苏辙诗用典虽然以明引的方式居多,但暗用的情况也 不少。因此,要识别典故,需要前期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工具书。识别出 典故后,又需要对判定的结果进行确认,每一个典故都力求找到最早的出处, 这也需要翻检、查找大量的文献。 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通过对苏辙诗的创作背景、写作特点、诗歌大意进行较为细致、充分的 描写,从而在通过描写所得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并解释苏辙诗用典的一些特 征,分析苏辙在诗歌中对常用典故的选择与其思想之间的一些联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用典研究的理论选择 ( 一) 典故及用典的定义 “典故一词,汉语大词典载其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蒜( 宴) 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 故。 词海中“典故 有两个义项:第一是“典制和掌故 ,第二是“诗 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典故”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 或词句 。掌故是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这说明“典故 的内 涵要比“掌故 的释义大。典故与掌故相比,典故中的“典 是典籍之意, 也就是说,典故也可以“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之义来解释。因此,它更书 面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而掌故则更大众化、口语化、俚俗化。 通过考察苏轼、李商隐的诗歌用典情况,我们发现他们除了将历史故事 和古代有来历的词语引入自己的作品,也将与他们同时代的有来历的故事、 诗文乃至民俗俚语、街谈巷议、朋友间的笑话当做典故写进自己的诗歌,大 大丰富了典故的内涵。 从古至今,引用典故都是一种知识储备丰厚的象征。不论是在日常交际 活动,还是文学创作中,人们都爱引经据典。诗中用典的好处很多,如可 以让诗歌以较少的字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作者的运用和和读 者的理解,使诗句表达不同的见解和情思;还可以让读者通过典故引起联想, 进行古今之间的对比,己与人的对照,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成功的用典能 够用较少的语言表达复杂多样、细腻内敛的情感,增添诗句的艺术魅力,使 诗句在看似无心的典故中传达出余味无穷的言外之意。 在古代,“用典 又叫“事类 、“使事 、“用事 、“隶事 等,现代修 辞书又多用“引用 之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文中夹插 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 我们要仔细体会这个“引用 跟 写文章时参考别人的内容时的引用或人们对话中对别人原话的引用之间的 区别。为了避免由于提法含混而导致概念上的混淆,本文采用“用典”这个 术语。“用典 这个术语名称最早由元王构在其修辞鉴衡中提出,2 0 世纪8 0 年代,赵克勤先生在其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o 陈望道著t 修辞学发凡 ( 第四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9 9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 页 中将“用典 作为辞格名,其后吴礼权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委婉修辞研究 及著作修辞心理学中,再一次对“用典 的提法加以使用。2 0 0 5 年, 武汉大学罗积勇先生在其专著用典研究中指出,用典就是为了一定的修 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的修辞 手法。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科学的。古人讲究“宗经 、“征圣 ,在自 己的写作中引入圣人的话或者经典中的原句,能够为自己的文章增加权威 性,增强说服力。同时,作者通过用典,可以不说明自己的意思,而是让读 者通过原典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语境,在所引典故与作者意欲表达的内容之 间建立起一种对照关系,形成意义上的某种由此及彼的联系,从而去揣测作 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二) 界定用典的标准 在实际确认苏辙诗中所用典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诗中有很多对事件 的描写不属于用典,或不容易判定。罗先生在其用典研究中也曾指出, 并不是诗句中一涉及古代故事或者现成话就是用典。我们采用罗积勇先生对 用典的定义以及对“并非用典的情况 的说明回,来界定用典的标准。 第一,为了对某个古代故事或现成话进行解释而不得不提到这个故事或 现成话的,不算用典。因为这只是对典故加以阐释,并没有加入作者的思想 感情,并没有引为己用。 第二,只是对古代的某个人、某件事加以评论的,一般不能算作用典, 但通过评史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宣泄某种情感的,则似应当算用典。如: 舟中听琴 江流浩浩群动。忽,琴声琅琅中夜鸣。水深天阅音响远,仰视斗牛皆从横。 昔有至人爱奇曲,学之三岁终无成一朝随师过沧海,留置绝岛不复迎终 年见怪心自感,海水震掉鱼龙惊翻回荡滴。有遗韵,琴意忽忽从此生师 来迎笑问所得,抚手无言心已明世人嚣嚣好丝竹,撞钟击鼓浪谓荣安知 江琴韵超绝,摆耳大笑不肯听。 此处的“至人 指俞伯牙,“师 指成连。据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 记载,俞伯牙拜成连为师学琴,学了三年却始终琴艺平平,后跟随成连到东 海蓬莱,受海水激荡、林中鸟儿的悲鸣之声启发,琴技大为长进。这首诗基 本上整首都在对这个故事进行复述,由他在舟中听到琴声想到伯牙练成绝世 。 罗积勇著:用典研究,武汉大学 f i 版社2 0 0 5 年版,第8 12 页。 。凡文中应当转为跟间句字体相j 司而朱转的字,为输入法不能进行字体转换的字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 页 事,看似不能算用典,但在尾二联通过对比当今世人对音乐的态度, 追求浮华的感想,就应当算是用典了。 ,对某个地方( 包括名胜古迹) 曾发生的故事、曾流行的传说加以 记录、追忆的文章,以及某些没有明确的言外之意的怀古诗文,均不能算用 典,因为这也没有引为己用。如: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云有古郭生 ,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 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 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初发嘉州) 这里,苏辙只是在行舟途中想起郭璞曾在此地为尔雅作注解的传说, 并没有很明显的言外之意。 第四,沿用自古以来的平常词语的,不能算用典。如: 禹知水怒非塞止,网捕百怪杂蜃鳅。掘壕入土不计丈,投掷填压声鸣啾。 一时既定忧后世,恐此窃出坏九州神人已死无复制,故以此土封其头。( 息 壤( 在荆南南门外) ) 这里的“九州 ,其实是有出处的,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后来用于 指当时人心中的“天下 。后来“九州 指天下的这个意义逐渐固定下来成 了一个平常的词语,因此宋代的苏辙再用这个词也就不能算用典了。 同样的,“一弹指 等本来是佛教中用来表示具体时间长度的术语,如 “仁王经云:一念有九十刹那,一一刹那复有九百生灭。 “菩萨处胎 经) 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万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一,表示 可以度量的极短的时间,但由于其意义后世已经为人们所习用,成了一个表 示时间很短的概念,因此后人再用“一弹指 来表示时间短就不算用典了。 如: 纷然变化一弹指,不妨明镜无纤埃( 雪中洞山黄蘖二禅师相访) 第五,模仿古人的句式或古人观察和描写事物的角度来组织词语、句子 和句群的,不得视为用典。 o ( 唐) 道世撰t 法苑珠林 卷三上海古籍f f j 版社1 9 9 1 年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 页 第二章苏辙诗用典分布情况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收录的典故不计其数。在诗歌中用典用得 妙,作者不必言明,典故中特定的故事情节和感情色彩自会替作者说话,能 够较为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看法;精切、妥帖地用典也可以使作 品文采飞扬,为文章增色不少;而化用经典中的字词和古代名家的诗文,还 可以增强作者观点的说服力,因此用典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骚客常用的一种诗 歌表现手法。所用之典应选择恰如其分且为人常见的,太过冷僻、艰涩的典 故会造成读者辨识上的困难,让人无从理解诗歌的含义,影响阅读的效果。 清袁枚曾说“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指出 诗歌写作要避免使用不为人熟知的僻典。 苏辙诗歌凡1 8 0 0 余首,所用典故经史子集均有涉及,取材广泛,多用 儒家经籍、史实、佛典、道藏、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前人的文学作品中的 典故。其中以使用儒家的l :论语和道家的庄子里的典故为多,使用的 次数与苏辙对典故中价值观的认同与否、认同程度有很大关联。 一、儒家经籍 苏辙自幼熟读经典,关心国家治乱,“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文章 风云起,胸胆渤湃宽。 ( 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 圆。他读书有以下几个特 点:“一是从不先看注解,而是仔细研究原文,反复思考,最后实在看不懂, 再看注释。二是贵自得。三是遍观百家之说。 诸熟儒家经典的他, 曾作论语略解、论语拾遗、孟子解二十四章、春秋集解等,深受 儒家思想影响,诗中很多典故源自儒家经籍。儒家典籍卷帙浩繁,苏辙所引 其中典故众多,本文仅择要就苏辙诗中较有代表性的典故进行浅析。 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内容多为后世用为典故。如: 古人知非不嫌晚,朝来闻道行当返。( 四十一岁岁莫日歌) o ( 清) 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同诗话卷七。江苏古籍f 版杜2 0 0 4 年版。第1 7 7 页。 。 ( 宋) 苏辙著,曾枣庄,舒大刚土编t 三苏全书( 第十六册) ,语文l j j 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0 5 页 曲曾枣庄著t 苏辙评传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9 5 年版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 页 此语典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后来用来形容人们追 求某种信仰或真理的迫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匏瓜一遭系,卖酒长不在。( 次韵子瞻行至奉新见寄) 此例语出论语阳货:“佛胖召,子欲往。子路日:昔者由也闻诸 夫子日: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 何? 子日:然。有是言也。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后来的成语“匏瓜徒悬 即源于此,比 喻怀才不遇。苏辙此处借言匏瓜“系而不食 的遭遇,道出自己被贬筠州监 盐酒税“微官终日守糟缸 ( 雨中宿酒务) ,才能得不到施展的郁闷。他 在东轩记中曾对这段时期的生活有详细描述:“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 税,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 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 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颜回的形象在苏辙的诗中多次出现。论语雍也:“子日:贤哉! 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一 颜子的人生态度历来为人所称道,被当做“内圣 的典范。苏辙将自己比况 为颜子,例中也说,“颜曾本吾师 ,因此伴随颜子的陋巷、箪、瓢、藜藿 等意象和居不安、食不饱的场景被“不厌其烦 地使用在他的诗中。如: 颜曾本吾师,终身美藜藿至人竞安在,陶铸皆秕糠( 和迟田舍杂 诗九首( 并引) 其三) 隐居颜氏终安巷,垂钓严生自有滩( 再次前韵四首其三) 此处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颜回潜心向学,不以富贵为荣,甘于贫苦之事, 二是严光不愿出仕,隐居故乡安于垂钓之事,二者都是同一类形象。 彭城寺壁看诗来,颜氏瓢樽偶共开( 次韵王定民宣德) 陋巷丈夫病且贫,悬鹑百结聊庇身( 杂兴二首其一) 卜宅先邻晏,携瓢欲饮颜( 次前韵示杨明二首其一) 箪瓢未改安贫性,凫绎犹传直道余( 送颜复赴阙) 居近古城心自幽,箪瓢足用更何求? ( 次韵傅宏推官义方亭) 小园花草秽,陋巷犬羊俱( 索居三首其一) o ( 宋) 苏辙著,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 第十六册)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7 0 页。 。 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 ,卜册) ,上海古籍 托版杜1 9 8 7 年版第5 0 7 页。 。 文中所引例句,主要按照类别特征进行归纳解释。有的例句不止用一处典故,并且具有多项类 别的特征,但在相应的类别只对满足相关特征的方面进行解释,特此说明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 页 晏家不愿诸侯赐,颜氏终成陋巷风( 初得南园) 何以待君子,簟瓢容一升(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 陋巷何妨似颜子,势家应未奋萧何( 初葺遗老斋二首其二) 名园不放寻芳客,陋巷希闻载酒车( 同迟赋千叶牡丹) 摇落南山见,凄凉陋巷偏。( 落叶满长安分题) 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 冬至雪二首其二) 陋巷正与颜生同,势家笑唾傥见容。( 新作南门) 春服既成沂可浴,孔门世不乏迂儒。( 上巳日久病不出示儿侄二首其 二) 如此钟爱使用颜回“箪瓢陋巷 这一典故,充分表现出苏辙对颜子的倾 慕和对颜子人生价值观的认同。在第五章“从苏辙诗常用典故及意象管窥苏 辙思想 中我们还将继续讨论“箪瓢陋巷 的典故,此处不再赘述。 论语之外,苏辙使用孟子中的典故也如信手拈来。如: 世人积寸木,坐使高楼岑( 次韵子瞻题张公诗卷后) 此语典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 于岑楼。一 据栾城遗言记载,“公( 苏辙) 解孟子二十余章,读至浩然之 气一段,顾籀( 苏籀,苏辙之孙) 日:五百年无此作矣。帅“浩然之气 , 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m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与仁义道德相辅相成的修养心性的精神状态,博大刚 正。由着对这“浩然正气 的喜爱,苏辙在诗中常常使用“浩然之气 典。 现举一组用此典的诗句予以比较说明。如: 夫子虽穷气浩然,轻蓑短笠傲江天( 次韵唐觐送姜应明谒新昌杜簿) 身安气定色如玉,脱遗世俗心浩然( 宣徽使张安道生日) 空余浩然气,凛凛接清昊( 次韵王适雪晴复雪二首其一) 枉将眼界疑心界,不见中宵气浩然。(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 中呈同事二首赵侍郎) 虽然苏辙常用“浩然之气”典,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上四例中,例 和例表达的是正面意义,表现了对拥有浩然之气的骄傲与欣慰,例是 对空有一腔浩然之气而不能施展抱负的遗憾,而例是在感慨已经失却了浩 然之气。 o ( 宋) 朱熹箸。网书章旬集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3 0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 页 二、史实 一、j - = 再c 苏辙对历史颇有研究,还曾为了纠正和补充司马迁的史记,作古 史以“正其讹,补其佚”。此后,在作了以评历朝得失为主的2 5 篇进 论之后,他又作了另一组4 5 篇以评历史人物为主的史论一一历代论, 可见其对历史的熟稔程度。他在历代论一 并引) 中说:“予少而力学, 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 之要。 他对历朝历代的史实如数家珍,在诗歌里自然也会常常借以咏物抒 怀。如: 雍人未有章邯怨,魏将犹存仲达精( 石鼻城) 前句写项羽灭秦后封立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为雍王、塞王和翟王, 章邯等投降时,项羽将他们手下的秦兵骗降后掩埋,而章邯等三人却幸免。 后章邯遭遇刘邦袭击退守废丘,废丘城破后章邯拔剑自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