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史记》中孔子形象之独特性.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史记之前文献中塑造的孔子形象与史记中司马 迁塑造的孔子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司马迁笔下孔子形象的独特性及其 成因,并进而阐释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规律。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史记之前有关孔子记载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梳 理,按论语、“五经”系列儒家经典类著作、“五经”系列儒家经典类之 外的儒家著作、非儒家经典类著作、出土简帛文献以及其他类文献资料等六 类,对史记之前文献中塑造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出各类文献中孔 子形象所具有的性格品质和思想素质。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对司马迁在史记孔予世家中塑造的孔 子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出司马迁笔下孔子形象的三个特点;德才兼备、积极 入世和一生不遇。 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塑造的孔 子形象具有以下三个独特性:一是史记之前文献中孔子形象的一些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所塑造的孔子形象身上没有予以表现,如韩非子中孔 子所具有的法家思想之思想素质;二是史记之前文献中孔子形象的一些 特点,在司马迁史记中所被弱化了,如博学、善教、知礼、有德等;三 是孔子“积极入世”的性格品质特别是“不遇”人生经历,在史记中被 司马迁放大、强化了。与此相对应,我们认为,史记中孔子形象的独特 性之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司马迁写作史记时的“实录”原则;司马迁 所要着力表现的孔子之主体特征;司马迁与孔子在人生处境上和文化人格上 的深度共鸣,即悲剧性“二律背反”的人生处境和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我们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以上是本文的第三部分。 关键词:孔子形象史记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 a b s t r a c t b yt h ec o m p a r i n gr e s e a r c hb e t w e e nt h ec o n f u c i u si m a g ec r e a t e d i nt h e r e c o r do ft h eh i s t c l d a na n dt h ei m a g e si nt h ed o c u m e n t sb e f o r ei t , t h ep a p e ri si n o r d e rt of i n dt h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o ft h ec o n f u c i u si m a g e sc r e a t e db ys i m aq i a na n d i t sr e a s o n s ,a n dt oe x p l a i nt h ea r t i s t i cl a w so ft h ef i g u r ec r e a t i n gi nt h er e c o r do f t h eh i s t o r i a n a b o v e0 fa 1 1 w ec l a s s i f yt h ed o c u m e n t sa b e u tc o n f u c i u sb e f o r et h er e c o r d o ft h ef n s t o r i n ni n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p a p c r t h o nw es e r i o u s l ya n a l y z ee a c hk i n d o ft h ed o c u m e n t s 。a n di n d u c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i d e o l o g y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 w ea n a l y z ec a r e f u l l yt h ei m a g oo fc o n f u c i u s e r e a t e di nt h er e c o r d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a n dw cc o n c l u d e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o n f u c i u sf r o mt h ch e r e d i t a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1 n b c ya r ea b i h t y , p o s i t i v ea n d u n u s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o f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 , w ef i n dt h e t h r e ei m i q u eo ft h ec o n f u c i u si m a g ec r e a t e db ys i m aq i a ni nt h eh e r e d i t a r yo f c o n f u c i u s 1 1 圮f i r s to n ei st h a t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 d o c u m e n t sb e f o r et h er e c o i d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t h o u g h to ft h e l e g a l i s t sa n dt h et a o i s ts c h o o l , w c r c n t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h e r e d i t a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t h es e c o n do n ei st h a t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d o c u m e n t sb e f o r e t h er e c o r d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f u ri n s t a n c e ,e r u d i t e ,b e i n gg o o da tt e a c h i n ga n d m o m li n t e g r i t y , w e r ew e a k e n e di nt h eh e r e d i t a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a n dt h el a s to n e , a l s ot h ei m p o r t a n to n e i st h a t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d o c u m e n t s b e f o r et h er e c o r d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 s u c ha sp o s i t i v ea n d u n u s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 w e r ee n l a r g e di nt h eh e r e d i t a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h e r e d i t a r yo fc o n f u c i u s a r e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f a i t h f l l lr e c o r d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u st h a t s i m aq i a nw a n t e dt o d i s p l a ya n dt h es y m p a t h yi nu n d e r g o i n ga n dc u l t u r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o fs i m aq i a na n dc o n f u c i u s 1 1 l i si s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p a d c r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i m a g e ;t h er e c o r do ft h eh i s t o r i a n ; c u l t u r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g e d yd u a l i t y 论史记中孑l 子形象之独特性 引言 关于史记中司马迁塑造的人物形象之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文学的角度对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一系 列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的论文和专著,更是层出不穷。 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物塑造方法的 研究,如互现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重于写人方法的成就;二是对 人物形象的宏观分类研究,如妇女形象、刺客形象、商人形象等,侧重于题 材和思想上的进步意义;三是对历史人物个体的研究,如孔子、项羽、刘邦 等,或侧重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或侧重于人物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价。这为 我们学习和解读史记这一不朽名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然而,以上这些研究多是集中予“司马迁写了什么”和“如何写”等问 题上,而对于司马迁笔下历史人物的特点、“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写”等课题 的关注却不够多,也缺乏更为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史记之前文献中塑造的孔子形象与史记中司马 迁塑造的孔子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史记之前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史记孔子世家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孔子的第一篇完整个人传记。 然而,在史记之前的诸多文献典籍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并不少见。 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史记之前关于孔子言行事迹记载的文献大体分 为以下六类:一是论语;二是“五经”系列儒家经典类著作,如易传、 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三礼”、春秋及“三传”等;三是“五经” 系列儒家经典类之外的儒家著作,如孟子、苟子等;四是非儒家经典 类著作,如墨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 策等:五是出土简帛文献;最后,还有一些典籍,如说苑、新序、孔 子家语、孔丛子、论衡、列女传等,其成书的时间与史记或是 基本同时、或是后出、或是尚不能确定,但是其中所使用的有关孔子的材料 却不一定比史记晚,本文将其归诸一类。 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曾说,“各时代 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呢( 例如战国时的孟 子和苟子所说的,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所说的) 。各时代的人,他们心中怎 样想,便怎样说,孔子的人格也就跟着他们变个不歇。害得一般人永远摸不 清头路,不知道孔子的真面目究竟是怎么样的。川”啪1 下面,我们对史记 之前这几类文献中所记的孔子逐一进行分析归纳,看其中的孔子形象具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素质。 ( 一)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m ”忉一直以来,论语被人们视为了解、认识孔子的最早的、 最可信的资料。 今天保存流传下来的论语定本共有二十篇,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 后顺序,每篇内容没有明确主题,也不构成完整体系。每篇各有多少不等的 章,每章是一条独立的内容,章与章之间互不连贯。刘振东先生等所著论 语类纂曾经把论语中的记载分为二十二类的内容:一、论道,二,论 德,三、论仁,四、论义,五、论礼,六、论知,七、论信,八、论忠恕, 九、论孝悌,十、论友,十一、论言行,十二、论志,十三、论其它品德, 十四、论天、命、鬼神,十五、论君子,十六、论教学,十七、论文艺,十 八、论政,十九、论人物,二十、自述,二十一、记行迹,二十二、论评价。 埘汨刺这二十二类记载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记言和记行迹,其中以记言为主。 论语一书在片言只语的粗线条勾勒中,客观上揭示了孔子的某些性 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为后人留下了第一个真实却又相对完整丰满的孔子形 象。根据全书所记,我们认为,论语中的孔予形象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 特征。 2 首先,论语中的孔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多重性格侧面、有七情六 欲的灵气活现的人。 从论语中所记孔子之言的内容、语气以及对孔子形迹的简单描摹之 中,我们感到,孔子有时表现出坚强自信,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 周乎? ”埘吣删有时又很颓丧失望,往往悲叹:“吾老矣,不能用也。”“m 嘲 有时自视甚高,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删有时又非常谦逊,日: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廿1 有时却机智风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l 尔爱其羊,我爱其 礼”踟删有时也生气发火,当冉求为季氏聚敛时,“子日:非吾徒也。小 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叭“1 有时赌咒,“子见南予,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日: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啪呻1 有时甚至骂人,“原壤夷俟。子日; 幼而不孙第,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帆刚有 时还弄点小手段,“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儿”1 如此种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令人可亲之、可 爱之又可敬之的孔子形象。 其次,论语中的孔子又是一位博学多识、品德高尚、循循善诱并深 受弟子爱戴的师长。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应答弟子的话,实际上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导, 或者是师生之间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如,孔子与子贡关于贫、富的讨论。“子 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1 删子贡受孔子之语的启发,联系到对诗经的理解并对孔子 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舆? ”c | 】孔子接着对子贡提出了 表扬,认为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又如,子贡问孔子如何才能做一个君子,“子 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m i 刀 论语所记孔子应答“时人”之语,涉及礼乐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 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说明了不但在弟子眼中,而且在当时的其它人 看来,孔子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师长形象。如,八佾篇所记鲁人林放问 礼之本的故事。又如,“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日:举直错诸 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 至于论语中记载的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孔子之语,或是孔子谈论道、 德、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友、言行、志、品德、君子、人物 等为人处事的道理,或是谈论教学、文艺,或是谈论政事,或是论天、命、 鬼神,或是孔子的自述,或是对于孔子的评论,等等。这些大都侧重于表现 孔子是一位博学的师长。 另外,论语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记述孔子行迹的。其中大多数记载 都旨在表现孔子的良好品行。这其实还是弟子们所心仪的师长形象。如,“子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呻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 夫言,圈周如也。君在,跛躇如也,舆舆如也。”嗍,等等。 论语中记孔子行迹的章节中,还有一部分是讲述孔子经历和遭遇的, 但这些记载却不是为了记事,而是表现人物的某些品格。如,“子畏于匡, 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一叫哺1 这是说孔子在匡地遇到困境时, 表现出了无畏、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再如,“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日:吾 以女为死矣。e l :子在,回何敢死? 一鲫”1 这里生动地刻画出老师为学 生担忧、学生对老师敬重的感人肺腑场面。 ( - - ) “五经”系列儒家典籍中的孔予形象 1 易经类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今天所见周易分为两部分,即 易经和易传。易经是指卦 辞和爻辞,其中没有关于孔子的记载。易传,亦称“十翼”,共七种 十篇,主要是发挥易经的思想。根据传统说法,“十翼”绝大部分是孔 子所作,但现在多数学者都不持此说。 易传中关于孔子的内容见于系辞传和文言传。在这两传的 内容中,有多处“子日”的字样,一般认为这些内容是孔予的话,与论语、 左传等相似。当是孔予后学所作。孔子的这些话大部分是他关于为人处 世、道德修养的见解。如,系辞上云:“子日:易,其至矣乎! 夫易, 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 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嘲”1 在这里孔子完全从道德、哲理的 4 角度来谈 易经的功用。又如,“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子日:。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嘲啮” 也有的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如,干文言日:“上九日亢龙有侮, 何谓也? 子e l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 也。”脚嘲还有的反映了孔子的哲学观念。如,干文言日:“九五日飞 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 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 各从其类也。”嘲删 近年马王堆出土帛书易经,同时还有六种释易经的著述。其中 有这样的记载:“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 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又如,子贡问:“夫子亦信其筮乎? ”予日:“吾观其 德义耳。”嘲呻】 综观易经类著作中有关孔子的记载,我们大体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 某些道德见解、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念,而且还可以从中认识到:孔子主要是 一位用儒家的学说主张阐发易经哲学思想的学识渊博的易经大师。 2 书经类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今本尚书共分“虞”、“夏”、“商”、“周”四个部分,是上古历史文 献集。包括帝王谈话、训示、政府文告、誓词、命令以及法令草案,地理规 划等,其中不记孔子之事迹言行。 书经类著作中关于孔子的资料见于尚书大传。这些资料基本上 是引用孔子的话。有的内容是讲孔子对尚书的直接理解和体会。如,“孔 子e 1 舜父顽,母器,不见室家之端,故谓之鳏。”“儿”、“孔子日:吾 于高宗肜日,见德之有,报之疾也。”啪肿、“孔子日:吾于洛诰, 见周公之德”“胎、“孔子日: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 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 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删有的内容则表现了孔子对古今政事 的思考。如,“子日:今之听民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民者,求所以生之。一、 “子日:听讼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h 儿调传还有的一些内容则是孔 子与弟子谈论“礼”( 如婚礼、丧礼等) 、“仁”、“交友”、“君子”,等等。 5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政事、道德等诸方面的观念,还可大体推断孔 子是一位于书经颇有心得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循循善诱、博学多才的师 长。 3 诗经类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诗经类著作中的韩诗外传,“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 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日0 1 , 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班固论三家之 诗,称其或取春秋、采杂说,成非其本义,殆即指此类欤? 州帅阗 其中,许多篇章中保存了有关孔子的资料,以记孔子之言语为主,内容涉猎 甚广。 韩诗外传中孔予之言语,有的是孔子在谈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孔 子日: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 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 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9 儿睿。8 棚、“孔子日:不慎其 前而悔其后,嗟呼! 虽悔无及矣。”叫睹。第几刺,等等。有的是孔子申明自 己的品格。如,“孔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一叫卜埔几卅,等等。有的是孔子详论君子“不遇”的命运和自 己的态度。如,“孔子日:一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 此皆不遇时 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誊扣。六卅,等等。有的是 论君子道德伦理、个人修养。如,“孔子日: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 知而不学,可无忧与? 学而不行,可无忧与! 一州誊一。+ “引、“孔子日:子 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二傅悃刳,等等。有的是谈教育方 法与内容。如,“孔子日: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 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皆防 邪禁佚,调和心志。洲l - 埔十九引,等等。有的是探讨学问。“夫子造然变容 日:嘻! 吾子殆可以言书已矣。然予以见其表,未见其里。”o “誊= 傅 二十九章1 ,等等。有的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日:楚庄王之霸,其有 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嗍睫簟几”、“孔子日;不 戒责成,虐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 6 蚍l 三傅二十二卅,等等。有的是孔子品评人物言行事迹。评越使廉稽,“孔子日: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叫l m - x ) 、“孔子闻之曰:伯宗其 无后。攘人之善。”驯l 鼻十七刺、“孔子闻之日:。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间, 折冲千里之外。”州 一十 捌、“孔子日: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 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咖障扣蕈五引, 等等。 因为在韩诗外传的作者看来,诗经体现了修身、为政、处世等 诸多方面的最高道德境界,先记孔子言行后证之以诗,首先就给予了孔 子以道德上的最高评价。其次,从以上所列韩诗外传中孔子之语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大概了解孔子诸多性格品质和思想学说的特点。第三,由于这些 孔子的言语,多出现在孔子与弟子、时人的对话中,因此,韩诗外传中 关于孔子的记载,在客观上说明孔子是一位有德有识、博学多才的师长。 韩诗外传中还有对孔子的直接评价。如,“伯夷,圣人之清者也; 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洲l 三嘎二十二1 、“于时周室微, 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于是孔子自东而西,白南而北,匍 匐救之。”m 眷五8 2 刺,等等。 4 礼经类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礼记( 指 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 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汇编,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文物制度和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其中有许多篇 章中有记载孔子言行的内容。在礼记中,孔子对于吉、凶、军、宾、嘉 等礼仪都有所阐述。这些记载也以礼为中心,描述了孔子政治理想、人生哲 学、道德修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言谈举止,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儒家礼学大 师孔子的形象。如,“孔子日: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 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 义也。 删- 子闷 除此之外,由于礼记中有关孔子的记载多是关于他的言行,因此颇 有文学意味,也反映了孔子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时反映了孔子是一位良师, 有时又能表现孔予的智慧,有时还能表现孔子的社会关注情怀、仁者爱人之 心和诚信谦让的品格,等等。 7 5 春秋经类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 前7 7 2 ) 至鲁哀 公十四年( 前4 8 1 ) 共二百四十二年问的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 异、礼俗等历史事件,内容丰富,但记述简括。孔子大体就生活在这一段历 史时期,但孔子的事迹言行却主要见于“三传”之中,即春秋左氏传、春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之中。 我们认为,左传中有关孔子的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在记述了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之后,常常紧接着引用孔子对 该人或事件进行评论的话,表达孔子看法,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观 点。这主要表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类记载在左传全书中出 现了三十余处。如,引用孔子之语来评论子产死后大叔为政,“仲尼日:善 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 以济宽,政是以和。”“吣训又如引用孔子之语评论晋赵鞅、苟寅铸刑鼎, “仲尼日:晋其亡乎l 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 何以尊贵? 贵何业之守?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蔸也, 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 ”m m 1 ,等等这是用孔子的话来表达 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有时作者还引用孔子的话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 法。如,评论子产的:“仲尼闻是语也,日: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 不信也。”“o 叭嘲评臧文仲的:“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 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爱居,三不知也。” “呻4 ”1 评董狐、赵宣子的:“孔子日: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 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m ”1 评鲍庄子的: “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o ”叫 一类是记载孔子的生平事迹的。主要有以下几处:据定公元年记载, 孔子为鲁司寇后,自鲁昭公墓外为沟以扩大墓域,表示鲁昭公墓与鲁群公之 墓在同一兆域;定公十年所记鲁齐夹谷相会的故事; 哀公十一年所记 孔文子将攻大叔而访于仲尼的故事,以及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的 故事:哀公十四年所记西狩获麟的故事;哀公十六年记载的孔子去逝, 等等。这类的记载相对较少,有时甚至是语带过,但都是关于孔予生平的 8 较为可信的资料之一。 综观左传中有关孔子的记载,我们认为,从全书中作者大量引用孔 子的话来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看,孔子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 物,而且孔子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学说主张应当是得到作者深刻认同的。 春秋公羊传以问答方式解经,特别是在问答之际,引申联想,多方 阐释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借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其中关于孔子的记载 不多,主要有以下几处:“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州馕雪二+ 呻”、“孔子 日:其礼与其辞足观矣。”“”鼢二十五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齐 人为是来归之。”“小馕叠十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日: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邱,帅师堕费。”“州馆罾十二年”、“颜渊死。子日: 噫,天丧予! 子路死,子日: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予日:吾道穷矣。” “州使罾十醉在这只言片语的记载中,仅仅表现了孔子的一些侧面,如“道穷” 等,孔子的思想素质与性格特征没能得到突出的表现 春秋谷梁传之行文亦以问答方式构成,并且多是直接解释春秋 经字义,是经师回答弟子问题的整理与总结。传中记孔予关于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的片言,如,“大矣哉! 夫差未能言冠,而欲为冠也。”“州毫番十三年”。 此外,还提到孔子宋人之后、鲁齐夹谷相会之事。 春秋繁露虽颇本春秋以立论,而无关经义者多,实尚书大传、 韩诗外传之类。书中在说理论证中常引用孔予之言,故能窥孔子思想学 说之一斑。其中大多是关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如,“无为而治者,其舜乎i ” m 儿馑庄王”,“孔子日: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一“帕磷、“孔子日:道千乘之 国,敬事而信。”“小“m1 、“孔子日:不患贫而患不均。”、“孔子日:君 子不尽利以遗民。”“小饵_ ”、“孔子日冉子日: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 “”仁卫黜1 ,等等。有的还反映了孔子的政治命运和人生历程。如,“虽取同 姓,能用孔子自辅,亦不至如是。”“”2 庄壬”、“颜渊死,子日:天丧予。 子路死,子日:天祝予。西狩获麟,日:吾道穷,吾道穷。”“”一事”、 “孔子为鲁司寇,据义行法,季孙自消,堕费、邱城,兵甲有差。”“小五行帽 ”1 ,等等。有时还对孔子进行直接的评价。如,“孔子明得失,差贵贱,反 王道之本,讥天王以致太平。”“”捌”,“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 9 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是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o ”斛 国语是除左传外研究春秋史的另一部重要典籍,世本则记 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两书中皆有关于孔子的内容,故附于春秋 经后论述。国语里关于孔子的记载不多,只在 鲁语中有几处。这其 中季桓子穿井获羊而问诸孔子获狗、吴使问孔予骨何为大、陈惠公问孔子 梏矢等三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却写得很形象生动。这三个故事说明孔子是一 位博学多识的人。 鲁语中还有四处引用了孔子之语来评价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 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雠”、“女知莫若妇,男知莫 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 欲明其子之令德。”“引们下1 ,等等。我们大可 能够揣度孔子在作者与时人心中的重要位置。而且还能体会到孔子作为老师 的善于教人,即:善于从身边事入手,随时启发教导学生。如:“仲尼闻之 日: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小”。 世本中在王本、孙本、秦本诸部分中,都曾追溯孔子的先 世至宋憨公,并说明孔子的三氏祖防叔被逼奔鲁,还附述孔子后数世皆一子。 世本中,还数次描述孔子之相貌,如:“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 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六寸,时为长人。”“叭馕奉 此外, 世本对诸侯大夫后人中曾师从孔子的,亦予以注明。如,“有氏: 有巢氏之后,仲尼弟子有若,鲁人。”“州镰奉1 ,等等。 ( 三) “五经”系列之外儒家著作中的孔子形象 1 孟子 孟子中关于孔子的记载,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在论事说理时。以孔子之语作为理论依据。如,在梁惠王章句 上中,孟子从“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咖入手,一步步告诉梁惠 王: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疾之甚也。 其中,就引了孔子的一句话来说理。“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删 孟子陈此,意在告诉梁惠王应该爱民,而孔子的话就是孟子立论的理论依据。 又如,在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曾陈述:“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 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州州呻”为了说明“当今之时, 1 0 万乘之国行仁政”的紧迫性,孟子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日: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咐1 。又如,在公孙丑章句上孟子为 说明要居仁之术时,曾引孔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力噼1 之语; 在滕文公章旬上为说明上之所欲下以为俗时,曾引孔子“君薨,听于冢 宰,歌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仰1 ,等等。 一类是,在论事说理时,以有关孔子的事迹作为事实论据。如,滕文 公章句下 中周霄问孟子古代的君子是否做官时,孟子回答说做官,并引用 传记上所记孔子的故事说:“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吣蜘 意思是说,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非常焦急,离开一个国家, 一定带着礼物与别国君主见面,万章章句下中在说明“仕非为贫也,而 有时乎为贫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嗍”的观点时,孟子引用 孔子的故事:“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日,牛 羊茁壮成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嗍”意思是说君子以禄仕者不处大位。 一类是对孔予进行直接的评价。如,在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与孟子 谈论伯夷、伊尹与孔子时,孟子曾这样直接评价孔子:“不同道。非其君不 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 则学孔子也。”“”帅1 当公孙丑闯伯夷、伊尹与孔子有无共同点时,孟子回答 说:“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 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钉呻1 当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不 同的地方时,孟子引用了孔子弟子评论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日:“宰 我、予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日:以予观于夫 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日: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 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日:岂 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兽,风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 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 子也。”“”呻训又如,在万章章句下中孟子谈论了伯夷、伊尹、柳下惠 之后出仕的不同特点后,接着评论孔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浙而行;去鲁, 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 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川”1 ”。1 然后孟子接着说:“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 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 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 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啼” 总之,我们认为,在孟子看来孔子是一个“圣人”。关于“圣人”的含 义,孟子在离娄章句上已经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孟子日:“规矩,方圆 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册删在这里,孟子认为,圣人就是做人的标 准,换言之,孔予就是做人的标准。 2 苟子 虽然苟子的一些思想学说与其它儒家传人特别是孟子有着诸多不同, 如,“法后王”、“性恶”,等等。但作为一个儒家学者,苟子也是对孔子给予 高度推崇的。 荀子中有时记孔子的政治经历和见解、道德修养学说。如,“孔子 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嗍“、“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 子拘之,三月不别。“粤”删这表现了孔子善于处理政务;“孔子日:聪明圣 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 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l ”嗍”、“孔子日:君子有三恕:有君 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 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加”2 4 1 这表明孔子于道德修养有独到见解。有时对孔子还予以直接的评价。如,“仲 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蹰境而徙,鲁之鬻 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 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町啡1 1 这是 赞孔子能美政、美俗;“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 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旧1 这里又直接 称赞孔子是大儒。有时还记述了孔子的不遇。如,“孔子拘于匡,昭昭 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 1 8 r 3 1 0 、“孔子南适楚,忘于陈、 蔡之间孔子日: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 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 何独丘也哉! ,孔 子日:o 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 之下? ”1 。1 脚删 ( 四) 非儒家系列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1 墨子 在墨子里,现存的篇章中有关孔子的记载主要见于非儒下、耕 柱、公孟之中,共九处。其中又以 非儒下所记最多,有六处。虽然 关于非儒下、耕柱、公盂这三篇的作者、文体风格、文学价值高低 等存在诸多争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在对孔子进行贬低、抨击的态度上是 基本一致的。 在非儒下篇中,有时较为柔和地说,孔子的行为与君子之道相反谬; 有时对孔子的为人进行直接地批评,说孔子是一个非贤、非义、非仁的人, 如,当齐桓公问晏子“孔子为人何如”“”叭州时,晏子回答说,“今孔某深虑 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 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入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逃人 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 有异于白公也”“”呐”;有时对孔子进行更为严厉的否定,如,通过叙 述孔予穷于蔡、陈之间的事,批评孔子“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 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叭矧有时甚至说,孔子心胸狭 窄、图谋报复,从而“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帅“1 , 其罪当诛。 在耕柱篇中,借叶公子高与孔子的问答故事,批评孔子“不以人之 所不知告人”“”1 ;在公盂篇中,当公孟子对墨子说“孔子博于诗、 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并认为“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 天子哉“脚”1 时,墨子对之进行了反驳:“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 合焉为知矣。”,并认为公孟子“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蚰嘟”。 2 庄子 该书中关于孔子的内容占有相当多的篇幅,而且书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 具有鲜明对比性的两种特征,相应地,在t 庄子一书中孔子基本上是以两 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出现的:一种孔子形象是作为被批评的对象,其主要特征 是在言行之中传达了与道家学说相悖的观点和主张,即“非道家的孔子”, 由于孔子所传达的这些观点与主张又大多是儒家的学说,故又可称为“儒家 的孔子”;另一种孔子形象则得到作者充分的肯定,其主要特征是在言行之 中宣扬道家的学说与理论,即“道家的孔子”。 先看庄子中所描写的“非道家的孔子”。在齐物论中,瞿鹊子 对长梧子说,孔子认为“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 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是“孟浪之言”1 时,长梧 子直接对孔子提出批评,“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哪】嗍1 这是批评孔子不知体道之士的生死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在人间世中, 借楚狂接舆之口道出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局势:“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 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并讥讽孔予“知有用之用,而 莫知无用之用也”叭枷。在天道篇中记载,孔子欲借助于老聃而藏书 周室,故前往拜见老聃并引述六经来解说。老聃评六经冗赘、仁义绝人。进 而申说天地万物的本性与自然性。以为人情世教,当顺任自然,无扰人的本 性。并对孔子提出了直接的批评:“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在庄 子中,对孔子进行最激烈地批评的当属盗跖篇。开篇写孔子前往去劝 盗跖,却遭到盗跖的严辞批判,说孔子是“鲁国之巧伪人”啪1 呻,并认为 孔子“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谬说,不耕而 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 不然,我将以子 肝益昼筛之膳。”晰”1 当孔子试图以“三德”来劝说盗跖时,盗跖却面斥孔 予“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盗莫大于子”,并进而说,“子之道,狂 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侧m ”在这里,不仅 指责了孔子的为人,还批判了儒家的学说主张、儒家所推崇的黄帝以及所谓 “贤士”、“忠臣”,等等。 再看庄子中描写的“道家的孔子”。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与 1 4 孔子的对话,描述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颜回提出了。端虚勉一”、“内直外 曲”、“成而上比”三种方法。然而这几种方法都被孔子指出不足,最后孔子 提出了。心斋”一法作为处入与自处之道,并对“心斋”进行了具体阐述, 即,“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m “1 这是 说,人间种种纷争追根究底在于求名用智。“名”、“智”为造成人间纠纷的 根源,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地,是为“心斋”。还是 在人间世中,借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一事,道出臣子们与君主相处之难。 最后,还是通过孔子提出了解决问题之道,即,“故法言日:无迁令,无劝 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且夫 乘物以游心,话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 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洲叭矧其核心的主张乃是道家的顺任自然。在大宗师一篇中,当颜回对 孔子说,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没有眼泪,心中不悲戚,居丧不哀痛。 孔子却认为,孟孙氏已经尽到了居丧之道。因为,孟孙氏不知道什么是生, 也不知道什么是死;不知道迷恋生,不知道惦念死:他顺任自然的变化,以 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而己。这里孔子所讲述的实质上是道家“生死如一”的 人生观。还是在大宗师中,当颜回告诉孔子自己由“忘礼乐”,“忘仁义” 以至于“坐忘”时,孔子对颜回大加称赞并说,“丘也请从而后也。”嘲“1 颜回所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h 离形”,即消解由生 理所激起的贪欲;“去知”,即消解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伪诈。如此,心灵才 能开敞无碍,无所系蔽,而通向广大的外境。这其实是道家“相忘”的生活 境界。又如,在知北游中,孔子对冉求说:“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 死生有待邪? 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 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圣人之爱人也 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汹】吨”还有在徐无鬼中,孔子提出“不言 之辩”的主张,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素质和学说主张。 此外,有时庄子中描写孔子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先描写一 个“非道家的孔子”形象,然后通过对其提出批评与劝导,使孔子得到顿悟, 并认同道家的主张,或是通过孔子的行为来肯定道家的理论,从而实现从“非 道家的孔子”向“道家的孔子”的转变。 在 天运篇中,记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