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i 垒鱼鱼日期:丝空:! :三: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皇遂生l 导师签名:伊学 期:学 山东人学硕i 学位论文 jlillllliii,一ii。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2 0 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视界的不断延展和评论者们对女性作 家的普遍关注,以及大陆与台湾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苏雪林的创作与新文 学批评所具的文学价值也逐渐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论者不断地对她的文本进 行多元解读,探究其文学史地位及意义。抛开历史成见来对其进行审视,作为新 文学处女地里较早的创作者和对新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苏雪林对于新文 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无疑都作出了独有的贡献。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两个方面来 考察苏雪林的文学成就,重点对其新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系统、深入的探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荔雪林的人生经验切入,分析其成长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的独特的人格特质与思想困境。一方面,如同诸多新文学作家那样,苏雪林在成 长中先后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文传统、既有伦理道德和随后的五四新思潮的共同影 响;同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某种认同也使她自然而然地将传统的伦理理想以及 传统文人的入格与精神作为自己行事立入的根本。其问自然不免产生受制于传统 文化秩序的种种拘囿,但又的确让入看到了现代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少有的亲和, 即便经过了五四的洗礼、受到了西方的文化熏染,她也没有表现出所谓彻底的反 传统态度和行动意识。苏雪林在打破诸如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理性与感性、 男性威权与女性自我等等机械的二元对立的同时,始终也并未走出这诸多复杂的 二元困惑。虽然在新旧之间确实有过自主的选择,但在新旧思想交错的双重压力 下。她的性格存在着两面性,根本上仍是新旧之间的悲剧性人物。这种人生经验 与人格特质,造就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也使其新文学批评活动无论在当时还是 在今天都独树一帜。 第二部分论述苏雪林文学创作的成就与局限。苏雪林持有的某种古典情怀、 伦理意识和她同样具备的文化关切与历史感使她的创作感兴丰沛、刚柔并济。“柔” 的一面所展现的是纯美的童心世界、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母爱的依恋、对美好人格 的追求;“刚”的一面则表现为对人生世事的参透、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国家 山东人学硕卜学位论文 命运的关注。她的创作表现出特殊的个性与作风,且印证了更多在文学、时代、 历史之间的思考角度与感知经验,成为进入其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重要切入点。 同时,因为其思想在新旧之间持续不已的犹疑不定,她的创作即使与同时代的女 作家相比,又显示出令人深省的局限。 第三部分介绍苏雪林的新文学批评活动。首先对苏雪林的文学理念进行分析, 以此作为打开其批评实践大门的钥匙。然后从批评身份、批评方法、批评标准及 批评特色四个方面对其批评文本进行了评价。在批评身份方面看重其女性身份的 同时,也着意辨明兼具薪文学创作的亲历者和学院教授式的批评者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考察批评身份的多重性对其批评活动产生的影响;批评方法上论述其直觉与 实证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比照的个人特色;她的持中宽容与激进偏颇俱在的复 杂的批评态度更是发人深思。最后在肯定其宏观开阔的视野、相对客观的态度、 价值认定的科学追求以及优美流畅的批评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苏雪林文学 批评中存在的不足与偏至。 关键词:苏雪林;思想人格特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与批评实践 2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r e c e n t l ys e v e r a ly e a r s ,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g e n e r a l l ya l o n gw i t ht h ec o m n l e n t a l e yt o t h ef e m i n i n ew r i t e r , a n dm a i n l a n da n dt a i w a nb o t hb a n k sc o n t a c td a yb yd a yf r e q u e n t c l o s e s ux u e l i n s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n e w - v e r n a c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a l s o 鲥u a l l yo b t a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e r sv a l u e t h ec o m m e n t a r yu n c e a s i n g l yc a r r i e s o nm u l t i - d i m e n s i o n a le x p l a n a t i o n ,i n q u i r e si n t oh e r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t u s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 i n s p e c ts ux u e l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a c h i e v e m e n tf r o mh e r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n d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t w oa s p e c t s ,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s t u d i e s k e yn l a k e so n er e l a t i v e l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t oh e r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 t h o r o u g hi n q u i s i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e n t e r sf r o ms ux u e l i n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a n a l y z i n gh e rg r o w t hc o u r s e a n dt h eu n i q u e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t h o u g h tw h i c hf o r m si nt h i sp r o c e s s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 sm o r a l sa n d w u s i n e w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 i n f l u e n c ew h i c hr e c e i v e ss u c c e s s i v e l yi nh e rg r o w t h d u r i n gb r e a ks o m ed u a lo p p o s i t i o n s u c ha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 w u s i ”n e wc u l t u r e s ,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 m a s c u l i n ea u t h o r i t ya n df e m a l e - s e l fa n ds oo n ,s h eh a sn e v e r g o n eo u tt h e s ed u a l p u z z l e d h e rd i s p o s i t i o nh a st h e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 o nb a s i cs h ew a ss t i l lt r a g i cc h a r a c t e r t h i s k i n do f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c c o m p l i s h e dh e r u n i q u e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 a l s oc a u s e sh e r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e ws c h 0 0 1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l i m i to f h e r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h e r c r e a t i o ni si n t r e p i dw i t hg e n t l e t h eg e n t l ea s p e c tw h a tu n f o l d si sf i n ec h i l d l i k e i n n o c e n c ew o r l d ,p r a i s et ot h en a t u r ea n dd e p e n d e n c et ot h em a t e r n a ll o v e t h ei n t r e p i d a s p e o tw h a tu n f o l d si sc o m p l e t e l yu n d e r s t a n dt ot h el i f ea n dt h ew o d d ,c r i t i q u et o n a t i o n a lv i c i o u sa n da t t e n t i o nt on a t i o n a ld e s t i n y 3 4 山东人掌硕t | 学位论文 t h et h i r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s ux u e l i n s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f i r s ts t e pi sa n a l y z i n gs u x u e l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 , t h e na p p r a i s i n gh e rc r i t i c i s mt e x t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s u c h 鹅t h e c r i t i c i s m s t a t u s , t h e c r i t i c i s mm e t h o d ,t h ec r i t i c i s ms t a n d a r da n dt h e c r i t i c i s m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tl a s t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f l a w se x i s t i n gi nh e r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i n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o m m e n d i n gh e rm a c r o s c o p i co p e nf i e l do fv i s i o n ,t h eo b j e c t i v em a n n e r , t h ev a l u er e c o g n i z es c i e n t i f i ca sw e l la sh e r e x q u i s i t es m o o t hc r i t i c i s m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s ux u e l i n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 ; 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aa n d p r a c t i c eo f c r i t i c i s mo nl i t e r a t u r e 山东大学硕l :学位论文 引言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苏雪林是一个不应该被忘却的名字。她自五四登上 文坛,开始富有独特个性的文学创作活动,到新世纪前夕离开人世,一生跨越两 个世纪,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在长达8 0 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出版著作5 0 部,近2 0 0 0 万言,可谓著作等身。 但是由于政治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在她1 9 4 9 年赴台之后,大陆出版的 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中,苏雪林这个名字不是被有意忽略就是语焉不详、几笔 带过;即使少数论者提及,也多作批判之词。这些都导致了对这位五四时期与冰 心齐名共同被誉为“冰雪聪明”、后在台湾被奉为“文坛老祖母”的学林耆宿的遗 忘与边缘化。 现在抛开历史成见来看,苏雪林既在新文学的处女地里勤于耕耘、成就斐然, 同时又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与重要见证人:更重要的是她还身兼新文学史家、新 文学批评家多重身份。由于执教高校的要求,她在三十年代就对当时的文坛状况 以及跻身于其中的作家作过详细的个案研究,写出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展现了新 文学产生发展几十年的宏大壮观的创作风貌。到台湾以后,她又把当时的讲义与 部分论文修改整理,结集出版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一书;正如有论者所言, 书名虽未冠以“文学史”之名,但实际上却有一部现代文学史的规模与架构;因 此苏雪林一生虽未以现代文学史家著称,但实际上她在文学批评、研究方面对新 文学的贡献并不下于她的文学创作。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阿英在三十年代论及只把她评价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写道:“3 0 年代的中国,有五大文艺批评家,他们 是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和刘西渭”,对于苏雪林并未提及。或者是因 为苏雪林在文学创作上的光芒掩盖了她在这方面的成绩,但现在我们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如果还对此刻意忽略的话,对作家本身有失公允,对我们的文学史写作与 研究来说也是一大缺憾。 从文学批评方面看,文学批评是文学整体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节行为”,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自新文学发端就引导和推动着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发展。评论 5 山东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大家如周作人的渊博、朱自清的温柔敦厚、朱光潜的融会中西、李健吾的感悟印 象都为对中国文学的前进作出了贡献。而苏雪林以学院派女性批评家的姿态,以 文论文、独树一帜,自有一派大家风范,她在文学批评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应当充分肯定。 从文学史写作方面来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写作,自肇兴之日起就一直 是意识形态建构和学科知识整合这二者的交织。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格局的 变化,文学史叙述更多地为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所左右,而文学史写作也就 日益流为权力话语和学科常识的平衡。大陆学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文学 史写作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文学史研究应以。中国化”为命题立意的出发点,充 分注意新旧中西文学之间的承传变异关系,在比较中发现价值,在过渡中寻找规 律,从而构建起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现当代文学史。从这一方面看,如果在新的 文学史中绝口不提苏雪林的名字或仅作粗率评议,会有损于于历史的完整性和真 实性;并且苏雪林本身从教学出发、融会古今中西的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史自觉不 自觉的建构,对于我们现在重写文学史也大有助益。 考察有关苏雪林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早在三十年代,阿英就肯定了绿漪( 苏雪 林1 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但又说其没有什么独创性,不能代表一种倾 向。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苏雪林从大陆的文学史中走失。在沉 寂数十年之后,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两岸交流的频繁,尤其是1 9 9 8 年苏雪林 重返大陆故乡以及1 9 9 9 年的离开人世,她的名字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作品开 始得到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研究。1 9 9 9 年,苏雪林逝世后,“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 会”在安徽黄山召开,这是大陆首次如此大规模、集中地介绍苏雪林;2 0 0 3 年8 月,苏雪林曾分别任教的武汉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在武汉联合主办“苏雪林教授 学术创作国际研讨会”。人们对苏雪林的理解正在逐步加深。 苏雪林是较早对中国新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也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新 文学的女学者。但新时期以来对她的研究大多是对其某一方面文学成果进行评价, 尤其集中在她的文学创作方面。在论及五四女性作家之时,一般按传统都把她归 为闺秀派作家之列,重点讨论她的自传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等等,肯定 了她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对于她在文学批评方面所作 出成绩则少有专门的论述。但正如徐岱所吉:“她在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方面的业 6 山东人学硕十擘位论文 ! ! 舅寡曼曼皇曼曼量置曼曼曼| 曼量皇曼曼曼舅量曼曼曼曼! 苎鼍蔓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置一i f 绩似乎比起其文学创作更让人折服。得益于率性而发的个性与所培育的开阔的审 美视野,苏雪林具备了一位优秀批评家的条件。”她的文学批评在现在更应引 起我们的注意。 纵观已经出版的文学批评史,有的对苏雪林只字未提,如温儒敏中国现代 文学批评史,有的在论及现代主要批评家的时候捎带略微提及给予整体性的概括 介绍而不作具体研究如黄修己中国新文学编纂史、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史论,许道明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少有的拿出一个小节专门写苏雪 林,但也只是论述了其批评的两个主要方法及特点。关于苏雪林新文学批评的研 究文章、论文大概十数篇,或是一种印象式的介绍点评,或是较粗略的概括,或 是只谈到她批评的某一个或几个特点,或是只针对她的某部分批评作重点论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近年来,也有一些论著包括学位论文 较为集中地展开对苏雪林的研究,对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有不少新的论述。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苏雪林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她思想、文学观 念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略谈其文学创作的成就与局限,然后重点对其文学 批评进行综合把握和客观评价,考察其原貌、全貌,以期凸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的历史意义。 7 山东夫学硕i 学位论文 第一章根系传统文化,理性奉行终生人格特质与矛盾思想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思想的变化,总是其所面对的历史与经历的人生共同交织 作用下的产物。苏雪林作为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各具性情、颇有性格的才人异士之 一,她的特立独行、惊人之语每每令人侧目:以“五四”新人自居,却接受旧式 包办的无爱婚姻;自谓理性却又实为性情中人,时常率性而为;恪守传统规范、 政治立场保守,却又喜欢逆潮流而行、文化言论激进,文章掀起数次文坛笔战 她一生的毁誉是多面的:在个人性格上,有人说她的人品不好,但她在抗战时倾 尽妆奁与积蓄,捐出黄金五十余两,乃被誉为爱国作家;在学术上,有人说她对 新文学的认识不清、观念守旧,有人称赞她是文坛的长青树;在行事上,她的一 生作风强悍,坚持倾向右翼的自由主义立场,有人认定她为闺秀作家,有人则说 她的作品是一派“政治咒语”,等等。诸如此类,都说明苏雪林的一生是颇为缠绕 复杂的。她一辈子生活在矛盾中,并因为各种矛盾而痛苦终身。我们现在要重新 审视她当年的文学活动特别是其对新文学的研究、评论,首先不可避免地面对她 这种复杂的人格性情,因此要探讨其文艺思想,就必须从她的人生经历深入。 第一节父权压制与父爱缺位中的黯淡童年 台湾女学者陈玉玲认为童年是女性心中永远的乡愁。苏雪林的多重性格,或 隐或显,往往以有悖于常人的方式在做人和为文中演绎出来,究其根本,她童年 的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因素。苏雪林在自传中曾提到:“记得西洋某名人说:没 有愉快的童年是成为作家的条件。我今日在文艺界虽薄有成就,究竟算个作家与 否,并不能自知,不过我生有一种忧郁病,始自童年,至老不衰。想必就是不愉 快的童年所贻留给我的唯一礼物。”【1 】为什么章年生活会对作家的个性生成和精神 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概是因为,童年生活是人生历程中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 最重要的阶段,童年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最初得到接受的印象总要先入为主地 留下难以磨灭的图像和色彩。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想方式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生早期的经验一旦形成,一生都会受到这 种基本选择的影响。尽管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只是人生长河的“源头”部分,后来 s 山东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的生活会发生千差万别的变化,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童年的经验极易形成一种 心理状态的“意向结构”,对今后体验的生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这种本 真的生活体验,蕴含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会在人的一生中产生持续不 断的影响。 个人回忆最深的是童年,而家是“童年的世界”,是人格行为最初形成的地方, 这已是心理学家对童年经验与人格养成的共同认知。而对于苏雪林来说,她的童 年却是“黯然无光的,也是粗糙而涩滞的”。她自幼像男孩子一样淘气好动,不会 承欢讨巧,不得祖母欢心;与父亲关系淡漠,唯有母亲的疼爱能给她温暖。她自 云知识虽开得早,性格成熟得却极迟,上天给予“一个浑噩得近于麻木得头脑”, 天性里始终带着一团浓厚的孩子气,在祖母无穷的挑剔、限制和苛责中,在并不 愉快的环境里,总能替自己营造快乐而艺术的一方趣味天地。祖母骂她“木瓜脑 袋”,她不以为忤反而自认为秉有“木瓜气质”,坚忍不拔,一旦既定目标究勇往 直前,即使遍地荆棘也要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一条路这一点在其早年求学求知 方面可见一斑,而后进行屈赋研究时亦如此,更为明显的是在她因文学批评引发 的论争风波中,她即便丢盔弃甲,也绝不认输。所以说,“不幸亦幸”的童年的生 活体验,是建构苏雪林人生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她从事写作的内在动因之 一口 她在我写作的动机和经过这篇文章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她说:“我第一 次将脑筋里的思想化为纸上的文字,大约在十二岁至十四岁之间。在私塾里读了 一年多的书,认识了一二千字,自己便来看书。光复后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竟 成为我最好的导师。它教我明白了之乎也者的用法,它又教我认识一点西洋文学 的面目。渐渐地写作欲在我心头酝酿成熟,渐渐地有了发表的要求了。一只 旧笔,一方破砚,一本竹纸订成的小册,便是当时建筑我艺术宫殿的斧斤每天我 总要伏在那光线不太充足的小纸窗前,写一段或几段日记不像日记,小品又不似 小品的文章。写的究竟是些什么,现在全记不起了。大约是小花猫今日扑了只蝴 蝶。园单凤仙花开了几朵,又谢了几朵。邻家风筝挂在我们树上,才想去拿下来 它又飞起走了。三弟用竹弓射麻雀,麻雀没有射得几乎射瞎了王妈的眼睛,挨了 王妈一顿骂。这些琐碎的儿童日常生活,我都用口吻毕肖的林译文体写出来, 虽然写得那么幼稚,可笑,杂乱,然而字字清新秀丽,活泼有趣:句句话反映著 9 山东人擘硕十学位论文 我那天真烂漫的童心,无忧的岁月,黄金色的好梦。我写时只为游戏而已,只觉 得自己被一种浓郁的兴趣所支配非写不可而已,并没有其他的野心。然而我写作 十余年,也仅有那个时期,尝到真正创造的喜悦。”【2 】 从小到大,苏雪林都是在传统母爱的庇护下长大,封建家庭令母亲的自我牺槛 更加完全,也让女儿倍感母爱的伟大;与之相对的是,父亲在她成长中的地位并 不突出。但这个角色却对其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苏雪林来说,在父亲 膝下承欢的记忆几乎不存在。回忆中的父亲是一个对小孩从不正眼相觑,见女孩 更流露讨厌神色的威严可畏的人物,她奄年时从来不敢和他亲近,甚至一听列他 的声音,便躲藏起来。直至父亲中年时,对孩子感情日深,见苏雪林能诗善画, 更另眼相看,然而基于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女儿的教育最多是自己教导,或 买书让她自己修习,而把几个儿子送去名校。这种男尊女卑的文化偏见,把女性 置于劣势、附属的地位,剥夺了女性的受教育权,也剥夺了女性存在价值与生存 空间。然而苏雪林在反思此问题时,却把性别压迫视为社会规范,将女性所受的 迫害合理化和自然化。在自传中曾谈到,自幼处于黑暗腐败、压力极大的环境, 虽已长大仍没有争的思想。在祖父兰奚谷县署中时太小,虽见叔父诸兄在家塾读 书,一毫没有歆羡心理:随祖父流寓上海,那个地方已有爱国、启明、中西女学 也从无想进去读书的念头。况且旧家庭总以为女孩儿没有读书的权利,争也无益。 即使后来力争上游,显有成就,却仍自嘲自己只是个“粗制滥造品”,并归结为“个 人的运命使然,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身处父系文化的霸权下,女性矮化自己, 不对命运提出异议的“传统女人情结”往往不自觉流露出来。在她的生命中,父 亲一方面是生活、思想的引导者,一方面也代表专制残暴的支配者。幼年他父亲 不近人情的形象,首先割断了她向父权秩序的靠拢,同时也使她对这个秩序的冷 漠、灰暗产生了畏惧和反感:但由于她骨子里的对父权、对传统二元性别价值体 系的认同,对此是引以为憾的,这导致了她以后对鲁迅和胡适截然相反的态度一 这两种态度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 第二节根系传统,奉行理性 对于苏雪林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古典艺术,传统美德,儒道释结合的 传统文人思想和民族意识,是滋养她文学思想成长的沃土,她根植于此;而这些 l o 山东天掌硕 。掌位论文 也成为她一生中行事做人的根本,因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追随是她一生的追求。 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所拥有的巨大的传统规约力也沉重地压抑着她,影响着她 的人生与思想、评论与创作。 一、濡染古典体悟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以家族文化作为传承的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家族文化 中的积淀便成为所谓家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辉煌 的尾声中,苏雪林的幼年时代,和那时多数读书人一样,在未接受到现代化的教 育之前,是在家塾里经传统的形式受传统文化启蒙的。比起当时的普通人来说, 她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源自她的家庭。出生于官宦家庭,尤其是有着深厚 文化背景的家庭,源远流长的丰富传统文化底韵以家学的形式自出生便滋养着她, 陪伴着她的一生,直至融入她的血液。 在自传中,苏雪林曾提到:“相传我们这一支姓苏的是眉山苏辙之后,明末张 献忠之乱,有一支人逃了出来,辗转到了皖省太平县乡下一处地方名为岭下 者便定居下来。”“祖父恨自己少年失学,对子弟的教育特别尽心,他在兰溪县署 的园子里特设家塾一座,使叔父诸兄就读,聘教师,非孝廉即拔贡,又不吝为子 弟买书,十三经、二十四史、诸予百家及各种名家诗文集,只要塾师推 荐,便立刻设法买来”。【3 】但是在那个“于由农民变为官吏,保守习惯十分坚强的” 封建大家庭中,身为女孩,苏雪林本没有得到多少学习的机会。幸运的是,她的 二叔读了一点新书,思想开通,认为女孩也应该读书识字,将来好看通家信,记 个家庭流水账,免做一辈子睁眼瞎。于是在上房辟两间小屋作女塾,她与胞姐及 堂妹正式开蒙入塾。先读三字经、千字文,接着念女四书和千家诗, 并增加一些实用性知识如本草纲目。两年间略识一二千字后,家中即不允继续 自由求学。苏雪林则天生与书有缘,偷偷溜进叔兄的书房,把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一类的小说拿来当课本阅读。因此她言道:”假如 说我的旧学还算有根底实得自旧诗歌及我自己旁吸杂览的一些旧籍。”从老家 到祖父在浙江的县署再到上海,辗转中在基本无师可从的状况下,她见书就读, 自唐诗三百首到杜诗镜诠,自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再到各种文言白话小说, 她不断开掘古典文学一座座宝藏对于她“国学知识之吸收,助益之大,也不 富可知。”【4 】也许是遗传了远祖“三苏”的豪迈才思,通过自修,1 3 岁的苏雪林竟 山东大学硕t 学位论文 能在四叔出题种花的考试中当场交卷,写下“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 凄其。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这首婉丽有风味的七绝。她跟长兄学 画山水,那浅墨着色的尺幅,颇有章法和韵致。即使情感上不觉亲近的父亲也不 免为之打动,父亲见她能做一两首五古,便买来一部袁枚的小仓山房诗集给 她。知道她好画,又买了若干坷罗版的四王山水,叫她临摹。家庭的影响使苏雪 林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典文学的诗理、词风和意蕴就这 样默默地溶进少年苏雪林的头脑,使得她一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着亲近肯定的 姿态。 清末,林纾翻译的西洋小说盛行, 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鬼 山狼侠传、撒克逊劫后英雄录等林译小说都曾寓目,使苏雪林于中国小说之 外,又发现一块新天地。然而,林纾的影响最初仍不脱传统底色,特别是林纾的 优美文言,居然演绎了哀感顽艳、沁人心脾故事和令人神往的瑰奇的域外风光, 使她读得几乎着了迷,于是萌发创作欲望。她仿照林纾的笔调写日记,所记内容 无非是几只小猫的起居及日常生活琐事,也有些描写景物的小品,流利自然,这 是她童年稚嫩无忧岁月的真实记录。 苏雪林的古典文化修养极其深厚,这得之于她受教育的背景,同样也与她骨子 里强烈的传统文化认同欲和归趋欲密不可分,她以悠久的文化传统为骄傲,通过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来显示自己优雅而正统的闺秀风范,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生生 不息的文化规范情结。也正是出于对传统美学中和之道的深深体悟,苏雪林在一 生中即使在爱情、婚姻、事业上比他人体验过更多的痛苦、阴冷和灰暗,也能采 取种克制态度,绝不在颓唐的感伤中纵情,也从不在哀婉的忧戚罩沉溺。 二、认同传统契合伦理 苏雪林在自传中却提到:“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i e i o l 教 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保守的。”成长于敬天法祖的传统大 家族,苏雪林每年都要接受一次至诚的“祖宗教”的信仰教育,于是“既知自己 身体从何而来”,“不觉产生源远流长的自负之感,并且也能由此获得许多做 人之道的宝贵启示。”于是在她的观念尾,“敬祖之俗,未可厚非,宗族团结的 力量正是由敬祖而来。”所以敬祖虽是宗法社会的特产,对于中国民族绳绳继继永 久延续的力量,也有莫大的维护之功。”【5 】所以即使后来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并投 山东大学i i ! 十学位论文 身运动之中,骨子里她对传统宗法伦理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虽然苏雪林也说过,“那个时代社会正被一种强大无比的势力笼罩着,压制着, 统治着,压得人气也喘不过来。那股势力就是i i t b 教。它弥天际地,无所不包, 使受之者反抗无从,动弹不得,若非亲自经历过的人,谁能知道,无怪都视为天 方夜谭了。”“新青年反对孔子,我那时尚未敢以为然,但所举旧礼教之害,则 颇惬我心”。【6 】由此可看出苏雪林对旧礼教的痛恨。但是苏雪林对旧礼教、旧 传统的态度又是极其嗳昧和矛盾的,这种暧昧态度在她对母亲的看法上表现的最 为明显。 苏雪林出生成长时代的中国,真正将传统文化、观念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途径, 仍主要是靠母亲的教育。这个途径,一般不是通过书写文字,而是通过身教,以 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中熏染着下一代。苏雪林出生于一个非常 传统保守的封建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个深受封建家庭迫害,又具有封建道德所标 榜的忍耐、顺从“美德”的女性。她对家庭的牺牲,对子女的慈爱自幼起便给苏 雪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雪林的个性与人生。她一 方面痛恨祖母的残忍,但又敬佩母亲的秉性:母亲宽厚待人,治家有方,对家人 子女关爱仁德,这些都使苏雪林对其充满敬爱孺慕之情。她说:”有人谓我母亲对 祖母之所为,只是愚忠愚孝,不足为训,不知那个时代,忠孝标准原以为真, 并不以为愚。譬如胡适博士之母冯太夫人曾割股以疗弟病,大军事学家蒋百里 也曾割股疗亲病,你能称之为愚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德标准,能出于至 诚之心践履之者便是好人。我们决不能以现代绳墨衡量上一代人。” 7 总之,母 亲在苏雪林眼中,就是合乎传统道德水准的贤妇与慈母,母亲的品格似乎也成为 她所尊崇的偶像。 对传统道德文化认知的矛盾,使苏雪林的性格存在着两面性。她的本性是热 情奔放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在新旧观念交错的压力下,她的个性一方面使 她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违背家庭意愿去背井离乡、一心求学;另一方面又让她对 自己的人生做出了许多违心的决定。婚姻便是其中之一。受母亲与通过母亲表达 权威的父亲的影响,苏雪林的爱情观也显示出契合传统伦理的保守倾向。她认为 爱情要讲条件,将相互爱恋看得很轻而注重学问修养等条件;认为在爱情里贞操 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精神上的贞操。而在现实的个人婚恋问题中,因为非常敬 山东大学硕t 。学位论文 i ii 鼍蔓置量量量曼! 笪曼曼皇璺曼量皇量罾量曼曼量皇_ 佩母亲“忍耐”和“顺从”的德行,所以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她的态度就是“忍 耐”和“顺从”。“宁可不自由,也便自由了”,胡适的这旬诗对苏雪林也同样适用。 当她决定“屈就”旧式婚姻之际,即是她在遭受重重心灵的磨难之后终于在母爱 的引导下获得了正果、重返既定的伦理秩序之时;而“孝”与“贞”也在其中获 得了足够的回报,并结下了令人喜悦的善果。苏雪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传统和 既定的伦理秩序、儒学理想尚未完全丧失的合理性和化解人生困居的某种优越性, 其价值取向也显然是古典的。 三、净化性灵皈依天主 苏雪林留学法国后对天主教的皈依,与她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归趋、对于“善” 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宗教精神也成为她在中国古典伦理支撑之外调适身心困扰 的另一途径。 在到法国留学之初,她对于宗教的看法和大多数那个时代接受“科学与民主” 新思想影响的新青年一样,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不久之后,却在对婚姻爱情的极 度失望但又母命难违,在陷于两难、无所信托的情况下,一反之前敌视宗教的态 度而皈依天主教,欲谋求性灵上的解放和向上,以一种宗教情怀安身立命。之所 以能如此,大概“与幼年时代敬礼祖宗之事,有相助启发之功”:更重要的是,天 主教的精神里有很多“善”的特质比如博爱、献身、宽容,切合了苏雪林追 求美、善的艺术天性。因为她是一个富于美感的唯理主义者,对文学、绘画之美, 颇能领略,更认为道德之美是世界上最高之美。正因如此,她对母亲的爱之极深, 不仅仅因为母亲是其母亲,而是因为母亲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的化身;她为使母亲 重病好转而求助于天主,以皈依天主教向母亲尽孝,实质是对两种完美道德的俯 首听命。她的最终入教。并不能说明她对上帝真心的信仰,只是如她接受包办婚 姻一样,是她人生的又一次痛苦而矛盾的选择罢了。虽然宗教也得确在她的婚姻 失败的后半生,慰籍着她的心灵,影响了她的创作与人生。 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天主信仰的皈依,都使得苏雪林多少有些道德“洁癖”, 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生固守着对完美的品性和思想人格状态的追求,甚至于 把它们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点也是在她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上表现最为明显。她 曾言道:“离婚过于自由,结合过于浪漫,也有种种的弊端真正吃亏的都是女 人。”与丈夫维持了几十年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但始终未离婚。谈其原因,她说:” 1 4 山东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i | p i ! ! ! ! ! | ! ! ! 蔓自! | ! ! ! 目! ! ! ! ! ! ! ! ! ! ! ! ! | 量目! 自自自! 目e ! ! ! ! ! ! 目e 刍 我是一方面为一种教条所拘束,一方面为我天生甚为浓厚的沽癖所限制。我总觉 得离婚二字对于女人而言,总是不雅,况那时我己薄有文名,过去受的屈辱已不 少,若自己的名字再刊布报纸,让那些好事的记者把我横涂直抹,实不是滋味。” 恰因此“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8 】 苏雪林以皈依天主教之故,遭受中国同学的莫大误解,她被指为五四思潮的叛 徒。但她却认为“中国军阀横行,贪污遍地,政治永远不上轨道,大都由于同胞 没有善恶是非之辨纵容出来的换言便是中国人是太麻木,太冷淡,对于罪恶,太 不知运用正义的制裁了。” 9 她意欲用天主教的“善”与“美”来改造中国 的社会。正因为抱着这种纯洁高尚的思想,所以苏雪林在以后的人生中不管前途 如何艰险,总是不改初衷,永远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 四、理性信仰与率真个性杂糅 苏雪林是在五四浪潮翻滚过的人,她虽然很谦虚地说自己并未直接参与五四 运动,因为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她尚在安徽省安庆附小教书,是年秋天才去往北 京女子高等师范就读,因此,她在世之时,始终辞称“五四人”、“五四硕果仅存 的一人”等雅号。但她是承认自己与五四有间接关系的,那就是她接受了五四的 理性主义熏陶,且终生奉行。 辛亥革命时,苏雪林尚值少年,或许仍是懵懂无知的;而到五四运动时,她已 在安庆附小教学两年,从书报得知改革的理念正在北京突围,于是自己颇受鼓舞; 因此,她是间接接受五四的启发而崇尚理性精神的。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关于 科学与民主的宗旨影响着她,她一直奉此“理性主义”为其立身行事与治学致思 的金科玉律。 “理性”是她服膺的人生目标,一生对此观念都有清醒的领悟,并始终捍卫着 这一观念。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曾回忆到:“我们那时把康德所谈的人 类理性发展到极致,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拿来放在理性的权衡上称量一下。”“我 后来对于文坛无理的谩骂,恶意的讽刺,为发泄一己私怨的人身攻击,学术界麻 醉的宣传,利诱的勾引,威逼的顺从,以及什么宗派主义,行帮主义,每引起极 大的反感,甚深的憎恶。不问他们所抱持的主张对不对,只这咄咄逼人的气焰, 这不讲理的横蛮举动,先就教一个我一般受过五四理性主义熏陶的人不愿请教 了。”包括抗战时,与左派人士之间的笔战纠缠,都是为此。她说:“我们都是旧 山东犬学硕t 学位论文 _ i i _ i _ i _ _ ! ! ! ! ! ! ! ! 自! ! e _ _ _ _ ! 目! ! _ _ _ _ _ _ _ _ _ _ l i _ _ l _ - l _ _ _ _ - 社会出来的人,深受旧社会压迫的痛苦,我们也都是被传统思想束缚过的人,深 知传统思想妨碍进步之大,我们那时所有的信仰也完全破产,但我们心龛里 却供奉着一尊尊严无比仪态万方的神明理性。” “我是受过五四时代理性主 义熏陶的入,凡事都要讲个理性。我并不患受虐狂,当然也不爱受辱,不过 当时敢向太岁头上动土,原也抱定了为正义真理牺牲的决心。”【l o 】 在苏雪林看来,青年人的热心和向往新世界的精神是可贵的,但必须有“明智” 的指导,所以,她虽是旧时代走来的人,但自己并不一味拥抱传统,也不因时代 的挺进思潮而一味打破传统。传统碍人,但行事的准则是理性,也用它来判断事 物、进行思考,例如,她认为选取适用的、科学的固有文化道德,是改善社会败 坏风气的手段:“恢复固有的文化和道德也不失是一种手段,但必须经过缜密的科 学处理,去其不合时代需要者。”所谓“科学处理”即理性的手段,利用科学态度 来处理旧文化的问题,取舍标准以是否合于时代为主,此乃依“理性”原则所作 的考虑。 但另一方面,以理性奉行终生的她却时常率性而为,发骇世之言、作惊人之举, 其中就包括对天主教的皈依和对鲁迅的批驳。究其因,大致有两方面。她热爱自 然、热爱生命,感情丰富细腻,毕生用一颗纯真的而充满幻想的童心面对尘世, 有时她似乎完全管不顾成人现实社会的潜规则,执着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 认为该做的事;另一面,她在个性上又富于男子性情、顽强不羁,小时不爱也学 不会拈针刺绣、调弄脂粉的闺阁必修功课,且富有旧时女性少有的冒险进取的精 神,深慕花木兰、秦良玉、圣女贞德之为人。凡此种种,决定了她无论是在求学 之路上的抗争还是在对新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做人所不敢做、言人所不敢言,直 接而又激烈,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一次次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被目为“另类”。 苏雪林曾论及梅特林克:“感情强而理性也强的人,热烈的情感常和自己冷静 的理智冲突,他的人生观常相矛盾,他的思想,每是不同的色彩,这种人我们社 会里,时常可以遇见。” “】她本人正是颇具典型意义的一位。 苏雪林对于自己的局限和弱点看得清清楚楚。她在自传小说棘心一开始就 明确表达了这样的信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都有他的渊源,脱不了时代、环 境的支配。你说某人富于革命精神,对旧的一切都以叛徒对新的切都以 斗士的姿态出现:某人既不能站在时代的尖端,又不甘拉住时代的尾巴,结 1 6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果新旧都不彻底,成为人们所嘲笑的半吊子新学家,要知道这都与他们过去所 处的家庭社会大有关系。中国文化比欧荚先进国家,落后何止一个新的世纪,戊 戌维新与五四运动那二十几年里面才算走上真正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