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 皂鎏銮渲! 量垦2 通常是由非导电或弱导电的小颗粒浸在绝缘溶剂中构成的 悬浮液。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它能产生迅速而可逆性的变化:场强达到1 k v m m 时,e r 流体的表观粘度能增加几个量级,同时,颗粒形成柱状结。这种电控的 力矩传递和结构变化被认为有很多的潜在应用,如离合器,刹车和阀门等等。它 提供更大的应力,可用于工程基座和限幅运动的设备中。尽管挤压流模式的应 用由于缺乏合适的材料和对基本机制的理解而受到限制。、p 7 彳一 研究成果作了一个主要的概括,包括挤压,拉伸,堡莲量量裁荷等情形。( 我们自 己的实验结果在随后的几章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第三章,研究了挤压流中由微晶 纤维素蓖麻油构成e r 流体的共振响应。通过实验和理论模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彳 、 共振的物理机制。洗第四章,利用微晶纤维素蓖麻油和酞酸钡硅油的悬浮液, 检查e r 流体在挤压流体中的粘弹性,粘弹性能够反映微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研究挤压流的粘弹性,给出了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与电场和应变幅度之间的关 系。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给出了振荡频率和材料的体积分数对粘弹性的影响 关系。为了判断e r 流体粘弹性从线形到非线形之间的转变关系,储能模量的傅 7 立叶变换形式与振荡频率和应变幅度之间的关系被给出。涟第五章,给出一些结 论,而且讨论了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研究的方向。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1 1 背景 第一章引言 电流变液( e r 流体) 通常是由小颗粒浸在绝缘油液中构成的 悬浮液。当施j d g i 电场时,它的结构和流变性质发生急剧而显著 的变化。电流变现象最先是由美国学者w i n s l o w 在1 9 4 9 年报导 1 1 ,因此,有时电流变效应也被称为w i n s l o w 效应。他汇报硅胶 颗粒和油液形成的电流变液的下面几个特征。 1 )电场强度在3k w m m 的量级时,悬浮液显示了形成纤维化和 沿电场方向聚集成伸展状结构。 2 ) 在两个电极间进行剪切流体时,剪切力与电场强度的平方成 正比。因此,在低的剪切应力作用下,系统有象固体的行为。 3 ) 在应力大到超过屈服应力时,e r 流体象一个粘滞性流体一样 开始流动,但随着粘度的增加,剪切力再一次与电场的平方 成正比。 正如w i n s l o w 最初描述的那样,e r 材料在应力传递和阻尼设 备中有一系列的潜在的应用。近年来,e r 流体的研究又迅速发展 起来,研究e r 流体文章发表的有几百篇。这一章主要回顾一些e r 流体的背景和发展。有关e r 流体的综述文章可参照几个近年来的 文献 2 6 】。 1 2 结构形式 当大电场应用到e r 流体上时,颗粒快速聚集成纤维状的沿电 场方向的柱状结构。这些结构在静态时( 超过一定限度的体积分 数) 连接两个电极。随着电场强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这些柱形 成更厚的柱,且当体积分数太大时,这些柱变得不可识别。通过 实验和理论分析,r t a o 等人提出感应出的e r 固体的基态是有缺 陷的体心四方结构( b c t ) 7 - 8 。在三种结构:面心立方( f c c ) ,体 心四方( b c t ) 和六角密积( h c p ) 结构,l cd a v i s 考虑了颗粒的表面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能也支持体心四方结构,因为,对于高介电常数( e 。,er 一一) 颗 粒在临界的体积分数,b c t 结构有更低的表面胄皂 9 】。考虑了三十 二极矩近似,e r 固体能量的计算结果也支持,b c t 结构有可能是 e r 固体的基态。因为( ,m u m 。【1 0 】。然而,在实际上很少形成纯 的b c t 结构或具有b c t 结构的对称性。图i1 显示了e r 固体在 平行于电场方向的一个图象。 ( 详细参见h t t p :w w w e l s i e b r a n d e i s e d u e r 4 h t m l ) 图1 1 平行于电场方向平面的一个图象。在图象的上部分是b c t 结构,在靠近电极处是更密集而有些无序的结构。 在没有剪切情况下,d a s s a n a y a k e 等人通过实验检查了电流变 液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演化。他们利用了共聚焦扫描激光显微镜。 特殊合成的带有荧光核的硅胶体球作为电流变液的样品。每一个 硅胶体球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是可以测量的。他们观察了一个处 于平衡状态的体心四方相和几个非平衡状态的结构( 如类似层状 迷宫似的和各自独立的胶体链) 1 l 】。 根据点偶极子近似( 见这一章的后面的部分) ,两个极化颗粒 之间的相互作用能u 为如下形式: u ( 秽) = 冬( 3 c o s 2 0 r 其中,r 是两个颗粒之间的距离,o 是连接两个颗粒的矢量和电场 2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方向的夹角。p 是偶极矩。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通过微分上 面的方程得到。相互作用力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长程 相互作用,掺照指数一规律衰减。这与凝聚态物理中或胶体物理 中常见的短程相互作用不同。第二,相互作用力具有典型的各向 异性。颗粒在沿电场方向互相吸引,在垂直电场方向互相排斥。 存在临界角口,如果目满足口 口,颗粒问作用力互相排斥( 参见图12 ) 。颗粒间作用力与 电场的平方e 2 成正i :l 4 1 。 由于几个链之间互相聚集,显然,各自的链之间互相吸引( 参见 图1 3 1 。这看起来有些矛盾:因为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同一平面上 的颗粒互相排斥,可以预料单个链问应互相排斥。然而,这忽略 了相互作用力的长程性。一个颖粒受到的力不仅是邻近链内的几 个颗粒,而且是整个链。而且,由于出现固定的电势的电极,表 面的另一边的电荷的贡献也应包括在电场的计算中,颗粒形成的 链在电极两边有他们的像,使他们的链在两边无限延伸 1 2 】。这样 两个链间的相互作用力与两个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不同。如 果在平行于电场方向链问有位置移动距离为z ,而且,在链内两个 颗粒中心间距为c 2r d 。那么,两个长度为l 分离距离为p 的 链之间的力为 7 : ,。s ( 2 叫c ) 唧( 詈 ( 2 ) 可以看出,由于镜像力的关系沿链的方向这个力是周期性的。在 一定范围内链的短程力是排斥的,然而,在此范围外,链间的相 互作用是彼此吸引的。该力也随着链间的横向距离的增加而指数 衰减。可能偶极子颗粒系统的最好的状态是一个紧密堆积的链而 不是彼此分散的链。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oo 一 图1 2 为两个极化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示意图 鳓 叫卜_ p l 图1 3 为两个链问相互作用力的示意图 1 3 流变性质和材料的应用 当电场强度为l k v m m 的量级时,e r 流体的表观粘度能增加几 个量级。许多设备可以利用这种电控制应力的传递,包括振动吸 收器和工程基座,离合器,刹车,交流发电机,控制阀门和人造 的关节【1 3 】。尽管有这些潜在的应用,但由于没有合适的e r 流体, 现在商业上仍然没有可用的e r 设备。e r 流体必须是耐腐蚀,在 一定温度范围内有e r 活性,有稳定性:抗沉降,抗化学退化【1 4 】。 这样有效的流体不能被制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电流变液微观机 制的不充分的了解。这并不是奇怪的,因为e r 流体是非均匀,多 组分的系统,由颗粒和油液组成,常伴有一些活性剂,稳定剂和 离子性杂质。颗粒通常是非球状的,不规则的有时还是多i l 的。 4 o + + o r。111,。l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而且,e r 流体的行为依赖很多的变量,如电场强度和频率,变形 的历史,温度和组分。组分中除了颗粒和油液外还常包含一些表 面活性剂,稳定剂和活化剂等等【5 】。理解e r 效应起源的基本机 制和一些变量是如何影响e r 材料的性质将有助于生产满足商业应 用的e r 流体。 有很多的颗粒材料都被采用在e r 流体中,包括淀粉,硅的粉 末,铝粉,二氧化酞,沸石,半导体材料,弱导电的聚合物和一 些胶体。一些颗粒要求少量的水或一些极性分子才有比较显著的 e r 效应。颗粒的尺度范围从0 i u m 到1 0 0 u m 。e r 悬浮液的体积 分数变化范围从0 0 2 到o 5 0 。所用的连续相包括硅油,蓖麻油等 一些碳氢化合物的油液,并且要求他们是低电导率和高介电击穿 强度。 1 3 稳定的剪切流 一个电极板固定不动,而平行于它的另一个极板产生一个剪切流。 当一个电极板相对于另一个剪切时,在极板运动前要求一个有限 的屈服力。当力超过这个阈值,恢复力将由表观粘度决定,表观 粘度定义为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率的比值悄i 国 h 与塑性 一 粘度_ 。,是有区别的。对于稳定剪切流的流变响应,k l i n g e n b e r g 和 z u k o s k i 预言了一个”b i n g h a mp l a s t i c ”( 宾汉塑性) 模型的行为。此 模型的方程形式常被表达为带有一个依赖于电场的动态屈服力 z 0 ( e o ) 的b i n g h a m 流体。 0 甸 7 = 0 r o ( e o ) + 叩p ,;, 哪知) 呶知)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这里,r 是剪切应力,e o 是施加的场强,目。,是朔性粘度,y 是 剪切率。对于稳定剪切流的动态_ 矗;服力被定义为在零剪切率极限 下的剪切应力的值, 注意决定r 。需要外推实验数据到非常小的剪切率,因此依赖于所 采取的剪切率的范围。然而,静态屈服力,r ;,通常定义为要求 导致e r 流体流动或无约束形变的最小剪切力。 m a r s h a l l 等人【1 5 检查了一些e r 流体的颗粒相互作用比值即相对 性的量对于控制e r 流体的结构和流变性质的重要性。他们发现在 体积分数在o 0 9 到o 3 4 范围内的实验数据可以非常好的用b i n g h a m 模型来描绘,表达为 旦:丝+ 1 ( f o r m n ) o ) 叩。m n 、( 5 ) 这里,m n 被定义为m a s o n 数,是流体力和静电力的数值比,可 以解释为无量纲的剪切率; 蠢篇2 s o s 。卢尉 ( 6 ) 这里,m n + 是一个材料常数,等价于一个无量纲的动态屈服应力。 对于小的m n ,静电力控制流体力。在大的m n 时,流体力占主导 地位,日不依赖于m n 。在固定的体积分数,m a r s h a l l 等人的确发 现了实验值q 目。仅是m n 的一个单一函数。这一点与他们的预料 是一致的。 6 、 y , “ s m 1 , = o r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1 5 机制和模型 尽管电双层模型和“液滴”模型等几个模型被提出来解释e r 响应,但静电极化机制由于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实验观察而被普遍 接受。w i n s l o w 最先提出的静电极化机$ 1 j 1 1 。静电极化机制将电 流变效应解释为电场导致的分散相相对与连续相的极化。根据这 个模型,极化可以来自几个电荷输运机制,包括电子,原子,偶 极子极化和界面极化。忽略净的颗粒的电荷,一个颗粒的电荷分 布主要量可以描绘成一个沿电场方向的偶极子。即偶极子颗粒在 电场方向按首尾相接,结果就形成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纤维状结构。 当悬浮液流动时:纤维状结构要求被打破,屈服力与要求打破柱 状结构的力成比例,因此,表观粘度就是来自于要求克服偶极子 间的吸引力的作用。 决定e r 流体中颗粒间的静电力,要求解出系统内的静电势。 这个问题由于很多原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3 】。除了前面讨论 的方面外,静电势还被一系列的现象所影响:多极矩极化模型, 非均匀的电荷分布和电双层形式,非线性介电现象和可能的电化 学。而且,e r 有用的性质可能产生在瞬态的时间标度内的电现象 和接合了流体力的耦合作用结果 2 。这里,描绘一个静电力的计 算,通过简单的物理模型:点偶极子模型近似。k l i n g e n b e r g 等人 首先提出的此模型( 见图1 5 ) 1 6 图1 5 静电极化的点偶极子模型近似的示意图 7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e r 悬浮液被看作一个中性悬浮的单一的球体( 实的介电常数设为 r 。,直径0 = 2 。) 浸在一个牛顿流体的连续相中( 实的介电常数 为f , 度为目。) 。两相被认为是不带电和有零电导率。 静电势通过解拉普拉斯方程来决定, f 2 + = 0 在每个球和连续相的界面处满足边界条件 + o y 2 y 占:v “月= 占:v y ” 这里,n 是界面的法向矢量。上标f 是指求内部的电势,o 代表球 外面的电势。电场为e o e z ,对于在z = 0 和处的两电极间的悬 浮液,电势一定满足边界条件 ( ) 一y ( o ) = 一e 。l( 1 0 ) 旦电势被决定了,一个给定的粒子的力可由下式决定 f e l = l g m n d a 这里, 口”= s o s 。【肥一( 1 2 ) e 2 酬( 1 2 ) 是m a x w e l l 应力张量,e = 即是局域场,蹉单位张量,而且 积分是遍及整个球的表面 1 7 。在e r 流体中,尽管这是一个极端 简单的虚拟的静电近似,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没有 进一步的简化仍不能被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点偶极子近似。 首先,考虑一个在原点不带电,独立的球,原离电极以便电场是 均匀场,e o = e o e :,当i x i - 4 ,边界条件为p 。_ ,e 。工。在球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坐标系中,电势是 。一风7 惫咖秽 。= 一e o r i1 纠卜 ( 1 4 ) 这里,口= ( a - 1 ) ( a + 2 ) 和口= 岛品。球外的电势等价于一个放在 原点的偶极子所产生的,偶极矩为 j p 够= = 7 c 占。占f 盯3 p e o “5 1 假设这些球并不改变彼此的电荷分布,位置在( r ,0 。) 的,球对f 的作用力可由f f = p 。v ) e 正:d 来决定,这里e ,是由球所产 生的干扰场。产生的力最后为 巧e i , p d 咖一) = 未g g o g c ( y 2 础三1 ( 3 c o s 2 0 一- 1 ) 时咖一) 翻 ( 1 6 ) 这里e ,和e 堤:,和目方向上的单位矢量。这是对相互作用的点 偶极子近似,它只有在卢oo 或r 。的条件下才能严格有 效。它也在球和电极间作了近似,因为仉。o 。) 也包含了偶极子像 的位置。对于两个不同大小的球仅仅方程( 1 6 ) 的数量发生变化。 方程( 1 6 ) 的各向异性说明了颗粒在电场方向形成链的原因。静电相 互作用并不是对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c h e n 等人 1 8 用多极矩展 开的技巧计算了一个独立的链中两个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 现球受到的力明显的大于对相互作用力。a n d e r s o n 1 9 用更准确的 技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c l e r c x 和b o s s i s 2 0 发现第三个球的存 在会增加两个球间的作用力。 偶极子的长程作用增加了使颗粒极化的局域场的多体效应常被 近似的处理1 2 1 2 3 】。这个多体效应对颗粒位置的影响不如多极矩 那那么敏感,而且,常用平均场近似来处理。 9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第二章平行于电场方向载荷 作用下的e r 流体 在过去的几年里,s t a n w a y ( 1 9 9 3 ) ,w i l l i a m s ( 1 9 9 3 ) ,s p r o s t o n ( 1 9 9 4 ) 和m o n k m a n ( 1 9 9 5 ) 等人提出e r 流体更有效的应用是在挤压的模式 而不是剪切的模式。在剪切模式下的e r 流体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屈 服力来满足工程上的要求。然而,挤压模式看来却是可以有效的。 挤压模式下e r 流体最明显的应用是在振动控制,特别是在一些有 限的振动幅度的设备中的应用。幅度最好不超过毫米的数量级。 挤压模式中应用e r 流体,常将e r 流体夹在两个极板中,其中一 个极板固定不动,另一个在垂直它的平面上振动。其应用已经引 起人们的注意 2 4 2 6 。挤压流模式中e r 流体受到拉伸和压缩的形 变。与剪切流相比,挤压流所提供的屈服力能高出一个量级,足 以能控制共振的幅度和以一种简单而紧凑的阻尼设备来实现高频 隔离 2 7 1 。事实上,挤压模式下所提供的屈服力比剪切模式下有量 级上的差别也已经在实验上得到了证实 2 5 1 。s p r o s t o n 等人采用了 模型来描写较大应力,解释了压力梯度是来自于粘性流动和屈服 现象 2 5 ,2 7 ,2 8 1 。他们在实验上和理论上研究了e r 流体在挤压 流模式情况的特征和其在振动方面的应用。e r 流体在挤压应力作 用下有一些另人感兴趣的性质。在挤压作用应力下,e r 流体首先 出现的是牛顿流体的特征。当电场强度超过一个临界值之后, b i n g h a m 流的行为就突然开始了。随着e r 流体的厚度的减少,施 加的应力将非线性的增加,即震凝效应就出现了 2 4 】。文献【2 9 】采 用了静电极化模型和h e r t z i a n 接触理论,定性地解释了e r 流体在 挤压情况下的震凝效应。l u k k a f i n e n 和k a s k i 用计算机模拟的方 法研究了e r 流体在剪切、挤压和拉伸载荷时力学性质 3 0 3 1 1 。结 果显示了单链结构常有最强的承受能力。e r 流体被发现在挤压的 模式下从两个极板间传递的性能最强;与剪切和挤压情形相比, 在拉伸时,厚的b c t 结构看起来比较弱。他们也同时研究了e r 流体在周期性的剪切和挤压情形下一些力学性质。文献f 3 2 1 实验上 检查了e r 流体在周期性振荡挤压流的性质的比较,预言了一个准 o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稳态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e r 流体的流变性质被假设为一个双 粘度剪切力剪切率模型。在交变电场作用下,e r 流体能传递力的 数量不仅是施加电压的函数而且也是输入的波形知电的激励频率 有关。在所有的情况下,这些力被发现都比对应的直流电情况下 的力要小。 挤压流是流体力学中一种基本流动。与包括p o i s e u i l e 流和 c o u u e t t e 流在内的平行剪切流不同,挤压流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 性。比如:在研究平行平板间屈服应力流体的p o s e u i l e 流动时, 基于常见的b i n g h a m 模型便可以确定流场内屈服面的位置。以屈 服面为界,两侧分别是屈服区和未屈服区,在未屈服区中流体作 类固体运动。在圆盘挤压流( 见图21 ) 中,如果使用b i n g h a m 模 型,会导致两圆盘问无相对运动的非物理结果,即所谓的屈服面 佯谬。表明b i n g h a m 模型过于理想化而不能正确的描述问题的物 理本质。而广义的双粘度模型研究圆盘间的e r 流体的挤压流比 广义的b i n g h a m 模型更加符合流体的本构特性,从而避免了屈服 面佯谬的产生。 h 图2 1 圆盘挤压流简图 e r 流体在圆盘挤压流中的广义双粘度模型可以表示为 t = ”,丫 t = t o + 1 丫 0 t ,) 0 t 。)( 2 1 )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其中,t 是动态屈服力( 见图2 2 ) 。屈服力t - 是电场强度e 的函数 可表示为 t ,( e ) = k e 式中,x 和是取决于e r 流体性质的两个常数,其值由实验确定。 图2 2 双粘度模型的应力一应变关系 广义的双粘度模型表明:在零场强下,屈服应力为零,电流变液 呈牛顿流体特征;施加电场后,在剪切力绝对值大于t 的流场空间, 流体以粘度t 1 流动;而在剪切力绝对值小于t ,的流场空间,它以很 大但有限粘度仉作非常缓慢的流动。两个区域的粘性系数有几个 数量级的差别,其分界面称为屈服面。最近,r t a o 等人在压缩 和不压缩e r 流体的条件下分别做了剪切实验,样品由表面氧化的 铝粉按2 5 的体积分数浸在硅油中构成的悬浮液。颗粒的大小范 围从2 微米到2 5 微米。当在一强电场作用下压缩e r 流体时,e r 效应变得非常的强。例如,在场强为2 0 k v m m 和垂直应力为o 5 m p a 的条件下,e r 流体有1 1 0 k p a 的剪切应力,这个力超过了一般工 业应用上的要求。在没有压缩时,此e r 流体仅有不到5 k p a 的剪 切屈服应力。对e r 流体来说,静态屈服应力和垂直应力也是线性 的关系,线性关系的斜率大约是o2 4 , t 。= t o + 0 2 4 p n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其中,v 是屈服应力p 。是压缩的强度。r t a o 等人认为压缩过程 促使链靠近而形成更粗的链,项粒间的内摩擦力增加。准确的机 镥l 仍然不清楚。 s hc h u 等人实验检查了由硅硅油构成的e r 流体在挤压流 中的电流变性质,他们改变了很多实验条件,诸如施加的电场强 度,颗粒的体积分数,硅油的粘度和含水量等等。实验结果显示: 与在几种剪切流相比的方式上,挤压流中e r 流体的电流变性质是 有自己特点的。在高电压,高体积分数和低的硅油粘度的情况下, e r 流体可以得到大的屈服应力和垂直方向的应力。随着挤压过 程,电场强度和体积分数增加,也增强了在两极间的链结构的强 度。随着挤压,垂直的应力增加的同时也有一些起伏,这是由e r 流体链结构的形变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实验中观察到的应力 增长中的起伏如此强烈,看起来部分是由于e r 流体中类似链结构 的宏观上的结构重组。因为强烈的起伏在商业应用中是应当避免 的,建议采用添加剂和颗粒的表面处理来增加分散相的稳定性 3 3 1 。 尽管上面提到了很多前人在挤压流中所作的工作,然而,与 剪切流的研究情况相比仍然是比较贫乏的。因此。对挤压流微观 机制的不能充分了解造成了其在商业中应用的瓶颈。在接下来的 两章中,我将详细的叙述自己在周期性振荡挤压流中所做的工作。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第三章周期性振荡挤压流中电 流变液的共振响应 3 1 概述 实验上观察到了由二氧化酞颗粒构成的e r 流体在剪切流中的 共振现象 3 4 。当以交流电场的频率为函数测量剪切应力时,在剪 切力中发现一个峰值,而且,这个峰值对应的频率随着剪切率而 线性的迁移。剪切率和电场强度对峰值的影响说明一种共振,这 个共振是由于颗粒受到剪切而旋转的角速度和交流电场的频率相 匹配的结果。共振使e r 流体显现出非牛顿流体的特征。 在这一章,主要的内容是叙述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由微晶 纤维素蓖麻油构成的e r 流体在挤压流中的共振现象。在施加外 电场和进行周期性振荡挤压的条件下,共振频率首先随着电场强 度线性的增加,最后,共振频率在高电场时达到饱和。电场强度 在0 1 7 - 1 6 7 k v m m 的范围内共振峰的幅度随着电场强度快速的增 加。约化振幅和击振力之间的相位差在共振时发生反转。一个包 含等效刚度和粘性阻尼的e r 流体的粘弹性模型被提出用来解释共 振现象出现的原因。电场对共振频率和共振峰的幅度的影响可以 用这个模型来定性解释。为检查电场强度的影响储能模量g 啵提 到。而且,为比较剪切时的情况,给出了剪切应力和减切应变率 之间的关系。 阻尼设备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机械操作范围内的共振的影响。 了解共振的物理来源和知道那些参数影响振动响应将有助于优化 振动设备的性能。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在振动频率在5 h z 到 5 0 h z 范围内的电场强度对共振的影响。在我们的实验测试中,电 场强度的值近似为振动极板处在平衡位置时的电场强度。当应变 幅度变化范围从1 0 4 到1 0 。2 时,在电场强度方面的微小变化是可 以忽略的。 4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2 2 实验 r r 流体的样品由干燥的大小范围在3 0 到6 0 微米的微晶纤维 素粉末按照2 5 的体积分数浸在蓖麻油中构成。这种样品在进行 剪切实验时,在电场强度为3 2 k v m m 、剪切率为5 0 s 1 时,剪切应 力可以达到2 1 k p a 。 电流变液样品放在两个直径为6 0 r a m 的同心圆形电极之间,两 电极间隙为3 m m ( 见图3 1 ) 。带有压电力传感器的上电极固定不 动:下电极粘附在一个内径为8 0 r a m 的凹形圆柱腔里。另一个相 同的压电力传感器紧密地连接凹形圆柱腔和下面的电磁激振器。 电磁激振器能够提供频率从5 h z 到5 k h z 、最大振幅为5 m m 的正 弦振动。在实验中,位移传感器用来测量下电极的振幅。s r 7 8 5 双通道动态信号分析器能执行快速傅里叶变换( f f t ) 和正弦扫描 ( s w e e p s i n e ) 等振动测量,同时提供一个正弦的源信号,经功率 放大后控制电磁激振器。在我们的实验中,扫描器既可以测量激 振力,又方便地转换成测量响应力。为保证系统工作在线性区内, 我们将振动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 图3 1 实验安排。图中阴影部分代表e r 流体 3 3 结果和讨论 在图3 2 中,绘出了在不同的电场强度下以振动频率为函数的 约化振幅的值。约化振幅被定义为振动幅度和击振力大小的比值。 振荡挤压流巾的电流变液 在没有施加电场的时候,约化振幅的值大于有电场出现时的值。 在无电场强度时,约化振幅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减少。因为, 对于增加的振动频率,系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跟得上:宣种变化。 当施加外电场时,由于表观粘度的增加,对应于相应的频率的约 化振幅开始大幅度的减小。此时,在电场强度为0 3 3 k v m m 时的 应变幅度不超过1 0 4 。当电场强度超过0 1 7 k v m m ,个峰开始的 显现出来。当电场强度为o3 3 k v m m 时,对应于2 9 5 h z 的振动频 率的约化振幅的峰值已经变得很明显了。然而,在没有电场作用 时,没有上述情况出现。我们把这个峰称为共振峰。随着电场强 度的增加,从图中的不难看出,共振峰不仅幅度增加而且变得越 来越陡峭了。在共振区间约化振幅相对于击振力的相角发生反 转。但在不施加电场时,相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共振区 外,约化振幅仍旧是髓着电场而减小。晟后在高电场强度时曲线 聚在了一起。在图32 ( a ) 中,在每一条数据曲线中共振峰的右 端均有一个小一点的峰或着说是一个台阶。这个台阶看起来与电 流变效应无关,因为在零场的曲线中对应处也有同样的一个台阶。 而在曲线1 中峰值的左边的更小的峰值的起因还不清楚。 壬 e 8 g 8 - 璺 擘 石 勺 8 督 6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3 2 微晶纤维素样品的约化振幅( a ) 相位( b ) 与振动频率 之间的关系。0 ,1 ,2 ,3 和4 分别代表的电场强度为 0 ,0 3 3 ,0 6 7 ,1 0 0 和l3 3 k v m m 时的曲线。 甚至在体积分数减小到1 5 时,一个共振峰也可以被看见。但 当体积分数从1 5 5 02 5 时,在共振频率的变化不超过1 5 h z 。在 体积分数很小时,对应于共振频率的共振峰值是不稳定的这可能 是链间相互作用的l a n d a up e i e r ls 的不稳定性的缘故。 图3 3 给出对应共振峰的共振频率随着电场强度的迁移。随 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共振频率逐渐增加。在电场强度较小时,增 长的关系大致呈线性。然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增长速度减 慢最后有达到饱和的趋势。 图3 3 共振频率随电场强度的迁移 1 7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3 4 画出了共振峰值随电场强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共振峰 值随电场强度的增长变化超过了线性关系。图中也给出了指数增 长的拟合曲线。 图3 4 共振峰和电场强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考虑到e r 流体常是具有粘弹性的材料,一个简单的粘弹性模 型( 图35 ) 将e r 流体认为是具有k e l v i n 粘弹性的媒质被提出来 解释实验结果。 图3 5e r 流体粘弹性模型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其中,m 代表的是系统的振动部分,包括e r 流体,电磁击振器的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振动部分还有凹形腔的质量。m 等于0 5 3 6 k g ,k 0 和c b 分别是 击振器的弹性因子和阻尼因子。绚大约为1 2 2 9 0 ( n m ) 。k 和c 分别是e r 流体的等效的弹性因子和阻尼因了,他们能分别反映e r 流体的弹性和粘性特征,而且,他们都随电场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此模型中,e r 流体既能提供粘性阻尼也能提供等效刚度。根据 前面提到的电流变液的微观机制,e r 流体的粘弹性对电场强度的 依赖可以解释为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静电力,流体力和短程 排斥力等等。由外电场感应的静电力促使颗粒聚集成连接两极的 柱状的结构。粘弹性就来自这些结构中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共振效应的产生归结为e r 流体和击振系统 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非常小的应变幅度,m 的运动符合如下的方 程: m 夏+ ( k + k o ) _ ) c + ( c + c o 扛= s i n c o t 在初始位移和速度都为零的条件下,根据共振理论,共振频率和 约化振幅可以从上面方程推导出下面的结果: :去( 学 烂 x m a x 兰 ! f o2 矿( c + c o ) 其中,f 是共振频率,x ,是共振幅度,f o ,是击振力的大小。 由于电场强度的增加,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使弹性系数增 加。因此,根据方程3 2 ,共振频率将向高频处迁移。当我们给出 在振动频率为1 2 h z 不同的电场强度时扫描应变的实验结果,这一 点可以理解的更清楚了( 见图3 6 ) 。 9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3 6 储能模量g 对电场和应变幅度的依赖关系 根据线性粘弹性理论,在线性区储能模量g7 应当不依赖于应 变幅度也不依赖于应力。在大电场强度下,线性粘弹性行为仅当 在非常小的应变幅度( 不到1 0 4 ) 才能被观察到。在大的应变幅度 时,g 会聚在一起,而且g 减小使e r 流体具有流体的性质。 当应变幅度不超过l o 3 时,g 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里, g 7 和电流变液的等效刚度成正比,满足关系k = g ( s d ) 。其中, s 是电极的面积,大小为2 _ 8 1 0 + 3 m 2 。d 是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大小为3 r a m 。将储能模量的实验数据到方程l 和2 给出共振频率 的范围。根据这个模型,当g 从零增加到1 0 4 p a 时,共振频率应 该出现在2 4 h z 到3 2 h z 的范围内。这与图3 2 ( a ) 中的实验结果在 数量级上是一致的。 在共振发生的情况下,应变幅度的增加导致e r 流体开始流 动。在挤压流模式中,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颗粒沿着电场方向 聚集从而使产生阻尼的流阻减小。因此,考虑到方程3 3 ,阻尼因 子的减小可以归结为共振峰随电场强度增加而增大的原因。 为比较剪切模式下的动态行为,图3 7 给出微晶纤维素样品 在不同电场强度时剪切应力随剪切率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e r 流 体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的行为近似为牛顿流体。 2 0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3 7 微晶纤维索样品在不同电场下剪切应力随剪切率变化关系。 因此,共振效应来自于微晶纤维素蓖麻油悬浮液在外电场作 用下粘弹性的变化。在没施加电场时,流阻是起主要作用的。所 以共振效应仅在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等效刚度控制粘性阻尼时才 能产生。共振峰值和共振频率可以通过电场强度来调整。而进一 步研究e r 流体在挤压流中的微观结构和粘弹性是非常必要的。 (|_)|8占-;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第四章电流变液在挤压流中的 粘弹性 4 1 概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作者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已经探索了e r 流体在剪切流中的粘弹性 3 5 3 9 。然而,几乎没有人对挤压流的 粘弹性进行过研究。我们用自己搭建的实验设备测量了电流变液 在挤压模式下的粘弹性。电流变液在平行于电场方向上粘弹性的 复模量口( i 动定义为 占( i d = 占7 ( ) + i 占”( )( 4 1 ) 这里,67 ( 口) 是储能模量,与材料的弹性有关,6 ”( ) 是损耗模 量,与材料在应力循环中能量损耗有关根据线性粘弹性理论【4 0 】, a ( i 幽= 口( 曲r ( 曲 ( 4 2 ) 这里,口( c o ) 和,( 劫分别是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口( f ) 和应变y ( f ) 的傅 里叶变换式。显然g ( i 曲仅依赖频率而不依赖于应力幅度、应变 幅度,它是表征材料在稳定振动中动态力学性质的材料函数。 3 2 结果和讨论 实验所用的样品仍然是微晶纤维素,其制作和上一章所述一 样。实验所用的设备如前面一样。图4 1 给出电场为0 6 7k v m m 、 振荡频率为t 2 h z ,应力和应变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应力和应变均 按照正弦方式变化,而且,应力和应变之间有一个位相差,它们 到达峰值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于理想的粘性流体,是不存在弹性的 而对于理想的弹性材料,应力和应变之间变化关系是同相位的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4 1 在时间域内的平行于电场方向的应力和应变 图42 ( a ) 、( b ) 显示振荡频率在1 2 h z 时g7 和g ”作为应变 和电场强度的函数关系当场强较大,曲线在应变小于1 0 1 时比 较平坦,即67 不随应变变化,对应于粘弹性的线性区。这个结果 强调了足够小的应变对于保证线性响应的重要性g7 出现屈服时 应变范围比较接近剪切流的情况在线性区域g7 随电场增加而明 显地增大根据导致电流变响应的极化机制,电流变液的粘弹性 对电场的依赖关系可以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些相互 作用包括静电力、流体力和短程排斥力等等外电场引起的静电 相互作用导致颗粒聚集成连接两极的柱状结构弹性来自这些结 构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颗粒形成更紧密 的结构且颗粒间静电相互作用增大,相应的g7 随电场而增大当 应变增加时,流体力的作用占主导,g7 迅速衰减,最后曲线聚集 到趋近于零同时,损耗项g ”略有增长并经历了一个极大值也迅 速减小电流变液经历了一个由应变导致的由类固体向流体转变 的弛豫过程口”随电场和应变的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关系在 线性区,损耗项f ”随电场的增大而增加可以认为应变小时,电 场增加导致的更紧密的结构,颗粒间的内磨擦也在增加在非线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性区内,电场从0 1 7 k v m m 改变为0 3 3 k v m m 时,g ”仍然随电场 增加但电场在0 6 7 k v m m 和i 0 0 k v m m 时,g ”的值有时降得比 0 1 7 k v m m 时的值还低可能是电流变液屈服后出现流动,在较大 电场下,电流变液沿电场方向更规则的结构致使提供损耗的流阻 降低于是g ”的增长出现反转 图42 ( a ) ,( b ) 储能模量g7 和损耗模量g ”与应变和电场之间 的关系 图4 3 是在应变为2 1 0 。5 时g7 与电场的变化关系曲线可 以看出g7 在电场较小时近似线性增长;在电场强度达到l0 0 k v m m 时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4 3 在较小应变情况下储能模量g7 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图4 4 给出电场在0 6 7 k v m m 、振荡频率1 2 h z 时的g7 和g ”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在应变小于1 0 。4 时,g7 的数值大约是g ” 的4 倍。在应变超过1 0 。4 后, g7 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损耗项 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幅度稍大时结构重组,或者由于应变增加造成 电流变液局部流动图中给出电场为0 6 7 k v m m 、频率为1 2 h z 时 g7 随应变衰减的l o r e n t z 拟合曲线我们将曲线开始衰减处对应 的应变称为临界应变,这个量与电流变液结构稳定有关在该处, 电流变液出现屈服且结构开始不稳定,然后经过一段驰豫又达到 另一个稳定状态由图4 2 ( a ) 能够看出,在我们实验范围内临界 应变出现后,它的值随电场增加而近似增大这说明电场大时电 流变液的结构更类似固态,而且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都比较稳定: 而电场小时,类似固态的程度降低,而且应变增大时结构容易“熔 化”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4 4 储能模量f7 和损耗模量6 ”与应变幅度之间的关系 动态模量的傅里叶变换能够提供确定非线性范围的方法,也 能够提供确定粘弹性随不同参数从线性到非线性的方法当谐波 量相对基频量变大时,非线性响应增加图4 5 给出在电场强度 在0 3 3k v m m 的情况下,口7 随应变幅度和振荡频率变化的傅里 叶变换当振荡频率固定为1 0 h z 时,应变幅度从2 2 7 1 0 。5 增加 到2 7 7 1 0 。4 ( 超过临界应变的值) ,g7 的傅里叶变换的高次谐 波成份增加,反映粘弹性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变化过程当应变2 7 7 1 0 04 不变而振荡频率减小时,谐波成份减少这与剪切流情况下 的口7 与剪切频率依赖关系不致实验结果说明临界应变也是周 期性振荡频率的函数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图4 5 应变幅度和振荡频率对储能模量g7 的影响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第五章总结和讨论 5 1 一些结论 总结前面的实验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e r 流体在挤压流模式中的共振效应的原因是:在无电场作用时, 流阻起主要的作用,因此不出现共振现象:在施加外电场的作用 下,e r 流体的粘弹性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具有固体性质的弹性 成分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应变幅度非常小( 大约小于1 0 。4 ) 以至于 e r 流体的结构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类似固体一样的 共振效应。因为电场强度的变化可以使共振的一些重要参数发生 变化。我们可以用改变电场强度的办法来改变共振频率和共振峰 等等。这在实际应用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粘弹性的研究中,从实验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静电力和流体力之 间的竞争关系。在应变幅度非常小时,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分别 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应变幅度的增加,储能模量和 损耗模量分别减小。而且,只在很小的应变幅度时,储能模量超 过了损耗模量。储能模量在应变幅度小于1 旷4 时出现了线性区, 然后,由于应变幅度的增加使职流体的结构改变从而转变到非线 性区。 对于小的应变幅度,体积分数的改变能使储能模量发生几倍的变 化。 4 2 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无论在挤压流还是剪切流方面,e r 流体的发展主要都有几个方 面的限制:首先,在给定e r 流体的组成成分和实验条件( 如,电 场强度,剪切率,温度等等) ,现存的理论模型仍旧不能事先预料 出e r 流体的性质。因此,人们还不能清楚的了解怎样去制造能满 足应用要求的e r 流体。其次,现存的模型也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例如,表观的屈服应力的变化并不总符合t 。o c e 。2 的规律,颗粒的 电导率o 。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阈值将会使电流变的效应减弱。第三, 电流变液的一些重要方面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如,电流经常尹非 欧姆性的变化;温度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等等。这些限制主要是 由于缺乏对控制颗粒的作用力的了解和缺乏对决定颗粒相互作用 的微观现象的认识。一些影响极化相互作用的特征没有充分的结 合的微观模型中去。这些包括非均匀的电荷分布,电双层的形变, 载流子的输运,活化剂和稳定剂的作用,介电击穿和饱和,电极 极化,载流子注入和电化学的影响。电泳、电极的摩擦力和短程 排斥力也显示出对e r 行为的影响。而且,重力和浮力也能影响e r 流体的结构和流变性质。再有,使e r 效应变差的b r o w n i a n 运动 也仍然在等待解决。为把这些特征结合到理论模型中,这些特征 对e r 流体的组分和实验操作条件的依赖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振荡挤压流中的电流变液 r e f c ! r e n c e s wm w i n s l o w , ,a p p lj p 咖2 0 ,l1 3 7 ( 1 9 4 9 ) 【2 】h b l o c ka n dj ek e l l y , ,p ”da p p l 尸 2 1 ,1 6 6 1 ( 1 9 8 8 ) 【3 】a eg a s ta n dc ez u k o s k i ,a d v c o l l i n t e r f a c es c i3 0 , 1 5 3 ( 1 9 8 9 ) 4 】tc h a l s e y , e l e c t r o r h e o l o g i c a lf l u i d s ,s c i e n c e 2 5 8 ,7 6 1 ( 1 9 9 2 ) 【5 】m p a r t h s a r a t h y a n dd j k l i n g e n b e r g ,m a ts c i e n g r1 7 5 7 f 1 9 9 6 ) 【6 pj r a n k i n ,j m g i n d e ra n dd j k l i n g e n b e r g ,c o i ll n e r f a c e s c i 3 ,3 7 3 ( 1 9 9 8 ) f 7 r t a o a n d j m s u n ,尸 声r p vl e t t6 7 ,3 9 8 ( 1 9 9 1 ) 8 tj c h e n ,r n z i t t e ra n d r t a o ,p h y s r e v l e t t 6 8 , 2 5 5 5 ( 1 9 9 2 ) 9 】lcd a v i s ,j p 咖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筑业施工方案(3篇)
- 无锡单位年会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安康杯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商铺烟机施工方案(3篇)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考题及答案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 新城学校面试题目及答案
- 行政采购申请审批流程模板
- 期中考试作文尊重生命350字(8篇)
- 时间炸弹课件
-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雷达装备智能化发展-全面剖析
- GMP认证药厂固体车间及中药材提取车间平面图
- 螃蟹销售合同协议
- 高校新教师安全教育培训
- 道路施工规章管理制度
- 项目一《任务一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课件)-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科学基础》同步教学(农技版)(全一册)
- 2025年起重机司机(限桥式)(Q2)特种作业考试复习(重点)题库(浓缩300题)
- 建筑工程碳排放计量指南
- 建筑工程内业资料全套
- 酒店员工工伤预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