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衡诗赋创作之承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衡诗赋创作之承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衡诗赋创作之承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衡诗赋创作之承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张衡诗赋创作之承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张衡是东汉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因为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过渡和衍变期,从而使他 的文学创作具有在复古中蜕变,在摹拟中创新的审美价值。张衡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儒道 思想的杂糅,在继承中寻求着一种创变。他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诗歌与赋作两个方面。 从张衡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来看,数量虽不多,但涉及多种诗体。如思玄赋中玉女 与宓妃的“清歌”采用了四言,而赋术的系词则采用了七言;还有四言的怨篇、五 言的同声歌、七言的四愁诗都是为后人称道的佳作。尤其是对五言诗、七言诗 的成功尝试,奠定了他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就赋作而言,从二京赋到被论 者誉为“几成骚体赋绝响”的思玄赋,再到抒情小赋开山之作的归田赋,我们可 以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现 实和作者自身的境遇是息息相关的。在辞赋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 的叙事大赋可以说是对汉大赋的一个总结,而他的抒情小赋的创作,则又为辞赋的发展 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近些年,许多学者对张衡文学方面的成就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对张衡诗赋创作作 整体观照与系统细致的研究尚为薄弱,本文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基于东汉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尽可能全面地讨论张衡诗赋创作的承变,进而明确张衡在东汉中叶文风潜变中 的作用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张衡;诗歌;赋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h e n gi nt h el a t e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i sw e l l - k n o w nw r i t e r b e c a u s ei na h i s t o r i cp e r i o do ft r a n s i t i o na n de v o l u t i o n ,s ot h a t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o l d ,m o n i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z h a n gh e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r e f l e c t st h et h i n k i n g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m i s c e l l a n e o u sr o u ,i ns u c c e s s i o nt os e e kak i n do fac h a n g e h i s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 sc o n c e n t r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i np o e t r ya n d f u g u ef o rt w oa s p e c t s z h a n g h e n gh a v e b e e n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t h ew o r k so fp o e t r y ,n o tq u a n t i t y ,b u ti n v o l v e sav a r i e t y o fp o e t r y s u c ha s “s ih y u nf u i nt h e p r i n c e s sh e r s e l fa n d m i “s o n g - t h ea d o p t i o n o faf o u r - s t a t e m e n t ,g i v e na tt h ee n do ft h es e v e nj i c ii su s e d ,t h e r ea r ef o u rw o r d so f r e s e n t m e n tc h a p t e r ,w uy a n s o n ev o i c es o n g 。s e v e n s f o u rw o r r ya b o u tp o e t r y a r e c o m m e n d a b l ew o r k sf o r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i np a r t i c u l a r ,t h ew uy a ns h i ,t h es u c c e s so f s e v e np o e m st r y ,f o rh i sp o e t r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ss t a t u s f um a d e o nt h er u n f r o m t h eb e i j i n gf u t ob ea r g u e da s as h o wo faf e wv e s t e da b s o l u t e l ys o u n d a n d s ih y u nc o n f e r r e d ,a n dt og i v es m a l lj u n g l eo ft h el y r i cf o r i nt h et i a n f u w ec a nf e e l t h ew o r k so fc r e a t i v et h i n k i n ga n ds t y l eh a v eu n d e r g o n eg r e a tc h a n g e s t h i sc h a n g ea n dt h e p r e v a i l i n gs o c i a lr e a l i t ya n di t sa u t h o r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 f u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z h a n gh e n gi sal i n kb e t w e e np a s ta n df u t u r eo ft h ew r i t e r ,h i sn a r r a t i v ec a n b es a i df u f ui sas u m m a r yo ft h el y r i ca n dh ec o n f e r r e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m a l l ,a n df o r p i o n e e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f uan e w r e a l m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m a n ys c h o l a r so n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z h a n gh e n gl i t e r a t u r et oa c e r t a i nd e g r e eo fc o n c e r n ,b u tz h a n gh e n gs h i f uc r e a t i o ns y s t e ma saw h o l e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c a r e f u ls t u d yi ss t i l lw e a kf o rt h ep a p e rt ob e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v i s i o n ,b a s e d o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a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sp o s s i b l et o d i s c u s st h ec r e a t i o nz h a n gh e n gs h i f uf o rc h a n g e ,t h e nc l e a r l yz h a n gh e n gi nt h em i d d l eo f 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s t y l ec r e e pi nt h er o l e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s t a t u s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z h a n gh e n g ;p o e t r y ;f u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另, j d n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盈越日期:妒多。沁2 - 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 i l , j f f i 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 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短壁垒易 指导教师签名: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期: 电话: 邮编: 东北! j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张衡( 公元7 8 1 3 9 ) ,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科学家,也是东汉时期优秀的文学家。后汉书张衡列传云:“衡少善属文,游于三 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说明张衡年少时就爱好文学。安帝 时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作浑天仪、地震仪,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视 事三年,上书请退职,征拜尚书,永和四年卒,年六十二。他任河间相时,能打击豪右, 上下肃然。关于张衡的创作数量,后汉书张衡列传云:“所著诗、赋、铭、七言、 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 。罾张衡的文学成就,可以说集中地体现在 诗歌和赋的创作上。张衡的诗赋作品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杂糅,在继承中寻求着一种创变。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张衡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来看,数量虽不多,但涉及多种诗体。如四言的怨篇、 五言的同声歌、七言的四愁诗,还有思玄赋中玉女与宓妃的“清歌 采用了 四言,赋末的系词采用了七言,这些作品都是为后人称道的佳作。刘勰在文心雕龙明 诗中指出:“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固今人李金锋认为:“同声歌是继班固咏 史之后,真正意义地在五言诗艺术方面获得成功的力作。从接受美学史与文学鉴赏的 角度讲,它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锄对于四愁诗,古今也颇多赞誉,明人胡应 麟曾说:“平子四愁,优柔婉丽;百代情语,独畅此篇。”凹褚斌杰、黄筠先生认为 四愁诗“具有民歌风味,是后来七言诗的滥觞 。 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史的角 度来看,张衡以同声歌为代表的五言诗和以四愁诗为代表的七言诗的创作,对 五、七言体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诗史地位。 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张衡的赋作“今存思玄赋、应间( 见后汉书本传 及文选) ,二京赋、归田赋、南都赋( 均见文选) 及髑髅赋、冢赋( 以 上全) 、温泉赋、定情赋、舞赋、羽猎赋、扇赋、七辩( 以上残) 、鸿赋 ( 仅存序) 等。”其中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五篇赋 作均被选入文选,是汉赋四大家中被选入赋作最多的一位,可见张衡在赋的创作方 面是很丰富的。从二京赋到“几成骚体赋绝响 的思玄赋,再到抒情小赋开 山之作的归田赋,张衡的赋在模拟中求得新变。高光复先生在赋史述略中对张 衡的赋这样评价:“在辞赋发展史上,张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叙事大赋可以 说是对汉大赋的一个总结,而他的抒情小赋的创作,则又为辞赋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 ( 宋) 范晔撰:后汉书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2 8 1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5 8 页,第6 2 页。 李金锋:张衡韵文创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3 年,第3 页。 ( 明)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7 9 年1 1 月版,第4 3 页。 褚斌杰,黄筠:两汉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第3 3 6 页。 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1 8 页。 龙文玲:汉赋的期待视野与张衡的赋体超越,广西师院学报( 哲社版) ,1 9 9 6 ( 2 ) ,第6 3 页。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衡在我国赋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衡好友崔瑗在河间相张平子碑中评道:“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 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词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 对这一评价,张衡 是当之无愧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张衡的创作亦给出了确评,他在才略篇中写 到“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 宝也。 南朝沈约对张衡的才艺甚是推崇,他在宋书卷六十七中讲到汉魏间文体 凡三变,之后他又提出了“平子艳发,文以情变”,肯定了张衡在汉魏文学发展中所起 的作用。就张衡的文学作品来看,“艳发”与“情变”的特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突出一 些,而这些特点对汉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长期以来被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所遮蔽。从数星星的孩子到发 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再到作为文学家的张衡,就我个人来说,通过对张衡文学创作的研 究,我对张衡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作为优秀文学家的 张衡正成为诸多学者的评论对象,而且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内涵越来越丰富。如蓝旭的 张衡的心态及其创作道路,李法惠的张衡赋的演变,刘周堂的儒、道处世哲学 与张衡的人生成就,陈君的论张衡对汉魏文学传统的贡献,王渭清、张弘的张衡 赋作与其心路历程,陈于全的张衡对东汉赋抒情内涵的拓展,赵丽霞的张衡对东 汉文学的创新,龙文玲的汉赋的期待视野与张衡的赋体超越及汉诗的期待视野 与张衡的诗歌超越,王洲明的 骚对汉代诗歌影响对比研究,李金锋的张衡 韵文创作研究等。值得注意的是许结先生的张衡评传,书中对张衡在文学方面取 得的成就,从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给予了颇为公允的评价。这些论著为我进 一步研究探讨张衡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东汉这一特 定历史时期,对张衡的诗赋创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对其创作思想进行了评析, 从而突显出张衡诗赋创作在继承中求创新的文学思想。 高光复:赋史述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3 月版,第7 8 页。 转引自许结:张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引言第1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4 1 9 页。 ( 南朝)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7 6 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弥足珍贵的诗歌创作 一直以来,人们对汉代诗歌的关注往往集中在汉乐府民歌和- 5 - 诗十九首,而对 班固、张衡、秦嘉等一批文人在五、七言诗上所作出的探索和贡献则重视不够。钟嵘在 诗品序中认为“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东京二百载中, 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可见,汉代文人诗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张衡的时代,诗体正处于大的革新之中一文人七言诗开始出现,五言诗正蓬勃兴起, 这在张衡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思玄赋中玉女与宓妃的“清歌 采用了四言,而 赋末的系词则采用了七言,还有四言的怨篇、五言的同声歌、七言的四愁诗 都是为后人称道的佳作。褚斌杰、黄筠先生在两汉诗传中选取了张衡的这几篇诗作, 可见张衡的诗作在两汉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一) 清典可昧的四言诗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禁锢有所松弛,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各体诗文的 繁荣发展,四言体诗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张衡四言的怨篇正体现了这一转变。该诗 篇制短小却意象浑成。诗前仿毛诗有小序:“秋兰,泳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 作是诗也。应该说,小序准确地概括了诗的旨意。其诗云:“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 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佳。之子之远,我劳如何? ”这是一首以秋兰喻 山中隐士,并赞美其高才美德的作品。张衡生当天下渐弊,政事同非的东汉顺、安之世, 几次征召都拒而不出。后虽出任太史令、侍中等职,但不久即作归田赋,向往“超 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的生活。这首诗以秋兰的芳馨,比喻隐者的高洁,借“秋 兰”这一比喻意象拓展了深长绵邈的审美空间,表达了对山中隐者的赞赏和向往。诗歌 汲取了诗经中风、雅的风神节奏和比兴手法,词美情真,风格清雅。刘勰在文心 雕龙明诗中指出“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 唯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对于张 衡的诗作,刘勰以“清丽、典雅、雅正 来品评,说明他极重视“雅”,也很看重“清 , “清”可以理解为世俗情感的表现和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典 是以志约情而归于雅 正的风貌。1 1 值得一提的是,张衡归田赋中最精采的一段也是四言:“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 清。原阴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 以娱情。 如果去掉首句“于是 两个转折虚词,其寓情于景的描写,和谐的韵律,毫 无疑问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四言诗。 ( 南朝梁) 钟嵘著;周振甫译注:( 诗品) 译注,南京,江苏教育j 1 1 版社,第2 0 0 6 年版,第2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5 8 页,第6 2 页。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五、七言诗的成功尝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多彩,对文学艺术的涵括力和多样 性的要求也提上了日程。在诗歌领域改革的呼唤下,四言诗逐步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 在结构上,四言诗基本上两字一拍、四字一句。这样的诗歌结构,节奏比较鲜明,但拍 节单调,句式短促,其中单音词和双音词在搭配上也受到诸多限制。如果通过拉长诗歌 的篇幅和章节来增加诗歌的容量,又往往会使得诗歌文繁而意少。因此,新的诗体应运 而生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以其拍节丰富、涵括力强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这种创 作背景下,张衡在致力于四言诗创作的同时,本着“与世殊技,固孤是求 的积极创新 精神,大胆地吸收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对五言诗与七言诗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为我国 诗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汲取民歌经验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诗经和楚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在相当长的时 期里,汉诗基本上拘囿于四言及骚体的范式。汉诗创作情况并不景气。而与此形成鲜明 对比的是,乐府民歌较为繁荣和活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乐府民歌汲取了民 间养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形成了一种真率的诗性。在旬式章法上,乐府民歌 打破了四言、骚体构筑的藩篱,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被灵活地运用。可以说,两汉 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史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五言诗的起源,周振甫先生认为:“汉成帝时的邪径童谣才是五言诗,可见五 言诗起于民间。民歌的新形式引起文人注意加以采用,使成为一种新的诗体,需要一定 时间,所以到东汉班固咏史才是五言诗,但还写得质木无文。 圆可见,文人五言 诗、七言诗来源于民歌是没有问题的。张衡同声歌是继咏史后的第二首文人五 言诗,不再是质木无文。七言的四愁诗被认为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张衡 五、七言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当时文坛还没有形成一种主流,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末年 桓帝、灵帝之际,在秦嘉、蔡邕、赵壹等人的创作之下开始蔚然成风的,同文人五言诗 相比较,七言诗能被广大文人所接受则要晚得多,到了三国时期,才有今存较早的至为 成熟的文人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由此可见,张衡所能学习的只有乐府民歌。 张衡学习汉乐府的民歌,除了在体式方面颇有收获外,还寻找到了一种释放情感的 渠道。汉代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五言、七言的体制也正是看到了它们与真率性情融合一体 的错综抑扬、活泼自由的美感。所以,古诗十九首在表达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和大 胆表露真情方面是突出的。同声歌是继班固的咏史后今存的第二首文人五言诗, 该诗在思想内容上以一新婚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丈夫相识、完婚及婚后的情感体验, 同声歌“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 ( 汉)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7 5 6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5 4 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6 9 页。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相忘”等语符合汉乐府纯朴率真的诗性特征,表现大胆, 情感真挚。王国维也以为汉末文人五言诗一些“大胆出格”的表现没什么不好,他说: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 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张衡大胆表露心曲,并找到了释放个人情感的最佳渠 道,即五言体。五言体具有承载情感的美学特征,可见张衡作为文学家的那种敏锐的眼 光。张衡同声歌借鉴民歌表现手法、继承乐府诗绮丽华美的风格、吸取民歌艺术精 髓的经验做法推动了后世五言诗的发展。 张衡四愁诗在艺术上也同样吸取了民歌的创作经验,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为后人所肯定。但张衡在七言诗上的成功探索,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便到了 五言诗竞爽的魏晋时代,七言诗作者仍寥寥无几。“晋人傅玄拟四愁诗序云:张 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 姒为七言诗“体小而俗”,说明直至晋 代,人们对七言诗体仍持有轻视的态度。傅玄认为平子四愁诗不够高雅,并把它与 士风民谣等相提并论。这也侧面地反映出张衡在七言诗的创作上确实吸取了民歌经验。 明人胡应麟对四愁诗可谓偏爱有加:“平子四愁,优柔婉丽;百代情语,独畅此 篇。其章法实本风人,句法率由骚体,但结构天然,绝无痕迹,所以为工。后人句模而 章袭之,适为厌饫之余耳。 就是说张衡的诗在表现个体情感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 东汉衰落的现实,这是一种心与物碰撞而产生的情感力量。该诗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和略带忧郁的遐思,热情而又委婉,其情感深切感人,是古今论者的共识。郑振铎插图 本中国文学史认为:“张衡四愁诗之不朽,在于它的格调是独创的,音节是新鲜 的,情感是真挚的。杂于冗长浮夸的无情感的诸赋中:自然是不易得见的杰作。 郑先 生钟情于民间俗文学,对四愁诗从格调、音节、情感三方面进行了评价,对诗中所 表达出的真挚情感尤为称颂。褚斌杰、黄筠先生在两汉诗传中提到:“至东汉张衡写 作四愁诗,则己可认定为是文人创作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作品,从其语言通俗,并带 有浓厚的民歌风味看,无疑表现出尚在模仿和草创阶段。但由此可知,我国的七言诗亦 萌芽于汉代。”回此评自是恰当。 2 抒写世俗情怀 在汉代浓重的诗教氛围中,民歌中的爱情诗经常被视为“郑卫之声 而予以排斥,然 而这一人类的正常情感是确确实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是纯真美好的,它不会 因“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儒家诗教思想的禁锢而被消蚀掉的。东汉中 后期,随着经学的演变与隐逸之风的逐渐盛行,人们转向了个性化的自我,而且涉及了 更加广泛的个体生活,呈现了更加内向的个人领域。诗歌,是最能够体现美感、最能够 抒发性灵的一种文学样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 土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国人民人学h j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9 页。 转引自许结:张衡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3 4 7 页。 ( 明)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1 1 月版,第4 3 页。 郑振铎:捅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版,第1 0 8 页。 褚斌杰,黄筠:两汉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第6 6 页。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种觉醒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东汉文人开始对人生中重要的男女爱情生活进行真诚地歌 颂,并出现了一些表现对异性充满爱恋和大胆追求的作品。文人爱情诗中对于真性情的 追求,很明显受到了乐府民歌大胆真挚传统的影响。有所思中对负心人的愤怒谴责, 上邪中女主人公对真挚爱情的强烈追求,白头吟对“愿得二心人,白头不相离 的苦苦追寻,这些都是对儒家诗教思想的挑战和反抗。而张衡的同声歌是在经学演 变时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影响所创作出的一首发真情、抒真性的爱情诗。它大胆地冲破 了儒家诗教的束缚,热情地赞美了夫妇间正常的情感要求,抒发了人类至纯至真的感情。 褚斌杰,黄筠先生认为“东汉有主名的五言诗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 都是写夫妇情爱的。前者以妻子的口吻,写对丈夫的深情厚意,其中有句云:思为苑 翦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鞔芬以狄香。写出了对 丈夫的温馨呵护之情。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日: “至于张衡怨篇,清 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圆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云:“所 谓仙诗,即指此曲,以篇中有天老素女之言也。” 所谓“雅有新声 ,即在内容与 风格上有所创新。张衡之前一些描写情爱的诗歌,常用团扇之类象征物自比,同声歌 则由女子直接露面,同时内容也不是表现怨恨,而是大胆地述说新婚之夜的快乐,蕴 含着撼人心魄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诗中写道:“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金 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 没齿焉可忘! 张衡在诗中含蓄而真率地吟咏夫妇床帏之乐,看似令人费解,但从汉 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目中,可以发现汉代并不排斥房中术。在汉代,两性的交往不似 唐代以后那般压抑和拘谨,在理学家眼中被视为越过“男女大防”之限的许多表现,在 当时习见不怪。性在汉代人的眼里,远不似后代那样神秘,遗留至今的大量的汉代裸体 画像就是一个厚重的佐证。比司马迁远为循从正统的班固家族在汉书艺文志中写 道:“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极,“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在汉代人的心中, 两性之间的欢愉是一曲欢乐的生命颂歌。晗, 东汉时期,一些文人不但在作品中记录清商曲的演奏,本人也往往喜爱俗乐。马融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蔡琶“妙操音律,善鼓琴” ,桓 谭曾被扬雄、宋弘讥其好郑声。文人嗜好俗乐,在东汉时已蔚为风气,因此也影响了文 人的创作。同声歌的叙述描写明显地表现出民间俗歌的特点,故郑振铎在中国俗 文学史中说:“张衡也有同声歌颇富于民歌的趣味。”赵敏俐先生认为“张 衡同声歌的创作,为我们研究汉代文人在乐府诗中所表现的世俗情感,提供了最为 有利的证据。 同声歌的创作与古诗十九首是相互呼应的。出现于东汉中后期 的古诗十九首,集中地抒发了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情绪,然而透过这些 褚斌杰,黄筠:两汉诗传,长春,吉林人民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第5 7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5 8 页。 萧涤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版,第1 0 6 页。 ( 宋) 范哗撰:后汉书卷六十e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3 3 3 页。 ( 宋) 范晔撰: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3 3 8 页。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 l :版社,2 0 0 6 年版,第5 1 页。 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版,第3 2 6 页。 6 东:l l ! j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看似颓废消极的喟叹的表层,却发现它实际上深藏着对人生、对生命以及对生活的强烈 欲求与留念。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无遮掩的欲求与留念,使古诗十九首 超越了经学的拘囿,透示着长期以来被压抑了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同声歌的 产生并不晚于古诗十九首,诗中大胆赞美夫妇情爱,在思想上反映出了诗人对美好 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对人类这一普遍情感的积极肯定。因此,它与古诗十九首一 样,开了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衡的同声歌是值得我们更 深入的理解和肯定的。总之,正是这些汉代文人们,摒弃了“以礼节情”的严肃面孔, 大胆地坦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抒发了真挚异常的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感,才足 以动人心灵,摇荡性情。 可以说,正是汉诗这种冲破了先秦礼教束缚的独立发展,正是汉人艺术审美观念的 变化,正是汉人诗歌艺术创作的丰富实践,才有了魏晋以后中国诗歌的新发展和中国诗 歌理论的巨变。 ( 三) 丰富诗歌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有着丰富的审美内 涵,它能够“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蕴 。在张衡的诗歌中,通过比喻意象的运 用抒发了作者潜藏于内心的真实情感、情愫。如表现忧怨情绪的怨篇和四愁诗, 表现喜悦心情的同声歌。正是这种真情的倾诉,从心灵发出的声音,才使我们感受 到一个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忧国忧民的文学家张衡的存在。 四言的怨篇被刘勰誉为“清典可味 ,诗中张衡以秋兰来表达自己高洁白守的 人格“虽日幽深,厥美弥佳”,然而我们从诗中更能体会到张衡的那种淡淡的忧伤 “之子之远,我劳如何”,表达了在当时幽暗的社会现实中,作者虽有高才美德却 只能“植彼中阿”。 四愁诗继承了屈原“美人喻君臣 的象征传统。全诗由四组意象组成,表现了 作者忧伤哀怨的情绪,缠绵悱恻,令人感怀。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 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歼,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檐榆,何以报之 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j 何以报之 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诗人东望、南望、西望到北望,这四个“望”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国家 深深的忧虑。诗歌中出现的金错刀、金琅歼、貂檐榆、锦绣段、双玉盘、明月珠、青玉 李金锋:张衡韵文创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3 年,第3 6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案等名物繁富而华丽,但更打动人心的是对美人的渴念与追求因梁父、湘水、陇阪和大 雪的遮蔽而难以实现,正是这种理想受到阻遏,使作者产生了一种怀忧叹惋的情绪。四 愁诗序称“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 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这篇 序一方面指出了该诗与屈骚的艺术渊源关系,同时使我们了解到诗作的写作背景。李白 行路难三首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具有与四愁诗相同 的心境与意境,可以说是受了四愁诗的影响。萧子显在南齐书卷五十二中称赞: “桂林湘水,平子之华篇。七言之作,非此谁先。 同声歌表达了与前两首诗不同的情感。诗采用了借比的修辞方法。诗中写妻子 尽心侍奉夫君,两情相悦,极尽呵护欢娱之情。张衡诗歌善于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形 象表达自己坦诚而炽热的感情,如“情好新交接,恐傈若探汤 的描写,把“恐傈 比 作“探汤”,表达了妻子在夫君的呵护下,心中充满了幸福感激,唯恐自己不能侍奉好 夫君,表现得那么细腻生动。另有“思为莞翦席,在下比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 霜。 以莞翦席与罗衾帱这类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为喻,表现出了妻子对夫君深深的爱 恋,愿竭尽全力呵护他。这些平凡质朴、新颖贴切的比喻,我们在前人的诗作中是很难 看到的。张衡这一用喻方法,同样在他的赋中有所体现,如定情赋“思在面而为铅 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希望自己化为佳人脸上的铅华与之形影相随、朝夕相处,这与 同声歌的比喻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陶渊明继承并发展了张衡这种用喻方法,同样 是表达一种对美人深挚的爱恋。他在闲情赋中,自陈愿化身为美人的衣领、衣带、 发泽、眉黛、莞席、丝履、影子、蜡烛、扇子、鸣琴,其比喻的丰富新颖,表达感情之 真挚强烈,更甚于同声歌。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云:“西溪丛 话: 陶渊明闲情赋,必有所自,乃出张衡同声。按陶赋有云: 愿在衣 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丛话盖指此数语,亦即 昭明太子陶集序谓为白玉微瑕,惟在闲情一赋者也。迨于有唐,则效颦者 益多,如裴馘新添杨柳词:愿作琵琶槽那畔,美人长抱在胸前。 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陶渊明与张衡在创作上的渊承关系,同时了解到唐人对同声歌这一创作方法 的仿效,萧先生的认识很有见地。后人对张衡这一用喻手法的模仿,说明张衡这一艺术 上的创新已得到后人的接受与认同。而张衡同声歌中新颖质朴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以 及后人对这一手法的接受,也说明了张衡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贡献。 由于诗歌革新要求的召唤与张衡本身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张衡在“清 典可味”的怨篇之类四言诗创作基础上,大胆地对当时文人们认为是“体小而俗 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进行尝试,四愁诗和同声歌等诗歌的成功创作,使他在诗体 和内容上都有了一个飞跃。因此,尽管张衡流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却足以奠定他在 我国诗史上的地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0 ( 梁) 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2 6 页。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第6 1 7 页。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i | i 版社,1 9 8 4 年3 月版,第1 0 7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响中发新声的赋作 就汉代的文学来说,汉大赋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新的文学样式,适应汉代大 一统的需要,展示了汉人的审美情趣,即“在数量的膨胀中追求阔大,在空间的延续中 企慕恢弘,在物的会聚中去把握和表现整体。这种审美情趣不仅是一个泱泱大帝国繁茂 向上的观念的体现,而且还充沛地表露着一个阶级、一个民族要获得尽可能广阔世界的 积极渴望。”对于赋的起源,班固在两都赋序中作了论述:“赋者,古诗之流也 , 接着又论及了赋的性质和功用:“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 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固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第八中也谈 到了赋的来源:“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固他认为赋这种体裁, 起源于诗经的作者,在楚辞里才扩大了疆界。那么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有何特点, 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 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 可以说,汉大赋经过贾谊、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等人的创作实践,到了东汉张衡时代,赋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 步发展。如“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的二京赋,可以说是对汉赋的一个总结。然而 大赋的这种无以附加的极致表现,留露出叙事大赋由盛及衰的迹象。正如高光复先生在 赋史述略中所论述的:“东汉一代,那些铺张扬励的叙事大赋仍然有它的创作者,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都不失为汉赋 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为东汉赋坛增添了色彩,但是它们在创作手法上多模仿而较 少创造。在这些作品中,辞赋并无太大发展,倒反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与西汉相比,只 能是强弩之末,是西汉的余响 。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赋家在继承中不断摸索出新的创 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至此,归f f l 赋应运而生,它篇制短小、内容精炼、风格清新自 然,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种创变给辞赋的发展带来了新声。 张衡的赋作很多,我认为二京赋、思玄赋、田园赋三篇赋作最能够代表张 衡在赋学方面的成就,通过对三篇赋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张衡赋作在继承中求创新的文学 思想。 ( 一) 大赋极轨二京赋 张衡因其二京赋确立了他在我国赋史上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第八 中评到“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j f 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5 页。 ( 梁) 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7 6 页。 ( 清)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j 版社,1 9 7 8 第8 6 页。 高光复:赋史述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i l i 版社,1 9 8 7 ,第6 9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张衡二京 赋议论快利,内容宏大丰富。通过对自然事物的全方位的铺陈、细致的描绘使我们感 受到一种恢弘的气势美。也使我们感觉到张衡才学的厚重。汉大赋重才学,张衡 - - - 京 赋能够成为汉大赋的“极轨”,是他运用其学识进行的文化工程的建构。至于二京 赋的创作目的,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得很清楚:“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 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固张衡针对 当时“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社会现实,拟班固两都,通过自己的笔触描绘大汉 帝国繁荣昌盛的景象,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如西京赋中借凭虚公子之口述 说了西京的盛况。从汉代建都谈起,描写了西京地势的优越,宫殿的宏伟建筑,市场的 繁荣场景,商人的赢利活动,如“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生动 形象地刻画了靠欺诈手段牟取利益的市井商人形象。本是轻生重义,见义勇为的游侠, 在这里却有着“睚眦虿芥,尸僵路隅”的残忍面孔。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揭露了逐渐走向 衰败的社会现实,批判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张衡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付诸于笔端,力图通过文字来达到讽谏的目的。二京赋以讽谏立 论,较两都赋增加了议论的成分。它“有着明确的讽谏目的。虽是模仿之作,务求 出于其上,因此有着很高的创作标准。”这些议论是张衡写二京赋的真正目的,表 达了张衡的思想倾向。“既定且宁,焉知倾陀”,对汉王朝即将走向衰落产生了深深的忧 虑。东京赋中用“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来劝诫君王,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 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他告诫统治 者不要只顾贪逸享乐,不顾人民疾苦,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这种思想至今仍有其重 要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表现上, - - - 京赋传承了汉大赋铺张扬励的描写,张衡大胆探索,能够根据文 学艺术自身的特征,运用虚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如他在西京赋 中描写通天台的高耸,对于井干楼采取了虚幻夸张的描写,读后令人惊叹不已! 正如龚克 昌先生所言:“注意艺术形式是张衡赋的又一特点,表现在讲究气势,注重叙事,崇尚华饰, 富有文采。读张衡赋,往往被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文势所吸引。 固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们从它的艺术表现中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张衡 在表现过程中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对汉代风俗、礼仪的铺叙,如西京的“百 戏”、东京的“大傩”等,刻画生动、形容尽致,场面惊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资料对于后人研究汉代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张衡“精 思傅会,十年乃成”的治学态度。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7 9 页。 ( 宋) 范哗撰:后汉书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2 8 1 页。 高光复:赋史述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j i j 版社,1 9 8 7 年3 月版,第7 8 页。 吕慧鹃等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 l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9 9 2 0 0 页。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玄理哲思思玄赋 萧统文选将张衡的思玄赋划分在“志”类,这正契合了张衡“宣寄情志 的创作宗旨。后汉书张衡列传载:“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 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 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