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期刊与苏青的女性写作——以《古今》、《杂志》、《天地》为例.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期刊与苏青的女性写作——以《古今》、《杂志》、《天地》为例.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期刊与苏青的女性写作——以《古今》、《杂志》、《天地》为例.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期刊与苏青的女性写作——以《古今》、《杂志》、《天地》为例.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期刊与苏青的女性写作——以《古今》、《杂志》、《天地》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8 6 3 9 s 本文在1 9 4 2 1 9 4 5 年苏青的文学现场中,以古今、杂志、天地三 本期干0 与苏青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考察期刊这一现代出版传播媒体对苏青的生 存、成名、文艺观产生的影响,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苏青的女性写作做出自己的评 价。 在苏青的文学生涯中,古今、杂志、天地占据了重要地位,并起着 不同的作用。古今不仅解决了苏青的生计问题,还肯定了苏青的文学成绩。 德滥骥高雅格调的古今与以写凡俗为好的苏青在审美风格、文学追求上差异 颁大,促使苏青另择杂志而居。杂志因实现自身政治目的需要与苏青构 成利益共生关系,苏青在杂志的追捧之下成为当时最走红的女作家之一。天 地由苏青一手创办并反映了苏青的个人意志和文学理想。天地在女性写作 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苏青及张爱玲这些天地中的女作家,也是四十年 代文坛具有相当影响的女作家,在这个意义上,天地是这一时代女性创作成 就的重要体现。由古今、杂志到天地,苏青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 自己的文学理想世俗化、开常化的女性写作。 苏青的文学活动印证了伍尔夫的观点,在通过古今、杂志实现了“一 问自己的屋子”的理想后,苏青通过天地这个园地构建了一个与读者交流女 性情感、进入女性视野的空阳j ,以此来体会乱世人生,并对有同感的读者产生力 量,在这一点上,苏青实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所追求的写作意义。 关键词苏青,期刊,女性写作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s uq i n f sr c l a t i o nw i t ht h f e ep e r i o d i c a l s ,“g u j i n ”“m a g a z i n e ” a n d t i a n d i ”,a st h eb r e a k t h r 0 1 唱hp o i n ti n s t lq i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s c e n eb e 咐e e n1 9 4 2 a n d1 9 4 5t oe x p l o f et i l ej l l f l u e n c co fm o d e mm e d i ao nh e rs u r v i v a l ,p o p u l a i i z a t i o n , 蛐dh c il “e i 缸yv i e w s “0 u j i n o 虢r c dj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t os uq i n gf o r h e ra c h i c v e m e n t si i il i t e r a i u r ea i l d h e l p e dh e ral o to u to fp o v e n y t h u sm a d ei tp o s s i b l ef o rh e rt o9 0o nh e rl i t e r a r y c r e a 虹o ns u c c c s s f u l l y h o w c v e r “g u j i n ,w h i c hw a si np u i s u j to fe l e g a n tp a t t e m ,a n d s uq i n w h ol o v e dw r i t i n ga b o u tc o m m p e o p l e ,h e l dq u i t ed i v e r g e n tv i e w so n b o t h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a n dl i t e m r yc o c c p t i o 璐,w h i c hl e dt 0s uq i n g sl e a v i n g “g u j i i l ” 锄dc o o p e r a t i w i t h “m a g 配i n e ” “m a g a z i n e ”p r o p a g 卸d i z e ds uq i n go u to fi t s o w nb e n e f i l sa n ds o o nm a d eh e r0 n e0 ft l l em o s tp 叩u l a ff e m a l ew r i t e r so ft h a tt i m e “t i a l l d i ,e s t a b l i s h e db ys uq i gh e r s e l f ,r e v c a l e dc x a c t l yh e fp e r s 伽a l i d e a sa l l d l i t e r 盯yc o n c e p t i o n s a st h er c p | c s e n t a t i v c so ft h ef b m a l ew r i t e r so f 叮i a l l d j ,e i l e e n z h a n ga n ds uq i n gw e r ca l s ot l l em o s ti n n u e n t i a lf b m a l ew f i t e r so fc h i l l ai nt h e 1 9 4 0 s 弧e i rt e n d e n c yo fp l e b c i a n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w r i t i n gs u p p o n e da l l dp r o v e de a c h o t h c ra n db e c a m ew h a tf e m a l el i t e m t u r cs o u g h tf o l t h e r e f o r e ,“t i a n d i ”a l s o b e c a m e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m e 掣e a ta c l l i e v e m e n t sm a d eb yt h ef c m a l ew r i t e r so ft h a t t i m e a n e rr e a l i z i n gh e ri d e a lo f “am o mo fo n e so w n ”w i t ht h eh e l po f “g u j j n ”a n d “m a g 北i n e ”,s uq i n gs e tu pap l a c ew h e r es h ec o u l de n t c r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 r e a d e r sa b o u tt h ef c e l i n go ft h ef a i rs e xt 0e x p e r i e n c e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j e so fl i f ei n 仃0 u b l e t i m e sa n do f l ;e rs t r c n g t ht 0r e a d e r sw h ob o r et h es 锄ef e e l i n g s b yd o i n gt h i s ,s uq i n g c a n j e do u tt h es j 印i f i c a c eo fw d l j n gj nf 删n i n e1 i t e t a t u r e k e y w o 助ss uq i n g ,p e r i o d i c a l ,f e m a l ew r i t i n g 绪论苏青研究综述 苏青,这个曾经在二十世纪4 0 年代初上海文坛上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在被 历史埋没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伴随着“张爱玲”热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学术界对苏青关注程度慢慢提高,出现了一些颇有学术份量的研究成果。 总结起来,对苏青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苏青研究, 新中国成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苏青研究,八十年代末至今的苏青研究。” 三四十年代的苏青研究大多是印象式的点评,比较著名的有谭正璧、实斋、 陶亢德、胡兰成、张爱玲等。谭正璧意见比较偏颇,主要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 角,认为苏青作品内容重在表现个人情欲,过于爽直大胆,缺乏技巧。实斋在 肯定苏青“为数千年来在男性社会中处于附庸地位的女子鸣不平”的同时,批 评苏青的文字“是赤裸裸的直言谈相,绝无忌讳”。胡兰成则从苏青的出身、 经历对于其创作风格的影响角度,作了感性的描述,认为浣锦集“是五四以 来写妇女生活最好也最完整的散文,那么理性的,而又那么真实。”。陶亢德认 为苏青文章的优点在于“以女人谈女人事而无女人气”。 张爱玲则毫不掩饰对 苏青作品的热爱,认为她“最好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 切,唤醒了往古来今无所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个个人都熟悉、而容易忽略 的。实在是伟大。”。抗战胜利之后,传媒围绕苏青主要制造了两个热点话题: 一是宣扬苏青是汉奸,= 是说苏青的作品属于“色情文艺”,苏青被视为“性贩 子”。今天看来,两个问题均属子虚乌有,只不过是一犬吠影、十犬吠声式的 。该分期据程亚丽:毁誉浮沉六十载苏青研究述评,聊城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9 7 页。 。谭正壁:论苏青与张爱玲,风雨谈,1 9 4 4 年第1 6 期,6 3 页。 o 实斋:记苏青,杂志,1 9 4 4 年2 月第1 2 卷第5 期,1 0 1 页。 。胡兰成:谈谈苏青小天地,1 9 4 4 年8 月第1 期,1 6 页。 。陶亢德:( 浣锦集) 序,转引白王一心苏青传,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9 年,1 6 2 页。 。张爱玲:我看苏青,天地,1 9 4 5 年4 月第1 9 期,5 页。 。参见苏青:关于我( 续结婚十年) 代序,苏青文集f 册,上海:上海陪店出版 社,1 9 9 4 年,4 4 l 页。参见纪弦:纪弦回忆录中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 0 0 1 年,2 2 3 页。“我记得很清楚,就在胜利后不久,1 9 4 5 年8 、9 月里, 海各家小报和黄黑刊物,就 开始对文艺界的名家大骂特骂起来了。北京的用作人、上海的i ! _ f l 兰成,被骂得最历害。除, 南胡北周,他如沈启无、杨之华、柳雨生、陶亢德、张爱玲、苏青等,皆被加上一顶文化 l 传媒闹剧。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学者对苏青的评论大多是印象式的,缺乏学理 层面上的深刻把握,真正读懂苏青的,恐怕只有张爱玲,她从同样身为女性的 深层的心理感受出发,肯定了苏青文字所传达出来的“伟大的单纯”。 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问,由于苏青的政治身份及她的作品并不符合建 国后的主流方向,她被大陆的文学史所遗忘,海外却总有人提起她。1 9 5 3 年香 港大成杂志曾发表过怀念苏青的专文;刘心皇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 介绍了苏青的生平和创作情况,。但亦无详细作品评论。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伴随着国内的思想解放运动,张爱玲的从海外“引进”,女性文学的出现,苏青 重新返回人们的视野。1 9 8 8 年第2 期抗战文艺研究发表了黄万华的苏 青和她的 ,标志着苏青研究在大陆的复兴。苏青的作品开始在国内 结集出版,。更多的学者开始呼吁给予苏青在文学史上的正确定位。 上个世纪9 0 年代苏青研究进入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章视角比较多 样,有的按体裁划分进行研究,如易丽华的苏青散文简论、。薛南的苏青 散文伟大的单纯、。王向东的略论苏青散文的女性意识,。李茂的不要低 估苏青散文的审美价值等。也有从都市文化、市民文学、雅俗文学、上海文 化、海派传统、女性主义、沦陷区写作等角度切入作品进行研究,其中运用女 性主义为研究视角的居多,如吴成年的论苏青创作中独特的女性视角、。宋 彦的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叶向东的苏青文学思想:女性主义文学 的滥觞、。程亚丽的凝视肉体:苏青女性写作的文化意义等。 目前有部分研究者将苏青置于大文学史、地方文学史及专门的女性研究论 汉奸的大帽子,瞎骂乱骂一阵。” “蔚明:一个女作家的沉浮,苏青文集下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4 年,4 9 5 页。 。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0 年。 。包括;1 9 8 7 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苏青的结婚十年和续( 结婚十年) ,1 9 8 9 年上 海文艺出版社影印了苏青的这两篇小说的单行本,9 0 年代义陆续有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苏 青散文精编,上海书店编选出版两卷本苏青文集,孔范今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 系小说卷六也收入了苏青的结婚十年。 。易丽华:苏青散文简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8 9 页。 。薛南:苏青散文伟大的单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9 期,3 7 页。 4 王向东:略论苏青散文的女性意识,扬州师院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4 4 页。 。吴成年:论苏青创作中独特的女性视角,广西师人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6 7 页。 8 宋彦:论苏青作品中的女权意识,齐鲁学刊,1 9 9 8 年第3 期,8 6 页。 9n - 向东:苏青文学思想:女性主义文学的滥觞,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8 3 页。 4 程孤丽:凝视肉体:苏青女性写作的文化意义,齐鲁学刊,2 0 0 3 年第5 期,9 6 页。 2 著中,如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许道明的海派文学论、。吴福辉的都 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 王文英的上海现代文学史,。多考察的是苏青创作 中世俗性的一面。戴锦华、孟悦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和刘 思谦的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则将其置于现代女性写作史 中研究, 这两部著作是目前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苏青创作的最成熟的作 品。专门研究苏青的论著笔者还未见到。 对苏青的研究从感悟评点式、单一的政治角度评价,到今天的学理式研究, 也基本描画出我国文学研究的演进过程。自1 9 9 5 年后,苏青研究进入高峰, 但总体来看,单方面单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居多,全方位多角度考察的较少, 尤其对苏青与现代出版传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就是在对大 量第一手资料的阅读基础上,通过考察苏青与现代传媒的关系上把握苏青创作 的文学意义。 第一章古今:苏青职业文人生涯的起点 苏青的迅速成名和短暂的辉煌几乎成为上海滩的一个传奇。在乱世荒凉的 文坛上,她怎样由一个离婚女性变身为上海滩的知名作家这一过程极富研究的 价值。但研究者大多忽略了作为职业文人,苏青依靠现代出版传媒成名的事实。 每有论及上海沦陷区与苏青的关系时,往往首先联想到结婚十年的一版再 版,而对苏青的文学生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本杂志:古今、杂志和天 地,却被论者长久地遗忘。上述杂志不仅是1 9 4 2 一1 9 4 5 年苏青发表作品的主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8 年。 4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 ”千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一t 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 需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屯人学山版社,2 0 0 4 年。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 3 要阵地,而且正是以期刊为桥梁,苏青运用其宁波人精明的商业头脑,成功地 向文学市场推销了自己,同时,在与这个特定的文学市场的相吻中构造了自己 的文学世界。笔者将在下文中以详实的史料来理解现代出版传媒对苏青的政治 立场、成名、文艺观的影响。 第一节困境中的苏青与萧条的文化出版业 1 9 4 2 年初的上海,苏青的第五个孩子,也是她唯一的儿子出生了。儿子的 降临除了给老人们带去欢欣以外,并没有给苏青的小家庭增添丝毫的喜悦,相 反夫妻关系日益恶化。苏青的丈夫因时局的动荡而失去了工作,从那时起小家 庭的经济来源成了问题。面对丈夫暴躁的脾气和无情打骂,苏青忍无可忍,愤 然离开了家庭,从此依靠自己为杂志写稿赚取报酬来独立生存。 选择卖文为生之前,苏青不是没尝试过别的工作。她好不容易在宁波私立 效实中学上海分校谋到了个临时代课教师的位置,但是薪水却少的可怜。即 便这样,到了第二学期,苏青的代课教员一职还是被取消了,原因是作为校长 的那位至亲长辈为了避嫌。后经熟人介绍,苏青进入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 司担任编剧,然而事情却并不像苏青想象的那样如意,不到一个月,中联编剧 组因不满公司的管理而集体辞职,苏青又没有工作了。“我失业了。要在社会上 找一个立锥之地,真是不容易的。丈夫的回心转意既迟迟不可期,而孩子们嗷 嗷待哺的情形倒是不容忽视,如何是好呢? 我只得又想到投稿了。”沦陷时期 生活压力的遁仄、困窘使投职无门的苏青无奈地选择了卖文求生之路。 好在卖文于苏青是不陌生的,甚至可以说是她引以为傲的才华。她的文学 生涯最早可追溯到1 9 3 5 年,当时苏青因生下一个女儿而受到重男轻女的夫家的 歧视,为了抒发生女以来遭受的不公的待遇,她写了一篇产女投到论语 杂志,经编辑陶亢德把题目修改为生男与育女后,发表在论语第1 6 期 上。苏青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前后六、七年间,在论语、宇宙风、宇宙 风乙刊、文艺、逸经等报章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这一时期 。苏青:关1 :我( 续结婚十年) 代序,苏青文集下册,t :海:上海ic 店出版社1 9 9 4 年,4 4 1 页。 的苏青向杂志投稿,一方面是为了抒解生活的无聊与苦闷,另外,对家用也不 无小补。虽然苏青为作品能够刊载而感到欣喜,但她思想里从未考虑过以写作 为职业,“我的意思大概是预备把卖稿当作一个短时期的生活方法,不久以后仍 希望能有固定的职业,有固定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和孩子。”。离开破碎的家庭, 在求职屡屡碰壁的情况下,对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苏青来说,似乎除了卖文别 无他路可走,但是在1 9 4 2 年的上海,时局动荡,选择卖文为生要面临多么严峻 的形势,苏青不会不清楚。 1 9 4 1 年1 2 月8 日,偷袭珍珠港得手后的日军,全面占领了公共租界,接 管了上海税关及英美各银行、企业,控制了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日军全面占领 下的三年零九个月的“沦陷期”( 即1 9 4 1 年1 2 月8 日至1 9 4 5 年8 月1 5 日) 里, 上海市民度过了黑暗而艰苦的日日夜夜。3 0 年代末与丈夫钱钟书从巴黎留学归 国困守在上海的作家杨绎,后来这样回忆当时沦陷区的情形: 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钟书和我在宋洪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 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 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o ,只 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想看到云开日出。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 客斤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于,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 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上海文化界当时情况就是如此,在异族文化专制之下,上海的进步作家柯灵、 陆蠡、夏丐尊等人纷纷被捕,有的则悲愤地放下手中的笔停止写作。进步期刊 文学集林、文艺新潮等纷纷停刊,商务、开明、世界等进步书店纷纷被 查封。“自晚清末年,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上海,其出版的文学期刊 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历来居全国之首。”圆其中仅1 9 3 3 年,上海一地刊行的杂 志就达2 1 种之多,而被称为“杂志年”。2 0 年代末3 0 年代初也是上海小报发 展的高潮,短短五六年问先后出版的小报就达7 0 0 余种。在上海出版界的“黄 。苏青:关丁我( 续结婚十年) 代序,苏青文集卜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4 年,4 4 2 页。 。杨绛:( 傅雷传记五种) 代序,读书,1 9 8 2 年第4 期,9 9 页。 8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3 1 9 3 2 0 页。 金时代”,卖文不仅可以维持生计,( 如鲁迅在1 9 3 2 年以后再没有任何公职的情 况下,则完全凭着版税和稿费生活,月均收入不低于5 3 0 元,按实际购买能力 计算,约相当于今天人民币1 6 0 0 0 左右) ,还可以支付留学费用( 如戴望舒、熊 式一等) 。就是在“孤岛”时期,上海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文艺界人士离 沪的情况下,文学期干q 在其鼎盛期仍达l o o 多种。但到了1 9 4 1 年沦陷初期,文 坛一片萧条,继续出版的文学期刊仅有小说月报、万象和乐观等三、 四种。到1 9 4 2 年,新出版的刊物不过五六种:古今创刊于3 月,万象十日 刊出版于5 月,8 月是杂志复刊,年底则有大众、绿茶露面。也 就是说,在1 9 4 2 年,苏青打算依托的上海出版界正经历着晚清以来最严峻的历 史时刻。由于沦陷以来,上海经济急剧衰退和物价飞速上涨,不只是城市苦力、 产业工人,就连报刊的主要消费群体“中产阶级”都挣扎在饥饿线上。所 谓“不吃饭则死,不看杂志不死”的严苛现实威胁着出版社,。也同样威胁着以 卖文为主要谋生方式的作者群。 面临上海如此恶劣的文化环境,苏青必须迅速寻求一个能够接纳她并提供 优厚稿酬的刊物,才有可能使自己生存下来。因而借着在古今做编辑的陶 亢德的介绍,苏青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第二节苏青与古今 苏青与古今杂志发生关系,并非偶然。一方面,苏青与在古今杂 志做编辑的陶亢德本来就熟识,陶亢德于苏青可谓有知遇之恩,苏青的第一篇 文字就是经陶亢德之手发表的,随后几年间,在陶亢德负责编务工作的宇宙 风、宇宙风乙刊杂志上,也常常能够看到苏青的作品。如今,面对生活 的困窘,要靠卖文养活自己和孩子的苏青,自然先考虑到陶亢德当年这个“伯 乐”。另一方面,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古今均承袭了苏青所熟悉的小品文杂 志的风格:“古今创刊号放在摊上,我很快地就发现了它,因为它的形式大 小与过去的宇宙风等干u 物相同,封面画雅得很,树与石头之外还有一只渔 。江村:文章与稿费,杂志,1 9 4 3 年8 月第1 1 卷第5 期,5 6 页。 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青所依托的古今的具体面貌。 “补白大王”郑逸梅曾说过,“当时上海的杂志有三个型式一是万象 型、二是杂志型,三是古今型其他的杂志都可以归纳到这三种型 中去。”圆 古今是上海沦陷后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杂志,于1 9 4 2 年3 月问世,终 刊于1 9 4 4 年1 0 月,麸出5 7 期。古今为1 6 开本,l 至8 期为月刊,每期4 0 页左右,第9 期起改为半月刊,每期3 2 页。初由古今月刊社编辑发行,第1 2 期起由古今出版社发行,创办人朱朴任社长,周黎庵、陶亢德先后任编辑。古 今的作者阵容基本上是京海二派,京派周作人领衔,下率沈启无、纪果庵、 徐一士、瞿兑之、谢刚主、谢兴尧等,海派诸贤为周越然、文载道、柳雨生、 陈乃乾、黄裳等,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汪伪政府权贵如汪精卫、周佛海、陈公 博等。古今可谓是男性作家的天地,但除了苏青,张爱玲也曾闯进来过,矜 持孤傲、难于合群的张爱玲大概觉得此处不象自己的园地,掷下更衣记和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两文即转投他处。 就政治层面而言,古今从创刊之日起就被认为是一份具有鲜明政治色彩 的文学期刊,朱朴的政治身份无疑是主要判断依据之一。朱朴曾担任汪伪中央 宣传部副部长、交通部政务次长及组织部副部长等职,但在创办古今时, 朱朴已经辞去上述职位,仅担任经济委员会委员等闲职,虽还是个官,却已无 昔日权势。朱朴曾反复撰文强调自己以文人身份创办古今,目的为了寻求精 神的寄托, 并从办刊初期就一真强调古今的独立品性,他说:古今“完 苏青:( 古今) 的印象古今,1 9 4 3 年3 月第1 9 期,5 4 页。 9 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8 3 年,2 8 7 页。 。朱朴在古今第9 期满城风雨话古今一文中,谈到创办古今时的心境及创办缘 由时说:“对于自己的前途,抱有万事俱休,只欠一死之慨。因此寄居沪滨,终日徘徊,自 己不知怎样才能遣此无聊的余生。有一天,忽然阔别多年的陶亢德兄来访,谈及目前国内出 版界之冷寂,怂恿我出来放一声人炮。自维平生一无所长,只有对出版事业略有些微经验, 且正值精神一无所托之际,遂不加考虑,立即答应,计筹备z 期,不到两月,占今创刊 号,遂于今年三月二十五号出世。”古今创刊一周年时,朱朴在( _ 占今) 一年中说: “爱儿丧亡之后,我因中心哀痛,不能自已,遂决定试办这一小小刊物想勉强作为精神的排 遣。”( 古今1 9 4 3 年第1 9 期,2 4 页) 古今创刊两周年时,他重复了上述意思。古今 停刊时,他义一次强调:“古今出版的动机不过为我个人遗愁寄痫之托,绝无其他作_ 【;i j 。” ( 朱朴:小休辞,占今1 9 4 4 年第5 7 划,1 页) 全是一个私人刊物,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个人意志的刊物。”4 后又特地刊登启示, 强调:“梨枣之资,均出私家:涓滴之微,末由公府。”。 对于古今颇为浓厚的政治背景,苏青其实心里非常清楚:“有人说:古 今是本官杂志,主办的人是官,写文章的人是官,”但苏青仍不避嫌, 为古今撰稿,这其实也隐含了她对古今的价值判断。虽然古今作 者政治身份复杂,但就文学层面来看,古今并非汪伪当局政治或文化宣传工 具,它没有美化日军侵略、颂扬大东亚战争的文字,也无“和平亲善八股”以 粉饰沦陷区太平。古今虽然经常看到汪伪权贵的文章,但其文字多流露出的 文人式的感时伤世之情,而非政要式的指点江山之态,从这个角度讲,古今 更似一本同人刊物,它聚集了一些在文学艺术修养上差不多的作家,以文会友, 以文载道,谈今说古,讲究书卷气。因此,苏青推断:“古今的读者是谁, 我虽然没有代他们调查过,官乎? 民乎? 吾不知也。不过照他们的销数看来, 即使每官人手一册,恐怕中国也没有这么多的官吏,其为人民共读的可知了。” 。苏青在古今近一年间里,发表了论离婚、送礼、恋爱结婚养孩子的 职业化、再论离婚、论红颜薄命谈做官等文章。 1 9 4 3 年6 月,苏青出席了古今社在朱朴家的公馆“朴园”举办的作家茶话 会,这使得苏青有机会认识汪伪政府的显赫人物及文艺界的名人,如周佛海、 陈公博、周越然、朱朴、柳雨生等,到会者只有苏青一个女子,自然颇为引人 注意。茶话会后,古今刊登了作家的大集体照,苏青位列其中,文载道作朴 园雅集记记述了当时的情况,文始有诗云:“欲作兰台快哉赋,欲嫌分别问雌 雄。”这里的“雌”独指苏青。 由此,苏青沾了些“权贵”的光,而跻身于“有 权有势”的古今作家群。 藉着古今这棵“大树”,苏青逐渐地积聚了一些名气。古今的编辑 对苏青的文字经常赞赏有加,如认为苏青的论离婚“是上选之作,值得向读 者郑重推荐的。”。“送礼作者苏青女士,自谈离婚一一文在本刊发表后, 朱朴:满城风雨话古今,古今,1 9 4 2 年9 月第9 期,3 2 页。 朱朴:朱朴启事,古今,1 9 4 3 年2 月第1 8 期,1 页。 苏青( 古今) 的印象,古今,1 9 4 3 年3 月第1 9 期,5 4 页。 苏青( 占今) 的印象,古今,1 9 4 3 年3 月第1 9 期,5 4 页。 文载道:朴同雅集记,古今,1 9 4 3 年6 月第2 5 期,8 页。 编辑厩记,占今,1 9 4 2 年9 月第9 期,3 2 页。 博得好评极多。女士固一老作家,以写人生琐事为林语堂氏所激赏,七八年前 即蜚声文坛,此后当为本刊长期执笔。”。“本期蒙以谈做官一文见赐, 现身说法,殊多妙谛,读者幸勿泛泛读过。”。古今杂志对苏青的肯定不仅 证明了苏青文字功夫具有不容忽视的功力,而且对身处困境的苏青以很大的帮 助,使她暂时可以衣食无忧。 但为什么苏青在古今仅呆了短短一年就离开了,这要从古今的风 格说起了。古今追求严肃高雅的格调。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思想感 情。古今从创刊之初就表示“宁缺毋滥”,重“质”而不重“量”,。发刊 词写到:“我们这个刊物的宗旨,顾名思义,极为明显。自古及今,不论英雄 豪杰也好,名士佳人也好甚至贩夫走卒也好,只要其生平事迹有异乎寻常不很 平凡之处,我们都极愿尽量搜罗献诸于今日几日后的读者之前。我们的目的在 乎彰事实,明是非,求真理。所以不独人物一门而已,他如天文地理,禽兽草 木,金石书画,诗词歌赋诸类,凡是有其特殊的价值可以记述的,本刊也将兼 收并蓄,乐为刊登。”。古今的“兼收并蓄”,使其一开始便具有了精英化、 贵族化倾向,显示了高雅的文化意趣。因此,古今更看重的还是汪精卫、周 佛海、陈公博这类汪伪政府高官,或者是文坛名宿如:周作人、瞿兑之、谢刚 主、谢兴尧、徐凌霄、徐一士等。而苏青初登文坛,就在倾诉“生儿育女”的 苦,传授“科学育儿的经验”,谈“母亲的希望”,唠叨“搬家”的经历。苏青 的笔下展示的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凡俗世界,这个世界与大时代、大历史、民族意 识“不相干”,是由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男婚女嫁所构成。这些故事与人物, 决非英雄主义的,甚至不无琐碎、平庸、趣味主义的倾向。当以凡俗为好的苏 青面对古今的文坛名宿及人生雅论时,自然感到不适,因此,对执著坚守 着自己写作兴趣的苏青来说,只能面对一条出路:离开古今。这不仅是苏青 的一次生存上的选择,更是苏青一次文学上的选择。 1 9 4 2 1 9 4 3 年间,除了古今,苏青还广泛地投稿于中华周刊、中 华副刊、风雨谈、杂志等报刊上,被刊载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除此而外, 苏青还积极参加一些文化活动,伴随着结婚十年在风雨谈上的连载, 。编辑后汜,古今,1 9 4 2 年1 1 月第1 2 期,3 2 页。 2 编辑后记,占今,1 9 4 3 年8 月第2 9 期,3 2 页。 。朴之:漫谈( 占今) 代编辑j 亓记,古今,1 9 4 2 年3 月第2 期,4 0 页。 、。发刊词,占今,1 9 4 2 年3 月第1 期,1 页。 9 及天地杂志的创办,苏青的名气越来越响。离开了古今,苏青找到了更 适合自己的园地杂志。 第二章杂志:苏青迅速走红的平台 1 9 4 3 年春,苏青几乎是同时走进两本期刊,风雨谈4 月的创刊号上发表 了苏青的两篇作品:两条鱼和结婚十年第一章;。杂志则在3 月发 行的第l o 卷第6 期上刊载了苏青的小说胸前的秘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在两本杂志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结婚十年一露面就大受读者欢迎,当 时正在日本的陶亢德看到后,夸赞结婚十年是“至性至情之作,非时下一 般搔首弄姿者可比”,圆并建议该刊主编柳雨生把此作放在杂志卷首位置,柳雨 生并未接纳这一建议,一方面固然有其它因素的作用,但苏青名气不够响亮、 恐怕是其做此决定的重要依据。然而杂志却敏锐地注意到苏青作品受读者 欢迎的事实,把苏青招至麾下,并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向市场推出了以苏青、 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为什么杂志对于女性作家如此重视? 这就不得 不从杂志的复杂的背景来谈了。 第一节杂志的政治背景与使命 杂志于1 9 3 8 年5 月在上海创刊,因在“孤岛”期间有明显的反日倾向, 曾于1 9 3 9 年2 月和1 9 4 1 年4 月两度被租界勒令停刊。该刊于1 9 4 2 年8 月再度 复刊,成为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月刊。 从表面上看,杂志颇有“来头”,是以日本驻沪领事馆为后盾的新中 国报系统的刊行物之一,但闩伪背景只是杂志的掩护,主要负责编务的 袁殊、翁永清、鲁风、恽逸群及吴诚之等人均为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肩负着打 。风雨谈1 9 4 3 年4 月创刊于上海,月刊。第1 1 6 期为2 4 开本,第1 7 2 1 期为1 6 开 本。太平粥山版公司山版,柳雨生土编,风雨谈社编辑兼发行。1 9 4 5 年8 月出版第2 1 期停 刊。 ”编j 亓小记,风雨谈,1 9 4 3 年1 2 月第9 期,封三。 入敌伪内部从事情报工作的重要任务,杂志的再度复刊也是“为了与日伪争 夺文化阵地,尤其是争夺文化工作者和文艺读者。”。在日伪的监视下,杂志 的政治使命的实现变得异常艰难,不过杂志的编者在应付曰伪的政治意识 形态和文艺主张的宣传方面,很懂得避重就轻。例如关于政治思想,从复刊改 版至终刊,只转载过袁殊的一篇短文:新国民运动之起步;。关于文艺主张, 对极有代表性的在东京举行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只登过丘石木的日本文 苑交游录及关露的日本女作家印象两篇侧写文章。杂志的绝大部分 篇幅都留给了这一时期上海最活跃的作者群,。有新派,有遗老,有当红作家, 也有过气名士,鸳鸯蝴蝶派文学与新文学并举,各领风骚,和平共处。为了迎 合市场的需求,杂志刊载的作品体裁广泛,如话剧、戏剧、电影、文学创作、 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同时举办多种活动和座谈会,如女作家座谈会,戏剧 界座谈会,掌故座谈会,漫画家座谈会等,借此丰富版面,扩大影响。杂志 招徕读者的招数还包括设计独具特色的栏目,以满足读者了解多方面信息的要 求,如:报道上海文坛近况与重庆、桂林等地作家消息的“文化报道”,回答读 者问题的“杂志信箱”,主要就编辑内容做俏皮介绍的“编辑后记”,以及当时 的出版物的公告等等。 杂志尤以对女作家和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造成了读者及社会各界对 女作家近似明星般追捧的潮流。杂志专门为女作家召开过“女作家聚谈会”、 “传奇集评茶会”、“苏青与张爱玲对谈”、“朝鲜女舞蹈家崔承喜与女作家聚 谈”、“张爱玲与李香兰座谈的纳凉会”等五个座谈会, 其数目之多和影响 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3 6 6 页。 ”袁殊:新国民运动之起步,杂志,1 9 4 2 年8 月第9 期,3 3 页。 。丘石木:日本文苑交游录,关嚣:日本女作家印象,杂志,1 9 4 3 年1 0 月第1 2 卷 第1 期,3 2 3 7 页,3 7 4 0 页。 8 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3 6 7 页。“沦陷时期上 海不少作家如邱韵铎、何之、谭正壁、潘予且、谭惟翰、周楞伽、范烟桥、周越然、文载道、 苏青、张爱玲、董乐山、柳雨生、郭朋、廖康民、周班公、沈寂、白文、徐卓呆、包天笑、 束纫秋、杨晋豪、李默、胡山源、南容、洛川、乇韦、张叶舟、鲁风等,都有不少作品在杂 出刊登。” “ “女作家聚谈会”由新中国报报社1 9 4 4 年3 月主办,参加者有张爱玲、关露、潘柳 黛、汪丽玲、吴婴之、兰业珍、苏青等沪上知名女作家,女性文学研究专家谭正璧,该报总 编辑鲁风、吴江枫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主要围绕出席座谈的女作家写作的缘起、最喜欢的女 作家的作品,写作的取材范嗣、创作的甘苦等话题依次展开。后会上发言整理为女作家聚 谈,发表_ 卜杂志1 9 4 4 年4 月第1 3 卷第1 i :| ,8 页。 “传奇集评茶会”由新中园报报社1 9 “年8 月主办,参加者有苏青、谷止、柳 之广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杂志还登载过女作家群像,女作家手稿以及难以数 计的女作家作品,不仅苏青、张爱玲是杂志的常客,。潘柳黛。、关露、汪 丽玲等女作家的作品也经常在杂志上露面。杂志在文化报道、杂志 信箱、编辑后记中对女作家的推崇,尤其是对苏青、张爱玲更是不吝其词。 1 9 4 5 年,杂志对女作家、女性问题的关注几乎达到了极致,3 月至5 月连续 三期组织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特辑,刊载了苏青与张爱玲对谈记、 女大不嫁、女人终是女人等2 1 篇文章;6 月至7 月,针对当时社会新闻 “詹周氏杀夫”一案组织“杀夫案笔谈”共4 篇文章。这期间杂志还穿插 发表了有关女性问题的文章如一个女人的谈话、生与养、薄薄的气质、 浪子与善女人等。杂志对女作家的造势在上海掀起一股关注女性写作的 热潮。9 女作家创作空间的获得,与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密切相关。 自从上海沦陷后,日伪当局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殖民统治中的作用,对文坛进 行了积极的干预:强化新闻出版检查;严格限制各种文化活动;传讯、拘禁进 步作家,企图从政治上介入文艺,把文艺纳入侵略战争的轨道,为“大东亚共荣 圈”服务。处在两难境地中的作家面临着双重压力:除了少数汉奸文人外,作 家在“言”与“不言”两方面,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既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又要被迫说不该说的话,直接反映抵抗斗争的内容很难面世,于是,谈论都市 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世俗人生的兴趣爱好等“安全”的题材,就在沦陷区文 坛流行起来。此外,在战争巨大阴影威胁下的普通市民,当其个体生命受到严 雨生( 书面参加) 、南容、哲非、周班公( 书面参加) 、袁吕、陶亢德、尧洛川、实斋、钱公 侠、谭正壁、谭惟翰等。由鲁风、吴江枫主持,主要讨论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后会议 内容整理为“传奇集评茶会”,发表于杂志1 9 4 4 年9 月第1 3 卷第6 期,3 2 页。 “苏青与张爱玲对谈”由杂志编辑策划,于1 9 4 5 年2 月在张爱玲的寓所中,苏青与 张爱玲就妇女、家庭、婚姻等问题进行对谈,其谈话经整理以苏青张爱玲对谈记为题发 表于杂志1 9 4 5 年3 月第1 4 卷第6 期,7 8 页。 “朝鲜女舞蹈家崔承喜与女作家聚谈”由新中国报报社1 9 4 5 年4 月主办,参加者有 张爱玲、关露等,聚谈记录发表于杂志1 9 4 5 年5 月第1 5 卷第2 划,1 0 2 页。 “张爱玲与李香兰座谈的纳凉会由杂志1 9 4 5 年7 月主办,参加者为张爱玲、 李香兰、炎樱,日本军人政客松本、川喜多以及汪伪政府文人金雄白等,主要闲谈生活与艺 术,后整理为纳凉会记在杂志1 9 4 5 年8 爿第1 5 卷5 期刊出,8 8 页。 。关露在杂志上发表过日本女作家印象、詹周氏与潘金莲等文章,参加过三次杂 志社举办的座谈会。 。潘柳黛在杂志上发表过黑瞳等文章,参加过三次杂志社举办的座淡会。 “戈予在女人的纠纷中说“最近报纸副刊又胜谈女人,情况堪称热闹”等句对当前文坛 女作家兴起所发表的看法,载丁文友1 9 4 5 年5 月第2 卷第1 期,3 页。 重威胁时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在太平岁月往往被忽视、遗 忘的生活碎片,在危机之后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应是主导上海沦陷区市民阅 读心态的重要因素,而以苏青、张爱玲为代表的女作家正是带着平凡都市市民 的眼光专注于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男欢女爱,饮食穿衣,自然就容易受到 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第二节杂志对苏青的卖力宣传 在上海沦陷区活跃着的众多女作家中,苏青、张爱玲无疑是在读者中影响 比较大的,苏青因为结婚十年成为流行女作家,又依靠创办天地成为 社会名人,张爱玲则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而红,她们对于要从有限的 市场争取读者的杂志来说,就有了利用的价值。杂志需要苏、张的作品 为其提高销量,达到扩大文学影响之目的,苏、张也愿意有这样一个追捧自己 的园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苏、张为代表的女作家与杂志之间 构成了利益互动的合作关系,既然苏、张与杂志可以相互借重达到相得益 彰,那么,不遗余力地宣传苏、张,就成了杂志的份内事。 于是,自1 9 4 3 年3 月开始,苏、张的作品就不断的出现在杂志上。 杂志编辑兢兢业业地为二人做宣传。从1 9 4 4 年3 月起,苏、张与杂志 的关系走向密切,杂志几乎对苏、张的所有社会活动都进行追踪报道,而且 热心地为读者解答有关苏、张的各类问题,并积极制造阅读“苏、张”的时尚: “要想了解中国有数的女作家,请认真阅读本月号”。 以苏青为例,除了天地之外,杂志是报道苏青动向最为频繁的期刊 ( 仅次于张爱玲) 。以下便是1 9 4 3 年1 0 月一1 9 4 5 年8 月间杂志对苏青文 学创作及活动的报道,我们能够看到苏青在传媒的故事中慢慢生动起来。 1 9 4 3 年1 0 月,苏青的好色与吃醋在本期杂志上发表,文化报道 里说:“冯和仪主编的天地月刊预定本月十日发行,散文、小说、杂文专刊, 内容精选。”同时编辑后记中提及,“苏青女士最近忙于编辑天地,白忙 之中为本刊惠赐好色与吃醋,实现了时常为我们写稿的承诺,为此深表感谢。” 编辑后记,杂志,1 9 “年4 月第1 3 卷第1 期,1 9 2 页。 杂志信箱告诉读者:“天地月刊的编者冯和仪即苏青,苏青是笔名。”。 1 9 4 4 年1 月,编辑后记称:“因稿挤,冯和仪女人的话下期刊出9 。” 1 9 4 4 年2 月,实斋应杂志要求,撰写记苏青一文在本期上发表。 编辑后记称“上期曾经预告,但苏青女士文字因未寄到,苏女士亦以答应 为本刊好好地写一篇,且声明千万不要预告,写好再说,大约一两期内 总可与读者见面。”。 1 9 4 4 年3 月,苏青上月应杂志邀请游览苏州后,作苏游日记在本 期杂志上发表,刊载于“春游苏州特辑”中。编辑后记称“读者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