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和城市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 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 1984 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 行业转移由“松动”到“放开”,再到“鼓励”加“引导” ,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得到快 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农业高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 国农村社会快速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推动农村劳务输出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体制、 机制以及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如, 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务输出的束缚, 农村家庭的“空巢”现象等,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将极大的制约 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际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 对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现状、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务输出 对农业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对农村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非农业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同流向组合,将农村劳务输出划分为 三种模式,并且以此三种输出模式为基础,给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的策略;最 后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只有将农村劳务输出三模式并重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当前 农村劳务输出反映在输出地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务输出 输出模式 ii abstract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s transfering toward the non-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city is the inexorable la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ealization of our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rom 1984,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of our countryside have transfered from “loose” to “release”, and to “encouragement” plus “leading”, output of rural labor-service in china have got a fast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the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was developed with high speed, living quality of our countrys village residents was improved notablely, the progress of our rural society was quickly. bu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our country, the several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system,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such as output of rural labor-service tied by dual structure and “empty nest” phenomenon of village family,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the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if these problems can not be resolved availably, the progress of our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ll be restricted badly, and the issue of “arf”, an abbreviation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ill not be resolved successfully.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text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analysis an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actuality, function and existent problem of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are carried on system analysi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is emphasis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toward accelerating agricultures development, toward improving the living quality of village residents and toward promoting the village social progress. on this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ansfer combination of the village surplus labor forc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on- agriculture or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three kinds of modes of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are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ree models”, there is the outputs strategy of the rural labor-service in this paper. as a resul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ree models” of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simultaneously, then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rural labor-service output in the output region, and can attain the goal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vancement are promoted. keywords: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output of the labor-service, output model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至 2005 年末,我国总人口数为 13 亿,其中约 7.5 亿在乡村。而美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只有 2.7%;法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只有 4.2%;英国农 业人口比重只有1.8%。 1 我国耕地总面积在世界排名第4,而人均耕地面积却排在126 位以后。我国乡村人口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只有 2.6 亩。而作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 国的美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 57.4 公顷,相当于同期我国的 287.0 倍,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分别为 114.2 公顷、 4.0 公顷和 17.1 公顷,分别相当于同期我国的 571.0 倍、20.0 倍和 85.5 倍。 2我国如 此分散拥有的土地是无法达到现代农业的要求,更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何将多余 的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如何解决近 60%的乡村人口的 致富问题是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逐步放 开,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劳务输出得到空前发展。 这期间,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严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农村劳务输出处于停滞状态。大约在 1980 年到 1983 年之间。这期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 意见 ,加强了户口和粮油的管理,严格控制农民外出务工。 第二阶段,从“松动”到“放开” ,农村劳务输出得到较快发展。大约在 1984 年 至 1992 年之间。这期间,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自此, 长达 30 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了松动。后来又发出了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 的通知 ,农民进城务工的高潮到来了。椐统计,1983-1988 年,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 劳动力 6300 万人。198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 到 1989 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200 万人增加到 3000 万人,并 2 开始在每年的春运期间出现了“民工潮” 。 第三阶段, “鼓励”加“引导” ,农村劳务输出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从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1993 年 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进行地区间有序流动。2001 年 3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引导农村富余人口 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最近,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 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 年 12 月 29 日温家宝总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 村工作的几个问题 、 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出台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强有力的举措使得农村劳务 输出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1.2 与本研究相关概念 “劳务”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劳动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效用的活动 3。劳务又 称“劳动服务” , “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 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 4。 ”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劳动力。当农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农业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能自给有余,农村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形成。农村剩 余劳动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随着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科学技术等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农业剩 余劳动力,农村二、三产业尽管也产生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农民兼业性强,产生剩余 后仍回归农业生产,最终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又以种植业劳动力 剩余为主。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劳动力分离出去不影响农业发展。 5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务输出主要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以 劳动的形式服务于非农行业,从而减缓农业隐性失业,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劳务输出 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非农行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习惯上称之为“农民工” 。 农村劳务输出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异同。价值研究:农村劳务输出重点研究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对输出地的经济社会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侧重 于研究城市和整个社会层面。源动力研究:农村劳务输出侧重研究输出地有组织有针 对性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强调组织性或者有组织和自发相 结合。研究目的:农村劳务输出强调输出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则是在整个国家层面强调国家整体发展。研究范围:农村劳务输出主要是站在输出 地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全方位考虑。研 究对象: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对农村劳务输出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系统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是 站在输入地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谢建社(2005)把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型阶层新 产业工人阶层来研究;王春光(2005)认为进城的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 吕炎(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乃是源于普遍的贫困化,并非“大量农村劳 动力处于剩余状态” ;孙树菡(2005)认为农民工在社会保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权益 缺漏,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农村外出务工女性”课题组(李银河,潭深 2000)研究表明,进入城 市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于城里人属于“边缘人” ;刘林平、万向东(2005)通 过考察三个组合:1,农民农民工工人(国有企业工人) ;2,乡下人农民工 城里人;3,外来人外来工本地人, 6认为农民工是一个转化不彻底、 “候鸟”式 的特殊群体;刘卫星(2004)认为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关键是各级政府部门应给 予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7。 1.3 国外借鉴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 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客观规律。 英国在 1776-1871 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输出,其转移模式是以圈地运动为 代表的以暴力为核心内容的强制性转移,殖民地国家成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 流入地。这期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 25%提高到 62%。19 世纪末期在美国出现了大 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流动。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由 1870 年的 990 万人增加 4 到 543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51.2%,初步实现了城市化。不设置人口流动障碍, 对美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劳务输出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农民工占到城市新增人口的 40%左右 8。巴西仅用四十年时间就将城 市人口比例从 30%提高到 81.2%。 在国外,对于农村劳务输出的理论研究,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 斯(w.a.lewis) 。他于 1954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 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9的论文,1958 年又发表了再论无限的劳动 ,从而形成 了系统的“二元结构模型” ,也称“刘易斯模式” 。刘易斯认为就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结构而言,都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他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 是采用传统方式生产的部门,包括农业和一些小商业,往往位于农村;二是采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部门,主要是集中于城市的民族工业。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 于人口众多,劳务十分丰富,传统的农业部门并没有资本投入,且土地也很有限,根 据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原理,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必定降为零。这时候,农业劳 动者只能获得相当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据此,刘易斯认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 负数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 。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工资差别。所以只要现代工业 部门扩张,就可以按现行不变工资从农村中吸收所需的劳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向 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在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前,劳务供给弹性无穷大。 但是,阿瑟刘易斯的理论对农业生产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农 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的认识也不够。美国经济学家 拉尼斯(gustav.ranis)、费景汉(john.fei)在 1961 年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一 种理论和 1996 年出版的著作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对刘易斯模式 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式”(ranis-fei model)。他们把劳务输出分 割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务输出不会受到阻碍,因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业 总产出不变;第二阶段劳务输出将受到影响,因为这个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劳务 输出将引起农业产出减少,从而引发粮价及工资的上涨;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商业化, 伪装的失业者将消失。 “伪装的失业者”指边际生产率小于生存收入以后的那部分劳 动者。拉尼斯和费景汉乐观地认为第三阶段的到来将会实现农业资本化。另外, “乔 5 根森模式” (jorgenson model) 10也对刘易斯模式进行了改进。 在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景汉的模式中,城市中还存在着制度性的失业是不可想 象的。但是 60、70 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人口从 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并没有减缓。为了解释这一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 (m.p.todaro)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部门分 析 ,形成了“托达罗模式”(todaro model) 11。他采用就业概率来说明劳动者的迁 移决策,认为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行为主要受城乡收入预期差异决定。城市中的预 期收入等于未来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而农业部门预期收入就是未来的实 际收入。即使存在城市失业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认为从长远来看城市预期 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会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转移。 另外还有唐纳德博格(d.j.bogue) 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的人口转移“推 拉”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 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 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 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 ,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 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 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 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 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占有主导地 位。同样,在转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产生 “拉”力的主要因素是: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 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与此同时,转 入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如转移可能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 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综合起来,转入地的“拉”力 比“推”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 “推一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 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也可能因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和“托达罗模式”虽然研究内容相同,但其政策含义大 6 相径庭:拉尼斯-费景汉研究的是如何加速农村劳务输出的进行;而托达罗则希望通 过抑制城乡间劳务转移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推-拉”理论则是从人口转移的动因 上进行研究。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了解劳务转移的成因、模式,有助于制订正确的政 策,但决不能形而上学,死板照搬模式。 以上这些都偏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侧重于管理学的角度对农村劳务输 出的研究较少。 1.4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是站在劳务输出地的角度系统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输出,运用现代 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历史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农村劳务输出的现状、作用及存 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试图站在劳务输出地的角度从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 度、放大劳务输出对输出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解决农村劳务输出后遗症等方面为劳 务输出地的劳务优化配置、解决三农问题构筑一个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体系。由于本文 是从劳务输出地的角度对农村劳务输出进行分析,所以对于与输入地有关的问题,比 如输入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状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输入地能否安居乐业等, 本文较少涉及或者从输出地角度间接考虑。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现状、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 农村劳务输出对农业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对农村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此 基础上,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非农业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同流向组合,将农村劳 务输出划分为三种模式,并且从此三种输出模式出发给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的 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现阶段,只有将农村劳务输出三模式并重发展,才能有效 解决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反映在输出地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 的。 7 2 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的现状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2004 年,按照我国现在的资源状况和农业机械化的装备 水平及技术发展,我国农、林、牧、渔四大行业只需要 2 亿劳动力 12,该年乡镇企业 吸纳了 1.38 亿劳动力 13,该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人数为 4.97 亿14,这样算起来现在农 村的剩余劳动力应为 1.59 亿。并且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弱化,甚 至向社会释放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还在快速增长,近三年来乡村劳动力年 平均增加 500 万,2004 年比 2003 年增长 800 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2)输出方式。农村劳务输出主要靠“三缘关系”,即血缘、亲缘、地缘,存在明 显的输出自发性。 3)输出时间。2004 年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 8.3 个月,外出务工时间在六个月 以上的农民工占 81.3%。 13 输出过程中大多数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即 农闲时外出务工,农忙时在家务农;有活干时外出务工,无活干时在家务农。 4)输出数量。2004 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1.18 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 23.8%。 13由于农民工平均外出务工时间只有 8.3 个月,所以实际脱离土地在非农 行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少,只占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 20.9% 13。 5)年龄结构。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2004 年统计全国农民工中 16 至 30 岁的占 61%,31 至 40 岁的占 23%,41 岁以上的占 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 28.6 岁。 15 6)素质状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04 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中 拥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 97%,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 90%,4.7%有专业 技术职称,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为 7.2%。 14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文化程度 是相对较高的那部分人,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外出务工的农村 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同样很低。有调查显示,农民工中 92%的人文化程度偏低,69%的人 8 缺少必要的工作技能 16。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 20%,接 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 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 0.13%,而没 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76.4% 15。 据建设部统计, 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已达 3200 万人, 参加过培训的仅占 10%。 7)性别比例。外出务工人员性别比例差距大。2005 年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 66.3%,女性占 33.7%, 15其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96.74。 而 2005 年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30 17。 8)工种及劳动环境。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据调查,在第三 产业从业的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 52% 15,农民工多在低技能型行业就业。农民工劳动 环境差。一是劳动安全和卫生条件很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除了少 部分受雇于个体工商户和从事家庭保姆工作外,绝大部分都在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劳 动密集型企业中工作。他们从事的工种绝大多数是城镇人不愿干的高强度、高空、高 温、有毒、有害的工作 18。有许多私人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工作条件差, 安全隐患多,防范措施少,轧、压、砸、炸、毒等危险时时威胁着农民工 19。二是超 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休息权利没有保证。一个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的 农民工每天工作 12-14 小时者占 46%,没有休息日者占 47%。 20 9)收入。2005 年农民工每月收入在 800 元以下的占 72.1%,其中 300 至 500 元的 占 29.26%,500 至 800 元的占 39.26%。 15 务工收入相对较低。 10)地理分布。据统计,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农民工的 51%,在地级以上 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 62.4%。 13农民工主要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南部地区流动, 2004 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 2003 年增加 448 万人,增长 7.4%,占全部外出农 民工的比重由 68%上升到 70%。 13据统计,农民工流入数量最大的是广东省,其次是 上海、北京、福建、浙江和江苏 12。 2.2 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务输出是在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松动的背景下 产生和发展的,是基本推力和基本拉力两种因素交错作用的结果。 9 2.2.1 基本推力 1)农业劳动效率提高,不断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 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户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农民生产积极性空 前高涨,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加上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使得过去长期隐蔽存 在的农村就业不充分的矛盾迅速显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为寻求 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必然向农村以外转移。 2)农业资源压力加重,排斥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农业环境污 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耕地这一非再生资源在工业化加速发展过 程中被大量占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断下降,从而产生排斥劳动力的推力 21。 “如果 农场缺少土地和资本,农户就派出较多的劳动力到别的村庄和集镇上去工作。 ” 22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促使农民外出务工。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 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 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 难, 从而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2003 年乡镇企业吸纳了 1.357 亿劳动力,这个数字和 1996 年的数字 1.351 亿几乎一样。 23迫使农民外出寻找 工作。 4)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制约较 大,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比较效益相对 较低是普遍现象。2004 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5.2%,而农业从 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46.9%,即二分之一的从业人员只创造了六分之一的 经济价值。 14 5)农村户与户之间相对收入差距。农民进城务工还受到农村户与户之间相对收 入差距的影响,也即那些按照当地基本要求来看收入水平太低,因而感到经济地位的 下降的农户,会有转移动机。 10 2.2.2 基本拉力 1)外出打工收入相对较高。2004 年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为 4039.6 元 23,而同期 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 780 元 13,平均外出务工时间为 8.3 个月,那么,在这 8.3 个月 农民工工资收入就有 6474 元,已经远高于全国农村每人的年平均收入,加上 3.7 个 月的务农收入,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应在近万元。外流劳动力的汇款和带回款可以在 相当程度上弥补劳动力流失的效应并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 24。因此,农 民总结说,“早外出早富,迟外出迟富,不外出不富”。 2)城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劳务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各 地更加大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经济增长和各项建设投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劳务市场。 3)城乡差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而城市较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准、娱乐和文化上的优势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农 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居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见表 2-1。 由表 2-1 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并且总体上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因此,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 转移 25。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和城市大规模流动,从微观过程的角 度说,并不是直接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状况的反应,而是对“由 于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这种状况的反应。 26因此,农村劳务输出在 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渴望脱贫致富中得到快速发展。 2.3 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在农村劳务输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的专用词汇。这一充满生 命力的新生劳务群体, 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 是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 巨大力量。农民工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乡村和落后地区,带动城乡之 11 表 2-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年 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二者比值 1978 133.6 343.4 0.39 1980 191.3 477.6 0.40 1985 397.6 739.1 0.54 1989 601.5 1373.9 0.44 1990 686.3 1510.2 0.45 1991 708.6 1700.6 0.42 1992 784.0 2026.6 0.39 1993 921.6 2577.4 0.36 1994 1221.0 3496.2 0.35 1995 1577.7 4283.0 0.37 1996 1926.1 4838.9 0.40 1997 2090.1 5160.3 0.41 1998 2162.0 5425.1 0.40 1999 2210.3 5854.0 0.38 2000 2253.4 6280.0 0.36 2001 2366.4 6859.6 0.34 2002 2475.6 7702.8 0.32 2003 2622.2 8472.2 0.31 2004 2936.4 9421.6 0.31 2005 3254.9 10493.0 0.3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经整理。 间劳动力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配置,创造性地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工业化、城镇 化、现代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的时代背景下,闯出了 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农民工为工业增加了竞争力,为城市创造了活力,为改 革开放增添了动力。实现农村劳务输出有利于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 于农民增加收入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27。 2.3.1 有利于农业发展 首先对农村劳务输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作一个定量分析。劳务输出的载体是人, 12 可以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 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非农行业)的就业人数来大致反映农村劳务 输出的发展状况;用第一产业 gdp 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相关数据见表 2-2。 表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人数及第一产业 gdp 年 份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万人)x 第一产业 gdp(亿元)y 1978 1018.4 1980 916.3 1359.4 1985 6713.6 2541.6 1989 8498.3 4228.0 1990 8673.1 5017.0 1991 8906.2 5288.6 1992 9764.6 5800.0 1993 10997.6 6887.3 1994 11963.9 9471.4 1995 12707.4 12020.0 1996 13027.6 13885.8 1997 13556.4 14264.6 1998 13805.9 14618.0 1999 13984.7 14548.1 2000 15164.6 14716.2 2001 15777.9 15516.2 2002 16536.3 16238.6 2003 17711.5 17068.3 2004 19099.3 20955.8 2005 20411.7 23070.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经整理。 表 2-2 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x)和第一产业 gdp(y)随时间的 变化见图 2-1。 13 x、y随时间变化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1978 1980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x或y xy 图 2-1 x、y 随时间变化曲线 从图 2-1 可知:1、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和第一产业 gdp 均与时间 呈正线性相关。2、1995 年以来,x 和 y 几乎重合,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 业人数和第一产业 gdp 几乎以相同比例增长。 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 gdp 的关系, 见图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gdp关系 0.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gdp 图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 gdp 的散点图 由图 2-2 可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第一产业 gdp 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 业人数有较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表 2-2 中 1980 年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一值, 由于只统计了工业就业人数, 未包括其他行业就业人数, 14 这一数值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所以图 2-2 中最左边的一点可以不予考虑。由于 1978 年缺少数据,也不予考虑。下面对 1989 年至 2005 年的 x 和 y 进行回归分析。经整理 得到表 2-3。 表 2-3 相关数据(x、y) 年 份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万人)x 第一产业 gdp(亿元)y 1989 8498.3 4228.0 1990 8673.1 5017.0 1991 8906.2 5288.6 1992 9764.6 5800.0 1993 10997.6 6887.3 1994 11963.9 9471.4 1995 12707.4 12020.0 1996 13027.6 13885.8 1997 13556.4 14264.6 1998 13805.9 14618.0 1999 13984.7 14548.1 2000 15164.6 14716.2 2001 15777.9 15516.2 2002 16536.3 16238.6 2003 17711.5 17068.3 2004 19099.3 20955.8 2005 20411.7 23070.4 15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表 2-4: 表 2-4 x、y 回归分析结果 (a)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0.97817545 r square 0.95682722 adjusted r square 0.95394903 标准误差 1209.12849 观测值 17 (b)方差分析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 1 486026141486026141332.4411051.19998e-11 残差 15 21929875.71461991.7 总计 16 507956017 (c) 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 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intercept -8212.3333 1176.64348-6.9794584.4296e-06-10720.28946 -5704.377 x variable 1 1.53176036 0.0840104818.2329681.2e-111.352696264 1.7108245 从表 2-4 中可以得到回归方程:-8212.3333+1.5318x (公式 2-1) 对公式 2-1 进行检验: 1)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 square)=0.95682722,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 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 gdp 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公式 2-1 对图 2-2 中的各点的拟 合程度较好。 2)显著性检验:线性关系的检验,significance f=1.19998e-11a=0.05,说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 gdp 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系数的 检验,p-value1.2e-11a0.05,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对第一 产业 gdp 的影响显著。 通过检验,可见公式 2-1 很好地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与第一 16 产业 gdp 之间的关系。 由公式 2-1 可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大量在非农行业消化农村剩余劳动 力,有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劳务输出地农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务输出对农业技术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内部劳动力供给矛盾出现局部性激化,进而促使劳动节约型技 术的广泛利用。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较高收入增长,可以为增加农业投入和改 造传统农业技术开辟新的投资来源,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三是农业 劳动力回流趋势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带回农村,直接促进农 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输出劳动力,带回生 产力 ”,农村劳务输出一头连着农村经济,一头连着城市经济,具有“劳动力和资 金双向流动”的特点,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由于劳动力的流出,缓解了区域的就业压力,而且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大量 的资金。 28一批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一支新生力量。 3)农村劳务输出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 镇,必将加快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从而有利于发展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大量因 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转移和聚集到小城镇,既为社会创造了商机,也提供 了劳务,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使乡镇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和 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和新产品的开发中心,强 化了小城镇的产业依托,增强了城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另外,大量农村人口向 城镇转移, 使得农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增加, 农民受地方政府的有效引导, 受城镇科技、 文明的影响,将会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无 公害农产品将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竞争力增强。 4)发展农村劳务输出是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途径。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 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农民进城务工, 17 将获取的现金除直接改善农民生活以外,还可用来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据有关部门的 统计数字:2002 年,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约 5278 亿元,其中,约有 3274 亿元返回了 农村,接近于当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全部财政投入。 20 2.3.2 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为定量分析农村劳务输出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选取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纯收入(r)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z)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 人数(x)三个参数,分别考察 x 与 z 之间的关系,x 与 r 之间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 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 支出则会下降。恩格尔系数计算公式见公式 2-2: 29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公式 2-2) 总支出金额 相关数据见表 2-5。 表 2-5 x、r、z 数据表 年 份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行业就业人数 (万人)x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r 恩格尔系数 (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