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王莽的政治理想——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实践.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王莽的政治理想——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实践.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王莽的政治理想——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实践.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王莽的政治理想——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实践.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王莽的政治理想——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6 6 3 8 0 6 王莽是一个儒生化的贵族,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具有政治理 想的政治家之。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造一个理想国,在这个理想 国里,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依照周礼 的描绘规范次序实现社会大统,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王莽以外戚身份接触到权力中心,对西汉社会的弊端十分了解,他 认为这样一个政府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于是在公元8 年代汉自立, 并实行改制,利用国家机器来推行他的理想。二i :莽的改制主要是钳 对经济方面:重行井田制,实行五均六箢,并进行币制改革;另外 他对地名、官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并将“人一统”的理想推广到 民族关系方而。王莽所采取的措施都足儒家经舆r 1 1 对盛世捕绘的翻 版,是一种复古的改制。各方各而的原i 习导致王莽的改制和政治理 想遭受了失败的命运,但是无可否认,下莽的政治理想足儒家“内 圣外王”理论的一次实践,他是一个将儒家理论付诸现实政治的行 动家。 关键词,内圣外王,理想国,复占,井制 a b s t r a c t w a n gm a n gw a s ac o n f u c i a n i s e d n o b l e m a n ,o n eo ft h o s e s m a l ln u m b e ro fp o l i t i c i a n sw h oh a d 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i n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h i sp o l i t i c a lw a st ob u i l d a ni d e a l c o u n t r y 。t h e k i n g sw o u l d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 i rb e h a v i o rw i t h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 a n ds t a n d a r d i z et h eo r d e rw i t h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i n z h o u l i i no r d e rt or e a l i z et h eu n i t yo fs o c i e t y ,a n df i n a l l ya c h i e v e t h er e a l mo f “s a c r e di n s i d ea n dm o n a r c ho u t s i d e ”w a n gm a n g c a m ei n t ot o u c hw i t ht h ec e n t e ro fp o w e ra sar e l a t i v eo ft h e r o y a lf a m i l y ,a n dk n e wt h es o c i a le v i l si nx i h a nv e r yw e l l h et h o u g h tt h a ti tw a si m p o s s i b l et or e a li z eh i si d e a li ns u c h as o c i e t y ,s oh er e p l a c e d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n ds e th i m s e l fa s t h e k i n g ,a n dt h e nc a r r i e do u tr e f o r m s ,a n du t i l i z e d t h e n a t i o n a lm a c h i n et op u r s u eh i si d e a l ,w a n gm a n g sr e f o r mw a s m a i n l yi ne c o n o m y ,s u c ha sp r a c t i c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j i n g t i a n a g m n ,c a r r y i n go u tt h er e f o r mo fc u r r e n c y o na n o t h e rh a n d , h ea l s o c h a n g e d al o to fn a m e so f p l a c e s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 o f f i c i a l s h ee x t e n d e dt h e t h o u g h t o fu n i t yi n t o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m e a s u r e st h a tw a n gm a n ga d o p t e dw e r et h e c o p yw h i c hw a sd e s c r i b e di nc o n f u c i a na r t i c l e s h i sr e f o r m w a sab a c k t o t h e a n c i e n t s o n e m a n y d i f f e r e n te l e m e n t s c a u s e dh i sf a i l u r ei nr e f o r ma n d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b u tt h e r e i sn od o u b tt h a tw a n gm a n g sp o l i t i c a li d e ai sap r a c t i c e o fc o n f u c i a nt h e o r yo f “s a c r e di n s i d ea n dm o n a r c ho u t s i d e ” h ew a sap e r f o r m e rw h oc a r r i e do u tc o n f u c i a n t h e o r y i n t o p r a c t i c a lp o l i t i c k e yw o r d s :s a c r e di n s i d ea n dm o n a r c ho u t s i d e ,t h es y s t e mo f j i n g t i a n ,b a c k t o t h e a n c i e n t s ,i d e a lc o u d t r y 刖罱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生于公元前4 5 年, 死于公元2 3 年。在近7 0 年生命中,当了1 5 年的“新”皇帝,真 正掌权的时间则约3 0 年。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生命比王莽长的人 多得是,但是王莽是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改 革家或复古狂,忠臣孝子或奸雄贼子,救世主或野心家等等一些极 度矛盾的词语被不同的人扣在王莽的头上。胡适是褒扬王莽的人中 最著名的一个9 他把王莽封为1 9 0 0 年前的社会主义者:自居易则 用他的才情嘲讽王莽;“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班固 用了比汉朝任何一个帝王将相更长的篇幅来介绍王莽。 r 近年亦有不少关于王莽的论著,对王莽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 分析,l 结论也是褒贬不一。如1 9 9 4 年,李光霁在天津师大学报 上发表了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对王莽的改制做 了深亥0 而客观的分析。认为王葬的改制虽然失败了。却是一场触及 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1 9 9 9 年,烟台大学学报登载了孟祥才的论 王莽的思想和性格,r 认为王莽虚伪、奸诈、阴毒、残忍,把剥削 阶级贪婪残暴,尔虞我诈的品性发挥到了极至,、还有徐俊祥的从 孔子到王莽( 扬州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对我的启发极大, 他认为王莽改制的失败是西汉士人群体的共同悲剧;李大龙的试 论王莽的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1 9 9 2 年1 期) 、莫任南的王莽 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有进一步,合理的一面吗? ( 湖南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 ,1 9 9 6 年第1 期等文章则剖析了王莽的民族政策:另 外有些论文虽不是专门论述,也涉及到了王莽:徐鸿修的秦汉时 期两次大规模更改地名的比较( 文史哲,1 9 9 7 年第2 期) 总结 了王莽改变政区地名主观随意性的几个特点:陈丹写的汉儒之“并 田梦“与叩、“秦天法古”的破灭( 邵阳师专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把王莽当作汉儒“井田梦”的试验者和牺牲品。这些文章从各 个方面对王莽及王莽改制做了有益的探讨。 至于我为什么会对王莽这么感兴趣,主要的一点,也是最重要 的一点是因为我是教师我一直在专科学校担任中国古代史的教学 工作,在教学过程和与学生的接触申。我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历史时, 常常忘记了古人所处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一味地用今人的眼光 去苛求他们丽对这些历史人物做出论断。但是事实上,只有当我们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时,我们才能对该 事件做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总结出历史的规律,这种分析方法要求 我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帮历史人物们想一想;在当时的环境下, 采取哪种措施更符合当事人的幂4 益和当时的行事规则。因为经过几 千年,时间在流通,人们的观念亦在变迁,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理所 当然的事情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丽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古 人却会当作情理所至。+ 而且,古时候的阶级状况和我们截然不同, 那种阶级状况下所产生的事物j 意识也是现在的学生难以体会的。 过去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如果不调整好判断标准,就 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学生们在这方面经常出现失误。其三,历 史的记载是有主观性的,无论多么客观的记叙者,因为各方面条件 的限制,在记录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各种色彩, 给我们这些后来者带来混淆。这些失误和混淆除了存在于学生中, 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这次我选择了王莽这个争议颇多的人 物,试图从王莽而不是从今人的角度来分析下他行事的原因。以便 更深入地了解他,对他做一个更贴切的评价。 另处,正因为针对王莽的争议太多,讨论太多,所以在关于王 莽的研究方面,已几乎没有了框架的限制,给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 间,而后人对王莽的研究虽然已是无所不至,关于他所建立的“新” 朝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著,确实“新”朝存在的时间只有1 5 年,但 它毕竟是一个朝代,整个“新”朝存在的核心举措就是有王莽领导 下进行的改制和我们今天的改革不可同日而语,认真研究好它,对 我们认识目前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还是很有好处的,值得大家花 费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它,所以我选择了王莽作为我的论文核心,希 望从某些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大家都已熟知的事实,以抛砖引玉, 引发大家的灵感,对于莽及“新”朝做更深的思考。 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王莽是一个儒生化的 贵族,儒学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王莽的追求,他的政 治理想就是以此为模式来塑造的,他实施理想的过程就是儒家“内 圣外王”理论的实践。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理想国。在这个 理想国里,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依照周 礼的描绘规范次序实现社会大一统,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境 界。当他意识到西汉政权无法实施他的理想时,在公元8 年代汉自 立,并实行改制利用国家机器来推行他的理想。王莽的改制主要是 针对经济方面;重行井田制,实行五均六铃,并进行币制改革;另 外他对地各、官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并将“大一统”的理想推广 到民族关系方面。王莽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儒家经典中对盛世描绘的 翻版,他这种复古的改制使他失去了几乎所有阶段的支持,无论是 他的改制还是他的政治理想遭受了失败的命运。但是无可否认,王 莽的政治理想是儒家“内圣外王”理论的一次实践,他是一个将儒 家理论付诸现实政治,始终贯彻自己理想的行动家。 理想,是一个令人非常向往的名词,多少人的成功肇源于自幼 定下的一个目标。政治理想,意即理想国,是对理想化的社会模式 的憧憬、描绘和论证。与一般理想相比,它的外延看似较窄而内涵 极广。古今中外,政客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具有政治理想并为之奋 斗不体的人并不多。王莽,这个活跃于两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创 建了“新”王朝的人,虽然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无可否认的是, 他是历史上少数几个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为之献身的政治家之 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政治活动家,他的政治理想就是 打造一个理想国:君王以儒家学派的观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 依照周礼的描绘来规范次序实现大一统;概而言之,就是要实 现他所信奉的儒家一直以来对“内圣外王”的追求。 在儒家及王莽的理想国度里,总有一个超于常人的圣君,这个 圣君具备了儒家所谓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就是这个理想人格 的基本特征。“内圣”,指人的主体修养:“外王”,是指把人的主体 修养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所设计的具有理想人格 的是诸如尧、舜、周公、孔子之类的圣贤,他们虽然是以修身为本, 但并不限于修已,还要求推已及人,由内圣转向外王,使整个社会 都变成泛道德主义的“王道”之世。大学曾将“内圣外王”具 体化、过程化,形成一个著名的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而言之即“修齐治平”。这个公式 相当精炼地指出儒学以修身为本,然后以本统末,由近及远,通过 家族的中介,走向社会,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修齐治平”无疑 是包括王莽在内的儒者的座右铭,王莽的一生就是顺着这个轨迹一 步一步地走下去,他在充分了解了汉的情况以后,看到了实现自己 政治价值的曙光,于是制定具体目标,采取切实行动来实现他“内 圣外王”的理想。 一、王莽政治理想的形成王莽的身世与 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王莽一生中最重要的举措一为篡位,一为改制。这两件事情都深 深地扣上了他的政治婵想的烙日j ,:| | 5 么,瞄# 的政治理想足怒么形 成的?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政治理想? 都是值得让人深思的问 题。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王莽所处的历史背景。 汉代的中国,无论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与唐一起,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经典时代,并称“汉唐盛世”。汉朝在汉武帝统治时期 达到最盛,就在此时,汉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自秦代开始已初现端倪。在戮力统一天下的时代, 秦实施的是高度理性化的法家政治伦理主张,把整个社会力量变成 服从于一个共同思想方向的“合力”。但是,“法家不别亲疏,不殊 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 长用也。川”秦 i 朝的短暂统治也说明用严刑峻法来安邦治国,以残 酷的暴力政治来建设和维护国家,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汉朝初立时,社会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断不能再用这种任刑、 尚法、黩武的统治方式,他们实行了约法省禁、清静无为、与民休 息的黄老政治,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时,两汉社 会经济已发展得相当强盛,他的统治出现“多欲”倾向,与黄老无 为政治格格不入,他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支持他的统治。以董 仲舒为代表的儒者所主张的儒家入世、有为的伦理精神应运而生, 在经过调整之后的汉代政治、经济生活巾,发挥了重要的作川。它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认为天人之间互有感应,人与自 然之间的信息同步而又相互作用;把三纲五常当作是圣人效法天意 而设立的治国之道,是万古不变的正道纲领。蘸仲舒将儒家的王道 政治和德政思想神圣化和独尊化,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更理论化、 系统化的高度,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儒术独尊的 局面。但是,汉武帝只是名义上尊儒,直至宣帝尚言:“汉家自有 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 ”h 1 但顾士敏 在中国儒学导论中说:“汉武帝对先秦以来所沿袭的文化建制 博士制度实行重大改革,置五经博士而独立五经,取缔其 他,把战国延续至秦的博士制度改造为经的传承制度,使经成为教 育的唯一内容,而使整个社会教育一体化和标准化。于是,这一教 育就必然以政治为内容和目的,而政治则成了教育的产物。”。“儒 学一旦以教育为载体,其传播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对社会政治造成 的冲击也是相当可观的。武帝时博士弟子仅5 0 人,昭帝时达百人, 宣帝末为2 0 0 人,元帝时增至干人,成帝末有三千余人。王莽正是 处于儒学形成为意识形态的历史性阶段,受到了儒学的极大影响, 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儒生。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家以外戚故得封九侯、五 大司马,王氏弟子无不“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n 1 独 王莽因其父早死,不得封侯,“因折节而恭俭”,曙1 与他这些兄弟大 大不同。与最高权力的接近和超然的处境,使王莽更清楚地了解到 当时汉室面临的危机以及运转国家这样一个庞大机器所需要的力 量,他对以治国安民为宗旨的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固说他“勤 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哺伽,对儒学教义奉行不悖,得到了当世名士戴 崇、金涉等人的赞赏。汉朝儒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我们 一般将王莽纳入古文经学者的范畴,其实,如果从王莽掌权后任用 的士人人数来看,古文经学者并不比今文经学者多。王莽对这种派 别之争并不在意,他注重的是儒学的实用性和它本身的意义,迷恋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描绘。在班固的汉书王莽传中,关于王莽 在3 8 岁当上大司马以前的记载甚略,仅三段不足五百字,王莽事 母嫂、侍世父、养孤兄子的内容便占了三分之一:“( 莽) 事母及寡 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各。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订1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莽休沐出,振 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哺1 这类关于王莽讲求 “孝悌”的记录在这三段中比比皆是。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 已矣。坤在儒家看来,“孝悌”是伦理道德的起点,是“仁”的最 低层次。“仁”与“义”标志着儒家最高的人生目的,反映着儒家 最高的精神境界。“仁义”不仅关乎个人修身,还是一种社会的需 要,用于维系社会与治理社会。董仲舒就反复申明“仁义”的目的 就在于避乱就治,是实行“修齐治平”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也是 “内圣外王”的一个重要特征。王莽正是从“仁义”的最基本处着 手,完成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 。 “内圣外王”理想人格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忧患意识和经世 胸怀。忧患意识是一种将主体的功能欲望投注于意志主动和理智导 引的精神状态。主体在对客观外在事物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意识到 吉凶祸福、苦乐成败同自身行为的密切关系,以及自己应担负的责 任;从而将注意力由神转向于人。它是由内圣而及外王的一个重要 环节。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忧患意识表现为一种 高度的自我意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时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 值,并自觉地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推动社会历史文化的进步。他们 把个人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强调每个人对 社会的责任。古人说过:“君子多苦心,志士多远虑:”知识分子们 凭借信念以及道德责任感,往往对社会弊端以及变动趋向有敏锐的 察觉和清醒韵认识,一定条件下,他们能正视现实,并依据自己的 能力或自认为的社会发展趋势来避免或改变现存社会的局限性和 暂时性。王莽清楚地看到了当时西汉社会存在的严重弊端,作为一 个儒生化的贵族,他不可能不产生深深的忧虑。我们不妨先来略微 了解一下当时西汉社会存在的几个弊端: 1 第一、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荒淫腐朽,吏治极度腐败。汉末四代 皇帝元、成、哀、平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达到极点,上自皇帝,下 至官吏,谁都承认这是一个“极乱”o 的时代,以至当时的人民叹 息:“孝宣之业衰焉。”1 元帝在人民相食时还只知打猎取乐;成帝 则是一个无道昏君,他用大量金钱造“霄游富”、“飞行殿”和“云 雷宫”供自己享乐,大修陵寝时,“取土东山,与谷同价。”副弄得 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公家无年之富,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 俱匮,无以相救”;1 哀帝刘欣更是昏庸透顶,对他的幸臣董贤尊 宠备至,“赏赐累巨万”,“们甚至想把皇帝宝座让给董贤。董贤自杀 后,官府变卖他的家产达4 3 万万,比西汉政府全部“都内钱四十 万万”“町还多。当时的吏治昏暗也达到极点,“自汉兴以来,诚未 有也。”“刚在中央,外戚、宦官竟相专权。成帝一味荒淫嬉游,把 政权全交给他那些争为奢侈的王姓舅舅们。各地则贪官污吏横行不 法,一般官僚地主“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 辟之意纵。”“7 1 连有些郡椽也家藏千金,其它大小官吏的情况也就 可想而知了。元帝时,统治者就已公开承认:“在位多不任职”,“州 “官吏失牧民之术”。” 官吏、豪强的这些暴行不仅剥削了人民,也破坏了汉王朝的制 度。汉朝的中央集权自昭、宣之后便遭到严重破坏,中枢辅政体制 接连变动。成帝后,内外朝合而为一,相互制约的作用不复存在, 形成权臣专政( 多为外戚) 的局面,这种对封建纲纪的破坏很大程 度上源自皇权的腐朽,往往正是皇帝带动臣下违法越制。在这种情 况下,封建法制对豪强地主失去约束作用,皇权对豪强地主的威慑 作用慢慢消失,到西汉王朝即将灭亡时,豪强地主的势力在许多地 方超过封建官府,如平帝时,“司直陈崇举奏其宗亲陕西辛兴等侵 陵百姓,威行州郡”,口町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未起事前,也是一个横 行乡里的豪强地主:“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眙“中央集权政府奄 奄一息,君权衰落已成事实。 第二、土地高度集中,小农大量破产。土地不断集中和小农大 量破产是土地私有制下普遍的规律,大一统的形势和加强君权的需 要又使中央政府必然要采取一些抑制、打击地主豪强的政策,使大 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如前所述,汉元帝以后, 绝对君权与武、昭、宣时相比明显衰落下来,对地主、豪强势力的 发展限制力度减弱。如汉初以来,汉王朝一直奉行强干弱支的方针, 常借修陵园之机,将各地豪强地主集中于京师附近,以削弱他们的 势力。到元帝时,这一办法就行不通了。元帝曾于修陵时下诏:“勿 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啦引成帝时亦下诏: “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瞳副“令天下亡有动摇之心。“1 这种因害怕郡国有动摇之心而使皇帝不得不对郡国豪杰做出让步 的举措,反映出当时君权衰落的现实,他们已失去打击地主、豪强 的力量。让步的结果是使皇族贵戚、官僚、商人和豪强地主依仗其 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兼并土地,使土地迅速集中。元帝时期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大地主,如张禹家就有关中良田四百顷,占泾渭灌溉区 良田的百分之九,而张禹当时还号称“为人谨厚”,础则不谨厚者, 更可想而知,足见当时兼并现象不是个别的。 成帝时,陈汤上书 所说:“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啪1 就是个很好的 例证。 除了一些政治上占优势的势力外,汉末时,商业资本也转入土 地兼并,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一些富商大贾从商品流通过程中 获得巨量的利润旋财致富后,往往将资本转为十地,成为商人兼地 主。汉末时著名的豪富有“杜陵樊嘉、茂陵挚网、平陵如氏、苣氏、 长安丹王君房、豉樊少翁、王孙大卿”7 1 等,除樊嘉资产五千万。 “其余皆巨万矣”。1 汉末地价为长安附近良田每亩万钱,边郡仅 百钱,如此这些家资巨万( 亿万) 的豪富只要其资财的十分之一, 就可以买到长安附近的百亩土地或边郡地区的万亩土地。精明的商 入们就是这样以末取财,用本守之,挤入大地主的行列参与了土 地兼并。 土地兼并代表着广大自耕农的破产。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的对象 主要是广大的自耕农,随着地主阶级土地蕊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 农民失去土地,无以谋生,只得到处流亡,形成了西汉末年严重的 流民问题。冷鹏飞教授认为,如果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能以租佃制 的方式继续进行生产当不致如此,然西汉所推行的经济政繁不能适 应客观经济的变化:如汉初确定的公卿按身份等级占有田宅、奴婢 的经济法规就阻塞了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难以 通过租佃制与土地再次结合进行生产;西汉所定户律没有关于 依附农民的规定,严格禁止编户逃离国家户籍流入私门,这种政策 也抑制了封建依附关系的顺利发展,农民只能沦为流民;另据西汉 的租税徭役制度规定,汉朝的田租很轻而户l 税极重,农民一旦沦 为佃户,除了必须向国家交量收获量的一半外,还必须向地主交纳 地租,二者之和几为佃户的全部劳动所得,故农民只有再度流亡, 另谋生计。由此看来,土地兼并乃流民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西 汉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成为问题加剧的催化剂,实行有效的改革措施 势在必行,否则无以控制小农经济破产和流民问题的日趋严霞。 地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榨的 基础上的,在贵族地主穷奢极欲地享乐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挣扎 在生死线上,西汉末年的几十年中“人相食”的记载史不绝书,如 汉书眭西复候京翼李传载:“今( 元帝) 关东方连年饥馑,加 之疾疫,百姓菜色,或至相食”,汉书食货志“永始二年( 1 5 年) ,梁国、平原郡比年旱涝水灾,人棚食”等等,至于“民食榆 皮”,或因贫困嫁妻卖子,父子相弃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在这种 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入借用暴力手段来改变自己的境况。丈书所载 关于西汉末几十年里所谓“盗贼并兴盗贼并起”的次数难以统 计,起义遍及全国各地,连首都附近也不例外,据东观汉记载, 元始二年( 公元元年) ,起义烟火直烧至未央宫,起义者直接威胁 皇室和中央朝廷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西汉中央政府是难以维持 统治的。 我们知道,人们在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时,往往不是出于 对现实事物的肯定与维护,而恰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 了解了当时西汉的情况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王莽为什么会对儒家 的大同世界如此狂热了,儒家的经世胸怀不容许他坐视不理这种现 状。大同作为儒家为动员人们争取小康的目标而提出的理想,成为 王莽的向往,周礼为他提供了一条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途径。周 礼描绘了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王高踞整个社会的顶端,他生活 在位于整个国家中心的王城中央的王富里,统治着国家。在他之f , 是以天官冢宰为首的百官,辅佐王管理社会,协调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这些官员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系 统,天官冢宰上佐王治,下领百官,是王的主要助手和百官首领, 他所率领的百官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管理层,为王执行各种政 务。王直接统治方圆千里的王畿,同时,他也是这些土地上占地最 多的人,他的儿子兄弟,他的公卿大夫也在王畿中占有大小不等的 土地。王畿之外,则是各诸侯封国,象众星拱月一般护卫着王畿。 井田制成为理想社会中把劳动力固着在土地上的主要手段。井田制 下的农民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多少,领受一定量的土地,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进行耕作,他们所需付出的代价是负担赋税和徭役。这就是 周礼所描绘的,也是王莽心仪的理想社会的框架,在这样一个 理想图里,“王”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社会权威,是实现理想国的 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掌握了“王”这个链节,“内圣外王”才有实 现的可能。 二、王莽政治理想的中介王莽篡位及其根据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单纯依靠外戚关系而 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古代各朝的外戚也有人与王莽一样曾位侔人 主,但基本上都不得善终,只有王莽几乎是兵不血刃地以一种比较 “和平”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并不是偶然的。王莽在辅政期 间曾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虽不可避免地有玩弄权术的一部分,很 大程度上王莽还是协实依据他的理想在实施,如汉书王莽传 载i “( 莽) 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 施”、“出钱百万,献匿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予是公孵旨莫 效焉”等等所为都与王莽的一贯追求存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他赢 得了很好的声誉。i 他不受新野田,民众上书者前后达4 8 7 ,5 7 2 人, 另外诸侯、王公、列侯、宗室一并上奏请求加赏王莽,这是一种没 有靠意识形态的鼓吹而是凭个人的道德力量赢得的赞扬,我们可以 说他是伪君子,但道德的目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使最大多数人 能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定。如果王莽的的行为能够达到这一目 的,则不管他是出于何种动机,我们都无法加以非议,更何况从王 莽的一生行为而言,他与一般纯粹玩弄权术的权臣有着本质区别, 他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都是依照儒家的行为规范和经典中所 描绘的理想国而施行的。 据史料记载,在平帝时,王莽已做到政事皆由己出,汉朝仅名 义上姓刘,实际上已是王莽独持大权,那王莽为什么还要代汉而立, 背上“篡位”的罪名呢? 其中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王莽充分认识到了皇权在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中的重 要作用。 哀帝即位后,甫为大司马的王莽遭到了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严 重打击。哀帝的上台带来了新的外戚傅氏和丁氏。当时王莽尊太后 命欲辞职,被哀帝假意留住,后在一次宴会 :,王莽将设在王太后 旁的傅太后之位撒去,更设坐,并责骂内者令:“定陶太后藩妾, 何以得与至尊并? ”心钔王莽律己甚严,严格守分,也要求每个人的 行为与地位与名份相适宜。在他看来,只有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地 位及名份行动,行仁合义:儿子孝敬父母,父母慈爱儿女,百姓尊 敬君王,君王爱护百姓,国家才能协调,才能避乱而就治,社会才 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人之问才能和谐而无争斗,傅太后 作为皇帝的祖母更应为天下表率,按着自己的名份和地位行动。然 而,王莽此举竟使他远离了权力中心,回到封国。这件事使王莽深 刻感受到,外戚政治只能是一姓兴,姓衰,完全依附于皇权而存 在。只有皇权才是专制国家中一切政治的最终因素,它拥有至尊的 地位和最大的权力,所有的政治都围绕着皇权开展。有了这些认识, 王莽在重新上台后,牢牢地把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以此作为实 现理想的中介。 另外,王莽在辅政期间,曾采取过与他政治理想有关的一些举 措,制定过一些制度,如“夏,安汉公奏车服制度,吏民养生、送 终、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日学,县、 道、邑、侯国日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日庠,聚日序,序、庠 置孝经师一人。”。“”但是,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政治一为人事, 一为制度,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而且必须由人来实行。”。 儒家也基本上认定“为政在人”。一切好的制度只有通过一定的人 才能使之活化。王莽虽位极人臣,毕竟刁i 是皇帝,不是国家元首, 不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朝中总有反对意见的存在,阳奉阴违者,不 满其专政者大有人在,他的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总有误差。王莽认定 只有成为皇帝,才能牢固地掌握国家政权,有效地发号施令,才能 用皇帝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化过程,实现“内 圣外王”。 其二、王莽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代汉a 立的理论依据。 在王莽看来,欲改变西汉的颓势,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则 无可达成,此政权没有一贤明君主则无可把握,儒家“内圣外一1 i ” 所谓的将个人修养推至社会的理想就无法实现,“有道之世”也无 法出现。在儒家的描述中,君主分为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世道分 为“有道之世”和“无道之世”,有道之君和有道之世如同表影天 系,君有道,则世有道,君王只有循着“有道”而行,才能进入“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h 的大同世界。这个大同的理想王国其实就 是一种道德境界,实施有道政治的过程主要就是道德感化的过程。 儒家把道德视为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全 部社会关系都属于道德关系,君主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政治中的决 定因素。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川孟子也 说:“一正君而国定矣”,。川君主的品质是维系天下的纽带,理想王 国的缔造和维系,有赖于一个堪称道德楷模的人,即类似于尧、舜 的圣王。另外,由于君主处于国家社会组织的顶峰,地位最尊,权 力最大,傺具备崇高的德行之外,还要有极强的能力,否则无法担 当起领袖群伦、治国安民的重任。苟子说:“天下者。至重也,非 至强莫之白彦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f 至众也,非至明奠之能 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e 。心砧”他要求 君子有至强之力,至辨之智,至孵之才,以治理至重、至大、至众 之天下。在王莽的心目中,元、成、哀、平这样的皂帝都是一些卑 污固陋,平庸低能之辈,根本达不到圣王的标准,无法承担起建立 一个理想国的重任。 儒家恪守礼法,主张臣事君以忠,但在政治原则上又认为事君 不能以苟合顺从为上,而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合“道”,要以“道事 君”,孔子就讲:h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n 刚苟子甚至更明确地提 出了“从道不从君”的命题,主张以臣事君应该有所选择,即良 禽择水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君不正则臣投别国;臣有相对的自由, 可以对君采取不合作态度,或采用某些比较激烈的方式,以“道” 约束其君,如直谏庭争,抗君之命反君之事:有时在特定的条件 下甚至可以“有道伐无道”,废黜或诛杀无道昏君。需子便不承认 桀j 纣是君主,说“闻诛r 夫纣矣,末闻弑君也。”。州苟子也说: “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刚据此他还发挥说:“夺然后义,杀然后 仁,上下易位然后贞,汤武是也。”0 1 在儒家看来,君而无道 则不成其为君,放逐无道昏君,或由具备特定条件的人取而代之, 甚至诛而杀之也是合乎道义的。这些理论对王莽来说无疑是篡位的 最好理论根据和舆论工具。 儒家既把“道”摆在“君”之 :,就有“死守善道”和不怕牺 牲的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n ”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2 1 孔孟鼓吹“匹夫不可夺志”,”1 1 要做“独行其道” “”的大丈夫,甚至牺牲性命以成仁取义。这种强调儒家理想人格的 精神是相当突出的,它在培养儒家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力行时不可 缺少,是儒家提倡的“经世济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集中表 现。王莽在遭起义军冲击城破时,犹言:“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 予何! ”朝正反映了他以天下为已任,对儒学笃信和对自己的行为 深信不疑。今人看来,他的这句话或许愚昧可笑,但王莽所为,的 确体现了一个有理想之人对梦想的追求,为这种追求甚至不惜以生 命为代价。 其三,实现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的必然要求。 儒家学说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儒生们追求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他们修身与济世并重,德行 与事功共论,在讲求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注重政治价值的实现: “内圣是理想人格的境界,但没有外在事功的体现便不可能达到。 换句话说,即完全脱离外在事功追求一己心灵纯粹超越的人格理 想,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人格境界。”“引“内圣”与“外王”是儒 家理想人格同一而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内圣”要通过“外王”去 显现证实,去修养获得,而“外王”最终是为了积善成德,通达于 圣人之境。这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解,在孔子思想中首先被表达 来。 在修身与济世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修身是根本和关键,是济世 的出发点,作为君王,治国施政应从立身正已做起,所谓“政者正 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h 町济世则 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修身的价值所在,修身与济世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修身与济世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理想i :统一,现实中分裂的状 态,+ 孔子本身就是一部修身与济世整合失败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 的游说生涯后,孔子对修身与济世采取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灵活态度。他曾批判管仲不知礼,却又许之以仁,称赞他九 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见孔子在论人时兼顾品质与成就两个方面。 他虽不满意管仲个人行为的缺陷,却从事功的角度予以肯定。虽则 如此,儒家一直在探讨入世与超越,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的关系, 企图寻找一条内外之道达于高度和谐的途径。 王莽受儒家影响至深,十分向往“内圣外王”的境界。孤贫时, 他以名儒为师,勤学自敛以修身;汉武帝以后,汉儒们鼓吹让国理 论,“主张如下一套之进程:一、圣人受命。二、天降符瑞。三、 推德定制。四、封禅告成功。五、王朝德衰,天降灾异。六、禅国 让贤。七、新圣人受命。”0 1 王莽依此一一实行。为大司马后,他 辅佐君王,实行仁政;汉日趋腐朽后,便利用谶纬神学,制造祥瑞, 依周公故事,毫不犹豫地代汉自袁,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和政治 理想,使“内圣外王”现实化因“道德法令”而实现“政治价 值”,以国家机器来推行道德。王莽的新朝虽然仪存在了1 5 年,但 毋庸置疑,新朝的建立确是儒家“内圣外乇”学说的一次实践,是 孔孟一直都未能实现的一个梦想。王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当上皇帝的儒生。他的“篡位”是实现“肉圣外王”的一个必然 链节,是为了实现参政治世的最终目的,他所夺取的权力是将他的 理想实施于整个社会的一个保障网络。 公元8 年,王莽诏告天下,代汉自立,易天下之号为“新”。王 莽此举,自然遭到众多非议,但也有人持肯定态度,徐复观就认为: “王莽早先既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则汉室德衰,由王莽取而 代之,乃儒家天一f 为公的理想之实现。”“王莽作为馁生复德 变法的领袖,正式走卜了政治舞台。 三、王莽政治理想的实行王莽改制及其社会实践 以前,史学界对壬莽改制多持否定态度,有人甚至不把卜莽政 制纳入社会改革的行列中,这是不妥当的。对于古代历史i j 发乍的 某些当权者进行的改革,我们既4 i 能以封建j 卜统观念去衡量,也4 i 能以成败沧英雄。尽管王莽的新朝政权是西汉后期外戚专权的产 物,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在它存在的1 5 年问,自始至终确实 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活动是无可置疑的。这次改革触及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 王莽所采取的这些变法措施,都是依照他理想中的政治乌托邦来规 划的,每一项都打上了他政治理想的烙印。 ( 一、) 经济方面:以周礼为蓝图,以“齐众庶,抑并 兼:为已任,力图实现以“经”为指导来改造社会的愿望 王莽政治理想的内核。 1 、颁行“王田诏”,实现公平分配的原则 “齐众庶,抑,f 兼”实质1 :是。卜莽及历代1 j 人在经济方而的向 往。儒家在社会经济关系方面要求以“均”平天下。它认为社会的 和谐与稳定,除政治上的统一外,还要依赖于封建土地的国有化, 这是政治统一的根基;还要依赖于劳动人口的安居不迁,以保证政 治统治的基本财源,概而言之,即要实现天下人伦关系的和谐和稳 定j 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们社会经济领域分配上的“均”,用现代的 观点看,就是取决于人们经济关系领域实现公平的原则。孔子的“不 患寡而患不均”。哺剀就是儒家在经济关系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也是“齐众庶、抑并兼”的最佳注脚。有鉴于此,王莽针对西汉末 年的社会状况,宣布重行井田制,均田限奴。 “井田”这一概念源于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田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旧1 同井的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哺们 周礼中所载井田制则规定,王畿内无论王田,无论采地,都要 将土地按一定名额均平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租税,要 求他们承担徭役。这些土地形制规整,彻底实行了网格化。这是 种土地国有制度,实现了占老的平均主义,以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分 配的均与不均。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对土地的占有权变成了实际上的所有权,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兼 并,以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失去田地的农民只能成 为大土地占有者的私人奴婢,甚至沦为流民,这样一来,作为为国 家提供租赋徭役主要来源的编户农民急剧减少。当大量土地被迅速 集中到私人手中,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时,特别是由于土地大 量集中到少数人手里,造成社会急剧动荡的时候,统治集团就会不 约而同地想起井田制,想恢复或变相恢复井田,重行土地国有和平 均主义,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 汉朝成、哀时期,土地兼并和私人蓄奴制目益发展,成为西汉 社会潜在的危机,引起西汉大臣和学者的重视。事实上,董仲舒就 已提出要以井田制为目标,“限民名田”,但他并没有提出怎么限, 以什么标准限,这个建议在武帝时只能是一种空想。哀帝时,儒者 师丹提出要将民田和奴婢“略为限”的主张。孔光、何武等人且就 此提出了具体方案,但是,这个方案因外戚丁氏、傅氏等的阻挠而 未得实施。另外,还有夏候信、贡禹、鲍宣等人都以孔孟的王道、 仁政和井田思想为核心,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其中鲍宣更有“民 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晴”的上书,要求改革时弊,但 都未能有所收益。对土地兼并和私人蓄奴膨胀的状况,终汉一朝, 都没有采取大的动作去改变。奉周礼如圭臬的王莽在接替了皇 权后,于新始建国元年,颁行了著名的“王田诏”: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 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循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 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 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黄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 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掠卖人妻子,逆天心, 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日:。予则奴戮女, 惟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f f l 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 赋,罢癃咸出,而豪氏侵凌,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实什税五 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 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 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样,遭反虏逆贼且止。今 更名天下田日王田,奴婢日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 八,而田过一井蕾,分余田予九族邻 罩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 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 皇始祖考虞帝故事。”州 王莽以对社会危机的惊人的感知能力,抓住了土地兼并问题的 根源和危害。他知道兼并的根源是允许士地买卖,兼并的后果是造 成编户农民的破产,危及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府稳定,如要天下安 宁,必先使农着于土,使人安其命。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的社会 矛盾是从社会经济最深刻的地方爆发来的,即由于土地兼并而引 起之农民流亡所致。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他根据儒家经典,提出 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禁止二 :地买卖,恢复井田制,并根 据儒家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瞄”之义,禁止奴婢买卖,以使贫富 均等,人皆有羽;以达太平盛世,制嗣三代。这份诏书中所体现出 来的对民情的体恤,对汉制的鄙弃以及对井f f l 的向往,都能让我们 感觉到,尽管由予时代和认识的限制, 莽不可能提出彻底解决士 地兼并的方法,但是,他是真心实意地想解民于倒悬之中的。诚如 钱穆先生所言:“新莽此诏,蔼然仁者之言,今世所唱土地国有、 均产、废奴诸说,莽已见及,其政治上的理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