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i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 偏好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晚婚群体是当今社会日益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内在原因与社会影响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编制了父 母教养方式量表与择偶偏好量表 ,用以探讨晚婚群体的未婚生活现状,不同背 景变量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同时探究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同性别角色、择 偶偏好的关系,试图建立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模型,最终借由建立的模型为 基础,对部分晚婚个体进行深入访谈,探究其大龄未婚现状之深层原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苏州、澳门、柳州、北京等多市 670 名晚婚青年,调 查工具晚婚群体调查问卷和晚婚群体访谈提纲 ,其中调查问卷由大学生性 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以及自编的择偶偏好量表组成, 大 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由我国知名学者刘电芝编制,因为性别角色在不同群体之间内涵 相同,成份稳定,故选以测量晚婚群体之性别角色亦无碍,同时选取 25 名大龄单身 未婚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数据处理使用 spss16.0、amos17. 0、nivivo 8.0 等统计分 析软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本研究自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分别为父亲教养方 式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量表,每个分量表均包含控制性、温暖性和自主性三个维度, 经检验后,信效度均达到良好; (2) 本研究还自编择偶偏好量表 ,分为生理性条件、社会性条件以及心理 性条件,经检验后,信效度均达到良好; (3) 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择偶偏好各维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反 映了在总体上晚婚群体所在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偏积极,择偶偏好亦偏高; (4) 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各维度同其性别角色及各维度以及择偶偏好各 维度均显著相关; (5)不同背景变量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显著,大学专业及教育程度对晚婚群 中文摘要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ii 体择偶偏好交互作用显著; (6)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均有正向预测力,并且性别角色在 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择偶偏好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7)晚婚群体大龄不婚原因是由于父母因素、自身特质以及择偶偏好三者形成 的动态整体与外在因素的不匹配。 关键词关键词:晚婚群体 父母教养方式 性别角色 择偶偏好 作 者:作 者:万 静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陈羿君 教授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英文摘要 iii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to gender role and mate preference for late marriage group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late marriage group is gradually growing in our society, its underlying cause and social influence are draw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research,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method are integrated adop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mate preference scale. and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a total of 881 participates are chosen in nanjing, suzhou, macau, liuzhou and beijing randomly. among them 211 are to be tested by questionnaires containing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mate preference sca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cales; 670 are tested by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s in order to lear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peoples life and seek out the inn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ree factors, and thus build the model of the three factors. at last, on basis of the two researches above, 25 participates are interviewed for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why the group stay unmarried at an older age.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self-developing parenting style scale contains two sub-scales, father parenting style sub-scale and mother parenting style sub-scale. both have three divisions; (2) the self-developing mate preference scale contains three divisions, physical condition, social condi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3) parenting style, gender role and mate preference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4) background of late marriage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ate preference; (5) parenting style and gender role can directly predict mate preference, and parenting style and can directly predict gender role; (6)gender role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gender role; (7)the reason why unmarried group stay unmarried at an old age lies in the unmatchment of exterior factors and the dynamic model of parenting style, gender role and mate preference. 英文摘要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iv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wer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se above outcomes, and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late marriage group; parenting style; gender role; mate preference; mediating effect written by: wan jing supervised by: chen i-jun 目 录 1 引言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 4 1.2.1 研究目的 . 4 1.2.2 研究意义 . 5 1.2.3 研究流程 . 5 1.3 名词的操作性定义 . 7 1.3.1 晚婚群体 . 7 1.3.2 父母教养方式 . 7 1.3.3 性别角色 . 7 1.3.4 择偶偏好 . 8 2 文献探讨文献探讨 . 10 2.1 性别角色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10 2.1.1 性别角色的定义. 10 2.1.2 性别角色类型的模型划分 .11 2.1.3 性别角色问题研究进程 . 12 2.1.4 性别角色的测量. 13 2.2 晚婚群体单身原因概述 . 15 2.2.1 择偶梯度差异 . 15 2.2.2 社会结构流动的影响 . 16 2.2.3 单身个体自身的一些因素 . 16 2.3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16 2.3.1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些研究 . 16 2.3.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向 . 17 3 研究一研究一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编制 . 20 3.1 研究目的 . 20 3.2 研究方法 . 20 3.2.1 项目收集与初稿形成 . 20 3.2.2 修改与定稿 . 20 3.2.3 取样 . 21 3.2.4 施测 . 23 3.2.5 数据输入与统计方法 . 23 3.3 结果 . 23 3.3.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与择偶偏好量表各项目分析 . 23 3.3.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28 3.3.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31 3.4 讨论 . 36 3.4.1 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必要性 . 36 3.4.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有效性 . 38 3.5 结论 . 38 4 研究二研究二 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 . 39 4.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 39 4.2 研究架构 . 40 4.3 研究目的 . 40 4.4 研究方法 . 41 4.5 研究工具 . 42 4.6 结果 . 42 4.6.1 原始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 42 4.6.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43 4.6.3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 45 4.6.4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差异分析 . 46 4.6.5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分析 . 48 4.6.6 不同背景变量对择偶偏好的交互作用分析 . 49 4.6.7 性别角色的中介作用 . 51 4.7 讨论 . 53 4.7.1 不同背景变量的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显著 . 53 4.7.2 大学专业与教育程度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交互作用显著 . 54 4.7.3 晚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其择偶偏好 . 55 4.7.4 性别角色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 55 4.7.5 性别角色在晚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择偶偏好间的中介作用 . 56 4.8 结论 . 57 5 研究三研究三 晚婚群体择偶问题的质性研究晚婚群体择偶问题的质性研究 . 58 5.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 58 5.2 方法 . 58 5.2.1 研究对象 . 58 5.2.2 研究方法 . 60 5.2.3 研究工具. 60 5.3 结果 . 61 5.3.1 晚婚群体大龄不婚现状成因的要素构成 . 61 5.3.2 晚婚群体大龄不婚现状的成因模型 . 68 5.3.3 信效度分析 . 68 5.4 讨论 . 70 6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 71 6.1 结论 . 71 6.2 建议 . 7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73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表的论文 . 80 附附 录录 . 81 致致 谢谢 . 105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关于婚龄问题,追溯历史,最早见诸文字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周礼一书记 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说:当时的结婚年龄一般为男性三十岁,女性二十岁, 遇到特殊情况,如丧父丧或者 母等,女子婚龄可以推迟到二十三岁 (李稚,1988)。汉初,女子婚龄一般为十五岁, 到了南北朝,男女婚龄分别又降低至十五岁和十三岁,唐初婚龄恢复至男子二十岁和 女子十五岁,之后的安史之乱男女婚龄再度分别降至十五岁和十三岁,之后到清朝, 我国的普遍婚龄较为稳定地停留在男子十六岁和女十四岁, 民国时期,我国法律规定 婚龄为男性十八岁,女性十六岁。在新中国,当时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的法 定婚龄分别为二十岁和十八岁,而修改后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最低婚龄分别改为 二十二岁和二十岁。可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历史 条件影响,男女婚龄会来回往复地波动,同时,国家出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会 更替地提倡晚婚或早婚,新中国以来,出于控制不断爆发的人口的目的,国家提倡晚 婚晚育,然而今年来,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带,我国开始出现自发的晚婚浪潮,婚龄问 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文化习俗问题,也是国家问题、社会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我国范围内出现的晚婚单身浪潮共有三次(何 绍辉, 2008)。第一次大规模的晚婚浪潮涌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社会背景同时也是诱 发原因为革命年代的青年因为无暇顾及个人问题或不满包办婚姻,二次在20世纪70 年代末, 彼时,“文革”刚刚结束,“知识青年”返城造成了单身潮,这其中女性占了 很大部分比例。第三次晚婚浪潮便是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现实 生活的虚拟化,使得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社交圈日益狭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 晚婚个体,目前,北京地区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选择单身的就有100万人,其中不乏 大量的单身晚婚群体。 据上海市结婚登记调查报告显示, 2007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 64岁,女性初婚年龄26.43岁,此份报告中显示的男女初婚年龄明显高于法律提倡的晚 婚年龄,即大于法定婚龄 三岁以上(刘廷华, 2010)。另据倪晓锋报告,30岁-39岁这个 年龄组的未婚“大男”占同龄人口的比例达到14.53%,30岁-35岁女性大龄单身人口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2 的比例也由1995年的0.8%上升到2.13%。在已婚群体中,各个年龄组都有不同程度的 下降,同时,早婚群体日益缩小,其对应的是晚婚群体的日益壮大,20岁-24岁的适 婚青年中,男性已婚者在过去的十年中下降了10个百分点,相应地,女性亦是如此,25 岁以上的适婚青年中,男性已婚者下降的幅度更大:十年间从80. 8%下降到69. 5%, 下降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晚婚群体正日益壮大,究其现象背后,这一群 体的生存状态、晚婚原因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引人深思。 首先,晚婚群体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许晚婚现象对于晚婚者,只是 个人婚姻人生的选择问题,很多情形下,更意味着等待更好的机会 (袁林鹏,2010)。 然而对于社会来说,大规模的晚婚,却可能存在某些“危险”,首先,最直接的,这可 能会埋下人口结构危机的隐患。在我国,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口本来已经 呈现骤降趋势,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晚婚群体日益壮大的现状会导致这一代人 结婚率低,不生儿育女,下一代人口又会减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龄结构倒置,年轻人 口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大量晚婚的存在,可能导致色情业的泛滥,这不仅是社会文 化道德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 同时,时至今日,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晚婚单身者可能倾向于随意变换生活 内容,这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 德秩序的动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袁林鹏,2010)。故而,就社会层面而言,晚婚 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思考和研究。 对个人而言,婚姻生活是个体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无论男性还 是女性,有婚姻生活的个体的体验到的幸福感要高于无婚姻生活个体,除此以外,婚 姻生活也与人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未婚女性比已婚女 性的死亡率高50%,对于男性而言,情况更甚,未婚男性比已婚男性的死亡率要高达 250%(刘廷华,2010)。本研究认为,晚婚群体在年龄上早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埃里克森 所提出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发展阶段, 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或者自动放弃进入这一 阶段,这在某种层面上造成个体心理发展的滞后或者挫折,不利于个体生活进步,故 而,从个体层面而言,本研究本着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认为晚婚群体的生存状态 以及心理状况也应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欲成家,先立业,同样,欲婚姻,先择偶。择偶是婚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 不可或缺的步骤,是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择偶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3 形式(朱许强,2009),从而在狭义上影响个体一生的幸福,在广义上影响着整个社会 的氛围和稳定。 所以说, 择偶也同时是重要的群体社会行为与个体心理现象, 一方面, 择偶偏好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另一方面,它又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 因此,在各学科中,择偶问题均是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当然,在心理学中,也不例外。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虽西风东渐,当代青年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与国际接轨的 时代, “丁克族” “不婚族”等字眼常常见诸报端,但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婚姻家庭 思想和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实际上,当代青年中,完全排斥婚姻的独身主 义者还是较为少见的。相反,尽管晚婚群体中不乏对对婚姻的感受偏负向者,甚至很 多人表示 “不相信婚姻不相信爱情” ,但大多数人仍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婚姻的价值, 或多或少都有结婚的意愿(刘莫鲜,2010)。siegel 的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对现有婚姻 状况是否满意”时,有 52%的晚婚单身者选择“希望事情有所不同” ,可见,相当一部 分的晚婚个体还是很想结束晚婚的现状,尽快走入人生的新状态的,只是短时间内没 有合适的办法改变现状,不能择偶,或者择不到合适的配偶,故而对于晚婚群体,无 论从个体心健康还是社会稳定和谐考虑,择偶和婚姻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择偶 偏好是否符合现实要求更是直接影响着了该群体能否脱离单身,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故而欲探究晚婚群体,其择偶偏好是不可回避且颇有意义的话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界向来受到普遍关注。 大量研 究显示, 子女的择偶倾向以及社会化程度包括社会性别角色均与父母教养方式有着直 接的联系,家庭是影响个体一生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父 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就性别角色形成 的过程而言,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社 会化过程产生最直接的、最初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影响(李晓军,2006),rothbaum 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以及母子关系能预测孩子后来、成年以后甚至一生过程中 会出现的问题行为, 即家庭的教养方式可能与子女将来在婚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存在 关系(陈会昌,2004),这可能会为希望摆脱未婚困境却因为一些问题而无法实现的的 晚婚个体提供一些启示, 非但母亲, james(2004)还指出父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交往 技能存在相关,而交往技能直接影响着晚婚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晚婚个体迟迟 未婚, 不是因为不愿结婚, 而多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这就与交往圈子狭窄, 交往技能欠佳有关,李宏亮(2010)指出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而个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4 体个性直接决定着个体的择偶偏好, 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之一也认为家庭的互动 模式会发生代际遗传, 个体在婚姻、择偶和其他关系中的选择和偏好行为倾向于按照 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模式进行, 并把这种业已习得的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的下 一代(nicols,2000),故研究者认为,对与晚婚群体,考察其晚婚现状,应同时考察 其父母教养方式与择偶偏好,并且对于晚婚群体而言,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择偶偏 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同时,王睿娜(2010)研究发现个体的性别角色会影响其择偶标准与偏好,向光 富(2008)指出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其婚恋观及行为比其生理性别更具影响力。这样看 来, 对晚婚群体而言,是否其晚婚现状问题的本源根藏于于其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 式成为一个让研究者好奇的问题, 让人不禁推测是否是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该群体 的社会性别角色构建与择偶偏好导致了该群体适婚却久久单身的现状。 综上所述,为了解晚婚群体的生存现状,为其解释其婚恋问题在心理学上的本质 原因,本研究选取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为研究变量,试图建立父 母教养方式对社会性别角色与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模型, 以期在理论上丰富该研究领 域内容, 在实践上能对晚婚群体解决自身困境产生一些启示,为解决目前社会的单身 浪潮带来的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1.2.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根据上述研究背景及动机, 本研究透过文献探讨, 欲探究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 性别角色以及择偶偏好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研究一: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择偶偏好量表并验证其信效 度。 (2)研究二:根据调查结果,探讨我国晚婚群体的生活现状并建立父母教养方式 对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影响因素模型: 探究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总体情况; 探讨不同背景变量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影响; 探讨晚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关系; 建立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影响因素模型。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5 (3) 研究三:通过访谈,探究晚婚群体大龄未婚现状之深层原因。 1.2.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1)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择偶偏好量表,并 检验该问卷的信效度。为研究晚婚群体生活现状提供有效的工具; (2)探讨并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以及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模 型,丰富和深化国内对晚婚群体的研究; (3)通过文献的收集、梳理及整合,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建立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以及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模型为基础, 编制晚婚群 体访谈提纲,以期获得晚婚群体大龄不婚现状之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对晚婚个体、家 庭、社会以及后续研究者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晚婚个体解决个人问题,促进加快消化 社会不稳定因素。 1.2.3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晚婚群体的访谈以及调查研究,探究该群体父母教养方式、性 别角色以及择偶偏好之内在联系,为目前的单身、晚婚浪潮提供理论解释,并为晚婚 单身个体生活择偶提供指导,具体流程见图 1。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6 图图 1 研究流程图研究流程图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 初步拟 定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维 度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 初步拟 定择偶偏好量表维度 1.经文献资料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并经由专家进行内 容效度的检验和修订; 2.经文献资料编制择偶偏好量表 ,并经由专家进行内容效 度的检验和修订 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 择偶偏好量表进行初测 1.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形成正式问卷 使用形成的正式问卷进行正式实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 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 偏好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一: 父母 教 养 方 式 量 表 ,择偶偏好 量表的编制 研究二:晚婚群 体 父 母 教 养 方 式、性别角色与 择偶偏好的关系 研究 研究三:晚婚群 体大龄不婚现状 的质性研究 处理访谈得到的资料数据,探究晚婚群体大龄不婚深层原因 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建立的模型和统计分析结果,编制访谈提 纲,选取晚婚个体进行深入访谈 撰写研究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7 1.3 名词的操作性定义 1.3.1 晚婚群体晚婚群体 晚婚,就是指男女公民按法定婚龄推迟结婚(王继辉,2007),本研究中的结婚指 的是初次结婚,不包括离异或者鳏寡后再婚的个体(王继辉,2007),其晚婚直接原因 可以是出于自愿,也可以是被迫无奈而停留于未婚状态,但不包括由于患有我国法律 规定的不得婚配的疾病而被迫不婚者,关于法定婚龄,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男女双 方结婚年龄为男性不得早于 22 周岁,女性不得早于 20 周岁,实际上,相较于世界各 国法定婚龄,我国的法定婚龄已经算是较为高者。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将提倡的晚婚年 龄界定为高于法定婚龄三周岁以上,然而这一晚婚的含义与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晚婚 群体” 的含义有所不同,故而由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性以及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晚 婚有了新的时代含义,本研究将研究对像年龄限定为高于法定婚龄 5 岁以上的未婚 者,其中,在法定结婚年龄五周岁以上的因离异、鳏寡等有过婚姻经历的单身者或者 因患有法律规定不得结婚生理疾病的未婚者,均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外。 1.3.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式孩子成长最初的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时间里, 父母的哪怕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 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便是指家长是最初与孩子发生感情联系的,孩子从父母那里 获得诸多感情体验和感性知识(李宏亮,2010),家长的教养方式转化为教育行为表现 在家庭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陈思强,2009)。 本研究参考时蓉华(1988)之观点,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等作为孩子的教养 者,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同时,参考 p. m. symonds 将父母教 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基本维度;baumrind 将父母教养方式分成 四个维度:一致性训练、成熟要求、限制和对独立性的鼓励; 以及 steinberg(2001) 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心理自主的观点,从维度取 向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控制性、温暖性和自主性。 1.3.3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 通过阅读文献,本研究发现,自性别角色这一概念诞生起,西方学者对其界定经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8 历了两个阶段。起初,西方学者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差异单纯是由于生理性因素的差 异决定的,故而将性别角色定义为“sex roles”, (赵东玉,2010)。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使用富于社会性含义的“gender”取代具有生理性含义的“sex”来 定义性别角色。美国学者达维逊和果敦在性别社会学提出性别角色是一个社会化 的概念,不仅来源于男女生理差异,也和两性在社会中受到的鼓励具有差别有关联。 同样。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同样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 20 世纪 80 年代, 刘达临在性社会学一书中,就使用了“性角色” 这一与“sex”具有类似指代意 义的词语。在 1995 年以后,我国学者由于受到西方对这一概念的新理解的影响,借 鉴西方研究成果,也开始改变对性别角色的定义。 本研究中,针对特殊的研究群体晚婚群体,认为性别是天生的,但是性别角 色却是社会化的产物(罗斯玛丽,2002),对于晚婚这一群体,其已达到一定的年龄, 也就是说,这一群体的个体都已经是较为高度社会化了的个体,其性别角色带有明显 的社会性,而非生物性。本研究中,为力图在在理论上的认同和现实中均得到认可, 界定此概念时, 研究者综合考虑到这样几方面因素: 首先是男女的自然性别的先天性, 先天的生理性别无法决定性别角色,但它却是性别角色塑造和建构的前提;其次,对 晚婚群体, 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形成都是经过了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漫长而复 杂的发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最后,性别角色作为两性的角色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ED设备买卖合同经典版4篇
- 报建代理协议4篇
- 农业种植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 琵琶行课件专家评价
- 理财经验讲解课件
- 理疗护理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东莞方案工程师(3篇)
- 球阀维护保养课件
- 电采暖工程安装方案(3篇)
- 安全文明施工培训安排课件
- 舌癌手术护理配合
-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教学大纲(48学时)
- 江西美术出版社(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泌尿系结石 课件
- 【正版授权】 IEC 60512-26-100:2008/AMD1:2011 EN-FR Amendment 1 - Connector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 Tests and measurements - Part 26-100: Measurement setup,test and reference arrangements and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 屁屁辅助脚本
- 【顺丰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运作问题与优化建议探析15000字(论文)】
- 食药环侦知识讲座
- GB/T 19520.21-2023电气和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3-109部分:嵌入式计算设备的机箱尺寸
- 山东省海洋知识竞赛(小学组)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