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 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此精神的号召下,如今关于 成人、大学、中小学等环境教育都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环境 教育的启蒙时期, 幼儿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环境素养对其成长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 高至关重要。幼儿环境素养形成的前提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而师 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阵地之一, 所以加强高师院校的环境 教育、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势在必行。 笔者一方面瞄准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未来环境教育的工 作者,凭着“环境教育师范先行”、“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坚定信念,对幼师 院校的环境教育做了一些理论与践的探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学 生的环境素养现状,并应用 s p s s 1 3 .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和常识性的环境知识掌握较好,但环境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尤其 对一些具体的和细节性的环境知识掌握不够好, 各年级之间的环境知识水平基本相 当;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态度,有较高的认识,但环境行为的习惯和氛围就相对较 差; 环境伦理观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意义的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技能较差,没有解 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在环境行为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环境行为,但在处理 “涉及他人的环境行为”时,表现出一定的惰性;而在对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 调查中,明显发现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 通过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应 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第一、多方面开展高师院校教师环境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二、明确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目标;第三、掌握高师院校学 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四、采用适合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 展环境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第五、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环境素养评 价。总之,学前教育专业的环境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这需要社会 各界的积极参与,恰当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环境教育, 在提高学前教育专 业学生的环境素养的同时也为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作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环境素养,现状调查,对策 ii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environment literacy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e party s 17th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proposed that a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so that people will live 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in a civilized way. under the call of this spirit, mor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adults educatio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with few research result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should be open to all the ages” and preschool stage is the early childhood enlightenment perio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it is the prerequisite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must possess a certain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o train professional teachers for early childhood, so it is imperative for pre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on one hand,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ends; on the other hand, as a future worker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e conducted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with the beliefs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normal education first” and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start with children” .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preschool majors has been comprehended in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the data wa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software spss13.0. the surveys showed that: students have good basic and common- sense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not quite complete, especially the specific and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environment is not good enough and the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mong different grades are basically fair; students have high attitudes and awareness towards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no custom or atmospher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 the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any students lack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sustainable iii development and their sen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weak; 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poor skill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have no ability to solve re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ents perform good person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but when dealing with “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related to others” , they have displayed a certain degree of inertia; in the surveys for the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obviously, school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hrough the status analysi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firstly, variou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eachers from norm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econdly, the goals should be cleared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irdly, the main conten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mastered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ourthly, appropriate approach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ifthly,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be evaluated. in brie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major environment literacy enhancement has heavy responsibilities. it is need community positive participation, by many kinds of ways and mean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le enhances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majors environment literacy also to enhance all the people environment literacy appropriately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tatus survey, measure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1 第一章 引 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自 2 0世纪 6 0年代兴起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已日趋成 熟,然而,一直以来环境教育都是集中于中小学、大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对 幼儿园以及大学的具体某一专业却是关注甚少,事实上,学前阶段的环境教育也是 环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环境教育的启蒙时期,所以幼 儿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环境素养对其成长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环境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 环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而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阵地之 一,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加强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就势在必行 了。 所以,笔者基于对这一现实矛盾的理解,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即:学前教育 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 的现状和特点, 找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的形成过程与环境教育实施中所存 在的问题, 并将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探索加强学前教 育专业环境教育的正确对策, 不但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 为未来幼 儿环境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也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质量和全体师生的环 境素养。 (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环境之间曾经那般和谐共处的景象已 不复存在,环境教育理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矛盾之上而兴起并发展的。一直以 来人们的目光大部分都集中于大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理论研究, 而对于学前环境教育 和学前教师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造成了幼儿环境教育从教育目标到教育 内容都相对混乱,没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个矛盾则要求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 多的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想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必 须从娃娃抓起,因此本研究力求能够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发展特点, 在已有的环境理论的支撑下, 结合环境素养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学前教育专业 环境素养的提高,和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此外,学前教育本属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2 于教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 笔者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扩展教育学的研究领域能够有 所贡献。 2 、实践意义 首先,学生环境素养调查是实施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在校学前教 育专业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情感态度以及环境行为等的调查,我们可以 简单了解高师院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实施的现状,经过分析问卷,总结结论 提出更好的实施途径,为高师院校提高环境教育能力与效果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环境教育有助于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 在绿色幼儿园还在探索阶段,还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而高师院校的学 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的基地之一, 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 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素养是幼儿园环境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再次,幼儿教师环境素养的提高对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有辐射效应。幼儿教师 环境素养的提高除了直接影响到幼儿之外,它也会成为一条无形的连锁,像多米诺 骨牌一样形成连锁反应,比如,教师影响幼儿,幼儿影响家长,家长影响朋友和同 事等等,这也会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 ( 一) 环境教育的研究情况 1 、国外环境教育研究 国外环境教育兴起较早,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 咔逊对 环境危害及现代环境问题的阐述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较为 全面的阐述了当代环境问题: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活动,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 和化肥,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影响了当代人类乃至整个人类未来 的生存与发展。从而,这场由她发起的有关环境危及的激烈讨论,就成为了当代环 境教育的开端。 2 0 世纪 7 0 年代,英国环境教育学者亚瑟卢卡斯为了理解环境教育的主旨要 求,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 概念问题与课程含义中提出了他的著 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在卢 卡斯看来,模式中的环境教育三个层面似乎都不能单独实现环境教育的总体目标, 只有当这三个方面结合一体,才能实现个人在环境素质上的综合发展。英国国家课 程委员会 1 9 9 0年颁布的课程指南 7 : 环境教育中指出: “环境教育可以被认为 由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关于环境的教育( 知识) 、为了环境的教育( 价值 观、态度、积极的行为) 和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的教育( 教育资源)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3 1 9 8 0年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学者拉塞尔林克在在悉尼出版的调查报告澳大 利亚的环境教育中指出: 环境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基本目标的核心在于 对人类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意识,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的实质与含义; 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关注; 对环境保护的个人贡献及责任的承担。 林克认为: 环境教育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他指出: 环境教育只有在认知目 标和情感目标的共同发展中才可能有所成就。 1 9 8 0 年, 美国学者哈洛德阿亨格福德在环境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 贡献: 他与同事们制定了环境教育课程目标,并且对环境知识、态度以及行为等进 行了分类,不懈地使之作为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基础,以及他们为美国环境教育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9 9 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 l世纪议程( a g n e d a 2 1 ) 为世界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南。大会期间,非政府组织论坛( n g o f o u r m ) 广泛讨论了环境 教育的发展,签署了一个“关于为可持续社会和全球责任的环境教育协议书” ,进 一步指出了未来环境教育发展的 1 6 个原则。协议书要求: “在今后三年中,各国政 府应努力更新或制订计划,将环境与发展作为跨学科的教育问题融入各级教育。 ” 2 0 0 2年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强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因素,要运用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 综上所述,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无论是在理 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 的兴起与发展。 2 、国内环境教育研究状况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教育迅速发展。1 9 9 4年 3月 2 5国务院第 1 0次常务会议,讨 论通过了中国 2 1 世纪议程 ,即中国 2 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这个 重要文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是 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为环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了 良好的氛围。9 0年代以来,环境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并逐步引起了基础教育界 的关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对环境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明确要求和系列管理。许多 环境教育中心、基地相继成立,环境教育的国际合作大大加强,绿色学校的建设不 断推向深入。对于中小学环境教育而言,应该特别提出的是 2 0 0 3年,这一年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4 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明确规定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 高二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 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紧接着在这一年的 1 2月,教 育部正式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环境教 育课程标准,是实施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 保障。 文件精神下发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环境教育发展得非常迅速,全国各地各 级师范院校开设了许多门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 环境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 展的趋势都对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马桂新主编的环境教育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教育的概念、任务与目标; 环境教育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环境教 育实践活动;环境教育评价等内容。该书对环境教育下的定义强调关注教育与可持 续发展的深层关联: 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在愉快学习 和健康成长中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技能, 使受教 育者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人类内部的资源分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为在全 世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发挥潜能、做出贡献的一种新型教 育科学。 该书提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人们应该在各种场所, 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努力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非正规教育。 这些论述为我国环境 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环境教育的理论方面,祝怀新博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撰写的环境 教育论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在概述中祝怀 新提出的“以一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 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 都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祝怀新还强调: 只有学校发挥整体教育功能,才能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也正是在对环境教育的这 一性质的理解基础上, 当环境教育不再停留在把环境知识和技能传授作为唯一目标 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学校才能够应运而生,绿色学校的地位得以确立并为 人们所接受。因而环境教育论对学校环境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李久生的环境教育论纲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几个结合:环境科学与教育科学 结合,横跨文理学科体现了本研究从内容到方法的综合研究特色;纵向研究与横向 研究结合,兼顾了中外环境教育历史也并蓄了各学科的环境教育视野;环境教育理 论研究与环境教育实施案例研究结合, 体现了作者高层学理建构和基层事理探索的 双向关注;西方环境教育与中国环境教育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 实践的前沿了解和对本土化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本书的第一二部分对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5 内外环境教育的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研究相对较早,并且涉及面广,提出 了许多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我 国环境教育则起步较晚,很多教育理念,模式,途径在初期都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 但是在借鉴国外理念的基础上也有不少环境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 境教育理念和适合我国教育的教育途径及模式。 (二)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研究综述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所以师范教育在国环境教育体系中 就必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曾经说过:师范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盛衰”的大事、 “师范教育可以 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 ”由此我们足可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我国 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决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 不就是关系“国家前途盛衰” 吗?所以,加强师范院校环境教育是国家发展之需 要。 1996 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 行动纲要 ,其中第 2、6.3 条明确指出, “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 课列为必修课程” 。 娜威政府规定应使所有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环境知识, 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 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 美国政府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人,渗透到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中,并将它纳 入师资培训的计划中。 马桂新教授在环境教育学 (第二版)第四章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环 境教育的情况中论述了大学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的现状, 并提出了高校进行环境 教育的多种途径。 孙方民教授在环境教育简明教程中的第六章第四节“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的 途径”中提到“在师范院校中开展环境教育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在相关学 科教学中渗透环境科学知识、技能及环境道德教育。二是开设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 修课。三是利用活动课或课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环境教育” ,在这本 书里,孙教授提到了以下三种方式:1、学科教学渗透。2、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 3、开展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2001 年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杨阿莉在其题目为“高等师范院校 环境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的毕业论文中为高师院校进行环境教育提出了很好的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6 策与建议。 2005 年湖南师范大学的高晓清、刘湘溶、白解红、周晚田等人发表了一篇文 章“师范院校环境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 教学对于实现环境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主要是介绍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 上,依据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原理、系统论原理、环境教育的学科特性和师范院校特 点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与开放性行为教学模式” 。 2008 年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地理专业的姚海燕在其毕业论文“面向可持续发展 的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研究”中主要论述了在高校进行环境教育专门设课。 综上所述,关于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文献资料当中,大都集中在研究高师院校 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还有一些是研究课程模式,分专门课程设计和 在各科中渗透, 但很少有针对高师院校中的某一专业进行环境教育方法途径等进行 研究的。 因此笔者在拜读众多前辈的的研究成果之后提出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 行环境素养调查,病提出对应的环境教育策略。 (三)环境素养的相关文献综述 现代环保运动起源于西方,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literacy)的概念最初是由 美国学者 roth于 1968 年提出的, 当时宣传媒体普遍认为环境污染是由那些环境盲 (environmentalilliterates)造成的,roth 便提出如何辨认有环境素养的公民,由此提 出环境素养的概念。 197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认为 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以下特征:(1)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2)对环境问题了解 并具有经验;(3)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4)具有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 能;(5)参与各阶层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 1984 年 hungerford 等人调查了美国环境教育学者对环境教育课程的看法,结 果认为当时学校的环境教育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环境行为技能的教学,这种环 境教育不易达到培养具有环境素养公民的教育目标, 并认为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有 能力而且愿意对重要的环境问题采取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1990 年定为环境素养年(environmental literacy year),在 其出版的环境教育通讯联结(connect)中以全人类的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for all)为题,对环境素养曾作过下列描述:全人类的环境素养为全人类提供 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动机,以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并 有助于可持续的发展。 可能由于环保宣传的导向作用(如廖汉生在 1983 年 12月 31 日的第二次全国环 保会议上就较早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说法),也可能是由于翻译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7 原因,我国环境素养的提法比较少,而对环境意识的提法比较多,例如在中国期刊 网上,到 2009 年 4 月为止以“环境意识”作为题名的文章有 973 篇,而以“环境 素养”作为名题的文章仅 19 篇。 1999 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素教授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余新教授发表一片 题为“教师环境素养水平亟待提高关于北京市教师环境素养的调查”的论文, 这算是比较早的文献资料了, 在这篇文章中二位对北京市不同类型的中学教师的环 境素养进行了环境意识的现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参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及活动情 况、对于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的法规和环保机构了解的情况、对学校环境教育的认 识和看法等等几方面的调查与研究。 2002 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黄朝恩,博士陈燕剑,以及硕士王淑芬、 洪肇呈联名发表的“国民中学师生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教育需求研究”为我在问卷总 结与分析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003 年朱群芳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片题为“建立环境素养的新概念” 的文章,她认为环境素养包括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伦理、环境技能、环境行 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简历环境素养教育的建议。 2003 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的陈德权和娄成武在东北大学学报上发表一篇“环 境素养评价体系与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的文章,他们结合国内外环境素养的研 究成果,指出环境素养的概念应主要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意识 3 方面,并 具有 3 个特征。以此为基础,注意相关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出 3 级 4 层的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应的数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文有助 于人们重视环境素养及其现代研究方法的构建与应用,增进交流,促进环境素养的提 高。 2008 年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系的隋幸华与郭志敏发表的“大学生环境意 识调查及分析”论文:通过调查可见,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比较强,但环境知识不足, 保护环境的行动不力,有必要通过开设环境课,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等手段,培养当 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综上所述,现在专门研究环境素养人的还很少,大都集中于研究环境素养的概 念鉴定及其内涵,而对于环境素养的现状调查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多,而对于高师院 校的某一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素养的现状调查更是少见, 笔者在研读了上述材料之 后提出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的现状调查, 为环境教育的做细做好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创新点 首先, 本研究弥补了学前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研究的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8 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学前教 育专业环境教育研究寥寥无几,而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在整个环境教育 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素 养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理论创新性 本研究在学前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基础理论内容的探讨上,抓住了环境教育理 论,环境素养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三个方面,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的针 对性,其理论内容整合具有创新性。 再次,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本论文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三所高等师范院 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学 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一些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教育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使环境教育专业化, 使学校环境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这相对于国内同类研究也具有 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检索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教育 学、环境教育、环境素养研究、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及环境素养等相关的论文和书 籍,并进行分析类比,吸收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盲区,撰写出本研究的 文献综述;同时还搜集了一些关于问卷设计、调查及数据统计的一些相关资料,笔 者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问卷调查的相关内容及技巧。 2、问卷调查法:笔者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问卷调查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后,编制了一份“高师院校环境素养现状调查”的问卷,发放、回收、分析得出结 论,提出问题,最终提出建议。 3、比较研究法:在问卷分析过程中主要会用到该研究方法。结合问卷结果对 各个师范院校学生环境素养进行比较,对一个学校的各年级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 论,对加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9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 ( 一) 国外环境教育相关理论 英国环境教育家亚瑟卢卡斯 1 提出了对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的 “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即“关于环境的教育” 、 “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 境的教育” 。这个模式生动的体现了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以及教学目标。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注重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也就是环境 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众多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基本形式; “在环境中的教育”则 是强调把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将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它强调学生 的参与和体验,这也就是倡导实践教育与开放式教育,是研究式学习的前身; “为 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其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环境情感, 帮助其逐步树立起关于环境的正确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最终形成有利于环境的行 为和生活方式。 美国环境教育家 h . r . 享格福德等人,针对环境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等研究提出 了一套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目标体系 2 。h . r . 享格福德等人认为环境教育目标应划分 为四个层次:生态学基础水平、概念意识水平、调查和评价水平以及环境行为技能 水平。其中环境识别能力和环境行为作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时间亨格福德的 这套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目标体系成为了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参考依 据。在此基础上,紧接着亨格福德等人编制了一份中学环境教育课程大纲,并按 照其设想,环境教育可以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也可以渗透到现有的各科课程之中。 这一课程大纲被联合国推荐给各国作为发展中学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参考。 美国环境教育家罗伯特e 罗斯( c h a r l e s e . r o t h ) 3 提出了一套环境教育概念 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罗斯提出“环境素养” , 一词,澄清了环境素养的内涵与 概念,这便是人类对待环境的新态度,要让每个人具有环境素养,像科学素养、 语文素养那样,人人都要具备,并且这种素养要高,要付诸于行动。罗斯还指出 环境素养包括知识、意愿、能力、行为与责任以及人对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觉 知和欣赏。这就具备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等等的雏形,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位 民众具有环境素养,而内容则是培养人们的环境能力与环境行为。这种模式,改 变了环境教育从以往的环境破坏的悲惨讯息着手, 扩大了环境教育的思考模式与实 1 a . m . 卢卡斯. 环境教育课程a .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中译本第 3 卷) m .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 9 9 5 2 h r 享格. 福德等著,翟立原译. 中学环境教育课程模式 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9 9 1 3 祝怀新. 环境教育论 m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0 0 2 . 9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10 践范畴,企图整合所有知识、技巧、情感与行为,用积极正面、令人愉快的心态认 识环境、感受自然,试图全面改变人的价值、行为,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 ( 二) 我国环境教育相关理论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教育家在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对深化 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环境教育的行动纲领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化有着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环境教育的理念 及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 环境教育目标的研究:马桂新教授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环境教育的目 标, “环境教育应把目标集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和环境技能的掌握上,让环境意 识去支配行为,最终使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史万兵教授认为中国环境教育的目标 应与国际接轨,国际环境教育领域已公认为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的环境教育 目标,即培养公众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因此,史教授 认为, 我国环境教育目标应确立为在环境知识的获得和处理环境问题技能的掌握的 基础上,形成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的环境意识。李锁华从生态伦理学的 角度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他认为,道德观的转变时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应通 过环境教育实现从人类沙翁主义价值观向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的转变。 环境教育内容的研究:在徐辉、祝怀新主编的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指出: 环境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当包括对环境及其问题的意识、对环境状况及 环境知识的理解( 、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技能和对待环境的价值观与态度。换言 之,环境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环境意识、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 度四个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环 境意识,以便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关心地球环境,为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全球协调一致考虑环保策略而做出贡献 4 。朱卉强调环境伦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 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和规范体系的构建应在大胆吸收和借鉴现代西 方环境道德文明的成果的基础上,尊重、珍惜、发掘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伦 理资源,使之契合进现代生态文明中,以使环境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同时又具有本土 化的优势。 环境教育途径的研究:余谋昌认为绿色学校是一种新的环境教育模式,是环境 教育的有效途径。绿色大学表现了环境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此外环境教育专家教 授马桂新也提出了自己的环境教育途径,她指出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六大形式, 分别是:多学科渗透型、跨学科交叉型、综合性学习型、核心主题型、户外活动体 4 徐辉, 祝怀新. 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 0 4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11 验型、地区实践型以及独立体系型。通过这六种形式,可以全方面实施环境教育, 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环境情感态度与行为。 二 、有关环境素养的理论 ( 一) 环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工业革命后,在征服自然的观念驱使下,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 空前的程度,甚至达到或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造成人与环境关系的尖锐 对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 0 世纪 6 0 年代现代环保运动兴起并快速发展, 人类在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诸如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环境素养等等词 汇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环境素养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e 罗 斯( c h a r l e s e . r o t h ) 提出的, 当时绝大部分人认为环境污染是由那些环境盲造成的, 因此罗斯提出如何辨认有环境素养的公民,提出环境素养的概念 之后环境素养多次被国际环境会议提及并加以论证和发展,1 9 7 8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在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 认为有环境素养的人具有以 下特征:“( l ) 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 2 ) 对环境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 ( 3 ) 具有 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 ( 4 ) 具有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 5 ) 参与各阶层解 决环境问题的工作; ” 5 1 9 9 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定为环境素养年,在其 出版的环境教育通讯联结( c o n n e c t ) 中以全人类的环境素养(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i t e r a e y f o r a l l ) 为题,对环境素养曾作过下列描述: 全人类的环境素养为全人类 提供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动机,以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 并有助于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大陆正式出现环境素养是在 1 9 9 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教育 学院对北京市中学教师进行的环境素养调查中使用了“环境素养”一词 6 。时至今 日很多学者都在厘清这个概念、明确其内涵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人们对它的理解也 有着诸多不同的观点。 笔者在理解诸多环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后更偏向于朱群方老 师对环境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具有欣赏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对自然和社会环 境知识的充分认知;具有环境伦理观和生态哲学思想; 掌握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 技能;这些环境意识和行为已成为一个人的日常修养,形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 7 5 r o t h e h a r l e s e . e n v i r o r n e n t a l l i t e r a c y : i t s r o o t s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d i r e e t i o n s i n t h e 1 9 9 0 e r i e c l e a r i n g h o u s e f o r s c i e n c e ,m a t h e m a t i c s ,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