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家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家本位”的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的 底色。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1 9 世纪末,这样一个维新纳新的时代,作为前 现代社会重要标志的家族被当作现代的障碍而受到猛烈的抨击。在思想界, 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相继撰文以笔为旗向古旧的家族发起 猛攻。 感应着时代思潮的变迁,又亲身体验着封建大家族内的黑暗、冷漠、倾轧, 中国现代作家包括鲁迅、巴金、曹禺、老舍、靳以等开始以自己细致而深刻 的笔触伸到大家族的角角落落去揭示隐藏其中的腐朽、窒息与病态。在写家 族衰败的同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写到“叛逆者出走”这样一个事件。离家 出走是那一个时代作家们的共同信念,是他们自身在躬行的实践,也是他们 为叛逆者寻找到的救赎之舟。通过文本的细读可以具体区分以下三种形式的 离家模式,其一是在五四话语盛行的年代里家中的觉醒者为了寻求个人婚恋 的自由,为了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事务而强烈地要求走出专制的家庭;其二 是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为了奔赴革命而逃脱家庭甚至以家庭为敌的;其三是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知识者要求走出家庭奔赴前线,可以称之为弃家救国模 式。“家”成了漂泊的起点,三种不同的离家模式带来了对家的不同认识, 更新着中国人的家庭观。 离家后的知识者大都进入到社会中或从事于教育,或投身于革命、抗战 之中,开始了人生的漂泊状态,后来大多数人还是结束了这种漂泊状态,开 始寻找自己的归宿,在此他们或者找到了传统文化,回归到自己所摒弃的老 路:或者在对人民国家的认同中找到皈依,从家出发的几代知识分子是 在飘泊求索中度过的,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一部漂泊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 他们寻求的艰难。 关键词:家族出走救世情怀归“家” a b s t r a c t t h ef a m i l yw a st h ec o r n e r s t o n et h a t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s o c i e t y ,”f a m i l ys t a n d a r d t h ec u l t u r e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b o t t o m c o l o r w h e nt h el i i 哟r i c a lw h e e la d v a n c e dt o1 9 e e n t u r y se n d s 。t h i sk i n do f r e f o r mb r e a t h e di nf r e s ha i rt h et i m e ,i n 矗o n to f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t h e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f a m i l yw a s 缸e a t e da st h eb a r r i e ro fm o d e ms oi t r e c e i v e dt h ev i o l e n ta t t a c k i nt h ec i r c l eo f t h i n k e r s ,l t s o n ss u c ha sk a n gy o n w e i , l i a n gq i e h a o ,c h e n d u x i u , l id a z h a ow r i t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t oi n i t i a t eo n ea f t e r a n o t h e ra st h ef l a gt ot h ea n c i e n tf a m i l yf i e r c e l ya t t a c k s i n d u c i n gc u r r e n tt h o u g h tv i c i s s i t u d e ,a l s oe x p e r i e n c e di nt h ef e u d a lb i gf a m i l y b yo n e s e l fd a r k , i n d i f f e r e n t , w a se n g a g i n gi n f a e t i o n a ls t r i f e ,t h ec h i n e s em o d e m w r i t e r si n c l u d i n gl ux u n ,b aj i n , c a oy u , l a os h e ,t h ed e c o r a t i v el e a t h e rh a r n e s s t oa n ds oo ns t a r t e db yo n e s e l fc a r e f u la n dt h ep r o f o u n db r n s h w o r ke x t e n d e dt o t h eb i gf a m i l yp r o m u l g a t e sh i d e sw a sd e c a y e d , s u f f o c a t e sw i t ht h em o r b i d s t a t e w h i l et h e yw h i c hw i l t e dt h ef a m i l y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w r i t e ”t h er e b e lt o l e a v ei na h u r r y ”n e a r l ya si f b yp r i o ra g r e e m e n tt h i sk i n do f e v e n t l e a v i n gh o m e t ol e a v ei n ah u r r yw a st h a tt i m ew r i t e r sc o m m o nf a i t h , w a st h e i rd e e d , a l s ow a st h e ys e e k s f o rt h e r e b e lr e d e e m st h eb o a t a f t e rr e a d i n ga t t e n t i v e l yt h r o u g ht h et e x t sm a y s p e c i f i c a l l y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k i n do f f o r m st ol e a v eh o m e t h ep a t t e r n , i t so n ew a si nt h ea g ew h i c hw u s iv i e ww a si nv o g u ei nf a m i l y sa w a k e n i n gi n o r d e rt os e e ki n d i v i d u a ll o v ea n dm a r r i a g et h ef r e e d o m i no r d e rt oc a nf r e e l y 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s o c i a la f f a i rb u ts t i o n # y t or e q u e s tt og oo u tt h e d e s p o t i cf a m i l y ; s e c o n dw a s f o rr u s ht o w a r d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i nu n d e r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w o r d s i n f l u e n c et oe s c a p et h ef a m i l y “e nt a k et h ef a m i l ya st h ee n e m y ;t h et h i r dw a s t h ek n o w l e d g er e q u e s tg o e so u tt h ef a m i l ya tu n d e rt h e s i n o - j a p a n e s ew a r b a c k g r o u n dt or u s ht ot h ef r o n tl i n e s , m a yc a l li t a b a n d o n st h ef a m i l yt os a v et h e n a t i o nt h ep a t t e m ”t h ef a m i l y “h a s b e c o m et h eb e g i n n i n gw h i c hd r i f l s t h r e e k i n d sd i f f e r e n tl e f th o m et h e p a t t e mt o b r i n g t h eo p p o s i t ep a r t yd i f f e r e n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砸r e n e w i n gc h i n e s e sf a m i l yv i e w m o s to f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w e n tt ot h es o c i e t yw h e nt h e yl e f th o m e ,o r j o i n e di n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 t h es i n o - j a p a n e s ew a r , s t a r t e dt h el i f et o d r i f tt h ec o n d i t i o n , a f t e r w a r d st h em a j o r i t yp e r s o no rf i n i s h e dt h i sk i n dt od r i f tt h ec o n d i t i o n , s t a r t e d t os e e ko w nh o m et or e = t t l r nt o , 0 1 h a df o u n dt h ew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o t i st h e m , r e t u r n so l dr o u t ew h i c ha b a n d o n e dt oo n e s e l f ;o ri nf o u n dt ot h ep e o p l e - - c o u n t r y a p p r o v a l si nw a sc o n v e r t e d ,e m b a r k ss e v e r a lg e n e r a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f r o mt h e f a m i l yw 舔i nd d f t sa b o u ti ns e e k i n gt op a s s t h e i rl i f e p u r s u ew a st h eh i s t o r y w h i c hd r i f b m i g h ts t h ed i f f i c u l t yw h i c ht h e ys e e k s k e yw o r d :t h ef a m i l y ;l e a v e si nah u r r y ;t h es a l v a t i o nm o o d ; t u r no v e rt o t h ef a m i l y ” 2 离家:逃离铁屋子的梦魇 论中国现代叙事型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离家 引言 家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自宋代起,家庭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 社会、政治形式的缩影。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家族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最重 要的特征,中国是一个“家族文化”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家,日本学者稻叶 君山认为,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屏障,其坚固性甚至比万里长城有过 之而无不及。“家”已经内化、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前提, 组构着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与家族文化的稳固性相伴随的是家族伦理的严 格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被严格而细致地规定着,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天无二日,家无二尊”,“父者,子之天也”( 孔子家语本命解) ,从 而奠定了家庭中自上而下的家长控制关系。另一方面,成员间自下而上又被 规范为“孝”、“悌”,“孝”指的是善事父母,“悌”指的是敬爱兄长。共同 的血缘,共同的祖先崇拜使得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惊人的向心力,全力以赴以 求家族的繁荣昌盛,从而维护着家族稳固的生存。“家本位”是我们民族文 化最重要的底色,陈独秀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后,得出一个结论,西洋 人以个人为本位,而中国人则是以家族为本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将“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将它们作为人生的基本追求,光宗耀祖 是他们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家族要求它的每个成员为它而活着,显亲扬名 是每个男性子辈的义务,而“宜室宜家”则是对于家族女性最起码的要求。 传统社会不提倡个人,他们只是为家而存在,不仅无个人观念,同时也缺少 国家观念。孟子日:“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 孟子离娄上) 。所谓天下之大,中国一人,传统观念没有现代国 家的概念,整个天下都被视为一个扩大的“家”。家庭就像一个巨大的网, 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凝固着这个民族的活跃情感。家族系统是传统社会这个 大系统的稳固基础,是中国文化几乎万劫不变的真正秘密所在。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以西方文化 代替传统文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家族就被作为传统的重要载体而受到强 烈的抨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对于所有拥护变革的人,传统家庭成为 直接的抨击对象。事实上,人们认识到,这种家庭制度是遍布中国社会各个 领域的权力主义的源头。” 1 1 1 9 世纪中叶,依托基督教造势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主张用集体生活代替围绕家庭的生活方式。 到1 9 世纪末,改良主义者对家庭的批判则更加直截了当,尤其是康有为在 大同书中倡导“去家界为天民”,指出“人各私其家”,从而“无从公养 全世界之人”,而且“一家之人,亦为家长所累,半生压迫,而终不得自由。” 对此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大同书“全书数十万言其最要 关键在毁灭家族。”曾经活跃于2 0 世纪初期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排斥国家, 还反对其它任何形式的束缚,包括封建伦理、家族,以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和平等。比如汉一在1 9 0 7 年第7 期天义报上发表毁家论,认为:“欲 开社会革命之幕者,必自破家始矣。”鞠普在新世纪上发表的毁家潭 一文,认为:第一,家庭是可恶之源;第二,家庭束缚自由;第三,家庭造 成不平等:第四,家庭妨碍进化。真正对家庭的批判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势 力的应该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以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为 主要阵地向古老家族发起猛攻。 感应着时代风潮的风起云涌,又真切地体验着封建大家族内的封闭窒 息、尔虞我诈,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目光聚焦在大家庭里,在现代 文学史上掀起了一场“审家批家叛家”的浪潮,鲁迅、巴金、曹禺、 路翎、靳以、老舍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家”成了沉潜在他们生命里一 段最为尴尬与不堪的记忆,是一间窒息几近毁灭的铁屋子,成为一种设置在 暗处的时隐时现的与生命纠结在一起的关乎死亡的意象。鲁迅说“礼教吃 人”,巴金也指出“旧家庭是渐渐的沉落在灭亡的命运里面了我不能忘 记甚至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唯】在他们的笔下,“家” 是一架巨大的吃入机器,吞噬着年轻子辈的生命,此时的子辈已沐浴过新思 潮,接受现代教育,因此要反抗这种生命个体被吞噬的命运,就要从家中逃 脱,“出走”是一种告别“家”,开始寻找自我的救赎方式。出走的故事不仅 2 存在于文本的叙述中,而且还是那一代知识分子自身在实践的行动,从“走 异路,逃异地”的鲁迅,到“甩掉大家庭可怕阴影”的巴金等诸多作家以及 他们笔下的叛家者们都是以无传统负累的方式反抗传统的生存模式,他们追 求新生的意念非常坚定。“出走”并不仅仅是从“家”而到“社会”的简单 位移,而是对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家族文化的大反叛,出走者以其 卓然独立的姿态宣告了新的行为模式的产生,以及新的历史主体的出现。离 家出走是一次成年礼,是中国由传统融入现代的必经之途。对于“家”的怨 恨以至绝望是促使年轻一代出走的直接动因,并且由于社会主题的变迁, “家”在作家的视野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据此可以区别出几种不同的离家 模式;随着出走者的足迹,可以进一步洞察他们走之后对职业的选择,对人 生道路的探寻,从而探明那一带知识者的心路历程。 一、离家:漂泊的起点 “家”是祖先的所在地,是个体身体与灵魂得以自在栖居的基本形式,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家:“处也,从”。“家”是部族祖庙 所在地,以共同的祖先崇拜连接着具有血缘关系的各个氏族。近代以来,在 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接受冲击着他们的各种外国思 潮,进而对“家”进行再审视,特别是五四先驱们。曾在东京学习法律和政 治的吴虞发表于1 9 1 7 年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认为家长制是 专制政治的基础,提倡孝道使人们习惯于盲目服从: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胡适的白话诗我的儿子直指父子伦理,提倡平等健康的父子关 系,鲁迅我之节烈观批判腐朽的贞节观念;陈独秀总结东洋民族的以家 庭为本位造成的四大恶果:“一日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 意思之自由:一日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 如尊长卑幼同罪异罚之类) ; 一日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州习以上的批判都是从个人视角来立论 的,强调的是家与个人的对立。中国的“家”不仅压制个人的自由、损害个 人的尊严,而且逐渐成为“国”的对立面,“家本位”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只 将眼光放在一己的家中,而不能走出家门,尽一个国民的义务。中国现代作 家痛心疾首地感到“家”的魔影像金箍一样时时规范着国人的灵魂,所以才 会有那么多的叛逆者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由于受社会思潮、时代主题的影 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大致出现了这么三类离家模式: 1 、生命话语一青春期渴望成长的离家模式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巴金的激流 中的觉慧与淑英、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蒋纯祖都是在五四思 潮的感召下,逐渐觉醒并逃离家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中国人封 存已久的青春,使他们意识到是青年就有青春。五四先驱们赞美青春,并各 自阐释自己对青春的理解,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 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 泼之细胞之在人身。” 4 1 最具青年文化气质的郭沫若认为:“青年的性质,偏 于进取,在老成者视之,自不免近于狂。青年的心地洁白无染,有好些俗套 的行为在所不屑,在世故者视之,自不免于狷。”【5 】因此说“对青春的赞美和 讴歌与青年本位意识的出现有关,这一切都表明,尚古崇古的中华民族 正在形成一种。纳新维新的时代风尚。” 6 1 在家中,主人公觉慧时常会 说的一句话是:“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 争过来”,【7 l 这句话在文中经常出现,被当作立志的信念、前进的动力以及疗 伤的良药。仔细考察一下会发现,这些出走者的年龄都在1 6 - - 2 2 岁之间, 蒋少祖是在1 6 岁离家到上海的,高觉慧离家时1 8 岁,因此他们的离家又表 现为青春期的叛逆冲动。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古尔德认为人的发展要经历一系 列的转换过程,其中1 6 1 8 岁为青少年期,此时期希望获得自立,开始 离家,追求与同辈团体的密切关系;1 8 - _ 2 2 岁为晚青少年期,特征为不再 被家人教导,继续维持与同辈团体的密切联系。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青 年却被规范在种种的戒律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终于“使人 在一级一级的制驭下,在一级服从一级的思维惯性下丧失自己的人格,丧失 作为一个人的资格。柳正如老舍指出的那样,中国人一出生,便是长满 胡须的老人,都是“出窝儿老”。五四运动借助于外来话语资源,使叛逆成 为事实。个性主义使他们看清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我”不再是从属于任何 权威或者既定道德的奴隶,而是一个“独立”、“自立”的个体,“我有手足, 4 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9 】充分代表了那一 代人追求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呼声。作家意识的觉醒必然会带给他笔下人物的 觉醒,鲁迅让他笔下的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 权利l o 】的个性宣言,对自我的肯定必然会带来对外在束缚的否定,在这一 系列的束缚中,家庭及家族制度是最严重的因而受到最猛烈的抨击。在“家” 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祖辈和父辈背靠着强大的父权制文化,有效地对子 辈进行控制。在传统的家庭中,“子女为父母私有财产,生杀由之,子女对 父母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否则就是有罪;而子女不能对父母有任何反抗,社 会对于家长的专制和特权毫不干涉。”【l l 】“父为子纲”、“长者本位”的伦理 道德不仅压制了子辈的天性,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其生命活力,子君、觉慧等 人都是铁屋子里的觉醒者,他们奋起抗争要砸碎这吞噬他们青春和生命的铁 屋子。 个性解放是子辈用以对抗家庭的最大口实,而此时的个性解放主要是指 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婚恋自由,再一个是个人参与同辈团体活动的自由( 此 时期主要是指学生的请愿、集会、结社等活动) 。五四时期最大的贡献在于 “个人”的发现,个人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与自由,曾被鲁迅称之为“这是血 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1 2 1 但是封建包办婚姻却依据家长意志、遵 从门当户对的原则,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意见,因此造成了婚姻悲剧、加剧了 男女间的不平等。据潘光旦1 9 2 7 年的一份调查问卷表明:有9 9 3 的人反对 包办婚姻。当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人,不在少数,其中轰动一时 的是湖南赵五贞的自杀事件。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她们通过对生命 的否定,否定了一个命定式的女性规范,完成了那个大写不字,她们以 死拒绝了女性注定要做出的承诺。”d 3 1 通过否定生命来拒绝被包办的命运的 方式是坚决而悲壮的,同时又是极端的。另外一种更积极的途径是从家中出 走,子君为了与涓生结合,勇敢地逃出了旧家庭,田亚梅为了对抗保守的父 母,也毅然上了心上人陈先生的车,淑英在琴、觉民的帮助下终于逃出了家, 逃离了那场包办的婚姻,鸣凤的自尽是觉慧出走的重要原因,此时爱情的诅 咒功能充分显现出来。巴金对封建包办制婚姻的思考与控诉主要通过三类女 性完成。其一是以鸣凤、婉儿、薏表妹等人为代表,她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生 命来献祭,成了最道地的牺牲品;其二是以淑英为代表,以“出走”拒绝做 牺牲品的命运;其三是以觉新继母、三婶、四婶、五婶等最广大女性为代表, 她们属于传统女性,麻木地认同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会有一天在色衰、无子 等借口下被冷落一旁,了却残生。通过三类女性的命运展示,巴金向读者说 明唯有走出家门,才会有新生的希望,否则就到了引颈待戮的末日。当时的 进步青年都把婚恋自由看作人格独立、意志自由的重要标志,为实现婚姻自 由所作的抗争成为他们向封建家长进行复仇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爱 情的工具性特点是如此突出,“对奔向新前程的孩子们来说,它是信念,旗 帜,屏障,是射入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是社会和政治进化乌托邦的情感对 应物,唯独不是爱情本身。”【1 4 】这样家族成了婚恋自由的最大障碍,封建家 长不仅无视他们的情感诉求( 比如觉新与梅的爱情就被双方父母故意压制 了) ,甚至还无耻地侵占他们的情感对象( 比如冯乐山企图娶鸣风为妾) ,“家” 被无限妖魔化,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出爱情的战斗性。 追求婚恋自由被当作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但这不是唯一内容,另一重 要内容是青年一代强烈要求参与到社会事务与现实运动中,而家族的束缚与 他们的涉世冲动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中,由于自然经 济和家族制度的存在,青年人只被困守于狭小的范围之内,他们从父辈手中 获取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别人合作。“他们活动的空 间基本上是自然的、有限的、固定的和非流动的,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物 质和精神的联系。”【1 5 l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 青年群体才逐渐产生出来,随之衍化出青年文化。此类新人逐渐淡化了“安 土重迁”的观念,抛却了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他们不用在历史的脉络感 中寻求自我实现。同时又在知识分子“感时忧国”优秀传统的影响下,青年 一代强烈要求自己走出家门,远离父辈,参与到同辈团体的活动与社会的变 革中,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父辈的意识是格格不入的,此时新旧两种观念的 冲突是十分明显的,传统的中国人生活于“一个具有自然性质的熟人社会, 他们首先隶属于特定的家族和宗族”,因此“他们所拥有的空间观念具有浓 厚的乡土性和草根性”,【1 6 】他们讲究的是“父母在,不远游”以及个人对家 族的义务,而且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所有价值观的堡垒,是社会秩序 6 得以安定的基础。封建家长阻止子辈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是为了家族、社会 秩序不会发生变动。冰心在斯人独僬悴中讲述的是颖铭、颖石两兄弟积 极参加学生的爱国运动,却被父亲关在家中,只能发出“斯人独憔悴”的悲 叹。家中觉慧参加学生的请愿活动,被祖父勒令在家不得外出。后来与 进步青年一同办刊物,被查出后只得改名秘密进行,青年学生的进步活动被 家族之父与政治之父同时镇压着。财主底儿女们中是这样来介绍蒋少祖 的离家的。“他十六岁便离家到上海读书。这个行动使他和父亲决裂。在这 样的时代,倔强的被新的思想熏陶了的青年们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们决裂。”【1 。q 对“父家”的怨恨是促使他们离家的最大和最直接的诱因,背叛父辈, 逃离家门成为那个时代的潮流,引领无数进步青年走向社会。 封建大家庭不仅依据家长意志剥夺了子辈们的爱情自由,而且还将他们 限制在“家”的栅栏结构中,阻止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这样“家”就成 了青年们个性解放的障碍,是专制的代名词。反抗家的程度直接关系着他们 的个性解放的程度,从家中出走昭示了子辈的精神独立,是一次成年礼。从 五四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封建家族的专制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非常流 行的主题,从以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在批判家族时着重强调的是存在 于家中的新旧两种文化、观念的对立,也是两种生命话语的冲突。 2 、革命话语特定时期奔赴革命的离家模式 当“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集中代表五四思 想解放成果的个性宣言还没有消去它的余音的时候,却有更进步的作家号召 人们“应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lg 】这样,革 命文学成功地取代了文学革命。“革命”是2 0 世纪中国的历史,也是思想文 化界的一个重要概念。“革命”话语在本土化意义( 以暴力的政治手段造成 皇权更迭,合乎天义民心) 与外来意义( 政治及社会制度的变更,也指世间 一切事物变化) 相结合的语境中产生了与真理接轨的神力,从而获得知识分 子的集体认同,使得“中国在世界革命中被定位,在革命之窗中返照自己, 寻找自己的将来。整个世界被笼罩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现代观 念中,对中国来说,似乎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传统的耻辱,一跃进入现 代之途。”【l 明在本文叙述的范围之内,笔者无意于探索“革命”话语的复杂 7 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相关概念、思维方式,而是要在“革命文学”这个层面 来展开对“革命”的阐释,郭沫若说:“每个时代的革命一定是每个时代的 被压迫阶级对于压迫阶级的彻底的反抗。”叫革命产生于对社会不公的声讨, 其目的在于寻求正义、公理,颠覆既有的社会秩序。本部分叙述的范围是指 2 0 世纪中后期至3 0 年后中期占据文坛显赫地位的革命文学,作家在创作中 宣传革命思想、表现革命内容,五四个性话语被置换成革命话语( 或阶级话 语) 。 在五四话语支配下的家族审判中,家族主要被当作了个性解放的障碍, 以其腐朽的专制性规趋着人们的言行,剥夺个人追求幸福和尊严的权利,叛 逆者从家中出走主要是为了维护现代人格意识。在“革命”话语中,“家族” 仍然没有退出审判席,作家们用新的论据来论证“家”的非法性,代表作品 有丁玲田家冲、茅盾蚀,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白薇的打出幽 灵塔等。“家”与革命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家”阻碍青年人走上革命的道 路,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选择;其次,“家”本身就是应被革命的 对象,革命者在家中发现了剥削阶级的存在( 即家中的统治者) 。总之,革 命话语观照下的家获得了更多非法性的罪证,逐渐由个性解放的障碍成为革 命的异物。 首先,“家”与青年人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家”的意识 与青年人的革命意识呈隔膜状态,家中的长辈以其不容置疑的权威阻碍他们 参与到革命活动之中。洪灵菲在流亡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父子对抗的故事, 父在子面前表现了强大的压迫性,子对父有莫名的恐惧。小说中的沈父反对 儿子走上革命之路,将参加革命看作是“索隐作怪,坠入邪道”,1 2 1 j 父子俩 人在思想上处于完全对立状态。沈之菲对于家的态度也是冷漠多于眷恋,在 他眼中,家庭是“废墟一样,残垒一样,坟墓一样”,家中有的是不能对话 的父母、旧式妻子,他不能忍受这样“恐惧的,搐搦的,悲伤的,被压抑的 生活”,要走上的是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当时的年代里, 像沈父这样的家长很多,他们不理解“革命者”的选择,并试图阻止他们走 上革命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革命话语的复杂性,在中国传统语 境中,“革命”就是叛乱,其“基本含义是改朝换代,以武力推翻前朝,包 括了对旧皇族的杀戮”,吲“革命”就意味着无休止的暴乱、残杀、秩序的 变动,对于生活于旧家族中的旧人物,这是他们所要反对的,他们所要维护 的是“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对于接受革命思潮洗礼的青年 人来说,“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革命成为他们对抗黑暗势力的重 要武器。在五四话语所呈现的新旧思想交锋上,新派人物又多出了一个砝码 革命。对于革命者来说,滞留家中,就是走上“一条是黑暗的,污秽的, 不康健的,到灭亡的路去的l ”而走上革命就是“一条是光明的,伟大的, 美丽的,到积极奋斗,积极求生的路去的! ” 2 3 1 家族与革命的对立是显而易 见的。 五四觉醒者在“家”中发现了旧思想、旧文化的代表,而革命作家在“家” 中却看到了一个剥削阶级的存在,他们在界定父辈时,首先强调的是其阶级 身份,丁玲田家冲中的三小姐将她地主出身的祖、父辈视作虎狼,咆 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与父亲李敬斋之间不是一般的父子对抗,而是阶级对 抗,“他( 指李杰,引者注) 厌恶并仇恨这乡间的黑暗的生活,并且以为大 部分的罪恶,应当落在他父亲的身上。”阱l 白薇打出幽灵塔更具体地写 出了胡荣生作为豪强士绅的无耻、残暴。在审视家以及父辈时,五四话语被 成功地置换成阶级话语,阶级视角是当时知识分子用来观察社会的法宝,据 此他们清晰地分出了“我们”与“他们”,“我们”处于社会最低层,任劳任 怨却也多灾多难,付出劳动却收获贫困;“他们”高高在上,坐享其成,二 者之间的对抗指向的是社会分配的不公。一旦把“他们”从“我们”中剥离 出去,“他们”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如残暴专制、暴虐贪婪、无耻下流等等, 最典型地体现在白薇笔下的胡荣生身上。在这部戏中,涉及到性别对抗、阶 级对抗,胡是该戏中剥削者的代表,他是农民的压迫者,又是女性的侵略者, 他先后玷污占有了萧森、骗娶了农家女郑少梅,后又无耻地调戏养女萧月林, 因此处于他治下的儿子巧鸣、女儿月林都将“家”看作“幽灵塔”,家庭成 了反动阶级的根据地,是应被革命的对象。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出走者多是从旧式的家庭中出走的,其间斗争的 焦点是父子斗法,而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为了革命,又有许多青年人从建 立在情爱基础上新式家庭中出逃,比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中的美琳, 9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中的素裳、叶圣陶倪焕之中的倪焕之等。五四个 性解放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便是个人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许多青年人如美 琳与子彬、素裳与徐大齐、倪焕之与金佩璋等都是其中的胜利者,但是“胜 利之后”,却发现新的问题不期而至。在追求爱情自由这个目的的支配下暂 时建立了同盟关系的逆子逆女们,当他们按自己的原则建立起新式家庭之 后,却不料真正的问题在“革命的第二天”瞄】出现了。因此不得不掀起“二 次革命”,卷入第二次离家狂潮中。比如倪焕之在与志同道合的金佩璋结合 后,却怎么也不能接受金佩璋被生活磨损的庸常,素裳也不能接受徐大齐作 为无聊的政客的现实,美琳厌弃了躲在象牙塔中不问世事的子彬,“革命” 对陷于情爱中的主人公们起到了召唤的作用,倪焕之离开金佩璋前往上海奔 赴革命,素裳爱上了“身上任何部分都隐现着一种高尚的人格”网的革命者 施洵自,美琳也选择了革命的若泉,对于很多入来说“革命则使他 们获得战胜情敌的菲勒斯”。【2 7 1 由此可以看出时代精神对人的陶铸作用,当 倪焕之、素裳等人历数爱人的缺陷时实际是对五四个性解放运动的检讨,“个 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2 8 】“个人主义”已经失去了作为建立男女同盟 基础的资格,而“革命”取而代之促使新同盟的成立,加速了人物情爱关系 的变更过程。可以说,个性思潮鼓动青年男女从父母的“i e l 家”中走出,“革 命”则促使了很多“新家”的解体,走出情爱编织的牢笼,走向革命的阵营。 革命总是与暴力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革命话语呈现中的父子冲突又多了 些血腥暴力的场面,比如在咆哮了的土地中火烧李家老楼的事情,打 出幽灵塔中胡荣生枪杀儿子巧鸣、女儿萧月林,最后自己也惨死,这些场 景的设置,突出了父子问尖锐的矛盾,呈现的是阶级鑫勺对抗。在现代文学的 叙述中,“父子对抗事件几乎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家庭就是演绎这组对立的 文化语码的最佳场所。” 2 9 1 只不过五四话语中的这种冲突凸显的是子对父一 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背叛,而到了革命时代,价值观的冲突置换为阶 级的对抗。两类话语都涉及到“死亡”意象,包括父或准父的死,以及子辈 的死,比如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老太爷、克明以及梅、蕙、鸣凤等人的死 从爱的牢笼中再次出走,早有作家进行思考,比如鲁迅伤逝、欧阳予倩泼妇以及许钦文、 庐隐的一些作品所以胡、丁两人的作品并不具有论题的开创性和独特性。只是由于其中渗入了“革 命”的因素才具有思考的意义, 1 0 亡,以及 打出幽灵塔中的胡荣生、巧鸣、月林的死亡,两者不同的是, 在五四话语中,不论是父或子的死亡,没有血淋淋的厮杀场面,老一代的死 可能是基于作家意识深处的仇恨、诅咒情绪,而新一代的死亡也多是在隐喻 层面暗示封建家族“吃人”的功能本质。而像打出幽灵塔、咆哮了的土 地等作品则是具体呈现血腥的父子打杀的场景,此时身体生命不再具有 隐喻的性质,而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革命”,也可以看作是以后关于 文学中暴力描写的滥觞。 3 、抗战话语一抗战时期离家救国的离家模式 1 9 3 7 年7 月,日本全面侵华,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再一次体验到亡国灭 种的深度悲哀,为了保家卫国,中华好儿女走出家门,奔赴国难。当他们打 开家门时,却发现牢固的家庭关系和沉重的家庭义务阻碍了他们的行程,家 与国对青年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抗战带来了又一次审家的高潮,也迫使人 们再次审视家与国的关系。 家庭与国家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二者之间密不可分,陈序经认 为“家庭放大而成为国家”,所谓“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忠臣 出于孝子之门”等都道出了国与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五四先驱们正是看 出了国与家之间在结构功能、精神内质等方面的一致性,从而对二者展开声 讨,吴虞说:“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如造穹窿然,去其主石, 则主体堕地。”这一次的审视得出的结论是家与国都是大而无当的偶像, 都在被破坏之列。 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是不存在“国家”概念的,有的是“天下”的称谓, 所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只是近代以来,诸如“国家”“民族”之类概 念的引入冲击着中国人的头脑,正如列文森所言:“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 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1 中国人所有的爱国思 想也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朕即国家”,或者说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基 于对文化的认同,这种国家观与现代意识相去甚远。对此孙中山在三民主 义中曾指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 瞌2 1 梁启超也说:“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其不知爱国者,由不知其为 国也。”国人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的沉痛现实使有志之士扼腕长叹,国家 意识的缺乏使国人的眼光只放在一己的家中,而忽视了对“国”的义务。老 舍、陈白尘等作家在抗战时期的一些作品即揭示了家、国对人的争夺,如老 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话剧大地龙蛇、归去来兮,陈白尘话剧大地 回春等,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在战乱的岁月中,家中的长 辈包括了祁老人( 四世同堂) 、乔母( 归去来兮) 、赵庠琛夫妇( 大地 龙蛇) 、黄毅哉妻( 大地回春) 都希望将子辈留在家中,娶妻生子、传宗 接代,继续维持着家族稳定的结构;而此时的年轻一代却感受到国的召唤, 正如大地龙蛇中赵兴邦所说:“抗战就是把各个人由家庭里抽出来,编 到社会国家里去,自然谁也不会忘了家,可是由此就更明白了国家与社会。” 咖在他们看来,国难当头之际,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舍家救国,所以,祁瑞全、 钱仲石( 四世同堂) 、乔仁山、吕以美( 归去来兮) 、赵兴邦、赵立真( 大 地龙蛇) 、冯兰、黄树强( 大地回春) 都纷纷离开家庭,为抗战贡献自己 的力量,至此也可以看出抗战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作用。我们传统文化的 精髓是倡中庸爱和平,对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是“修身齐家”,尔后是 “治国平天下”,比如黄母在得知黄树强报名游击队后,斥他为“不孝的东 西”,赵庠琛在面对儿子出走时也说“孝为百行之先,他既不能尽孝于父母, 还能效忠于国家吗? ”“我们作人,应该由修身齐家起身;这是咱们的文化, 咱们中国特有的文化! ”阍“孝”成为衡量人道德品行是否完善的唯一标准。 在抗战的环境中这种文化的缺陷暴露无遗,老舍说:“在抗战中,我们认识 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 光。”d 町当战争把一个强有力的他者形象推到中国人面前,并威胁着民族的 生存时,迫使民族成员对我们文化中的优雅、封闭、自足进行重新审视,“抗 日战争以其强力影响着中国家庭的命运,加速着封建家庭解体的过程。”吲 抗战在成功的改变中国人观念的同时完成了对文化的改造任务,如黄俭之 ( 前夕) 这样说:“爸爸不是不明白世事的人,到时候总得放开你们,这 份国破山河在的岁月,我把你们都留在家里做什么? 从此你们一个个都 是国家的孩子了。川3 町钱默吟也说:“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 雄。”这样抗战话语成功地对家族文化完成了改造,乔绅夫妇、黄毅哉夫 妇都放手子辈,让他们为国家出一份力,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从家族 中把个人解放出来,最终是为了把个人组织到国家之中去。删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兴起基于西方国家构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一旦 这种话语传入中国,立即得到处于危机中并急于要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认 可,迅速打破了关于“天下”的传说,将中国提升为一个政治实体,将其视 作“世界”中的一员,尽管五四先驱们极力解构“国家神话”,殊不知在这 解构的背后是否暗藏着他们对于国家不兴的焦虑。日本的侵略使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真正体验到国破家则亡的沉痛现实,也使他们对“国家”产生了前 所未有的依赖和热爱,当出走了的静茵与静玲在得知失去亲人后,说了这样 的一句话:“真的打起来了,我们的国家在为我们复仇了l 我们该笑,不是 么,家没有了,我们有国,我们是国家的儿女! ”1 这种家国同构的想象主 要是在国破则家亡的层面上进行的,并不是说两者绝对一致,没有矛盾,恰 恰相反,二者在此时表现了强烈的冲突,正如大地龙蛇中的赵立真所言: “国家要咱们作战士,家庭要咱们作孝子。”传统的忠孝二元价值,又显 现出它们的矛盾来,只不过现代国家话语成功地整合了传统“忠”的观念, 将青年人吸引到它的靡下,抗战时期的这些作品丰富了关予家国关系的文学 想象。 抗战不仅带来了对家国关系的再思考,而且带动了对“家”的再认识。 “家对中国人意味着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单位,它更多的是一种终极的价 值关怀。”明确地道出了“家”对个体的重要意义,只不过随着社会向现 代的转型,日益暴露了其滞后性、封闭性。由于过分强调了子对父、弟对兄、 妇对夫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它最大的弊端表现在对个人权利的剥夺对 个人独立的精神与人格价值的忽视。”五四话语的突出之处就在于极力宣 扬“家”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人得以自救的条件就是要以个人本位易家 族本位。当阶级话语盛行在中国思想界的时候,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批判 “家”的武器,或者在家中发现了一个剥削阶级的存在,或者发现古老的家 族以其保守性阻碍青年人走上革命的道路,“家”成了阻滞在革命前方的障 碍,成了革命的异物。抗战的环境迫使入们再一次对赖以生存的“家”作出 判断,一方面“家庭是最古老、最深刻的情感激动的源泉”,蚓是人们的避 风之处,栖息之所,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的亲情人伦是对人 永远的蛊惑;同时也必须看到繁重的家庭义务以及保守的家族观念,阻碍了 青年人走上抗日的战场,这样。家”成了国的对立面。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 要求人们迅速地变更“家”的观念,并改变家族本位的传统思维,没有了“家” 的负累牵绊,他们才能轻装上阵。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全,“三四年 的流亡,他看明白,已使他永远不会把自己再插入那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恢复 战前的生活状态。那几乎已不可能。他已经看见了广大的土地,那么多的人 民,和多少多少民间的问题。他的将来的生活关系,与其说是家庭的,毋宁 说是社会的。战争打开了他的心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出口贸易海运物流代理合同
- 2025年度校园学术活动场地租赁服务协议书
- 2025茶楼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合同
- 2025版社区居民委会节假日安保服务及应急预案合同
- 2025年度圆通快递快递业务数据处理保密合同
- 2025年房地产项目智能家居销售代理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绿色环保市场摊位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下载
- 2025电子商务合同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 2025版围蔽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协议
- 2025版碎石运输与智能运输调度服务合同
- 2025年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变电站防恐课件
- 2025年关于村支部书记的面试题及答案
- 2025湖南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范本2
- 2025年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可下载)
- 熏蒸药品管理办法
- 收银系统操作培训
- 卓越幼儿园教师健康专题培训课件
- 个股期权培训课件
- 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
- 小学美术教育读书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