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与孑l 子前后相继、南北辉映的文化巨匠。前人称朱熹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钱穆称誉他为“吾国学术史上中古唯一伟人”, 并非全是夸张。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体系宏大,条理缜密,涉及哲学、 政治、法律、伦理、教育、宗教、文艺、科学等诸多领域。朱熹从政生涯时问 虽然不长,但一辈子都始终关注着时局和民生,积极践行着仁政道路,和关怀民众 生存的社会实践,笔者认为,朱熹立足于“爱民”、“惠民”宗旨的为政措施“仁 政”便是对当时民生实际的考量和其民生思想的践行。 笔者尝试从分析两宋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矛盾、施政方针等社会历史 实情上来了解两宋时代的民生诉求,从儒家仁政爱民理论和朱熹的仁学情怀中 探索朱熹对民生国计做出的理性思考,从朱熹的一系列从政实践和为政主张里 探索他对民生和王权间的细致权衡和积极应对,并对此进行研究总结以期能触 及朱熹民生思想的边角。 以探索和梳理朱熹民生思想的形成和结构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 四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是以阐述论文选题的 目的和意义;对朱熹民生思想研究现状的概括了解;以及对论文研究思路与相 关文献综述。目前学术界对于朱熹民生思想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朱熹民 生思想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学者前辈们已然在研究朱熹思想的其他 方面成果丰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些涉及朱熹的民生思想的部分内容。笔者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细致分析研究两宋的社会经济政治背 景和社会矛盾以求把握当时的民生问题和民生诉求,并根据朱熹的政治、民生 实践和主张来分析概括其民生思想。 第二部分阐述了朱熹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致力于了解朱熹所处两宋时 代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社会实际,从两宋经济结构特征、社会主要矛盾来分析, 了解两宋的社会情况与民生环境以及民生诉求。 第三部分从儒家的“富民”、“惠民”传统和封建社会仁政济民思想以及两 宋时代政府施政方略三个层面来阐述朱熹民生思想的思想文化和南宋社会执政 思想方面的理论源头和社会思想基础。 第四部分是对朱熹民生关怀导向的政治实践和政治主张的概括总结,也是 本文研究与论述朱熹民生思想体系部分。首先朱熹针对时弊,提出其政治改革 主张中,大力提倡重农思想和奖励耕种措施,将粮食的生产和丰收视为百姓生 存和社会稳定的首要条件。其次,面对多发的灾荒和繁重的徭役,朱熹提出了 缓役使而急赈灾的思想和行政措施,积极调节封建国家与百姓之间、各个阶级 之间的矛盾,“救百姓于水火 和维护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再次,朱熹提出封 建统治阶级应当薄税恤民,免除冗费减轻盘剥,并配合裁减军用和消减宗室和 官吏俸禄来收缩财政支出,节用爱民。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总结出朱熹合乎 儒家仁政传统理念、合乎时代要求、合乎民心的民生思想体系,以完成论文的 研究。 关键词:民生;仁政;朱熹 a b s t r a c t z h ux ii sac u l t u r a lg i a n tw h oi sa si m p o r t a n ta s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a q i a nm up r a i s e dh i m “a st h eo n l yg r e a tm a ni n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o fm y c o u n t r y t h i si s n o ta ne x a g g e r a t i o n a sam a s t e ro fj u r i s p r u d e n c e ,z h ux i s d o c t r i n es y s t e mi sa m b i t i o u s i ti n v o l v e s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l i t i c s ,l a w , e t h i c s ,e d u c a t i o n , r e l i g i o n ,a r t ,s c i e n c ea n dm a n yo t h e ra r e a s z h ux in o to n l yw o r k e dt i r e l e s s l yi nt h e a c a d e m i cp u r s u i t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ag r a n ds c i e n c eb u i l d i n g ,b u ta l s on e v e rw e n t a g a i n s th i so w ni d e a sw h e t h e ro f f i c i a lo ri d l e t h o u g hh i sp o l i t i c a lc a r e e rt i m ei sn o t v e r yl o n g ,b u th eh a sa l w a y sb e e n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a tz h ux i sb e n e v o l e n tg o v e r n m e n tm e a s u r e sw h i c h b a s e do n “e n r i c h i n g ”,“k i n d n e s s a r e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a n dt h e p r a c t i c eo fh i s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i d e o l o g y s oa u t h o r t r y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a s p i r a t i o n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i ns o n ge r af r o mt h e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s o c i a l p o l i c i e s f r o m z h ux i s p o l i t i c a l p r a c t i c ea n dp o l i t i c a lp r o p o s a l ,w ec a ne x p l o r eh i sp o s i t i v e a c t i v i t i e sb e t w e e n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a n dk i n g s h i p ,a n dr e a c hs o m e t h i n ga b o u th i si d e o l o g yo f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i no r d e rt oe x p l o r e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z h ux i si d e o l o g yo f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o u tt h ep r o b l e m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a r t i c l ea n dt h er e 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st h e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f i c a n c eo ft h e t h e s i s t o p i c i ts h o w sa b r o a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r e c e n tr e s e a r c ho nz h ux i si d e o l o g y o f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t h ei d e o l o g y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i s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e o p l e - o r i e n t e d ,l o v e 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a sa s p e c i a lf o r mo fh i s t o r ya n dc h i n e s e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 z h ux i si d e o l o g y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s t i l la f f e c t st h em a i nv a l u e sa n db e h a v i o r a l c h o i c e si nc h i n a i ta l s oa f f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 t r a n s f o r mo fw e s t e r n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a sw e l la st h ep o p u l a r i t ya n d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g l o b a l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h a sb e c o m et h ef o c u so ft h ec u r r e n tc o n c e r n so ft h e s o c i e t y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t h ei s s u e s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w en e e dt om a k ead e e p s t u d yo ft h ei d e o l o g yo fa n c i e n ts a g e s ,a n dd r a wu s e f u li d e a sf r o mt h e m t h es t u d yo fz h ux i sl i v e l i h o o di d e o l o g yi ss t i l li nt h ei n i t i a ls t a t e ,t h e r ei sn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a b o u ti t b u ts c h o l a r sa l r e a d yh a v eg o t t e n f r u i t f u lr e s u l t so fs t u d i e sa b o u tz h ux i si d e o l o g y s o m eo ft h e mi n v o l v et h e i d e o l o g y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o nt h eb a s i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 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 ,p o l i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b o u tt h es o n ge r a t h r o u g hh i s t o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a u t h o rh o p e st og r a s pt h ep r o b l e m so f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a n d a s p i r a t i o n ,a n da n a l y z ez h ux i s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i d e o l o g y 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i d e a sa n dp r a c t i c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x p o u n d st h ec u l t u r a ls o u r c e so fz h ux i sl i v e l i h o o di d e o l o g y f r o mt h ec o n f u c i a ni d e ao f “e n r i c h i n g ”, k i n d n e s s a n df e u d a ls o c i a lr e l i e fi d e o l o g y t h et h i r dp a r td e v o t e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p a t t e r na n dt h e a c t u a ls o c i a lo fs o n ge r aw h i c hz h ux il i v ei n f r o m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t r u c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m a i n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g o v e m m e n tp o l i c yo fs o n ge r a , w ec a l l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a sw e l la st h ea s p i r a t i o n o ft h ep e o p l e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ab r o a ds u m m a r yo ft h e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a n d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 o fz h ux i f r o mt h e s ep r a c t i c ea n di d e a s ,w ec a ne x t r a c tz h ux i si d e o l o g yo f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w h i c hi nl i n ew i t h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i m e s ,p e o p l ea n d 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s s oa st oa c h i e v et h e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 s k e y w o r d s :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h u m a n i s t i cp o l i c i e s ;z h u x i i v 引言 引言 在中国古代等级社会罩,“民”是最广泛最底层的社会角色,它的政治属性 是相对于君和臣这些统治阶级而言的,属于被统治者。说文解字注释日:“民, 众萌也。萌犹懵懵无j h j l 也。”在民主未被丌肩和提倡的等级社会中,民被 认为是懵懂、胡涂、不明事理的人。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载有“西荒中有 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日苗民。”这儿 又将“苗民”描绘成贪婪、怪异、荒淫无理之人,却也正好符合“民 的古义一 一糊涂无知、不曾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制度和统治王朝的变迁,“民” 的指代对象在不断的变更,但它的本质似乎没有变过它总是被指代那些 “糊涂无知、不明事理 的被统治阶级、是弱者。“民”的本性既被界定为如此, 就需要它的统治者“君”、和“官”来进行管理、调教和习i i j j e 。“是以牧民之道 务在安之而已”。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管辖一方的官员就是放牧者,而人民就如 同牛羊等动物一样,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诸牧民之官,仰专意农桑,勤心劝课, 广收天地之利,以备水旱之灾”。 古代,民被认为是愚昧糊涂的人,民的命运是被“君主、群臣百官”主宰 的。例如儒家提倡当官应该为民主事,绝不是让民自主;“王者主民,当敬民事。 民事无非天所嗣常也”;还有“官愈多而民愈扰” 。但是,历史事实证明了这 个主宰与被主宰不是绝对的,被统治阶级民的革命战争可以推翻统治王朝,使 得一部分民成为新的主宰者,民的活动也可以主宰一个王朝盛衰的命运。有远 见的统治者或学者政客如孟子等就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到: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进而推理出了一个王国的长治久安需要统治者做到重视 民、关心民生。于是乎孟子就曾大义凛然的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办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的基础要求以及基本权利是生存,在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封建 社会,生存问题是社会和大多数普通民众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物资便是影响 民生的首要条件,重民生,需要重农业。民之忧,天下之忧的根本在于能否继 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需要足够多的粮食、衣物、药品、住房 北齐书卷四帝纪 顾炎武1 4 知录 l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等物资原料。民是封建社会的底层劳动者,是整个社会物质材料的创造者,统 治者为了驾驭日趋腐朽的封建秩序和满足奢侈的生活需要必然向民伸出敲鼓吸 髓的魔爪。把民脂民膏吸食殆尽,赶紧杀绝的统治朝代是没有的,大多数的封 建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民惟邦本”的真谛。他们都会为了自身王朝统治的可持 续进行而很在乎民的生存以及民的生产,并把户数口数的增长作为他们政绩考 核的手段之一。但在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逼迫下民若无法生存下去了,民自 然会打破统治者制定的藩篱,( 每一次的流民逃灾荒或是真f 的农民起义都是沉 痛的被动选择,跳出的主动性稍强也许用爬出或官逼民反更确切些) 跳出压迫 和束缚去争取生存下去的机会和希望,这样便打乱了统治者的统治秩序,影响 威胁统治活动的继续开展,甚至出现反映农民要求的新政权与反映地主权利的 旧政权的分庭抗礼,进而危及一个封建旧王朝的存亡命运。那么从现实的角度 看,威胁民的生存的问题,对民、对官、对君都是不好的问题,都是急需将其 解决的问题。民生是民的生存和生产的基本状态和要求,也是统治者的政治、 经济财政主张和统治运营方针,当然亦是一种思想文化和人文关怀。 朱熹人生阅历丰富,他1 8 岁中举人,1 9 岁中进士,从政了l o 年,奉祠2 1 年,曾出 游三州。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学说体系宏大,条理缜密,涉及哲学、政治、 法律、伦理、教育、宗教、文艺、科学等诸多领域。朱熹的从政时问虽然不长, 但他一辈子都始终关注着国计和民生,积极践行着仁政道路,和关怀民众生存的 政治实践,朱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笔者认为,朱熹立足于“爱民”、“惠民”、“省赋”、“节用 政治主张 的行政措施,即是对儒家主张的“仁政”的应用,便是对当时民生实际的考量 和其民生思想的积极践行。所以笔者尝试从分析两宋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社 会矛盾、施政方针等社会历史实际上来了解两宋时代的民生诉求,从朱熹的一 系列从政实践和为政主张里探索他对民生诉求和政策王权间的细致权衡和积极 应对,以期能触及朱子民生思想的边角。 2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何谓民生? 辞海对民生注释的占简意赅:民生即是人民的生计。在不 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民生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民生的要求或最基本目标具有相似 性,民生是指人们为了个人和家族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群体活 动和社会政策。就现代来说生计比古代丰富繁多,现代的民生在概念上是指对 人民生存条件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上的作为,包括住有所居、病有所医、 劳有所得、以及学有所教和老有所养。 “民生 一词的连用,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 匮。”这里的“民生 指的是百姓的生存、生计,只有勤劳才能物质富足,从而 满足百姓的生存需要。此后北宋程颢在他的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争帝书中 提过:“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除这些之 外,“民 与“生的连用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并不常见,但是儒家经典中随处可 见的“养民”、“厚生”等说法却反映了儒家一以贯之的重视民生的立场。 民生问题一直是任何时代都面临,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自中国远古时代 有人类群体组织出现以来,民生观念就已非常发达,以儒家为主体的民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熟。在孔子构造的儒学、仁政德治思想体现旱面,就 有一系列关乎民生实际的思想,如“惠民 、“制民之产 等,并成为了儒学以 及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后来在宋代复兴儒学时期,大儒程颐指出: “为政之道,以顺f 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还有很多的儒 学大家所提倡的仁政内容,讲的也都是民生思想和民生问题。到朱熹建构的理 学系统中,认为民生之本在于农,更是从百姓的衣食温饱基本生活和生存层面 考虑,把提高和保证农业生产作为维护百姓生命生存的前提和官员政绩考核的 重要标准。针对南宋社会情况,他系统阐述了国家和执政者对农业生产、生活 资料和农民、社仓等进行组织和管理,提出薄税恤民、缓役使急赈灾,以保证 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和应对自然灾害,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民生理念。 从实践上看,儒家民生思想直为社会制度的改进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提 3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中华民族的民生实践 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合理元素,并学习从传统 民生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民生思想,民生问题始终都受到人们的高度关 注。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民生就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 民生问题就是这样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以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的发展也被 提上日程。 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社会以“养生送死 为原则的最基本 的社会需要,到人们对人人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畅想,无不 体现着文化人对国计民生的切身考量。儒家民生思想是综合了以人为本,仁爱 孝悌,克己奉公的一种大众情怀。 ( - - ) 研究思路与相关文献 朱熹民生思想是中国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朱 熹的社会理论思想研究多集中在民本思想上,虽然民生与民本密切相关,尽管民 生以民本为理论基础,都能够为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巩固服务,但民本强调的是, 百姓是政权和国家统治的基础,反映民与国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政治范畴;但 是,民生关注的是百姓目前的生活、生存、生计、未来理想以及死后的礼仪关 怀,反映民与国,民与民,民与世界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哲学和社会学范畴。 因此,笔者认为对朱熹民生思想的研究应采用社会学分析法,对两宋时代社会 历史实际中的民族矛盾,阶级、阶层矛盾和国家财政赋税与人民生活质量进行 细致的考量,如此更有益与对朱熹民生思想的把握和理解。在经济文化全球化 的今天,我们无时不在民生这一古老又常新的思想文化中进步和超越,对古代 传统民生思想的研究,有助与我们更好的接受和创造新的社会科学思想。目前 学术界对于朱熹民生思想的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朱熹民生思想还没有进行 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学者前辈们己然在研究朱熹思想的其他方面成果丰硕,在 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些涉及朱熹的民生思想的部分内容。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法,细致分析研究两宋的社会经济 4 一、问题的提;i :及相关文献综述 政治背景和社会矛盾以求把握当时的民生问题和民生诉求,并根据朱熹的政治、 民生实践和主张来分析概括其民生思想。 论文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相关文献综述和写作思路介绍。第二部分从 儒家的“富民”、“惠民”传统和封建社会救济思想两个层面来阐述朱熹民生思 想的思想文化源头。第三部分致力于了解朱熹所处两宋时代的政治经济格局和 社会实际,从两宋经济结构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宋时代的政府施政要略三 个方面来分析,了解两宋的社会情况与民生环境以及民生诉求。第四部分是对 朱熹的民生关怀导向的政治实践和政治主张的概括总结,提炼出朱熹合乎时代 要求、合乎民心、合乎儒家传统理念的民生思想体系,以完成论文的研究初衷。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此论文,希望能触及朱子民生思想系统的边角。 国内外涉及朱熹民生思想研究的著作文献: 著作:周德昌编著朱熹教育思想述品( 1 9 8 7 ) ;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 界( 2 0 0 2 ) ;赵峰著朱熹的终极关怀( 2 0 0 4 ) ;汤勤福著朱熹的史学思想 ( 2 0 0 0 ) ;边慧民,孙玉杰著朱熹“力行”德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2 0 1 0 ) ;张 立文著朱熹评传( 2 0 0 8 ) 。 论文:肖建新论朱熹的民生思想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 0 1 0 ( 9 ) ,第3 8 卷第5 期; 张品端朱熹社仓法德基本内容和社会保障作用 j 】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9 ( 5 ) ,第3 期:张品端朱熹的民本思想 j 】宁波大学学 报,2 0 0 4 ( 9 ) ,第1 7 卷第5 期;王利民儒家的民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人民论 坛,2 0 lo 0 5 c 9 ;汪高鑫朱熹政治思想初探 j 】徽州师专学报,1 9 9 7 ( 8 ) ,第1 l 卷第2 期;兰永海中国古代民生的历史考察 j 】文史哲,2 0 1 l ( 3 ) ,第3 2 1 期。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二、朱熹的生平与时代 ( 一) 朱熹的生平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公元1 1 3 0 年) ,卒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六 年( 公元1 2 0 0 年) 。朱熹在世的七十一年内,正值宋朝廷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 权对其轮番进行掠夺战争,以及农民为了反抗沉重压迫进行的数十次的大小农 民起义。他目睹了战祸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以及南宋统治者对统治地区 人民实行的残酷统治。朱熹少年丧父,1 8 岁中举人,1 9 岁中进士,从政了1 0 年, 奉祠2 1 年,曾出游三州,做过侍讲,晚年又遭庆元党祸,人生曲折,经历丰富。 朱熹一生不仅潜心学术,集理学之大成。他还坚决主张抗金复国,反对和批评 投降派,在其从政期间他“莅职勤敏,纤悉必亲”。以下将简述朱熹生平从 政三州心系民生存亡的措施和考量。 作为一个官员,朱熹是有作为、有眼光,也是讲功利和为民办实事的。淳 载五年( 公元1 1 7 8 年) ,在当时官员史浩的推荐下,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 ( 今江西星子县) ,次年三月到任。朱熹在南康军就职期间,他办赈济、减赋税、 筑江堤,并且积极的倡导办学劝勉子弟入学。他一到南康就贴出榜文,其一 提及南康军土瘠民贫,差役赋税繁重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民力日困,无复安 土乐生之心” ,希望百姓中知道利弊病根源的,悉具以陈,希望发挥民声民智 来治理好南康军;其二提出请士民乡邻父老,每年集会,教戒子弟,使子弟修 养孝悌忠信敦厚之德,使父老乡邻问互通有无,患难相恤;其三主张乡党父老 人士,选择子弟入学读经,使南康成为礼仪之乡。就任当年,南康军发生了灾 荒,朱熹一面颁发劝谕救荒公文,以救灾济民,安定社会秩序。劝导有钱 有粮的上户地主人家积极的体恤接济本家佃户,和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和足秤份 两卖给下户贫民,劝贫民百姓只能向上户告籴,不能向上户妄行索取,更不要 外出流亡,要“各依本分,凡事循理”。同时,他再次上疏朝廷,陈述灾情,要 求减除星子县的税前。 载淳八年( 公元1 1 8 1 年) 八月,浙东饥荒,鉴于朱熹在星子县的赈灾恤民 朱子语类卷0 明 知南康榜义,文集卷九- 1 九 6 二、朱熹的生平与时代 的积极表现和有效功绩,宰相王淮推荐了朱熹出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朱熹在浙东深入灾区实地考察民情,督查赈灾事务,并为百姓所经受的苦难震 动。他入对七札,将当地灾情如实上奏,并弹劾了隐瞒灾情,谎报政绩,横征 赋税的浙江衢州守臣李绎,元差监酒库张大声等,还弹劾了兼并土地,不伏赈 粜的耗右朱熙绩。他不仅请求惩办贪官污吏,还弹劾检放不实,以为“同后附 下罔上,慢法害民之戒”。还请求孝宗皇帝拿出内府供大礼的钱来赈济灾民, 诏户部减免浙东地区灾民的旧税,并选用贤良来撤换不称职的官吏,以救助灾 民,维护社会秩序。 绍熙元年( 公元1 1 9 0 年,朱熹知福建漳州。在知漳州期间,朱熹做了以下 有益治世济民的政事:一他启奏朝廷罢免了漳州七百力的无名杂税钱,减轻了 四百万的经总制钱;二在属县漳州首次刊刻诸多儒家经典书卷,宣扬儒家思想; 三是改变当地土俗信仰,禁止男女入僧庐居庵舍;当时朱熹提出的最重要的民 生主张是行“经界”,核实田亩,画图造册,以正田税不均。然而由于既得利益 团体和富家大族的阻挠,利于政府和“细民”的正经界无法实行。 ( 二) 宋代的经济结构特征 两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演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的时 代特征,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其较为开明的经济政策,与宋王朝采取 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构成了两宋三百二十余年的兴衰史。宋代经 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其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宋室南渡,经济重心随之南移。北方和中原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工人、 商人大批南迁。它促进了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北、中、南的交流,这不仅加速了 江南、西南地区的开发,也促使南宋生产继北宋的发展,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 繁荣。但由于会的南侵和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使社会经济生活弊端和财政匮 乏危机日显。 土地关系的变化,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标志着行使了六百年之久 的中古井田制的结束。宋代土地买卖的盛行,使经济关系逐渐排斥和松动着超 经济的强制,并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和认可。这反映了土地占有方式中政治特 o 奏张人声孙孜检放旱伤不实状,文集卷十七 7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权因素的渐趋减弱和经济因素的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租庸调制让位于两税 法,确定了以财产定税额的新型的税赋制度。同时以均田税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也随之瓦解,让位于募兵制。宋代土地流通率达2 0 ,一年之中约有五分之一 的耕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关系的变化,便使了剥削方式的转变,封建租佃契 约关系已成为主导的普遍的剥削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宋代农民人身 依附关系的松弛,这是第一。第二,宋代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而土地相对不足, 即形成劳动力相对过剩,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 7 6 牛) 至元丰六年( 1 0 8 3 年) ,每户平均亩数从9 5 5 亩下降到2 6 8 亩。江南两浙路的户均土地2 0 亩,福 建路的土地制约1 0 6 亩,南宋后则更少。人对土地依附关系松弛,进一步导 致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宋代生产关系的大幅度调整,农民经济地位的变换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直接推动了行业与部门的分工,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集市、草市、墟市如雨 后春笋般的涌现,中小城市随之不断的扩展,商品货币关系同益发达,两宋经 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1 农业的发展 宋代农业的发展呈综合性、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 首先是垦殖面积的增加。太平兴国元年( 9 7 6 年) 垦田数为29 5 33 2 0 顷,至道 二年( 9 9 6 年) 达33 1 25 2 5 顷,天禧五年( 1 0 2 1 年) 是52 4 75 8 4 顷,4 0 多年 间,垦田增加了2 0 0 多万顷。同样的垦殖发展程度,唐代用了1 1 0 年时间。【”】 宋代垦田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土地,向江河湖海、高山坡地要f f l 。湖泊边 的圩田,山坡上的梯田,沿江沿海滩地的沙田、水上以木浮而成的架田,还有 淤用、荷阳等都得到开垦,两浙路,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皆为f f l 婺州 “一寸之土垦辟无遗 出于倪朴倪石陵书。台州“寸壤之上未有莱而不耕 者也与水争尺寸 ,“无寸土不耕 ,土地利用率甚高。 其次是生产工具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和铁制工具 黄天华中固税收制度史第2 0 1 页,中困财政经济出版社,2 0 0 9 。范成大吴郡忐卷二 回陈耆卿集嘉定赤城志 回苏东坡伞集卷九 马端临文献通考i j i 赋考五 二、朱熹的生平与时代 第二次变革的重要时期,灌钢法、百炼钢法等广泛使用,铁犁的改进,铁刃农 具的创新与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踏犁铁塔、镢头、秧马、耧车、龙 骨水车等推广和使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劳动率。农业生产技术从土 地、肥料、种子到田间管理、水利灌溉等这一整套合理经营方法,在宋代同趋 完善,并最终成型。江南地区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其产量自然较大幅度的提 高。 再者是水利事业的发展。宋代对水利事业十分重视,两宋王朝经常发布农 田水利的诏令,并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王安 石变法,把“农田水利法 单独作为一项法令颁布,推动了全国水利事业的建 设,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从1 0 7 0 1 0 7 6 年的六七年里,共兴建了1 0 7 9 3 处水利 工程,受益民田达3 6 1 7 7 8 8 8 亩、官田1 9 1 5 3 0 亩,这一成就不仅在两宋时期, 就是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罕见的。宋代在抗旱排涝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远较 前代成绩显著,两宋自然灾害频繁,共达8 7 4 次之多,但农业生产依然大幅度 发展,可见水利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是粮食亩产显著提高。宋代统治者把劝课农桑、鼓励垦殖作为基本国 策,“重农”的思想和政策,始终如一占据突出地位。在劳动者辛勤耕耘下,宋 代粮食亩产一般可达二至三石,以江浙为例,北宋初亩产为z - - - 石,北宋木南 宋初亩产为三四石,南宋中后期亩产已达五六石,经济发达地区亩产可达六七 石,宋代粮食亩产远超隋唐。在宋代一亩或一亩多土地就可养活一个人。粮食 产量的提高为宋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至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宋代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形成专业化区域, 如广西、川陕地区的“植麻纺麻”,两广的“棉花”,河北的“桑蚕”,吴中的“甘 蔗”,太湖的“柑橘”,岭南和福建的“荔枝 ,洛阳的“牡丹 ,扬州的“芍药”, 城市周边的“蔬菜业 ,以及遍布各州的“茶叶 、“经济林木”、“养鱼”等,特 别是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的“花户”、“漆户”、“茶园户、“桔园户”、“绫户”、 “糖霜户”等等专业户名称,在宋代以前不多见,这反映了宋代农业专业化分 工的发展。 。元脱脱宋史 周宝珠简明宋史第2 5 7 页人民f l j 版,1 9 8 5 9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2 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手工业无论是经营规模、生产 分工、生产技术,还是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都远远的超越了隋唐时期,其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分述如下。 ( 1 ) 手工业经营规模扩大。“古之工居民之一,今之工居民之百”手工 业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有所增,经营规模比前代有明显扩大。 ( 2 ) 手工业产量大为提高。润州织罗务年产万匹以上。煤的开采量,使当 时“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代铜铁金银产量被认为是 “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生产技术进步。冶炼商“灌铜炼钢法”、“胆水浸铜 法”的运用,在冶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煤被广泛用于冶铁业,较欧洲早了7 个多世纪。盐业中的“桌简”开采法,纺织机械中的3 2 锭大纺车,精湛的造船 技术以及蜀锦、定州刻丝、抚州莲花纱等,都是宋代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 集中体现。技术进步与细密的分工紧密相关,专业分工的突出表现是“行”的 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工商业诸行的定型时期” 宋代“行”的种类与数目 日益增多,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分工的细密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3 商业与海外贸易的发展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严密分工促进了 商业繁荣。宋代商业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彻底打破坊市制度。唐代城市有严格的坊市制度,住宅区与商业区分 开,商品交易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但宋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 市场机制的功能,冲击着封建统治者的超经济强制。 ( 2 ) 草市、墟市和集市的增加。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加 强,使国内市场不断地扩大。商业区域延伸到城外,就称为“草市 。农村中定 期定点的交易场所,称为“墟市”或“集市”。随着商业的发达,集市逐渐演变 为固定的集镇,集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止斋文集卷p t l u q 国同 二 元脱脱来史 l o 二、 朱熹的生平与时代 ( 3 ) 新型小城镇的出现。宋代在江西、福建、湖南河北等地,雨后春笋般 地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小城镇,商品贸易的发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 城市化运动的进程,尽管这一过程姗姗来迟,但其后续增长是可圈可点,大有 可为的。 ( 4 ) 大都市的形成。据统计,唐代1 0 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几个,而宋 代则增加到四十余个。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是继长安、洛阳、南京之后, 第四和第五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 ( 5 ) 海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宋代 海外贸易出现了突出的发展。其贸易范围十分广泛,东起日本和朝鲜半岛,西 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不下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宋政府在广州、杭州、明州、 泉州、密州等口岸设立市舶司,专业管理海外贸易。 4 货币关系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开封城内,“每一交易,动 即千万”,货币流通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宋代铜币铸造额在宋神宗时期达到顶峰, 年铸5 0 6 万贯,比唐玄宗时的年铸币额3 2 万贯,增加了近2 0 倍,但即使如此, 仍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钱荒”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通货以铜币为主,个别地区通行铁钱。此外,白银的货币性质也得 到加强。不同币材的货币并行流通,是宋代货币关系的特点。由于铁钱作为通 货,其价值低与携带不方便等缺陷,促使了纸币的产生。而唐五代以来的“飞 钱”和盐引、茶引等有价证券的流通,也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经验。因此,公 园1 0 世纪末叶,在通行铁币的四川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 的发行,始有准备金,其后渐滥。入南宋后,纸币的大量发行,根本不需要准 备金,纯属财政性发行,造成纸币贬值。以致有“持券终日”、“不获一钱一物 者”纸币的产生是划时代的大事,纸币发行对商品流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宋代纸币的发行往往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给人 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货币问题成了宋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北宋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地主经济阶段从宋起丌始转入一个新的发展进程,也 元脱脱朱史 朱熹民生思想研究 就是地主经济体系转入它的“下坡”时代。这个“下坡 两宋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无时不在 形成新的经济分配格局。各自利益的碰撞,新旧思想的摩擦,价值观念的对抗, 直接决定了宋代民生形态和走向,反映了转折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冲突和 变革。封建的社会结构及其阶级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都给两宋 王朝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由此而谱写了宋代社会的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更凸显了中国封建发展史上转折时代的基本特征。尽管两宋的变革充满了苦涩 的滋味、激烈的挣扎和滞缓的进程,但历史画卷在两宋时期更是浓墨重笔、回 肠荡气。 ( 二) 两宋的社会矛盾 大宋王朝是个奇特的时代,他拥有至今令人叹羡的高度物质文明和后人不 可企及的文化高峰,却饱受积贫积弱之苦,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压力,最 终亡于异族之手。 1 宋代民族矛盾的发展 宋王朝曾先后与辽( 契丹) 、西夏( 党项) 、金、蒙古少数民族政权想峙鼎 足,民族矛盾异常剧烈,它所面临的刀光剑影的处境甚为严峻,外部的政治压 力是十分沉重的。 契丹的兵马经常窜扰今河北山东一带,烧杀掳掠,掠夺人口,使当地人民 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就连宋政权也经常处在契丹的 军事威胁下惶惶不可终r 。然而,更不幸的是宋初自太宗赵光义始,政治上主 和,军事上主守,失败主义气氛充斥朝廷;宋王朝对“外患上能一忍再忍, 以求苟且偷生。宋王朝处境何至于此,宋太宗赵光义曾诡辩说:“国家若无内患, 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用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想来这也有这于当时历史原由, 唐朝后期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技术方案
-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重要性及落地方案
- 股权转让合同范本及风险防范
- 工程项目建设分包合作协议
- 可再生能源推广项目运营协议
- 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调度优化方案
- 企业股东合作与利润分配协议模板
-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案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统计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地产项目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 压缩空气流量及管径计算
- 起重吊装作业安全培训题库
- 乐嘉性格色彩培训
-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服务流程
- 财险公司新人培训
- 中医护理基础饮食护理
- 《幼儿园消防培训》课件
- 倪海厦天纪学习笔记以及讲义
- 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
- 《带状疱疹》课件
- 2024新版(教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