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 10445 学学 号号 20080201942008020194 分分 类类 号号 b844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申 请 人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刘 震刘 震 导导 师师 姓姓 名名 张文新张文新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111 年年 4 4 月月 日日 2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 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i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 1 文献综述1 1.1 未来取向的概念界定1 1.2 未来取向的理论观点2 1.2.1 要素观2 1.2.2 过程观3 1.2.2.1 动机、认知、行为模型3 1.2.2.2 动机、规划和评价模型3 1.3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5 1.3.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5 1.3.2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6 1.3.3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评价过程7 1.4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8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9 2.1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两个研究取向9 2.2 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11 2.3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13 2.4 青少年性别的调节作用14 3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15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16 1 被试16 2 研究工具16 2.1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16 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18 ii 3 实测程序20 4 数据分析20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21 1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行为的关系21 1.1 青少年未来去向与父母教养行为的相关分析21 1.2 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回归分析23 1.3 性别对未来取向规划过程、评价过程与父母教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27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关系30 2.1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关系30 2.2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青少年性别对未来取向的交互作用33 第四部分 讨论34 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34 2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36 3 性别对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37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38 参考文献39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 后记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个规划称为未来取向,它是个体预期、规划和评价未来生 活并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能力,青少年是集中思考规划未来的重要时期。家庭是青少 年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发展环境, 其中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与青少年的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往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 的影响时,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研究取向是从父母的教养行为维 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另一种研究取向是将家庭 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以往研究较少从父母教养方式的两种研究取向探讨其与 青少年未来取向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父母教养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两个研究 取向分别探讨与青少年未来取向之间的关系。 以往许多研究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或行为发展的影响作 用时,通常只探讨母亲的教养方式,而很少探讨父亲的教养方式。随着家庭系统论 的不断影响,家庭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整体和系统,父亲、母亲及孩子之间存在着复 杂的交互作用,父亲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当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而又是母亲不可 替代的重要角色。基于此,本研究将分别探讨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 年未来取向之间的关系。家庭系统论还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影响孩子心理与行为 发展的同时,也会受到孩子自身因素的影响。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选取青少年的 性别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其对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调节 作用。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和烟台市的五所初中和五所高中初 二、高一和高三的 2003 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问卷,其中包括青少 年未来取向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未来取向的测查内容包括青少年对个 人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探索、投入、内外归因以及态度感受;父母教 养方式包括:接纳/参与,惩罚/监督,心理自主。研究发现, (1) 父亲和母亲对青少年的接纳和惩罚行为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 和婚姻家庭领域的探索、投入、内归因和感受,负向预测外归因;父亲和母 亲给予青少年的心理自主行为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在教育、职业领域的投入、 ii 内归因和感受,负向预测外归因。 (2) 在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各个领域,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未来有更 好的规划和更积极地评价。在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未来成就领 域的感受比在专制型和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加积极。进一步研 究发现,专制型的父亲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比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 对未来进行更多的探索;在专制型母亲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比在溺爱型和忽 视型的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未来进行更多的探索。 (3) 父亲教养行为和母亲教养行为对于男生未来取向的预测作用是相同的模式。 但对于女生而言,父亲的教养行为比母亲的教养行为有更强的预测能力。 (4) 青少年的性别对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青少年 未来取向 父母教养方式 分类号分类号: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future orientation is defined as how adolescents anticipate and construct their personal future. thinking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are particularly impotant for adolescents, because adolescence is a transiton period from childhood to adult. the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 environment for adolescents soci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 can direct affect 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process,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or parenting, two diffe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 were adopted mainly. one research orientation is parenting behavior, which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 dimen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other approach is parenting style which take parenting stereotype. less previous reasearch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in the two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parenting. this paper aimed to discuss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in two diffe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parenting, parenting behavior and parenting stlye. many previous reasearch in examing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to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usually explore maternal parenting, but seldom explore paternal parenting. a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ystem theory, family is regarded as a whole system, which exists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ather, mother and chil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fe, father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and different from mother. base on this, this research will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aternal parenting and maternal parenting to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family system theory also stress adolescents characteristics can affect parent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elects adolescents gender as a moderator facter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2003 chinese adolescents from five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five senior high schools in jinan city and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ere employed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future orien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parenting questionnaire. iv the indicators of future orientation included exploration, commitment, attribution, and attitudes concern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ree life domains, i.e. future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marriage/family. the indicators of parenting included acceptance, autonomy and punishment.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acceptance and punishment behavior of parent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xploration, inner-attribution and attitudes concerning future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marriage/family life domains, and negativly predict outer-attribution. autonomy can positivly predict commitment and inner-attribution concerning future education, occupation life domains, and negativly predict outer-attribution. 2 adolescents in authoritative family will have a better future planning and more actively evaluation. adolescents in indulgent family hav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han adolescents in negelectful families. futher study found, authoritarian style of father has stronger prediction ability for adolescents exploration for future than negelectful style. authoritarian style of mother has stronger prediction ability for adolescents exploration for future than negelectful and indulgent style. 3 p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 and 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 predict boys future orientation in the same pattern. but for girls, p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 has stronger prediction ability.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is same in boys and girls. key word: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parenting category number: 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指向未来的事件和结果(bandura,1986; neisser,1976) 。有关未来思考和行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 lewin(1942) ,他提出了 未来时间透视的重要性,即个体单位时间内对其未来时间长度、密度和清晰度的预 期。lessing(1972)提出了时间扩展性,强调个体的思考所拓展到的未来的时间范 围。neisser(1976)指出对未来的预期是认知图式的主要技能之一。bandura(1986) 强调人具有预见能力,并且认为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描述人们未来 思考和行动的最广泛的概念是未来取向(trommstroff et al,1982;sundberg,poole & tyler,1983) 。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思考未来、准备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一个集中构建新观念、 新思想、兴趣、责任、自我信念以及确立价值观的时期(nurmi,1993) ,也是未来 取向快速发展、扩张和转变的时期(greene,2004) 。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逐 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父母和老师给予青少年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 间,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另一方面,个体发展的社会 生态背景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张文新,2002) 。社 会期望为青少年提出了更多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如考入大学继续深造,大学毕业寻 找工作,组建个人的家庭等。这就需要青少年对自己将要达到的未来目标作更加准 确合理的评价,对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作充分的计划准备。而未来取向的发展,有助 于青少年为步入成年做准备,去适应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 (trommsdroff,1986) 。 11 未来取向的概念界定未来取向的概念界定 未来取向是个体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它是个体预期、规划和评价未来生活 并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能力(trommsdroff,1983; nurmi,1991; mccabe & barnett, 2 2000) ,是人类意识所独有的三大特征之一(彭聃龄,2004) 。它强调个体关于自己 未来的思考和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阶段组成的过程(nuttin,1984) 。它整 合了个体的希望和担忧(思考未来的内容) ;未来拓展的范围(思考未来的范围) ; 影响规划未来的因素(控制信念和计划的归因) ;对未来的态度(积极或消极) ;以 及从思考未来到付诸行动的过程(动机、规划和评价过程) 。 1.2 未来取向的理论观点未来取向的理论观点 自 1942 年 lewin 首次提出时间透视概念以来, 有关未来取向的研究得到了众多 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取向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未来取向是一种单一的 结构还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是一种认知过程还是一种动机、情感过程,不同的学者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面所列举的是未来取向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观点。 1.2.1 要素观要素观 要素观是从静态、多维的角度对未来进行的研究观点。gjesme(1979)在对自 编的未来取向问卷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未来取向包括个体考虑未来的程度,个体 预期未来的范围,思考未来占据个体思维的程度和觉察未来的速度。trommsdorff, lamn 和 schmidt(1979)将未来取向分为四个维度,即广度、密度、态度和控制信 念(内控和外控) 。mccabe(2000)和 barnett(1999)提出了未来取向包括五个主 要的维度,分别是: (1)突出性,指个体对未来计划的关心、对未来计划重要性的 认识,通过采用个体对未来思考的频繁程度作为指标; (2)具体性,它主要以个体 对未来所期望的积极事件或预期的消极事件的数量作为指标; (3)乐观性,主要是 指个体期盼事情发生的程度; (4)现实性,指对可能达到或完成的未来目标的选择, 以及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准备,通畅以对未来目标实现程度的思考为指标; (5)控制 信念,指个体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决定个人未来发展结果的信念。helaire(2006) 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广度这一维度,指个体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计划或实现 目标(nurmi,1987;yowell,2000)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要素观从静态的角度对未来取向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但没有揭示出未来取 向动态性,没有把握未来取向发展本质。许多研究者强调未来取向的动态过程,认 为它是由多个不同的过程构建而成。 1.2.2 过程观过程观 1.2.2.1 动机、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行为模型模型 该模型是由 seginer, nurmi 和 poole (seginer, nurmi, & poole, 1991; seginer, 1995,2000,2005)提出的该模型是由动机、认知和行为这三个部分和多个阶段组 成,而且每个部分包含 2 到 3 个变量。其中动机部分是由三个变量组成的,分别是 价值、期望和内在控制感。价值是指目标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期望是指 成功的主观可能性和积极情感;内在控制感是指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内部 因素控制的,又包括能力和努力两种成分。认知部分是指对未来的想象和看法,包 括个体对未来生活领域的希望和恐惧。行为部分包括对未来的探索和投入两部分组 成,探索是指针对未来目标进行收集信息、寻找建议和了解可行性的行为,投入是 指针对目标所实际付出的行动。该模型克服了要素观从静态角度研究的不足,把握 了未来去向动态发展的本质。seginer(2000)认为动机是人类行动的基础,它使个 体产生了对未来的需要和愿望,并诱导个体行程对未来的认知,个体在动机的推动 和认知的指导表征的下对未来进行探索和投入,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该模型虽然 从动态的角度对未来取向提出了研究模型,但基于该理论为基础所编制的测量问卷 还未得到不同文化下的验证。 1.2.2.2 动机、规划和评价模型动机、规划和评价模型 在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系统论的影响下,nurmi(1991)从认知-动 机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取向的过程观,他认为未来取向是一个多维度、多阶段的过程, 其中包括动机过程、规划过程和评价过程,即个体根据个人的动机、期望、价值观、 毕生发展知识和任务以及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机会来拟定个人目标,然后规 划如何实现目标并付诸行动,最后评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并对目标进行调整。 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动机过程是通过个体对未来的目标和担忧表现出来的 4 (nurmi,1991) ,是对未来的期望的心理表征。目标是指个体希望发生的事情,是 个体关于未来所产生的期望的心理表征。目标分为高层目标和低层目标,高层目标 指导低层目标形成目标组织系统,低层目标通过实现自身从而达到高层目标的实现 (nurmi,1991) 。个体在期待个人未来的同时也担忧着自己的未来,不希望某些事 情在未来发生。动机过程依据时间和因果序列构建未来的事件,从而引导个体的日 常行为。 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当青少年的未来目标确定之后,个体需要思考如何实现 这些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的高层目标设定一系列低层目标,根据低 层目标设定计划并采取行动。规划过程包含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nurmi,1991; seginer,vermulst & shoyer,2004) 。探索(exploration)是指个体通过努力寻找和 确定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多方面的对外界信息的搜集和对个体的了 解,确定个人适宜的发展目标。投入(commitment)是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 不断地付出时间和经历,即通常所谓的行动阶段。 未来取向的未来取向的评价评价过程。过程。个体在确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不断评价目标的 可行性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评价过程包含目标实现的归因和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情 感体验这两个因素。归因是个体对目标实现的有意识的认知评价,即影响目标实现 的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对未来实现目标所持的态 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未来取向的评价过程影响着个体对目标的坚持性,对目标 的制定和执行起到了反馈和调整的作用。 上述的三个过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个体 在动机的驱动下设定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探索产生行动,并在其间不断地评价 目标实现的可能,从而调整目标的设定或采取新的策略指导行动。在该模型指导下 所编制的测量问卷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使和使用,本文也将采用该模型作文研究的指 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图 1 未来取向的三个心理过程 (nurmi,1991) 1.3 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未来取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系统 的揭示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特点,本研究以 nurmi(1991)所提出的动机、规划和评 价模型为框架对已有文献分别按照动机过程、规划过程和评价过程文献进行梳理。 1.3.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主要通过目标和担忧进行表现(nurmi,1991; seginer,2009) 。目标是指个体希望在未来发生的事情;而担忧是指个体尽量避免在 未来发生的事情。青少年时期个体面临多种与年龄相关的发展任务及角色的转变, havighurst(1948)认为青春期的个体发展任务包括适应自己的性别角色,在情感上 脱离成人获得独立,发展和培养道德意识,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发展个人智力。 nurmi(2004)指出,青少年个体的主要发展目标包含接受教育完成学业,形成成熟 对毕生发展对毕生发展 的预期的预期 有关发展的有关发展的 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技能技能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 归因风格归因风格 动机动机 计划计划 评价评价 目目 标标 计划计划 归因归因 情感情感 6 的同伴关系,找到工作和伴侣,建立个人家庭。 目前研究青少年未来目标和担忧的的常用方法是分析个体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内 容和结构(nurmi,poole & kalakoski,1994) ,通过考察个体未来目标、担忧的种类 (nurmi,1987;trommsdroff,burger & fuchsle,1982) ,并根据不同的主题对目标 内容进行分类来研究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尽管在不同的研究中分类的目标及担忧 的主题有所不同,但青少年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教育、休闲、个人婚姻家庭和自我 实现等主题均被提及(mehta et al,1972;trommsdorff et al,1982) 。在不同地区的 跨文化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内容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提及最多的是教 育、职业和个人家庭领域的目标和担忧(nurmi,1991;seginer,2009;张玲玲, 张文新,陈光辉,2008) 。研究目标和担忧的另一个维度是时间跨度,即个体对自己 未来的思考所拓展到的未来的时间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年龄和文化背景,青 少年对未来的思考涉及到他们第二个十年的结束和第三个十年的开始(sundberg et al,1983) 。而且,预期自己将要经历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时间发生顺序,如完成教育, 找到工作,组建家庭。 受与年龄相关的发展任务及社会角色不同的影响,青少年在未来目标和担忧上 存在着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女性青少年通常报告较多的人际关系领域的目标和担忧 (nurmi,1991; chang et al,2006; nurmi et al,1999) ,而男性青少年认为社会 地位、成功(nurmi et al,1999)和财产收入(kasser & ryan,1993)更为重要。在 学业领域,女孩比男孩报告了更多的教育目标(nurmi et al,1995;yowell,2000) 。 在职业领域, 男孩比女孩报告了更多的目标和担忧 (yowell, 2000; knox et al, 2000) , 而且男孩比女孩更希望全天工作。目标内容通常和个体的年龄紧密相关,并且反应 了毕生发展当中特定阶段的重要事件。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较多提及休闲目标 (nurmi & pulliainen,1991;nurmi et al, 1994) ;在青少年中期,学业教育目标增 多(lanz & rosnati,2002) ;在青少年晚期工作、家庭和财产目标增加,而教育目标 减少(lanz & rosnati,2002;nurmi,1994) 。 1.3.2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 未来取向的第二个过程是规划过程,研究者多从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nurmi,1991;seginer,velmulst & shoyer,2004) ,它是指个体按照计划实现预 期目标。在动机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规划过程被认为包含了设定 亚目标,构建计划和实现计划三个过程,即个体首先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背景知识设 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构建规划和策略并挑选出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最后个 体根据选定的策略办法采取行动并不断修正规划方案(nurmi,1991) 。青少年对于 教育、职业和家庭的探索和投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nurmi,1987) ,对目标计 划地更具体,规划的时间跨度更长(greene,2004)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青少 年认知技能的增强和生活背景的变化,但 nurmi(1989b)发现认知技能和青少年对 未来的规划之间存在这较弱的相关。而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青少年生活背景的 变化,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父母和老师赋予其更多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例如,父母经 常要求青少年在初中末期规划自己对未来的教育,同样在工作和婚姻过渡的关键阶 段也同样如此。 除年龄因素外,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和投入也存在着性别差异(nurmi,1991) 。 女青少年更多的对人际和家庭相关的问题进行更多地探索和投入,男性更多的在职 业、财富等领域进行更多地探索和投入。但近年来,随着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多, 在教育和职业领域方面的探索和投入已较少表现出性别差异。 1.3.3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评价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评价过程过程 评价过程包含个体对影响目标实现因素的内外归因和与目标相关的情感因素, 主要反映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实现自己未来的目标。其中自我概念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己现在能力的评估来评价其计划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有 研究表明, 高自尊的个体比低自尊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内归因 (nurmi, 1989; plant, 1977)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未来持有出大量的兴趣目标并表现出较积极 地态度(nurmi,1991) 。虽然,青少年也思考离异、失业等消极事件,但普通青少 年认为这些事情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少。但青少年在对未来的积极 态度存在着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男生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增加,而女生对未来 的乐观态度减少(nuemi,1989) 。 8 1.4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 从认知心理学和动机理论提出的未来取向概念,其自身的发展即受个体自身因 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等;也受外界环境及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 同伴关系等。 在青少年个体自身因素方面,性别被证明是一个可以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重 要因素。早期研究表明,在职业领域中男性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密度要大于女性青少 年;而在家庭领域中女性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密度要大于男性青少年(trommsdroff, schmidt & lamn,1976) 。但随着近年来女性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机会的增多,青少 年在未来取向上的性别差异逐渐减少。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对未来的职业和男性 青少年水平相同,而且有着更高多的家庭领域的计划(mccabe & bamett,2000) 。 我国研究表明,在未来职业领域的规划过程上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但在教育领域, 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和投入(张玲玲,2006) 。 年龄因素同样是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重要因素。早期研究发现,9 到 15 岁的 女性青少年不存在年龄差异(lessing,1972) 。而 nurmi(1991)对芬兰青少年的研 究发现,10 至 19 岁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未来的目标和担忧逐渐增多。我国 对大学生被试的研究发现,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年级的提高,高年级大学生对 未来各个领域的探索和投入逐渐提高(张文新等,2006) 。不同文化下,青少年未来 取向的发展与年龄之间关系存在不同,这是受到被试不同生活背景的影响。 在近来的研究当中,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发展背景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受 生态系统模型及发展情景论的影响,研究者认为未来取向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人际 背景当中构架起来(malberg,2001;nurmi,2004) ,而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是青少 年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微环境。其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青少年发展 的重要背景因素。研究发现,消极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对未来产生消极的想法 和情绪,对未来职业领域的计划减少(macabe,2000;nurmi,1987) 。而父母对青 少年的支持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和乐观型(macabe,2000) 。而随着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同伴是个体获得未 来发展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与同伴的沟通讨论,青少年逐渐建立个人的目标 (malmberg,2001) 。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的关系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随时间不断交互的过程。在生态 系统模型、发展情境论和社会建构论等思想的影响下,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发展背景 在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青少年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并不 仅仅是个体认知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较宽泛的人际背景中共同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 (malmberg,2001;lanz, rosnati,marta & scabini,2001;malmberg,ehrman & lithn,2005;nurmi,2004) 。 2.1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及其两个研究取向两个研究取向 家庭、同伴和学校是个体发展的最主要的三个微环境,其中,家庭是社会的基 本单元,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在家庭当中, 父母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影响及指导,使青少年获得最初的行为规范、生活经验和社 会知识。可以说,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发展环境。父母通过其教养 行为,将价值观、社会态度及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青少年,由此构成了个体 社会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scabini (1997)认为, 家庭具有“个人指导功能” (personal guidance function) ,即家庭能够为青少年在向成年过渡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尽管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影响日益增加,但青少 年个体仍然将父母看作是获取生活重要决策(如学校教育和未来的职业)的参考支 持与建议的主要来源(steinberg,1999; fuligni,2004) 。而且父母仍然是青少年 重要的依恋对象,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支持系统,青少年与父母仍旧保持着亲密的 情感联系(steinberg,1999) 。研究发现,在关于长期重要目标的选择上,如考取大 10 学、选择职业和组建家庭等,青少年仍会更多地求助于父母而不是同伴(brown, 1993) 。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情感背景 (steinberg,2001) ,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 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 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darling & steinberg,1993) 。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教养方 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研究取向是从父 母的教养行为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如最早研 究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 symonds,从接纳-拒绝和支配- 服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接纳-拒绝和支配-服从实际反映了父母与孩 子的情感关系和对儿童的控制, 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及控制形式 与孩子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 baumrind (1978) 对儿童与家庭的研究。 她认为,每一种教养方式都由一些主要教养行为元素(如,温暖/参与、要求/监督) 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他根据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情和控制两个维度将父母教养方式分 为三类: 权威型 (authoritative style) 、 专制型 (authoritarian style) 和放任型 (permissive style) 。前一种研究取向注重单独描述具体的父母教养行为;后一种研究取向对父母 的教养行为进行了组合、概括,将同一种教养行为与不同的家庭环境进行了结合。 对父母的教养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接受行为会使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 并富有同情心,表现出社会认可的行为;父母的拒绝行为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倔 强并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孩子的支配行为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性较强,并缺乏 信心;而父母对孩子的服从行为会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独立性。对父母教 养方式类型的研究发现,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对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经常和子女交流并及时帮助孩子,从而使孩子更加成熟、独立,表现出更多的社会 责任感和成就动机。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对孩子的生活和行为过度的监督 和约束,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设计的路线去发展,过多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与子女的 关系地位不平等,从而容易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产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焦虑、退缩和抑郁的特征。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在孩子还没有能力作出决 策的时候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随意实施决定,缺乏对孩子的控制和约束,从 而容易使孩子自控力较差。 2.2 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 已有研究从父母教养方式的两种研究取向探讨了其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 在不同文化下,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与青少年未来取向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较为 一致,研究表明,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都 更有助于扩展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范围(seginer,2009) 。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 目标定向从而对其学业产生影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标,专 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子女掌握目标的形成,从而不利于学业成就水平 的提高(方平,2003) 。权威型的父母教养类型家庭下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的 探索、投入和期待最为积极(张玲玲,2008) 。 对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未来取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感知到父母卷入和参 与的儿童比缺少父母卷入和参与的儿童对未来抱有更多的积极期望,感受到更多父 母卷入和参与的儿童在未来取向上更加积极(trommsdorff,1983) 。青少年感知到 的父母支持参与程度,能预测青少年对未来思考详细程度、频率及积极感受 (mccabe,2000) 。父母教养行为与孩子的归因维度也存在相关,父母对孩子的温 暖程度越高,孩子对未来学业表现出更强的内部归因,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和惩罚、 拒绝否认会使孩子对未来的学业表现为外归因(周勇,董奇,1994) 。较多的父母支 持能使孩子对未来有更积极地态度(lanz & rosnati,2002) 。父母的接纳和给予青少 年的自主能提高其积极地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其目标的动机和行为(seginer et al, 2004) 。对德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孩子对未 来职业的探索(kracke,2002;kracke & schmitt-rodermund,2001) 。但是,父母的 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影响却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对希 腊裔的澳洲青少年研究发现,母亲的支持接纳行为与青少年的在教育、职业领域的 12 志向存在相关,父亲的支持和接纳与青少年在教育职业领域的志向不存在相关。在 犹太青少年群体中,与父母给予青少年的心理自主相比,父母的接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