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系统考察.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系统考察.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系统考察.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系统考察.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系统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6 6 3 5 9 8 本文讨论的是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同现的情况。文章立足于 三平面”等语法理论,运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方法,对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同现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多角度 考察。 全文主要有四个部分: 一。研究动态与理论方法。这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学术界对于相 问题的研究动态,为本文的研究定位。尉时还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 与方法,为全文提供一个总的指导。 二 现代汉语中“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考察。这部分立足 共时角度,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平面对现代汉语中“出来” 宾语同现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并比较了普通话与方言在使刚情况 面存在的差异。 三“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历时考察。本部分着重从火三角的 古”的角度对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进行考察。本部分 四个时期,即唐五代前、唐五代、宋, f - t :年r i 元明清四个时期对问题展 讨论,并力图从语法化的角度来寻求格式和宾语性质等方而的变化 因。 四余论。这部分主要由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 不能说明的特殊情况等方面组成。 键词:“出来”宾语同现共时历时三平面 语法化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o c c u r r e n c eo ft h et e n d e n c y v e r b “出来”a n di t so b j e c t i ti sb a s e do nt h eg r a m m a ro f “t h r e e l a y e rt h e o r y ”, a n do f f e r sa 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l y o nt h e i r c o o c c u r r e n c ef r o mm u l t i p l ea s p e c t si nt h ew a yt h a tc o m b i n e s 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a n dt h a tr e l a t e st h ed y n a m i ca n ds t a t i cs t u d y t h i st h e s i si sm a d eu po f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o n e :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n 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w h i c hs e ta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f o ro u ra n a l y s i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a d o p t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i si n t r o d u c e da sw e l lt oo f f e rag e n e r a l 6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f o r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 p a r tt w o :t h es t u d yo nt h ec o o c c u r r e n c eo f “出来”a n di t s o b j e c t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t h i sp a r to f f e r sas y n c h r o n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出来”a n d i t s o b j e c t 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o n s y n t a c t i c s e m a n t i ca n dp r a g m a t i cl e v e l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l a n g u a g eu s e b e t w e e n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a n dd i a l e c t sa r ea l s oc o n t r a s t e d p a r tt h r e e :ad i a c h r o n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 o c c u r r e n c eo f “出来”a n di t so b j e c t t h i sp a r to b s e r v e st h ec o o c c u r r e n c eo ft h et e n d e n c yv e r b “出来”a n di t so b j e c t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a n c i e n t ”i nt h eb i g t r i a n g l ei np a r t i c u l a r w ed i s c u s st h i sp r o b l e mf r o mt h ep o i n t o ff o u rp e r i o d s ,i e ,b e f o r et h e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t h e 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t h ey u a n ,m i n g ,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ea l s os t r i v et og r a m m a r i c a l i z et h eu n d e r l y i n g c a u s eo ft h ec h a n g i n gf o r ma n dt h en a t u r eo ft h e o b j e c t p a r tf o u r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 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ep r o b l e m s e x i s t i n gi nc h i n e s e 苴 t e a c h , i n g a sa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s o m ep e c u lj a rs i t u a t i o n s t h a t t h i st h e s i sc a n n o ta c c o u n tf o rs u c c e s s f u l l y k e y w o r d s :出来o b j e c t o c c u r r e n c e s y n c h r o n i c d i a c h r o n i c t h r e el a y e rt h e o r y g r a m m a r ic a liz e 皿 刖吾 趋向动词是能够表示动作的趋向,并且经常附在动词后面表 示动作变化的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它的数 量不大,一共只有2 0 个。( 其中“起去”是否是现代汉语中具有 活跃使用能力的词仍有争议。) 由于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趋向动词 的界说、名称和归属存在着很多不同看法,所以对于趋向动词的 讨论也是特别多。就名称来说,就有助动词说 ( 黎锦熙,1 9 2 4 ) 、 副词说。( 王力,1 9 4 3 ;范继淹,1 9 6 3 ) 、形态词说锄( 刘叔新,i 9 8 5 ) 和构词成分说( 张静,1 9 6 1 ) 等多种不同看法,本文对于以上说 法采取取其所长的态度,但在行文中仍沿用“趋向动词”这一名 称。一般所谓趋向动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独立的动词 使用,其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方向是致的:另一是附在动词 后面,构成“v 趋”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 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特性,也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和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而对它的性质、用法和意 义的探讨也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形成诸多说法,直到最近尚有 人提出不同看法。 对于趋向动词,通常学者们很少做全面系统的阐释,多就单 个的词进行深入的讨论,或就某一方面进行专题讨论。所以本文 选取复合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同现的情况作为考察对象,力 图将这一情况讨论深入。对于趋向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很多专著 都有讨论: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谈到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 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 1 ) 在整个动趋式之后; ( 2 ) 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的中间;( 3 ) 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 动词之前。加上用把字把它提前的格式,一共有四种格式。”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所说的名词并不完全等同于本文在后面 所要讨论的宾语,但这种归纳把“池来”与宾语同现的几种形式 都表达出来了。另外,还有研究把用“由”、“从”等字把宾语提 前的格式也认为是复合趋向动词与宾语同现的一种形式,本文对 于此类情况暂不作讨论。 我们认为对于“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讨论,首先能进一 步加深对“出来”这一复合趋向动词的研究,另外还能为对外汉 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因为趋向动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全面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找到 更好的阐释角度和方法。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篇论文拟从以 下几个角度来展开讨论问题:一、研究动态与理论方法综述;二、 现代汉语中“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考察;三、历时条件下, 考察“出来”与宾语同现的情况;四、余论,从对外汉语教学以 及尚不能解决的难点等角度对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说 明。 本文为了行文简洁,对“出来”与宾语同现的各种情况采取 了用字母简称的方法。其中v 代表一般动词,c 。代表“出”,c :代 表“来”,c 代表趋向动词,o 代表宾语。 1 1 研究动态综述 研究动态与理论方法 范继淹先生在中国语文1 9 6 3 年第2 期上发表的动词和 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一文中考察了趋向性后置成分( 即本 文所说的趋向动词) 跟动词、宾语、“了、得、不”等成分组合时 的各种排列形式,描写了它们的语音特点,分析比较了它们在结 构上和分布上的异同,最后整理出它们的结构系统。这篇文章是 分析“动趋式带宾语”的典范之作,其中的成果至今仍被采纳借 鉴。 在汉语语法常识、汉语口语语法、动词研究、汉语 动词概述和动词研究综述等著作中都对趋向动词进行了专 章讨论,并对趋向动词带宾语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刘月华的趋向补语通释一书是迄今最全面对趋向动词进 行阐释的专著,它全面总结归纳了趋向补语带宾语在句中的各种 位置。但她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对宾语的语义类别、宾语的语法性 2 质等问题进行讨论。 张伯江在1 9 9 1 年的中国语文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有关动趋 式带宾语问题的文章,特别是在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一文中他很全面地讨论了宾语的类。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 示,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角度。 1 2 理论及方法 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动力,我们的考察将离 不开以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a “三平面”理论。目前对于趋向动词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考 察和研究多停留在句法平面上,虽然近些年来,已有学者把目光 投向了语义平面。但无论怎样讨论,有一个平面是各家都很少涉 及的,那就是语用平面。本文试图将“三平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前人的基础上,力图对“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作到全面地了 解、深刻地分析、彻底地阐释。 b “大三角”理论。一个语法事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情,任何语法现象都有其源流,所以从古汉语的发展历程,从 历时角度,来分析考察“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能客观地描述 这一语言事实生成的过程,并从历史中寻找其演变的原因。作为 普通话有力辅证的方言也是在描述语言现象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环 节,从方言中取证能从共时的角度对要讨论的语言现象加以描述。 若能有机地将“古一方一普”三个角融合起来,将是对趋向动词 与宾语同现情况的一个全面考察。 c “语法化”理论。既然要对趋向动词与宾语同现情况进行 历时考察,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语法化”理论引入。因为“出来” 除了表示趋向意义之外,还能表示结果意义,这种非趋向意义是 在语言的逐步发展中慢慢形成的。这种趋向动词意义的由实到虚, 可以用“语法化”理论加以解释。张伯江在关于动趋式带宾语 的几种语序一文中提到许多语法论著中的诸多说法“不过是语 用学原则的语法化表现。” 除了在研究考察中运用这样一些语法理论之外,我们还会将 对比研究法贯穿全文。吕叔湘先生早就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一文中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语 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 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 要和方言比较。”可见对比对于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会 将对比法贯穿全文,力图在对比中凸显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 同现情况的特点。 ,趋向动词“出来”与宾语同现这一现象是比较复杂的,这表 现在:a 首先宾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很多在理论上存在的位置, 可能在语言运用中根本就不存在。准确地判定宾语,弄清语序, 是本文的关键;b 在历时考察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献,究 竟该如何取舍。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历史文献都进行一遍筛查, 所以选取有价值的语料也是本文的一大难点;c “出来”一词与 宾语同现在某种程度上还与使用者的习惯有关,这就为统计使用 频率造成了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考察方便,提高材料的可操作性,我们 对语料的选择采取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找现实的用例,拿不准的或 用法特殊的一般不选用,或者询问学友、专家和导师予以证实。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分析不可能是穷尽性的,而是列举性的,开 放性的。 二 现代汉语中“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考察 2 1 “出来”和宾语同现的句法表现及其条件 对于语言现象的分析,句法分析总是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 只有对句法平面进行了充分的描写,才能对语法现象做出合理的 解释。 2 1 1 可同现的宾语的语法性质 我们根据所搜集的语料,对能与趋向动词“il j 来”同现的宾 语进行语法性质的分析,发现宾语的成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性 质的语法单位: a 代词。代词作宾语在本文讨论的同现情况中运用得并不是 粳普遍,在一共3 7 4 例语料中,只有2 2 例的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 a 人称代词。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宾语为人称代词的共有 1 5 例。例如: ( 1 ) 白嘉轩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 他来了。( 陈忠实,白鹿原) ( 2 ) 幸亏革命师生眼睛雪亮,一下子就把我给揪了出来,扭 送公安机关实行了群众专政( 我爱我家) b 疑问代词,共7 例。例如: ( 3 ) 我和乔林相处了将近两年了,可直到现在我还是摸不透 他那缄默的习惯到底是因为不爱讲话,还是因为讲不出来什么? (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 4 ) 坐在那儿,说不出什么来,心中可是感激、亲热。( 老 舍,骆驼祥子) b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此类性质的宾语数量是最多的,共2 9 9 例,约占总数的8 0 。下面我们来进行逐类分析: a 光杆普通名词,共1 3 l 例。例如: ( 5 ) 大滴的泪珠流过了我火烫的面颊,但是我咬住了嘴唇没 有哭出声来。( 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 6 ) 自灵走了,鹿三长长嘘出一口气,头上已经冒出虚汗来 了。( 陈忠实,白鹿原) b 专有名词,共8 例。例如: ( 7 ) 把她招急了,她还会抬出刘四爷来,刘四爷要是买出一 两个人一一不用往多里说一一在哪个僻静的地方也能要祥子的 命!( 老舍,骆驼祥子) ( 8 ) 喊着叫着要抢出田福贤来当众开铡。( 陈忠实,白鹿原) c 数+ 量+ 名,共7 5 例。例如: , ( 9 ) 随着烟卷,他带出一张破毛票儿来。( 老舍,骆驼祥子) : ( 1 0 ) 仙草和孝武媳妇很快炒出四个菜来。( 陈忠实,白鹿 原) d “这那”+ 量+ 名,共1 9 例。例如: ( 1 1 ) 哦,现在,该熏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张承志, 黑骏马) ( 1 2 ) 五张大菜间一定全买得到,他们要省钱,所以凭空造出 这许多话来。( 钱钟书,围城) e 其他的名词性短语,共6 8 例。例如: ( 1 3 他几次想把姐夫朱先生写给张总督的民谣念出来,却有 几次作罢。( 陈忠实。白鹿原) ( 1 4 ) 辛楣说在金华耽误这好几天,钱花了不少,大家把身上 的余钱摊出来,看共有多少。( 钱钟书,围城) c 其他 a 小句,共1 2 例。例如: ( 1 5 ) 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 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 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 钱钟书,围城) ( 1 6 )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些好处, ( 老舍,骆驼祥子) b 数量短语,共1 3 例。例如: ( 1 7 ) 掏出一堆来,洋钱,毛票,铜子票,铜子,什么都有。 ( 钱钟书,围城) ( 1 8 ) 说出这两旬来,她脸上的笑意一点也没有了,忽然的仿 佛感到一种羞愧与下贱,她咬上了嘴唇。( 老舍,骆驼祥子) c “的”字短语,共7 例。例如: ( 1 9 ) 眼泪感动不了父亲,眼泪不能喂饱了弟弟,她得拿出更 实在的来。( 老舍,骆驼祥子) ( 2 0 ) 把吞到嘴里的吐出来!( 陈忠实,白鹿原 ( 2 1 ) 祥子由那些衣服中拣出几件较好的来,放在一边。 ( 老舍,骆驼祥子) d 同位短语,共5 例。例如: ( 2 2 ) 李梅亭搜索桔肠,只想出来“一粥一饭,要思来处不易” 二句,大家哗然失笑。( 钱钟书,围城) ( 2 3 ) ,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 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 鲁迅, 阿0 正传) e 复旬,共1 6 例。例如: ( 2 4 ) 张大哥看出来,要是由着她们的性儿说,大概一夜也说 不完。( 老舍,离婚) ( 2 5 ) 同时也看出来,杨妈要是吹了,他自己也得跟着吹。( 老 舍,骆驼祥子) ( 2 6 ) 看得出来,她不信我的话,认为我们至多是无所事事的 花花公子,所以不屑一顾。(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从以上的分类和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趋向动词“出来” 同现的宾语,在语法性质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绝大多数体词 性成分都能以宾语的身份与“出来”同现。但小旬、复句这种宾 语,一般都只能出现在a 式,即v c ,c :0 这种形式中,在其他的 三种格式中,小旬、复句宾语几乎不可见。从“出来”与其同现 宾语的多样性来看,“出来”一词具有相当活跃的句法结合能力。 2 1 2 宾语的位置与格式 a 格式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现代汉语八百词里总结的动趋式动词 后接名词的四种格式,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l 种语序 一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的四种格式作了一些探讨,为 了称说方便,张伯江将四种格式码化如下,并依次称为a 式、b 式、c 式和d 式。本文沿用他的这种称说方法。 a 式:v c i c 2 0拿出来一本书 ( 2 7 ) 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里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 的树时照成一片金绿。( 老舍,骆驼祥子) ( 2 8 ) 他愈加小心地挖刨着泥土,又露出来同样的叶片。( 陈忠 实,自鹿原) 、b 式:v c l o c 2拿出本书来 ( 2 9 ) 所以堂倌、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凝而且 敬的形态来。( 鲁迅,阿q 正传) ( 3 0 ) 老李忙着坐下,又忙着看碗里有茶没有,没说出什么来。 ( 老舍,离婚) c 式:v o c l c 2拿本书出来 ( 3 1 ) 鸿渐没法,回房舱拿了一团皱手帕出来,求饶恕似的说: “我自己会洗呀! 脏得很你看了要嫌的。”( 钱钟书,围城) ( 3 2 ) 辛楣对鸿渐道:“你也写几首出来,让我们开开眼界。” ( 钱钟书,围城) d 式:把o v c l c 2把一本书拿出来 ( 3 3 ) 干吗不把你这么醋劲大发的原因讲出来,酝酿了一天的 勇气又烟消云散了?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3 4 ) 他回到马号就喂马,连着喂过两槽草料,把牛马和骡子 牵出来拴到树荫下。( 陈忠实,自鹿原) b 格式的不平衡性 通过作者对a 式、b 式、c 式和d 式四种格式的考察,发现 在大量的语料中c 式的数量极少,一共只有7 例,且都在围城 一书中使用。而且即使使用,在v 的后面也几乎都带有“了”之 类的动态助词,严格形式上符合c 式的例句是极少的。 在笔者统计的一共3 7 4 例语料中,各式的使用次数及比例如 下表: 表2 1 a 式b 式c 式d 式共计 用次 4 82 3 678 33 7 4 比例1 2 8 6 3 1 1 9 2 2 2 1 0 0 c 宾语对格式的选择性 不是所有性质的宾语都能出现在四种不同的格式中的,我们 通过分类比较可以发现,宾语对格式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划分 的格式比较简单,根据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一书中对“出 来”一词的考察,她认为“出来”词有趋向意义( 表示由里面 向外面移动) 和结果意义( 从无到有,由隐蔽到显露) ,若依这个 标准,则可以比较细致地划分宾语的位置: ( 一) 复合趋向动词“出来”表示趋向意义时,因充任宾语 的名词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a 宾语为处所宾语时位于“出来”的r 词。例如: ( 3 5 ) 少奶奶正拖着吴妈走出下房来,而醴:“你到外面 来不要躲在自己房里想”( 鲁迅,阿q 正传) ( 3 6 ) 他从地下捡起那块烂布,重新裹缠住梭镖钢刃,走出门 来,拉上门板。( 陈忠实,自鹿原) b 宾语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时,有三种位置: a 宾语在“出来”中间,宾语在复合趋向动词的中间是最常 见的位置。例如: ( 3 7 ) 土匪头子把罐儿翻过来,倒出两朵一模一样的木刻黑白 牡丹花,要黑娃用手摸出一个来。( 陈忠实,白鹿原) ( 3 8 ) 主人搬出个塑料桶来,请我喝酒。( 张承志,黑骏马) b 宾语在“出来”后: ( 3 9 ) 半天找出来一个洗脚的破木盆。( 钱钟书,围城) ( 4 0 ) 阿刘不讲话,手向口袋里半天掏出来一只发钗,就是那 天鲍小姐掷掉的,他擦地板,三只只捡到一只。( 钱钟书,围城) c 宾语位于“出来”的前面: ( 4 1 ) 店主瞧孙小姐掏手帕出来拂灰,就说:“放心,这楼板 牢得很。”( 钱钟书,围城) ( 4 2 ) 鸿渐瞧她脸黄眼肿,挂着哭的幌子,问她要不要洗个脸, 不等她回答,捡块没用过的新毛巾出来,拔了热水瓶的塞头。( 钱 钟书,围城) 宾语为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时,只能位于“出来”的中间或 后面: ( 4 3 ) “好! ! ! ”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 鲁迅,阿q 正传) ( 4 4 ) 小屋里是那么热,憋气,再添上那个老虎,他一进去就 仿佛要出不来气。( 老舍,骆驼祥子) 表示人的肢体的名词,如“头”、“手”、“身”等,多位于复 合趋向动词的中间: ( 4 5 ) 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 枢台上一扔说,“现钱! 打酒来! ”( 鲁迅,阿q 正传) ( 4 6 ) 年轻的姑娘们到现在才把鼻尖上的煤污减去一点,露出 点红黄的皮肤来。( 老舍,骆驼祥子) c 存现宾语可以有两种位置: a 在“出来”的中间: ( 4 7 ) 在车口上,他们哆嗦着,眼睛象贼似的溜着,不论从什 么地方钻出个人来,他们都争着问,“车? ! ” ( 老舍,骆驼 祥子) ( 4 8 ) 他正在这么猜疑,靠边的那一间的草帘子动了一下, 露出个女人头来。( 老舍,骆驼祥子) b 在“出来”的后面: ( 4 9 ) 他愈加小心地挖刨着泥土,又露出来同样颜色的叶片。 ( 陈忠实,白鹿原) ( 5 0 ) 他蹲下来用手挖刨湿土,猛然间出现了奇迹,土层露 出来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 陈忠实,白鹿原) ( 二) “出来”表示结果意义时,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中间: ( 5 1 ) 我听着这两个人的谈话,越听越感到惊奇,一个赶马 车的怎么会说出这些话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 5 2 ) 总之,他们会想出种种庸俗无聊的玩意儿来糟蹋你。 (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需要强调的是,“出来”表示结果意义时,多用于“把”字 式,谓语动词后有趋向动词,常常没有宾语。例如: ( 5 3 ) 刘四爷的脸由红而白,把当年的光棍劲儿全拿了出来。 ( 老舍,骆驼祥子) ( 5 4 ) 他不惜破费,抱定一个主意,用钱买也得把和尚买出 来。徐先生把他的俸银捐赠出来。( 陈忠实,白鹿原) 尽管上面的这种划分详细得多,但归根结底我们仍然可以把 它们格式码化成a 式、b 式、c 式和d 式四种格式。四种格式的构 成成分基本相同,只是成分次序不同。本文将着重讨论四种格式 在句法上的强制性条件。 在实际运用中,a 、b 、c 、d 四式并非总是可以自由地换着说 的几种格式,它们在句法上都有一些强伟0 性的或半强制性的条件, 决定了在某些条件下只宜予采取某种格式而不宜换成其他说法。 以下依次分析。 a 当0 为小句时,一般要采用a 式。例如: ( 5 5 ) 他的话虽然是这么简单,可是显然的说出来他硝i 再上她 的套儿。( 老舍,骆驼祥子) ( 5 6 ) 如今自己体会出来竟是满口苦涩,真的她不可能再念高 中了。( 池莉,太阳出世) 0 还可以是复旬形式: ( 5 7 ) 她不肯说,到临了才漏出来这老妈予要她做媳妇,允许 把儿子配给她。( 钱钟书,围城) 以上这些句子都不能换说成b 式或其他格式。小句宾语可以 说是a 式的一个强制性条件。宾语小句可以很长,所以有时在o 之前有个停顿。例如: 。( 5 8 ) 他看出来,这条路子不能靠长,得另想主意,得想比 拉车容易挣钱的主意。( 老舍,骆驼祥子) ( 5 9 ) 一直闹到月底,连祥子也看出来,这是真到了时候, 她已经不象人样了。( 老舍,骆驼祥子) 汉语里的插入成分不能太长,因此b 式、c 式、d 式等格式 不宜于容纳小句宾语,当小句较短时,b 式也偶有用例,如“觉 出点不大是味来”。和( 5 8 ) ( 5 9 ) 两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 式 带小句宾语时整个句子必须一口气说完,而不能有停顿。 b 关于b 式,我们几乎谈不出什么限制性条件来。因为从我 们考察的众多语例来看,b 式是使用最灵活的,各式的例子都可 以转换成b 式。 c 关于c 式,我们也谈不出什么强制性的条件来。原因在于: 北京话里的c 式用得极少,同时在大量书面材料里几乎找不到多 少用例。在我们考察的近3 8 0 个例子中,c 式的用例只有寥寥几 个。在北京籍作者所编的动词用法词典里,c 式举例算是最 多的,但相对于a 、b 式也是很少的。更重要的是,该词典里每一 个c 式例子都有相应的a 式或b 式例子,足以说明c 式在使用上 没有强制性的条件。 。d d 式的强制性条件比较多。d 式的第一个限制性条件是多 项v c 。c 。并列出现,宾语既不宣于重出,又不宜于在并列结构之后, 因而先用“把”字提走。例如: ( 6 0 ) 一切长辈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哄d5 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围城) ( 。6 1 ) 她不再哭,也不多说话,而只是把眼中这点光一会儿放 射出来,一会儿又收起去;存储了一会儿再放射出来。 d 式的第二个强制性条件是谓语里有总括性副词“都”、 “全”等,因为总括性副词“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当被总括者 为受事时,要求“都”置于动词之前、受事之后,也就是说,要 求宾语以某种方式前置。因此,下面这些用“把”字式的例子都 不宜于改说成其他形式: ( 6 2 ) 瑞丰把校旗和点名簿都找出来。 ( 6 3 ) 这把方豚翁书袋底的积年陈货全掏出来了:“你们都不 懂这道理,要鸿渐在家,他就会明白。”( 钱钟书,围城) 除去这些语法上的强制性条件以外,那些可以说通的格式在 实际运用中仍有适用于某种场合的倾向,这是应该从语用角度加 以说明的。本文在后面会进行讨论。 2 2 “出来”与宾语同现的语义特点分析 ;语词组合,是一个三级平面的层级系统。这三级平面即句法 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在语言交际中,它们三位一体,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因此,在分析语词组合时,必须 兼顾三者,尤其是不能抛开语义平面。本部分就将主要从语义的 角度对“出来”和宾语同现的情况进行讨论。 2 2 1 宾语成分的语义分析 在上一节中,我们对宾语成分作了句法平面上的性质分析, 对于宾语成分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和语义情况确定。 作者将语料分类整理,将与“出来”同现的宾语从语义角度做如 下分类: a 处所成分:所谓的处所成分,就是表明动作发生的处 所、地点的,而且我们可以将它变为“从某某( 地方名) + 动词+ 出来”,如: ( 6 4 ) 鹿子霖和女人走到院子里,新媳妇也走出厢房来。( 陈 忠实,白鹿原) 此句中的“走出厢房来”可以转换成“从厢房走出来”,因此 可将宾语“厢房”视为起点。又例: ( 6 5 ) 赵胜天追出门来,挽住了妻子的胳膊,陪着她在路边慢 慢前行。( 池莉,太阳出世) t “追出门来”也可转换为“从门里追出来”。 b 。客体成分:表示宾语是客体对象的。例如: ( 6 6 ) 鹿子霖从腰里摸出两枚银元来,看着孝文急不可待地 转过身,脚下打着绊腿走出保障所大门,沉吟着:“完了,这人完 了! ”( 陈忠实,白鹿原) ( 6 7 ) 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 药l ”( 老舍,骆驼祥子) 在上面两例中,“摸出两枚银元来”中的“两枚银元”和“拿 出两块钱”中的“两块钱”,都是前面动趋式动词表客体对象的宾 语。 c 施事成分:宾语在语义关系上并非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 作的发出者、实施者。例如: ( 6 8 ) 高妈拿着药瓶,跟出祥子来。( 老舍,骆驼祥子) ( 6 9 ) 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 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 去了。( 鲁迅,祝福) 在上面的这两个例子中,“祥子”和“两个男人”虽然是以 宾语的身份出现的,但我们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是两个动 作“跟”和“跳”的发出者,因此从语义关系上说,它们应该是 施事。 d 受事成分:宾语在语义关系上是动作的承受者、对象,例 如:t ( 7 0 ) 各种颜色的纬线和经线如何交错搭配,然后就创造出 各种条纹花色的格子布来。( 陈忠实,白鹿原) ( 7 1 )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 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老舍,骆驼祥子) ,和上面的例子不同的是,这两例中的宾语“格子布”和“牡 丹”是动作“创造”和“养”的承受者。 另外,我们还能将一些语料归入其他的一些小的语义类别中, 例如: e 部位成分:部位成分就是宾语表示的是人身体的某个部 位,如“口”、“手”、“脚”等。例如: ( 7 2 ) 小福子露出些牙来,泪落在肚子里。( 老舍,骆驼祥子) ( 7 3 ) ,而煽动他们的头儿却拔不出脚来,贺家兄弟一 怒之下还不带领群众把他砸成肉坨!( 陈忠实,白鹿原) f 物量成分:表示宾语是数量结构的,如:几个、几十颗、 - - + 块、半截、多少、一些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 7 4 ) 她左手插在腰间,肚子努出些来。( 老舍,骆驼祥子) ( 7 5 ) 老李忙着坐下,又忙着看碗里有茶没有,没说出什么来。 ( 老舍,离婚) 2 2 2 已然和未然对格式的制约 在前面对宾语位置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语义角度的已然 和未然两种情况出发,也能发现一些对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因素。 我们结合宾语的三种位置来谈已然和未然的情况: a 宾语在“出来”的中间,可以表示己然情况,也可以表 示未然情况。例如: ( 7 6 ) 阿q 怕尼姑又放出狗来,拾起萝卜便走。( 鲁迅, 阿q 正传) 此例表示的是一种尚未发生的情况。 ( 7 7 ) 我从床下捞出鞋来,穿在脚上。( 池莉,让梦穿 越你的心) “捞出鞋来”表示动作已完成。 b 宾语在“出来”后,一般表示已然的情况: ( 7 8 ) 半天找出来个洗脚的破木盆。( 钱钟书,围城) ( 7 9 ) 孙小姐算在木板搭的长凳上有个坐位,不过也够不舒 服了,左右两个男人各移大腿让出来一角空隙,只容许猴子没进 化成人以前生尾巴那小块地方贴凳。( 钱钟书,围城) 上面的两例宾语“一个洗脚的破木盆”和“一角空隙”部 在“出来”之后,都表示的已经存在的事实或已发生的情况。 a 宾语位于“出来”的前面,可以表示已然的动作,也可 以表示未然的动作: ( 8 0 ) ,她突然嘴迎上去把衔的烟头凑在他抽的烟头上 一吸,那支烟点着了,鲍小姐得间地吐e l 烟出来。( 钱钟书,围城) 在这个例子中,“吐口烟”这个动作是在进行中,而不是已经 完成了,所以表示的是一种未然的情况。 ( 8 1 ) 方先生希望人家赞自己儿子“家学渊源”,向箱里翻了 几部线装书出来,什么问字堂集、癸巳类稿、七经楼集 谈瀛录之类,吩咐鸿渐细看,搜集演讲材料。( 钱钟书, 围城) 这个例子中的“翻”这个动作很明显是已经完成的,因为它 已经产生了“有几本书出来”的这样一个结果。 2 3 语用因素对“出来”与宾语同现格式的影响 +句子作为语词组合的言语单位,必须在言语过程中,结合它 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充分的描写和研究。句子与语境的关系如同 鱼与水的关系,句子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一 旦离开语境,句子就黯然失色。句子只有在语境中才能选择恰当 的结构形式。同样,句子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当准 确的分析。 在本节之前,我们讨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一种静态的语用为 中性的典型结构模式,研究了结构模式与语义内容之间的部分对 应关系。我们知道,一个活生生的句子不仅仅是一个音义结合体, 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特定语用意义的交际单位,它还负载了语用信 息。这些语用信息也会通过词汇形式或语法形式表现出来。传统 的句子分析以孤立的句子为对象,隔离上下文对句子作静态的分 析,并且把动态的语用因素当作语法因素来对待,、这种分析方法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引起了一些混乱。本节将引入语用因素,考察 句子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结构上的一些变异情况,分析其中的一些 结构规律以及一些语用意义与结构成分、结构形式之间的部分对 应关系。 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况,大 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用不同的词语说,另一类是用不 同的语法结构说。前一种现象主要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对语 法学而言,对本文而言,我们主要研究后种现象。语用因素对 句子在结构上的制约,从语用因素上来考察,可以分为两类,一 类是篇章结构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主要反映为上下文衔接、主题 推进等因素对句子结构的制约,要求句子在结构上做出相应的变 化。另一类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下面我们逐 类来分析: 2 3 1 前句宾语对后句结构的制约 话题对后续句在结构上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后续句的宾语有 前移的倾向。实际上,除了话题,前一句的宾语如果与后句的 宾语也同指的话,后续句在结构上也要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换 甸话说,前句的宾语如果与后句的宾语同指,前句对后旬也有一 种要求,以保持说话的连贯性。当然,为了应接前旬中的宾语, 不仅可以采用“把字句”,而且还可以采用被动句,不过,无论是 用“把字句”还是用“被动句”,他们在结构上都作了相应的变动, 一般情况下,它们不宜用s v o 句式。例如: ( 8 2 ) 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 哄出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围城) 在前面我们指出过,把o v c 。c :的表述重心是0 ,而不是v 涉 及的动作。据此分析上例,“把这秘密哄出来”的表述中心“这秘 密”明显是为了与上句中的“秘密”相呼应,有其特定的篇章功 能。这里若换用其他格式就不大合适。比如我们换用a 式,则有: ( 8 3 ) 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哄出来, 逼出来这秘密,是长辈应尽的责任。 在这句话中,“秘密”已不是表述重心,表述重心在“哄、逼” 这样两个动作和两种方式上与“出来”这样一个结果上,从而失 去了语句上下文的一种连贯性,也使要突出的重点被放在了次要 的位置上。 我们上面所说的是前后旬宾语同指的情况,当前后旬宾语不 一致的时候,这种前句宾语对后句宾语的制约情况也是存在的, 特别是前后句宾语之间存在对比、对立的关系。例如: ( 8 4 ) 老头子越老越胡涂,咱俩一露风声,他会去娶个小媳妇, 把我硬撵出来。( 老舍,骆驼祥子) :这句话是虎妞向祥子说明家中的情况,为了强调父亲会娶进 “小媳妇”,而撵出“她”,所以她特别用了这种突出“我”的结 构,形成“我”和“小媳妇”之间的一种对比。如果换用b 式, 则有: ( 8 5 ) 老头子越老越胡涂,咱俩一露风声,他会去娶个小媳妇, 硬撵出我来。 这样不但让整个语句在语气上有些不连贯和不谐调之外,还 不能突出“我”和“小媳妇”在地位上的对比关系,使语句的表 达重点不明显。 2 3 2 结构上的平衡和对称对句子结构的制约 在言语中,毗邻的两个甸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求在结构上互 相平行、对称。这里的“一定的条件”主要是下面两种情况:a 问句的对答;b 同类结构的铺排。 对于第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暂时缺乏有力的语料米证明,所 以就不展开讨论。在本节里,我们将着重讨论后一利,情况。 在言语作品中,同类结构的艺术性的铺排往往可以在言语形 式上产生一种“整体效应”或“完形效应”,使得这一“整体”内 部成员之间产生一种一致性,从而取得与一般言语所不同的效果, 可以加强表现力,引起听者、读者的注意,并使听者、读者依据 形式上的一致性所产生的整体效应加深印象。在这类铺排中,排 比句、对偶句、反复句是最为典型突出的。例如: ( 8 6 ) 燕红:要不这样嫂子,我入了两万,我抽出2 0 0 0 来把 你那份填上,算咱们自己内部调剂,就省得再惊动别人啦! 和平:我和志国商量着把我们的钱拿出一部分来入股,虽然 我们也不宽裕,可为了支援国家,帮助农民兄弟 ,- , 傅老:你现在又是勤工俭学呀,又是帮人编书呀,财路不少 嘛,完全有能力拿出一点来,在商品大潮中学学游泳,这对你将 来有好处呀!( 我爱我家1 5 集) 以上韵这几段话是家人之间一个一个在传递倒卖水果,动员 别人入股这样一个信息,为了给观众加深印象,在言语表达上反 复使用了同一种言语格式,即b 式。这样就能引起听众、观众在 听觉上的强烈震撼,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是在一组会话中所采取 的这种反复带来的效果,有时在一个语段中使用排比、对偶也能 起到相同的作用。例如: ( 8 7 ) 小张:爷爷怎么回事一一我让他把被子褥子拿出去晒 晒,把过冬的衣服搬出来晾晾,把所有的皮鞋都擦一擦,把所有 的布鞋都洗洗,捎带手再把几个大立柜都清理一遍一一这么点 活儿都快一个钟点了怎么还没干完哪?( 我爱我家3 9 集) 在上面这段话里,小张把自己交代爷爷去干的事情进行了罗 列,使用了排比的句式,为了和第一句中使用d 式配合,第二句 “把过冬的衣服搬出来晾晾”也使用了d 式,而且和第三、四、 五旬保持了使用“把”字句突出0 ,保持了前后一致和呼应,使 几个句子在结构上平衡、对应。如果将第二句换成a 式或b 式, 就会有一一“我让他把被子褥子拿出去晒晒,搬出来过冬的农服 晾晾,”或“我让他把被子褥子拿出去晒晒,搬出过冬的衣 服来晾晾,”一一这样的句子就引起了在结构上的不一致。 这种结构上的不一致在人的认知心理上会引起参照点的变换,有 的则引起结构上的变换,它们都会产生一种极不稳定的跳动感, 犹如音乐和弦中出现的不和谐和音,给人带来不安的感觉,表现 在话语上就是文气不畅。 其实,客观语境对句子在结构上的制约除了本文以上的讨论 之外,还有一些现象,甚至是很重要的现象我们没有涉及到,如 说话的场合、语体、风格上的和谐度等等,它们也都对句子结构 有_ 毫定的要求。如同样说一句话,文艺语体和科学语体的句式就 不可能一样。前者旬长、严谨,后者旬短、活泼。有时为了某种 风格上的一致,也会促使句式发生变化。由于本文在语料和篇幅 方面的限制,本文对这些问题暂不做讨论。 2 3 3 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句子结构的制约 人们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有语 言手段和辅助语言手段。辅助语言手段主要是身体姿势,语言手 段有结构的和非结构的。现代汉语的非结构上的手段主要是用词 汇手段和超音段音位手段。结构上的手段主要是改变正常的句子 成分的顺序。 从认知心理学上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基于一定的认知 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典型反映。人们往往 依赖这种典型反映所形成的认知模式来认知世界。一旦人们发现 所呈现的现实与原来的认知模式不完全相同时,往往会给予更多 的关注。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差异效应。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用句子 结构的形式来表达,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效应。任何一 种语言的语法,在某一时期内,都会有一些典型的结构模式,形 成语言使用者在语法上的心理认知模式。用发展的、动态的语言 学眼光来看,典型的结构模式也是不断发展的。语言中某种变异 形式使用普遍,这种变异形式就会向“中性”方向转移。为了满 足人们利用结构手段表达某些情感的需要,就不断会有新的变异 形式产生,从而推动语法形式的发展。为了准确分析这种具有不 同语用价值的语法变异形式,我们首先要确立当代语言中的典型 结构模式,找出这些典型句式与变体句式之间的差异在说话人的 主观态度上的表现价值,或者反过来说,找出主观态度的表达要 求在语法手段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 结合本文,我们将要着重讨论的是a 、b 、c 、d 四式受说话 人主观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