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道德蜕化视域下的道德创新 moral innovation on perspective of moral degeneration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孙 亮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易小明 教授 副指导教师副指导教师 刘仁贵 副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伦理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伦理学原理 提交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二 0 一二 年 六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 第 页 i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一、道德蜕化的研究现状. 1 二、道德创新的研究现状. 2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2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3 一、主要研究内容 . 3 二、创新点 . 3 第一章 道德蜕化 . 4 第一节 道德蜕化的概念 . 4 第二节 道德蜕化的原因探析. 5 一、道德蜕化的主观原因. 5 二、道德蜕化的客观原因. 8 第三节 道德蜕化的类型 . 10 第二章 道德创新 . 12 第一节 道德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 12 第二节 道德创新的动力 . 12 一、人的理想生存状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13 二、现存道德存在问题 . 14 第三节 道德创新的内容 . 16 一、对我国传统道德的创新 . 16 二、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创新 . 18 第三章 道德蜕化视域下的道德创新 . 20 第一节 中国当下的多元价值观呼求道德创新. 20 第二节 道德蜕化内含道德创新机理 . 21 一、道德蜕化是特殊的道德背离 . 21 二、道德蜕化内含道德创新机理 . 21 第三节 道德蜕化机制下道德创新的实现 . 23 一、清除道德蜕化的诱因实现道德创新 . 23 目 录 第 页 ii 二、道德创新的实现过程. 25 结 束 语 . 27 致 谢 . 28 参考文献 . 29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2 摘 要 第 页 i 摘摘 要要 道德由人而定,表现为人为性;同时道德为人而定,表现为为人性。因此, 对于道德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的人而单纯就道德进行冥想。但事实上,有一些 人对道德哲学的研究,往往脱离人的实践生活,而单纯从理论上论证某种道德的 合理性,并企图通过道德教育途径来完成从理论道德到个体道德的内化。这往往 会导致道德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距离甚至发生矛盾,从而导致道德蜕化现象 的发生。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蜕化是指主体将曾经内化的道德又外在化的过程, 表现为主体对曾经内化的道德的弃置甚至违背。当然,引发道德蜕化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以及某些特殊情景的出现,都可能是道 德蜕化的诱因。本文将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对这些诱因进行分析。 根据道德规范本身的性质,我们可以将道德蜕化分为积极的道德蜕化和消极 的道德蜕化两种类型,积极的道德蜕化是指主体对已经过时的、失去合理性的道 德的外在化甚至违背,这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消极的道德蜕化是 指主体对具有普遍合理性的道德的外在化甚至违背,这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均有 消极作用。 道德的创新发展,是道德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道德创新的方式和途 径是多样的,从道德蜕化的角度来看,积极的道德蜕化出现,就意味着道德本身 出现了问题,存在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所以,积极的道德蜕化本身就包含着道 德创新的机理,并为道德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因此,在道德蜕化的视域下进行道 德创新是促进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道德蜕化的视域下,道德创新包括对 主要引起道德蜕化的传统道德和西方个人主义道德的创新。 通过对于道德蜕化与道德创新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避免道德蜕化、实现道 德创新,这样才能摆脱道德异化对人的束缚,真正体现道德的为人性,最终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主题词:道德蜕化;道德创新;道德标准 abstract 第 页 ii abstractabstract morality formulated by people, showing human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morality formulated for people, showing for humanity. therefore, for the study of morality, we cant divorce from reality people and meditate morality purely. but in fact, the study of moral philosophy often put aside the practicality life of the people, while purely demonstrating some kinds of moralitys rationality from theory, and attempting to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to achieve moral internalization from the theory morality to the individual morality. this will often lead to the distance and even conflict between moral theory and real life, resulting in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degeneration phenomenon. the moral degeneration which we talking about here is the body will have internalized the moral but also the external process, expressing that the disposal of the body had internalized the moral and even against. of course, lead to moral degeneration are many reasons, such as social economy, political, and culture changes, as well as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both are the causality of moral degeneration. this paper will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ategories to analyz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ethics itself, we can divided moral degeneration into positive moral degenerate and negative moral degeneration, positive moral degenerate is the body even against the externalization of obsolete, loss of moral rationality,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 negative moral degenerate is the body external expression of the universal rationality of the moral and even against, which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ways and means of moral innovation is diver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ral degenerate, the appearance of a positive moral degenerate, which means that morality itself have problem, there exist the internal needs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o the positive moral degenerate itself contains a mechanism of moral innovation, and provide direction to eth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degeneration, mor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degeneration, moral innovation, including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personal morality in the west which mainly caused moral de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moral degeneration and moral innovation, it can help to avoid moral degeneration, and to achieve moral innovation,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alienation moral, truly embody the morality for humanit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moral degeneration,moral innovation,moral standard 绪 论 第 页 1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学术界较为注重社会道德对个体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大多探讨个体对社会 道德的内化,而较少关注已经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又被主体外在化的问题。但是,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是一个具有道德知识的人,更应是一个道德的践行者。而个 体将已经内化的道德规范原则又外在化的过程就是道德蜕化。道德蜕化的发生有 多种诱因,其中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并且依据其品质及其影响,将它 分为积极的道德蜕化与消极的道德蜕化两种类型。 随着对道德蜕化的深入研究, 可以发现道德蜕化潜藏着道德创新的机理: “大 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好 的事物与坏的事物总是相伴相生、辩证统一的。道德也不例外,“大道废”才“有 仁义”,“六亲不和”才“有孝慈”。新的、好的社会道德正是针对不道德的行 为和现象而产生的,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道德行为。假若没有不道德的行为和现 象,那么如何会有、凭什么要有相应的社会道德呢?可以说道德蜕化正是道德发 展创新的机理。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具体体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计划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中西方文化、价值 观念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逐渐流入我国,就形成了中国社 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状。在这样的局面下,就要通过 扬弃中国的传统道德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实现道德创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道德蜕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道德蜕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本专门研 究道德蜕化的论著,仅仅有三篇硕士论文和两篇学术论文。吉首大学 2008 年刘仁 贵的硕士学位论文道德蜕化与道德内化、道德外化的关系中,给出了道德蜕 化的定义,并指出按其影响可以划分为积极的道德蜕化与消极的道德蜕化两类, 并对道德蜕化与道德内化、道德外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吉首大学 2010 年祝青的 硕士学位论文论道德意志在道德蜕化中的作用,认为主体的道德意志有强弱 之分,并且在积极的道德蜕化中或消极的道德蜕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吉首大学 2011 年侯有德的硕士学位论文境遇中道德蜕化探析,主要讲伦理境遇与道德 绪 论 第 页 2 行为选择的相关性,指出道德蜕化的发生与行为主体内外部的具体境遇相关。除 了这三篇硕士论文之外,还有两篇学术论文:祝青的从道德教化、内化到蜕化 (沧桑,2010 年第 6 期),易小明教授的论道德蜕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易小明教授对道德蜕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 道德蜕化就是个体将曾内化的道德规范原则又外在化的过程,他将道德蜕化看作 是道德违背中的一种,并对道德蜕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道德蜕化进行 阻滞的途径。 二、道德创新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道德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多一些。笔者根据自己的论文撰写的需要,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赵修义教授的学术论文道德建设的 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 年第 6 期)主要论述了道德建设创新 的必要性以及道德建设创新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之间的关系、道德建设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建设的创新与道德的传承之 间的关系;彭信芳和蔡宏图的学术论文关于道德理论的创新思考(绵阳经济 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1 期)论述了经济生活客观的要求道德的创新。 具体说来,包括道德评价标准的创新、道德体系的创新和道德意识的更新;方美 君讲师的学术论文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道德创新的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主要对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道德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肖光荣和孟毅辉的学术论文刍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创新 基本原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主要研究了共产党在执政 实践过程中,执政道德创新的几个基本原则。陈立龙的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 创新(湖南日报版,2001 年 12 月 5 日)详细的分析了我国传统道德的利弊,在 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在新时期进行道德的创新,首先,改变传统道德 的高度政治化内涵,使其赋有更全面、更丰富的道德内涵。其次,改变压抑个性 发展的传统道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集体主义道德。再次,改变传统 道德的过分理想化倾向,建设现实道德。最后,改变传统道德的抽象化倾向,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适应不同人际关系领域的需要,并 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吸纳了其中的一些观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道德规范和原则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道德往往受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随之而变化,表现出道德发展的时代性特征。道德蜕化在 社会生活中的不时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探究其原因的过 程中,我们发现道德蜕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道德蜕化内含了道德创新机理, 绪 论 第 页 3 在此基础上,面对我国现阶段人们价值观多元的现状,我们要通过扬弃中国传统 道德和西方个人主义道德以实现道德创新。对道德蜕化视域下道德创新的研究, 在理论上是一种创新,实践上有利于道德创新的实现和道德蜕化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讨论道德蜕化。首先对于道德蜕化的概念进行定义,道德蜕化在社 会生活中有其现实的反映。同时,在理论界对于道德蜕化也有一定的研究。然后 对道德蜕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将其归纳为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原因。最后 再将道德蜕化行为按照其影响和意义进行分类,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道德蜕化两 种类型。 第二章 讨论道德创新。首先介绍道德创新的内涵。其次,揭示道德创新的 动力。人的理想生存状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现存道德存在问题都促成道德创 新。最后论述道德创新的内容:对中国传统道德和西方个人主义道德进行扬弃创 新。 第三章 讨论道德蜕化视域下的道德创新。首先,揭示道德蜕化内含道德创 新的机理。其次,论述中国当下的多元价值观呼求道德创新。最后,通过扬弃中 国的传统道德和西方的个人主义道德实现道德创新。 二、创新点 一是对于道德蜕化原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二是对于道德创新 的动力进行探析;三是揭示道德蜕化内含道德创新的机理。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4 页 第一章第一章 道德蜕化道德蜕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官员尽管认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执政为民等官德,但在践行过程中却与之大相径庭,贪污腐败严重;一些不良商 贩明明知道其所产销的商品有害于人,如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 但他们却依然违背道德的底线;某些文艺工作者出于某些因素而创作一些有悖于 其基本道德良知的作品;等等。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有悖于道德,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放弃了自己的道德操守,作出了违反道德的事 情。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道德蜕化现象。道德蜕化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日益突 显,值得深入研究。 第一节 道德蜕化的概念 中外先哲在其有关道德的研究著作中没有就道德蜕化现象进行专门的论述, 但也有简要涉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其实,作为人来说,每个个 人都可以有与他作为公民来说所有的普遍意志相反或不同的个别意志。他的个人 利益所授意他的可能与共同利益完全背道而驰,他的绝对的、与生俱来的独立的 存在可能使他把他对共同事业应尽的义务视为一种无偿的贡献,不做贡献对他人 也没什么损害,而做贡献对自己反而带来负担;由于个人把构成国家的这一法人 看作一个理性的存在,因为国家本来就不是一个人,他就只想享有公民的权利而 不愿尽臣民的义务。这种不公任其发展将导致政治实体的垮台。” 卢梭看到由于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个人意志与普遍意志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其实这正 是道德蜕化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时卢梭还简要分析了道德蜕化的危害性。孟子也 曾论及道德原则与现实境遇之间矛盾的现象,当淳于髡问他嫂子溺水该不该违背 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出手相救时,他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认为道德规范应依据具体境遇的变化 而变化,揭示了嫂溺与不溺这两种情况下授与不授间所蕴含的礼,最终作出“嫂 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结论;孟子不去固守教条式的道德规范,而是认同具 体境遇之下的道德要求,这也与道德蜕化有关。 道德蜕化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始见于易小明教授指导的吉首大学刘仁贵的 硕士论文中。据论文所言,所谓道德蜕化,是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 作用的个人,在现实需要的支配下,通过采取对其自身已学习、选择和认同的道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杨国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15 页 孟子m 卷第七.离娄章句上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5 页 德规范要求相游离和对抗的行为,而达到自我利益实现的道德现象。 对此概念较 为通俗的解释是:道德个体主体在完成道德内化之后,并没有或没有完全将内化 的道德规范外化出来的现象,而其动力是道德主体为了实现其自我利益。易小明 教授在论道德蜕化一文中,将道德蜕化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他认为所谓道 德蜕化,就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这里的外 在化不同于外化,道德外化是内化道德的实现方式,而道德外在化则是内化道德 的回生、消蚀、瓦解。) 并进一步指出道德蜕化其实是道德违背中的一种现象。 而所谓道德违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背弃而采取不道德的行为方式。 本文在此采用的是易小明教授关于道德蜕化的定义。 第二节 道德蜕化的原因探析 道德蜕化是内化道德的外在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外在化呢?其原因是复杂 的,大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考察。 一、道德蜕化的主观原因 道德蜕化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由于道德主体内部的心理变化或者道德践 行能力不足所导致的道德蜕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主体道德内化程度不足、主体 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发生变异、主体的道德行为能力不足三个方面。 (一)道德内化程度不足 人们对于道德内化的定义,一般着重对其过程进行描述。易法建教授认为, “道德内化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 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 和道德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 唐凯麟教授给出过精辟的界定: “所谓道德内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 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 易小明教授将 道德内化的内涵界定为: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的学习、 选择、 改造、 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根据时代精神和个体内在要求对现存社会道德体系进行积极 扬弃,从而形成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的过程。 邱吉教授认为,“所谓道德内 刘仁贵论道德蜕化与道德内化、道德外化的关系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吉首: 吉首大学 2008 年 6 月第 7 页 易小明.论道德蜕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第 54 页 易小明.论道德蜕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第 54 页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 年第 2 期:第 2526 页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61 页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6 页 化是指个体经过环境的熏陶、对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实践,不断地接受社会道德观 念、道德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最终形成行为反映模式的过程。它包含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在社会中通过环境的熏陶、对知识的学习以及一定的行 动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规范;二是个体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介入 社会环境,参与社会关系系统,既不断固化又不断扬弃原有道德模式的过程。” 对于道德内化的过程进行描述,那么这一过程的终点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就人们的道德心理结构而言,真正的道德内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三个方面都要达到高度的认同状态。那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者 中单独的一方面支持或两方面支持的情况都是道德内化程度较浅的状态。如果不 去考虑外在的条件,当道德知、情、意三方面都高度支持的情况下,日后道德蜕 化的可能性就会很小。而支持方面不够全面的内化,日后就有较大可能性地发生 蜕化。并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某一方面所支持的程度越高,日后 蜕化发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小,反之就会越大。正如易小明教授所言:“道德内 化过程中,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对某一道德原则规范支持方面的 不足和支持程度的不够,就为日后道德蜕化埋下了伏笔,大雨倾盆时,哪里 薄弱,道德内化的大坝就将从哪里崩溃。” (二)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发生变异 人的外部世界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必然地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 限变化性,道德认识同样如此,不管是对道德规范原则和道德体系,还是对道德 现象和道德本质的认识,都处在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呈现出复杂 性道德认识不单单会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谬误上升到真理、由感性上升到 理性,而且很有可能会由本质下滑到现象、由真理下滑到谬误、由理性下滑到感 性。因为道德认识实质是一种价值认识,所以当道德主体的许多方面发生变化都 会影响到其道德认识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所认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如今可能不会再认同,而之前所认同的较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如今可能只将其视 为一般层次的道德甚至将其完全地推翻,这种道德认知的变异为道德蜕化提供了 契机。 当道德情感发生变异,同样可能导致道德蜕化。按照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所 谓道德情感,是指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伴随其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 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心理活动。 道德情感与道德情绪密切 相关,前者往往通过后者直接而本能地表现出来。具体的道德境遇对主体的道德 年第 5 期:第 94 页 邱吉道德内化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6 页 易小明.论道德蜕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第 54 页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年,第 231 页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7 页 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道德情境的不断变化,道德主体相应地会联想道德事 件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展开主体的道德思维活动,这必将影响其道德情感。 道德事件与个体的利益追求、道德追求密切相关,如果主体的道德追求能够调控 其利益追求,那么此时的道德情感就会表现出较强的道德层次;如果主体的利益 追求控制了其道德追求,那么这种道德情感就往往会蜕变到人趋利避害的自然情 感,道德情感的蜕变为以后的道德蜕化提供了可能。 道德意志是连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传统伦理学中将道德意志 界定为,“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地作出抉择、克服 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 然而这一界定存在问题,因为道德意志是由两方 面构成的意愿和毅力,传统的解释中过于强调毅力的作用,尤为不足的是将 毅力仅作定性而没有作定量的理解。道德意志没有强弱之分吗?其实不然,道德 意志的强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道德行为之前主体首先就作出了意志上 的准备,主体意志准备状态存在强弱之分;另一方面,体现在主体的道德践行之 中,主体意志薄弱是经受不住道德践行中的强大压力的,而主体意志较强也未必 能够坚持到底。而且,道德意志会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变化而强弱转化,道德意 志由强转弱时,道德蜕化就难以避免,而当道德意志由弱变强时,就会有力地抵 制道德蜕化。 (三)道德行为能力不足 主体的道德践行需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方面的支持,但主体 是否会实施现实的道德行为,以及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还需要有一定 的道德行为能力的支撑。按照易小明教授所言,所谓道德行为能力是指个体道德 价值指向下的行为能力,是个体一般行为能力与道德价值趋向的综合。 如果说一 般行为能力是其动力,主要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那么道德价值趋向则为其指点 方向,主要解决是否愿意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尽管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道德意志都支持主体,但由于个体不具备实施道德行为的较高道德行为能力,从 而无法实现其道德目标,就是由于客观原因所导致的道德蜕化。前文中我们分析 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价值趋向,因此在这 里不再赘述。主要谈一下个体的一般行为能力。个体的一般行为能力处于不断地 变化和发展之中,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我们可以熟练地掌握某项技能,而一段时 间的淡忘会生疏所掌握的技能,在极端情况下比如由于身体素质的恶化,人们可 能完全地丧失某项道德活动的行为能力。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是人们有强烈的行 为动机,但仍无法将行为付诸实践,这种“无为”与所欲之间的矛盾即为道德蜕 化。比如有人溺水,岸上只有一个人,他认识到应该、愿意救人的,但由于他不 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年,第 235 页 易小明.论道德蜕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第 54 页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8 页 会游泳,他知道如果去救人不仅救不了别人而且自己必然会死亡,于是,他最终 被迫放弃。这就是由于个体不具备游泳的技能而导致的道德蜕化。 二、道德蜕化的客观原因 道德蜕化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指由于道德主体外部的环境或者特殊境遇的原因 所导致的道德蜕化,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德冲突的存在、社会发展与道德发展的 不一致、社会道德要求过高、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复杂多变的道德境遇五个方面。 (一)道德冲突可能导致道德蜕化 所谓道德冲突,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选择中所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其特点 是个体面临着许多矛盾而必须进行抉择:他为了履行某一道德义务而行动就会导 致另一个或一些同样他应履行的道德义务的背离和摒弃,他必须作出有利于履行 其中某一道德义务的选择,以解决矛盾,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 就个体而言,他 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其中每一个社会角 色都有一定的社会期望,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一般情况下这些不同的道德义务 要求不会发生冲突,但在特殊的行为选择情境中,冲突可能发生。大体分为几种 情况:其一是不同角色的义务要求在特殊情境下的冲突。那种家国不能兼顾的情 况就是对于国家的义务与对于家庭的义务之间的道德冲突。其二是由于个体角色 的改变而在特定情况下造成新旧角色的不同义务的冲突。 发生冲突的道德都是我们曾经所内化的道德,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 秉持并践行,但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无论作何选择,都必然会背离另外 一种道德规范原则。因此,道德冲突为道德蜕化提供了客观方面的可能。 (二)社会的发展为道德蜕化提供契机 易小明教授认为人是类属性、群体属性和个体属性三重属性的统一,并且依 据此理论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类本位发展时期、群体本位发展时期、个 体本位发展时期以及人的三重属性的和谐发展时期。在不同的主体本位发展阶段, 相对应差异的主体伦理道德:在类本位时期,社会道德以类伦理道德为主要形式; 在群体本位时期,社会道德以群体伦理道德为主要形式;在个体本位时期,社会 道德以个体伦理道德为主要形式;在人的三重属性和谐发展时期,社会道德则以 三种伦理道德的和谐共融为主要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道德的类型会 相应地变更,当某一类型的道德向下一类型的道德转换时,比如当类本位的道德 开始向群体本位的道德过渡时,有些激进的人可能违背原来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 范,他们引领着道德的发展方向,但就当时的状态而言,由于新道德并没有完全 的建立,因此其行为是一种道德蜕化。 (三)社会道德要求过高可能导致道德蜕化 唐凯麟伦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64 页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9 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尽管人的自然属性的表 现形式要受到其相应社会属性的规定,但作为具体个体的人,其自然属性却只能 通过此个体自身生理需要的满足才会得以实现,即每个人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 物质、信息、能量才能满足自身肉体存在的需要。 从此角度而言,人的自然属性 与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内在地要求人必要的自利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的社会性内在地要求人要实施利他行为,否则难以维持其社会性。正是源于人 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社会道德规范既要体现人的自利性,又要体 现人的利他性。社会道德规范只有体现这一原则才能避免发生道德蜕化。如果社 会道德过分地强调人的利他性,没有正确地对待人的自立性,那么这样的社会道 德是人们所无法遵循的,道德蜕化的出现也就难以避免。 (四)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道德蜕化发生提供了契机 所谓经济,通常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相适应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经济制度。其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分配、交换或消费的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 定了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并且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是 由物质关系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状况和地位影响了他的 观念和思想,现实利益不仅与人们的思想相关,它更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 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这一社会的道德状况。社会是 由政治、经济和道德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是经 济、政治和道德文化三者共融协调的,其中又以经济为核心。因此,社会中要确 立怎样的政治制度与文化道德,都取决于该社会中是何种类型的经济制度。通常 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需要建立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及群体主义的道德规范;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要建立民主制度的政治形式以及个体主义的道德形式。 因此,如果社会的经济体制突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那么就必须相应地将 政治体制由集权制度转向民主制度,并且必须相应地将社会道德也由群体主义转 向个体主义的道德形式。就个体而言,社会道德的突然转变往往会使个体不知所 措,之前的群体主义道德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新的个体主义 道德又为成熟地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道德蜕化。 (五)复杂多变的道德境遇为道德蜕化提供了契机 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的活动既影响着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限制。人 的道德行为同样如此。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主体内在的道德素质与外部艰 难的道德境遇之间的“博弈”。如果主体内在的道德素质能够克服外部艰难的道 德境遇时,那么他就会把他内心的道德信念展现出来;如果主体内在的道德素质 不能克服外部艰难的道德境遇时,那么他就会不能把他内心的道德信念展现出来, 易小明,邓敏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善的最高层次j齐鲁学刊,2011 年第 4 期:第 86 页 第一章 道德蜕化 第 10 页 于是,道德蜕化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情境主义者认为不存在稳定的道德品质, 因为现实生活中艰难的道德情景会影响主体的道德素质和品质的形成。但事实上, 情境主义者是错误的,两者是互动发展的关系。就道德素养而言,其越高,那么 克服外界的困难就越有可能,于是两者之间会保持高度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井柴油机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耐蚀衬胶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栓剂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装箱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安全生产案例培训讲解
- 八年级数学入学考试真题
- 飞机自动驾驶仪测试调整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白酒蒸馏串香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流程指南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全集
- 2025年甘肃政治高考试题及答案
- 三腔二囊管护理课件
- 造口凸面底盘临床应用共识
- 2025-2026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羊水栓塞的早期识别课件
- 安全防范系统升级和服务协议
- 整合照护课件
- 北宋名臣滕元发:才情、功绩与时代映照下的复合型士大夫
- 柜面业务无纸化培训课件
- 电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彩色水稻种植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