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弘一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罕矗一导师签名:醚日期:三学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1 a 】b s t r a c t 2 弓i言4 第一章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哲学思维的影响6 第一节儒家的坚毅执着6 第二节佛家的超脱虚无7 第三节道家的率真自然8 第四节三教通融的独特哲学思维l l 第二章执着到超越儒释道二家思想影响下的人格精神1 3 第一节“人生重义气一积极入世的理想追求l 3 第二节“人生如逆旅乙一超然物外的人生探索1 4 第三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乐观旷达的人牛态度1 5 第四节执着一反思一超越的思想历程1 7 第三章辩证的文艺思想2 2 第一节“有为而作”与“无意为文”2 2 第二节“无不尽意”与“言止意不尽”2 5 第三节“豪放奇险”与“淡泊有味”2 7 第四章入世与遁世的统一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下的苏轼的文学作品3 0 第一节从仕时期:积极入世与反思人生3 0 第二节贬谪时期:超然淡泊与关心民生3 2 第三节入世与遁世的统一3 4 第五章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3 8 第一节从思想意义上说:进退自如的人牛态度j 3 8 第二节从审美意义上说:全新的审美范式3 9 结语4 l 参考文献4 3 谢辞4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c h i n e s ea b s t r a c t 1 a b s t r a c t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4 c h a p t e rl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t h o u g h to f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i l l l ( i n go fs u s h i 6 ic o n f u c i a np e r s i s t e n t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6 i ib u d d h i s td e t a c h m e n tn o t h i n g n e s s 7 h it a o i s m so u t s p o k e nn a t u r e o 0 2o 8 i v t h r e eu n i q u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e a c h i n g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1 1 c h a p t e r2 :d e d i c a t e dt oe x c e e d i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t h i n k i n gu n d e r 。1 :i i a c t i v e l yi n v o l v e di nt h ep u r s u i to f s o c i a li d e a l s 1 3 l id e t a c h e do b j e c t st oe x p l o r el i f - eo u t s i d e 1 4 i i io p t i m i s t i ca b o u tt h eb r o a d - m i n d e d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l i f e l5 i vp e r s i s t e n c e r e f l e c t i o n t h i n k i n gb e y o n dt h ec o u r s e 17 c h a p t e r3 :d i a l e c t i c a l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2 2 i p r o m i s i n gw o r k i n g ”a n d ”n oi n t e n t i o nf o rw r i t i n g ”2 2 i in o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n o tt h ew o r do n l ym e a n s 一2 5 ib o i do d dd a n g e r o u s ”a n d ”i n d i f f e r e n tf l a v o r e d 2 7 c h a p t e r4 :i n v o l v e di nt h eu n i t yo ft h ew o r l da n de s c a p i s t - s y n c r e t i s ms u s h iu n d e r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i r e r a r yw o r k s 3 0 it h eo f f i c i a lp e r i o d s :t h ea c t i v ee n t r yi n t ot h e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l i f e 3 0 i i r e l e g a t i o np e r i o d :a l o o fa n di n d i f f e r e n tt oc a r ea b o u t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3 2 i i ii n v o l v e di nt h eu n i t yo f t h ew o r l da n de s c a p i s t 3 4 c h a p t e r5 :s u s h i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 , t a o i s mt h o u g h tt h e 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 :;8 if r o m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s e n s e - f r e em o v e m e n ta n dt h ea t t i t u d eo f 3 8 hf r o mt h e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an e w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 3 9 c o n c l u s i o n 4 l r e f e r e n c e s 2 i :;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s j l ! ; i i t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 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 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 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在哲学思想上,他将儒家的坚毅执着、佛家的超脱虚无和道家的率真自然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三教融通的独特哲学思维。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历经磨难并逐步变得超然旷达,最终使超然旷达成为“东 坡精神”的精髓,旷达是对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超越,是对是非、得失、荣辱的超 越;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的反映;是超越后对人性、人生的反 思与发现,是一种超越束缚,返归本性的牛活态度。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反 思,对是非荣辱和狭隘小我的淡漠遗忘,对人世苦难的自觉承受并在承受中超越 苦难,达到了一种高雅脱俗、物我同一的自由境界。即使多次受贬,他仍能创作 大量旷达襟怀的诗词,展现自己潇洒旷达的个性形象。 在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影响下的苏轼,其文艺理论也呈现出辨证的特点,在 创作论方法论、表现论和艺术风格论中,苏轼强调了“有为而作”和“无意为文”、 “无不尽意”和“言止意不尽”与“豪放奇险”和“淡泊有味”的辩证关系,苏 轼论文艺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执于一端,而能顾及艺术因素之间对立的两个方面, 既作各自强调,又求其和谐统一,即“违中有和,和中见违”。 苏轼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贬谪时期又接受佛老思想的熏陶,苏轼是儒 释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入世和遁世的统一,从仕 时期,干预政事的同时积极反思人生;贬谪时期,超然物外仍不忘关注民生。 苏轼将其三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一种全新的融通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和 审美范式。 关键词:儒释道、苏轼、融通、旷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o v e r a l lt h ec o m p l e x t h i n k i n go fs u s h i s l i f e , w i t h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t h e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lo fb e n e v o l e n ta n dl o v et h e p e o p l e ”h e a v e n ,t h eg e n t l e m a ns h o u l di m p r o v e i nt h e ”b o o ko fc h a n g e s ”t h ep o i n to f v i e w , m a k eh i mp r o p o s es o m er e f o r m si d e o l o g i c a la sp o w e ra d v o c a t e ;s us h il i k e s ”z h u a n gz i ”v e r ym u c hi nh i so l dy e a s b y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b u d d h i s m , i nh i sm i n da s p u r ei n a c t i o na r et a o i s t , b u d d h i s ta l o o fa n dp h y s i c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f e a tf o ra l l , i n s u l a rt h i n k i n g t h e s et h o u g h t sw h i c ha r ef u l l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u tau n i f i e db o d ye x i s t i i ls us h i i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i n k i n g ,h i sp e r s i s t e n t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t oc o n f u c i a n ,b u d d h i s ta n d t a o i s td e t a c h m e n tn o t h i n gn a t u r a lo r g a n i c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r u t h , t of o r mau n i q u et h r e e r e l i g i o n s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t t i t u d ei nl i f e , a n dg r a d u a l l ys u s h it r i a l st oh e l po n eb e c o m ea l o o f , d e t a c h e d u l t i m a t e l yh e l po n e b e c o m ea ”s us p i r i t ,”w h i c hb e y o n dt h ee s s e n c eo f 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m i n d e d n e s s ,r i g h ta n dw r o n g ,g a i na n dl o s s ,h o n o r ;i ti sak i n do fs e n s eo fc o n c e r na n d a c t i v e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 ;i sb e y o n dh u m a nn a t u r ea f t e rt h e l i f eo fr e f l e c t i o na n dd i s c o v e r yi sab e y o n dt h eb o u n d , r e t u r nt ot h eg a r d e nn a t u r eo f 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l i f e v a l u ea n dm e a n i n go fl i f eo v e r a l lr e f l e c t i o no nt h eh o n o ra n d n a r r o wn o n s m a l lo fm yi n d i f f e r e n c ef o r g o t t e nt h ec o n s c i o u ss u f f e r i n go ft h ed e a db e a r a n de n d u r et h es u f f e r i n gt h a nt oa c h i e v ea ne l e g a n ta n dr e f i n e d ,w e r eio n eo ft h ef r e e s t a t e e v e ni fh ei sd i s m i s s e dn u m b e ro ft i m e s ,h ec a ns t i l lc r e a t e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b r o a d - m i n d e db r o a d - p o e m s ,s h o wt h ei m a g eo fh i sh a n d s o m eb r o a d - m i n d e dp e r s o n a l i t y 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i d e a st o g e t h e rs u s h i ,h i s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a l s os h o w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 m e t h o d o l o g y , p e r f o r m a n c et h e o r y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c h i n a , s us h is t r e s s e dt h a tt h e ”p r o m i s i n gb u tf o r a n d ”n oi n t e n t i o nf o rw r i t i n g ”n o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m e a n i n gn o t t h ew o r d so n l y ”a n d ”u n i n h i b i t e dc h u r c hr i s k s ”a n d ”i n d i f f e r e n tf l a v o r e d ”d i a l e c t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s ud i s t i n c t i v ef e a t u r e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i sn o tw e d d e dt oo n e e n d ,a n dt ot a k e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o p p o s i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a r t i s t i ce l e m e n t st h et w o a s p e c t s ,b o t hf o rt h e i ro w ns t r e s s ,n l e yc a ns e e kh a r m o n ya n du n i t y , t h a ti s ”a g a i n s tt h e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a v ea n d , a n dt h es e ev i o l a t i o n ” s u s h ii sd e e p l yu n d e ri n f l u e n c eo fc o n f u c i a ni n e a r l yy e a r s h ea c c e p t e d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 se d i f i c a t i o ni nt h ed e m o t i o np e r i o d ,s us h ii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b u d d h i s ma n dt a o i s mam a s t e ro ft h e i r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t h ec o n t e n tf u l l yr e f l e c t st h e w t oa n dt h er e c l u s eo fu n i t y , f r o mt h eo f f i c i a lt i m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i np u b l i cl i f ca c t i v e l y r e f l e c to nl i f e ;b a n i s h e dp e r i o d ,s us h iw i t ha l o o fs t i l ld i dn o tf o r g e t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s u s h i i n t e g r a t e i t st h r e ei d e a s ,t a k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an e wp h i l o s o p h yo f i n t e r m e d i a t i o n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l i f ea n da e s t h e t i cp a r a d i g m k e y 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 ,t a o i s m , s u s h i ,f u s i o n , b r o a d m i n d e d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通才,他作为北宋杰出的文 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生活的十一至十二世纪,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 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融合与渗透;到唐 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精 华,在唐宋极为兴盛,几乎取代了其他各家宗派。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符合中 国人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的禅宗,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更像一种生活方式、 人生哲学。苏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 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他积极进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儒 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从在朝到外任再到贬居 过程,但都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 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苏轼晚年在总结研习诸家之学的体会时说:“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 宜、晁错,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熟读论语孟子檀纪,要 志趣止当;读韩、柳,会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由此可见,其志趣所在 本于儒家的论孟礼,其思维的理性本于庄子。唯志趣本于儒,故立 朝有本末,处事有德行,不失弘毅之气,深得君子之风;亦唯其理性本于庄,故 遇事能豁达,见识能通脱。可见其志趣本于儒,而豁达通脱则本于佛老。他取佛 老之静达,他取儒之理性执着,在苏轼身上,屈原的执着忠心,阮藉的韬晦放达, 陶潜的自然自适,自居易的济世独善,都有所继承与改变,形成了儒道佛新的融 合。 苏轼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典型意义,突出表现在他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 之前,唐朝就有王维、白居易、司空图等人接受儒、道、佛的思想影响,即所谓 “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三者互不相妨而成- - , c , 。宋代理学就 以“月映万川”的看法,使儒家与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归一。从总趋势看,是 三家融合,从其内部看,却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道德的矛盾,消极与积极的矛盾。心理世界的结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要战胜 矛盾而融合贯通是十分艰难的。正因如此,苏轼在融合和战胜这些矛盾中,流露 出的智慧和才华,无论在其哲学思想、人生态度,还是文艺理论和诗文词赋中, 都有着鲜明的展现。 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他承继中国文化演变的成果,适应时 代的要,又有个人多方面的修养,使得中国文人这种多样矛盾复合的心理状态平 衡互补、融成一体。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哲学思维的影响 第一节儒家的坚毅执着 苏轼生活在一个儒家思想浓厚、文化气氛浓郁的家庭。父亲苏洵生性沉稳倔 强,骨气奇高,2 7 岁始知读书著文,大器晚成。其文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六 国论议古讽今,关心现实,千古传诵。苏洵一生高枕云外,未曾出仕任官,对 轼、辙二子寄予厚望,从小悉心引导,多方培养;其妻程氏亦颇有文化,在苏洵 宦游四方时,为二子亲授史书,启蒙教导。虽处闺阁,却见识不凡,闻古今成败, 辄语其要,论史书前贤,颇多嘉许。苏轼从小具有高远的抱负,“奋厉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性情平和,与轼手足情深,二人一生以情相慰,以道相勉,以文相知, 互相信赖,携手并进,上演了人间最真势动人的兄弟情曲。同时,苏轼所成长的 仁宗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之精神对苏轼青年 时期的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史苏轼本传载:“苏轼自为童予时,士有传 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 而语之,则日:正欲识是诸人耳! 盖已有颉颃当世贤 苏轼于儒家思想的吸收首先在于对儒家处世态度的全面结合。儒家的入牛态 度基本上是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鼓励人要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孔予的处穷态度是安贫乐道,他曾说:“饭蔬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孟子则将这种思想概括为“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历来的士大夫都是先有志于用世行兼济之志,后遭受挫折欲有为 而不得则恬退归隐独善其身。而苏轼对于儒家处世态度的接受,贵在无论穷达皆 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忠君报国和仁政爱民也是苏轼接受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苏轼虽然极慕陶渊 明,有归隐的思想却从未归隐,是因为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忠君 报国是他一生的功业之所在,很多是此中都表现了他的建功立业的思想,苏轼一 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一贬谪”,即使处于贬谪期,亦能如杜甫之关心国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民生大事,既为官军的战捷而喜悦,也为民生的疾苦而忧虑,真是处江湖之远 而忧其君其民。故范祖禹曾上轧,有“忠义许国,遇事敢言,一心不回,无所顾 望”( 荐士札子,范太史集卷十九) 。同时苏轼还深受孟子的仁政爱民思想的 影响,苏轼从政数十年,以民为重,以人为本,殚精竭虑,为民谋利。为政期间 其攻击新法,着眼点即在新法之忧民生事。身为贬官,不以白保为足,而其仁者 之怀与刚直之节,仍关注民生之多艰,其立足点正是儒者仁者爱物的博大忠厚之 胸襟。 儒家讲入世和有为,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生中对国 家的政治事务,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在地方官任上,他 兴利除弊,关心民生疾苦,无论身处何方,都执着于人生。 第二节佛家的超脱虚无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痛定思痛,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不甘于屈服的苏轼 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希望从 佛家和道家思想中探求人牛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心,希望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 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到黄 州后,苏轼寓居破庙定惠院,结识了安国寺住持继莲,从此“间三日辄往,焚香默 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 污自落,表里饰然,无所附瓶。”( 黄州安国寺记) 但苏轼“归诚佛僧”,却有自 己的取舍,他不去追求什么“出生死,超三乘”的“玄悟”,在和陶诗神释一诗 中,就流露出这种看法:“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在给朋友毕仲举的信中曾详细论述自己学佛的目的:“佛书旧亦尝看,但闭塞不能 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 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 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之得于佛书者果何耶? 为出生死, 超三乘,遂作佛乎? 亦尚与仆辈相俯仰也?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 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董岩社会科学论坛t j l 2 0 0 9 7 ( 下)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达似放,学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似,不为无害。”( 答毕仲举书) 由此看出, 苏轼学佛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期于静而达”,即为了求得对人生有一豁然洞达的认 识和一种不萦于外物的独立宁静的心境。苏轼的“龙肉”与“猪肉”之譬,所谓 “实美而真饱”,形象地说明了苏轼学佛在于以玄妙之理而归于使用,在于解决现 实人生之精神需求,而不沉溺于超然玄悟高深莫测的佛理,不求出生死超三乘而 作佛,更可贵的是,苏公对学佛老自由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取其静达而警惕其 懒放,在俗世看来,求“静而达 ,在佛老是相同的,他的“静”,即是净心,去 除妄心杂念,“以自洗濯”,用他的话说,“人能摄心,一念专静,便有无量感应 , 便能“待物如我,待我如物”,也只有做到“至静无求,虚中不留”,圆不留意于 外物而与物无求,才能以世外淡泊之襟怀,体察万物之情,体会人生之乐。 佛家讲静达圆通,禅宗更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苏轼将接踵而 至的种种不幸都看作万物流转变化中的短暂现象,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情致。 第三节道家的率真自然 哲学中那种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累的思想早在密州所作的超然台记一文中 就表现得非常完整:“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 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以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 生而忧乐牛焉,可不大哀乎! ”为摆脱这种君临于我的状态,就要“游于物之外”, 与外物拉开一段距离,用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他们,这样“非必怪奇瑰丽者,糟 啜漓,皆可以醉,果疏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人一旦摆脱了 外物的支配,获得了支配自我的独立性,他就真如“脱钩之鱼”无往而不乐,就能守 护住自己那份真纯,保持自己精神人格的强大,“乌台诗案”的打击使苏轼更加体会 到宦海沉浮,人生多舛;明白功名利禄穷达祸福皆身外之物,不可强求,来不喜, 去不悲。他感到自己以前长期沉湎于仕途奔波和政见纷争中把自己给失落了。临 江仙夜归临皋抒发的便是这种人生失落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面对人生失落,他产生强烈的内心冲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回归大 自然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合一,从大自然中寻找回久已失落的自我。正是基于这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文集卷六十九 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文集卷六十六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反异化倾向和寻找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苏轼向庄子哲学大踏步靠拢,并从庄子 哲学那里找到了处世原则的哲学依据。庄子从抨击社会现实和反异化出发,建立 了自己的心灵人格哲学。他毁仁义、抨儒墨,主张绝圣弃知,反对为外在的功名 富贵、善恶是非所支配。他主张破除“物于物”的假我、非我状态,返回到自我本身。 庄子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是“道”自然 运行的结果,这就是天命,他认为要超越这些外在的异己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 就是与道为一,与物同化,于是他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那种假我、非我的理想 人格一至人、神人、圣人、真入,这种人可以齐物我,一寿夭,同牛死,超利 害,委运任化,把自己的生死存亡一寄于天,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来对待 人生。庄子哲学通过对人本身的否定,通过把人消融于天,消融于道,而突出了 人的价值与地位,人就同天、道一样具有了至高无上的价值,庄子否定了一个小 我,却突出了一个大我,否定了一个假我、非我,却树立了一个真正的自我。庄 子通过哲学中的相对丰义思想和人生虚无主义,否定和消融了人与世界的种种矛 盾。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想人格,苏轼则在接受庄了相对主义和人牛虚无主义思 想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原始儒学的理想人格从精神上结合在一 起,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以外部宏观条件的具备与否为辅助性前提的可仕可隐, 无适而不可的实用主义自然人生哲学。这种人牛哲学就是以独立的精神人格和道 德- 丰体的建构和完善为前提,然后根据外部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合理调整自己的 处世方式,决定自己或出世或入世,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苏轼在灵壁张 氏园亭记一文中曾阐述过这种处世原则:“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 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养生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在秦少游 真赞一文中又作了进一步申述:“以君为将仕也,其服野,其行方;以君为将隐 也,其言文,其神畅。置而不求君不即,即而求之君不藏。以君为将仕将隐者, 皆不知君者也。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这种处世方式的哲学依据,从而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它。苏轼 却是古代仅有的几个能从思想理论高度寻找这种理想处世方式的作家之一,而苏 轼完成这一过程正是靠庄子宇宙人生哲学的反思和对佛教教义透彻的明智的理 解,靠思想的豁然洞达和禅坐之功修炼出来的静而达的心境。表面上看,苏轼对 儒道释几家思想的吸收好似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其实不然。从横的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面看,苏轼对各家思想杂取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追求,那就是他所谓的 “静而达”,一种淡泊、通达、荣辱得先天系于心的精神境界,基于这样一个中心追 求,苏轼对各家思想加以合理选择和重新整合,从而使各家思想之间能圆融无碍 而不龃龉,达到一种完美的内在和谐。如苏轼在接受佛教和老庄哲学思想时,虽 也接受了诸如人生如梦的看似与儒家用世思想风马牛不相及的消极虚无主义思想 影响。但苏轼并没有由此进而彻底否定人生,或从此走上逃避政治不关心现实的 道路,而是从佛老思想中寻觅到一种不计进退荣辱、生死是非物我两忘、绝对自 由的超然心境,并由此变得更加旷达超脱,圆通灵活,刚柔相济,进退自如。这 是苏轼超出常人的大智大慧。这种智慧使他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从而达到人生 更高境界。正如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8 6 1 2 ) 中所说:“通过从多种角度观察人生的各个侧面的宏观哲学,扬弃了悲哀。”从纵的 方面来说,苏轼对各家思想的选择与杂取,恰好构成他人生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 苏轼从儒家思想那里主要吸取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仕可隐的处世 方式,构成其人牛哲学的最表层:从老庄哲学中吸取的是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不 为外物所累的处世态度和思想基础,构成其人生哲学的居间层;从佛教思想中吸 取的是随缘自适、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静而达的生活心态,构成其人生哲学的 最深层,是其人生哲学得以在现实实现的心理基础。 苏轼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对人生诸问题的深入思索,通过对儒、道、释多种 哲学思想的吸收整合,终于从理论哲学的高度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处世方式和人生 追求,做到思想上的豁然洞达,而且更进一步有意识地造成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 心态,从感情上接受并从心理上保证这种人生追求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实现。 这种人生哲学使苏轼摆脱了世俗中的“小我”逐渐向超越了一己利弊得失的“大 我靠近。他在元丰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答好友李端叔的信中对这段思想历程的转变 进行了说明:“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顾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 皆故我,非今我也。”( 答李端叔书) 从“故我”转变到“今我”正是东坡人生价值 观的一大进步,使其进入一个彻悟之境,也反映了苏轼在沉重的苦难中从执着走 向超越的思想历程,这是一种超越,超越本身就是一种不甘屈服的精神和抗争形 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体现的便是作者超越之后的旷达胸怀和任天而动、 倔强自信的精神风貌,也可说是词人获得精神新生之后人生态度的一次艺术表白: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位手拄竹杖,脚蹬草鞋,任风雨而行,旁若无人,神态自若的吟啸徐行者不正 是作者后半生生活的写照吗? 人的一生不知要经过多少风吹雨打,在风雨面前, 有的失魂落魄,有的人却昂然前行,脚步更加矫健。对作者来说,“风雨”也好,“斜 阳”也罢,一切过后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顿悟,一种超脱,一种醒醉不 分、忧乐两忘的无差别境界。 道家谈无为出世,这使经历多年宦海风波的苏轼能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不可避 免地存在着阴暗、卑琐、险恶。老庄哲学讲人要超越有限的时空和物质环境,这 使苏轼能跳出苦难的漩涡,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第四节三教通融的独特哲学思维 儒家人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的思想都在影响和感染着他,但由于他过人 的慧根,他没有投入任何一种信仰,而是将儒家的弘毅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 的思想和佛家的脱俗超世之境圆融地贯穿于自身,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在失衡的社 会天平上找到了生存的支点,以一种超脱旷达、傲世超然的心态立足于世。结果, 在儒家传统思想中,他获得了政治生活的动力和勇气,而在佛道思想中,他又找 到了政治失意时不可或缺的心灵解脱的蹊径,从而完成了他高超的处世之道。 对苏轼来说,最可贵的就是能够旷达,但始终忠于济世之志。为济苍牛,他 有丰见、不能苟合于新党与伯党,因而也不能见容于新党与旧党。他未尝不明白, 这样做会两头受压。如果依附一边,就可得意一时,如果依附两边,就可左右逢 源。但他决不这样做,宁可两头受压,却忠于自己的济世之志,忠于为国为民的 良心。所以,他的超旷乐观,积极达观,是执着于济世的。他不是消极班世的佛 老,而是融汇了积极入世的儒家的佛老达观,他不是迁腐忠- 丰的儒家,而是融汇 了佛老忠于良心放达的儒家。 后期苏轼极为强调佛老和儒学的内部一致性。他认为佛教有助于儒学,也有 赖于儒学,因为“释迦以文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他 苏东坡后集卷十九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佛教同现实政治是相辅而行的,他说:“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 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他又指明道家的教义合于儒术:“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 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名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 何思何虑仁者静寿之说。”圆此外,苏轼还提出了“阳挤而阴助 的说法: 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 正言盖无几,至於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 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 其尊之也至矣。 基于这些认识,苏轼指出儒释道各家的关系实际上是“相反而相为用”,“儒 释不谋丽同”,殊途同归。在跋苏辙的老子解时,他非常肯定其书会一三教的 贡献,指出“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仇 池笔记卷上) 苏轼在献身济世方面,在穷达问题上,主要是儒家,但他的人牛志趣显然不 只局限于穷达问题,而更广泛。他因任自然,主要是道家,旷达超脱,主要是佛 家。他这种自然超脱精娜又渗透进了穷达观念,他献身济世的精神,也渗透进了 自然超脱的情怀。因此,准确地说,他是对儒道佛各有吸取与改造,而后形成一 种新的融合的精神。这种情神、也体现在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美学思想中。他的 文艺创作,并不单纯是儒家的济世、道家的自然、佛禅的超脱,而是三者兼而有 之,融合为一。因此,他不是腐儒、玄道与虚佛,而是生气勃勃、谐趣盎然、脚 襟阔大的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