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深圳“上梅林”城中村信息传播状况研究.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深圳“上梅林”城中村信息传播状况研究.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深圳“上梅林”城中村信息传播状况研究.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深圳“上梅林”城中村信息传播状况研究.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深圳“上梅林”城中村信息传播状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深圳“上梅林”城中村内居民的媒介使用情况调查,分析由 于人口因素差异而体现出来的不同媒介使用特征,从而映射出整个深圳市城中村 居民的信息传播状况。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以问卷调查、观 察法、个案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运用相关传播学理论对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最后总结出四个方面的特征:电视在深圳城中村的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网络媒体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壁垒,存在“知识沟”现象; 城中村农民工除消遣娱乐外,开始关注新闻信息; “舆论领袖”对城中村低收入人 群的影响比对高收入阶层及原住民影响大。由于条件限制,本文也存在一些方面 的不足,深圳的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均走在中国的前列,其城中村的信息传播状 况无法代表中国所有的城市。本文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媒体和商业机构就如何向城 中村居民传播信息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也能为政府就如何缩小城中村内部 的“信息沟”提供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城中村 信息化战略 “知沟”理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china and abroad, this thesis aim to found out exposure situation of residents,who lives in merlin village shenzhen.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case interview, to analyze different media usage characteristic among people with different age、sex 、occupation、and education level ,which can represent other residents lived in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the findings are summed up :1, t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cation, tv exposure are higher than other media in merlin village.2,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media ownership and media exposure was more prominent for new media such as internet.3, villagers pay attention on both entertainment program and news program .4,“opinion leader”makes more influence on low-income earners than high-income earners. in accordance with practical demand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modern media popularizing -planning guideline for government. it can help marketers select the right type of media to reach to resident in the village inside city, but also for the government on how to narrow the knowledge gap in village. keywords:the village inside city knowledge gap information strateg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城中村,作为低成本生活区,把大城市运营商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加 州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苏州河仓库、都是从低成本区培养出来的高端产业区, “城中村”为创新型的产业人群进入搭建了低成本的门槛,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 城中村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消失。城中村作为深圳市的一个子系统,汇聚了深圳约 80%的人才,城中村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最前沿的 阵地之一,也是信息化成果对居民群众直接展示的舞台。城中村人群接收信息、 处理信息的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使用信息的情况,本论 文结合深圳城中村(上梅林)的信息传播状况,探讨公众在参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信 息传播。有利于政府管理和传达信息,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的 能力,让更广大的居民群众通过信息化来改善生活品质,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 帮助不同阶层的人群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来改善学习方式,创新工作和生活方式 , 感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生活。通过研究城中村居民对新信息,新科技的接受与 运用对于缩小城乡知识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农村 信息化进程也具有借鉴意义。 以往对城中村的研究大多从经济、政策、管理、政府的视角来分析,本文则 从信息传播着手,通过实地调查城中村内不同人群接受使用信息的方式,进一步 探索城乡信息鸿沟的形成及表现,为缩小城乡居民信息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富差 距提供了帮助。由于研究的素材来自于一个变迁中的城中村,且定位于“微型社会 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所以我追求的并非要反映整个深圳城中村的情况,只是试 图清晰地描述出一个具体的地区(上梅林)现象,对“移民”人口的传播与交流进行 反思。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调查和描写,讨论大众传媒对于城中村的意义,考察现代 传媒与深圳移民的相互影响。希望通过自己入乡随俗式的参与观察,获得对一个 “小地方”的传播方式及其观念的理解。个案调查这样的小叙事对于我们寻找大 众传播与村落各方面的联系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相互制约因素,重新认识城中村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生存与发展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直接从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去发 现、认识现代传媒对村落传统的影响,虽然我的素材是地方性的、边际性的,但它 可以作为反思超地方性的主流传媒理论的证据之一,用来检验和修正我们所关注 的猜测性的理论假设。也就是说,通过个案的验证,能够为评论、质疑与反思大众 传播效果与城中村发展等问题提供一些经验性事实,为城市移民文化的当代变迁 提供一个有益的解释视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城中村现象是在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制度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特 殊现象,国外对于城中村问题的专门研究很少。但通过对于国外大量城市发展文 献的研究,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与城中村相关的研究论述,尤其是一些工业化与 城镇化理论、人口与劳动力的迁移理论、城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等等,一 直都是西方学者们研究重点领域。国外城市发展进程中与城中村相关的部分研究 论述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城市化城市化 城市化这一概念是 1867 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原理一 书中首先使用的。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过 程也始于英国,并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法、德、美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 业革命。工业化的发展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新兴城市不断涌现。 1936 年,德国地理学家路易斯最早提出城乡过渡地带的概念。20 世纪 50 年代, 奎恩和托马斯将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城市边缘区、城市腹地三个部分, 明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开创了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 2.1.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1925 年,伯吉斯通过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得出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的结论。霍伊特的扇形理论是通过对美国 64 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著名城 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 1939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沿着某些特定的交通路线,土地 的使用规模更倾向于是扇形,并且每个具有相对同质性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 stephen weiler.pioneers and settlers in lo-do denver: private risk and public benefits in urban redevelopment. j. urban studies. 2000, 37(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933 年麦肯兹首先提出了多中心理论,后由哈里斯和乌尔曼发展。他们认为城市 中心的多元化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异是由四个过程的作用组成的:(l)各种行业以 自身的利益为目标的区位过程;(2)产生聚集经济的过程;(3)各行业利益对比而 发生分离; (4)地价和房租对行业区位的作用。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相 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域的彼此强化,不相协同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构 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二战之后, 西方国家居民住房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大规模 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 i然而,这项运动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即解 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以消除城市贫困现象)。相反,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破坏 了许多历史性城市,并进一步导致了“贫民窟”的蔓延。 2.1.3 城市蔓延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是指进入 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城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美国 为主的发达国家城市蔓延现象的出现,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城市侵占,美国在城市 化过程中形成以单一土地使用、低密度及汽车导向为三大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蔓延现象最早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蔓延指城 镇化区域向未城镇化地域的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城市边缘大片较高容积率、 建筑密度住宅的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蔓延过程要 比欧美国家剧烈得多。新加坡学者研究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城市蔓延,发 现其特征是沿着发展走廊的典型郊区化蔓延, 它已经超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 其结果导致了传统城郊乡村面临毁坏,而代之以更有利、更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方 式。 2.1.4 贫民窟贫民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 严翼.城市经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8-67 james a. inciardi,robert a.rothman .soci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harcourt. j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florida, 1990 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j. new ork: random house. 1961: 33-4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度人口聚居区”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 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 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尽管有不同的名称、不 同的土地占有权安排、不同的建筑结构,但过度拥挤、不安全的居住状态,以及 缺乏干净的水、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生活服务是大多数贫民窟所共有的特征。 “贫民窟之所以存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高速增长的农村城市移民、日 益恶化的城市贫困和不安全的土地占有权,以及全球化。其中,农村人口大规模 进入城市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据统计,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 村人口下降了约 20-30%。城市里可能的经济机会驱动着农村贫困转移到了城市。 相对于迅速而又庞大的农村城市移民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体系却无法 适应这些新的人口,这就加速了贫民窟的形成甚至扩大。贫民窟与城中村两种现 象形成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 “但两者在景观特征、人口特征、社区特征等方面 有一定的相似性” 。 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城中村的关注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虽然文章写得不少, 但是对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只是限于对现状的描述,侧重从某一方面来论述城中 村问题。 2.2.1 城中村概念的形成城中村概念的形成 20 世纪 90 年代,田莉称城中村为“都市里的村庄” , 方明称其为“都市村 庄” ,敬东称其为“城市里的乡村” ,邱元华,陈建中仍称其为“城乡结合部的无 地队” 。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 “都市村庄”与城中村在实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 差别。美国学者约翰斯通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辞典中将都市村庄定义为“一种 廖明中.中国经济时报m. 2005 年 9 月 1 日 田莉. “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评析j. 城市规划学刊, 1998, (5): 54-56 敬东. 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j. 城市规划, 1999, 23(9): 7, 8-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居住社区,居民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或种族特征,常位于内城或转型地带, 是移民进入城市的聚集点” 。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沙利文在城市经济学一书 中,给都市村庄的定义是“现代城市郊区的次中心” ,是一种“在生活、工作、游 乐中,人与人、人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地方” 。1999 年,房庆方开 始称其为“城中村” ,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 文件是在 2000 年前后。 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 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 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 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 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教授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 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 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 的村落;李诚(2005)年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 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人员身份及管理方式等 方面依然传承农业社会特点的农村聚落点。 虽然上述表述文字上有差异,但学者 们对城中村实质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 2.2.2 城中村的特征研究城中村的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土地使用税的开征,城市土地使用 权可以出租,我国城市土地市场逐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 结构的优化,但是,另一方面也成为我国城市向郊区发展的动力城市通过征 地向外围扩张。 一些研究者开始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对城中村做系统的调查分析。 地域特征。城中村原来就是农村社区,因为耕地被征用使农民失去土地,由 于政府管制的松懈和利益的驱动,在城乡结合部违法违规建筑大量存在,既有集 资房,也有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社区内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大,人口拥挤, 李培林.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m. 中国社会科学, 2002,(1): 171, 177-178, 17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环境脏乱,道路狭窄,设施配套不全。这是大部分学者的统一看法,但也有学者 指出某些城中村依然有较好的景观和农村村落风格,王福定在研究村庄改建模式 时举例宁波市镇海区的金华村 。 人口特征。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职业 结构的多元化也必然会反映出来(刘伟文,2003) 。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 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 流动人口集中, 甚至超过本村村民, 职业构成复杂(吴晓, 2001) 。外地人与本地人由于语言、收入、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交往较少, 关系比较淡漠(刘伟文,2003) ,但往往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原住民之间、外来群 体之间交往又比一般人之间密切。 体制特征。周霖(2004)将城市化过程中具有的深层的城乡差异体制因素概括 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制度的差异,城市所有土地的产权归国家所有,而村落土 地的产权归村落集体所有;第二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 城市社区由作为基层政府 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来管理,管理的一切费用山政府财政负担, 而村落社区则由作为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管理,管理的一切费用由村集体 承担;第三是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管理制度相联系的“村籍”分配制度。村民保持 村籍使他们拥有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的分配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城中村的 改造也意味着权利与利益的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往往是权利与利益被削弱,因此 他们宁可做“村民”也不愿意成为“市民” 。 功能特征。王福定(2003)指出城中村在城市中仍承担着居住功能。深圳罗湖 区农民户籍人口不足 8 千人,而吸纳的外来暂住人口达 11 万多,这些暂住人口是 城市人口的组成部分,城市政府应该为他们解决居住、生活最基本的设施问题。 为此,城中村发挥了作用。 李津逵(2005)指出城中村具有控制深圳的营商成本、 降低创新产业和人才一进入深圳的低门槛、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基本一前提的 王福定.城市化后的村庄改建模式研究. j人口与经济 ,2003(6):46-52 刘伟文.“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j南方人口 ,2003(3) 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规划师, 2004(5): 2-4 刘伟文.“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j南方人口 ,2003(3) 周霖.城市资源配置:产权与制度、政府与农民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城中村”改造为分析对象.j福 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 03 期 王福定.城市化后的村庄改建模式研究. j人口与经济 ,2003(6):46-5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功能。 经济特征。城中村是类型特殊的社区,因而经济发展也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域 的特征,产业结构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建设征地的补偿是城中村集体经 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城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村集体分红、出租屋收入 以及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郭艳华,2002)。 出租加分红收入使得城中村内出 现了一批“食利阶层”和游手好闲的“二世祖”(刘伟文,2003)。 生活方式。村民们己经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饮食文 化、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生活丰富多彩、五光十色。人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 扮己趋向城市化,过去的那种单一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逐渐被丰富多彩的现代城 市生活方式所取代(刘伟文,2003)。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研究的特点归纳如下: 1、学者们对于城中村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城中村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改 造模式建议,研究得比较透彻,基本没有分歧。城中村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 的复杂现象,参与研究的城市规划学者和社会学者很多,并有较多建树。参与研 究的传播学者很少,传播学视角的微观剖析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并 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也仅从表象做一些概括性的描述和改造的政策建议。 2、大众媒介缺乏关注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受众相比,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研 究者主要注重城乡差别,而将高度同质化的城中村人群视为一个无差异的受众群 体,因此说城中村居民是大众传媒容易忽略的对象。都市文化与传媒关注的只是 市民,在城市中的村落是被遗忘的群体,他们处在被主流文化遗忘角落的他们又 用自己的行为一次次地强化着“边缘”和“弱势”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关注远 远不够。 3、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的分布、不同阶层的居 住区位既互相关联,又互相作用,城中村在城市间的均衡分布对城市发展具有积 极作用,并由此引出改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这一方面的系统研究很少。 李津逵.城中村的真问题. j开放导报 ,2005(3) 郭艳华.论改造城中村的现实途径. j探求,2002,(4):39-42. 刘伟文.“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g南方人口 ,2003(3) 同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3.1 调查地的选取调查地的选取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深圳市上梅林祠堂村进行。深圳是广东省省 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命名的经济特区。深圳面积 1952 平方公里,常住暂住人口超过 1000 万。深圳下辖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 区、宝安区、龙岗区 6 个行政区,前四区称为关内,后两区称为关外。深圳作为 经济特区,其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茅,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乡二 元政策的实施的遗产,深圳的城中村是全国最多的,城中村的出租屋在解决深圳 这座移民城市的居民住房问题上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深圳市民都有 租房住的经历,目前深圳市 1000 多万暂住人口中,有 747 万人住在城中村的出租 屋,因此选取深圳市作为调查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深圳全市共有城中村 437 个,总用地面积约 93km2 ;共有建筑 13.8 万栋,总 建筑面积约 10500 万 m2 ;其中居民住宅有 11.3 万栋,最高为 20 层,最大的建筑 面积达 4000m2 ;城中村总人数约为 747 万人,其中流动人数 531.7 万人,常住人 数 210.6 万人;城中村内共设有公共娱乐场所 1098 家、家庭作坊 5650 家、商铺 82272 家。上梅林在深南中路北约 3 公里处,多年前立村,因当时山多林密,杨 梅树多而得名。上梅林、下沙、上沙和福田同出一宗。上梅林的建筑较为密集, 纵深很大,住户比较杂,治安不好,上梅林居委会建议我只做祠堂村的调查,祠 堂村的村民以私宅为主,可以分为普通的 7、8 层住宅以及少数的 10 层以上的住 宅。村边上的少数私宅为灰面旧住宅同村中央的住宅在外观上有些不同,周边的 住宅小区,包括百兴苑、梅林三村、梅林四村等,多是政府原建公务员居房和周 转房,现租给外来人员的居多。 经过调查,总结出祠堂村暂住人口住房的几个特点:1,各种条件参差不齐。 在同一个村里,深圳一栋楼内,住房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村民也根据暂住人口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庭结构复杂多样的状况建造了多种户型,从单间到三室一厅都可以满足。而屋内 设施出了厨房、洗手间,其余设施包括瓶装煤气、各种电器以及家具大多数房东 都不提供,因此室内设施也由于收入水平而有很大差异。2,大多数居住密度都很 大。与工友和朋友同住一套或者同住一间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租屋中最常见 的家具就是上下铺,分析原因一是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居住,暂住人口流动性大, 上下铺拆卸、搬运比较方便。3,室内设施简单,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低收入暂住 人口多从事强度很大的工作,休息很少,住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栖身之地。室 内设施大多仅能满足吃、住需求。4,与邻居、房东关系淡漠。楼房内各个房屋都 挨得很紧密,但是大多数人反映他们和邻居都没有来往。房东和租户来往也不是 很多,甚至房租都是房东请人代收。楼梯和大门也不是共用的,互相的戒备心理 都很强。 3.2 样本选取样本选取 本研究结合了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调查对象是上梅林祠堂村,根据上 梅林居委会提供的人口登记数据对上步祠堂村的居民及租户进行非概率配额抽样 得到样本。调查问卷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原住居民问卷,主要针对城中村的 村民;第二类是租户问卷,主要针对在城中村居住的外来人口;共发放问卷 210 份,回收 206 份,回收率 98%;有效问卷 197 份,有效率为 95.6%;其中村民问卷 发放 80 份,回收 78 份,回收率 97.5%;有效问卷 70 份,有效率 90%。租户问卷 发放 130 份,回收 128 份,回收率 98.4%;有效问卷 127 份,有效率 99%。需要说 明的是,由于此次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印刷、组织发放及回收、统计分析等均 由笔者一人完成,考虑到问卷发放的便利以及节约成本等方面的因素,采用了非 概率配额抽样的方法,在样本的选择方面并不具有推断总体的特点。以下统计分 析仅就此次调查结果而言,权作参考。 本人租住在上步祠堂村的两个月内,共访谈调查对象 50 人左右,得到比较 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书面材料的约 30 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最后用常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规的数据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加以处理。在研究过程中查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依据。 3.3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1)城中村居民的群体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 接收和反应方式。 (2)城中村信息传播存在“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 (3)受居民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媒介参与度等因素的影响, 城中村的信息传播存在“知沟”现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4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 4.1 城中村整体的信息环境城中村整体的信息环境 受众的信息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人们赖以栖息的港湾。据调查统计,城中村 25%-50%左右的租住人口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45%以上的租住人员月收入在 1000-2000 元之间,20%的人月收入在 2000-4000 元之间,大约 10%的人月收入在 4000 元以上,为了生计,大多数城中村居民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在深圳过着孤独 的生活,他们不看电影,不去繁华地段逛街,除了干活和睡觉就只能看看街头电 视,蹲在路边聊天,没有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途径。由于居住空间的区隔和生活圈 子高度的同质化,致使城中村居民很少与市民之间发生情感性互动,属于他们的 只有人际传播和血缘、同乡群体内封闭的传播,他们没有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 缺少社区生活。 其次,和城市人相比,城中村内居民的媒介接触渠道非常单一,他们缺少与 大众传媒接触的机会与条件。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无论在运营宗旨上,还是在传播 信息的内容形式上,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城市市民的需要进行制作,而生活劳作在 深圳的城中村居民所急需的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知识信息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 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信息很少。在他们手中传阅翻看的只是一些有限的、泛黄破 损的期刊报纸。同时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低下以及工作的居无定所,制约了城 中村居民对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的接触机会与条件,至于集多种 传统媒体优势为一体的互联网也由于昂贵的上网费用、不易掌握的电脑运用知识 把他们拒于门外。不仅如此,在他们所接触的信息中,大部分题材都是反映城市 精英阶层的生活,与他们现实需求的信息存在差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4.2 人口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人口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4.2.1 年龄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年龄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深圳市 2004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 014 岁的人口为 59.57 万人, 占 8.5%;1564 岁的人口为 633.47 万人,占 90.39%;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7.8 万人,占 1.11%。在本次调查的 197 个人中,有 48 个人处于 1524 岁年龄阶段, 72 个人处于 2535 年龄阶段,在 3545 岁之间的 37 个,处于 4555 岁之间的 有 33 个人,55 岁以上的为 7 人。 表表 4.1 age * a1_1 crosstabulation年龄媒介接触年龄媒介接触 272148 56.3%43.8%100.0% 17.5%48.8%24.4% 13.7%10.7%24.4% 601272 83.3%16.7%100.0% 39.0%27.9%36.5% 30.5%6.1%36.5% 32537 86.5%13.5%100.0% 20.8%11.6%18.8% 16.2%2.5%18.8% 29433 87.9%12.1%100.0% 18.8%9.3%16.8% 14.7%2.0%16.8% 617 85.7%14.3%100.0% 3.9%2.3%3.6% 3.0%.5%3.6% 15443197 78.2%21.8%100.0% 100.0%100.0%100.0% 78.2%21.8%100.0%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3 4 5 6 7 age年 龄 total 看电视不看电视 a1_1媒介接触 total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表表 4.2 age * a1_2 crosstabulation年龄媒介接触年龄媒介接触 04848 .0%100.0%100.0% .0%26.8%24.4% .0%24.4%24.4% 07272 .0%100.0%100.0% .0%40.2%36.5% .0%36.5%36.5% 63137 16.2%83.8%100.0% 33.3%17.3%18.8% 3.0%15.7%18.8% 122133 36.4%63.6%100.0% 66.7%11.7%16.8% 6.1%10.7%16.8% 077 .0%100.0%100.0% .0%3.9%3.6% .0%3.6%3.6% 18179197 9.1%90.9%100.0% 100.0%100.0%100.0% 9.1%90.9%100.0%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3 4 5 6 7 age年 龄 total 收听广播不收听广播 a1_2媒介接触 total 表表 4.3 age * a1_3 crosstabulation年龄媒介接触年龄媒介接触 133548 27.1%72.9%100.0% 16.9%29.2%24.4% 6.6%17.8%24.4% 462672 63.9%36.1%100.0% 59.7%21.7%36.5% 23.4%13.2%36.5% 122537 32.4%67.6%100.0% 15.6%20.8%18.8% 6.1%12.7%18.8% 62733 18.2%81.8%100.0% 7.8%22.5%16.8% 3.0%13.7%16.8% 077 .0%100.0%100.0% .0%5.8%3.6% .0%3.6%3.6% 77120197 39.1%60.9%100.0% 100.0%100.0%100.0% 39.1%60.9%100.0%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3 4 5 6 7 age年 龄 total 看杂志不看杂志 a1_3媒介接触 total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表表 4.4 age * a1_4 crosstabulation年龄媒介接触年龄媒介接触 202848 41.7%58.3%100.0% 15.6%40.6%24.4% 10.2%14.2%24.4% 591372 81.9%18.1%100.0% 46.1%18.8%36.5% 29.9%6.6%36.5% 191837 51.4%48.6%100.0% 14.8%26.1%18.8% 9.6%9.1%18.8% 30333 90.9%9.1%100.0% 23.4%4.3%16.8% 15.2%1.5%16.8% 077 .0%100.0%100.0% .0%10.1%3.6% .0%3.6%3.6% 12869197 65.0%35.0%100.0% 100.0%100.0%100.0% 65.0%35.0%100.0%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3 4 5 6 7 age年 龄 total 看报纸不看报纸 a1_4媒介接触 total 表表 4.5 age * a1_5 crosstabulation年龄媒体接触年龄媒体接触 45348 93.8%6.3%100.0% 30.6%6.0%24.4% 22.8%1.5%24.4% 68472 94.4%5.6%100.0% 46.3%8.0%36.5% 34.5%2.0%36.5% 251237 67.6%32.4%100.0% 17.0%24.0%18.8% 12.7%6.1%18.8% 82533 24.2%75.8%100.0% 5.4%50.0%16.8% 4.1%12.7%16.8% 167 14.3%85.7%100.0% .7%12.0%3.6% .5%3.0%3.6% 14750197 74.6%25.4%100.0% 100.0%100.0%100.0% 74.6%25.4%100.0%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count row % column % total % 3 4 5 6 7 age年 龄 total 上网不上网 a1_5媒体接触 total 通过分析得出: 在15-24岁年龄阶段的人群中, 网络这种新媒体很受欢迎, (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表4.5)48名受被调查者有93.8%上网,他们有的在家中或上班地点上网,有的前 往网吧上网,除工作需要外,他们上网的目的依次为和网友聊天,玩网络游戏, 获取生活资讯,看电影等。在15-24岁年龄阶段中的人几乎没有收听广播的习惯, 他们的广播拥有率几乎为0,除此之外,在其他年龄阶段,广播的使用频率也相当 低。除了网络和广播外,这年龄阶段的人电视使用率在57%左右。在纸质媒体中, 报纸的使用程度比杂志的高,看报纸的人占41.7%,而看杂志的只有27.1%。他们 大部分以阅读深圳本地的都市类报纸为主,如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 深圳商报等。杂志的阅读范围则集中在知音、故事会等情节性较强 的综合性杂志,受访者中几乎没人阅读专业类杂志。 与1524岁年龄阶段的人群一样,在2534岁年龄阶段,接触网络人群的百 分比也比较高,达到了93.8%。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几乎没有人接触广播。除此 之外,与1524岁年龄阶段的人群相比,2534岁年龄阶段人群的报纸和杂志阅 读率有所增长,分别达到了81.8%和63.9%,阅读的范围也变广,阅读国家级报刊 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人数有所增多,报纸的平均每次阅读时间在半 小时以上。杂志的阅读范围主要集中在文摘小说,服饰美容,生活指导三类中, 平均每次阅读时间也都在半小时以上。 处于3544岁年龄阶段共有37人,其中有25人上网,占总人数的67.6%,他们 中的13人每天上网两次以上, 6人平均一周上网一次。 37人中有32人接触电视媒体, 其中每天看2次、每天看1次、23天看一次电视的人数各为12人,14人,6人,他 们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纸质媒体接触情况为,阅读报纸和没有 阅读报纸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18人,阅读时间平均每次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37人中阅读杂志的有12人,他们的平均接触频率为每两周一次。在这37人中有6 人收听广播。 在4555岁年龄阶段中,上网的人数明显比前三个阶段的人数少,33个人中 只有8人上网,且他们上网的频率不是很高,平均46天才上一次网,每次上网的 在0.5-1小时之间。与此同时,这一年龄阶段中阅读报纸的人数增加了,33人中有 24人阅读报纸,其次,有6人阅读杂志,12人收听广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4.2.2 性别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性别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2004年的人口统计中,深圳共有暂住人口(已办暂住证的外来人 口)5,765,141人,其中男性2,818,800人,占总数的48.89%,女性2,946,341人, 占总数的51.11%。 本次调查中,有86名男性,111名女性。86名男性中有60个人 收看电视,占人数的69.8%;12人收听广播,占人数的14%;20人阅读杂志,占人 数的23.3%;69人阅读报纸,占人数的80.2%;59人上网,占人数的68.6%。 在 111 名女性中,收看电视的有 94 人,占人数的 84.7%;111 人中有 6 人收 听广播,占人数的 5.4%;57 人阅读杂志,59 人阅读报纸,分别占人数的 51.4% 和 53.2%;111 人中有 88 人上网,占总人数的 79.3%。通过比较发现,电视对女 性的吸引力比对男性的大,男性阅读报纸的人数比例比女性大,女性更偏重于阅 读杂志。访谈时,女性谈到不喜欢看报纸的原因是:大部分人说没时间看,一部 分人认为能看到电视,再买报纸是浪费,再次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低的限制,有些 人读不懂报纸上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安于现状,而对其 他不感兴趣,物质条件的限制在是否读报上表现得不太明显。 丁四保. 深圳的城中村问题与问题的解决j. 开放导报, 2005(3): 55-5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表表 4.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从媒体使用时间来看,在男性群体中,网络的使用时间是最长的,有33人平 均每次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上,阅读报纸平均每次在2小时以上的只有6人,1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