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历代律学研究者为解决三分损益法生律十一次后黄钟不能 还原、十二律不能旋相为宫问题做出了不断探索和努力。南宋蔡元定( 1 1 3 5 - - 1 1 9 8 ) 在律吕新书中所提出的“十八律”理论,世称“蔡元定十八律”。十八律即在 三分损益上得十二律之后再继续上下相生六律。此六律蔡元定称为“变律”,六变 律与六正律各相差一个最大音差,2 4 音分。在十八律内可以实现三分损益十二律旋 相为宫。这种律制虽然不能解决回到始发律的问题,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十二律 旋相为宫,对当时来讲,有重要使用价值。 本文欲从对蔡元定律吕新书文献本体入手,对其原文进行详细的点校、注 释及简要浅显的分析,探求其十八律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到整个中国乐律学是中 去看待,肯定其重要贡献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旋宫转调的问题,摆脱了历 来天文历数与律吕混为一谈的神秘主义积习。肯定蔡元定在中国律学发展史中的重 要地位。 关键词:蔡元定;律吕新书;十八律;变律 a b s tr a c t i n t h em u i c a l h i s t o r y o fa n c i e n t c h i n a , a l l t h e t e m p e r a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r so f s u c c e s s i v e d y n a s f i 鹋h a v e m a d ec o n s t a n t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e f f o r tt os o l v et h e p r o b l e m t h a t h u a n g z h o n g c a nn o tr e t o r ea n d t w e l v el uc a nn o tb e g o n gr o t a t i n g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 d e c r e a s i n g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o n e t h i r d “e i g h t e e n l u ”t h e o r y k n o w n鸹 “c a iy u a n d i n g e i g h t e e l u ”,n a m e l yd o i n gt w e l v e l u d e r i v i n g f r o mt h e d e c r e a s i n g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o n e t h i r db e f o r e g o i n g o i ls i x l u ,w a sc a l l e d “v a r i e d l u ”b y c a iy u a n d i n go fs o n t h 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 1 1 3 5 - 1 1 9 鼬i nh i s “n e wb o o ko nl u t e m p e r a m e n t ” s i xv a r i e dl um o r ec o m m am a x i m a ( 2 4 c e n t s ) t h a ns i x p r i m a r y l u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d e p i t e 勰 n o t s o l v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c o m i n g b a c k t h e 嘶舀n a ll 廿,t h e 1 8 l t l s y s t e m t h a tc a l l r e a l i z e 1 2 1 1 1 d e r i v i n g f r o mt h e d e c r e a s i n g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o n e t h i r d m a y c o o r d i n a t ew i t hi ti ns o m ed e g r e e s , w h i c hh a s g r e a t v a l u ea tt h a tt i m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d o c u m e n to fn e wb o o ko nn lt e m p e r a m e n t i t s e l f , t o i t s o r i g i n a l w o r k , w ea r e g o i n g t o c a r r y o n t e d e t a i l e d r e v i s i o n , a n n o t a t i o na n db r i e fa n d s u p e r f i c i a la n a l y s i s ,p u r s u i n g i t s t h e r i c a ls o u s eo f “t h e1 8 l u ”,i n t h e m e a n t i m e ,l o o k i n gu p o n i ti n t h e w h d e p r o c e s s o f c h i n e s et e m p e r a m e n t w ea l s o a d m i t i t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g i nt h e 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s o l v i n g t h et h e o r i c a l p r o b l e m o f r o t a t i n gg o n g a n d k e y 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 d e c r e a s i n g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o n e t h i r d ;g e t t i n g r i do f m y s t e r i o u sc l l s t o m - - b e i n g c o n f u s e d i nt h e i s s u e o f a s t r o n o m ya l m a n a c a n di ui nt h e p a s td a y s ,r e c o g n i z i n g t h e 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o fc a i y u a n d i n g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l u c o u r k e y w o r d s :c a i y u a n d i n g ;n e wb o o ko ni l lt e m p e r a m e n t ;t h e 1 8l u v a r i e dl u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刨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日期:年月日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 国艺术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师链立钪目 彬乡i 导师签名:叫 日期;。7 年r 月f 。日 引言 中国的律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仅从十二律名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2 5 0 0 年。就其律学内容而言,主要是弦律,但亦包括管律、钟律和琴律。在律制方面则 有三分损益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等不同体系。 缪天瑞1 先生根据中国律学发展的特点,将中国律学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 期三分损益律时期,约在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即在春秋( 前7 7 0 一 前4 7 6 ) 、战国时期( 前4 7 5 一前2 2 1 ) ;第二时期是探求新律时期,约自公元前3 世 纪至公元1 4 世纪,即自汉代( 前2 0 6 - - 2 2 0 ) 至元代( 1 2 7 9 1 3 6 8 ) 。第三时期 十二平均律发明时期在1 6 世纪,即在明代( 1 3 6 8 - - 1 6 4 4 ) ;第四时期一一律学研究 的新时期,自1 9 1 1 年至今。 三分损益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员篇,后有吕氏春秋,把三分损益法由五 律增加到十二律,使调式的范围扩大。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音乐,是十二音的 传统,其律学理论是十二律位的传统。 但是,三分损益法生律十。次后,不能回到出发的律上,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 始,给十二律“旋相为富”的理想造成很大障碍。中国历代律学研究者对这个问题 的解决办法大致可分为两类:1 、以十二律为前提,在律位上安排多个律高,即采 用增加律数的办法,来寻求十二律旋宫的可能。在三分损益法相生到十二律之后, 再继续往下生,有的生到六十律( 京房六十律,载于后汉书律历志) :有的生 到三百六十律( 南北朝钱乐之三百六十律,载于隋书律历志) 。但这种办法在 实践上受到很大限制。二、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的高度,使十二律中最后律 能回到出发的律上,这是解决律制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律学发展过程,为此探索并 为之做出贡献的有南北朝的何承天( 发明“新律”,载于隋书律历志) 、隋代 刘焯( “刘焯律”,载于隋书律历志) 、唐代的祖孝孙、张文收、五代的王朴 ( 王朴律,载于隋书律历志) ,直至明代朱载育发明十二平均律一一新法密率。 1 缪天瑞律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 :9 7 宋代蔡元定律吕新书中所提出的“十八律”理论,世称“蔡元定十八律”。 十八律即在三分损益生得十二律之后再继续上下相生六律。此六律蔡元定称为“交 律”,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六变律与六正律各 相差一个最大音差即2 4 音分。在十八律内可以实现三分损益十二律旋相为宫。蔡 元定的十八律理论不是何承天的道路,而是京房的道路,但在律数上有一定的限制。 这种律制虽然不能解决回到始发律的问题,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十二律旋相为 宫,对当时来讲,有重要使用价值。就目的来说,京房六十律主要在使乐律附会于 历法,实践传统律、历并列的概念。京房演律的深层动机,可以说是作为学术思想 的配合与验证。相形之下,蔡季通的动机可能更偏向音乐学,他关注的焦点从是旋 宫时音程结构的不齐一,藉由六变律的补正运用,使十一均终能呈现整齐的形式。 他的理论本质是就音乐论音乐,与京房企图以乐律附会历法的用心大相径庭。 目前,就本文研究对象而言,研究学者比较少,研究力度比较薄弱,主要有成 果如下:1 、黎松涛蔡元定的十八律1 ,文章主要观点是;认为蔡元定的十八律 在保存古代乐制的情况下,已经完善地使不平均律可能真正地旋相为宫,是了不起 的创造发明。该文还介绍了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十二不平均律和历代乐律学家为克服 其两大缺点( 古代音差和大小半音问题) 所做的努力。2 、高效鹏对十八律的遐 想2 ,文章认为十二平均律的弱点在于不甚适应表达我国民族音乐的某些地域风格。 若采用蔡氏创立的实用十八律,制造十八律键盘器,专门演奏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 将会较好地保持民族音乐的纯正。3 、沈冬蔡元定十八律理论新探( 上、下) , 文章以蔡氏律吕新书为研究对象,并以书中主要见解之一的“十八律“为研究 中心。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由朱子书信及语录探讨律吕新书与朱子,确 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密,甚至可以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二、分析十八律生成背景、 理论内涵及意义功能。三,探溯十八律的理论渊源,上汉书律历志、陈仲儒 奏议,至杜佑通典,十八律体系逐渐成形,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上 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 而本文欲从对蔡元定律吕新书文献本体入手,对其原文进行详细的点校、 注释及简要浅显的分析,深入探求其十八律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到整个中国乐律 檠松涛蔡元定的十八律【j j 南京:南京示范学院学报1 9 8 0 ( 2 ) :4 8 2 高效鹏对十八律的退想 盯北京:中国音乐,1 9 8 9 ( 4 ) :2 1 转2 5 沈冬。蔡元定十八律理论额探( i - 、下) 【j 】上海音乐艺术:2 0 9 3 ( 1 、3 ) :7 3 7 9 ;3 4 - - 4 0 2 学是中去看待,肯定其重要贡献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三分损益旋宫转调的问题,摆 脱了历代天文历数与律吕混为一谈的神秘主义积习。肯定蔡元定在中国律学发展史 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在全面具体地熟悉律吕新书的过程中对其标点、校注, 一方面锻炼了自己阅读古代音乐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以后读者作一个较为详 细的文献导读,以供参考。 3 第一部分蔡元定与律吕新书 一蔡元定生平及其学术观点、著作 1 蔡元定生平介绍 蔡元定,生于绍兴五年( 公元1 1 3 5 年) 书宦世家,卒于庆元四年( 公元1 1 9 8 年) 。 元定字季通,世称西山先生,建州建阳( 今属福建) 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 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 元定生而颖悟,八岁能诗,十岁日记千言。父蔡发1 博览群书,亲授精研三氏( 程、 邵、张) 之学说( 程颐语录、邵雍经世、张载 正蒙) ,其父病逝后,1 9 岁 的蔡元定筑室莒口东山村的西山之顶,以日月为伴,以野草充饥,发愤苦读。深受 孔孟思想熏陶后,2 5 岁那年,蔡元定慕名前往崇安五夫拜朱熹为师,前往从学。熹 惊其学,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2 。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四方来 学者,必让先从元定质正。太常少卿尤袤3 、秘书少监杨万里联疏荐于朝,召之,。 以疾坚辞。韩乇胄专权擅政,设伪学之禁。庆元二年( 1 1 9 6 ) ,沈继祖等上疏攻击 蔡发( 1 0 明一1 1 5 2 ) ,字神宇,号牧堂建阳市麻沙人,炉公九世孙自幼颖悟,博学强记,不能与世俗相 俯仰去游四方,闻见益广,长于易象、天文,地理、星象、河络,三氏之说无所不通蔡发以客观唯物的观 点,打破古代。天动地静”、“天园地方的神权说法,集中国古代学者、观察天文星象之大成以一千个日时, 观察天象和地动,着天文星象总论,精确地阐明了地球、月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与当今科学的认识 完全一致,不但在时同上比西方的哥自尼旱四百年,而且研究的葫 度和广度都达到一定永平因我国封建社会 不重视科学,故被西方人取代他所著的地理发微、河洛发微两书被以发微论 录入四库全书 2 宋史一乐恚记载朱子与蔡季通初次相见论乐,朱子大惊。目:。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一 3 尤袤( 1 1 2 7 - - 1 2 0 2 ) ,无锡人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末绍兴十八年 ( 1 1 4 ) 中进士其诗作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一 4 杨万里( 1 1 2 7 - 1 2 0 6 )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 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 1 5 4 ) 进士曾任太 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p - 1 5 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 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麦、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4 朱熹,并及元定,以处士谪贬道州杖屦同其子蔡沉行三千里,至舂陵。远近慕名来 学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听讲。四年,元定病逝贬所。 2 蔡元定著作 蔡元定创立西山学派,主要弟子有朱塾蔡渊、蔡沉。蔡元定。平生著述多谦让, 寄寓于( 朱) 嘉书集中”,他一生“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 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 曾协助朱熹著书立说,“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 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其平生问学,多寓于朱熹书集之 中。其中皇极经世指要、大衍详说、易学启蒙是易学著作。蔡元定的 河洛思想主要见于易学启蒙,此书是朱熹和蔡元定合作撰定的,由蔡氏起稿。 其书代表了朱子和蔡氏两人的观点,书中也引了蔡元定的话,这些话基本的观点是 以十为河图,以九为洛书,但两者又相互表理为一理,伏羲据河图而作易,出 白天意。这与律吕数和干支数相类似,二者虽有别而相通。 元定除精研群书外,对儒学中的礼乐之学亦颇有所得,选诣极深,朱熹称赞元 定日:“其律书法度甚精,近世诸儒皆莫能及;季通理会乐律,大段有心力,看得 许多书云云。”撰有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辩、洪范解、八 阵图说、大学说、家引经引义、地理发微论、阴符经注解、 发挥、气运节略、脉书以及翁季录等十七部著作,并协助朱熹撰 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 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和续编四库全书、 ,楼氏也是宋元学案卷六二所称的“西山学侣”。 此序自是考仃书名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宋史乐志以外,考察此书内客大概的 唯一根据。宋史卷四三四蔡元定传记其著作,有“燕乐原辩”之名,当即 燕乐本原辩证的省称。宋史乐志也只是摘其大要,此书虽仅存枝节,但 为宋代讨论燕乐的重要文献之一,自王光祈以来,一直是学者热衷研究律吕新书 及燕乐本原辨证二书之中。前者幸而传世,常见有文蓼i 阁四库全书本叭相形之 下,律吕新书虽然全书俱在,且对于元明以下的乐学影响甚深,但晚近始终冷 落尘封,乏人问津。其实宋史乐志所录燕乐本原辨证不过内容纲目之大 者,如欲探求蔡元定的乐学理论及其成就,还是应由律吕新书入手。 4 朱子对蔡元定的评价 对于蔡元定的杰出贡献,朱熹绘予高度评价。生前,朱熹赋诗将他与著名学者 张拭相提并论。诗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 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 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庆元二年丙辰( 11 9 6 ) ,朱蔡 同党罹祸,元定以处士谪贬道州,四年病逝贬所。临终,致书先生,深以师道不立 为忧,噩耗传来,朱熹若折左肱而失右臂,相向长号,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 又三 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日:“呜呼,季通弃子而死也耶! 相向长号,若折左肱 而失右臂! 呜呼,吾道其终穷矣? 天何压吾季通之速耶! 惟君学通今古,道极 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辨,有继开来 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并游之好,同志之乐,已矣已矣,哀哉哀哉! ” 二、 律吕新书 1 成书背景 管子地员篇最早记录了用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五律,后又有吕氏春秋 把三分损益法由五律增加到十二律,使调式的范围扩大。但是,三分损益法生律 十一次后,不能回到出发的率上,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给十二律“旋相为宫” 的理想造成很大障碍。三分损益法从十二律仲吕所生十三律比清黄钟高了2 4 音分, 因此,“往而不返”是三分损益法先天的理论缺憾,导致音阶形式的不统一、音 程结构不合理使旋宫陷入困境,这是蔡元定发明十八律的动机和背景,也是欲著 此书的初衷。 宋史卷八一律历志十四称:“淳熙间,建安布衣蔡元定着律吕新 6 书。”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书分为上下二卷,书前有朱子之序,序末题为“淳 熙丁未正月”,即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 1 8 7 ) ,可知书应成于此前。 2 律吕新书的文本介绍 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律吕本源”,共十三篇:黄钟第一,黄钟之实第 二,黄钟生十一律第三,十二律之实第四,变律第五,律生五声图第六,变声第七, 八十四声图第八,六十四调图第九,候气第十。审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谨权衡 第十三。下卷为“律吕辩证”,共十篇:造律第一,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黄钟之 实第三,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第四,和声第五,五声大小之次第六,变宫、交征第七, 六十调第八,候气第九,度量权衡第十。 3 律吕新书的核心理论一一十八律 何谓“十八律”一一十二正律加六变律,即用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十二律以 后,继续生至十八律。十二律是中国律学的基础,六变律是蔡季通的发明,为律 吕新书的核心理论。 十二律的循环相生至仲吕而穷,第十二律无法归返于黄钟正律,只能“变而上 生黄钟”,正律管长九寸,第十二律则仅八寸七分有奇,管短音高,此音较正律高 了2 4 音分,就是“黄钟变律”。朱子称此黄钟变律为“再生之变”,意思是说“再 度循环相生的变律”。因为第十二律已是第二轮的循环了。同时这第十二律还要为 高八度的音阶作准备,所以八寸有余的变律律管又须缩短一半,朱子称“再生之变 又缺其半”,这是高八度的黄钟变律。按照这一原则,季通的六变律即是在第十一 律仲吕之后继续三分损益又得出六音,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 姑冼、变应钟。 “十二律为各自为富,以生五声二变,其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 应钟六律则能具足,至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六律,则取黄钟、林 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六律之声,少下,不和,故有“律”。律”者,其 声近正而少高于正律也。至应钟之实又不尽一算,数又不可行,此变律之 所以止于六也。变律非正律,故不可宫也。1 2 十八律的理论逻辑,从律数上讲,十八律是蔡元定用三分损益法由十二律继续 相生六律直至第十八律,以资“旋相为宫”之用。六变律实与京房六十律中执始、 去灭、时息、结躬、变虞、迟内六律相同。但研究目的与京房不同。京房六十律繁 7 杂难用,在律数上附会了传统迷信学说。而“蔡元定十八律则欲在古代十二不平 均律范围之内再添上六个变律7 ,以资旋相为宫之用。其产生此项变 律之法,系由仲吕再用三分损益法六次,以求之有此十八律,则十二律旋 相为宫之举便可见诸实施,真可称之为最聪明之解决办法。”1 4 十八律所解决的问题( 旋宫) 蔡元定律吕新书中所提出的十八律中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 变姑冼、变应钟,此六变律与六正律各相差一个最大音差即2 4 音分。十八律第一 次对三分损益所形成的音程关系进行调整,在十八律内可以实现三分损益十二律 旋相为宫,解决了音程关系规范化的问题,从理论上解决t - - 分损益旋宫转调的 问题。蔡元定的十八律理论不是何承天的道路,而是京房的道路,但在律数上有 一定的限制。这种律制虽然不能解决回到始发律的问题,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应 十二律旋相为宫,对当时来讲,有重要使用价值。 三在中国乐律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对蔡元定诸说多有驳难,如谓候气之说最为荒谬;以圆田术 起算黄钟积实,失之太大;黄钟六变,律不与本均之声相应,而不知当用清声;二 变不可以为调,而不知二变之调具足五音。事实上,蔡元定对五声、黄钟之宫、黄 钟之长、黄钟之积、十二律,三分损益、二变声等古乐学原理作了系统分析与阐述, 间或有所失当,亦在所难免,并不可求全责备。 通观全书,我们应该对蔡元定在此书中的贡献做出客观评价:撰作的基本策略 是搜罗旧典,分条笺释析论。此书在内容上罗括了中国律学的重要议题,在思想上 大体承继了先秦以来的传统律学理论。但季通在先秦的理论基础上又有其独到之 处,“十八律”就是季通的重要创发之一,此说试图解决律学上因“黄钟不能返本一 而衍生的“旋宫”困境,在律学理论上是大幅的跃升与发展。同时,此书也为奠定 我国古代乐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对南宋以后乐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外。蔡元 定在十八律研究过程中摒弃了对传统迷信的附会,摆脱了历代天文历数与律吕混为 一谈的神秘主义积习,在中国律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光折,中国音乐史e u 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5 5 8 点注说明: 第二部分律吕新书点注 宋代蔡元定在乐律方面的成就主要汇聚在所著律吕新书及燕乐本原辨证 二书之中。前者幸而传世,常见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者已佚,仅有宋史乐 志摘其大要,此书虽仅存枝节,但为宋代讨论燕乐的重要文献之一,自王光祈以 来,一直是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相形之下,律吕新书虽然全书俱在,且对于 元明以下的乐学影响甚深,但晚近始终冷落尘封,乏人问津。其实,宋史乐志 所录燕乐本原辩证不过内容纲目之大要,如欲探求蔡元定的乐学理论及其成就, 还是应由律吕新书入手。 性理大全1 卷二二、二三收有律吕新书,编者并同朱子意见作为附注, 与文渊阁四库全本全同。宋元学案卷六十二西山学案收有律吕新书上 卷律吕本原,宋史乐志卷一三一也收有此书的大部分。关于此书的笺释, 明纬邦奇2 有律吕新书直解,就季通之说更为推阐训释,收入韩著苑洛志乐 前二卷,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嘉靖年间李文察3 有律吕新书补注,收在李 氏乐书四种,有嘉靖二十五年原刊本。此书所注仅律吕新书上卷,并只就少 数文字稍加斟酌,主旨在以“洛书之理”发明季通乐学。四库全书又著录明嘉靖间 许珍撰律吕新书分注图算十三卷、万历问邓文宪撰律吕解注二卷、清吕音撰 。性理大全,明永乐年间。朱棣敕胡广等1 性理大全,( 明) 胡广明成祖永纂修性理大全等理学读本,以 性理为中心,把程朱道学与象山心学合为编纂r 性理j 二字,正好包容了象山心学。尊德性”与朱子之学。格 物穷理”的为学宗旨故而所谓r 性理之学j ,也就包括了宋明理学的主要两派,作为官修理学读本,大盛于 后世,是来明理学的代表作 2 韩邦奇( 1 4 7 9 - - 1 5 5 6 ) ,字波节,号苑洛,今陕西大荔县人韩邦奇出生在一个宫宦家庭,他的父亲韩绍宗, 。学识才品,当世推重”,官至福建按察副使明朝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怨洛集,怨 洛志乐 、大同记事 、禹贡样略 、性理三解) 、易占经纬) 书说) 、易说 律吕新书直解等 李文察( 生卒年月不详) ,字廷谟,明代平和侯山人凭明经贡大廷游京师,从京师带回音乐理论书籍他精 心审声侯气,深入掌握音律原理,先后写成四圣图解) 、乐记补说,律吕注 、典乐论 等音乐论着。 他手制乐器,八音互用,音调和诣准确,为世所难得 许珍( 生卒年不详) ,字时聘,明天长人,读书成癣,竟腋求之务得而后已,颇得宋儒之传学者称其静庵先 生著有有太极圉释又一卷,、正蒙分v l i 注解十卷 、律吕新书分注图算十三卷 9 律吕新书衍义一卷、周模撰律吕新书卷、罗登选撰律吕新书笺义二卷、 江永律吕新论( 律吕阐微) 等,依提要之说,大多依文为训,无所发明。 有关修正律吕新书: 修正律吕新书是元禄戊寅岁新刻版本,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从体例上说, 前有序,后有跋,中间上卷为律吕本原,下卷为律吕辩证。在文字书写格式上,通 篇采用通用繁体汉字从右向左依次行文,蔡元定正文部分采用加粗繁体汉字。页面 是首行顶格行文,解释或小注部分采用非加租繁体汉字,而作者的“按”首行缩进 一个字符格,使用加粗繁体字。 l 、本文校释部分是以雒阳博古堂藏版修正律吕新书( 元禄戊寅岁新刻) 为底本, 广搜以上其它版本的律吕新书之内容、注疏,以备不足。 2 、对原文进行逐卷逐篇的标点和必要的注释; 3 、原著无目录,现补入,以便检索。 4 、原著距今久远,原文字体比较复杂,所以,原文均用汉语繁写字体( 古体字、 异体字皆改作通用繁体字;同字异体并存,尊重原文,未作改动) ,其它部分均用 简体中文以示区别; 5 、本文图表皆依底本复制。 律吕新书中涉及乐学、律学以及多方面的历史文献知识,博大精深、晦涩 难懂,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梳理、标注过程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谅解,并指 正。 序律吕新害 古桀之亡久矣。然秦漠之周去周未遽,其器舆罄猫有存者。故其道雎不行於富 世,而其捣法猫未有昊葡也逮于柬漠之末,以接西晋之初,刖己浸多就矣。唇魏 周啻隋唐五季,箫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爱及我朝,功成治定,檀宜有作。建隆皇 佑元壹之圉,羞亦三致意焉面和胡阮李范属副裼“1 猪簧之藏,终不畿以相一也。 而沉于崇宣之季。j 奸教之舍黥涅之鲦而能有以蓊。夫天地之和哉l 丁未0 1 南狩,今六十年神人之惯猫有未撼。是固不遑于稽古檀文之事。然擘士、大夫因 1 0 仍简陋遂煞以梭。以锺律裔意者,尉已甚矣。吾友建殇蔡君元定季通凿此之畴, 乃猖心好其藐,而力求之旁搜速取、巨细不捐,稽之景年乃若冥契著害雨卷。 凡若干言,予赏得而穰之爱其明自而潞深、缜密而通惕,不南牵合得畲之谈,而 横斜曲直,如珠之不出於篮其言雎多出於近世之所未耩,而寅舞一字不本于古人 已弑之成法。羞若黄锺国侄之教,则漠斛。1 之稹分可考。寸以九分泰法,剐淮南太 史小司属之藐可推五骜、二燮之敦。燮律、半謦之例,剐杜氏“1 之通典具焉菊燮 宫、燮征之不得菊羽,则孔氏”1 之袒疏因亦可兄。至於先求聋氖之元,而因律以生 尺,剐尤所谓卓然者而亦班班,薤兄於雨漠之制、蔡邕伽之筑舆夫园朝舍要叫,以 及程子“”碾子1 之言。顾蔼者不深考。其周雎或有得於此,而又不能燕失於彼。是 以晦蚀纷孥,燕梭定袷。大抵不拘擎于留熟兄固之近,即肆其胄臆妄菊穿穴而舞所 接依。季通乃能耆其猖兄、超然速毙、爬梳剔抉、参互考寻,用其半生之力,以至 於一旦豁然而融合其通焉。斯亦可胡勤矣及其著输刖又能推原本根、比次绦理、 撮取横要、阐究精微。不菊浮匍溢蔽以汩乱於其同,亦庚栽乎得害之髓者,予韶固 家行且平定中原,以朋中天之迢,必;| 奇謇音惋律,以裙神人富是之峙,受韶典镇 之臣能得此舂而奏之,刖柬京郊廓之桀;i 寄不待公搽述之瞽断而後侑而参摹四分之 害,亦舞待乎後世之子云而後知好之矣。抑季通之鹚此亩,嗣约理明,初非鞋蔼, 而葫之者往往未及终篇辄已欠伸思睡,固舞由了其筋趣。猖以予之顽钝不敏,乃能 熟祓数遇而懂得其指意之仿佛季通於是亦羿予裔能知己志者,故靥予以序引,而 予不得辞焉。季通更欲均胡,箭竹被之管弦剧捣桀害以究其橥,而又以其酴力骚挥 武候六十四“”隙之圜。绪正邵氏皇棰缝世之屠以大侑乎一家之言,其用意亦健矣。 予雎老病僳及兄之,剐亦壹非千古之一快也哉淳熙丁未月朔且新安朱熹“3 1 序 【校注】 1 和岘、胡瑗、阮逸、李照、范镇、司马光、刘几、杨杰八人。 和岘,浚仪人仕,晋累官著作郎。入宋,为太常博士,后为东京转运使、音乐。 太祖以雅乐声高诏岘,讲求均节之自是八音和谐。 胡瑗( 9 9 3 一一1 0 5 9 ) ,宋代理学先驱,教育家。字翼之,学者称“安定先生”, 北宋泰州海陵( 今江苏泰县) 入。胡瑗为安定学派的创始人,著名门入有程 颐、范纯仁、徐积、钱公辅等。 阮逸,字天隐,福建建州建阳人。天圣五年( 1 0 2 7 ) 进士。景佑二年( 1 0 3 5 ) , 典乐事。庆历中,以诗得罪,除名贬窜远州。皇佑中,特迁户部员外郎。与胡 瑗合著有皇佑新乐图记。 李照,宋人,善音律,生卒年不详。 范镇,北宋学者,字景仁,善音律,宋史有传,宋史卷三百三十七列 传第九十六范镇传。 司马光,( 1 0 1 9 - - - - - 1 0 8 6 ) ,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 今山西 夏县) 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 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北宋政治家,伟大史学 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熙宁三年( 1 0 7 0 年) , 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 安市) ,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 5 年。哲宗即位,高大后 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 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2 崇宣之季是宋徽宗崇宁宣和之末年号。 3 丁未指淳熙十四年即1 1 8 7 年。 4 宋史卷四三四列传第一九三蔡元定传,记载朱子与蔡季通初次相见 论乐,朱子大惊,日:“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5 律吕新书:“黄钟第一以汉志斛铭又定”。十二律本于黄钟,故独以黄 钟言之,以汉志斛铭文定。 汉志,即汉书律历志,蔡氏对律历志多用简称,汉书律历志为汉 志、前汉志或班志,东汉班固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经传体断代史, 叙述了自汉高租元年( 前2 0 6 ) 至王莽地皇四年( 2 3 ) 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汉书在内容和体制上虽多承袭史记,但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文 献,在史学上有相当高的地位,同时也被誉为“史传文学名著”。 班固( 3 2 - _ 9 2 )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固继承父业,撰写了汉书,共一百篇,包 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 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斛,量器名,正圆柱形,旁有耳。汉书律历志记载刘歆铜斛的形制说:“方 尺,而寰其外,旁有庶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和、龠。 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 也。其圆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 于黄钟而反复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 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 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翕,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 6 杜佑( 7 3 5 - 8 1 2 ) ,唐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 人。历任岭南、 淮南等处节度使。杜佑勤奋好学,擅长财经,从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7 6 6 年) 开始著通典,用时3 0 余年编撰完成通典二百卷,为我国第一部记述典 章制度的通史。 7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字子国,西汉时期鲁国( 今曲阜) 人,孔忠次子,孔子 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 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 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 6 篇, 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 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 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 为先儒。 8 蔡邕( 公元1 3 2 1 9 2 )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 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除通经史, 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岜 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 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 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 外,碑凡4 6 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9 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始于仁宗时期的庆历国朝会要,至神宗及其以后各朝又 续加编纂。共修成庆历国朝会要、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政和重修会要 ( 曾肇等纂) 。 1 0 程子,程颐( 1 0 3 3 1 1 0 7 ) ,程颢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伊 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宋仁宗嘉元年( 1 0 5 6 ) 入京师太学读书,后至洛阳 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哲宗元年( 1 0 8 6 ) ,由司马光推荐,官至崇政 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四年( 1 0 9 7 ) ,因政见不合,削籍放逐涪州( 今 重庆涪陵) 。元符三年( 1 1 0 0 ) 受命权判西京国子监,不久被罢职。大观元年 ( 1 1 0 7 ) 卒于家。著作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 - - 程粹言。 1 1 张子,张载( 1 0 2 0 - - 1 0 7 7 ) ,字子厚,风翔鄙县( 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 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哲学家。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 张子全书。 【1 2 原文误漏之字“四”,应为“六十四陈之图”。 1 3 朱熹( 1 1 3 0 1 2 0 0 )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符晦,一字仲晦,号 晦庵。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侨寓建阳( 今属福建) 崇安,后徙考亭。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 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 4 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口等人绍兴十八年( 1 1 4 8 ) , 朱熹中进士宁宗庆元元年( 11 9 5 ) ,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因得罪韩口胄而罢。 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建阳讲学著述而终。朱 熹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 程颢、程颐) 关于义理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 学体系,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的正宗哲学,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 作用。所撰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 为依据,影响极大朱熹的朱子语类1 4 0 卷,涉及面很广,是宋代以后新 的语录体奠基之作。所著朱文公文集1 0 0 卷,又有续集1 1 卷,别集 1 0 卷,与文集合刊为朱子大全。另有朱子诗集单行,共1 2 卷, 明程璩编。 按:这是朱熹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1 1 8 7 年) 为蔡元定著作律吕新书 作的序。在说明蔡氏著书由来的同时,肯定季通在律学不彰之时,独用其苦心勤 力,而会通古今的成就,更点明其书是以古人成法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并非凭 空杜撰,牵强附会。此序流露出朱子完全掌握了该著作的内容特色,表明对其深 刻的了解与欣赏,可谓该书的导读。 上卷律吕本原 黄钟第一 以汉志斛铭又定“1 畏九寸,空囤九分,稽八百一十分。埘 按:天地之敢,始於一,终於十。其一三五七九菊曝。九者,踢之成也。其二四 六八十菊陲。十者隆之成也。黄锺者,踢臀之始,隅氟之勤也“1 。故其敷九分寸 之敛具於謦氟之元,不可得而兄及断竹捣管,吹之而聱和,候之而氟鹰,而後敷 1 4 始形焉”均其畏得九寸,謇其固得九分。此章栽言分者皆十分之一。稹其寅得八 百一十分畏九寸,囤九分,稽八百一十,是菊律本。度量檑衡,於是而受法。十 一律,由是损益焉。演算法,置八百一十分,分作九重,每重得九分。圆田衍哪 三分益一,得一十二。以明方法除之,得三分四厘六毫强,药寅径之敷,不盎二毫 八缘四忽。今求圆绩m 之敷,以径三分四厘六毫自相乘,得十一分九厘七毫一缘六 忽。加以朝方不盍之敷二毫八缘四忽,得一十二分。以管畏九十分乘之,得一千八 十分,燕方稹”之敢,四分取三泰圆稹,得八百一十分。 【校注】 1 十二律本于黄钟,故独以黄钟言之。 2 刘歆定斛铭文见于班固汉志。定谓定其空围、积之数,指黄钟之体数,十 分为一寸,分、厘、毫、丝、忽,用九以为十。 3 黄钟之管长九寸,空围九分得面幂之积( 面积) 九方分,即九十平方分。以长 乘之积八百一十分,即八百一十立方分。此处寸分厘毫都是十进制单位,十丝 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长九寸即指长九十分,每长一分空围 内积就多九十分。黄钟长九寸,空围九分,相乘之积为八百一十分;林钟长六寸, 亦空围九分,积五百四十分;太簇长八寸,亦空围九分,积七百二十分。所以 十二律管长短不同,围径相同( 九分) 。 积实八百一十分,黄钟之管从长九寸,一寸十分,黄钟九十分,空围中九分每 长一分以九十乘之,所以得八百一十分。 4 “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这里声气俱指阴阳,阴阳有声、有气、有数, 在物,最为微妙。“及断竹为管吹之声,和候之气应”,则其声即天地之声气, 即天地之气数为天地之数也。 5 “及断竹候而后数始形”是说,分寸之数、尺度长短难适地气之中,所以必多 断竹,如黄钟九寸或八寸八分或九寸二分,俱埋于地候冬至,气应者取之。 6 黄钟之管长九寸,既可以三分损益生十一律之度,则黄钟之空积八百一十分 也可以三分损益生十二律之量,其重十二铢亦可以三分损益生十二律之权衡。 7 圆田,即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日:半 周半径相乘得积步”。 8 圆积,容积、体积。 9 方积,面积。 按:此段讲以“黄钟管长九寸,空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为律本,依三分损 益可得其它十一律之度、量、权衡。 黄钟之实第二 以淮南子、漠前志定其寸、分、厘、毫害生锺分定“1 子一 酶三 寅九 卯二十七 辰八十一 巳二百四十三 午七百二十九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酉一莴九千六百八十三 戊五葛九千口口四十九 亥一十七莴七千一百四十七 黄锺之律2 1 捣绦法 裔寸敷 稿毫法 鹅分敷 稿厘法 菊厘敷 蔫分法 鹚毫敷 泰寸法 鹅绦敷 黄锺之寅 按:黄锺九寸,以三分猖损益。1 。故以三厝十二辰,得一十七菖七千一百四十七, 捣黄锺之寅。其十二辰所得之敷,在子、寅、辰、午、申、戌六赐辰,蔫黄锺寸、 分、厘、毫、绦之欺。子穗黄锺之律,寅药九寸,辰稿八十一分,午弱七百二十九 厘,申舄六千五百六十一毫,戌稿五葛九千四十九缘。在亥、寅、未、巳、卯、酶 六哙辰,南黄锺寸、分、厘、毫绦之法。亥鹅黄锺之寅,酉之一葛九千六百八十三 菊寸,未之二千一百八十七稿分,巳之二百四十三弱厘,卯之二十七稳毫,酰之三 鹅缘。其寸、分、厘、毫、缘之法,皆用九敢。故九绦羯毫,九毫南厘,九厘菊分, 九分捣寸,鹅黄锺。益黄锺之寅一十七莴一百四十七之敷,以三豹之,蔫绦者五蓠 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约之,弱毫者六千五百六十一。以二“1 百四十三约之,药厘 者七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