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南朝刘宋大家颜延之的整体研究,以期较为客观 地看待颜延之其人其作。 颜延之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南朝刘宋时期名噪时, 对一代诗风、文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因种种原因后世论者却 不多。本文前言部分主要梳理了一下关于颜延之的研究现状。正 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颜延之的生平及其各个时期的 创作,结合颜延之所处的时代前景和他的交游情况探索其思想, 得出灞延之以儒为主,佛、玄相容的思想。第二部分侧重从“文 笔说”和诗论一窥延之的文学观,正确评价延之在文学理论上所 作出的贡献。三、四两部分分别对于颜延之的诗歌和文章进行文 本解读,重点从用典、对偶、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颜延之诗文 的艺术特色。 颜延之处在晋宋之交,他对于当时诗风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 用,在骈文的发展史中也有着推波助澜之功。对于颜延之所作出 的贡献,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颜延之:文笔说;用典;对旬;骈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a n t st oe s t i m a t ey a n y a n z h ia n dh i sw o r k si m p e r s o n a l l yb yw a yo ft h es t u d ya b o u ty a n y a n z h i ,w h oi sag r e a tm a s t e r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a so n eo f “t h r e eg r e a tm a s t e r s0 fy u a nj i a ”,y a ny a n z h i ,w h o h a sb e e nm a d ean o i s ei nt h ew e r i di nl i us o n gd y n a s t y ,h a s 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s t y l eo f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s c h o l a r sh a r d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y a ny a n z h if o rk i n d so fr e a s o n s t h ef o r e w o r dc o m b st h r o u g ha l la r t i c l e sa b o u ty a hy a n z h ig r a p p i n g t h es t a t u sq u oa b o u ts t u d y i n gy a ny a n z h i t h e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y a ny a n z h i sl i f ea n dh i s e r e a t i o n si na l lp e r i o d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a n a l y z e s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t h e a g ea n dt h e c i r c l e o ff r i e n d st om a s t e rh i s i d e o l o g ya n dg e t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c o n f u e i a n i s mi st h em a i np a r ti n t h ei d e o l o g yo fy a ny a n z h ii n c l u d i n gt h et h o u g h t so fb u d d h i s ma n d 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 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 ,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s t y l i s t i c sa n dp o e t i c s ,t h e nc r i t i c i z ea c c u r a t e l y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n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t h es p a r ep a r t sa n a l y z et h ew o r k s o fy a ny a n z h ia t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s u c ha su s i n g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t o g r i pt h e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y a ny a n z h i1 i v e db e t w e e nt h e1 a s ty e a r s0 ft h ej i nd y n a s t ya n d t h ef i r s t y e a r s0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 h em a d ea n a c t i v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s t y l eo fp o e m h ea d d e df u e lt ot h ef i r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s ow es h o u l dt h i n km u c ho fy a h y a n z h i sc 0 n t r i b u t i o n k e yw o r d s :y a ny a n z h i :w e nb i ”t h e o r y ;u s i n g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 c o u p l e t ;t h e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瑚勃签字日期:文砂年r 月。匆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有关保 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忖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可以将警1 6 l 淞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了,钐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羽刺导炳签名:参 芗乙 签字日期:咖7 年厂月阳日签字日期: 年月 日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刖吾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新变的时期。文学在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 仍、朝代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并 存,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如曹植、阮籍、谢灵运等等,颜延之 办跻身其列。 颜延之( 公元3 8 4 - 4 5 6 年) ,字延年,祖籍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 曾祖颜含随晋室南渡,定居建康( 今南京) ,延之即生于此。因官至金紫 光禄大夫,故世称颜光禄。他和谢灵运被并称为“颜谢”,又与谢灵运、 鲍照合称为“元嘉三大家”,是南朝刘宋时期诗坛上一位名重一时的诗人。 世移时易,人们对谢灵运和鲍照的创作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 究,而对颜延之其人其作,研究者或缄口不言,或语焉不详。从笔者收 集的资料来看,二十世纪以前对颜延之的研究,多为简略介绍颜氏的生 平行事、诗歌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宋书卷七十三和南 史卷三十四的颜延之传、宋书谢灵运传论和建康实录等。 宋元时期在一些诗话如蛩溪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文 选颜鲍谢诗评中,概括评论了颜延之诗歌的总体风格,并分析了一些 具体诗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明清时期主要是对颜延之集的重 新编辑和刊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明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本有颜 延之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有颜光禄集一 卷,清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有颜光禄集选一卷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大成绩就是两部年谱的编撰:季冰的颜延之年谱 和缪钺的颜延之年谱。八十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都把颜延之 附于谢灵运之后,极其简略地介绍他的生平创作。刘大杰在中国文学 发展史中试图矫正已往的看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颜延之的思想和精 神品质,并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颜延之诗作的艺术特色。罗根泽在中国 文学批评史中分析了颜延之对于“文”与“笔”的看法。八十年代中 期以来对颜延之的研究才真正起步,据笔者统计约有三十多篇学术论文。 李宗长的论颜延之的思想和沈玉成的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 对研究颜延之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格提供了一些知人论世的参考。对于 颜延之诗歌创作的研究性文章几乎占去了研究文章总数的一半,且集中 探讨颜诗的分类、风格和用典。如吴功正的颜延之诗美成就论就将 颜诗分为四类:一是朝庙应制之作,这是最能体现颜延之诗风的一类作 品,但多数研究者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探讨。二是唱酬赠答之作,三 是抒情自况之作,四是游历登临之作。研究较多的还是颜延之少数几篇 第2 页共4 1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诗歌像五君咏和秋胡行,如周溶泉的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一 一读颜延之的( 五君咏) 。关于“颜谢”的比较例来是学术界在谈及二 人时不可回避的问题。高华平的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 一( 诗品) 扬谢抑颜原因新解和陈庆元的论颜谢、沈谢齐梁问地 位的升降得失两文对颜谢比较的产生及后世的评价问题作了较为细致 的阐述。他们都肯定了颜延之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方面开创性的贡献。 而对颜延之文的研究则几乎处于零阶段。1 9 8 9 年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了 黄水云的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这也是目前笔者所知唯一的一部专著。 总之,虽然一些研究者的论文对颜延之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但数 量却与颜延之文坛大宗的身份是不相符合的。这固然有颜延之作品大量 亡逸及资料缺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术界历来的思维定势。多数学者 认为颜延之作品雕琢堆积,“错采镂金”,其好用典故甚至被认为殆同书 抄。正所谓“一丑遮百好”,颜延之的地位在后世文学史家们的眼中也就 一落千丈。 然笔者以为颜延之之所以在刘宋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并跻身“元嘉 三大家”之列,一定有其原因。谢灵运以山水诗独标于世,鲍照乐府有 “五丁凿山”之功,颜延之凭借什么与他们并驾齐驱呢? 本文力图较全 面地探讨颜延之的思想和创作,以期对颜延之的文学创作给予公允的评 价。 第一章颜延之生平创作及思想交游 1 1 颜延之生平与著述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 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历史上 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1 颜延之正是生活在 这样一个时代。 颜延之字延年,生于晋孝帝太元九年,卒于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年 七十三。延之祖籍琅琊临沂,自曾祖颜含带领颜氏家族随晋室南渡迁至 建康长千里。 琅琊颜氏属于衣冠南渡的门阀之一,颜之推观我生赋中提到: 宗 | 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2 0 8 第3 页共4 1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畴百家之或在,覆五宗而翦焉。”自注日:“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 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2 虽列“百家”,但在高门大 姓中地位较低,比不上王、谢等望族。据宋书本传所记,曾祖含任 吴郡太守,祖约任零陵太守,父颐任护军司马。可见颜氏到其父时己衰 微,再加上其父早卒,故颜延之少年时代过得比较清苦,宋书本传记 其“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3 颜氏到延之时虽家族衰微了,但颜氏一族“世以儒雅为业”4 ,以忠 孝治家,淡泊名利的家风仍代代相传。延之亦曾自述:“三祖连光,众门 秉教,于时列孝,克瑞殊操。”6 良好的家风对延之有着深刻的影响。故 而在少年时代的颜延之虽处在晋末乱世,家道衰微的环境中,仍能恪守 祖训,闭门读书,本传称其“好读书,无所不览? ,而这又为他后来的文 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尽管还未出仕,他就己名满天下,可谓 “文章之美,冠绝当时”。虽已名满天下,但延之生性孤傲,不汲汲于名 利。他的妹妹嫁给当时权贵刘穆之的儿子,穆之有意提拔延之,想先见 见他,谁料延之却不去。颜延之出仕以前的事迹,史书记载很少,只是 说他“好饮酒,不护细行”( 南史本传) ,到了三十还未成家。 延之约在二十二、三时初仕为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行参军一职,开 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约在义熙十一年( 4 1 5 年) 刘柳任江州刺史,延 之亦随至浔阳,在那他与陶渊明结下深厚友谊。义熙十二年( 4 1 6 年) , 刘柳卒。延之转为豫章公世子( 即后来的少帝义符) 的中军行参军。网 年冬,延之受命到洛阳庆贺刘裕受宋公之封,作北使洛诗、还至梁 城作,这是现在可知的延之最早的作品。二诗一出,即为当时的重臣谢 晦、傅亮所称许。不久,奉常( 缪钺考证为“太常一) 郑鲜之举荐延之 为博士,迁世子刘义符舍人。公元4 2 0 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是为武 帝,年号永初,延之也由世子舍人改为太子舍人,仍在刘义符府。是年, 作直东富答郑尚书诗。永初二年( 4 2 1 年) ,延之徙为尚书仪曹郎官, 作三月三日诏宴西池诗。在这期间,武帝设馆,让以“儒学著称”的 周续之讲学,皇帝亲临,百官列席,席中延之连挫续之,显现了深厚的 儒学功底,为武帝所赏,再迁太子中舍人。 延年为人孤傲,自负其才,从而招致了尚书令傅亮的嫉恨。加上延 2 唐李可药北齐书文苑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3 3 4 3 以下来标处者均见于来书卷七 三本传 4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吉林摄影j f 版社2 0 0 4 2 0 3 3 右光禄人天两平靖侯颜府君家传铭全宋文卷三十八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 辑苑育新市订商务印书馆19 9 9 3 7 3 。缪锇颜延之年谱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 9 6 3 1 3 2 第4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之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善,以及武帝曾有立义真为嗣君之意,此事虽未果, 但这些都加深了徐羡之等权臣的不满与愤恨。永初三年( 4 2 2 年) 五月, 宋武帝刘裕驾崩,延之作武帝谥议。太子刘义符即帝位,以延之为正 员郎兼中书,不久徙员外常侍。景平二年五月( 4 2 4 年) ,少帝被废,同 年八月,刘义隆即帝位,是为文帝,号元嘉。在少帝被废事件中,作为 少帝亲信的延之,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约在景平元年末或二年 初,钋迁为始安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汩潭,作祭屈原文。元嘉三年 ( 4 2 6 年) ,徐羡之、傅亮等伏诛,延之被召回任中书侍郎,不久转迁太 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返京途中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 作诗及和谢监灵运诗。元嘉四年,陶渊明卒,延之为其作诔。元嘉 十年( 4 3 3 年) 作应昭观北湖田收诗。宋文帝元嘉十一年,作应 诏蒜曲水作诗和三月三同曲水诗序。延之从始安郡返京后,仕途顺 利,但为人耿介,不拘小节,疾恶如仉,“辞甚激扬,每犯权要”,对于 当时专权的刘湛、殷景仁等多有忤逆之语,因而出为永嘉太守,这次政 治挫折使得延之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他对此极为怨愤,写下了著名的 五君咏,表达了他对当权者的强烈愤慨,这更加触怒了刘湛等人,准 备将他外放到比永嘉更远的地方,幸得文帝宽容,得以幸免,从此他“屏 居里巷,不豫人问者七载”,惟王球与延之相善。在这段时期中,延之从 积极关注现实政治转向对个人修身的重视,他与玄学名士、得道高僧交 往,与衡阳内史何承天辩难,作释何衡阳达性论书、重释何衡阳书、 又释何衡阳书,并写了带有家训性质的庭诰文和夏夜呈从兄散 骑车长沙诗。宋文帝元嘉十七年( 4 4 0 年) ,延之5 7 岁。七月,文帝 袁争后崩,诏延之撰袁宰后哀策文。十月,刘湛诛,起延之为始兴王 刘溶后军谘议参军。元嘉十八年( 4 4 1 年) ,延之任御史中丞,又迁国子 祭酒、司徒左长史。作赫白马赋,王球卒,为之作石志。元嘉十 九年,因尚书左丞苟赤松弹劾,延之被免官。在家闲居数月后,复为秘 书监。元嘉二十二年( 4 4 5 年) ,“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歌诗, 庙舞犹阙”7 ,作宋南郊登歌三首。同年延之为国子祭酒,作皇太 子释奠会诗和为皇太子侍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元嘉二十六年( 4 4 9 年) ,文帝幸丹鳖,谒京陵,延之作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车驾 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元嘉二十九年( 4 5 2 年) ,延之上表 请求解职,但未被许可。 元嘉三十年( 4 5 3 年) ,延之七十岁,致仕。二月,太子刘劭弑文帝 7 唐杜佑通典乐典卷1 4 1 中华书局1 9 8 83 6 0 0 第5 贞共4 1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自立,复以延之为光禄大夫。三月,江州刺史武陵王骏起兵讨劭,五月, 刘劭被诛,刘骏登祚,是为孝武帝,年号孝建。以延之为金紫光禄,领 湘东王师。作赠谥袁淑诏及赐恤袁淑遗孤诏。孝武帝封延之子竣 为建城县侯,作谢子竣封建城侯表。 孝建三年( 4 5 6 年) ,延之七十三岁。春,作赠王太常诗。秋, 卒。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谥日宪子。 延之一生可谓坎坷不平,早年丧父,巷居陋室,进入仕途后两经浮 沉,身侍四帝,但终得怡享天年,在当时实属不易。虽几经磨难,但始 终保持耿介不屈的个性,故世称“颜彪”。颜延之一生著述颇多,内容博 杂,除文学创作外,还有经学、小学、佛学、注疏等,但这些作品大多 散佚,有的仅为残篇,有的只存书名或篇名。经学有论语说,小学有 诂幼和纂迹,佛学有论检、通佛影迹、通佛顶齿爪、通 佛衣钵、通佛二叠不燃、妄书祥宣诸弘信、与何彦德论感果生灭、 广何彦德断家养论、离识观等,注疏有阮籍咏怀诗注,编辑 有总集元嘉西池宴会诗集三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梁时有颜延 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然到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五卷, 可见宋时其著作大部分已散失。明代以后经学者的重新编辑与刊刻,主 要的辑本有: 颜延之集一卷明焦弦辑汉魏诸名家集二十一种本。一百 二十四卷附一种八卷,明万历十一年刻本,二十六册四函,九行二十字, 白口,左右双边,间有四周单边。 颜光禄集五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三百四 十六卷附录七十二卷,明天启、崇祯年间刻本,三十七册八函,九行十 八字,小字双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出 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卷1 5 8 5 收录。 颜光禄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明娄东 张氏刻本,一百册十函,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自口,左右双边, 单线鱼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出版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 1 4 1 4 收录。 颜光禄集明叶绍泰辑增订汉魏六朝别集本。 颜延年集四卷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 另有颜光禄集选一卷清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 本。 1 2 颜延之的思想及交游 第6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颜延之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刘宋的一段时期。一方面儒学虽然在汉末 衰微,但经过了魏晋两代的比较鉴别,证明了儒学仍然是更合适的统治 思想,这样刘宋叫儒家思想的地位又渐趋上升,另一方面玄学佛理经过 东晋玄言诗的调和后,两者紧密联系,有时甚至达到了溶着无迹的程度。 专门探讨玄理越束越少,文人学士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对儒学和佛 学经典的讨论上。总之,“东晋时代开始的儒、玄、佛合流的倾向在刘宋 以后更加明显。”8 这一时代特征在颜延之身上有着明显的痕逊。 1 2 1 玄佛交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国家分裂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 文人朝不保夕,现实危机使得原有的儒家价值准则失去了说服力、凝聚 力,迫使文人们反思,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 形态就是魏晋玄学。玄学在按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有着影响。清谈玄理不仅是玄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士人慰藉心灵的 一种“精神会餐”和追求风流雅趣的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刘宋时代,谈 玄之风虽大不如前,但颜延之作为晋宋之交的文人,必然沾染不少玄风 余绪。这可以从延之的交游和诗作中可以看出。 颜延之交往的朋友中有许多是精通玄理的玄学大家,何尚之就是其 中的一位。元嘉 一五年( 4 3 8 年) ,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馆,并让 何尚之主持玄学馆,可见其在当时玄学界的领袖地位。延之与尚之交情 深厚,据南史何尚之传记载,颜、何两人身材都很短小,年轻时喜 欢互开玩笑,尚之常把延之比作猿,延之则戏称尚之为猴。其亲昵程度 可见一斑。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讨论玄理,相互切磋。 延之精通“三玄”,尤喜读周易,王僧达在祭颜光禄文中称 赞他“义穷几彖”。当延之晚年任国子祭酒时,更是废除了周易郑玄 注而立王弼注,其贵玄之意甚为明显。这一点在他的庭诰中可以看 到,他说“易酋体备,能事之渊。马、陆( 马融、陆绩) 得其象数, 而失其成理:苟、王( 苟爽、王弼) 举其正宗,而略其象数。四家之见, 虽各为所志;总而论之,精理出于微明,气数生于形分。然则苟、王得 之于心,马、陆取之于物,其无恶迄可知矣。夫象数穷则太极著,人心 极而神功彰。若荀、王之言易,可谓极人心之数者也。”颜氏在此 分别了汉代易学和魏晋玄易的不同,论述十分精妙,更说明他对王 弼易学的重视。 他还经常在诗作中巧妙化用三玄中的哲理名旬。如赠王太常僧达 8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 7 第7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诗云:“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聆龙礤九渊,闻风窥丹穴。”这里, “希声”语出老子“大音希声”,“九渊”语出庄子列御寇“千 金之珠,必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之。”又如和谢监灵运作诗中“窘步俱 先述”用的是周易“先迷失道,后顺得常”之义。而延之最著名的五 君咏更是充分体现了颜延之身上竹林名士的魏晋风度。延之“不护细 行”,同于阮籍之越礼行为;延之狂傲不倔,同于嵇康之“龙性难驯”j 延之“好酒疏诞”,同于刘伶之嗜酒好酒;延之不好名利,同于向秀之甘 于淡薄。正是颜延之身上与竹林名士之共通之处,他的五君咏才写 得如此动人。 佛教在东汉末年流入中土,活跃于上层社会。永嘉之乱后名僧纷纷 南迁。由于佛家善辨名理的谈风以及追求精神安宁、人生解脱的旨趣, 与东晋玄谈的价值取向颇有契合之处,可以互相交流启迪。故名僧一到 江左,便与上流社会打得火热,出现名僧名士携手交游的局面。名士玄 谈中普遍引入佛理,从而为玄谈注入新的活力,而佛学则借玄谈为载体, 广为传播,渐入人心。到了刘宋时掀起了佛教兴盛的第一次高潮。汤用 彤先生就认为,“南朝佛法之隆盛,约有三时。一在元嘉之世”,更进而 说“宋代佛法,元嘉时极有可观。其时文人如谢( 灵运) 、颜( 延之) , 辩明佛理,所论为神灭,为顿渐,盖均玄谈也。”。可见当时,玄佛已融 合无间。 延之曾师从创立“顿悟”说的高僧竺道生,据高僧传竺道生传 载道生“后还都,止青园寺。寺是晋恭思争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 以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当时名士 “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从之问道”。前所述延之著述中, 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佛学著作,数量之多,亦可见其精研佛理。虽然这些 著作大多已佚亡,但我们仍可从他仅存的与何承天有关“达性论”辨的 三篇文章中,窥佛学对他的影响。何承天是“四学”中史学的主持人, 曾著达性论一文,主张“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的神灭论。而延之 据此提出不同观点而撰释何衡阳达性论、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又 释何衡阳达性论三篇,反复与之辩论。颜延之认为此生之外应有“来 生”,应“受形”,应有“轮回”,这也就是“神不灭”的思想,与何承天 之论相反。 颜延之这种佛学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宗长先 生认为:“他的诗作中颂神的诗句不在少数,并且神灵具有无所不能的秉 9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3 0 8 1 0 粱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 9 9 2 2 5 5 2 5 6 第8 页共4 l 页 颜廷之及其请文研究 性,帝王之位是神赐予,岂伊人和,实灵所贶( 应诏宴曲水作) ,大 人长物,继天接圣( 皂太子释奠会作) ;山关流池亦为神所营建,流 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 。”“ 1 2 2 以儒为宗 虽然说颜延之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就其思想本质而言,还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 首先,颜氏家风的影响。颜氏一族奉颜回为祖先,颜回是孔子的弟 子,在“十哲”中列首位,其品目为“德行”。他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被后世尊为“复圣”,是颜氏家风的奠基者。颜氏到曹魏时期,有颜盛者, 以儒学传家,重视子弟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儒学家风。其孙颜含( 即延 之曾祖) “少有操行,以孝闻”,他笃行儒家孝悌,善事寡嫂,并以孝道 教育三个儿子,使之“皆有声誉2 。这种家学家风对延之儒家思想的形 成有很大影响。 其次,考察颜延之的儒学活动,一窥其儒学功底。延之博览群书, 他在朝堂上连挫以“儒学著称”的周续之,此为一证。元嘉十九年,朝 廷设立国子学,颜延之与何承天同为争太子刘劬执讲孝经。孝经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倘若没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怎能担此重任呢? 第三,颜延之的儒家思想通过其庭诰一文充分体现出来。他说: 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爱固植孝; 悌非期r 友,而友亦立悌。夫和之不备,或应以不和;犹信不足焉,必有 不信。傥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参、柴,人皆由、损。 这段话集中地反映了颜延之的孝悌观。传统儒家认为孝悌是人道之 本。延之的孝悌观是对传统观念的直接继承,他肯定父慈子孝兄友弟悌 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并且将此观念进行延伸。他认为要将孝悌伦理观扩 展到整个社会范围,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严格的伦理规范,并且互相 配合,以此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其政治思想也带有儒家仁政色彩。 他主张仁政待民,礼道为政,“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 议,量时发敛,视岁禳俭,省赡以奉已,损散以及人,此用天之善,御 生之得也。”( 庭诰) 孔子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主张待己以严,对人以宽,这在 庭诰中均有所体现。庭诰文写道:“流言谤议,有道所不免,况 在阙薄,难用算防。接应之方,言必出已。或信不素积,嫌间所袭;或 性不和物,尤怨所聚:有一于此,何处逃毁。苟能反悔在我,而无责于 1 李宗眭论颜延之的思想南京社会科学1 9 9 6 ( 6 ) 6 0 2 晋书颜含传占林人民h 版社1 9 9 513 7 8 13 7 9 第9 贝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人,必有达鉴。昭其情远,识迹其事,日省吾躬,月料吾志,宽默以居, 洁静以期,神道必在,何恤人言! ”延之以此教导子女要注重个人的品德 修养,自然化解别人的误解。 孔子主张择友要慎,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庭诰则引 用古语进一步加以说明:“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芬,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 矣。是以古人慎所与处。”强调交友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故要慎重。 延之好酒,经常借酒劲佯狂以发泄心中的郁闷与对时政的不平。然 而他心中始终是清醒的儒家思想,并以此来教导子弟说:“夫内居德本, 外夷民誉,言高一世,处之逾默,器重一时,体之滋冲,不以所能干众, 不以所长议物,渊泰入道,与天为人者,士之上也。”( 庭诰) 此外,延之通晓佛学却反对释者干政。南史本传载:“时沙门释 慧琳以才学为文帝所赏,朝廷政事多与之谋,遂士庶归仰。上每引见, 常升独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日:昔同子参乘,袁丝正色。此三台 之坐,岂可使刑余居之! 上变色。”此事宋书本传也有记载,延之 认为国家大事是儒者之事,为此敢于当面冒犯皇帝。 总之,颜延之的思想体系中玄、儒、佛三种思想兼而有之,但主要 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考察颜延之的思想必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 他的文学创作。 第二章颜延之的文学观 颜延之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他在文论上也颇有见地。钟嵘诗品 序称“颜延论文,精而难晓”。南齐书文学传论云:“若子桓之 品藻人才,仲治之区判文体,陆机辨于文赋,李充论于翰林,张 视摘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各任怀抱,共为权衡。”“将颜延之与陆机、 李充等诸多文论大家相提并论,可见其在文学思想史上的地位。然延之 现存作品中,并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其文学见解主要散见于其诗文及 文心雕龙等书的转述中。 2 1 “文笔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学创作篇帙浩繁,诸体 纷呈,出现“文”、“笔”这。对重要的理论范畴。从秦汉以前的文史哲 3 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诗品序。中华书局1 9 9 8 2 6 4 粱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5 4 9 2 4 9 3 第l o 页共4 1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不分,经魏晋以来文学创作的大发展,对文体的辨析愈来愈精,而处在 南朝时期的人们如颜延之、范晔、刘勰、萧绎等,均对“文”或“笔” 的义界进行了辨析。据现存资料可知,颜延之是最早明确分辨文笔的作 家。但一种新的观点的产生必有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所以延之的观点 定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 “文”的本义是交错而成的花纹,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 文。”在先秦时期,“文”的含义十分广泛。有“文章”之义,如论语 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文采”之义,如论语雍也:“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有“礼仪制度”之义,如论语八佾:“周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到了汉代,人们更加强调“文”的“文 章”之义。如汉书枚皋传:“( 皋) 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颇 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又论衡超奇篇:“自 君山以来,皆为鸿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而笔本是书写工具的名称。 说文解字:“肇,秦谓之簟,从聿从竹。”又“聿,所以书也。”。汉代 有“刀笔吏”的说法。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太史公日:萧相国何 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古时是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的,故 习书者常随身携带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而最为习用者是执法之 吏,故称为“刀笔吏”。“笔”因此与公文联系在一起。 “文笔”连用始见于汉。王充论衡超奇篇云:“( 周) 长生死 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征诣相属。文轨不尊,笔 疏不续也;岂无忧不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周长生是地方上善 文之人,专为地方官作奏书一类文字。在这里“文轨”是指文章的规范, “笔疏”指奏书一类的文章。此处“文笔”一词,指奏书类应用性文章, 同时又强调了文采。到了晋代,“文笔”似又有了新的含义。 晋书范峰传:“父子并有文笔传于世。” 晋书王鉴传:“少以文笔著称。” 晋书袁宏传:“桓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 以上诸例中,“文笔”二字都是代指传主所有的文章。又 晋书成公绥传:“诗赋杂笔十余卷,行于世。” 晋书李充传:“诗赋表颂等杂文二百四十首,行于世。” 晋书袁宏传:“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 晋书杨方传:“著五经钩沈,更撰吴越春秋,并杂文笔皆 行于世。” 晋书袁乔传:“注论语及诗并诸文笔,皆行于世。” 从这几例可以明显看出文、笔的分离,于诗赋专称文,而笔则与诗赋 第1 l 页共4 1 页 颜延之及其诗义研究 不同。由五经钩沈、吴越春秋、论语注等皆不在文笔之内,可 知“晋人所谓文笔,与经史等专门著述不同,与经子注疏不同。”“ 逯钦立先生在说文笔一文中对此也有详细考证,他认为“文笔别 目的时代,最低限度要推到刘宋初年”,同时又通过对刘宋以前的典籍进 行一番细致的归纳得出“文笔说的起来,至晚当在东晋初年”“的结论。 既然在延之之前就已有文笔分目的问题,那么颜延之的“文笔说”又有 哪些新的意义呢? 关于颜延之的文笔说,现有的资料只有三条,即宋 书和南史的颜延之本传中的记载,以及文心雕龙总术篇开头 的一段话。 先看宋书颜延之传: 子竣为世祖南中郎谘议参军。及义师入讨,竣参定密谋,兼造书檄。 劭召廷之,示以檄文,问目:“此笔谁所造? ”延之曰:“竣之笔也。”又 问:“何以知之? ”延之日:“竣笔体,臣不容不识。”劭又日:“言辞何 至乃尔7 ”延之曰:“竣尚不顾老父,何能为陛下。”劭意乃释,由是得 免。 又南史颜延之传: ( 文) 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日: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由此两则材料可看出,延之明确将“文”与“笔”对举,分指两种不 同文体的风格。这也可从颜竣和颜测二人的作品来考察。 颜竣有集十四卷,但现仅存九篇:表两篇为让中书令表和张 畅卒官表;奏一篇,为奏荐孔觊王或为散骑常侍;议四篇,即郊 庙乐议、与虏互市议、铸四铢钱议和铸二铢钱议;檄文一篇, 即为世祖檄京邑以及几赞序一篇。而颜测有集十一卷,现 仅存三篇:山石榴赋、大司马江夏五赐绢葛启和栀子赞。( 案: 以上作品见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 表、奏、议均属 臣子进呈帝王的文体。文心雕龙章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 于王,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日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日章, 二日奏,三日表,四日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而檄是一种帝王用于征讨、晓谕、声讨的军事文告。这些都属于应用类 文章。赋、赞则属于抒情性文章。一般来说,能够留传下的作品大体是 该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虽然二入存世文章并不能反映其写作 全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看出颜竣长于表、奏、议等,颜测则长于赋 5 逯钦苞著,吴云整理论文笔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4 3 2 6 6 逯钦扛著,吴云整理论文笔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4 3 2 1 3 2 8 7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2 4 3 第1 2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赞等。 再看文心雕龙总术中的记载: 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 吉”。 范文澜先生认为:“颜延之言字与笔字对举,意谓直言事理, 不加彩饰者为言,如礼经、尚书之类是;言之有文饰者为笔,如 左传、礼记之类是。”由此看出,延之将“言”与“笔”对举, 并认为所有传记都是“笔”。前文已述,晋人的“文笔”观中是不包括经、 子、史等专门著述,故如吴越春秋者是不在“笔”的范围之内的。 但像述经的记、传,如范文澜先生提到的礼记、左传,分明是子、 史的专门著述,与论语注、吴越春秋属一类。按晋人的观点,是 不能纳入“文笔”的范围的,然延之却将它们归入“笔”类,这就扩大 了“笔”的内涵。 从上述材料来看,延之将言笔对举的同时又用“文”与“笔”分指不 同的文体。故范文澜先生注文心雕龙就认为颜延之实分三类,即言、 笔、文。此后,饶宗颐先生等,也持这种观点。”那么其中“言”与“文” 是否指同类文体,因资料的缺乏而难以确考。 颜延之的“文笔说”对于此后对于“文”“笔”的界定,特别是刘勰 的“文笔说”有着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关于延之论文笔的言说也是有 赖文心雕龙才得以保存。同时,延之将“文笔”对举从一个方面 反映了文学的独立性,因为“文笔分目”的前提就是承认“文章即文学”。 2 2 诗论 在诗歌理论上,颜延之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关于他的诗论,仅存 庭诰中的两段佚文。 全宋文卷三十六所载庭诰: 观书贵要,观要贵博,博而知要,万流可一。咏歌之书,取其连类 合章,比物集句,采风谣以达民志,诗为之祖。褒贬之书,取其正 言晦义,转制衰王,微辞岂旨。贻意盛圣,( ( 春秋为上。 颜延之以为“褒贬之书”以春秋为上,“咏歌之书”始于诗 经,明显含有以儒家经典为宗的思想。他认为诗歌可以“采风谣以达民 志”,意识到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功用,这正是儒家“诗言志”说的直接 继承;而对连类比物手法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比兴手法的一种借鉴。这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6 5 8 9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 9 9 6 年4 1 7 第1 3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种种观念都浸透着儒家传统文学观的色彩。 延之提出读书“贵要、贵博”的观念。这一观点的形成是受到时代 风气的影响。刘宋王朝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大力提倡治学兴学。 宋文帝时,立儒学、文学、玄学、史学四馆,文学正式从众学中独立出 来。宋代争帝均雅爱文学,思弘儒术。文心雕龙时序云:“自宋武爱 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 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风采, 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在这种情况下,重文、尚文之风成为一 时风尚,士人热衷于创作,总结前代学术,编辑整理前人文集。尚文风 气促使文人更加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更加注重文采和使事用典。 多用典和善使事这都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在这种氛围下生活,颜 延之自然受到感染,他“好读书,无所不览”,反映在文学上就有了贵博 崇古的观念。可以说,延之关于诗歌的这些看法是朝代特征的折射。 但是颜延之主张博览群书的目的是要能够把握书中的要点、精髓, 即通过广读来达到精专。“贵博”是“贵要”的基础,并不是片面追求书 要读得多,而是既要博览古今,又要精而能晓。最终达到“博而知要, 万流可一”的程度,使所读所学+ 可以贯通。这种观念在他的创作中是有 所体现的。延之在作品中往往好用典故,且善于用典故来扩充其诗歌文 章的容量,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有具体分析。 其二: 荀爽云:“诗者古之歌章”。然则雅颂之乐篇全矣,以是 后之诗者,率以歌为名。及秦勒望岱,汉祀郊官,辞著前史者,文变 之高制也。虽雅声未至,弘丽难追矣。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 托,非尽陵制。至其善写,有足悲者。挚虞文论,足称优洽;柏梁 以来,继作非一,所纂至七言而已,九言不见者,将由声度阐诞,不协 金石。至于五言流靡,则刘桢、张华;四言侧密,则张衡、王粲。若夫 陈思王,可谓兼之矣。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几点:一是颜延之持雅正的儒家文学观。他同 意苟爽以雅和颂来概括诗经,而不提国风。更以“雅” 作为评定的标准。二是颜延之对文学作品有着高超的鉴赏能力。秦始皇 泰山刻石,在延之以前的论者很少提到,多数人并不认为是文学作品, 延之却目之为诗,但同时他也强调了这些作品虽不失为“文变之高制”, 雅声未尽之作,但就语言的弘丽已经远远不如雅颂,所谓“弘丽 难追矣”。这种认识是十分独特的。 此外,他从相传为李陵所作的诗歌看出作品的“总杂不类”,认定 第1 4 页共4 l 页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其有假托之作,但同时又肯定其诗歌中较优秀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有足悲者”。其后的刘勰亦称“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 通之美焉。”2 0 钟嵘也给予李陵诗很高评价,称其“文多馕怆,怨者之流” ( 诗品上品) 。可见颜延之敏锐的文学鉴别能力。三是对诗歌风格的 客观评价。颜延之对于各种诗体的风格都做了个评价。他说自柏梁体以 来,后来的诗歌作品诗体不一,但最多限于七言。而九言诗因其难于切 合声律而少有作者。至于“五言流靡”、“四言侧密”有两层含义:一是 认为五言诗由刘桢、张华开始走向靡丽,四言诗本来是疏散,但到了张 衡、王粲笔下开始越加细密。另一层则是说刘桢、张华的五言诗写得华 美,而张衡、王粲的四言诗写得缜密,而曹植的诗歌则兼有其美,所谓 “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由此可知他对曹植创作的认可。虽然他并 未详论曹植的文学成就,但他关于曹植是四言五言诗兼而擅之的评价是 切中肯綮的,后来钟嵘对曹植的品评基本与此一致,恐怕多少受到延之 的影响。四是对诗歌的抒情本质的重视。延之评李陵诗云:“至其善写, 有足悲者”数语,可看出他十分重视悲情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欣赏悲剧性的情感表现在六朝文学批评中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王微也 曾说:“文辞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 宋书王微传) 。尽管这一点 颜延之本人在创作实践中并未做到,但并不能抹杀他在理论上的认识。 最后补充一点,历来评论家对延之的五君咏评价极高,这不仅 表现在对其诗歌本身艺术成就的评说,同时也在于这组诗可称得上是一 篇优秀的作家评论。 以阮步兵为例: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沈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长啸若怀人, 越礼自惊众。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延年五君咏每君一咏,都描述出其个性特征,因而每咏似成一 小传。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颜延年五 君咏似传体。”2 1 阮步兵对阮籍醉酒、作诗、长啸、越礼等几个侧 面的描述,勾画出阮籍的为人,如同人物的小传。然五君咏又何尝 不是论体呢? 仍以阮步兵为例,首句既来个总评,称阮籍虽然外表 看来终日醉饮,装疯卖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见识深远的人。他的沉醉 不醒是为了隐饰锋芒,韬光养晦,他所写的诗文多含蕴深远,寄托讽刺 现实之意。他的长啸、越礼等种种行为都因身处乱世,惟恐罹谤遇祸, 而故意放浪形骸。延之敏锐地洞察阮籍的苦衷,进而给予精确评价,全 2 0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铭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