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doc_第1页
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doc_第2页
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doc_第3页
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doc_第4页
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题作文导练:身边的文化【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一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实质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什么?一般说来,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并表现在各个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继承旧的传统文化,发展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时代的呼唤。对此,请以“身边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200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是一道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性特征极强的作文题,也是一道倍受好评的作文题。这道作文题之所以受到各界看好,究其根源,还在于文题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特质。确实,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反过来,文化的不同状况又在一个层面上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文化”将是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注目点。为此,设计“身边的文化”这一话题作文,通过训练,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思索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时代、文化与生活等的内在关联,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身边的文化”是一个偏正短语,核心词是文化,为此,在构思选材之际,就应着眼于文化来谈,不可偏离了这一靶心。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切不可狭隘地将其与“文化知识”等同起来。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话题材料中已有了说明。文化,这个词来源于古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教习”和“开化”的意思。在中国最早把“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提出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主张,其意思是用儒家的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的著作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表述。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又如,美国的人类学家艾克劳门和莱克鲁克霍斯认为“文化包括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模式”,它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的的观点,尤其是价值观念”。当然,写作也并非是宽泛无际的,审题立意之际,还需注目的是“身边的”这一定语,再结合话题材料“不同的风俗,实质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可知,写作选材应切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要善于从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如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作为切入口,由此导入对文化的理解和阐述。这道作文题要能写得好,就需要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一番深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否则的话,只能是停留于对文化现象的罗列,缺乏分析,难以写出深度。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从中或许可以得到启示。【习作展示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江西省南康中学 谢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念着歌谣,又不禁想起了外婆,想到童年的点滴,想起了那个已有些模糊的小乡村多年以前的多年以前,我常常会在外婆做饭时,纳鞋垫时,与外婆在夜晚散步看星星时,念着这首小歌谣。说起外婆,谈起那个久别的小乡村,心里总是激动不已。外婆不过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妇女,而她却是我见过的最博学的人;乡村也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却是我有生以来感到最温馨的地方。“月光光,月华华”歌谣轻吟,心又飘回童年的记忆“斗鸡鸡,斗虫虫,”这种最朴实的文字,却又堆垒起了乡村特有的风趣;这些看似毫无寓意的小诗,却迷漫出乡村朴实的土香、轻风,浮现出乡村人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每逢佳节,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婆总是握着我的小手,然后一朵朵花,一条条鱼,一只只小动物便活龙活现地跳入我的眼里我最爱的,还是外婆做的乡村小吃!碗儿糕是家乡最美味的小吃,将豆子磨成浆,拌成面粉、黄果子,洒上盐,在油锅里细细地煎着,再洒上些葱花。吃上一口,淡淡的豆香和着淡淡的油香,软软的,真的是什么劳累,什么心事都消释了外婆纳的鞋垫,永远是最舒适的,让我走在哪儿,都忘不了家乡,它像一根细线,一头拴着乡村的大树,一头拴着我的心,时时告诫着我“树再高也忘不了根,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本”鞋垫子常常会绣上些祈祷、祝福的话语,或是绣上些小花,既好看,又耐用。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从指间偷偷滑过。不知不觉我已长大,而外婆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乡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明时,回家给外婆扫墓,我便又一次踏上了家乡土地。家乡的变化真大呀!公路修起来了,汽车繁忙地穿梭于县城和家乡之间;公路两边,以前的那些竹林、甘蔗林也早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楼。也不见家家贴窗花,不见妇女纳鞋垫了;一幅幅机器印刷的春联贴在门边,一双双机器制作的布鞋穿在脚上。晚上,更加喧闹了,家家传出电视剧中的喧嚷的对白。不得不承认,家乡真的变了,人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而我,却凭添了一份感伤,我看着已觉得陌生的家乡,怀念着曾经的点点滴滴。乡村和我一起成长,一起改变。我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开始了忙碌的学习生活。于是乎,开始埋怨生活的烦琐,开始厌倦繁忙的学业,开始抱怨他人的不是乡村,也追向了城市,步步发展;而乡村的那些最朴实最珍贵的风俗文化,和我的天真,单纯,渐渐远去生活富裕了,而我们的心却“更穷了”么?那些最美的品质,那些刻在心中“最大的财富”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远去?“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吃果果,夸我是个好娃娃”又一次念着这首歌摇,回忆着和外婆的点点滴滴。或许,我们真的该做点什么了,为了自己,为了美丽的乡村,为了那最朴实的文化,请留住心中“最大的财富”。【模拟批阅】内容17分,表达16分,发展17分,总分50分。等级:一类卷下。这篇习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对话题及材料的理解准确到位,审题立意符合要求。文章以一首童谣串联全篇,线索明晰,结构井然。在写法上巧用对比,乡村的今昔迥然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还体现在曾经作者心里曾经感到最朴实的那种乡村文化的流逝与消失上。而这恰是文章立意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在表达方式上,融抒情、议论于叙述之中,情真意切,发人深思。【习作展示二】在文化中沉醉江西省南康中学 林恒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深厚如高山般的,那灵动如流水般的,是文化,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拥有一颗激动的心体味它,携着一份安静的性情去体味它。沉醉,无尽的沉醉,在这身边美丽的文化之中。那无比灿烂的文化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清新的气息,还有冲破黑暗的希望,追求幸福的憧憬,痴心妄想的可能,美丽如花的梦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有一些清新而飘逸的东西不断地从这些灵动的诗句中涌现出来,沁人心脾,撞击着我们的灵魂,这便是王维,一个无比自在的诗人。他用文学的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的耳朵,欣赏身边的文化,真真体味那独特的美丽。这也使他的山水诗犹如一幅幅优美空灵的湖光山色,正所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沉醉,沉醉于诗画般美丽的文化,美美的。于高山流水间,俞伯牙折琴断弦,空叹知音难觅的遗恨;于浔阳江畔,白居易青衫湿透,空洒愁痕泪水。即使词之魁首辛弃疾、李清照也只是盈泪拍遍栏杆,愁得人比黄花瘦。难道他们没见到身边那美丽的文化吗?我想这些古之圣者,还是还是沉醉在其中的,所以才留下了滋润中华的文化精魂。觅得桃花源的陶渊明和那酌酒花间、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他们沉醉,醉于永远流传的精魂,深沉的。古色古香的檀木小桌,幽幽地散发着芳茗的馥郁香气,一个人,温柔的目光流泻出一片温馨,无尽的自由宁静,还有小桌上随风翻动的书卷我沉醉。醉于这片幽香宁静,甜甜的。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是骏马用驰骋的四蹄追逐文化的世界;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尘飞扬的黄土高原,是白杨树用遒劲的臂膀拥抱文化的天地;杨柳岸、乌蓬船、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是诗人用激昂的诗篇歌颂文化的天堂。身边文化是绚丽的,是梦幻般的,是深厚的,是灵动的。在身边的美丽文化中沉醉,无尽的沉醉。【模拟批阅】内容16分,表达15分,发展15分,总分46分。等级:二类卷中。“在文化中沉醉”,沉醉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品味,是一种感受。习作缘题而发,从文化角度来释解古代诗人诗作当中浸染的文化特质。在作者看来,文化催生了诗人喷涌灵动的创作灵感,让诗人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而同时,传诵于今的佳句至今仍能让人沉醉,只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美丽文化:文化让人沉醉,让人痴迷。习作的不足之处亦很明显,对于文化的理解尚只停留于浅层,泛泛而谈,身边的美丽文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对于行文之中的这一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反映出了作者思维品质的浅薄。【习作展示三】别让传统文化沉睡江西省南康中学 刘巍某日,兴之所至,沉醉在大观园的悲欢离愁中。隔壁的小孩来串门,他讲他亦爱读红楼梦。大喜,正欲和他交流交流心得。他突然冒出一句:“不知贾校长以后怎么样了?”大惑,贾校长?自己对红楼虽未有深刻的研究,但里面的人物也是知道个大概,贾校长?确实未听说过。听其解释,原来他读的是Q版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为一首女子中学的校长。惘然,怅然!那还是旷世奇作红楼梦吗?传统文化真的在沉睡吗?细看当今社会,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曲让位于日剧韩剧,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日益被人忽视,西洋节日则在青年当中日益流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个承载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节日,日益被人们所淡忘。据一个调查显示:一个高中生平均只能够列举出一、二句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或许,过不了多久,当我们看到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将不会想起李白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吧!传统文化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韩国申请将端午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我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似乎远不如韩国!传统文化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难道我们现在真的不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吗?端午节蕴含的爱国精神,难道不值得当今我们继承吗?“柔日读史,刚日读经”,传统文化这一座丰富的宝库,永远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际间的种种关系变得复杂,而那些修养我们身心的传统文化,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离我们越来越远。别让传统文化沉醉!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