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宋代徽州科举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宋代徽州科举作为徽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 未能受到学术界特别是徽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详缨考察宋 代徽州登科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宋代徽州科举发展的水平、 趋势及变化的原因,并进而探讨了宋代徽州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 特点。 全文分为五部分: 一、前言:介绍了目前学界对宋代徽州的研究情况。指出科举对徽 州社会的影响,提出研究的意义。 二、宋代徽州科举的基本情况:本部分对宋代徽州科举成就从历史 上和地域上进行评估,指出徽州科举在宋代大发展,成就较为 突出。再以进士科为考察点,分析其随科举政策、形势变化面 形成的一波三折、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宋代徽州科举与社会:本部分从自然环境、人口以及经济状况, 文教状况,学术思想状况三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兴盛及发震变化 与科举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宋代徽州科举的特点:本部分着重从科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以 及登第人多以家族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地域发展不平 衡与各县县情有关。家族科举豹兴减主要基予家族实力、联姻 关系等因素的作用。 五、结语: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梳理和! 臼纳总结。 a b s t r a c t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 ,a n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e l e m e n t si n h u i z h o u , w a sn o tw e l l s t u d i e db ya c a d e m i cs p e c i a l i s t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 h u i x u ea c a d e m i cf i e l d s t h i sp a p e rr e v i e w sa n dc o n c l u d e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v e l ,t r e n d s ,c h a n g e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o nt h eb a s i so fd e t a i l so fd e n s ei n h u i z h o u 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i t h ep r e f a c eh i g i l i i g h t st h e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s t u d yo nh u i z h o u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 p o i n t so u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s t u d y i i 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b y l i s t i n gd e n g k es i t u a t i o n si nh u i z h o uo f s o n ge v e r yy e a ri nt h ef o r m , c o m p a r e dw i t l l t h eh i s t o r i ca n dg e o g r a p h i cs i t u a t i o n , t h i s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o f s o n gh a dm a d e f u r t h e r - m o r e , f r o mt h ej i n s h i k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 i ts u m m a r i z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so f 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f a re x c e e d st h a ti nb e i s o n g , r e a c h i n gp e a ki nl a t e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i l i i np a r tt h r e e ,t h e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 h u i z h o u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t h r e e r e a s o n sc o n t a i n i n g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 p o p u l a t i o n , a n d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 s ;e d u c a t i o n ;a c a d e m i cs t u d y , w h i c hc a n s e st h e q u i c k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i v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a u s e so f t h ei m p m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i nh u i z h o u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r tf o c u s e so l lt w o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i m b a l a n c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t h ef a m i l y si m p a c t s v c o n c l u s i o n :t og e ta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 宋代徽州科举研究 一、前言 徽州地处东南,位于现在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历史上的徽州春秋属吴,战国 属越,后属楚。秦属鄣郡。两汉属丹阳郡。汉来动乱,土人毛甘割据,被| 炅将贺齐平定,遂 从丹阳郡分析出新都郡,即徽州地区,并将其分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歙县、黟县六 县。这一析置,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唐武德四年( 6 2 1 ) 置歙州 总管,管辖歙、睦、衢三州,七年( 6 2 4 ) 二月例改都督府。贞观元年( 6 2 7 ) 罢都督府。开 元二十八年( 7 4 0 ) ,析休宁置婺源县。永泰二年( 7 6 6 ) ,析黟及饶州之浮粱置祁门县,又析 歙之古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五年( 7 7 0 ) ,歙州地区的行政区划稳定一f 来,下辖六县,分别 为歙县、休宁、婺源、黟县,祁门、绩溪。五代十国时期,歙州隶属南唐。北宋太祖开宝八 年( 9 7 5 ) 平定南唐后,歙州正式归于江南东路。徽宗宣和三年( 1 1 2 1 ) ,诏改歙州为徽州。 1 从此徽州的名称和区划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 1 9 1 2 年) 2 这片古老的土地曾孕育出颇具特 色的“新安文明”或者说“徽州文化”,当代学术界以之为研究对象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徽学。 然而,何谓徽学? 徽学的研究对象到底包含哪些? 学者们各执一词。卞利认为,徽学是 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兼及徽州整体历史文化和 徽州人在外地活动为研究对象3 唐力行认为,徽州学是以徽州区域社会整体历史作为研究 对象,凡该区域曾经出现过的人以及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事物均属 徽州学研究的范畴。4 朱万曙认为,教学是以大量的徽州文献、文书和文物遗存为依据,以 历史上徽州区域文化为直接研究对象,并通过它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 - f l 综合性学科5 虽 然学者们对徽学的认识各有侧重,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对徽州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是 徽学的应有之义。 然而,可能由于文献资料的分布以及徽州历史发展本身的特点,徽学研究对象偏重于 徽商研究,徽州宗族研究,且研究的历史阶段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而在这之前的宋代徽舟i 参见舆地广记卷2 4 江南东路敷州) 页醯9 - 6 9 0 部分的内容,以及新安志 卷i 沿革页7 6 0 2 7 6 0 3 部分的相关内容。 2 朱万曙:徽州文化与徽学,见中国发展) 2 0 0 3 年第3 期,页5 5 3 徽学 第2 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页4 1 1 4 同上页4 2 5 5 朱万曙:徽州文化与徽学 ,见中国发展2 0 0 3 年第3 期,页5 5 l 的历史文化,学者们似尚乏关注,没有专门的论著出现,也很少研究的文章,笔者所见有关 宋代徽州的研究论著主要分经济研究、人物研究、社会文化研究三方面。 关注宋代徽州经济发展状况并对之专f 】研究的学者当以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为代表,他 发表的宋代徽州地区的开发6 ,宋代徽州商业的发展7 两篇文章认为求代徽州的开发 是以劳动集约和商业化二种形式并存,而劳动集约所获得的效益是有限的,商业化的加强, 对于克服这一地区自然方面的劣势,作_ l j 更人些。徽州山区商业化进程一方面是农业收入和 人口的缓慢增长;另一方面则是贸易路线从外地逐渐向本地延伸,这就促进了徽州居民更多 的转向商业性农业或其他非农业活动。对宋代徽州人物的研究主要有王国键的徽州南宋使 臣洪皓和朱弁5 ,主要介绍了两宋之际两位徽州人物入金谈判不辱使命的感人事迹。胡可 先对一百二十位徽籍诗人的郡望、占籍和家世里居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作有两宋徽 籍诗人考9 一文,文章以 宋诗纪事、 宋诗纪事补遗、 宋诗纪事续补、全宋诗收 录者为限,考得歙县、休宁诗人各三十五位,祁门三位,婺源三十位,绩溪七位,黟县八位 周晓光论新安理学家程大昌”一文,就程大吕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新安理学发展史上的作 用和地位作了系统评述。除上述人物的研究之外,学界于朱熹关注最多,成果晟为丰富。1 9 9 2 年,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了林庆章主编的朱子学研究。伟目,著录了1 9 0 0 年至1 9 9 1 年关 于朱熹与朱子学的相关成果。2 0 0 0 年蔡方鹿据此编撰了1 9 4 9 年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 以及海外日本等地学者相关研究论著索引,其中专著( 包括文集) 4 6 种,论文( 包括综述 等) 1 3 9 篇。宋代徽州社会文化的研究重点在新安理学。中国哲学史曾开辟“新安理学 研究”专栏,收录了李霞的新安理学的形成、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王国良的朱熹 与新安理学“等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新安理学进行了探讨。另外,周晓光也曾致力于 新安理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 ”、南宋徽州人文环境变迁与 新安理学的形成”等文章,对新安理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宋代徽州社 会文化的其他方面,王赛时先生致力于研究徽州的墨砚,相继发表了论唐宋时期徽墨的兴 起与墨工名家“以及论唐宋时期歙砚的兴起与开发”。详细介绍了徽墨和徽砚在自唐 教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1 9 9 8 年舨,页l - - 1 8 7 同上,页2 2 7 - - 2 3 3 o 敲州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4 期,页5 9 一 徽学,第l 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页3 1 5 - - 3 4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3 期,页3 0 0 - - 3 0 6 ”中国哲学史 2 0 0 3 年第1 期,页9 5 1 0 2 ”同上,页1 0 7 - 1 1 i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1 期,页2 6 3 l 江淮论坛 ,2 0 0 3 年第6 期,页8 8 9 2 ”搬州社会科学 ,1 9 9 2 年第4 期页5 2 5 7 2 至宋的历史时期内的生产和发展过程。李琳琦先生的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17 从 教育的角度对宋代徽州的社会、文化问题有所涉及。文章指出,宋元时期,徽州地区基础的 启蒙教育相当繁荣。具体表现在官立为辅、私办为主的蒙养教育体系形成:一大批理学名儒 热心蒙讯事业,择师教于形成风尚;以及童蒙教材的大量编写等兰个方面。并进一步说明造 成这种繁荣的原因,其一是与徽州大族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有关,其二是与新安理学的兴起 密切相连,其三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常建华先生依据明代族谱以及元、明人文集中的宗 族文献,研究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问题。发表了 宋元时期徽州祠庙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 ”一文,指出徽州祭祖从依附或与地缘性社祭、宗教性寺观祭祖结合而逐渐分离并走向衰落, 独立性祠堂祭祖渐兴。这个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即佛教社会文化由强变弱、儒家社 会文化有弱变强,这两种变化消长的关键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 由以上所列各位专家、学者对宋代徽州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不论是经济开发还是文 化发展,徽州在宋代都已初具规模。宋代是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阶段,统治者实行右文政策, 其首要举措就是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这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们对此多有论 述,在此不荇举例说明。科举在徽州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迹。徽州民间至今流传着。一门八进 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选,十里四翰林”、“父子进士”、“同胞翰林”等人皆津津乐道 的乡谚。徽州地区的休宁县,更是以历代考中状元最多而在县境内树起“第一状元乡”的告 示牌,人们至今为此感到自豪。徽州民俗也因此而重税读书治学,人们普遍认同“几百年人 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个道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成为文风昌盛、 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南宋就有了“东南邹鲁”的美誉,并成就了明清时期称雄商界极富徽州 特色的“儒商”。可见,科举对徽州地域历史文化的塑造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对其进行系 统研究当是徽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然而遗憾的是,学界对徽州科举的研究涉及甚少,笔者所 见的相关文章有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1 9 ,作者统计了明、 清两代徽州进士数量及在各个县区的分布比率,认为经济基础的强弱是导致县区教育、科举 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认为大姓宗族。崇儒重仕”的传统是影响进士数量的关键 迄今为止,以“宋代徽州科举”作为专门考察对象的论著似还未问世。笔者以此为中 心论题,梳理宋代徽州科举的基本情况,探讨、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和趋势,并进而 分析科举与宋代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宋代徽州科举呈现出的特 埔徽州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1 期页4 6 - - 5 0 安徽史学 。2 0 0 1 年第1 期,页2 - - 5 1 0 同上,页3 8 5 l 拇安教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页5 0 4 - - 5 0 9 3 点限于学力与时间,定有不少疏误,有些问题还没能深入研究,祈请方家指正 二、宋代徽州科举的基本情况 徽州东接杭州、睦州,南临瞿州,西南毗邻饶州,西北及北部与池州,宣州接壤。东 西广长四百一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这个位于吴、越、楚交汇点的地区在唐代时就被视 为东南重地,唐代人韩愈在送陆歙州诗序中论及徽州日; 歙,大州也;刺史,尊官也,由郎官而往者,前后相望也宰臣之所荐闻, 天子之所选用,其不轻而重也较然矣”1 1 经过唐末五代之乱,归入宋版图的徽州也让统治者感到颇为棘手。嘉祜五年( 1 0 6 0 ) 九 月辛丑,仁宗皇帝诏: 齐,登、婺海,宿,饶歙潮,凡十八州并烦剧之地,自今令中书选 人为知州其知潮州,委本路转运、提点刑狱司同保荐之“” 宋人王象之也认为“歙州地杂瓯骆,号为难理。”嘎”1 徽州地理位置举足轻重且民事 烦剧,因此统治者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知州都必须由宰相来选拔任命。这样一来,对 中央的政策变化、社会文化的走向等,徽州地区就能得风气之先。 赵宋王朝建立后,为彻底改变唐末五代藩镇肆虐的局面,落实以文治国的方针。统治者 十分重视知识和器重读书人,大力推行科举取士。“科举是竞争性的并对一切应考者公开的 这一事实,将给予新统治地区的有抱负的人最强大的潜在的推动力,让他们的子孙接受中国 方式的教育,不论他们的种族血统如何。”1 ”在“预其选者为世歆羡,贤者欲行其义, 而中人乐就其名”4 “2 1 的社会风气的感召下,徽州人也争先恐后地投入了科举考试的大 军 那么,徽州在宋代科举情况究竟如何? 现今已有一些学者对该地区登进士第人数进行了 统计,结果各不相同,详见下表。 4 宋代徽州鼗第人数统计情况寝( 表1 ) 姓名鑫荽登第人数蔻天数巍辩謇瀑 歙县 体宁 婺源黟疆绩溪 祁门 赵华富” 1 3 s 1 5 5 3 3 49 34 69 48 6 0 逆光徽州府怎及新编 琢激蠖簿六令瑟耱娶志 斯波义信2 1 9 9 1 5 31 8 57 5 3 l 5 46 2 4 嘉靖徽州府忠 贾志扬2 2北宋:5 5 ,南宋:2 7 8 4 3 3 方志名录( 具体不详) 朱万疆嚣7 8 1不详 汪雷2 4 6 2 4不详 献袭1 我害】可强誊獭,各位学者瓣宋代徽爆进鼗第人数统计静舔粟差距较大。造成统 计误差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与统计所依据的材料有关,贾志扬剌斯波义信仅仅根据一 本或凡本方志的记载进符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鲍。另一方蕊与教| 媸入成举情况有关,罗愿新 安恚卷八毅进士蒜名孛藐攫戮徽髑“遥方士强爵像相先游学崔辨者,往往繇黄箕籍潋 试”。m “。3 “这导致后代的记录者不能明确一些中第人的籍贯,造成现今统计的误差之大。 龚延明、褪慧的宋登辩记考是在收集、研究丈量方惠、史书、宋人文鬃等文献资料的基 础上缓谨两成,笔者撼箕研究成莱褥离:徽娴在宋代鬣科总人数为8 6 1 入,其中,进士7 0 0 人,特褰名进士1 0 8 人,以武举登第者4 1 人,登诸科者5 人,登童予科者1 人,另钳6 人 以制辩入选。以下研究以登科记考为提 1 、宋代徽州科举的总体性评估 宋代徽燃科举登第慧入数为8 6 1 入,途样的成就农历史和当对娃子怎样静地位麓? 在全 面展开辩宋代徽期辩举鹩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对其避抒慧体往评估,戳明确认识。 首先,从历史时间上看,自隋唐设科取士以来,徽州人在科举上建树甚少。据新蜜志 等方恚记羧,癌代记蒙簌案的敲绷籍鼗繁蠹援毒4 人媲营臻! :吴少徽,敲县入,长蜜年惩 中进士第,历官晋阳澍、监察御史。箕为文本于经掌,雄迈高雅,时人纂之,与富嘉潢之文 ”见徽州宗族研究 黄4 5 5 - 4 5 6 n 见宋代敲封i 的地域开发k 裴簸州社念经济史研究译文燕k 黄山书杜,1 9 9 8 年,夏卜一l 尊。新渡 义痿的缓诗孛还亩尽详巍璧着2 7 人 2 觅宋代辩举氛贾勰9 嚣见来肖曙:徽卅f 文他与徽学 ,见中翻艘餍 2 0 0 3 年第3 期,页5 7 m 见汪常;论徽商的幅起,见财经研究 ,2 0 0 2 年第2 期厩1 6 5 并橼“吴富体”。程i 泉,体宁人。歼元二十七年( 7 3 9 ) 进士,累迂著作郎,大理翊、直汾州 避留,入为至嚣瓣、家莼府步尹,终手密翔裁变,掰莅莽舂敢缓。汪援,菰妥入,文蹶三年 ( 8 9 2 ) 进士,史传不详。王希羽,歙州人,天复冗年( 9 0 1 ) 登第,登第时年七十余,特敕 授露。 美健卡国辩麓,簸: l 隶震南黪,在南唐举行静掰次秘考孛,熬骞6 名鼗蛾入黯第。胡昌 翼,婺源人,登南席同光年间明缀第,履历不详;舒雅,歙县人,保大间进士第一人,历将 作靛丞,入宋后参与编撰文苑葵华轧校订受记、前后汉: 喜,周礼、扎记等多 豁德巯,桑迂联方受舞露,童帑文雅;查降,铱宁大,南詹束眩瞬法登辩,寨太襁赣黍转俦 御史权判大理寺,真宗朝知审刑隗;吕文仲,歙鼹人,南唐木年进士,归宋后预修太平御 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巢贤院学士、终测帮佟部。另蠢螫源人王询、胡目叛登南 瘸来年( 宋乾镣闻9 6 3 - - 9 6 7 ) 避士第,二人震历均不详。” 由以上内容可知,自有科举考试以来,徽州税开宝八年( 9 7 5 ) 入宋前仅有l o 人登第, 登第后能在政治或定纯上有所佟必熊不过5 人。聪避入宋代之露,徽斓辩举及第人数猛增至 八霹多入,据笔者统诗,在这,露多名释福的举予中至少有3 2 入曾担任过飙晖赭及瑷上官 职。徽州“宋越则名臣辈出”,惮“所言不康。 其次,在地理象间上,笔者试以绍兴十八年榜 1 1 4 8 ) 及宝樯疆年 1 2 5 6 ) 榜静登辩精 况考察江南东路在警时的科举地位。 绍兴十八年,宝辛占四年登籀谶士路别统计擞( 袭2 ) 地开索隶河辩陕淮两 江江 濑湖福成渣剥夔广广 名封 鞭 东北隶西南浙东匿就南建都j | |州硼东疆 府路路路路 入1 4 40lo 6 48 83 l2 3ll6 63 52 9245o 鼗z声 护口 f 护 1 41 2 84 55 91 2 1 3n 3 03 61 6 7 2 02 0 捧 7l o1 31 21 38l o146 1 2 1 22 3 5l l1 091 3 名| 41 21 51 51 4 1 5窖j垂, 1 1 1 07艿581 37, 注;绍兴十八颦嗣年小录 统计数据上表显示为第一捧正体;宝褊( 四年) 登科录 缝计敦据上表 显示为第二捧斜体 描兕新安志 卷6 叙先选 页7 6 7 7 - 7 6 8 2 及弘治徽州府志) 卷6 选举科第 页l 一2 的相关记 载 6 南来时北方的开封、京两等路已被金人统治,应举者均为祖籍在北方,而其个人流寓于 南方。学者程民生认为,宋代东南地区应试人数远远多于西北地区,且南来时南方地区应试 者数量大增。“在南宋南方地区应试者数量大增的情况下,江南东路的科举成就也能在全国 1 9 路中占据第4 的位置,仅次于同属南方的两浙、福建和成都路( 宝祜四年是江两路) ,可 以视为科举较为发达的地区。 那么,作为江南东路所辖州( 府) 之一的徽州又在江南东路的科举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笔者主要依据江南通志卷一一九至一二四选举所载宋代江东各地科举情况,将各地 登第总人数列表统计如下。 宋代江南东路各府、州、军登第总人数统计表( 表3 ) 州( 府、军) 徽州江宁府宣州( 宁池州饶州 信州 太平南康广德 名(歙( 舁州、 国府)州 鳘冕 州) 建康府) 登第总人 6 5 2l “2 2 99 l1 0 5 63 3 51 5 83 0 68 9 数 捧名26 57 l38 49 从上表可以看出,宋代徽卅f 的登第人数在江南东路所属一府、六州、二军中,仅次于 饶州的1 0 5 6 人,位列第二。且高出第三位的信州一倍还多饶州是江南大州,所辖范围与 人口数都大大超过徽州。以宋徽宗崇宁年问的户口数为倒,徽州有1 0 8 3 1 6 户、1 6 7 8 9 6 口, 而饶州则为1 8 1 3 0 0 户、3 3 6 8 4 5 口。2 7 饶州的户数比徽州多出七万,人口数更是徽州的一倍。 因此,虽然宋代饶州登第数比徽州多了4 0 4 人,但若考虑到两地的户口基数,则徽州科举成 就当与饶州持平、甚至略高。宋代徽州是江南东路科举发达的地区。综合表1 、表2 得出的 结论,笔者认为,宋代徽州科举在全国占有比较显著的地位。 总之,无论从历史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还是从地理空问上进行横向比较,宋代徽州的 科举成就都是显而易见的宋代是徽州科举大发展的时期丽这个发展又经历了不同阶段 2 、宋代徽州科举的阶段性考察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1 “明经诸 赫参见宋代地域文化 ,页2 2 1 z 7 见宋史 卷8 8 地理志江南东路,页2 1 8 6 - 2 1 8 7 7 科,国初取人甚众。史略其名,莫能尽载。武举非文事,童子或偕计吏、或赐帛罢,故弗着。” ”“”1 诸科、武举、童子科在宋代都不被人们所重视,唯进士一科,设置最为稳定,自 太祖建隆元年( 9 6 0 ) 开进士科起,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 2 7 4 ) 止,除钦宗靖康间,因金 军入侵末开贡举试,属例外,未曾中辍。而宋代徽州进士出身人在徽州登第总人数中占据绝 对优势。我想,进士科的变化发展情况是可以代表整个徽州的科举发展总趋势的。 宋代徽州正奏名进士数与全国进士总数的比较表( 表4 ) 徽州进士数全国进士数敲州进士占 平均每榜平均每榜进 全国进士总 时期4 开科榜次 进士数进士数 进士数士数数的比率 太宗时期 81 21 51 4 8 7 1 8 6o 8 l 真宗时期 1 21 91 5 81 7 6 11 4 71 0 8 仁宗时期 1 35 64 3 l5 4 6 94 2 01 0 2 英宗时期 2 4 25 0 62 5 3o 7 9 0 4 神宗时期 62 13 52 4 6 34 1 lo 8 5 哲宗时期 53 5 7 2 6 7 05 3 41 3 4 徽宗时期 87 99 8 85 5 4 l 6 9 31 4 1 北宋时期 5 4 2 2 64 1 91 9 8 9 73 硝1 1 4 高宗时期 l l8 884 5 3 54 1 21 9 4 孝宗时期97 l7 8 93 8 6 44 2 91 8 4 光宗时期 21 899 5 44 7 71 8 9 宁宗时期1 07 5 7 5 4 7 3 64 7 41 5 8 理宗时期 1 31 3 41 0 3 l7 0 0 3 5 3 9 1 9 l 度宗时期 4 7 2 1 82 3 0 7 5 7 73 1 2 南宋时期 4 94 5 39 3 52 3 3 9 94 7 81 总计 1 0 36 “6 6 44 3 2 9 64 2 0l - 5 8 从表4 来看,宋代徽州地区的进士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势态:北宋太宗朝共开科8 次, 篇宋开宝八年( 9 7 5 ) 灭南唐,徽州始入宋,因此统计的时期自宋太宗始 8 平均每榜只录取徽州进士1 5 人,到了南宋度宗朝时,每榜平均录取的徽州人数达到1 8 人 若将徽州地区的进士数与全国的进士数相比较,其上升的势态更加明显:太宗朝,徽州地区 的进士数只占全国进士数的0 8 l ,也就是说,每一百名进士登第人中,徽州籍者不到一人。 但是到了南宋度宗朝,每一百名进士中就有三名是徽州籍,反映出徽州科举在宋代科举中地 位的上升。不过,表格中的数据也说明,徽州地区进士人数占全国进士数的比率并不是依次 递进的,中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回落。如,仁宗、英宗二朝处于低落期,神宗朝以后又逐步回 升,徽宗朝时达到了1 4 l ,为北宋时最高。进入南宋以后,徽州地区进士数占全国进士的 比率一直维持在1 8 一1 9 的水平,宁宗朝跌至1 5 8 ,理宗朝又恢复到1 9 l ,度宗朝 又突增至3 1 2 ,达到徽州进士人数的最高峰。 宋代徽州科举所呈现出的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 与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联,也与宋代的科举改良,考试内容的变化息 息相关。 北宋早期太宗、真宗朝( 9 7 6 1 0 2 2 ) 的进士科考试内容沿袭唐、五代旧制,“凡进士试 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殿试前三榜皆试以一诗、一赋,。御讲武殿覆试合格人,进士加论一首,自是常以三题 ( 诗、赋、论) 为准。”“。北宋前期以诗赋为决科关键,而诗赋对南方人来说称得上拿 手好戏,“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江浙士人专业诗、赋,以取科第” 2 1 徽州与南方各州一样“自来诸科全少,止进进士。”。”1 其进士人数占全国的百分 比从最初的每一百人不足一人,逐步上升。真宗朝,徽州每榜至少有一人能进士及第。 仁宗朝的徽州进士数量所占全国百分比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却是大幅度上升的,这一 时期徽州的登第人数及平均每榜进士数都是真宗朝的三倍左右。如此情况应该和当时的科举 形势有一定关系。宋代科举虽独重进士科,但仁宗朝以前,宋承五季之弊,诸科取人,亦多 于进士。”至仁宗朝,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仁宗) 天圣初,宋兴十六有二载,天下义安。 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仁宗之朝,十有三举,进士四千五百七十人, 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北宋结束五代战乱,社 会承平,读书向学风气越来越浓,再加上统治者对进士及第人的器重及提拔升迁之利,都使 得应迸士科士子越来越多,据宋登科记考统计,庆历二年( 1 0 4 3 ) 、庆历六年( 1 0 4 6 ) 、 嘉祜六年( 1 0 6 1 ) 、嘉祜八年( 1 0 6 3 ) ,进士取人数皆超过诸科。进士人数剧增使得徽州在总 嚣见文献通考 卷3 0 选举考三举士,页2 8 3 上 9 人数的比例中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徽州科举中第人数减少,随着解额数的增加”以及徽州 在仁宗庆历兴学时教育的巨大发展( 本文第三部分有相关论述) ,其登第人数比之前代也有 了比较显著的进步。英宗朝历时较短,开科两次,其对科举发展的总趋势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不做详细讨论。 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对科举进行了重大改革。 神宗熙宁二年,议更贡举法: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卒如 安石议,罢明经及诸科,进士罢诗赋,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 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次论一首,次 震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中书撰大义式颁行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 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取诸科解名十分之三,增进士额诸科如许用旧业, 一试后,非尝应诸科人,毋得创以诸科求试” 神宗朝的科举改革,罢掉了诸科、明经及进士科试诗赋,经义一跃成为进士科首试内容, 并推出统一标准教材即王安石三经新义与字说。科举改革对素习诗赋的南方举子不 利,专用经义取士的状况持续了十五年之久3 1 ,这一举措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徽 州的进士数量。徽州进士数所占总数的比例及每榜平均进士数比之仁宗朝都有所下降。 哲宗初年。高太后听政,罢新法,复旧政。科举不废经义但恢复了诗赋取士元祜二年 ( 1 0 8 7 ) 规定: 考试进士分为四场,第一场试本经叉二道,论语或孟子叉一道;第二场试 律赋一首,律诗一首;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问子史时务策三道以四场通定去 留高下1 ”1 元裙八年( 1 0 9 3 ) ,哲宗亲政,复主熙丰新法。凡元祜所革,一切复之。”“”7 “1 绍圣元年五月四日- g :进士罢试诗赋,专治经术,各专一大经、一中经,愿专二大 经义听试四场:第一场,试大经叉三道,论语义一道;第二场,试中经叉三道, 孟子叉一道;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子史时务策二道”“ 哲宗朝对进士科考内容进行了两次修改,但不论是否考试诗赋,对当时的科考影响已经 不大了,毕竟经义取士已持续了十五年。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科 3 0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五之一五。页4 5 0 3 上:( 仁宗) 嘉祜四年( 1 0 5 9 ) 十月十二日袷飨赦书:诸路解 发有就试人多,解额少处,令礼部量添解额五年( 1 0 6 0 ) 二月七日,礼部贡院言:准袷飨赦书,增诸 路州军进士解额绝少处,今请苏、明、常,衢、睦州共十一人,歙、饶州共四人,从之 虬文献通考,卷3 2 选举考五举士) 页2 9 9 。概述宋代有关经义、诗赋取士的演变过程:熙宁四年, 始罢辞赋,专用经义取士,凡十五年。至元裙元年,复辞赋,与经义并行。凡三十五年至建炎二年, 又问用经、赋盖熙宁、绍圣。则专用经而废赋;元祜建炎,则虽复赋而未尝不兼经 1 0 举考试选拔实用人才,神宗朝时孙觉上奏就已意识到这一状况,“近岁以来,朝廷务以经术 材识,收揽天下之士,有司往往阴考策论以定去留。”哲宗朝继承了这一改革思路, 考试内容凸显了。论”、“时务策”。而这一点颇与徽州人的特点相契合罗愿新安志卷 一风俗云: ( 教州) 其山挺拔廉厉,水悍洁,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者“”“ 朱熹 徽州休宁县厅新安道院记 云: ( 徽州) 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 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儿i ”“ 徽州人性刚喜斗,好争讼,务为高行奇节,这些品性置之于科场之上,挥洒于策论之中, 当然能博得考官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徽州进士有2 7 位曾任职于台谏部门,其中1 7 位在 熙丰变法之后。徽州在哲宗朝的进士数所占进士总数的比例以及每榜平均人数都比神宗朝有 了大幅度上升,创下新高。这种上升势头在北宋一直保持到最后的徽宗朝。徽宗崇宁元年 ( 1 1 0 2 ) ,以三合法取士,徽州贡七人。宣和三年( 1 1 2 1 ) 恢复进士考试,徽州的解额为十 人”徽州在徽宗朝的解额数比之早期又有所增加,进士人数也随之达到y 1 l :宋的最高峰。 南来初年,天下丧乱,为争取士人阶层的支持,统治者扩大科举规模,更加优待士子 南北和议后,每科录取进士都在4 0 0 名以上,加上诸科和特奏名,总在一千人上下。南宋士 人争先恐后趋赴科考,程度更过于北宋。徽州地近南宋首都临安,科举之风所及,进士人数 攀升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四月十七日, 执政进呈礼部状,参酌均定诸州解额:温州添解额五人,台州、婺州各添解额六 人,融州,福州徽州,秀州各添解额二人上可其请,因宣谕日:“解额窄 处自当量与增添,宽处却不可减,皆欲优之也” 绍兴二十六年( 1 1 5 6 ) , 诏昙西北流寓试并入土著,视解额最少处参以前榜终场人数,率百人解一人,而 ( 新安) 郡终场者千一百有- i - , v , ,于是稍增解额,为十二人” 解额是指地方发解试合格解送至京城应考的人数。宋代的发解试解额经历了由不限制到 按各地应考人数的比例发解,再到按地区分配解额( 即固定解额) 的过程。因此,每一地区 解额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科举状况,解额较少的地区自然是科举相对不发达 地区;而解额逐步增多,则表明该地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以及最终登第人数的增加。从这 点上来说,宋代徽州解额的增加也表明了徽州科举的不断发展。 强参见弘治徽州府志) 卷6 选举科第页2 - 3 l l 值得注意的是,徽州登第进士人数在宁宗朝和理宗朝有一个明显的波折。比之南宋前 三朝,宁宗朝的徽州进士所占比例及榜均人数都大幅度下降,而在理宗朝又大幅度上升,并 在南朱末年度宗朝达到两来的晟高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程朱理学在南宋的发展有着密切 的关联。 北朱神宗朝以后,王安石的“新学”一直占据着显学的地位,南宋后“新学”一统天 下的局面被打破,二程( 程颐、程颞) 等人的学说逐步受到重视,并影响到科举考试。正是 在这种不拘一家之学的社会氛围下,朱熹的理学思想开始在民间迅速发展传播起来。到了宋 宁宗庆元年间,出于政治斗争目的,理学被打为。伪学”,遭到禁锢。 ( 庆元) 二年- - f l ,端明殿学士叶翥知贡举同知贡攀、右正言刘德秀言:“伪学 之魁,以匹夫窃人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能丕变请将语录之类,q - 4 t 除毁” 敌是科取士,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之书,为世 大禁“”“”1 庆元四年,朝廷又再次诏禁理学。六年( 1 2 0 0 ) ,朱熹去世,宁宗听从大臣言,竞诏令 朱门弟子不得为之送葬。”可见当时“朱子之学”与朱门弟子备受压制,而有关科举考试中禁 涉理学的规定,势必对那些多年学习理学思想的举子带来困扰,增加了他们登第的难度一 直到嘉泰二年( 1 2 0 2 ) ,颁诏“弛学禁”“十月,追复朱熹职名,“以焕章阁待制致仕。” 于是,被斥为“伪学”的程朱理学得以恢复传传播,徽州举子又可以凭朱子义理之学驰骋科 场。宋理宗即位后,于淳辜占元年( 1 2 4 1 ) 颁诏,以孔孟之道传承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 颐、朱熹从祀孔子,并且把王安石黜出孔庙”五年( 1 2 6 4 ) ,正式颁诏将程朱理学确立为 官方哲学,并强调二程的理学思想想“深知治道,酌古通今,纲条详明,用意纯切”,规定科 举取士亦应以理学思想为标准。”于是,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朱熹的理学著 作成了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这对于后世的科举取士产生了重大影响,意义深远。 程朱理学在南宋的曲折发展过程,恰好与徽州地区进士在全国进士中所占的比率波动 相吻合,这说明,作为。程朱阙里”的徽州士人受朱熹思想影响的程度之深。当程朱理学被 斥为“伪学”并被拒于科举考试之外时,徽州士子在科场中的表现就比较逊色;而当理学思 想被解禁、进而被尊为官方哲学后,科场就成为徽州士子大显身手、展现抱负的重要场所, 徽州科举达到了其在宋代发展的最高峰 孙尼宋史 卷4 2 9 朱熹传) ,页1 2 7 6 8 h 见两朝纲目备要卷7 ,页7 9 7 下 鄞同上,页7 9 8 上 * 见续资治通鉴 卷1 7 0 。淖祜元年正月甲辰条,页4 6 3 0 ,7 见续文献通考 卷3 4 选举考举士,页3 1 4 5 上 1 2 综上所述,虽然宋代徽州科举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但其总趋势还是上升的。就 两宋而言,南束徽州登第人数4 5 8 人,远远超过北宋的2 2 6 人。可见,徽州科举在南宋获得 了大发展。 三、宋代徽州社会与科举 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 社会的基本因子必然对一定地区文化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 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科举作为文化之一种,自然也遵循着这一 规律。 l 、宋代徽州的人口、经济状况与科举 嘉靖徽州府志卷二形胜载: 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之田,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 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0 4 , jk i 雄深自 睦至歙,皆鸟道萦迁,两旁峭壁仅通单车“”1 徽州地理环境封闭,易守难攻,有如“世外桃源”,是颇为理想的安身之所,世家大族 纷纷来此定居。据程尚宽 新安名族志的记载,徽州宗族的迁入大致分为两类:一为在本 地为官,遂定居于此。二为避兵乱迁徙到徽州。新安大族。半皆由北南迁,略举其时,则晋 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乱,此三朝为最盛。”。“在新安名族志所收录的9 0 个姓氏 中,除了世居新安的如奚氏、万氏以外,最早迁入徽州的名族在汉代有吴、方、汪三姓。其 中方氏南迁为“避王莽篡乱”,汪氏也“因中原大乱,南渡江”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入 徽的名族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9 个氏族。中唐。安史之乱”和唐末黄 巢起义之后,迁居徽州的有查、夏、陆、陈、叶、朱、戴、孙、洪等至少3 5 个氏族。两宋 入徽的有柯、宋、藏、孔、阮、杨、吕、马、滕、韩等2 3 个左右的氏族。唐、五代时期是 大族迁徽的高峰期,而宋代的迁徙浪潮仍在继续 北方大族的迁入给徽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特别是中原儒家文化,逐渐改变了徽州的面 貌,并为在南宋后期理学在徽州的迅速发展准备了心理条件。罗愿在新安志) 中曾指出: “( 徽州) 其人白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1 许承尧在歙县志) 中也说:。( 徽 1 3 州) 尚武之风显于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7 1 可见“尚武”当是唐以前徽州的 民风特点。随着北方大族入迁,徽州。武”风渐化。弘治徽州府志卷一风俗记载: ( 唐黄巢之乱后) 中原衣冠避地于此,民风因之益尚文雅,朱熹而后,士子多明 义理之学,彬彬为东南邹鲁“” 可以说,徼州在宋代所孕育的文化是本士的模胚,外来的血肉。争强好胜的人格心理, 多元文化的输入,为“名臣辈出”的时代打下了基础。 大族迁徽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该地区人口膨胀。 宋代徽州各时期户口统计表( 表5 ) 年代 户数资料来源 太平兴国年间 5 1 7 6 3 太平寰宇记卷1 0 4 歙州户 4 8 5 6 0 ( 主) 3 2 0 3 ( 客) 天禧年间 6 5 7 6 4 8新安志卷3 至卷5 元丰年间 1 0 5 9 8 4 新安志卷i 户口 1 0 3 1 1 6 ( 主) 2 8 6 8 ( 客) 乾道八年 1 2 2 0 1 4 新安志卷i 户口 1 1 2 5 9 5 ( 主) 7 4 8 8 ( 客) 1 9 3 1 ( 城内外) 宝庆三年 1 3 4 9 4 2 弘治徽州府志 卷2 户口 3 0 9 8 ( 坊郭主户) 1 2 1 6 4 9 ( 乡村 主户) 7 8 9 ( 坊郭客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9课 IP地址与DHCP 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 冀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11-20》单元测试卷(基础卷)(含解析)
- 外阴白斑与氧化损伤-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高压电工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高压电工(高压试验技术操作)考试题库与解析
- 2025年高校辅导员考试的综合素质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避险逃生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科目题库及答案
- 产科危急重症管理制度
- 新解读《HJ 694 - 2014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新解读
- 【生物 安徽版】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原卷版)
- 【苏州】2024年江苏苏州昆山市人民检察院下属事业单位招聘编外工作人员7人笔试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 医院价格公示管理制度
- 地产交叉检查管理制度
- T/CACEM 22.5-2023校车运营服务管理第5部分:信息化管理规范
-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业主、管理人、设计人三方)
- 计算机一级Msoffice知识点总结试题及答案
- 新生儿竞赛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