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天问》研究通论.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天问》研究通论.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天问》研究通论.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天问》研究通论.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天问》研究通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屈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烙下个人姓名的第一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鲁迅在坟摩罗诗力说中说:。( 天闯)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 极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因此,天问堪称先秦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 斗诗篇,正确研究和品评天问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进步思想的发展轨迹。天 问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无数人对其进行研究,天问研究 的历史犹如一条奔流的长河,贯穿于古今。 两汉时期是天问研究的开创期。受汉代解经思潮的影响,这个时期的 天 问研究明显的受制于传统的经学思想,表现为以天问比附 诗经对天 问原文进行经学性的阐释。魏晋至隋唐是天问研究的平庸期。或因玄学思 想的影响,或因统治者的压制,或因由乱及稳的社会局势等原因,在这个漫长的 历史时期虽然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极其活跃,但天闯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其中以郭璞的楚辞注和柳宗元的天对为代表。宋元明是天问研究的 丰硕期,其中宋代为天问研究的集大成时代。宋代的天问研究既秉承前 人的成果又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因此而成为 研究天问的两个最重要的注本,后人的研究多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 但是在程朱理学的熏染下,此时期的天问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楚文化历 史的范畴而表现出强烈的理学色彩。在经历了空疏的理学的喧嚣后,人们逐渐认 识到义理的弊端进而在研究中强调考据和义理并重,所以随着考据学的复兴,有 清一代的天问研究在文字、训诂、名物、考辨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解 决了许多疑难之处。清末民初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融、各学科 知识的交叉,人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天 问研究获得了新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本文的写作以时间先后为经,以各朝代的天问研究为纬,结合当时的学 术思想对各个时期的天问研究的特点和贡献进行归纳总结,对两千多年的天 问研究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的天问研究作了简单的 前瞻,以期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各时期天问研究的特点,了解两千多年来天 问研究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屈原 天问 楚辞研究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q uy u a n , t h el i t e r a t iw h of i r s t l yp r e s s e dh i sn a m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l e f ta m p l em e n t a lf o m m et ou s i nf e n m ol u os h il is h u o ,l ux u ns a i d : ( t a n w e n ) d o u b t sa l lt h et h i n g s ,e v e nt h e i rt r i v i a l ,f r o mo r i g i n , a n ds p e a k so u tt h ew o r d s w i t h o u tf e a rw h i c hp r e d e c e s s o r sd a r en o ts a y ”s o ,1 7 a nw e ni sam i l i t a n tp o e mw h i c h c a l ld e s t r o yt h eo l dc u l t u r a la n dm e n t a ls h a c k l e s t h ec o r r e c tc o m m e n tt o1 7 a n w e nw i l l h e l p u s a c q u a i n tt h et r a i l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d v a n c e di d e o l o g y 砌疗w e ni s a l l i n c l u s i v e ,e x t e n s i v ea n dp r o f o u n d , t h e r e f o r e ,i n n u m e r a b l es c h o l a r sh a v e b e e n s t u d y i n gi tf o r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t h es t u d yh i s t o r yo f i a n l 豫ni sj u s tl i k ear a c i n g r i v e rf r o ma n t i c n tt on o w h a nd y n a s t yw a st h ei n i t i a t i o no fs t u d y i n gt i a nw e n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t r e n do f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c l a s s i c s ,t h es t u d yo f l t a nw e nw a so b v i o u s l yc o n f i n e dt ot r a d i t i o n a l c l a s s i ct h o u g h t si nt h i sp e r i o d ,w h i c hw a ss h o w e db yt h ec l a s s i c a le l u c i d a t i o no f t a n w e nt h r o u g ht h ec o m p a r a b i l i t yb e t w e e nt i a nw e na n db o o ko f s o n g s i nw e i j i na n d s u i 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t u d yo f1 7 a nw e nw a sm e d i o c r e i n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 t h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a n d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w a sa c t i v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t a nw e ni sl i t t l e ,e x c e p tg u o p u sc h u c 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l i uz o n gy u a n s1 7 a nd u i , f o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e t a p h ) ,s i c so rf o rt h er e s t r a i n t so fn d e r so rf o rt h eu n s t a b l es o c i a l s i t u a t i o n i ns o n gy u a n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w a sg r e a t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r e g a r d e da sap e r i o do f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o f1 7 a nw e n t h es t u d yo f1 7 a nw e ni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d e v e l o p e d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g a i n e dd e s e r v i n ga t t a i n m e n t , w h i c hm a d ec h u c ia d d i t i o n a lr e m a r k s a n dc h u c iv a r i o r u me d i t i o nb e c o m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n n o t a t e de d i t i o n d e s c e n d a n t s s t u d ya r em o s t l yd e v e l o p e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t w ob o o k s b u t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c h e n gz h uc o n f o e i a ns c h o o lo fi d e a l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es t u d yo fl j a n w e n , i ns o m e s e n s e ,b r o k ea w a yf r o mt h ec a t e g o r yo f 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a n ds h o w e dt h es t r o n gc o l o r o f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o f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a f t e rg o i n gt h r o u g ht h eh o l l o ws t i ro f 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 , p e o p l eg r a d u a l l yr e a l i z e dt h e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 e l e i p h a s i z e dt h es 姗ei m p o r t a n c eo f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a st h e ;r e j u v e n a t i o no f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 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t u d yo fl t a n w e ng o tb r i l l i a n t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h ea s p c c t so fw o r d s ,g l o s s ,e t c a n ds o l v e dm a n yd i f f i c u l tp r o b l e m s s i n c et h ee n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m i n g u o ,p e o p l e sr e s e a r c hv i s u a l a n g l e 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h a v e c h a n g e dg r e a t l y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c u l t u r em i n g l i n go fc h i n aa n dw e s t e r nw o r l d , t h eo v e r l a p p i n go fa l l k i n d so fk n o w l e d g ea tt h i st i m e ,t h es t u d yo ft i a n w e na c q t f i r en e wl i f ea n dg e t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li na n 蛳sa r t i c l ei sw r i t t e nr e g a r d i n gt i m ea sl o n g i t u d e ,t h es t u d yo f t i a n w e ni nd i f f e r e n td y n a s t i e sa sl a t i t u d e c o m b i m n g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 ,i t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o f 1 7 a n w e n ,p u t si no r d e r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s t u d ys u r v e yo f t a n w e nf o r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a n ds i m p l yl o o k sa h e a dt h ef u t u r e s t u d yo ft i a n w e n 1 1 sa r t i c l ei sh e l p f u lf o rr e s e a r c h e r sl e a r n i n gt h es t u d yc h a r a c t e r so f 乃a n w e n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u d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v e i n so f t h es t u d yo fl z a n w e nf o rt w o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k e yw o r d s :q uy u a n 1 7 a nw e nc h u c it h eh i s t o r yo f s t u d y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既包括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也包括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 孕育于南方文化圈的楚辞和产生于北方文化圈中的 诗经堪称先秦诗赋史 上的两颗璀璨的瑰宝,二者共同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基础,终使我国赢得 了“诗的国度”的美誉。相对于诗经的研究来说,历代对楚辞的关注显然 不够或有失偏颇。楚辞研究历来称难,而天问研究可谓难中之难。东汉末年 的王逸与屈原相去不远,而其已不能全解天问,他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 傍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吴曼,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 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饱,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 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泄愤懑,舒写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 义不次序云尔。”。显然,王逸认为天问荒诞离奇次序混乱,虽其说法不一定 正确,但也说明了天问之难解。学识渊博的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对天问中 的很多地方也只能存而不论,如“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 鹿何祜?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一百卒无禄! ”六句,朱熹望而 却步,日:“此章之义未详,当阙。”天问一文幽深旎秘,包罗万象,堪称千古 奇文,也正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将毕生的精力放在对它的研究上, 结出了累累硕果。明末清初以前,天问研究成果都包含在楚辞的研究中, 即没有专门的研究专集。根据历代的学术思想和天问研究的关系以及各时代 天问研究的主要特点,我觉得两千多年来的天问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 个时期:两汉为第一期( 天问研究的开创期) 、魏晋至隋唐为第二期( 天 问研究的平庸期) 、宋元明为第三期( 天问研究的丰硕期) 、清为第四期 ( 考据学统摄下的天问研究) 、清末至今为第五期( 多学科多角度下的天 问研究) 。 楚辞补注) 来洪兴祖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5 页( 以下本文所引楚辞原文皆引此本,注略)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两汉时期的天问研究 此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校勘训诂等方面。自刘向校书秘府编辑十六卷 本楚辞后,刘安、刘向、杨雄、贾逵、班固、王逸等人先后为天问作注, 其中刘向、杨雄二人都曾作过天问解,但皆亡佚。两汉时期天问研究的 代表为王逸及其楚辞章句( 本章以下简称章句) ,正是因为王逸的章 句,后人才有可能对天问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两汉以后的研究都是在王 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两汉为天问研究的开创期,本章将从王 逸治天问的思维模式及其研究成果来管窥两汉时期的天问研究。 第一节天问研究的经学阐释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在政治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经”和。言必称经”成为汉代儒生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在这种风气的驱使下儒生不可避免地会用经学的眼光 去观照天问。汉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以经解骚”o 。刘安 因撰有 离骚传,成为楚辞学史上第一个研究屈原作品并写下专著的学者。可 惜离骚传已亡佚,班固的离骚序日:“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国 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 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可争光也。”由此可知刘 安将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相提并论,我们完全可以推知 这种“以经解骚”的思维模式必然存在于刘安的 天问研究中,可惜其天问 研究的成果没有流传于世,我们不能详加论述。两汉天问研究的代表王逸生 活于东汉中期,难免受“经学”泛滥的浸染,表现在他对天问的经学阐释上。 王逸的经学阐释首先表现为从经学的角度来探求天闯与儒家经典及经学 的渊源关系如“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王逸释“社”为“土地之主”,他 。参见楚辞学史) 李中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此句是说武王诛讨商纣,让人毁掉商在那的神社。王逸释“社”为“土地之 主”的依据是礼记祭法。礼记祭法日:“王为群姓立社,日大社;王自 为立社,日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自侯自为立社,日侯社。大夫以下 成群立社,日置社。”再如。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王逸引列女传居解父 与陈辨女故事解之,日:“居解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浃, 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鹗萃止。故日繁鸟萃棘也。言 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鹗,汝独不愧也。”朱熹已疑其不相符,据林庚考 证此句是言战场上勇士丛集,耀武扬威。王逸在“言必称经”思维模式的影响下 。把“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和“墓门有梅,有鹗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训止”o 联系起来,但列女传“其棘则是,其鹗安在”中棘上不存在鸟,且王逸所引陈 风墓门诗句与毛诗、列女传均不相符,实王逸主观臆之,究其根源在 于王氏“尊经”和“言必称经”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王逸把天问 和儒家经典中相似的句子联系起来解释也就不足为怪了。王逸“言必称经”,未免 有牵强附会之处,但确立了天问之文合乎“经义”的价值与地位,对天问 的传播足有利的。 两汉天问研究的经学阐释还表现在注释体例等方面。在注释体例上,王 逸章句中离骚称“经”,其余作品皆为“章句”,相当于“传”。诬汉人把 解释论语孝经之作称为“说”,如论语有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 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与西汉人不同,东汉人多称“说”为“章 旬”,如后汉书儒林传载:“明帝即位,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 章句。”由此可知,东汉“章句”类似于西汉“说”,皆是对“经”、“传”的训诂、 释义。王逸为离骚之“经”及离骚之外的其他作品之“传”作训诂释义, 故称“章旬”。王逸称离骚为“经”而称其余作品为“章句”的方法,是受汉 代经学解经注释体例的影响。另外受毛诗大小序体例的影响,王逸在天问篇 前写有小序,在章句前写有大序。o , 礼记译注) 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2 4 3 页 参见试论王逡 楚辞章句) 经学阐释的思想文化特征 王德华中州学刊2 0 0 0 年5 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王逸天问研究的成就及缺失 两汉对天问研究作出最大贡献的为王逸。王逸是汉代楚辞研究的集 大成者,其所著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其论说在训诂、校勘、释 义、考史、评文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随着汉代经学的兴盛,对经书的阐释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汉代经学的发 展经历了由简趋繁又由繁趋简的过程。“从汉初到王莽,随着经学的不断演进和 僵化,五经的章句、说解越来越繁琐;从王莽到汉末,受古文经学风的影响,今 文经学自觉地进行了一定的自我改造,五经的章句、说解又趋于由繁而简。”武 帝前诸儒的传经解经,“总的来说,以传经为主,偶有申说、论著,也崇尚简明, 往往只训词释义。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了武帝、昭帝时期和宣帝初年。纵观汉初 至宣帝的经学发展,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通经以致用。”。但是诸儒在功利主义的 驱使下为立于学官而“专在字句上下功夫,以繁琐的解说炫示广博,以求得到执 政者的青睐。”所以经学的发展走上了歧路,变得空疏、以儒家经义进行牵强附 会。董仲舒的天入感应、阴阳灾异之说逐渐兴盛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这种社 会思潮的浸染下,王逸的楚辞章句中也存在着许多牵强附会、迂腐甚至荒唐 的论说或训释。我们试将“伯禹愎舷,夫何以变化”一句王逸注同其他几家注解 进行一下比较。 王逸日:“言鲅愚狠,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 ” 洪兴祖日:“愎一作腹,注同。愎,戾也。诗云,出入腹我。腹,怀抱也。” 朱熹日:“若禹之圣德,则其所禀於天者清明而纯粹,岂习於不善所能变乎? ” 钱澄之日:“禹为舷子,是舷腹中出也。舷戮而禹继其位,何以能遽能变舷所为, 以九年未成之绩,而一旦委之罪人之子何也? ” 王夫之日:“鲅之愎,禹之圣,夫子一气,而变化殊,天性异耶? 抑所谋之顺逆 异耶? ” 林云铭日:。禹故出于舷之怀抱也,乃变障陧为疏导,不特禹奇,即舜知而用之, 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王承略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5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亦奇。” 张诗日:“腹舷,在舷怀抱中也。变化,禹有圣德也。” 蒋骥日;“变化,谓父兄而有圣子也。传子日,禹十二为司空。” 夏大霖日:“禹腹舷是倒装句法,谓禹乃舷所怀抱。变化,谓变堤障之法为疏导 也。言子应不改父,禹何以锐意交改之? 若亦深痛父功之不成而受殛, 故劳心爱思而能变化也。” 俞樾日: “作愎作腹并于文义未安,其字当作复。说文久部复,行故道也。 言禹治水亦惟行舷之故道,何以能变化乎? 复字隶变为复,作愎作腹 均传写误增偏旁耳。” 以上历代大家的注解,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愎”与“腹”因形近而讹, 此种情况在古籍整理中屡见不鲜。另外吕振羽认为史前期的中国社会在尧舜禹时 期处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嬗变中,在夏之初己处于初期的父系社会中,而 父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女子的彻底否定和颠覆,表现为“产翁制”o 的出 现。弗勒克在家族史中认为产翁的习惯在地球上任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是 存在的。他认为产翁的习惯就足由母系家族制度过渡到父系家族制度的一个表征。 产翁的习惯足男子用来夺取女子的财产和其他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因为女人生 小孩子是其在家庭中享有特权的原因,男子之所以装产,是因为他要使人相信男人 也能生小孩。同时也表明他对于小孩之亲权同母亲对于小孩之亲权一样。“产翁 制”是家族进化的过程中由母权制度过渡到父权制度的阶梯。由此我们可以认为 舷禹时期处于由母系到父系的转变中,“产翁制”的出现为禹腹于舷的存在提供了 依据,所以洪、钱、林、张、夏的解释符合历史事实,较为恰当。故游国恩说:“伯 禹愎舷,义不可通,愎当作腹,形近而误。观章句言鲅愚狠愎而生禹,此愎字亦 当腹;盖正文腹字讹作愎,后人据之以改注文耳。伯禹腹舷者,言伯禹腹於 鲛也。”o 王逸不知“愎”乃“腹”形之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谓禹有圣德实 乃以经解楚辞,是汉今文经学繁琐附会的特征在楚辞章句中的彰显。 然而,尽管王逸的天问研究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只是白玉微瑕。王 参见产翁制探析崔德旺船山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产翁制与早期社会组织演变 肖发荣贵 州民族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 天阿纂义 游国恩中华书局1 0 8 2 年粥页( 以下9 旬皆引之此书)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逸为楚人,熟悉楚地、楚物、楚声,其生活的时代去古未远,因此其注解应该足 比较真实可靠的,另外作者有选择地著录了前人的注解,如天问中的“河海 应龙,何尽何历? ”王逸日:“有鳞日蛟龙,有翼日应龙。历,过也。言河海所出 至远,应龙过历游之,而无所不穷也。”同时著录了他人的解释“或曰禹治洪水时, 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水也”。正因为王逸的“或日”,后人 才得以继续研究,如宋洪兴祖的训释就是在王逸“或曰”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 王逸还保存了很多异文,如天问“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一云。谁其从焉”。 另外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届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 吴曼,仰天叹息。见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儒饱,及 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闻之,以泄 愤懑,舒写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开“呵壁说” 之先河,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见天问纂义游国恩中华书局1 9 8 2 年1 0 4 至1 0 5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天问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兵连祸结、动乱频仍的社会局面中。时局的动荡、 统治者的迫害和压抑使得老庄思想迅速地发展起来。主张齐物我、外荣辱、以达 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庄子思想一时间占据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由于战争的频繁、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剧,也造成了文化的多元性。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导致 时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发生了变化。知识分子打破经学的藩篱,远离政治对统治者 的不合作,强调独立的人格,文学自觉意识的涌现和发展等,使得文学的研究不 再是经学的奴婢和附庸。种种学术文化思想的嬗变,使得本时期天问的研究 产生了许多不同于汉代的特征,如南北朝时期齐梁之际的文论家刘勰侧重于天 问艺术特色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但刘氏仍以是否合乎儒家“经义” 作为评价屈原作品的标准,在校正前人过失的同时,自己又重蹈前人之误。如刘 氏谓天问“康回倾地,夷弈比弹日,木夫九首,土伯三日,谲怪之谈也”、“瑰 诡而惠巧”。,皆因刘勰不知天问里面丰富的神话和历史痕迹而谓其谲怪瑰诡。 总体观之,此时期的天问研究处于低谷,成就平平,专著寥寥无几,其中以 郭璞的研究最为突出。经过长期的战乱,我国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社会 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化、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楚 辞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此时期,人们多将楚辞作为历史材料和文学审美对 象,所以此时期的天问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不着重阐发作品的“微言大 义”而出现天问的模拟之作。本章以郭璞和柳宗元为代表来看魏晋至隋唐时 期的天问研究。 文心雕龙辨骚 刘勰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郭璞天问研究成就 晋郭璞的楚辞注( 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而新旧唐书皆著录十 卷) 是继王逸楚辞章句后一部重要的楚辞研究著作。郭璞是一位文学家 和语言学家,曾注释尔雅、方言等,博览群书。广搜异闻,注过山海经、 穆天子传、子虚赋、上林赋等。另外他精阴阳历算,通五行天文、 卜筮之术,因此其楚辞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其楚辞注已失传,我们 只能从王重民、闻一多、胡小石等人的辑佚中来管窥楚辞注的大体原貌。如 胡小石从郭璞所撰的尔雅、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以及 子 虚赋、上林赋诸赋的注中钩稽与楚辞名物训诂及其它相关的材料,试 图复原楚辞注的概貌。他用辛勤钩稽的材料参证天问郭注语义3 5 旬。由 于他们的钩稽我们才得以窥见楚辞注的大体概貌,进而能了解其天问研 究的特色。郭氏对 天问研究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方言释义。 如天问“康回凭怒”一句,方言“凭,怒也,楚日凭”,郭璞注: “凭,恚盛貌。楚词日:康回凭怒。”o 第二,引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的神话材料印证解释楚辞。 如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一句,王逸日:“言天之西北,有幽 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王说看似简洁,但读者不知其说从何而来。 按山海经大荒北经:“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 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郭璞注:“离骚日:日安不到, 烛龙何照。诗含神雾日: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精,以 往照天门中云。”海外北经“锺山之神名日烛阴”,郭璞注:“烛龙也。 是烛九阴,因名云。”o 郭氏的引证让读者知道“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洪兴祖 对此旬的补注也是据郭璞的引证加以发挥而成的。虽然楚辞注己佚,但从诸 书所引或互见于郭氏其他书注中的部分看,其在名物训诂方面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方言校笺 周祖谟中华书局 参见胡小石论文集胡小石 1 9 9 3 年1 5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5 l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王逸旧注也有所更定。如郭璞江赋以为“任石”义同。怀沙”,山海经中 山经注以为“湘夫人”乃是“天帝之二女”,都与王逸注不同。 第二节柳宗元的天道观和“元气自动说” 历代天问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与屈原有相 通或相似之处,他们大都对屈原本人或其作品怀有独特的感情。柳宗元也不例外, 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贬逐永州,与屈原流放之地毗邻。相似的遭遇使柳宗元和 屈原产生了心灵感应,柳宗元认为屈原呵星辰、驱诡怪、斥不平而作天问。 里面蕴藏着屈原对楚国、楚君的热忱和眷恋。为抒发自己与屈子的千古同感,柳 宗元在屈原自沉泪罗一千多年后作天对,对天问中所提问题一一作答。 与王逸天问章句、洪兴祖天问补注、朱熹天问集注相比,天对 在文字训释名物考辨方面没有特别之处,但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怀疑精 神。他的理论创造不仅为儒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本节试以天对来浅谈柳宗元的天道观和“元气自动论”。 首先,反对天命,强调人道。 柳宗元在天对中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对天道怀疑和批判精神。如天问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意思足天命反复无常,究竟保 佑什么? 究竟惩罚什么呢? 像齐桓公这样功勋卓著的贤君竞死无葬身之地? 究竟 为什么呢? 屈原对佑善罚恶的天命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此句最能表现屈原的反 天命思想。一千多年以后,柳宗元与屈原进行了对话,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怀疑 批判精神,他在天对中认为齐桓公九合诸侯最后却落到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 地的原因并不是天命无常,而是齐桓公自身的原因。很显然柳宗元否认了“天人 感应”的存在,认为只有人自己才能决定自身的命运,突出了人的价值、地位和 作用。 天命思想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我国先秦时期生产发展水平很低, 天命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天是“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一, 人们的生老病死皆由天来决定,个人无选择的余地。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一 之说,给“天”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也阻碍了儒学的发展。到了宋代,理学家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看成至上,“天”也由“主宰之天”、“命运之天”演变为“义理之天”。在 这一演变过程中,柳宗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继承了苟子、工充等人朴素 的唯物主义观点,又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思想。他认为天地阴阳都属于自然,没 有什么情感意志,天道无法干预人道。生老病死、朝代更迭等皆人之所为,与“天” 没有任何干系,驳斥了“天人感应”,揭开了笼罩在。天”上的神秘面纱,在唯物 主义的层面上对天人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突出了“人道”,拓宽了儒学的发展道 路,促进了“理学”的形成。人的地位在。天”面前的提高是理学家重人思想的 前奏,他们以人为中心,来说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赋予人应有的地位、价值、 作用。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认为人在天地间最有灵性,张载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 由此可见,在从对“天”的顶礼膜拜到怀疑到批判的过程中,柳宗元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o 另外,发展唯物主义的元气说,倡导“元气自动论” 在远古先人的观念里,世界在开天辟地以前是浑沌一体的,屈原对此表示了 怀疑,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阴暗,谁能极之? ”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元气自然论,论述了宇宙的统一性,提出了“元 气自动论”。他认为宇宙的生成,天地寒暑的变化都是元气交化的结果,对屈原的 发问作了回答:。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 忽黑哳眇,往来屯 吞,庞味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元气的缓慢流动造成炎热,元气快速运动 则造成天气寒冷,“吁炎吹冷,交错而功”。阴阳之气不调,则会出现瘴疠之气,“怪 弥冥更,伯强乃阳”,阴阳二气和顺,便慧气流行,“顺和调度,慧气出行”。o 可 见,他认为世间万物与元气分合,其原因在于元气自身。天地间万物的产生、发 展、变化的原因在于元气内部阴阳二气的矛盾斗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 的“元气自动论”是唯物主义元气论在隋唐时期的新发展。如果说屈原在天问 中仅仅对原始的天地形成之说表示怀疑的话,那么柳宗元在天对中在继承这 种怀疑精神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即。元气自动论”。并且柳 氏的“元气自动论”对张载的“气本体”的哲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o 参见柳宗元与理学的关系 孙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加0 2 年1 1 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 9 7 9 年3 6 4 至3 6 8 页 参见柳宗元与理学的关系) 孙利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2 年1 1 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宋元明时期的天问研究 政治影响学术,学术反映政治,所以历代的天问研究都与当时的社会 思潮、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宋代亦不例外。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 和割据的状态,使国家重新统一起来,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但宋代内忧外患交织社 会矛盾非常尖锐,与汉、唐相比宋代国势始终没有强盛过。宋初统治者极力加强 对中央集权,对儒学的发展不够重视。但后来儒学在宋王朝统治者的倡导下,适应 了当时的政治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儒学自身也被学者加以改造,理 学思潮推动了学风的变革,宋人的研究方法也比汉唐丰富。汉唐儒者重章句注疏 之学,尚师法家法,疏不破注,宋人由“舍传求经”进而“疑经改经”。传统的汉 儒之学被视若土埂,新兴的宋学勃然兴起,这种学术思潮的嬗变必然对天问 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天问研究呈现了浓郁的理学色彩,宋代对天问的 注释、考证与解说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各位研究者在校勘、训诂、义理阐发等 方面成就空前,超越了王逸等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成为后 人研究的必读之作,后人的天问研究多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可以 把宋代称为天问研究的集大成时代。 因存在时间短暂等原因,元代的天问研究成为天问研究史上最薄弱 的一环。四库全书总目没有收存元代楚辞研究的著作,对元代的楚辞 研究不着一字。 进入明代,因为严重的文化专制等原因,虽然此时期的天问研究成果超 过了元代,但并没有出现有影响的作品。明代天问研究者极力推崇朱熹的楚 辞集注,自从有了朱熹集注,人们不再注意王逸的楚辞章句,由此可知朱熹 集注在明代的地位。在这种情势下,明代的天问研究大多承袭了朱熹的观点 而没有多少创新。汪瑗是有明一代较为突出的楚辞研究者,其天问研究因天 问注补的归属不明而我们无法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国。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 参见( 楚辞集解) 刻本的几个问题 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4 年1 0 月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辞类云;“瑗乃以臆测之见,务为新说,以排诋诸家。亦可为疑所不当疑, 信所不当信矣。”全然无视汪瑗研究的功绩,有所偏激,但从楚辞集解的天问卷 我们可以看出汪瑗在名物考辨等方面仍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而是独辟蹊径, 提出很多刨见。如天问“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句,王逸以为洛水神女为宓妃, 汪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考证认为宓妃为伏羲氏之妃也,而非其女。 总体来看,元明两代与宋代、清代相比,他们的天问研究处于天问 学史上的低谷期,在某种程度上是宋代天问研究的继续和回响,所以本章拟 以宋代的 天问研究来看宋元明三代的天问研究。 第一节洪兴祖天问研究的成就及缺失 洪兴祖,政绩卓然,官场坎坷,经历与屈原颇为相似,故其极力赞扬屈子的 爱国忠君思想。对洪氏的学术成就,宋史儒林传三仅载“著老庄本旨、周 易通义、系辞要旨 古文孝经序赞,离骚楚辞考异行于世”,对楚辞补 注不置一字,可见其生前为世人所不甚知,所以与其同时代的晁公武在郡斋 读书志著录楚辞补注时日:“未详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尽者,补之。” 洪兴祖楚辞补注是继王逸楚辞章句后一部重要的楚辞注本。其天 问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校异本,考辨精细。 古代典籍或因战火兵乱之祸,或因水火虫鼠之灾,或因传写刊刻之误,难免 出现脱简错简现象,给古籍整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王逸去古未远,注楚辞亦 颇感困难,有多处词句无注。从汉到宋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出现错讹的现象非 常严重。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书籍进行整理,于是洪兴祖广收异本并精心地进行了 校勘。郡斋读书志曰:“以欧阳修、苏之瞻、晁文元、宋景文家本参校之,遂 为定本,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直斋书录解题云:“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 东坡手校楚辞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 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书成,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 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荣本于关之东、叶少协, 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以勤矣! ”上面所提各家皆为著名的学 i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所以洪氏集中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最主要的版本进行了反复认真校订,因此其 价值高不可估。洪氏的精心校勘保存了大量的异文,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 料。如天问“佥日何忧? ”洪兴祖补日:“日,一作答。”“妹嬉何肆,汤何 殛焉? ”洪兴祖补日:“说文云:殛。诛也。引 书殛鲧于羽山。或作, 音义同。”再如“穆王巧梅”,洪兴祖补日:“方言云;梅,贪也,亡改切, 其字从手。集韵云:梅,母罪切。”又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 王逸日;“昔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庭而言日: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布繁 糈而告之,龙亡而嫠在,椟而藏之。”洪兴祖补臼;“藏,一作彝。彝,即藏 也。”后人可以根据这些异文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重释文义,匡正谬误。 为补王逸楚辞章旬之未备,改王注之误,对王注模糊之处重新阐释,洪 氏于是著补注。王逸注天问时引用的资料因流传等原因时与洪兴祖所见版 本不同,洪氏即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当时所见的典籍对之逐一改正。如天问“登 立为帝,孰道尚之”,王逸日:“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等以为帝,谁 开导而尊尚之也? ”洪兴祖补日:“登立为帝,谓疋夫而有天下者,舜、禹足也。 史记:夏、商之君皆称帝。天对云:惟德登帝,帅以首之。逸以为伏 羲,未知何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言女娲事, 因为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和伏羲经常同时出现,因此王逸以为“登立为帝,孰 道尚之”是言伏羲事,很显然这是王逸的主观臆断。汤炳正考证此句是言舜登帝 位。又如“胡终弊于有扈”,王逸日:“浇灭夏后相,相之遗腹子日少康,后为有 仍牧正,典主牛羊,遂攻杀浇,灭有扈,後禹旧迹,祀夏配天也。”洪兴祖补日: “书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淮南日有扈氏为义而亡,注云:有 扈,夏启之庶兄,以尧、舜与贤,启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左传:。少康 灭浇于过。非有扈也。逸说非也。地理志云:扶风鄂县是扈国。此言禹得 天下以揖让,而启用兵以灭有扈氏,有扈氏遂为牧竖也。 天对云:牧正衿矜, 浇扈爰踣。承逸之误也。”此句王逸认为是言少康灭浇复夏之事,洪兴祖引用书 序、淮南子、左传等典籍证明此句是言启灭有扈而君临天下之事,资料翔 参见楚辞今注 汤炳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1 0 3 页( 此句周秉告认为是言女娲登立为帝可各一 说t 参见楚辞解析 周秉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9 0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较王逸说可信,可为一说。再如天问篇末句“吾告堵敖以不长”,王逸 日:“堵敖,楚贤人也。屈原放时语堵敖日:楚国将衰,不後能久长也。一本以 f 有楚字。”洪兴祖补日;“左传:楚子灭息,以息姬归,生堵敖及成王焉。 楚子,文王也。庄公十九年,杜敖生。二十三年,成王立。杜敖,即堵敖也。天 对注云:楚人谓未成君而死者日堵敖。堵敖,楚文王兄也。今哀怀王将如堵 敖不长而死,以此告之。逸注以堵敖为楚贤人,大谬。然宗元以堵敖为文王兄, 亦误。” 第三,著录佚说,辑佚文献。 洪氏 天问研究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著录引用了许多现在已经亡佚的材料。 四库全书总目:“汉人注书,大抵简质,又往往举其训诂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