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又接续了中 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推动了当代散文 的发展和繁荣。本文从意境、“文气”和时空意识这三个最具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的概念出发,并结合其各自的审美内涵,以求更深刻地阐释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 征。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不仅体现了艺术创造的内在规 律,而且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深层审美心理,而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常将意境作为 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十分注重人格道德修养,其卓越的才性和独特的气质 时常浸润于作品之中,以至于其作品中的“文气”十分充足,散发着强烈的美学 气息。从时空意识的角度去感悟贾平凹的散文,可以体验到贾平凹情感的律动。 贾平凹散文中的时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意境“文气”时空意识 a b s tr a c t c o n t e n t :j i ap i n g w a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 s ,w h i c hf u l l ye x e r th i sa r t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u c c e e dt o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h a v eb e e np r o m o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 u p t o d a t ep r o s eb yak i n do f u n i q u ea r ts t y l ea n d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t h i s w r i t i n gi sd e s i g n e dt oa n a l y z e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j i ap i n g w a sp r o s e p r o f o u n d l yf r o mt h r e e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a ti s ,y i j i n g ,w e n q ia n dt h e s p a c e 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 h i c hc o m e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e a c hh a v e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o ft h e mt h e m s e i v e s a so n eo ft h en u c l e u s c o n c e p t i o n s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y i j i n gn o to n l yr e f e r st o t h ei n t e r n a ll a wo fa r tc r e a t i o n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a e s t h e t i cd e p t h p s y c h o l o g y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w h i l ej i ap i n g w ai sc r e a t i n gt h ep r o s e ,h e u s u a l l yl o o k su p o ny i j i n ga sak i n do fc o n s c i o u sp u r s u eo fa e s t h e t i c s j i ap i n g w ap u t sm u c he m p h a s i su p o nt h ep e r s o n a la n dm o r a lc u l t u r e h i s w e n i ss oa b u n d a n c et h a ti te m i t sas t r o n gt i n g eo fa e s t h e t i c sw h e nh i s o u t s t a n d i n gt a l e n ta n du n i q u ep e r s o n a l i t ys o a ki n t oh i sw o r k s w em a yf e e l t h ec h a n g e so fj i ap i n g w a se m o t i o nw h i l ea p p r e c i a t i n gh i sp r o s ei na s e n s eo fs p a c e t i m e i nf a c t ,t h es p a c e 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h i sp r o s e jst h a to f 】i f e k e yw o r d s :j i ep i n g w a ;p r o s e ;y i j i n g ;w e n q i ; t h es p a c e - tim e o o n s oio u s n e s s 硕士学位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秘研锵签字日期:川年士胗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倍稍导师签名:夕f 扎气j 签字日期蛳铐月产日签字日期:必萨声;t 日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绪论 中国散文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先秦诸子,唐宋八家,到晚明小品,无不 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体创造各擅胜场。从“五四”文学革命突破古文规范以来, 散文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开始走上了文学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发 展、充实和完善。“白话文”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极大地解除了散文的 精神枷锁,使得白话美文的新观念得以确立,以现代美学思想改造散文的艺术, 把散文从“文以载道”的传统立场转变到以个人性为核心的现代立场上,使散文 创作富于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并涌现了一大批象鲁迅、周作人、沈从文、 朱自清、冰心、林语堂、梁实秋等那样的散文大家,以至于“散文小品的成功,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到五六十年代,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 地位。置身于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中,“散文三大家”( 指杨朔、秦牧、刘白羽) 的 作品表面上虽然也繁荣了散文创作,最终却无一例外地落入了窠臼,严重窒息了 散文的创作活力。进入新时期文学以后,虽然陈旧而僵化的散文观念仍然侵蚀着 一批散文主体的意识形态,但另一批散文作家随着思考的深入,对散文文体观念 作了建设性的探索,真正复苏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中国散文史上种种美文传 统经过一大批作家的承袭,逐渐恢复了生机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当代散文史研究 专家佘树森、陈旭光在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中指出:“在新时期文 学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年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无论从观念上或形式上看, 都正处在一个比较艰难而微妙的审美的调整阶段。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不 曾饱受五六十年代散文美学氛围的熏陶,其中有些人恐怕就是由酷爱并模拟杨朔 等人的散文而开始写作的。因此,五六十年代散文的审美观念和风范,对于他们 来说就构成一种比较深刻的传统力量和审美定势,而变革,就意味着对这一传统 或定势的超越和打破。这就历史地规定了他们不能像一些青年作家那样,一出手 便显示出变革的锐气和灵气。”。而贾平凹就是这些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成了 。鲁迅伞棠第4 卷,人民文学h 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7 6 页 。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丈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6 0 页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散文园地的骄傲”。回“由此,也就显示出贾平凹的非同一般之处了,即,其散文 不仅在艺术上相对于以往的散文来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在风格上充分地展 示了自己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作为在八十年代文坛上卓有建树 的作家,贾平凹的文学成就主要就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 9 5 2 年生于陕西省丹风县棣花村。1 9 岁进入西北大 学中文系学习,求学期间在群众艺术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一双袜子。1 9 7 5 年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西安,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 美文杂志主编。著述颇丰,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 土门、高老庄、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小说集山地笔记、贾 平凹小说新作集、野火集、腊月正月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 心迹、平凹游记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商州三录、人迹等。散文 集爱的踪迹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 集) 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 三届鲁迅文学奖。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生于汉 江之侧,长于商洛大野,饱啜传统文化之雨露,博采现代文明之精荚;在创作实 践中,他一面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一面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世界文学的 动态,为我所用他的创作河流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却是中国的。 他立志要写出中国的气派,中国的味。”。 事实表明,贾平凹的作品极具征服力。在散文创作上,贾平凹的审美追求实 为“个人的发现”。,这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其散文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散 文的艺术格局,而与- - z 十年代散文的审美风范相吻合。正如孙犁所言:“此调 不弹久矣,过去很多名家,是这样弹奏过的。”。我们知道,我国现代散文家们所 建构的以中西融合为主体的审美风范,始终是以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为根基,正 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所以才能迅速地将现代散文创作推向繁荣。 贾平凹无疑接续了这一传统,而他的特异之处也在于此。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和 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既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也喜欢于儒、道、释深奥的殿堂 。范培松选编:贾f 凹散文选集序肓,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页。 。沈义贞:中用当代散土岂术演变史,浙江大学f :版 1 2 0 0 2 年版,第1 7 1 页。 。雷达主编:贤r i t l i 文集前击中图文联n 1 版公d ,1 9 9 5 年版,第1 页。 。郁选人语。见中圉新义学人系散文一集,f :海史艺版 ,1 9 8 1 年影印本,第5 页。 。孙犁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2 虫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踯躅,于中国传统戏曲与书画艺术世界里徘徊,有时更沉浸于秦砖汉瓦等千年物 事里,希求“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 “卧虎”说) 。 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熏染着贾平凹的个性气质,而这种个性气质折射在 其散文创作中,影响着其散文境界的建构。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 范畴,不仅与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和中华民族的深层审美心理相关联,而且是文 艺家们所追求的一种高深的艺术境界。贾平凹的散文追求这种艺术境界。“冯氏 之文与沈从文之文有同有异,同者皆坦荡,平泊,冷的幽默。异者冯多拘紧,沈 则放野,有一股勃勃豪气严格地说,沈文是发展了冯文,扩大了视野,气盛。” ( 读书杂记摘抄四) 后来贾平凹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干脆说:“我不满了废 名而喜欢上了沈从文,虽然沈从文是学习废名的,但我觉得废名作品气是内敛的, 沈从文作品的气是向外喷发。”( 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两千多年来,“气” 这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被广泛采用,它已经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民 族特色的美学概念,成了一种关于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美学风格的理论言说方 式。“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气对于散文理论而言更具本体论意义。”。阅读贾平 凹的散文,我们能感到其中有相当多的优秀篇章,一一无不以音节的铿锵、气势的澎 湃、人格的高尚散发着强烈的美学气息。而从时空意识的角度去感悟贾平凹的散 文,可以体验到贾平凹情感的律动。贾平凹散文中的时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中国 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生命意识。 本文从意境、“文气”和时空意识这三个最具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概念出发, 并结合其各自的审美内涵,以求更深刻地把握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征。下面,试 逐一申论。 。白少玉:试论“文气一说对古典散文的审美把握。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9 9 1 年第1 2 期,第 3 1 页。 3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第一章贾平凹散文意境 “贾平凹的散文非常的优美,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美文。我们读他的散文可 以体悟其间的生命感悟,真情实感,也可以欣赏他文白相融的语言,清新悠远的 情致,意蕴深厚的意境等。”。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不仅涉及 到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深层的审美心理,而且是文学艺术家 所追求的一种极其高深的艺术境界。贾平凹的散文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显示出其 审美意识的独特性与自觉性。 第一节意境由来与贾平凹的意境观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意境的 衍变孕育于先秦至魏晋,成熟于唐宋,而明清两代则是意境理论的深化期。 魏晋时期,虽然艺术创造尚未达到成熟和繁荣,但艺术审美的意识已开始自 觉,在此情形下,先秦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开始演变为美学观念,并且出现了许 多重要的新的美学概念。意象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视为 意境审美理想产生的过程,意象范畴也许就是意境逻辑链条最为重要的一环。因 为意象是美学史上第一个对艺术美内在结构进行真正自觉、高度概括的范畴,是 对艺术创造基本矛盾的揭示,是意境范畴对艺术创造民族特征揭示的必不可少的 逻辑中介。”。先秦各派学说,提及“意”和“象”时都是分开讨论,而“意象” 作为一个复合词,最先由王充提出:“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 韩鲁华:精神的映象贸ri l l 义学创作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朴,2 0 0 3 年版,第1 9 3 页。 磐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0 版,第8 贞 4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示义取名也。”可是它们首先都是哲学概念。真正把“意象”作为美学概念提出 来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 象”并非客观世界的物象,而是指艺术创造中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还没有被传 达、被物化的观念形态的形象,在此意义上已属于审美意义上的概念了。从此, 作为审美概念的意象为后人所习用,为意境的生成垫石铺路。 “意境”作为概念出现较晚,更早出现的是“境”,最初是疆域的意思,而 “意”由“意象”而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意境”词,最早出于相传为唐代 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 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格这段话包含了两层 意义:首先,“境”在这里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其次,它对诗歌艺术境界的内 涵、风格作了分类,分别以形、情、理将诗境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王昌龄只 是把“意境”作为一个概念来提出,而对意境内涵作出基本界定的是刘禹锡的“境 生于象外”。“诗者其文章之蕴邪? 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 而寡和。”。比刘禹锡稍早的皎然在诗式与诗议中,论述了“取缘”、“取 义”与“取境”的问题,并提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 ,即艺术中有多种“境 象”的问题。刘禹锡无疑继承了皎然的正确思路,他认为:意境所标举的艺术审 美理想是意象无法传达的,意境只能产生于对意象的超越。对意境作全面总结的 是晚唐的司空图,他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是从具象与抽象两个方面对 意境的内涵作出了界定。“象外之象”已不是有限的、确定的艺术形象,而是一 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味外之旨”也不是“象”可尽之“意”,而是引人回味的旨 趣,蕴含着无限的精神空间,这符合皎然对境象的虚实之辨,也是“境生于象外” 的确切含义。唐宋两代还准确地探究了意境论的内在矛盾,即情与景的关系。如 4 国。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凰编二,北京大学出版衬,2 0 0 1 年版,第7 5 页,第1 0 5 页,第1 0 6 页。 。刘勰著,周振甫汴:史心雕龙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9 5 页。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丈兰学丛编一,北京大学出版杼,2 0 0 1 年版第2 6 1 页。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深入考察人的感 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是考察了创作过程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互 动的辩证关系。 明清两代至二十世纪初是意境论的深化期。这一时期着重研究了意境的内在 矛盾:情与景的关系。如谢榛云:“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王 夫之云:“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 兴,而景非其景。”。王国维云:“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日景日情。”国又云:“能写 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9 情与景的不同表现,可以 形成意境的不同审美感受。其中王国维的境界论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在王国维 那里,“境界”实质上与“意境”概念致,并将其推广至自然与社会间的审美 对象;他的“意境“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美学意义的。意境,这个概念中灌装的 主要是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内涵。” 以上简略回顾了意境审美内涵从无至有的产生、发展过程,揭示了一些重要 概念与意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与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学术界对意境的阐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为典型的界说有情景交融 说、典型形象说和超以象外说三种。 , 据现有的资料表明,贾平凹在其文论中谈到“意境”这一概念至少达三十几 处,并且在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写作中对意境的审美内涵作了详明的阐述。 虽然是就儿童文学中的散文而言,但正如贾平凹所言“把握住童心以后,我觉得 儿童文学中的散文和别的散文一样,起码在艺术表现上是一样。”可见,浅谈儿 童文学中散文的写作一文对于廓清贾平凹散文意境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 义。那么,贾平凹对意境究竟持何种观点呢? ( 散文) 要创造出一种意境。 意境属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0 6 贞,第3 0 7 页,第3 1 4 贝o 。张少康主编:中围历代文论精选,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稻页。 木良忐编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小版科,2 0 0 4 年版,第3 3 4 页第3 5 8 页。 6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与境的交融,习惯性有三种:( 1 ) 情随境生,( 2 ) 移情入境,( 3 ) 体贴物情,物我为一。 意境的表现应是: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必须交融一体,而这种一体用优 美的语言表达。 一一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写作 情景交融说即意境。它是宋代以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文艺论著对意境的最 为流行的阐释。此论旨在通过情与景的关系对意境作出合理的解释,一方面讨论 了意境构成的不同“原质”,另一方面也理清了情与景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关系,对文艺的特征和作家形象思维的特质作了较好的阐明。从上述摘引中,我 们不难看出贾平凹即持此论,但事实又似乎并不仅仅如此,因为贾平凹在其他文 论中,其实也注意到了“虚实”的辨证关系,如“要明白,讲虚写,不是说没有 生活之实的虚浮,而正是在生活之实上的虚,在写的过程中,以要写出的具体之 实,表现未写出的含义之虚”、“画山不直画,必有云。云,虚也,表现的正是山 之高一、“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白本无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 色最丰。一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静中求动”、 “艺人讲:。你虽没演满,演绝,可观众替你补充满了,绝了”、“散文一定要虚 写,看画面如一段素白,连最淡水墨也不加多少渲染”( 以上均见浅谈儿童文 学中散文的写作) 等,虽然也谈到了别的艺术门类,但“世上的艺术是相通的”。 贾平凹对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的认知,显然受到“超以象外”说的影响,“超以 象外说研究的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问题,即特定的艺术形象及它触发的 广阔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问题”。o 从以上论述可知,贾平凹的意境观是以情景交 融说为主,但又合理地汲取了“超以象外”说的精华,基本上完整地触及到了意 境的本质特征。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 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圆以下从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两方面作具体的论 述。 4 蒲震庀:中困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版村1 9 9 9 年版,第i t 页。 。蕈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商等教育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9 4 页。 7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第二节情景交融诸相 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是艺术意境得以生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意境的生成就是 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艺术。一般而言,“景”指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或画 面;“情”指作家对这些生活现象或画面的深切感受 。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其实也 涉及到了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它对意境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 此古人多有论述。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清代的王夫之对情景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广,他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还说:“关情 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 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们都强调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对意境生成的重要 性。创作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把与自己的情感有某种联系的客观 世界作为自己审美观照的对象,日p c , j 作主体( 情) 与客观世界( 景) 形成审美关 系时,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得以生成。 “一部中国散文史,严格讲是一部个性存亡史,一部情之失复史。”( 新时 期散文创作) “这类( 散文) 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 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 对 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贾平凹散文中的情,既是其独特生活经历的客观反映, 也是其思想感情的真实坦露。贾平凹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去观照客观世界,因 此他笔下的客观世界才显得如此本真与自然。贾平凹的散文,或情随境生,或移 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为一,较成功地处理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生成了优 美而深邃的意境,从而显示出了其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蒲麓几: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牡1 9 9 9 年版,第7 页。 龇胡经之土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二,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0 7 贞,第3 0 9 负,第3 0 9 页。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一、情随境生 即触景生情。其审美特征是作者深藏于内心的某种思想情感,突遇外境的触 发,便会借助于景物加以表达。这里的“景”是显性的,好像与“情”无关,若 细细品味,其实不难发现隐性的“情”正通过“景”的作用而强烈地抒发了出来,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 月鉴堪称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通过借“月”抒“愁”,以使自己在纷 繁的世事面前重归于宁静。如文中第四段中就写到:“巷道是窄窄的,有几声狗 咬,顺石块一块一块走去,又弯弯曲曲挪过田间小埂,草坝子就在眼前了。草很 高,全是野苇眉子,冬天的寒冷,使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却并没有倒伏,坚硬 得有灌木般的性质了。月亮正要出来,就在草坝那边”这里写的是主人公与 妻子“闹开了”之后往草坝子走去的情景。“窄窄的巷道”,“几声狗咬”,夜极 寂静廖落;“顺石块一块一块走去,又弯弯曲曲挪过田问小埂”,踽踽独行的主人 公形象立时展现了出来;高高的“野苇眉子”尽管于枯了,但干枯得似乎与人一 样有着“铮铮铁骨”! 第五段又写道:“( 月亮) 似乎要努力从草丛中跃起,却是 那么的艰难,草丛在牵制着,已经拉成一个锥圆形状;终在我眨眼功夫,一下子 v 跳出一尺高来。草坝子上,现在是一层淡淡的使人伤感的桔红,而且那淡还在继 续,最后淡得没了色彩,月亮全然一个透明的净片,莽草也像柔水一样的平和温 柔了。”好一幅水洗的画面! 主人公竭力想从烦闷的俗务中挣脱出来,“却是那么 的艰难”,空明的月亮象母亲抚慰婴儿的柔手,立时把主人公沟壑里的忧愁熨得 妥妥贴贴。主人公与寻自己的妻子在草坝子相遇,经过简短几句交谈后,仍得不 到妻子的理解,文中接着写道:“妻委屈得说不下去,捂了脸,从草丛里斜斜地 走了。她走了,把我留给夜里,把我的影子留给了我。风已经住了,潜伏在蒿草 根下去了,消失在坝子外的沙滩上去了。月亮还在照着,照得霜潮起来,在草叶 上,茎杆上,先是一点一点的闪亮,再就凝结成一层,冷冷的,泛着灰白的光。” 这里的风,月亮,甚至一草一茎,无不浸透着作者落寞的情意。经过“检点”、 反思,主人公似乎略有所悟:“月亮还在草坝上照着,霜越潮越重了,那草的茎 上,叶上,沉重得垂下去了,光亮却异样的晶莹,幽幽的”月光最终消释了 , ,。 蒙在主人公心上的烦闷。在月鉴中,通过月亮的初升及月挂中天所引起的景 物的变化,作者把主人公“生愁”“释愁”“消愁”这一感情的变动一 9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波三折地表达了出来,这里的景物描写和感情的抒发融汇在一起,结成了个艺 术整体,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夜在云观台里作者写道:“我独坐在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 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丽,有深,有浅, 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作者把主人公的悠闲和新月、竹影、竿和叶 这些景物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寄寓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向往,另一方面也表现 了作者一个极其空灵的世界。又如张良庙记里:“连绵的山峦一直排列到此, 突然错落开来,向东一折,再往北甩去,窝出一个四院式的山坳。坳边山石如蹲 如卧,堆砌隆起,万般姿态像人工精心设计了似的。山石皆乳白色,凿之便为字 壁;上有异竹碧青青的透着紫色,一律出地一尺,便拐毒个弯儿,又端端向上。 山石下,多有细水,在竹石之中隐伏,悄然无声。往后就是崖壁,仰视不可见顶, 全被古松遮掩,半腰又卧了白云,使人不知崖的嘘峻,不知涧的深浅。楼,亭, 台,榭,依山而筑,却尽藏在绿里,只浮出一檐半角;人进去,便不见身影,坐 下静听,唯有鸟鸣数声。”这段文字先写连绵的山峦、四院式的山坳,次写山石、 异竹的奇特景观,最后叙述了崖壁、楼台亭榭,用移步换形、层层深入的笔法, 使得客观景物具有一种层深活跃的生机,写尽了仙坳平远、奇特、幽峭的各种境 界,俨然一幅别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 “山石如蹲如卧,堆砌隆起”,异竹“拐一 个弯儿,又端端向上”,象征着张良性格的刚强不屈与品性的高洁,退隐之后徜 徉于山水之间,心境悠远。其人与其境的融洽皆出自于作者淡淡的笔墨之间,随 境而生的情是从容、恬淡的。贾平凹的散文以情随境生的方式生成意境,其“境” 与一般自然或社会的“境”不同,它是作者精心选择组织过的“境”,其中已含 有一定的感情刻度。由于贾平凹善于运用情随境生的艺术手法,因此他的散文才 显得情深意长,韵味无穷。 二、移情入境 这里主要指作者在创作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注到外界的景物,使所描写的 特定景物渗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外物的生命情态与入的内心情感自b 交互感应, 刘勰墨,周振甫沣二文心雕龙沣释人民文学出版享十,1 9 8 t 年版,第4 9 3 页。 l o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这就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名的“感物动情”说。其实,西方美学中也有一种“移 情”说。其代表人物里普斯认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 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即移情这 种审美现象就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客体看作是有生命或有感情的,从 而达到物我交融。与情随境生不同的是,移情入境中的“境”( 景) 浸染着作者 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感情的披露较为直截坦率,而情随境生的“情”是深藏 于景中,其感情色彩较为隐蔽,不注意体察是很容易忽视作者的深刻寓意。如杜 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的虽是客观之景,但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 的主观感情色彩,确实做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语) 的 境界。 移情入境在贾平凹散文中可谓俯拾即是。散文风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篇散文通过“我”追寻风的来源,得出风和竹都是在“完满天地和宇宙自然的 意志”,从而启悟到自己“生命的觉悟和完满”。“嫩叶抖擞着,浅绿得可人,一 些深绿的衰老的叶子无可奈何地掉下去了。整个竹丛弥漫着一种爱,一种欲,摇 曳出一首抒情的诗歌。”嫩叶的成长固然可喜,而老叶的凋落也不足悲,因为它 们都在顺应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都在吟哦着一首“抒情的诗歌”。这里的嫩叶、 老叶以及竹丛无疑都染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当暴风雨降临到这个古老 的城市时,“房子里的烛光熄灭了,墙外巷口的路灯半昏半赔地照过来,竹丛忽 地拉长着一个柱形,又忽地压下来,像一个扁饼儿;最上的叶子或许就弯下来, 最下的叶子又闪到了上边,枝与枝相摩,发出嘎嘎响声;叶与叶冲撞着,使正面 的反着了复面,复面的又拧了正面,该落的落了,不该落的也落了:老枝有的折 了,新枝有的也折了。”作者把自己生命的意志移注于景物之上,通过比拟而曲 折地表达了出来。这里的竹丛显然是人格化为了“自我”。在风竹的第四段 作者写道:“太闷了,蚯蚓拼命地在土里松动,三个四个竹鞭顶起卧石,冒出尖 尖的角来。”看似情寓景中,细细品味却可体会到作者的主观感受的外射,它仍 然是作者对“移情入境”艺术手法的巧妙的运用。这句话所描绘的景物中,有蚯 蚓、土、竹鞭、卧石、尖角,同时还有作者自己,但是作者为何还要用一个动词 “顶”呢? 我们不妨从贾平凹早年的身世中去找寻合理的解答。贾平凹自称自己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义艺理论名著选编( 中卷) ,北京大学h ;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7 0 页。 l l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是个“极丑的人”,加上“社会的反复无常的运动,家庭的反应连锁的遭遇,构 成了我是是非非,灾灾难难的童年、少年生活,培养了一颗羞涩的,委屈的甚至 孤独的灵魂。”一个“顶”字,赋予客体对象以强烈的感情色彩,看似写景,实 则抒情,主体的郁闷与不甘于郁闷之后的奋争都在这里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反映。 在夜游龙潭记中作者这么写道:“我瓷眼儿呆着,便见小岛的尖端儿上,孤 孤地长着一株野枣刺,已经无枣无叶,黝黑的,铁条似的枝条,千百次地在风 中倒伏,晌着锵啷啷的铜的声音,但又千百万次地直起身来终未断去。”在一 棵小桃树又写道:“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干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 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 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 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 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 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无论是野枣刺也好,小桃树也 好,欲绽的花苞也好,作者在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创作过程中,都“意在笔先”, 往往都带着既定的情感活动,然后将这种情感活动外射到客体对象( 如野枣刺等) 上,从而造成一种情与景交融互契、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意境之美。 三、体贴物情,物我为一 即通常所谓的“情景相生”。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在这里达到了物我交融、 主客难辨的高度统一,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已 经完全化入到客体当中,从而形成一个主客相互依存的艺术意境。正如陈铭所言: “情景相生的写法,更多应用于刻画人与自然交往中所感所赋的作品。” 并以王 维的竹里馆为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入不知,明月来相照。” 说明情即景,景即情,情景相生,意境浑然。贾平凹也很擅长这种艺术手法。如 夜游龙潭记云:“恰身而坐,但觉四面空洞,月光水影,不可辨。桨起舟 动,奇无声响,一时万籁静寂,月在水中走呢,还是舟在湖上移,我自己却早已 。朱盘志编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 。陈铭:意与境,浙江大学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杜,2 0 0 4 年版,第3 3 4 贞。 2 0 0 1 年版,第1 0 7 页。 1 2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不知身到了何处,欲成仙超尘而去了。”如空谷箫人中云:“月亮已经淡淡地 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 了”又如干雨松云:“说话间,山雨骤至,寺庙里雨漏如注,全避于松 下,滴水不湿。遂一时劣性儿兴起,用小刀刻字在树身日:干雨松。松树懒懒作 抖似有感动之情。”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贾平凹往往失却了自己,人“自然化了”, 而自然又“人格化了”。而读山中的“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 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竞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 山中的一块石头? ”这句话不就是庄子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 与? ”的现代翻版么? 的确,物我为一在这里简直到了无法区分的程度。贾平凹 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去体贴物情,往往在大自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从而创造出 了动人的意境。丑石自不必多说,这是论家着笔较多的篇散文,“丑石”也 被认作是贾平凹的自况,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确实令人感 动、令人鼓舞。贾平凹不论是写“一棵小桃树”也好,“石板”也好,甚至泉、 石、竹、花、溪、月、山、鸟、碌碡、弯榆、贝、黄陵柏等等也好,表面上是在 写物,其实无不在物中寻找到“自我”的存在,他崇尚的是那种“性格的象征, 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清涧的石板) ! 心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由此意境 也别开生面。 以上我们论述了贾平凹散文“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贾平凹有时 情随境生,有时移情入境,有时体贴物情,物我为一,其散文中人的感情与自然 景色契合无间,景因情而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因景而抒发得细腻感人,情 景交融,因此意境不仅富于韵味,而且还能让读者咀嚼不尽。情与景的辩证关系 是极其复杂的,情景交融的方式亦多种多样;我们阐释贾平凹散文意境中的情与 景的辩证关系时,只从“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体贴物情,物我为一”三 种方式去论述,这样区分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贾平凹散文情与景的辩 证关系是很复杂的,有时一种艺术手法比较显明,有时两种手法兼而用之,但值 得注意的是,贾平凹不论运用何种手法,均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可以说,艺术 地分析其散文情与景的辩证关系,确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其散文意境的审美价 值。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第三节虚实相生之美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以“道”为基础的老子哲学。老子第四十章中云:“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有无互立”以及后来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思想都是古代艺术家们在意境创造中处理虚实关 系时的理论根源。道家的这种思想资源,经“以无为本”的魏晋玄学所继承,其 “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思想是以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为旨归。后来 经刘禹锡、张载、王夫之等人的归纳总结,虚实相生之美方渐渐进入审美领域。 那么,“虚实”又作何解释呢? “实”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而“虚”则 是指由“实”诱发和丌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 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 悟。虚实楣生之美具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以实带虚,即意境一般以实为基 础,常常从具体物象着笔,但写实又不仅仅是为了实,而是寄寓着“虚”之实; 其二是化虚为实,即物化过程,也就是对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进行物化,从而赋 予抽象的观念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感受的审美对象。贾平凹的抒情散文之所 以意境优美,除了深刻把握住了情景交融这条艺术法则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它很好地体现着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山石是坚实的,山中的云是空虚的, 坚实和空虚的结合,使山更加雄壮,山石是庄重的,山中的水是灵活的,庄重和 灵活的结合,使山更加丰富。明月照在山巅,山巅去愚顽而生灵气,明月照在山 沟,山沟空白而包涵了内容。”( 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 虚实相生之美竟被阐 明得如此透辟,显示出作者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以下我们将从其 散文中来探讨虚实相生之美的具体体现。 商州又录七写了一个既丌店又卖山货的寡妇。作者中对虚与实的运用 上比较巧妙,借鉴了类似于绘画的空白的技法,而这空白又包具着无穷的韵味。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商等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9 6 页 1 4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请看此篇的首尾两段:“石头也很分散,却生满了刺玫,全拉着长条几覆衍石上, 又互相交织在一起。花儿却嫩得噙出水儿,一律白色,惹得蝴蝶款款地飞满 山的刺玫都开了,自得宣净,一直繁衍到了店的周围,因为刺在花里,谁也不敢 糟踏花,因为花围了店屋,店里人总是不断。忽一日,深山跑来一只美丽的麝, 从那边十八道弯里跑上,从这边十八道弯里跑下,又在山梁上跑。山里的一切猎 手都不去打。他们一起坐在店里往山头上看,说那麝来回跑得那么快,是为它自 身的香气兴奋呢。”文中写了刺玫的水嫩、宣净和麝的美丽、活泼,没有提及寡 妇一个字,但实际上写尽了寡妇的生香活态,是对文中的品性高洁的寡妇的进一 步具体形象化,在用实笔的同时也用虚笔,不写之写的特征十分显明,因此显得 含蓄蕴藉,充满着一种味外之味。又如商州又录十云:“( 八个女子) 就爆 一阵笑声,上了木排,从水面上划走了。木排在河里,一河的星星都在身下,她 们数起来,都争着说哪颗星星是她的,但星星老数不清。说:这电影真好! 奋 力划桨。木排上行到五里外的湾里,八个女子跳下去,各自问一句几时还演 电影昵? 各自走进八个岸边的山洼。已经听见狗在门口汪着了,一时间,脚腿 却沉重起来,没了一丝儿力气”这里写电影散场后,八个女子趁夜划排回家 的情形。看一次电影,就给了女子们和后生们一次相聚的机会。她们内心尽管各 自有意,但脸面上却装作浑然不知。一旦分开来,文中虽然对她们的失落之感一 笔未提,但实际上也写出了她们那种“欲说还休”的十分微妙复杂的感情,真可 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使读者在有限之中唤起了无限的思想和情趣。 而散文荒野地,写的是一对男女在“荒野地”里偷偷相会。先是焦急地 等待,“月夜下没有风,亦不到湖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成熟的穗实,萧萧而 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 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一男女相会,“境界幽幽。心身在启示着坐下来,恰 好有两块石头,等待这石头是多少个年月,石头也差不多等待得发凉了。天地之 间,塞涌的是这荒草,人也是荒草的一棵,再有一棵”,相会后,“生之苦难与悲 愤,造就着无尽的残缺与遗憾,超越了便是幽默的角色,再也寄希望于梦境和来 世,就这么在荒野地中坐下,坐下如两块石头。或许坐上百年上千年,或许很短 的一刻,但已够了。”这一对倾心相恋的男女,无名无姓,若隐若现,亦实亦虚。 他们为什么要在月夜的荒野地里相会? 受到了男方或者女方的家长的阻挠吗?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子贾平凹散文艺术论 男女偷偷相会是实写,而一种强大的外在势力的干扰却是虚写,正因为文中的实 景写得扎实充分,故其虚实才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文末的句话“而 毕竟有这么一块荒野地”更是点睛之笔! 只要真心相爱,就能冲决切“恶”势 力,找到自己精神归宿的家园。这篇散文佳作,可谓写得虚虚实实,凄凄迷迷, 令人叹惋,同时又令人振奋。 商州初录桃冲一文又是另外一种意境。桃冲写的是两河相汇处有 个小村予名叫“桃冲”,一个老汉为了方便村人就在河边摆渡,手头活泛了引起 了村人的嫉恨,“社教一开始”就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穷得干腿打得炕沿 子响了”,只好远走河南谋生。近二十年过去,老汉的儿子带着双亲的骨骸返乡, 受到了村人的热情欢迎,于是又摆起渡来,老汉的儿子一家与渐渐富起来的“仓 廪实而知礼节”的村入从此过上了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些都是实 写,但贾平凹的这个散文文本似乎并未仅仅停留于此,他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描山 画水上,并在其中寄寓着深刻的意蕴。“这石门河原来是一流莹亮的玻璃,河底 的一颗石予都藏不住,偏偏在一处叫尖角的地方,就与混浊不堪的洛河相遇了。 清浊交汇,流量骤然增大,又偏偏右有石崖,左有石崖,相搏相激的水声就惊涛 裂岸,爆发出极大的仇恨。村人的人生理想是“要富都富,要穷都穷”,一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