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庄善恶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庄善恶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庄善恶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庄善恶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老庄善恶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座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团 论文作者签名:多二垫叁日 导师签名: 期:丝筮妊! ! ! 期: 型f 兰:笙:!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道家“重a 然”并且批判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一方面是百家争鸣的派别 之争事实表现之一,同时也是道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之必然。老子庄子都不是 直接谈论人性之善恶的,并且在理解“善”、“恶”这两个概念上,老庄是在与常 人不同的维度上来理解的,不能混淆。尤其需要认识到,老庄反对的是道德、善 恶的概念,但是并不反对道德本身,这样才不会误会了老庄的本来面目。由其各 自相通、但却不同的道论出发,可以看到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老庄都在一定程 度上承认善恶的相对存在,其共同性在于看到了善恶矛盾的客观存在,问题在于 如何解决矛盾。老子要求超脱于善恶之上,来实现其无为而治的帝王术;庄子则 要求齐菩恶,游于世间,最终达成精神世界的逍遥。 关键词:道 老子庄子善恶 作者: 指导教师: 吴玉成 周可真教授 垒墅! ! ! ! ! ! 坠! ! ! ! ! ! ! ! ! ! 1 2 1 11 :! 竺至! 垒里! 圣! ! 兰旦曼墨! ! ! ! ! 竺! 璺! ! q ! 鱼竺! ! 垒! ! 垦! ! !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l a o z ia n d z h u a n g z i s t h o u g h t o fg o o da n de v i l t h et a o i s tb e l i e v et h e n a t u r a l 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a n df i g h ta g a i n s tt h ee t h i c a d v o c a t e db yt h ec o n f u c i a n o n eo ft h er e a s o ni st h e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d u r i n gt h e c o n t e n d ,b u ta l s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n t e r n a ll o g i co ft h et a o i s tt h e o r yo f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l a o z ia n dc h u a n g z id on o td i s c u s st h eg o o da n de v i ld i r e c t l y a n dt h e yt h i n k t h ec o n c e p to fg o o da n de v i li naa b s t r a c tl e v e l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t h i s s h o u l db ec l e a r e s p e c i a l l y ,w en e e dt or e c o g n i z el a o z ia n dc h u a n g z ij u s tc o m b a tt h e c o n c e p tb u tn o tt h ef a c to fg o o da n de v i l s ot h a t 7 ew i l l n o t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i r i d e a b e g a u nw i t ht h ed i f f e r e n ti d e ao ft a o l a o z ia n dc h u a n g z ia r en o tt h es a m e t h e y a l la d m i tt h eg o o da n de v i le x i s ti ns o m ew a y , a n da l lr e a l i z et h eu r g e n c yo fs o l u t i o nt o t h i sp r o b l e m l a o z iw a n tt ok e e pa l o o fo ng o o da ne v i lt oa c h i e v eh i st a r g e t :g o v e r nt h e c o u n t r y p r o p e r l y c h u a n g z id e m a n dt r e a tt h eg o o aa n de v i l i na ne q u a ll e v e l ,t o u ri nt h e g a po fs o c i e t y , f i n a l l ya c h i e v et h ef r e e d o mo nh i so w ns p i r i t u a lw o r d k e yw o r d s :t a o ;l a o z i ;c h u a n g z i ;g o o da n de v i l w r i t t e n b y :y u c h e n gw u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k e z h e nz h o u 一、绪论 口三罩 i :1冰 ( 一) 道德经、庄子及其比较的研究现状a ( 二)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一 , 二、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道论 。、 ( 一) “道家”初探 ( 二) 老子中的道论及其发用 ( 三) 庄子中的道论及其发用 ( 四) 老庄道论及其发用之比较 三、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构建, ( 一) 善恶之初探、t 一 ( 二) 老子善恶思想一 ( 三) 庄子善恶思想,。 ( 四) 老庄善恶思想比较 四、结语 t ,、v 五、参考文献、 六、致谢辞一 t , 一,一,6 t 一t - 、,一,1 一1 3 一2 0 一2 4 一2 4 一,2 6 c 2 9 一j j 3 6 3 8 4 0 1 1 5 ( u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绪论 一、绪论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卜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古以来便是国人思想世界中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子与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所留之道德经及 庄子二书,也一直是国学文存的经典。 老庄之思想对于当时事实世界,人的性格的洞见是极其深刻的。柳诒微在中 国文化史中言道:“故常扶摘天地造化之根源,而不为后世制度文物所同,此老 子之学所以推倒一切也。然东方人种积习耕稼,偏于仁柔,往往以柔弱制强,而 操最后之胜算。老子习见其事实,故反复申明此理,而后世之人,因亦不能出其 范阿,实则老子之思想,山吾囤人种性及事实所发生,非其学能造成后来之种性 及事实也。”。这说明,道家思想矸i 是空洞之言,更不是无的放矢,其对于人生许 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善与恶的问题,这也是本文 所要讨论的问题。 ( 一) 道德经、庄子及其比较的研究现状 道德经,是老子的唯一著作( 现在的通行本是王弼本,同时办有郭店楚简 本等) 。犬体的思想应该说是关于“道”的本体论及其辩证法的叙说。关于该砖作 者是何几的讨论也颇为激烈,老聃,太史儋,老莱子,并家所说不一,但是总的 说来_ j 以算作是道家思想的】f 篇之若。, 1 j 时需要口意的是,道德经也是一本论 述帝王术之书,这是历史上早已有之的观点,本文在论述时亦采取了这一种观点。 n 于* 分内、外、杂篇通常认为,内篇是座予所著,外、杂篇则掺杂了 许多别家思想或者是庄子后学所著。住庄子内七篇中从逍遥游到应帝王, 其篇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部是从概括全篇的旨意中提炼而出,题目本身提炼 的很深刻,基本上是要通盘把握伞文爿可以做到如此程度。尤其是刘笑敢在庄 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以训诂学的诸多案例严谨的沦证了内、外篇的分别,至此 几乎再无异泌。显然,庄子内篇的系统性更强,各家对庄子内七篇作过不同的解 释,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指出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以整本庄子 为基础的对庄予的研究应打破内、外、杂的区别,不必拘泥于考证。个人也认 卸1 0 徽中阿土化 2 1 m i 北京砷“奎升j :k f i 2 0 lu | l :2 7 8 绪论 老庄蔷鬈思想研究 为,不应该只是人为的划分为自然观、人q 三观等各个部分束讨论庄子的思想,无 论是涉及哪一部分思想,必然是要放在庄子整体思想中来把握的。文中儿涉及内 篇中文章以庄子为作者,外、杂篇之文章则称庄子后学之作。 两汉以来,老庄并称,二人同时被视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从先秦到明清注庄 者甚多,近代以来研究老子、庄子以及进行老庄比较研究的学者很多,兹列举一 些代表性的、与本文相关之学者的观点。 唐君毅学者在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说,“先秦诸子t 扎道家之老于书 中虽有关连于人性之思想,而未尝环绕于性之一名而论之。盖老子之论道,重在 视道为客观普遍者,亦如墨子之占天志兼爱等,皆重其为一客观普遍之原则。老 子与墨子,皆客观意识强而主观意识弱之人。人之情性则属于人生之主体,故二 人皆初不直接论性。先秦道家中庄子之主观意识强于老子,而对人生之感情,亦 远较老子为深厚。庄子内篇中之论道,实皆人生之道。其论此人生之道,皆恒直 就人当如何达逍遥无待之境,雀我物化之境,以有其养生达生之道,全其安命致 命之德,以及成为真人、至人、大宗师,足以应帝王之道术为说。”。可见,在唐 君毅眼中,道家哲学也是关注于人的“情性”老子虽然不直接谈论性,但还是有 人性论思想的,只是因为老子言书的出发点不同而不显见。而庄子则是更进一步 的谈论人生、人性,因为庄子更加关注于现实的人,大大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 要求实现的人的解脱、自山。 徐复观学者认为老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地说,是体虚无之道,以为人君之 道。山人君向德的回归,以促成人民向德的回归。“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处于统治者的位置,虽以无为为准则,但事实上不可能毫无所事事圣人在 不得己的情形下要有所作为,“辅物之自然”,圣人虽茁同于百姓,不自认超出 于百姓之上。但实际上,圣人比百姓多一自觉的过程,而会超出于百姓之上。“老 子书虽然没有性字,更没有性蔷的观念:但他所l 兑的德,既等于后来所滢的 性;而德是道之一体:则他实际卜也认为人性是善的。”2 徐复观对老子伞书 的把握还是比较全面的,也代表了t 流的看法。尤其足关于老1 政治思想方面的 论述,刘“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用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这也是徐 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所宣扬的主流思想。 徐复观认为,庄子大体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是在使用名词t ,庄子与老子 府# 鞍中田哲学原论矩性篇i m l 北京:中m 含科学- i ! m 讥2 0 0 5 】0 :2 2 棣复耻十田 性论史州ll 海# 刺m * 学- i j 崛2 0 0 58 :2 1 6 2 老庄酱恶思想研究 绪论 有着明显的不同。庄子内篇中虽无一个“性”字但“德”实际上便是“性”的 意思。庄子外篇中“性”字不断被提到并与“德”字对举,这一方面是说明庄 子或其后学受到了性字流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观念上的进一步的分疏。“若勉 强 兑性与德的分别,则在人与物的身上内在化的道,稍微靠近抽象地道的方面来 说时,便是德;贴近具体地形的方面来说时,便是性”。总的说来,徐复观认为 庄子是一个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人。庄子身处的时代使得他对人生的 关注超过前辈,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他超儿的思耕能力和理论表述能力之下得 到一定程度的化解,虽然这种化解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避世的、鸵鸟式的化解, 但是其在历史上承担丁诸多失意人士的心灵港湾的角色。 冯友兰学者认为,老予所 兑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但“道” 的作用又不是有意志的,而足自然如此。与天地,1 物 1 】比,“道”是形而上的,可 称为“无”;而“道”可以化生天地打物。老子称事物变化的通则即普遍规律为“常”, “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通则之一就是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由此,老 子主张,要想实现某种目的就必须从反方而下手,想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注 意不使发展达到极点,要求“守静”,克制献望“反朴”。而圣人治理天下,“皆 欲孩之”。使天下人都回复到婴儿一样的单纯。2 而庄子的“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用存,天地万物皆依 之牛啦不已。道即表现于万物之中,故万物之自身自长,白毁自灭,可以说是道 所为也r , 以说是万物臼为。儿物皆山道而各得其德,儿物各顺其自然之性。因此 只要顺着道的自然本性而为,幸福就不需要向外强求,而是自然而然就可到达。 由此,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部只会给人以痛苦。吲为物性各不相同,不必强 求同。所以庄子主张绝对的自山,f q 友兰队为,i - 张绝对的自由的人,必然主 张绝对的平等。因为假蜘i 认为人与人、物与物之川是不是平等的,认为彼此之间 有优劣、善不善之分,那么善者便会要求不善者向善者靠拢,这便是无法认同万 物之绝对的自由的存在,是刈绝对自山的背离。” i 珠鼓应学者认为,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腌,足由宇宙论伸展道人q 一论, 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老子哲学的形成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 弱兰景篮 逃l i 黼嚣i 删黔粼;:7 参处胡世静王编f 采让声m h 01 ,自凡畦峨2 0 0 44 :3 0 绪论 老庄普恶思想研究 的。但老子哲学又突破了人生和政治的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d 人生而扩展到 整个宇宙。老子哲学的基础是“道”,“道”事实上只是一个概念l :的存在,其种 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预先设定的,或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或指一种规律,或 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和典范。在社会人生方而,老子的“道”具有柔弱不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有等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的最大动机是为 了缓和人类的社会冲突。 陈鼓应学者对庄子的研究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关于庄子哲学精 十的文化属性与历史定位问题。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哲学精神并不完全是避世、更 不是出世的,而是积极人世的、基本入世的,或者说“介于避世与入世之间的”, 可称为“游世”。庄子哲学的“道论”,不承认外界的权威与偶像;其“无为”是 指人的本性与道一样,都是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排斥认为奴役。这个“道”, 虽有玄虚的品质,却并非是那种飞升到彼岸的终极实在,它始终灌注生气十自然 宇宙与社会人生之际。其二,关于庄子的“境界哲学”问题。陈鼓应认为庄子 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为心灵的境界。其次, 老子特别强调“道”的“反”的规律以及“道”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下 等特性,庄子则全然放弃了这些概念,而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越。老庄之间的差别, 大约可以概括为:第一,老子论“道”、“德”同一,重点在“道”:庄子论“道” 叫支”合契,更注重于圆熟的、游刃有余的“技”,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也 就是随,庄子的道论向现实世界的关注比老子更彻底,老子论道是站在现实世界 向上看,采取的是仰视的态度,而庄子是从“道“向下看,采取的是俯视的态度, 最终落实到现实世界。第二,在“道”与“无”、“有”等范畴的蕴涵关系问题上, 可以说。老子的“道”虽然是自然之“无”,但却多少具有某种哲学“上帝”的茁 思品格。而庄子以“齐万物”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无”所具有的终极 属性,使人在“道”、“德”、“天人”、“主客”的自然关系中争取道了自然人性与 人格的进一步解放。第三,老子论“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论“道”,从主体 于| 华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的关系联系的更为密切。老于论 述的“道”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挂空的概念,庄子论述的“道”,更加关注于“体道” 以后的心灵状态。其三,关于庄子哲学的悲剧精神问题。陈鼓应认为尼采与庄子 哲学中共有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使得二者具有很多的共通性。4 参见 q 遭日,土编 i 家论老m 1l 街州4 一、陀皈f t2 0 0 66 :3 7 5 参见嘏馗静主编i 凉论序m 】iw 十l 河l 咒版f t2 0 0 44 :3 8 5 4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一、绪论 ( 二) 本文刨新之处与不足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丌篇即写到:“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 上着想,要寻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 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 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 的善怨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柬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柬有 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柬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 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小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厉害昵;这 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相,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胡适先生所言的这些问题,足极其深刻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是有着 极强的启示作用的。老庄是哲学家,他们对于善恶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研究老庄 对于善恶所持观点,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并且,哲学上的 善恶也不应当仅仅是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善恶,应当具有更广阔的含义。 由r 老庄文本中甚少言及人性之善恶问题都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散布于 文巾,以至于学界对于老庄善恶思想的研究没有能充分展开,相关的专门论述比 较少,但是这不能说老庄就没有关于善恶的思想。 同于见识,能力欠缺,文z 对于词源考据方而有所不足,只能引述前人学者 成果以为佐证,以期后束有所进步。 q 适中隅哲学j 、自q 【h 1 】湖南岳裢书2 0 1 08 = 、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二、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 一) “道家”初探 道家之所以称为道家,与“道”字有很大关系,“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道”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蕴含意义深刻的一个范畴,可以蜕,贯穿了中国思 想史发展过程的始终,各个思想家因为其理论之不同,对于道的理解与演绎也各 不相同。据学者考证,“道”的原始意义有两种:其一是道路,其二是引导。方 克立先生主编的中冒哲学大辞典。中说:“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坦途,后引 申为道理、准则,在哲学上则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远离。作为对 整个客观实在的说明,道既指自然天行,也指社会人生,故有天道、人道之分, 至于对道的理解,由于哲学家们对各自世界的认彭 不同,差异是很大的。” 据学者吾淳的说法,他在总结了郭沫若、张岱年、张立文、陈来等人的观点, 考证了先秦古籍的基础上,认为由道引申出的意义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方 法义;第二,社会法则义:第三,道德义:第四,自然法则义:第血,更为普遍 意义上的规律或法则义:第六,由原始而发展的言| 兑之义。作为道路义的道首先 当指同用之道。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其他意义,诸如趋向或走势,延伸到社会盛 会中,则丌始指与国家生活相关的政治策略与理想。此外,道也可以被赋予价值 判断,蕴台着台理性或正当性的意思。作为动词的“道”,则是引导的意思。值 得注意的是作为引导义的道在使用中通常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相关,具有一定 的政治伦理的台义。由此,又进一步引申出教导之义。总的醴柬,“道”在成为哲 学概念之前,其原始意义是其他一切意义发生的起点,币是在“道”成为“道” 之前的这些哲学准备,使得“道”整个范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核心范畴之一。 “道家”一词酋见于史| 己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日:我多阴谋,是道家 之所禁。而作为一个学术门派,则应是司马谈的史记太史公| 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转移,动台无形,瞻足月物。其为术也,凶阴| :| = i 之大顺,4 懦墨 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 嚣:耋;i ;关:i 篱怒嚣镏嚣星i 蓦麓翟:;冀淼 开淳前老了时期“道”语倒的垃艟盟哲学准需川:海岬托儿学学搬哲学扎台科学版2 0 0 65 t3 1 = 6 - l3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这里说的是汉初时候流行一时的黄老之学,并不是原始道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论述原始道家时占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 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扎学,兼弃仁义,日独任清虚,可以为 治。”这里面所说的史官之流,应该就是老聃与关尹而后问所指“放者”,当是 庄子。道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按照孙以楷先 生的观点,分为:道家形成的第一阶段黄老道家;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 道家哲学体系构建的完成与黄老学的形成;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黄老学的分化: 与士林儒学的结合走向玄学,与纬学及方仙道结合走向道教;道家发展 的第四阶段玄学:道家发展的第五阶段重玄学与会月道哲学。“从重玄学 道余月道,都是道教哲学。与魏晋道教理论相比,再玄学、会月道,宗教色彩淡 了,而哲学味道沐了,应当| 兑,它们是对老庄哲学的回归与发展”应该说,孙先 生的总结还是很准确的,由此看来,老庄哲学应浚是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所在,其 道论更应谚是关键。 ( 二) 老子中的道论及其发用 葛荣晋先生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写道:“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 的发展,已提出了无形和删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源的学说, 不仅难以| 兑明有限的东西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源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 天| 1 j j 绝对权威。老子提出道这概念,并把它从柯限升华为无限,这就从理 论上解决了春秋时期在哲学上所面临的难题,把巾囡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 个新的历史阶段。道的提扎是思维发展道一定程度的裘现,也是人的觉醒。 那么,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最高范畴的道,是什么样于昵? 老子认为道是宇 宙的奉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r 口 以为天r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z 旧道,强为之名【l 大。道,是一个浑然一体 的东硒任天地形成之| j i 就存在,听不见看不清独立长存并且永不止息,循环 i - 复的运动并且生生不息,是天地月物的根源所在。道无形无象,老子f 四章 t 兑:“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 :糌 ;嚣:i i 嚣罐糕器:i 嚣黼:。,。, i # , 桂字烈性释皇r 一i 矗v l m l 北8 中# * | - 日2 0 ( i 8 12f i 昕一i4 尝r $ 胤立皆一j ;此版本 1 赫名 = 、老庄善惑思想的理论基石 老庄普g 思想研究 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 状,无物之琢,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夷”、“希”、“微”, 这三个字都是形容道的不可捕捉,不可把握。河上公注日:“无色i 二l 夷,无声日希, 无形日微。”这说明道是超越我们感官存在的存在,道无始无终,不见其首尾,“道 是个超验的存在体,老子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描述它。他讲经验世界的许多概 念用上,然后一否定它们的适当性,并讲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都加以突破,由 此反显出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但是道不是一个空虚的存在,老子二十一章 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争隐兮,其中有物。窈兮冥 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吴澄既:“形之可见者,成物;气之可见 者,成象。”释德清说:“恍惚,谓似有若无,不可指之意。”4 道的形象恍惚,但 是却足真实存在的,其中“有物”、“有象”、“有精”。也就是说,道是有无的统一。 由此看柬,无形而实有因此是可以化生万物的。老子四 二章说:“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这段著名的生成 论的理解,大多数学者认为,一”是指道的本然状态,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统一体; “二”即是由道生出来的阴阳= 气;“三”则指的是阴阳二气的冲和。依现代的辩 证法来看,刚好是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经典模式,道也经由此过程化生 万物。道从本体论上衍生出来,形而上的道作用于人生、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便是 所谓的“德”。 万物生成以后,“夫物芸芸,符复旧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 知常日明。一张岱年晚:“中国这人都认为变化是一根本的事实,然不止如此,更 都认为变化时有条理的。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有其1 i 易之则。变化的不易之则, 即所谓常。常即变中不变之义,而变自身也是一常。常的观念,初发自老子。”道 化生天地万物,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道”在整个过程中,“绵绵若存,用 之不勤,“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 辞,功成而不有。”大道r 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止息,有所成 就而1 i 臼以为有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物莫不尊道而贵 。陈鼓j t 老了注详& 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 8 45 1 1 5 转引自- 敛盹老了_ _ = 详投讦价【m 】北京冲4 * 目1 9 8 4 5 :1 4 6 1 老r i 六审 + 转自陈敛m 老t h l 讦价【h ”北采冲# * 确1 9 8 45 :1 2 5 老t 走 老了州章 8 老庄昔恶思想研究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 毒之:养之覆之。为而不山,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一直发挥着 作为世界化生的根源所证的作用,但是,道却不因此而据万物为己有,不擅做主 宰,任山万物依据自己的本性而生长,自我发育,这是一种极高的德。陈鼓应蜕: “本章说明道的创造性不含丝毫占有性,并述及道与各物的自发性这种自发 性不仅是道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通过对万物生长的 描述,虽然道作为万物运动的规律存在于万物生长过程的始终,但道却不是有意 为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屡含义即在于此。“故道火,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 然”,河上公注日:“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吴滞说:“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 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冯友兰晚:“这并不是说,于道之上, 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 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电 的程序。自然足一个 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陈鼓应先生翻译为:人取法地,地取法 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 基本精神。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做,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办将不欲。不欲以自静,天下将自f 。”。“无 为”,是道的本性,是不安为,是顺其自然。“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 为的,这_ _ f 是由于道无为不妄为而产生的效果。范应元l 兑:“虚静恬淡,无为 也。天、地、人、物之所以运行生肖者,无不为也。”逍在本性上是自然无为的, 但也- 倍恰因为此,使其能化生切。张岱年说:“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 一切,故又无不为。”可谓语中的。陈鼓应认为,这一章讲的理想政治在于无 为而白化,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体现。“老于一再强调统治者的态度应出于无 为,顺任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成,同时要养成真扑的民 m 这样的社会_ 能趟于安定。一 力物遵循道而运动那么道自己又是如何运动| 】j i j ? 这可以用老予凹卜章 崖r 五i 一章 酥鼓麻尘丁往详技评价i m 】北京:中o * 目1 9 8 4 ,5 :2 5 8 t i i 转0 自降敷m 皂了h l 盟1 十价 北京。中1 # “目1 9 8 45 。1 “ ,拦下二l 七章 m 倍年中罔哲学 自m 、1 i 北京- 川d f i 台h m 版i ) 8 二8 1 8 阵盐一点t 详h 价h 北g , * k j l 9 8 45 :2 0 5 老庄替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中“反者道之动”柬概括。“反者道之动”通常有两种解法,其一是相反、对立面 之意其二,返。高亨说:“反,旋也,循环之义。”陈鼓应认为,“反”,可以作 为反讲,又可以作返回讲。这两种意义蕴含了两个观念: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是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 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也因它的对立面而显现。老子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反 复举例例如: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王夫之说:“造有者,求其有也。孰知夫求其有者,所以保其无也? 经营以有而但为其无,岂乐无哉? 无者,用之藏也。”。有与无是一对统体, 统一于道。虽然道是以无为j j 二但是决不可轻 见有。陈鼓应说:“老子的目的, 不仅在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说明事物在 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o 有无之关系历来是研究老子哲学的人避不丌 的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对通行本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二章,理解有所 分歧。第二章中的“有”,显然是指经验世界中具体存在的物,“无”,是指具体物 的不存在,包括具体物的发生之前和结束之后的状态,这由前后文的对举可以证 明。关键是第四十章的解读存在分歧。第四十章中的,“有无”所指肯定不是 现实中之“万物”,那么。理解起“道”“有”“无”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然成为 关键所在。 道、有、无三者之问的关系,历来的一种主流观点是“道统有、无”之说, 即是说,以陈鼓应的观点为例,他认为老子第四卜章中的“有”,和第一章“有名 万物之母”的“有”相同,但和第二章中“有无相生”及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 的“有”不同。二章与十章中的“有”指的是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四十章 的“有是指形而上之“道”的实存性。“有生于无”这一句,郭店简本作“天下 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通行本中“有生于无”的命题疑似后出。“这罩的有1 无 即意指道,乃是道产生天地万物州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这咀是l 兑明 :舞i ;i 黯粥嚣凛詈嚣:。 辫一v t t ”i 老庄善恶思想研究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冯友兰、张岱年、牟宗三、詹剑锋等人都持此种观点, 王弼应该是最早的“道统有、无”观点的提出者。后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 为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其实,道统有、无论者所谓的有、无之概 念其含义虽与老子不同,但从i 仝释学的立场来看,其观点似也无可厚非。但 这种理解也只是在用有、无柬描述道,而不是从概念上对道做本质性的规定。 因为超验、终极、本真的道是无法作任何规定的,一规定就落入了具体的经 验世界。道从来都足无法肯定的概念,只能是否定式的描述,这从老子 文中已经可以看出。精通西方哲学的张祥龙认为,对于道的解释可以分为垂直和 水平两个方向的解释,水平领域就是强调“有无相生”,垂直方向强调“有生于无”, 道就是无。从战国到现在,垂直方向的解释占了上m ,这主要是因为“黄老学和 法家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赋予君主以个绝对超越和控制臣民的地位,提出道 生法,循名责实,要以道无束统治法有,但实际上又做不到心术 要求的虚无因应,于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肯定无的更高级的实体地位,以保 证形名之学统一于道。郭店老子与流行本老子在四十章的差异,可能就 出自这样的思想需求,之后,才有了魏晋的以无为本,乃至现代人将道看作高 于万理的总道理,或比万物更普遍和抽象的本体的观点。”。在张祥龙学者看来,“有 无相生”的哲理含义在于:“有与无各自毫无意义和存在可占。而只在相互遭遇或 对反时,爿生出了各自的肯义。并几更重耍地_ 拙了利、用这样的道之义。 换舀之,有无相q 二之牛有两个意思,其一是生成有无玄通货。负无而抱有 之h j 或庸义;其二足生成丁有无木身的合体含义,即他t 1 3 _ 1 1 对的差 别义。”这样典型的西方式思维柬理解巾豳哲学,虽不一定准确,但是却也别有 一番滋味。道、有、无之间以平行的状态存在,有无之问的对反活动使得道的作 用被我们活生生的所感受到。本来道足不可捉摸,超越感官的存在,通过有无之 问的微妙作用,冥冥中达到对道的体晤。“古之善为上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1 ;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艮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 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z 徐清。孰能浊以动 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体道者,慎重、戒惕、 陈敛j m 老t i t - i * 技”f f f i m 北京:中+ # 书目19 8 4 5 :2 2 0 l 新水论占于之道”竹1 1 七、小# 之统一】兰。 1 俐2 0 0 5 1 ) ) 。6 76 8 张扑坛宵无之耕自w 崔t m 怕斜1 中田锕# 史2 0 10 ( 3 :6 3 - 7 0 j :1f 地有七之辨_ i r d n 刳i j 】中斟* 学t2 0 l0 1 3 ) 6 3 7 0 e t i 市 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威仪、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不自满,在动静相宜中追寻天道, 向道靠近,也是向本性的回归。 在很大的程度上,道的以上诸多特点,生成了道的更高一层的含义所在 道之境界。老子道论的深层意蕴所在,是关注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境界说。道的境 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就是玄同境界,就是人生与道合一的境界。老子说:“知者 不占,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 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 得而贱。故为天下贵。”1 陈鼓应说:“理想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 同尘,而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 一切的对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丌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 心境去对待一切人物。”2 老子用“朴”和“婴儿”来比喻这样的玄同境界,婴儿 是保持了人的本性所在的存在,整个世界在他面前是无差别的和谐的整体性存在, 整个世界不是完全没有差别,但是却因为与道台一的境界,使得婴儿眼中的世界 是和谐的。“朴散为器”,道所化生的世界中,每一个个体都因其独特的精力而成 其特定的价值观,世俗之人往往因为眼中所见的差别世界而产生诸多矛盾老子 希望人们能超越世俗千差万别的认识与价值判断,从道的高度来对待世俗的价值 差别,还原一个婴儿眼中的和谐世界。蒙培元| 兑:“道的境界是天人台一 的整体境界,其中,真理境界、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是有机的统一。在这一境界 中,自然是其晟高标志,真是其重要特征。婴儿与朴则是最深刻的 比喻式说明- - ”3 也就是说,道的境界实质上便是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境界。 要如何到达这样的玄同境界呢? 一个字,“静”。道的境界是一种心灵修养到 一定程度而达到的状态,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月物并作,吾 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 不知常,妄件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 话。”也就是说,“致虚”“i r 静”的功夫,就是消解心中对世界的差别见,去除心 灵的遮蔽,回归到一切奉来的自然状态。陈鼓应说:“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 内在之主伟性、实践性这一方向做回省工作。 s i r 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彻的,只 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的清 岳t 五 章 ! 甏i i 麓涩錾锻耋茹揣猃。 老庄菩恶思想研究 、老庄善恶思想的理论基石 净透明的境地。”“所以,老子又说“为学r 益,为道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便是这个意 思。“为学”是个体积累外在的社会经验、知识,这是个正过程。“为道”则是 消除个体在学习或者生活过程中所遭受的遮蔽,形成的偏执观点这是一个反过 程。政治e 的事情也是如此,治理国家要以无为为旨,减少各种欲望作祟。 总之,老子的道论中的“道”,是宇宙本体之道是规律性的道,更是生活准 则的道。道运动的主要规律便是“反”。道,不可吾i 兑、办难捉摸,只能在有无之 间的玄冥中去体悟,体晤道的主要功夫便在于一个“静”字。道,落实到现实的 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德”,从而具有极大的价值论的意义。道的至高境界是 玄同,如婴儿一般,是真善美的统一。由此,或可引发出老子关于善恶之思想。 ( 三) 庄子中的道论及其发用 庄子作为老子后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予的道论。庄子关于道的论述,较 为集中的是在庄子大宗师巾,庄子有一段对“道”比较详细的阐述:“夫道,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 古以周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币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蝶,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t 古而h i 为老。”3 陈启天说:“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f 而不为深,谓道弥字内,尤所不在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占 而不为老,谓道贯古今,无时不在”这是从道的本性而i ,从空阳j 时阃的角度言 道的永恒性。参考老子原文,其实可以理解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肯 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为而不,为而不阵,长而、宰,是谓玄德”的另一 种叙c 兜。老予血卜_ 章际鼓、i 先生翻译为,道是真实有信验的,没有作为也 没有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 u 以i :1 授,”r 以心得而小可以h 见,它自为本自为根, 没有天地以| j 订,从古以束就已经存在;它产_ 二了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和地:它 在 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r 却不算深,先天地存在上不算久,长于上古却 不算老。这段翻译基本上是表达原意的,遵从的足训诂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其中 却有来能到达哲学理解的层砷。从哲学屡而束理解,似乎应这样理解更为台适: 陆鼓j m 老了7 佯擅t f i ” m i 北京坤牛* 目1 9 8 45 :12 7 e 老了州八帝 降鼓”e 了今 t 夸详【m 】北京中h 曰】9 ”;f t 听0 l ”m ,味文皆此奉,h 注篇名 4 0 【u 目姓j _ 序丁t 详l m l j 匕f 1 ”f * 蹦) 9 8 34 。1 8 2 陈敛l q 七r t t 讳膛1 i 价【h q | 匕京巾# 5 1 a i9 8 45 :2 5 7 老庄善g 思想的理论基石老庄善恶思想研究 它比太极还要高却不自以为高远,在六极之下却不自以为高深,在天地之先存在 却不自以为长久,比上古年长却不自以为古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理解并 不是说道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精神主体,而是说道依然是一个无欲无求 的本来自在之存在“有情有信”中的情与情都是真实的意思,而不是感情、信用 的意思,这是说道是真实不虚妄的存在。 庄子天遵篇中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 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庄予知北游篇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吉,言而非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道不当名。”庄 子渔父篇中浣:“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 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后学所作之文章基本上是对庄 子内篇的注解,从j 可以看出,与老子的道一样,庄子的道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作为天地的总根源,是真实有信验的存在,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的:可以用心体 悟而不可以目见:自为本根,从天地未有之前便已存在。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超越感官而存在。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产生了万物。其中。“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这罩的“神”与“生”应为同义,但这不是简单的母亲生孩子那样,直接的创造 出来。而是和老子二章的“有无相生”一样,是一种微妙的关系,万物化 尘以道为l j 提、根据。 刘笺敢先生认为,“根据庄子的主要的、明确的论述来看,道大体上有两个基 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意义,即自然 观中的道;后者是道的认议论意义,即认议论r p 的道。这两种意义是一致的,但 不是同一的。”道作为宇宙之本根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作为世界的总根源,产生天 地万物:其二是作为世界的总根据,决定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发展。1 在世界本源的 意义上,刘笑敢先生认为道具有以下特点: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 无差别性,无目的性。“把道当做有感情的精神主宰是不符合庄子思想的基本面貌 的。逆化f i - 万物、决定万物都是自然无为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道的 切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是道家自然无为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正确理 解庄子哲学的不窖忽视的一个基本点。“总之,道既不是感生的物质存在,也 不是有意志的精神实体,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