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八指头陀的禅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八指头陀的禅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八指头陀的禅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八指头陀的禅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八指头陀的禅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n s i e r sl i i e s i s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的禅涛至八指头陀而达于顶峰。他在广泛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为 诗,存诗近2 0 0 0 首,被公认为近代第一流诗僧,其表现静夜中禅趣的诗尤为 突出。确实,他以深厚的禅定功夫写作禅诗,在诗中所揭示的禅趣远非初涉佛 学的诗人的禅诗所能比拟。全文主要分析了他禅诗的类别、内容、艺术特色及 影响其诗风的因素,除引文与后记之外,正文由四个大的部分构成。 引言指出了前人的研究现状及八指头陀在近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爱国诗僧 之称的来由,概述了僧诗和禅诗的发展,并对禅诗的两个层次禅理诗和禅 趣诗做了区分。 第一部分是表现八指头陀的精神生活,揭示他作为僧人与诗人的矛盾与痛 苦。八指头陀身在佛门而心萦家国,这虽然为他赢得了爱国诗僧的美誉,但他 的对亲友的深厚感情却是与佛教教义相悖的,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却无法 自拔,只能在出世与入世苦苦挣扎:同时,诗歌在僧律是不被赞成至少是不被 提倡的,八指头陀作为禅僧,他却不把作诗当成禅课之外的余事,而是全心投 入其中并力图将二者统一起来,故此他也一直处于在诗与禅的矛盾之中。这种 创作心态极大地影响到了他地禅诗创作。 第二部分将八指头陀的禅诗大致分了类别。因为他的诗歌内容较为庞杂, 有些又是相互交错,所以分类难以明确化,但为了论述的方便,还是将其划分 为山居生活、咏物之作、纪游之作、题画之作、赠和之作五类,其中赠和之作 多为是宣扬佛教教义,借诗阐明佛理;咏物、纪游之作偏于追求心空一切的禅 学境界,表现在禅寂之中的体悟;描写山居生活的诗篇则是抒写随缘任运的生 活方式,从中透出禅趣;而题画之作则三种内容兼有。 第三部分对影响八指头陀禅诗诗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山水游历。 这种游历既是磨炼自己的道心,也是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实现佛教的了 悟,同时还能四方请益,探讨佛理诗义。其次是他的坐禅。坐禅讲究清心静虑、 排除杂念,除了能增进佛学修养之外,也是培养诗思、获取灵感的一种重要方 式。八指头陀有着深厚的禅定功夫,他常常在深夜坐禅,因为在万籁寂静之际, 最容易进入艺术上的忘我境界。还有他的苦吟。八指头陀于诗歌上用力极勤, 硕士学位论文 , l 4 s t e r st i 堰s i s 对诗句总是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他学诗起步晚,后来在诗歌上所取得的成就, 与发愤苦吟是分不开的。最后,还有他的转益多师。他早期学诗从唐入,后来 则师法多家,不仅向杜甫、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贾岛、孟郊等古人学习, 还向同时代的名宿求教,王闽运、樊增祥、易顺鼎等皆是他唱和探讨的密友。 由于他勤于学习,勇于尝试,将悉心研读和请益探讨紧密结合,这就使得他的 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析他禅诗的艺术特色。八指头陀工于近体,尤以五言诗 为佳。他的许多禅诗都向读者展示了一片空明的境界,既有意境的空明,更有 禅心的空明。他能够从容地将禅理融入诗境,使禅悟与诗境融而为一,形成清 远华妙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浅淡清冷的色调、幽独寂静的氛围、宏观立体 的视角、精工自然的语言四个方面。 关键词:八指头陀 禅诗禅悟 i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f e r s t i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t h eb u d d h i s t p o e m so fb a z h i t o u t u o r e a c h e dt h e p e a k i nt h em o d e m t i m e s h el e a r n e df r o ms e n i o rw i d e l ya n dl e f ta b o u tt w ot h o u s a n dp o e m s a st h e f i r s t c l a s sb u d d h i s tm o n kc o m p o s e r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 ,h ew a ss k i l l e di n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c h a nm e a n i n g i nq u i e tn i g h t h ec o m p o s e d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i nt h e b a s eo f d e e pm e d i t a t i o n ,s o ,t ot h ec o m m o np o e tc o m p o s i n g 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 s ,i t i sd i f f i c u l tt of o l l o wh i mi nc e r t a i na s p e c t 1 1 1 ep a p e r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s o r t t h e c o n t e n ta n dt h ea r ts k i l lo fh i sb u d d h i s tp o e m b e s i d e st h ep r o l o g u ea n dt h e e p i l o g u e ,t h em a i nb o d y c o n s i s t so f f o u r p a r t s t h ep r o l o g u ep o i n t so u tt h es t a t u so fb a z l l i t o 帆l oi nm o d e mt i m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b u d d h i s tp o e m ,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c l a r i f y i n gt h e b u d d h i s td o c t r i n ef r o m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 c o n t a i n i n gc h a nm e a n i n g 1 1 1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d e p i c t s b a z h i t o u t u o sm e n t a ll i v e l i h o o d ,r e v e a l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h i ss o u la sab u d d h i s ta n dp o e t b a z h i t o u t u oc o n c e m e dt h e n a t i o na n dt h ep e o p l e ,w h i c hw o nh o n o rf o rh i m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a sab u d d h i s t ,h e e x p r e s s e dd e n s ef e e l i n g i nh i sp o e m sa n dh em a d l yc l u n gt ot h ep o e t r y , w h i c h d e v i a t e dt h eb u d d h i s td o c t r i n e ,s oh eh a db e e ni nm e n t a la g o n ya l m o s ta l lh i st i m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s s o r t sb a z h i t b u t u o sb u d d h i s tp o e m s t h ec o n t e n to f h i s b u d d h i s tp o e m si sd i v e r s e ,f o rt h ec o n v e n i e n to fd i s c u s s ,ia s s o r t st h e mt of i v es o r t s d e s c r i b e dt h el i f ed w e l ti nm o u n t a i 巩d e s c r i b e do b j e c t s ,r e c o r dt h es i g h t s e e i n g , i n s c r i b e d p i c t u r e s a n dp r e s e n te a c ho t h e r i nt h e s ep o e m s ,h ep u b l i c i z e dt h e b u d d h i s td o c t r i n e ,e x p r e s s e df l e em i n da n ds o u g h ta f t e rc h a r tm e a n i n g 1 1 l et l l i r d 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 t h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b a z h i t 0 u t u o sb u d d h i s t p o e m s :h i se x t e n s i v et o u r , h i sh a b i to fs i t t i n gi n m e d i t a t i o n ,h i sd i l i g e n c ea n dh i s a s k i n gf o ra d v i c ew i d e l y f o ra l l o ft h e s e ,h i sb u d d h i s tp o e mf o r m e di n d i v i d u a l s t y l e 1 1 i 硕士肇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i e s i s t h el a s t 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h i s a r t s k i l l m a n y o fb a z h i t o u t u o s p o e m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ak i n do f e m p t y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i nh i sb u d d h i s tp o e m s ,c h a nw a s w e l l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t h ep o e t r y m o s to ft h eb u d d h i s tp o e m sw i t hl i g h ta n dc o o l c o l o r ,d e s o l a t e da n ds i l e n ts u r r o u n d i n g s ,g r a n da n ds t e r e o s c o p i cv i e w , w h a t sm o r e , a p p r o p r i a t ea n dn a t u r a l l yw o r d s k e y w o r d s :b a z h i t o u t u ob u d d h i s t p o e m r e a l i z a t i o nt ot r u t h i v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八指头陀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诗僧,同时代与之齐名的还有另一位诗僧苏曼 殊。八指头陀的五言律诗与苏曼殊的七言绝句被并称为近代禅界诗坛上的双 璧,但是长期以来,近代文学的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除了少数几个大 家如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之外,对近代文学家研究甚少。而且禅宗在近代 已日趋衰微,所以八指头陀的禅诗也不为后代研究者所重视,且研究者多侧重 于对他的爱国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他的禅诗特点。 八指头陀被称为爱国诗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诗中所洋溢的强烈的爱 国情感。他生逢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时,虽皈依佛门,但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 的灾难而担忧,又不能不为列强的残暴行径而愤慨。对侵略者,他表达了强烈 的抗议:“强邻何太酷! 涂炭我生灵。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o 面对列强 的鲸吞蚕食,他并未因自己方外人的身份而置身事外:“茫茫沧海正横流,衔 石难填精卫愁。谁谓孤云意无着,国仇未报老僧羞。”( 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题 冷香塔之十七p 4 1 4 ) 这里没有迷惘与绝望,而有着内在的韧性意志力,体 现的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诗僧而冠以“爱国”二字,大约也只有在近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才可 能出现。同时代的苏曼殊、李叔同也可当此称。李叔同曾“为开元寺结七念佛 题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对此他有解释:“佛者,觉也。觉了 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o 苏曼殊更曾加入过好几个革命团体,参加过一系列实际的革命活动,始终未 停止过对现实的关注。可以说,他们虽为方外之人,其爱国之情,远胜于一般 凡夫俗子。 当然,爱国诗篇在诗僧作品中并非主流,诗僧们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们蕴 含佛理的诗篇。诗僧是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产生的时间约起于东晋。据近人 覃召文所考,东晋时期由于尚玄理,促进僧侣与文士的交往,造就诗僧形成的 。赠吴渔舟太守) 之三梅季点辑八指头陀诗文集 第2 6 2 页岳麓书社1 9 8 4 年版 注:后文所引诗文,如只注页码不标出处的,均出自此集 。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李叔同弘一法师第2 7 1 页天津 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 1 温床,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此后诗僧俊彦辈出,世 说新语、诗品中亦多有称述。王梵志是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达三百 余首,此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到了皎然、贯休、齐己三人为代 表的僧俗唱酬集团的出现,诗僧之诗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八指头陀在广泛 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勤奋为诗,苦吟不辍,现存诗近2 0 0 0 首,在中国僧诗中首 屈一指。如王闽运等所言:“中国古来僧人,以诗著称艺苑者,自寒山、拾得 以下,若唐之皎然、齐己、贯休,宋之参寥、石门等,皆为世所称道。近代方 外之工吟咏者,当推中湘之八指头陀为巨擘焉。”( 诗僧八指头陀遗事p 5 2 7 ) 确实,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无论是言志抒情还是写景状物都颇有特 色,此评论绝非虚美之辞。 八指头陀并不曾系统地学过写诗,他在诗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他深厚的佛学功底及他的刻苦努力。他7 岁丧母,1 2 岁丧父,1 6 岁即到 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和尚出家,取法名敬安,字寄禅。后又到衡阳岐山仁瑞寺从 恒志和尚习禅五年,并开始学诗。随后游学于江浙一带,并遍参耆宿,开始了 办禅亦诗的生涯。从3 4 岁到5 2 岁的1 8 年间,他先后担任六寺( 衡阳罗汉寺、 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长沙上林寺) 主持。从 5 2 岁到6 1 岁,他又主持宁波天童寺长达十年之久。因其数十年来一直修行不 辍,故禅学修养是非常深厚的,禅学思想已成为他人生观、世界观的一部分。 他的诗大部分都属于禅诗。所谓禅诗,就是指借诗来寄寓禅理,意在表现 “禅悟”这一主观精神活动的诗歌。它之不同于一般诗歌就在于它表达的是禅 学感悟:“禅诗不论是文人禅诗还是禅宗诗歌,都不是纯粹的诗歌,也不是一 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表达禅学感悟的一种特殊的诗化形式。”回禅诗是由 禅门的偈颂发展而来。禅与诗是交互影响的,诗禅关系并非时人所论为禅对诗 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 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禅的表现往往借助于诗的技巧,所谓“诗为禅 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 。 最初创作禅诗的以僧人居多,但随着禅宗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文人士 。魏崇新开拓禅诗研究的新境界评吴言声教授的“禅学三书”) 东南大学学报) 2 0 0 2 年第3 期 第1 2 7 页 2 大夫加入创作禅诗的队伍当中。他们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将禅诗推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王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禅入诗,要能让人从诗中领悟到禅意。从 艺术上来看,由浅入深大致可以分为禅理诗和禅趣诗二个层次。 禅理诗较为枯燥,它意在宣扬祥理,以禅语阐释理,或直接以禅理入诗, 或咏物写事,时入禅语、禅典、禅事。它多由佛家的偈、颂、赞之类发展而来, 只是以诗的形式表达佛理,艺术性不强,是禅诗的较浅层次。禅趣诗则主要通 过描写景物风光来隐喻禅意。这类作品意境宁静空灵,节奏闲适舒缓,色彩自 然浅淡,意象透明可感,在这里,禅中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画面, 禅理、禅意俱在其中,物我冥契,耐人寻味。禅趣诗的最高境界是在表面上几 乎不见禅语、禅事,而于诗的深层意境中却包蕴着某种禅意。王维的鹿柴、 辛夷坞等就是其中的名篇。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禅理诗多用直陈禅理或 借事物喻禅理的手法:而禅趣诗用的多是象征暗示的手法。八指头陀的禅诗也 可以分为禅理诗和禅趣诗两类,我们所分析的重点是他的禅趣诗。 第一章八指头陀的精神生活 个体的生命意志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国家命运相关,与社会历史 相连。因此,世道伦常常是诗僧不愿割舍,也根本是无法割舍的。忧民与忧世 并不是儒家的专利,佛教大乘精神“愍念众生,以慈悲为首,以度人为念,甘 为十方人作桥,度脱一切,这种宗教伦理情怀与儒家仁义治道,仁爱之心有共 同之处。”。从这个角度看,佛教仍然是入世的,只是不如儒家那么具体,强调 的是对芸芸众生的一种终极关怀。 正是基于这种佛教的入世观念,八指头陀对侵略者的强横霸道,在诗中表 达了强烈的抗议,而对遭到深重灾难的贫苦人民,则是深刻的同情。由于他一 直如穷困百姓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故能与劳苦大众血肉相连,思想感情 亦能时刻与百姓相沟通,人虽出家,心犹在世。如江北水灾一首( p 3 4 7 ) , 对于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人民的苦难,他感同身受,有着切肤之痛:“客从徐州 来,未言泪先垂。江淮今岁灾,迥异往昔时。冻饿死路隅,无人收其尸。伤 。壬月清著中国佛教伦理研究) 第1 5 6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3 硕士孳i j 文 i l | 文i n i 、 心哪忍见,人瘦狗独肥! 哀哉江北民,何辜罹此灾! ” 还不仅此,在他心中一直有着为民而献身的强烈愿望。黄河决口,他痛心 疾首:“吁嗟乎! 时事艰难乃如此,余独何心惜一死! 舍身愿入黄流中,抗涛 速使河成功。”( 郑州河决歌p 1 4 2 ) 他还以悲天悯人的胸怀为民发愿:“人间 及地狱,受苦诸囚徒。我愿以身代,令彼得安乐。发大菩提心,出离三界苦。” ( 发愿偈三章之一p 1 5 7 ) ,佛教“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自我牺牲精 神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诗中庄严宣告:“我不乐成佛,亦不愿升天。 欲为娑竭龙,力能障百川。”以救大众于水火之中:“大众尽温饱,俱登仁寿筵。 澄清浊水源,共诞华池莲。长谢轮回苦,永割生死缠。”为了此种目的,他义 无返顾:“吾独甘沉溺,菩提心愈坚。何时果此誓? 举声涕涟涟。”( 古诗八首 之七p 2 1 5 ) 他的这种牺牲精神,源于佛教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佛教慈悲之 心,但他的实质不是为了佛教本身,而是为了济苍生于水火之中,乃是出于道 德、哲学意义上的利他主义精神,出于儒家那种“杀生以成仁”的人道思想。 八指头陀的这些入世诗篇因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广受赞誉,但是,他也一直 处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 一、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八指头陀“心萦家国”,对国家、民族、亲人、朋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这要与他佛教徒的身份统一就产生了矛盾。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 与佛教教义相符,但把对亲友的特殊感情公然形诸诗篇,就与佛教的“斩断情 根”、“众生平等”相冲突,这也是他精神上的矛盾所在。但纵观他的一生,佛 教始终是其生命、心灵的皈依,也是他用毕生精力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对生 命,对人世的看法总体来看都是从他的佛教观念出发的,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他 的禅诗创作。 1 “叹息人生如寄旅”生命意识 八指头陀对生命的短促与流逝是极为敏感的,童年的苦难生活,让他过早 领略到人世的艰辛:“一日,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因 慨然动出尘想,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 冷香塔自序铭 p 5 0 1 ) 他看到娇艳的桃花经受风雨的无情摧打,从而想到世间生命的苦迫,由 4 篙黧。 佛,明心见性即为成佛之道,不必以栖身红尘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的观点非常明 显,带有鲜明的近代禅风特色。 八指头陀一直处在一种两难的境遇中。作为一名僧人,他本应不问世事, 断绝七情六欲,潜心修炼,但生活在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又使他不可能对生 灵涂炭的社会现实麻木不仁:他对亲友存在着世俗的强烈感情,骨肉亲情又难 以割舍;作为著名诗僧与名寺主持,他又有着非常广阔的交游。他主张灭身泯 志,清净无为,但又曾受儒墨学说熏陶,忧国忧民。出家与入俗,避世与正视 现实,时相冲突。 二、亦诗亦禅两艰难 禅学历来主张不立文字,尽管有“文字禅”之说,对诗僧现象也颇多宽容, 但毕竟不是正统,多认为是有碍禅学的。王闽运在为八指头陀诗集所作的序中 就明确指出:“诗歌,僧律所戒。”对他诗歌所取得的成就,王闾运虽然也给予 了很高评价,但他认为“寄禅得慧而能兼文理以为诗,可谓希有。虽然,慧亦 业也,法亦业也。散花所以供养,何故反以着衣为结习? 众无花业故,故亦无 花慧。知此,而寄禅可为诗,亦可不为诗矣。”( ( 诗集) 王重序p 5 3 5 ) 可以 看出,王闽运认为诗僧作诗只能是禅课之余可有可无的点缀,比较隐晦地表现 了不赞成态度,而这也是社会上较为普遍的看法。因而历代诗僧多生活在一种 诗与禅的矛盾中,在八指头陀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禅佛的意义上说,诗僧应该为了道性而牺牲诗情,因为诗情的泛滥会妨 碍佛性的四大皆空。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诗僧又应牺牲如同槁木死灰的道性。 在这两难面前,“根据禅佛的灭谛学说,诗僧们大多强调以道性为本,以诗情 为末,主张以道制欲,以性节情。”。 作为佛门弟子,八指头陀初学诗时,就恐妨碍禅课:“时郭菊荪司马见而 契之,悯余少孤失读,欲授以诸子百家之学。余恐世谛文字有碍禅业,因力辞。 司马不许,乃略事推敲。”( ( 嚼梅吟) 自叙p 4 4 9 ) 可以说他最初只是把诗歌 作为参禅之外的余事,后来却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他毕竟还是 一位禅僧,参禅学佛才是他的日课,所以他“念死生事切,时以禅定为正业”, o 覃召文著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 第1 6 8 页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9 ( 清四明天童寺沙门释敬安传p 5 2 5 ) 并以禅来约束自己的诗情,这也成为 纠缠他一生的负累。 一方面他酷好吟诗,在诗歌上用力极勤,“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忘寝 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 ( 诗集) 自述p 4 5 4 ) 尽管作诗如此辛苦,但他 却是乐在其中。他以“诗魔”来戏称诗思,特别在干扰禅思,不得清静澹泊之时, 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料得梅花应笑我,不能降伏一诗魔”( 自题击钵苦吟 图p 5 9 ) 的自嘲。他的大量诗篇都表现了被诗魔缠身的欢乐:“山僧好诗如 好禅,兴来长夜不能眠! 击钵狂吟山月堕,鸣钟得句意欣然。”( 偶吟p 1 5 ) “老去犹求一字师,敢云得失寸心知? 不贪成佛升天果,但愿人间有好诗。” ( 次韵酬卢吟秋茂才二首p 2 9 9 ) “未能成佛果,且自作诗仙。”( 夜吟p 3 9 5 ) 他对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早已超脱,之所以甘愿呕心沥血于诗歌,完全出于对诗 的痴心喜好,诗给了他无穷的乐趣。而另一方面,对诗在自己生活中所占的分 量,他又深深感到不安与苦恼:“得句曾鸣夜半钟,生心血在诗中。思量文 字真糟粕,欲逼生蛇去化龙。”( 感怀二首p 6 3 ) “且愁荒道业,未必博虚名: 我法看诗妄,能传不足荣。”( 春山漫兴二首p 2 0 5 ) “多少深山闲甲子,销磨 都在苦吟中。”( 赠张让三六绝句并序p 3 8 7 ) “本图成佛祖,岂分作诗奴! ” ( 周菊人赠诗,次韵答之p 4 4 0 ) 可以看出,在诗与禅的问题上,八指头陀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了相互矛盾的 双重态度。顺从自己天性的召唤,他无法摆脱诗的魔力;但从禅宗的宗旨看, 文字是微不足道的,他认为作诗耗费了自己太多精力,是通向禅路的绊脚石, 为此他发誓戒诗:“赋就面减红颜,诗成头生白发。从今石烂松枯,不复吟风 啸月j ”( 戒诗p 6 9 ) ,但是他终于欲罢不能,升座讲法也多以诗词作结,成 为“诗名赢得满江湖”( 自题击钵苦吟图三首p 5 9 ) 的一代诗僧。 实际上,他无论在闲居静坐还是在与人往来时,都常以诗与禅为思,努力 在二者的矛盾中寻求统一。实际上诗与禅也确实有着相通之处,两者都强调一 个“悟”字。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有言:“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 亦在妙悟。”钱钟书也认为:“禅与诗,所也;悟,能也。用心所在虽二,而 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 1 0 己 沁 硕 叭 渗, t 项1 t 4 蛘1 l i j 警sli ! - 上 s i 、 不同。”两者在表达的凝练含蓄、对象外之意或言外之意的追求上是一致的, 诗禅妙合滋味在于此。八指头陀就常将禅的空寂无缘之境寄于诗,在明月、白 云、清溪之间,他的诗思与禅意是如此和谐地融为了一体:“明月铸诗魄,白 云生道心。”( 戊申夏六月,为易哭庵观察聊题五律四首p 3 8 0 ) “诗心静养云 千嶂,祥意清余月一溪。”( 湖南旅宁诸君启余主席毗卢寺,诗以奉酬p 4 4 2 ) “祥心朗印千潭月,诗思寒生一叶焦。?( 秋夜寄怀周笠樵舍人,用见怀原 韵p 2 4 9 ) 在幽静的环境中,他的禅思分外活跃,诗所表达的是他不可言说的 言说。他也习惯了诗与禅并存的生活:“万竹绿撑岩下水,千峰寒绕定中身。 只于文字留残习,争写苍山面目真。”( 客有问沩山胜者,赋七律二章以答 p 1 9 5 ) 并力图将二者统一起来:“镇日蒲团坐若痴,兴来说偈便成诗。”( 遣兴 p 2 6 0 ) “得句还呈佛,忘机欲废禅。”( 黄鞠友司马以 四首见示,次 韵奉赠,再速天童之游p 2 9 2 ) 他的升堂说法也多以饱含禅意的诗偈作结。 无庸置疑,诗与祥在他身上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第二章八指头陀的禅诗类别 八指头陀接受了禅宗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意的人生观、非理性之思 维方式、追求清净解脱的生活情趣,写出了许多把佛理禅意与山水景物糅合在 一起,造语精妙且韵味无穷的佳篇。他诗歌内容颇杂,有伤心国事、感慨民生 疾苦的,有游览怀古的,有悼亡的,有与友人酬唱的,有咏物言志的,有描写 山居生活的,有纪游的当然,这些诗并非都是禅诗。禅诗的特质规定了它 不能表露出强烈的世俗之情,所以八指头陀的爱国诗篇和一些怀古悼亡诗不属 禅诗之列。在他的禅诗中,有些内容又相互交错,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分类。 尽管如此,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他禅诗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一、山居生活 八指头陀有过很长的居山闭门潜修的历程,他也乐此不疲:“山僧性爱山, 不乐人间住。欲持瓢笠行,更入山深处。”( 将之天童结茅p 3 5 ) 居于人迹罕 。钱钟书著谈艺录) 第1 0 1 页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l l i 篙 硕- k - 学工:乞l : 弋旱够! 一jm 、一、。、 至的深山中,有助有于他摆脱尘网的束缚与羁绊,集中精力去修道证禅。事实 上也确实如此,这段时期的潜心觅法参禅为他日后禅定功夫打下了基础,使他 能在众多应酬中仍能保有清净不染的禅心。他描写山居生活的诗歌,往往体现 出一种心境的闲定安适,表现的是物质的清贫与精神的充实。 八指头陀的物质生活从来都是清贫的。他自幼即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出家 以后更是清心寡欲,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被降到最低限度。居于深山之中,他的 修行所在是岩石幽壑间简陋的茅屋与柴房:“寥寥人境外,终日掩柴门。不觉 春风至。草生双屐痕。”( 甲戌立春p 8 ) “绳床不盈尺,茅屋才数椽。乞食纵 不饱,喜无尘事牵。”( 还山作p 7 7 ) 他很少出门,仅有的交往便是友人的来 访和禅友之间的交流。他自奉极为简单,衲衣草鞋,多以野菜为食且时常断炊, 就是友人来访也只能以清茶野菜待客: “迹不因人遁,情原与世乖。裁云补破衲,剪草结僧鞋。日夕焚香坐,经 年不入街。”( 山居偶成p 3 ) “十日山居九绝粮,拾些椽粒点饥肠。自怜清味 无人识,分与樵童牧客尝。”( 山中绝粮p 1 4 ) “万绿丛中是我家,闭门独自 卧烟霞。云厨几日无斋供,欲向篱边采菊花。”( 前题p 1 4 ) “云厨苦淡薄, 留君何所待? 山上拾枯松,归来煮野菜。”( 喜刘甫臣过访p 5 ) “钟梵晚萧萧, 山厨叹寂寥。夜泉和月煮,野菜带云挑。”( 自遣p 7 1 ) 尽管物质生活是这般的清贫,他却不以为苦,而是怡然自得:“烟霞以外 非吾友,山水之间是我家。闲拾枯松煮野菜,每于冻壑种梅花。”( 山中言志 p 1 4 ) “一枕烟霞睡味赊,不知春去野人家。数声啼鸟幽窗外,惊起山僧扫落花。” ( 送春p 9 ) “溪声鸟语是家常,本色居山道味长。一卷金经方读罢,案 头风送野花香。”( 春山漫兴p 1 9 ) 再如他的( 冬夜漫兴二首p 3 3 3 ) :“道 人寒夜兴悠然,自折松枝煮竹泉。却向茅亭看鹤睡,旋移藤榻枕云眠。”( 之一) “人间无梦到山家,睡醒炉烟一缕斜。夜半溪声疑是雨,起看明月在梅花。”( 之 二) 从中我们看不到半点怨怅,有的只是对山水自然的归心,体现的是无心无 念中的空寂禅意。 面对艰苦的生活而不以为苦,八指头陀的心灵是净化的,品行是高洁的。 他所信奉的是“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 送海峰上人行脚p 9 ) 这种清 苦生活中的乐趣,只有以禅定之心才能体会得到。而他也有意地在这些诗句中 1 2 硕士学位论屯 , i a s l e r si i i ! :s i s 注入禅理,表明自己的出尘之心,闲适之意。如他的夜起( p 3 8 5 ) :“夜起 寒阶踏叶行,松阴凉月逗微明。幽花争向霜中吐,佳句偏从枕上成。颇觉山居 闲有味,却怜世态薄无情。相交惟爱孤云淡,不逐人间作雨晴。”在这些诗中, 往往表达脱离了世俗的烦恼,随心任运,如白云一般,来来去去无牵无挂的心 境,且多出现“闲”字。如: “我爱孤云独住山,孤云应笑我心闲。欲将半偈题岩石,恐惹诗人破我关。” 山居( p 3 2 ) “自爱幽居道昧深,禅余聊复动清吟。白云抱石有远意,明月在天无高心。稚 笋眼看频解箨,雏松手种欲成阴。闲中不觉吾身老,坐卧青山白发侵。” 山居遣兴( p 4 0 6 ) “天涯倦游客,筑屋掩柴关。世界微尘大,身心一味闲。” 闭关( p 3 9 ) “飘然尘外人,一笠千山雨。身似孤云闲,悠悠任来去。” 途中漫兴( p 1 1 ) “结庐人境外,终日掩柴关。法侣檐台树,禅心雨后山。种松期鹤宿,扫石 待云还。寂寞幽栖子,忘机与物闲。” 住山吟,为与了上人作( p 3 9 ) “日无长事掩岩扉,沉水香清暑气微。一雨绿生穿径草,万山青上坐禅衣。 却看野鹤婆娑舞,闲放孤云自在飞。谁似幽栖林下客,渚烟萝月淡忘机。” 坐夏偶占( p 1 9 5 ) 他所勾勒的这些景象,也正是他向往与追求的。在人境外的清净之地,与 青山白云为伴,尽管禅房简陋,衣食粗砺,但在大自然的熏陶中,禅心是那样 洁净空明,忘却了红尘中的一切机心。这类描写山居生活或居山有感的诗歌还 有许多,如山居,和连笏峰孝廉韵( p 8 3 ) 山居四首( p 1 7 5 ) 山居二首, 五、六叠韵( p 2 9 6 ) 、山居漫兴,仍叠前韵四首,兼答陈参议( p 4 4 5 ) 、果 山题壁( p 9 7 ) 、宿石涧紫盖精舍( p 1 2 2 ) 、山行( p 1 3 2 ) 、题法阁黎兰若 ( p 1 6 0 ) 等等均是表达类似心境,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引述。 ,:冶譬、5 - l - :j :_ : 炙 、婕警沁州 、”:、 二、咏物之作 八指头陀的咏物诗善于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诗中,使描写的自然景物 带有强烈的自我人格色彩,这在他的咏白梅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深爱梅花, 他的诗集就曾命名为嚼梅吟和白梅集。他的诗以梅命题的就有孤山 寻早梅、梅花盛开,喜水月禅友过访、欠梅花诗债、咏梅、梅、为 见闻禅友题枯梅、咏白梅、为净业上人题白梅、对梅有悟、月下对梅、 雪后寻梅等1 7 首。其余并不以梅命题,但实为写梅的就更多了。 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只解咏横斜”,未为梅之知音,他则极少描绘其外 在形态,这是由佛家色空观念出发的,他认为“本来无色相,何处着横斜? ” ( 见前) 因此他的梅涛多从神韵入笔,如“一觉繁华梦,惟留澹泊身。意中微 有雪,花外欲无春。冷入孤禅境,清如遗世人。却从烟水际,独自养其真。”( 梅 痴子乞陈师曾为白梅写影,属赞三首p 2 1 9 ) 再如咏白梅中的:“了与人 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 p 2 0 8 ) 都是重在写神。他从禅家角度将自己的心性与梅的质性融为一体,注 入禅意,这就使得他笔下的梅花飘逸出尘,具有高远之致。他还咏莲、竹、松 等。这些植物都具有某种君子人格,莲花是“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君子, 竹、松与梅则是傲立风霜的“岁寒三友”。他认为只有它们才能与梅花做伴:“和 羹怕作帝王师,生就冰霜雪月姿。甘住溪边与林下,青松翠竹是相知。”( 梅 p 7 5 ) 他欣赏梅花的孤洁,甚至想将雪作为梅花来观赏:“不须随日尽,留当早 梅看。”( 残雪p 4 7 ) 他咏物喜将它们置于严酷的环境中,在风雪的衬托中突出它们的高洁。梅 与雪在他的诗中就常常结合在一起。如:“谁知风雪里,冷淡自生香。”( 咏梅 p 5 5 ) 再如雪后寻梅( p 7 5 ) :“积雪浩初晴,探寻策杖行。寒依古岸发,静 觉暗香生。”对竹和松也是如此,如雪竹( p 7 4 ) :“风雪漫相欺,青青不改 移。无人见高洁,只有白云知。”高台寺观念庵松( p 1 7 1 ) :“商台寒雪晓相 过,爱看松枝挂碧萝。” 八指头陀还有不少咏月的诗,这些咏月诗往往又离不开云的陪衬。禅诗里 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就是明月和白云,姚合说:“看月空门里,诗家境有馀”。 1 4 硕士? j i ; 文 - 1 、1l p ! ! 小 ( 酬李廓精舍南台望月见寄) 皎然也有:“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 意”。( 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言) 在八指头陀的诗中我们随处可见“云”和 “月”这两个意象,如:“钟随明月出林,寺在白云何处? ”( 薄暮寻瑞岩寺 p 3 2 ) “凉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 暮游玉泉寺p 2 1 ) “旅梦云千里,梅花月 一身”( 旅夜书怀p 2 8 ) “雁随云度,孤僧带月归”( 宿阿育王寺p 3 6 ) 更有“诗- t l , 静养云千嶂,禅意清余月_ 溪。”( 出处见前) 这还只是一联中兼提 到云与月的,其他单提“云”或“月”的诗句就更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在八 指头陀笔下,月色云影既是他作为诗人的审美对象,也是他作为参禅者的观照 对象,它们在诗中已由自然物象转化为象征性的意象。月是莹洁空明的清静心 的象征,云是闲适自由生活的象征,月色云影与诗情禅意相契合,体现出参禅 者追求脱俗情趣的意旨。 不管是梅花、明月还是白云,都是八指头陀借以悟道的对象。他酷爱梅花, 几欲化身而为梅,自称“老去身常如槁木,寒来骨欲变梅花”( p 5 0 书怀) 。 这不仅由于他欣赏梅之傲骨,还因为梅花所给他的感悟。在禅宗史上有见梅花 而悟道的例子,如某尼开悟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偶 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八指头陀的对梅有悟( p 2 4 0 ) :“林园澄夕霁, 静对穆余襟。自写清溪影,如闻白雪吟。三冬无暖气,一悟见春心。寂寂欲谁 语? 微云淡远岑。”就与此类似。经历了三冬的严寒艰难的求道历程,终 因见到梅花而瞬时顿悟。只有经过磨难与险阻,才能最终开悟,正如梅花经过 严寒的考验才能怒放一样。他在说法时就多次用“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 扑鼻香? ”( 冬至升坐p 5 0 5 ) 的断喝激励后辈。 以月喻禅更是禅家的传统,佛家的一些高僧所著的经典诗文常以月名之, 如水月斋指示录、禅月集等。禅家还常常以月比心,如寒山诗:“吾心 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可伦比,教我如何说。”八指头陀禅诗中以月比心 的句子更是比比皆是: “泠泠泉绕指,皎皎月传心。”( 月下听烂云和尚弹琴p 3 9 5 ) “青天抱明月,照我湛然心。”( 十二月十六夜,银杏斋与梅痴子坐月p 2 0 3 ) “独有青天月,能知碧海心。”( 雨花林与诸道人坐月p 1 6 3 ) “闲云不出岫,倦鸟自投林。万古雷池月,冷然鉴我心。”“雷池晚眺p 1 6 3 ) l5 “妙契牛车喻,澄观水月心。冷然诸籁寂,不受一尘侵。”( 七月初三诸 道人p 1 7 0 ) “惟应碧溪月,鉴尔绿萝心”( 豁然居士山庄p 1 7 8 ) “不有花间月,谁知悟后心? ”( 与谌大月下坐禅有得p 2 2 1 ) “远与尘境隔,门前锁万峰。禅心潭底月,僧腊殿前松。”( 雨中遣闷,叠鞠 公韵四首p 3 0 0 ) 参禅者以皎沽之明月来象征自己的清净禅心,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无限的 玄想,这种玄想融铸成诗韵,沟通了禅境,从而使月境、诗境、禅境融为一体, 无可分辨,共同构筑了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一个清澄明澈的审美境界。八指头陀 的前诗未竟妙明之理,复为五言一首( p 3 3 0 ) :“寂寥此禅坐,空阶鼹华白。 心光耿相照,但有指头月。太空无片云,皎皎圆理澈。坐久如有悟,澹然离言 晚。”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透彻澄净的世界。说法时他也经常借用月的意象, 他的两篇中秋小参( p 5 1 2 ) ( p 5 1 4 ) 都引历代诗僧咏月之句借以说明禅理。 “云”在八指头陀诗中则往往是参禅路上的考验与阻碍。如“禅宫寂寂白 云封,枯坐蒲团万虑空。定起不知天已暮,忽惊身在月明中。”( 出定吟p 1 7 ) 这说明,通向禅的道路并非一返风顺,而是有着重重阻碍“白云封”,要 冲破则需要自己的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潜心入定修炼。再如送雪溪上人 归雁峰( p 1 1 5 ) 中的“白云迷远望,明月入禅扉”,云雾的缠绕会让参禅者迷 失方向,这时就需要明月的指引。宿伏龙山( p 4 5 ) 中的“半岭人穿红叶树, 上方钟破白云层”与此类似,只是引导物变成了钟声。 在表现禅悟的诗中“钟”的意象也是绝不可忽视的。深山中佛寺古刹的存 在常常是靠钟磬声来显现的。古诗词中的钟磐声多在静夜出现,在万籁俱寂和 暝目入定之时,更加具有震聋发聩的效果,往往能让迷途之求道者猛醒,并为 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八指头陀禅诗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 “定回山月白,寒入夜灯青。寂寂一钟动,冷然契独醒。” 薄暮瀛仙阁禅坐,望麓山残雪( p 2 0 2 ) “十年踪迹类飘蓬,又宿南来第一峰。清梦正贪归路近,月明何处一声钟? 重宿茅山寺( p 5 0 ) “坐觉碧山暮,因谈净理深。千峰含暝色,一磬定禅心。” 1 6 沦 士 钉 硕 m 攀, 硕士:j 位论文 u 、订f i 、s1 i ! e i i $ 出退庵廉访九日偕友人登太白山,出示五 律四章,次韵奉答( p 3 4 6 ) “踏破芒鞋客路长,梅花雨点满衣裳。山限水曲凭谁问,随着钟声到上方。” 寻半山显灵寺( p 2 4 ) 钟声在这儿起到了安定禅心,迷途猛醒的作用。禅是不可言说的,求禅之 过程正如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正确的方向。在艰难的跋涉之后,发人深省的钟声 正是参禅者悟道的契机。钟声,也就这样成了禅悟的见证。 梅花、云、月、钟可以说是八指头陀禅诗中涉及最多的意象,他借这些意 象表达自己了对禅的领悟。他的这些诗,往往是触景生情,情寓予景,不以华 丽的辞藻取胜,而以优美的意境动人,神存于禅意佛理,意寄于山林野水,所 以诗境往往幽远而朦胧。其友杨灵荃所评论的“其诗带云霞色,无烟火气” ( p 5 3 4 ) 就是指他的这类诗歌而言的。 三、纪游之作 八指头陀酷爱游历山水,纪游之作在他的禅诗中所占的地位自也不可忽 视,这些诗多表达在山水之间得到的禅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山林的喜爱:“林 壑浩以洁,超然适我情。”( 雪中过古佛林,五叠前韵p 1 8 3 ) 他有意识地以 模山范水的方式来拟容写心,借自然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主体精神:“题诗问潭 水,应证道心清。”( 黑沙潭观瀑p 1 8 1 ) 他的游历之处多为名山大川,“天下名山僧占多”,这里自然少不了佛寺禅 院。所以他的诗中描写寺庙清幽景色之诗较多。如游金山江天寺( p 1 7 ) : “久慕江天寺,今朝锡始临。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龙窟依禅窟,潮音杂 梵音。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古寺名刹周围山清水秀,如此清幽之境为 悟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受尘侵既是指其外在环境,更指僧人们不受红尘污 染的洁净内,d 。再如“自云扶我下蓬莱,为访长庚得得来。幽谷虎过苔有迹, 澄潭月印镜无埃。”( 太白山p 9 5 ) 亦是表明心境的澄澈透明。 八指头陀游览寺庙之禅诗禅意较浓,这与寺庙的特殊环境有关。处于寺庙 禅院中或附近,且所见,耳所闻,1 3 所言,皆易引发诗人作为禅僧的想象力, 所作诗也自具禅味。如暮游玉泉寺( p 2 1 ) :“夕阳林谷暝,众鸟亦知还。凉 硕上学r i 恐文 、1 、h 、s11 1 1 l l 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偶随寒磬入,欲共老僧闲。夜久群动息,轻烟澹碧鬟。” 九日,芙蓉寺三首( p 1 9 7 ) :“水石澄禅寂,松萝绝世姿。眠云呼不起, 倦鸟欲何之? 独坐溪边石,闲题洞e l 诗。月明钟梵近,归路意迟迟。”在悠闲 清寂中自显禅意。这两首诗均出现了明月、白云等意象,而且均有佛寺特有的 钟磬声。即使不是游寺院,八指头陀也不自觉地会注意到佛寺催人警醒的钟声, 如暮秋偕诸子登衡阳紫云峰( p 7 ) :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