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刘劭《人物志》的才性辨认.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 i ii i ii ll l ll lll i l tu i 17 4 2 8 0 6 0 7 2 9 0 3 0 2 9 e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o fh u m a na b i l i t ya n dn a t u r e 一t h ej e n 蹄hc h i ho fl i us h a o s p e c i a l t y : r e s e a r c h a r e a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o r 一p r o f e s s o r l is i z h e n a p r i l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乞卅功 :。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此话被汉武帝接 纳,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意。以上参见【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 局,1 9 6 2 年6 月,第2 4 9 5 页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曹丕黄元初年,参纳吏部上书 陈群的建议,各州郡建立中正官,将各地仕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 品官人法”。沿至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 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以上参见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现与内在特质结合起来,配以阴阳五行说,把人才的类别和人之禀性 形成才性理论。 虽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著作中也会涉及到人才的探讨和研究问题,但并无 此方面的专论出现。直到魏晋时才出现了以人才研究为主的理论专著,形成了这 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才性理论。刘劭的人物志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此外,嵇康的明胆论,钟会的才性四本性、傅嘏的才性论、晋袁准的 才性论等等都对才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大部分著作已经佚失。后人对才性 理论的研究多以刘劭的人物志、嵇康明胆论一篇以及世说新语文学 注引魏志中关于记载钟会论才性同异离合的一段史料为依据。刘劭所著的人 物志在当代有四个译注本,分别是1 9 9 6 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王玫评注、2 0 0 7 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王水校注、2 0 0 8 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晓毅著知人者智 解读、2 0 0 9 年中华书局出版,梁满仓译注。本人以王玫评注本为主 要的参考版本,因为此版保留了刘呙为人物志作的注,有利于本人对此书思 想更清楚的理解。人物志共三卷一十二篇,在人才的分类、识别和应用上进 行了详细的论述。他结合了魏晋时期的一些特点,体现了一种对于人较全面的考 虑,并与人性的思考进行结合。从表面上看魏晋时期的一些学者是依托老子、 庄子、周易三书为思想基础,关注到自然界物质体的存在根据以及人类社 会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在背后所关注的还是人自身,涉及的是人存在 的根据、人如何作用于世界等问题,刘劭人物志正是在后一个意义上参与了 此问题的探讨。 现代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 、牟宗三先生都注意到了才性辨认在魏晋时期哲 学思想的发展中所具有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牟宗三先生对刘劭的人物志 与玄学名理、甚至与佛教之间的关系都作了分析。他在 才性与玄理中写n - “从魏初才性名理,到正始( 曹芳年号) 王弼、何晏之玄学名理、盛谈老庄,以 及那个时代朝野士大夫之生活情调与夫所以能与佛教水乳交融而吸收消化佛教 d 阴阳本义是日照的向背,后用以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 一步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或属性。五行说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 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客观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以上引自冯契主 编哲学大辞典) o 【魏】刘劭著,刘爵注,王玫评注:人物志 ,红旗出版社,1 9 年3 月( 以下凡引用人物志 ,均同 于此书,仅注篇名) 粤。按汉魏之际,中国学术起甚大变化,当时人著述存其甚吾人读此书于当世思想之内容学目之 变迁颅可知其崖略,亦可贵矣”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1 年6 月第5 页 2 之故,必有一个学术精神上的基本原理,或人之精神生活上某种精神原理,为其 支持点。这个支持点,我们可以人物志作为了解的开端线索。 确如牟宗三 先生所言,本人也认为“才性论 是魏晋思潮的开端,更是整个思想的中心及根 源,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深受“才性论”的影响。 在其它现代学者之中,亦不乏对魏晋才性理论关注者,冯友兰先生在中国 哲学史新编中专辟一章介绍刘绍人物志的才性思想。圆当代学者王晓毅也 从心理和逻辑学的角度对才性理论进行了分析。黄鸿雁也谈到了才性论与魏晋思 潮的关系。但是,我认为这些观点对刘劭人物志的人之性与人之才、人之情 之间的关系还未挖掘得很深,正因为在人之性与人之才之间存在的关系_ 才使魏晋 才性论与玄学发生了某种联系。任继愈先生言:人物志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 价值不在于综核名实,辨官论才的人才思想本身,而在于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探 索了理想君主的问题,为玄学的产生作了重要铺垫。这是我们从理论上涉及刘 劭才性论的原因。 第一章刘劭、 选吏举孝廉。一 把孝从一般的伦理要求上升到从 政者必备的一种特有素质。汉代以德选官的制度在理论上似乎很完备,但在实践 o 三国志魏书陈群传 ,第6 3 3 页 o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 ,第6 1 7 页 o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苟爽传 ,北京,中华书局,t 9 6 5 年5 月,第2 0 5 8 页 4 中却漏洞百出。 首先,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伪名仕。既然通过出名可求得一官半职,势必会 让一些想进入仕途之人弄虚作假,各个阶层想方设法达到出名的目的,从而能够 顺利的进入官场,名利双收。但是到了后期,由于走正规途径己经不能达到出名 的目的,于是沽名钓誉之辈层出不穷。例如,许武在与其弟分遗产时,其弟因为 愿意把自己的房产无条件的让给哥哥,此种谦让的品行为其获得了好的名声,他 因此而进入官途。后来,许武又宣布当时侵占家产只是为了让弟弟出名,并表示 愿意将财产全部赠还给弟弟,他自己又因此举而出了大名。可想而知,以此种方 式入仕途,成为国家的“公仆 之人定会是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绊脚石。 其次,一些想进入官场之人干脆放弃寻求出名之路,直接依靠钱财和权势进 入仕途。例如,后汉书种景传载,河南尹田歆有六个孝廉的名额,在权贵的 压力下,有五个指标被“走了后门 ,他觉得这样做太背于天良,准备项着强压 为国家推荐一个真正人才,所以保留了一个名额。清官在引荐人才时都如此不易, 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显而易见,在这种制度下推选出来的官员,不仅 会使统治更加腐败,而且他们再选出的接班人,只会变本加厉的为一已之私利谋 划,进一步危害百姓的利益和国家的稳定,造成恶性循环。 再次,在汉代时,宦官当道,察举制为部分宦官所操纵,如宦官方炽:“任 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竟为贪淫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 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这种现象说明,察举制成为官吏或豪门安排 私人亲信的一种工具。王符针对当时的这种情况抨击道:“群僚举士者,或以顽 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 簿应宽博,以怯懦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 材( 财) 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而官听( 职) 所以数乱荒也。 圆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举出来的“人才 ,对国家的 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汉末清议之风盛行,清议的内容围绕着品评人物而展开,品鉴中受大众赞赏 的人物是那些对儒家经典有一定研究之人,在道德行为诸方面亦无可挑剔。随着 评品的深入,人们普遍感觉道德的标准过于空洞,常常会作出名不符实的判断。 因为,两汉时期单一的用道德行为标准作为选择人才的依据,使可选的范围具有 过大的任意性。首先,从客观上讲,对德行的考察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慢长的过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秉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7 6 9 页 。【汉】王符:潜夫论笺考绩第七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4 月,第6 8 页 5 不可通过某人为某件事的所为对其德性进行确切的判定,这样似有武断之嫌。其 次,从主观上看,对道德的评价来自于个人的意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 而对于道德行为标准的界定有着细节上的差异,人们常常会因为主观标准的差异 而各执己见。 既然单纯的使用道德标准来选拔人才已经受到了质疑,那么关于何为“人才 的讨论也相应的变得丰富起来。统治者曹操的人生经历和人才观对魏初的主流思 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用人上把才、德区分开来,并在建安十五年春,邺城 下求贤令,呼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不仅 求“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甚至也愿意接纳“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 圆从 曹操所颁布的这些招贤令来看,其求才若渴之心一目了然,也显示出他对儒家正 统礼教的抛弃和叛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曹操的才性思想实乃“一政治社会 道德思想之大变革 使得“周孔道德之堡垒无从坚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 全失其根据。在当政者关于人才标准观点的影响下,使得全社会的才性观发生 了相应的变更,人才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才性理论在此思潮中应 运而生。 第二章刘劭“才一、“性一概念分析 “才性一一词,最早见于 7 功、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却让儒者不耻。人才的评判不仅 带有时代特征的烙印,还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以识人见长的刘劭把人才按照德、 法、术的标准分成了三种类型,是谓三材,即兼德( 清节家) 、兼材( 法家) 、 和偏才( 术家) 。所谓兼德,是指一个人多种优良品质平衡发展;兼材指一个人 有德有才、德才兼备;偏材指一个人只具有单方面的才能。无论是偏材、兼材还 是兼德之人有可胜任的职位,都是人才,即“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 任政亦异。一在刘劭的思想中,有什么样的质性,就有什么才性,也就能成什 么样的人才。世说新语根据不同的“人才 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可以胜任的 职务来划分各种不同的人才,诸如:“经国之才 、“臣世之才 、“率御之才 等。同时,从人物品评的角度,对各种不同的人才的才能区分高下、划分等级, 也对一些在特殊领域有着非凡才能的人给予赞美。诸如“英才 、“俊才 、“文 才 等。世说新语中的才与 人物志关于材的论述有相似之处。 第二节性 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 、“物性等义。自春秋末孔子提出“性相近, 习相远以后,关于性的来源、内容、性质,以及性与人的本质等问题,各家异 说,纷纭复杂。人性论不仅是种哲学思想,甚且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中国 哲学中的性命天道等主要思想范畴,皆以人性论之论证为主要思想内容或证成之 者。 当代学者王力在同源字典中对“性 进行了追源:广雅释诂三:“性, 质也。一 :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 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一 苟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一论衡本性:“性,生 而然者也。一 由上可知,“性一指物所具有的属性,此属性生来有之人作为万 物中的一物,理当具有自己的属性和特质。汉代思想家多持阴阳五行之说,如王 符在 潜夫论相列第二十七日:“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 “一人之身, 而五行八卦之气具焉。一也以阴阳之气定义“性一:。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 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一 他认为人类的血肉之躯,是以元气作为基本质料的, o 人物志才能第五) o 台大哲学系主编中国人性论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中华民国7 9 年,序第3 页 王力:同源字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l o 月,第3 3 3 页 o 【汉】王符:潜夫论笺相列第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4 月第3 0 8 页 o 人物志九征第一 8 以阴阳二气来确立人之性,以五行之气生成有形机体。又“五质恒性,故谓之五 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五行之气的品质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为五常, 形成五种美德。可见刘劭人物志中之“性”指广义的禀得之性,也就是人之 共性。此“性 包括情、才、德等人格要素,禀得之性是决定人之“才能”和“德 性”的根据,完全不同于王充把“才性”之“性 等同于“德”。在“情性”、 “才性”、“德性”中,刘劭把“情性当作品鉴人的重要根据,即在开篇提到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这里的情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气质,把“情 性 当人之本,意味着对人之个性的承认和欣赏。 除人物志外,世说新语中,“性”的出现频率也颇高,而且在不同 的语句中表现出了稍许不同的含义。本人通过阅读文本对其进行了分类: ( 1 ) 指气质之性。如“苟凯清雅,性不阿谀、“刘表性暗,必害善人。 、“( 钟 雅) 君性亮直”、“韩寿性忠厚 ,这里的“性 相当于气质、性格。作为天赋 气质来解释“性”,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得最多。足见在魏晋时期,大部分入 认为,人的天性禀自阴阳之性,即“圣人见阴阳之性一,为此表现在人的气质上 则为对立的属性,诸如:“性刚直”与“性沉柔”、“性直亮”与“性暗 、“性 清雅”与“性快畅”、“性甚忌”与“性宏放 等描述。从世说新语对人 物的品鉴来看,并没有对所禀气质的对立属性进行价值上的评价,只认为自然属 性是人的自然所有,无所谓善恶之分。这种认识与刘劭所说的“性”有相近之意。 ( 2 ) 兴趣、爱好。如“济性好马 、“忱性能草书、“( 孙统) 性好山水 此“性 指人之兴趣、爱好,是人的本性表现,也是自然属性之一。刘劭在人 物志中也表现出了对人兴趣、爱好的肯定和个性的接受,如“人性莫不欲遂其 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机之事幸事乐权势之优。 固此“志的含义与此“性 有相近之意。“志作为一种意志品质,可有两种 不同的含义:一是意志的自愿,就是道家所言顺性、遂志;二是意志的自觉,即 儒学所说“克己复礼 、“立志。显然,魏晋的人性观与道家的更相近,反映 了魏晋时人试图挣脱儒学道德规范的约束,肯定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 3 ) 指 德行。此书中的德行又多以“孝 为主要的内容。如“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 “籍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礼,而毁几灭性。 “因以知其德性 等等。这里的 德继承了汉代传统,以“孝为重,但对“孝行 的判断已开始脱离单纯以儒家 的伦理规范和礼制为标准,更多的从情感自然的层面来对“孝”进行赞赏。刘劭 o 人物志九征第一 o 人物志八观第九 9 人物志中很少有此含义,孝、德两概念都没有与性相关联。考察魏晋时人在 表达孝意时,常常不遵循所谓的常礼,在遇到悲伤的事件时,不讲节哀,而多是 让哀痛的情绪自然宣泄。魏晋人以自然禀赋为性,认为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而礼则是后天所加的,为此“纵性任性 是合乎自然的。刘劭的认识大至与此相 近。 第三节才性关系 刘劭讲才性以对人自身的理解为前提。他讲才性先提元气并十分注意区分 阴阳,以此作为根据来深入对人性的探讨,至于传统儒家所说的人性善恶之分倒 是被淡化了。刘劭这一思想继承的是汉代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认为元气的运 动形成了阴阳,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作用又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而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又是在“气”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人的产生最终取决于 对元气和阴阳五行之气的禀受。玄学产生之前的汉魏时期,虽然不同思想流派关 于“人”的学说各有所异,但在采用阴阳五行说方面却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董 仲舒日:“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叫汉代学者开始注意到存在天的 阴阳之别和人的品质好坏。王充在论衡论死将五行之气与人才之本联系起 来,即“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 在形中。 王充在此不仅以气解释人的才质的来源,而且他还把人之禀气的多少 与人聪明、贤良的品质相联系。王充关于人性本源的观点成为了刘劭论人才的重 要思想基础。 刘劭在 人物志中论:。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 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一( :人物志九征第一:) 他认为人禀 气而生,以阴阳来确立人之性,以五行之气形成有行机体,继承了汉代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更深一层地分析阴阳五行之性,配合各种不同人的特征表现,以 禀受阴阳来判断人才素质的优劣和品德的好坏。如 ,仅注篇名、页码) o 论语集释述而下 ,第4 8 6 页 论语集释公冶上 ,第3 0 2 页 1 2 而击之,可也。”孔子特别强调从政者在道德上应该成为榜样,“为政以德,譬 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重德行,但并不忽视才能。他称赞春秋著名政 治家管仲的才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固赞赏郑国子产治国有方,听到子产死了的消息,竟然为他哭 泣。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如尧、舜、禹、文、武、周公等等,不但具有最高的 德行,而且才能卓越。孔子德才结合,突出重德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也是主张德才兼备的。墨子专门写墨子尚贤篇。“尚 贤 成为他强调的“十事”之一。他认为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王公大人 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 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簿。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与儒家不同,墨家 除了重视德行之外,更加重视人的才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功效,认为有才 之人理所当然的应当承一些社会职务,无才无能之人不可空在其位而不谋其事,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 之,富而贵之,以为长官。 固儒家讲亲亲制度,讲人与人之间的爱存在差别,不 愿意打破已有的身份制度的思想,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家有着很大的差 别,他们在观念上存有的差异,反映了其所代表的阶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同时,、 墨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创造精神也较儒家强,正因为墨子在对科学知识的追寻和 劳动生产较儒家更为重视,其后学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一定 程度的贡献。他们更具有“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的艰苦行道的精神,。 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德才结合的主张。 主张“重才轻德 的是战国末期的大法家韩非。韩非在论述“才 、“德之 间的关系时讲“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一在他看来,一 个人有气力种好地、多杀敌、懂得怎样获得财富才是重点所在,用不着德行好,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在他看来,“才性 实际上也就是权势,有 权便有“才 ,他在韩非子难势中引慎子的话:“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 o 论语集释先进下,第7 7 4 页 o 论语集释为政上,第6 l 页 固论语集释宪问中,第9 8 9 页 回孙诒让:新编诸子集成墨子闲诂尚贤上第八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t 年1 月,第4 3 页( 以下凡 引 ,第4 7 页 回新编诸子集成墨予阑诂兼爱中第十五,第i 0 1 页 。王先慎: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五蠢第四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7 月,第4 4 5 页( 以 下凡注引韩非子集解 书,只注篇名、页码) 1 3 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韩非在这句 话中表明了他对“才”与“德”的态度,在尧与桀的相比之下,他毫不犹豫的选 择后者作为推崇的对象。韩非的这一观点与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是相适应的,从 统治阶级的角度考虑,重“才 而轻“德 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他不相信“贤 德”之士,认为他们不一定靠得住,所以在使用人才上他强调“功当其事,事当 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他还讲,孔子虽然一生浩然正 气、德高望重、美名远扬,却只有七十个弟子跟随他,而不被称许的鲁哀公,鲁 国的全城百姓都要听从他的命令,服从他。韩非作为集大成的先秦法家,在人才 问题上不单纯以道德行为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反对空唱道德,强调必须考核人 的实际才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合时宜的。 先秦各家中,只有道家既不讲才也不讲德,提倡“无为”的观点,作为魏晋 时期玄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无为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排除了人才的概念。在对待 “贤”的态度上老子是消极的,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不尚贤,使 民不争 ,“绝学无忧 。庄子讲一个人在才能上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此木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在道德上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庄子养 生主) ,为了个体的安身立命甚至不仅不需要德行,连健全的形体也受到一定的 排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人生采取消极避世乃至玩世不恭的态度,在人才问 题上更谈不上有何独到的见解。 自汉武帝始,思想上推崇“独尊儒术 ,这与统治阶级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有很大的关系。秦朝固然是因为严刑峻法导致人民的反抗失去了统治权,更因为 秦朝在任用官吏上不注意德行的标准,导致管理贪污腐败日益严重。为了争夺国 家大权,秦朝统治者内部频频发生暴动。基于对这一教训的反省,汉武帝才令郡 县推举孝廉,茂才,可见,朝廷用人的标准名义上仍是德行、才能两个方面。从 春秋战国到两汉,儒家的重德行和德才结合的思想在选举制度和社会伦理生活 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 第二节人物志 的。以才定德刀 o 韩非子集解难势第四十 ,第3 8 8 页 o 韩非子集解二柄第七) ,第4 l 页 0 【清】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山木第二十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1 月,第6 6 7 页( 以 下凡引庄子集释 ,仅注篇名、页码) o 庄子集释养生主第三第1 1 5 页 1 4 到了魏晋时期,才性关系的研究似乎进入了更理论、更系统化的层面,学者 们对“才性 的复杂性和丰富内容开始有了深入的探讨。刘劭人物志集识鉴 之术的大成,对人才标准的研究已上升到纯哲学的高度,人物志已着玄学之 先鞭。当代学者已经意识到刘劭人物志在魏晋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对此理 论给予了一定重视。据本人统计,“材”字在人物志中出现了近百次之多, 关于“材”的解释,已在上文进行了论述,在此不再赘言。除了“材”之外,文 章中“德”字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此“德”不能等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品质, 并非儒家所言的圣贤必备的重要人格素质。开篇即提到:“夫圣贤之所美,莫美 乎聪明。 “明”才是刘劭当作圣贤所应拥有的最重要的素质。 刘劭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的思想基础上对人的才能进行分类 和品鉴。“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 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固进一步研究人才素质的组成,就 会发现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在人体中相当重要,它们不仅分别生成了筋 腱、骨骼、血液、内气和肌肉五种生理素质,而且还决定着五种不同的美德。五 行之气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故称为五常。在人物志中,“质性”指人禀受 阴阳之气后所获得的基本素质,不同素质的人具有不同的才能。“性之所尽,九 质之征也。固人物性情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九个方面的特征,九征中只有某一方 面突出,称为偏才。“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 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畅而不平则荡。 回偏颇型人才是由于体内某种素质 过于突出而造成的。刘劭在此根据人才不同的性质特点,把他们分成各种类型, 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站在人之个性的角度对人进行研究,并为此种个性的 存在寻找依据,认为人的质性基础可决定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类似于现代的“基因说 。在他的观点中,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是“质性 的阴阳平衡、和谐,此种观点似乎受到了道家的平淡、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 如“凡人之质量,中和是为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 所以,能深查宇宙 万物生成规律的的人质性是中和的, 刘劭之所以会以专著论“才性 ,与他的人才选拔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作 。周山:中国学术思潮史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8 年7 月,第1 2 5 页 o 人物志序 o 人物志九征第一 回人物志九征第一 口同上 。同上 1 5 为曹魏时期的重臣,刘劭一生历经曹魏四朝阜帝,亲眼目睹和参与了曹魏政权在 用人上的重大变革( 从察举制到唯才是举,再到九品中正制) 。作为一名政府高 官和知识分子,以及两次人才选拔机制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编 撰者,刘劭在对人才标准问题作更深思考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识人经验, 同时大量的吸收了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人才思想,如尚书的“九德”、老子 的处世之道、庄子的“九征 观人法、周礼的古代官职、吕氏春秋的 “八观六验”法等等来对人才进行分类和识鉴。 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刘劭按照德、法、术三条标准,把人才划分为十 二种具有不同才能的类型。此十二种人才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内容。刘劭在书中 并没有详细论述类型划分的理由,只是在人物志八观里详细说明了如何辨 别人才的类型,即“一日,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日,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 日,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日,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日,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日,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日,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日,观其聪明,以知 其达。 刘劭列举了以上八种识人的方法,通过观察人物的外在行为、谈吐和神 情变化来识别人物的类型。庄子在此之前提到了怎样识别表里不一的人,即“九 征至,不肖人得矣。一除了“八观”,刘劭还提出“五视作为八观的一个补充, 即“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 取。一 用到此种方法能较为准确的识别不同类型的人才。 作为曹魏时期的重官,刘劭在论述“才性 时,其出发点多站在曹魏统治者 角度来考虑,将人才的标准向政治统治需要的方向靠拢。如他在人物志英雄 第八中把具备聪明才知,勇气和力量多种素质的刘邦作为英雄的代表,与儒家 以仁义、德性为理想人格的标准有着不同。刘劭用德、法、术标准,实际上就是 德才标准来对人物进行分类。刘劭说:“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 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入,更为美号。一 兼德、兼才和偏才和是 三个从高到低的人才层次,只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特别之处的人被称为“偏至之 材 ,根据自身材质的特点而获得相应的名号。兼有多种美德但并不是非常完善 之人被称为“兼材 而“兼德 是刘劭所推崇的具有最高品质之人,即“是故 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 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称也。一就是说,圣人或中庸是人 o 庄子集释列御冠第三十- - ,第1 0 4 7 页 o 人物志效难第十一) 人物志九征第一 o 人物志九征第一 1 6 才的最高层次,他们不仅具有德、法、术三种品格和素质,而且三者都达到了“极 至 的水平,即圣人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大雅或德行和小雅或偏材分别属 于人才的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兼材和偏材都是臣之材,他们又因为自身能力的差 异而有不同的名称和作用。在人物志流业篇中,刘劭专门研究了这些“臣 材”的才能类别、才能特征和才能的适应范围。但不管是偏才、兼才、还是圣人, 在刘绍看来都是人才,同时他也认为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为圣人,圣人的品质是先 天禀赋所定,一般的人是无法达到的,这与儒家所言之“人人可以成圣人”的思 想相去甚远。大部分的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象。如阮籍“性至孝”,王朗 “性严正慷慨”,文钦“性刚暴无礼”,谢夷吾“雅性明远。夏侯琳“性无武略。 这些曹魏的重臣可被归“偏材”、“兼材”之列。在三国志中描述的这些重臣 之才,大多数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很突出,还没有达到刘劭所谓“兼才”的标准。 在刘劭眼中,圣人先天禀赋的材质应当是均衡、优良的,所以显得聪明、平 淡。并指出只有圣人才具有这种“中和”与“平淡无味的品格。所谓“中和之 质”就是指“兼德而至”的中庸状态,其特点是“五常既备,包以淡味;五质内 充,五精外章。”圣人由于禀受的五行之气既平均又优良,由此而发展的仁、义、 礼、智、信五种道德,不仅平衡没有偏失,而且达到了“极至”的境界。也就是 说圣人在德、法、术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极至”的水平。在人 物志体别第二中刘劭还说:“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 酣,质而不缦,文而不绩。能威能怀,能辩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中庸 的材质味淡而非无味,味咸而不苦涩,质朴而不是无文采,文雅而不浮艳。“中 和 这种品质是无法给予一个具体名称的,原因是形成“中和”的材质是综合的, 是各种材质在最高水平上的融合,所以,它无法象偏材那样,以这种材质的“胜 质”来命名。因为,具有中庸材质的圣人自身拥有各种不同的才能,虽然表面上 并不表现出特殊的才华,却“能威能怀,能辩能纳 。 圣人为什么应该具有平衡而高度发展的各种品格呢? 刘劭认为这是由圣人 需要担当的责任所决定的。圣人的主要职责是选拔人才,运用人才,使人才各得 其位,在各自拥有的特长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刘劭选拔人才的逻辑,选才者 应该要比被选者具有更高、更全面的素质,才能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因为人们在 对人进行评价和判断时大多“以已观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偏才 由于受到自身兴趣和才能的限制,只能识别与自己在某方面具有共同点的人才, o 人物志九征第一 1 7 而不能识别与自己在才能上有差异的人,如他说:“取同体也,则接论而相得。 取异体也,则力久而不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一流之人,能识一 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锄具备了一种 素质的人可以识别一种人才品质,具备了两种素质的人则可识别两种人才品质, 兼备了各种人才素质的“尽有诸流者则可识别一切人才。这些“尽有诸流者 就是圣人和君子,至少也是国体和器能之材。刘劭理想中的圣贤之人具有知人善 任的品质不同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 具有“中庸之质 的圣人和“三材兼备 的国体、器能之材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人是具有某种素质的偏材。在才性观上,刘劭对人才的识别多站在实用的 角度对各种人才进行鉴别,他认为“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圆每种人 才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具有共同素质的圣贤之辈,而是在识人和 用人的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定来安排人才,比如在安排事务时,有些职位在选人 上要以具有德性的人才为先,另一些职位则应以其它能力为先,不能一概而论。 少数具有“兼德”素质的圣人则成为了人才的管理者。刘劭关于人才各归各位的 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合理使用人才。 刘劭人物志中关于人物类型的划分反映出魏晋人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追 求现实,追求个性,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梯导轨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2025年中考二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擀面皮基础知识培训
- 2025年保育员理论考试试题试卷(附答案)
- 2024年园林绿化风景工程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2025年家畜饲养员及繁殖学知识考试(附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预测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小麦栽培技术试题及答案
- 高级西点师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 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第四版)课件2-2普通话训练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附解析
- 2025版劳务公司挂靠合作服务合同模板下载
- 肾结石合并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关于暂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工作的通知》解读培训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2025安徽医科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MOOC 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台州市街头镇张家桐村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