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伍子胥故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y5 9 8 6 3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毛云萋 导师签字:彳j 易垆 签字日期:2 0 0 4 年年月乃f 日签字日期:2 0 0 4 年妒月z 缅 觏嫡 伍子胥故事研究 摘要 伍子胥作为历史人物,曾是史学界研究对象之一:作为文学形象,也曾有论文涉 及。但学界关于伍子胥故事的演变研究,今仅见按故事构成的情节单元来行文,即把 故事分解开来考察,但对故事的整体研究以及故事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如何由历史 文本演变为文学文本,历史人物如何一步步被塑造成文学形象的,则未见详尽的论述, 至于伍子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的美学意义及故事本身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未见涉 及的文章。本文即拟以浅显之笔来做这一补充。 本文首先按照记载有关伍子胥故事的文本形式把故事分为历史文献时期、历史文 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文学文本时期三个时期,在各个时期又以时代为序,着重 论述故事变化中流露的文本特点。战国到西汉为历史文献时期,突出历史文献的特点;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为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突出历史到文学的过渡;隋唐 到明清为文学文本时期,突出文学文本的特点。并对各时期故事的变化进行比较解释, 从而得出故事演变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遍规律。 在对故事源流探讨基础上,对文学形象伍子胥进行分析。依伍子胥的人生经历, 其形象可概括为前期孝子复仇形象、后期忠臣悲剧形象,分别总结人物前后期鲜活的 形象及其复杂丰富的美学内涵,揭示这形象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借以 解释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并日益演变的原因,即中国传统文化观照下的伍予胥故事。 本文力图系统全面地对伍子胥故事进行探讨,探索其演变规律,并对故事及其 现象做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伍子胥故事;演变;文学形象 分类号:1 2 0 6 2 t h e s t u d y o nt h es t o r yo fw uz i x u a b s t r a c t w uz i x ui so n eo ft h eo b j e c ti n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髂ah i s t o r i c f i g u r ea n ds oa sa 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h o w e v e r , r e c e n t l y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t o r yo fw u z i x un o wi so n l yw r i t t e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o r y sp l o tb yd e c o m p o s i n gt h es t o r y s ot h e s t u d yi nd e t a i lt oi t a saw h o l ei sh a r d l ys e e ne s p e c i a l l y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s ,t h a ti s ,h o wt h es t o r y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e x tt ot h el i t e r a r yt e x t ,h o wt h e h i s t o r i cf i g u r ei ss h a p e di n t oa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g r a d u a l l y a n dt h e r e i sn oa r t i c l ea b o u t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e x i s t i n gi nt h es t o r y s ot h i sa r t i c l ei sa s u p p l e m e n t t ot h i s i nt l l i sa r t i c l et h ed i f f e r e n tt e x ti sa t t a c h e dt h ep e r i o do fh i s t o r i e a lt e x t 。t h ei n t e r i m 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t e x tt ol i t e r a r yt e x t ,t h ep e r i o do fl i t e r a r yt e x ti nt h et e r mo f t e x t sf o r m i n t h e s ep e r i o d st h et e x t st r a i ts h o w i n gi nt h et e x t sc h a n g ei sp a i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b yt h e e r a so r d e r f r o mw a n i n gp e r i o d st ox i 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p e r i o do fh i s t o r i c a lt e x t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a i t f r o md o n g h a n d y n a s t y t ow e i d y n a s t y , j i nd y n a s t y , n a n d y n a s t y , b c id y n a s t yi s t h ei n t e r i m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t e x tt ol i t e r a r yt e x t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 t r a i to fi n t e r i mf r o m s u i t a n gd y n a s t y t om i n g - q i n g d y n a s t y i st h ep e r i o do f l i t e r a r yt e x t 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l i t e r a r yt r a i t e v e nc o m p a r ea n d e x p l a i n t h es t o r y sc h a n g e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 t oe d u c et h er u l ei nt h es t o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w uz i x ua tt h eb a s eo fa b o v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i n c l u d e st h e f o r m e r ,d u t i f u la n dv e n g e f u lc h a r a c t e r , t h el a t t e l f a i t h f i f la n dt r a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a n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s u m m a r i z et h ec o l o r f u la n dv i v i df i g u r ea n d t h ec o m p l e x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t od i s c o v e rt h ei n n e r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t h ew a d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e m b o d i e di nt h e c h a r a c t e ra n d e x p l a i nw h y t h es t o r y g o e s r o u n d w i d e l y a n d d e v e l o p sg r a d u a l l y t h i st e x tt r i e st od i s c u s st h es t o r yo fw uz i x ui ns y s t e m ,w a n tt of i n dt h er u l ei nt h e s t o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x p l a i nt h es t o r yb y 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l s ow i s h t oa b s o r bm o r eo b s e r v a t i o n so ni t k e y w o r d s :t h e s t o r yo f w u z i x u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c a t e g o r y n u m b e r :i2 0 6 2 2 引言 伍子胥在中国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父兄复仇的行为和因直言敢谏被赐 死的遭遇被演绎成故事,不仅构成吴越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历代文史学家笔下不可 或缺的内容。在伍子胥故事中,他被写成一个能报仇雪恨、大智大勇、忠诚进谏,富 有传奇色彩的忠臣、孝子和英雄形象,故事中“起因逃亡积蓄复仇 报恩赐死”等每个环节更是极尽曲折之能事。伍子胥故事最初并不象现在这么丰 满,它经历了文史的融合,时代思想倾向的揉杂,戏曲小说的文学渲染,才有了如今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的完整定型。而故事的主要情节从产生到定型 的过程是在先秦两汉阶段完成的,后代只是依据各自不同需要对故事的不同方面进行 放大彰显,从而发展了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本文试将这一故事的源流作一描述, 以提供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并对人物形象作一简单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伍子胥故事研究 伍子胥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伍子胥事迹,历史上有真实的记载。伍子胥( ? 一 一前4 8 4 年) ,名员,春秋后期楚国人。祖父伍举,事楚庄王。楚庄王即位三年,不 事国政,日夜作乐,令国中日:“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冒死进谏,庄王终于“一 鸣惊人”,任伍举以政,成就霸业。故伍氏后世,显赫于楚。父伍奢,兄伍尚。奢历 事楚灵王、平王,任平王太子建太傅。奢与太子少傅费无极( 也作费无忌) 有隙。无 极谗诸平王,王执奢,令召二子。兄尚至,与奢俱遭杀害。员如吴,尽事吴王阖闯( 也 作阖庐) ,后吴伐楚陷郢都得报父兄之仇。后事吴王夫差,赐死以终。 一、历史文献时期 故事的萌生阶段。此时的故事记载服从历史史实,不是从故事出发。基本无文 饰的痕迹。人物不是表现的中心,只是事件展开的载体和符号,服从、服务于事件, 其性格常常模糊不清。 ( 一) 战国初期历史散文左传国语中伍子胥事迹的原始记载 有关伍子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国语。 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记其事,有六处: ( 1 ) 昭公二十年:其父奢因直言得罪,平王又听信费无极谗言要斩草除根,致 使伍子胥父兄被杀,“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公子光不听时,即察知公子光“将 有他志”,“乃见专诸焉,而耕于鄙。” ( 2 ) 昭公三十年至( 3 ) 昭公三一年:阅闾即公子光即位,伍子胥提出一套拖疲 楚国,多方误敌的计策,阖闾用其计,果然令楚军疲于奔命。 ( 4 ) 定公四年:“伍员为楚行人以谋楚。”追记逃亡时,“谓申包胥日:我必覆 楚国。” ( 5 ) 哀公元年:伍子胥用少康复禹之绩谏吴王与越和成,王弗昕。 ( 6 ) 哀公一一年:伍子胥举譬又引尚书语句进谏吴王止伐齐,王不听。王 又使其使齐,他“属其子于鲍氏”,回国后吴王夫差听说了此事,“使赐之属镂以死,” 将死时,说:“树吾墓横,横可材也。吴其亡乎! 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 也。” 国别体史书国语主要载其言,在第十九卷吴语和第二十卷越语上两处: 国语- 吴语:越大夫种日“夫申胥、华登服吴国之士于甲兵。”( 伍子胥奔吴, 吴与之申地,故日申胥) 以及子胥以先王为例,晓之以理地屡次进谏,吴王伐齐成功 后,“讯申胥”,胥“释剑而对曰: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 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日: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王愠 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国语越语上载伍子胥从地理角度谏 与越和之事。 这些记载,附属其它史事,分散于各年,人物的言行事迹也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 生的各个年代,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 的人物形象,也就是重事不重人,人物形象是事件的附属品,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 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故人物形 象难免简洁和单薄,人物事迹受史书限制而缺大波澜,显出原始记载的不足,体现出 史书记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特点。在上述文献中伍子胥约略是个有坚韧的性格( 计不从 而献士退耕待时机) 、过人的谋略( 拖疲战术和预见越将灭吴) 和忠贞耿直的讽谏精 神( 屡次进谏) 的历史人物。二书距伍子胥年代最近,可信度较高。因此,它们是关 于伍子胥故事的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后世赖以加工的最基本的素材。 ( 二) 战国后期伍子胥故事的流传整理加工 1 战国时人的评价 首先,我们通过伍子胥同时代及战国时人对他的评论来看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及 4 演变隋况。 孔子是伍子胥同时代人,伍子胥被赐自杀时孔子还活着,韩诗外传卷七、萄 子宥坐和说苑杂言记载了孔子对伍子胥的看法: 孔子日:“由来! 予以知者为无罪平,曼i 】王子比干何为刳心而死? 子融为义者为听乎, 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昊东门? 子以为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 子以忠者为 用乎,说苑杂言所记与其无异。苟子宥坐记孔子评价与二者也 是大致相同: 女以知者为必用邪? 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 女以忠者为必用邪? 关龙连不见刑乎! 女以谏者 为必用邪? 昊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 2 1 3 孔子的高足子贡也有评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图敞以敏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 谏死,太宰韶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孔子另一弟子子石( 名公孙龙) 观点: 子石登昊山而四望,喟然而叹息日:“呜呼悲哉! 世有明于事情,不合于人心者; 有舍于人心,不明于事情者”弟子问日:4 何谓也? ”子石日:“昔者昊王夫差不听 伍子胥,尽忠极谏,挟目而辜:太宰貂、公孙雒,偷合苟容,以顺夫差之志而伐昊” 4 jp 两5 同时代另一位贤者蘧瑗有一段与楚王的对话。他们都认为吴夫差拒谏饰非应谴 责,子胥以谏死,遂成为直谏的典型,寄予无限同情,足堪与比干、关龙逢并列,从 他们的话语亦可见他直谏惨死之事已广泛流传。而到了战国,他己演变成忠贤之臣惨 死的代表人物了。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矧”2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 , a - i ;l 忠臣也, 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阶7 ” 接奥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醯m “” ( 乐毅) 曰:昔者五子胥说于闽闰,而昊王远迹至郅;夫差弗听也,赐之鸹夷而浮之江故 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赦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江而不改 阿2 2 昊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 ( 陈) 轸日: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于” 5 ( 李斯) 仰天而叹日:“嗟乎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 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 比干,昊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者,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庄子、陈轸、苟子、李斯等人物几乎异口同声称伍子胥为忠臣贤士。只是庄子从 道家无为思想出发,以为忠臣徒然招祸不足贵,但他是承认伍子胥为忠臣的,可见伍 子胥在此时是公认的忠臣。 2 诸子文章中伍子胥故事的传承整理 战国秦汉诸子散文如庄子、楚辞、苟子、i ;晤冠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后二书尤多,汉朝文人文章如战国策、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贾谊 新书、桓宽盐铁论、刘向说苑、新序、韩婴韩诗外传、刘安淮南子、 王充论衡、薰仲舒春秋繁露、悲士不遇赋、扬雄法言、王逸楚辞章句 序等均有提及。 从内容上看,文章中伍子胥事多为例证,虽没左传国语详细,但仍承继 了伍故事中人物善谋好谏的忠贤特点: 苟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 n 2 1 9 “ 鹃冠子- 备知第十三:“比干、亍胥好谏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一n 3 韩非子说林下:“闽闾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日:可以退乎? 子胥对日:溺人者一 饮而止,则无遂者,以其休也不如乘之以沈之”,1 ” 韩非子人主:“昔关龙逢说桀而伤其四肢,王子比干谏纣而剖其心,子胥忠直而诛于属 镂此三子者,为人臣非不忠,而说非不当也,然不免于死亡之患者,王不察贤智之言,而蔽于 愚不肖之患也一n 5 3 9 7 ” 韩诗外传:“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 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7 说苑正谏:“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谏日: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洲,化为鱼,渔者 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住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 有豫且之患矣- 王乃止一n 力9 ” 等等很多简要引例,在指斥君主昏聩中彰显伍之忠贞。但大多只是作为例证一笔 带过。 3 韩非子吕氏春秋对伍子胥故事的加工 对伍子胥故事的形成真正起到加工作用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韩非子 中有三处: 6 ( 1 ) 说林上载,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子胥日:“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日:子取吞之。”侯因释之。o ” ( 2 ) 内储说下:“是以子胥宣言而子常用,内美人而虞、虢亡,”“”“ ( 3 ) 内储说下:“吴政荆,子胥使人宣言于荆曰:子期用,将击之;子常用, 将去之。荆人闻直,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吴人击之,遂胜之。”m 吕氏春秋的记述则较多: 第十纪异宝:五( 伍) 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去郑而之许, 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 伍) 员载拜受赐,日:“知所之矣。”因 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 绝江。解其剑以予丈人丈人不肯受五( 伍) 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 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 ”。”7 i 孝行览首时:“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王予光者。见之而恶其貌, 不听其说而辞之。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日: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 重帏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帏,搏其手而与之坐; 说毕,王子光大悦。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 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 楚于柏举。亲射王富,鞭荆平之坟三百。”凹1 “ 孝行览长攻中载有谏籴越事,范蠡谋籴,子胥谏不可与之,王不听。 说苑权谋也有越借粟,子胥谏止事,另外入郢射宫门鞭坟情节,说苑奉 使:“子胥亲射宫门,掘平王冢,笞其坟,数其罪。日: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士 卒入加百焉,然后止。”“3 m ”还有淮南子、法言重黎也有鞭尸之事,只是情 节不详。 以上文献是在广泛搜集材料基础上完成的,虽仅片段,但对原始事迹的记载已大 有补充。左传中“员如吴”经搜集加工,有边侯遇阻,江上遇渔夫渡江,在郑经 许公指点才奔吴的越折;在吴设计见公子光及吴王,由国语“服吴国之士于甲兵” 发展为“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的理政治兵,用计换子常败楚,谏籴越 等等,都是原载中没有的细节,更重要的是首增子胥射王宫,鞭坟复仇,提及人物外 貌,“见之而恶其貌”。在此,人物善谋( 激楚换子常) 。敏捷机智( 应对边侯,用计 见公子光及吴王) ,善理政事( 练兵强吴) ,知恩图报( 解剑酬渔人) ,性格渐丰富, 形象渐明朗。这些补充开始脱离客观史实,带有故事化倾向。如子胥重帏见王子光细 7 节,“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细节,江上遇渔夫之事等伍子胥已殁。非后人想象 虚构,加工,怎会有此举动、语言? 上述文章涉及伍子胥故事,人物形象被认可为忠贤谏臣,又流露出文人加工的痕 迹,突出了人物的善谋,新增了伍子胥敏捷机智,善理政事才能,知恩图报特点。但 是,除韩非子- 说林、吕氏春秋有故事性片段外,大多为文中一例证,或仅提 到伍子胥的名字,均主要为劝谏君主要纳谏亲贤,从故事文本看,毫无独立性可言, 且伍子胥常与比干、关龙逢等连称,说明人们己认识到伍子胥故事及伍子胥本人的代 表意义,但主要认可伍子胥式的忠,忽视故事中的隐忍复仇精神及故事本身的独立性。 众所周知,诸子从代表各自阶级或阶层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以表达对政治的 不同主张和要求,或忠言劝谏以吸取教训,或直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由此产生了 许多通过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来表情达意的文章。书中的诸多故事都是作者为了证 明、强调自己的理论而用,即所谓“寓理于事”,有时为了理论的需要不惜增删、修 改事实,而使人物性格更丰富了,形象渐趋鲜明,故事情节性增强而有了波澜,也说 明伍子胥故事有扩充的张力,同时正是这种手法为子胥故事获得了一定的想象和变化 空间,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言符号,频频出现在诸子 文章中,也使子胥故事由历史走向文学虚构迈出了最初的一步,打下衍变的基础。 ( 三) 西汉时史记中伍子胥故事的清晰独立与文学加工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黄帝到西 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兴衰沿革,有上自君王下至百姓凡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传 记。对伍子胥故事第一次做了完整叙述,集中在单篇传记伍予胥列传中,而在吴 太伯世家、楚世家、范睢蔡泽列传中又有补充,使得伍子胥故事初步完整。司 马迁虽然坚持着史学家的严谨求实精神,“不虚美,不隐恶”嘲瑚”的良史之笔,但 实际上也吸收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对子胥事迹的加工手法,并按其“是非颇缪 于圣人”的叛逆精神,在内容上有所增删,增强了对传统愚忠愚孝的背离充分肯定 了伍子胥身处窘境初衷不改而隐忍成功的烈丈夫品格,有强烈的文学加工痕迹。使伍 子胥列传更具有可读性。 史记中伍子胥故事虽已清晰独立出来,但仅是初步完整。一是虽有题为人物 的单篇列传,仍以历史史实为重,与后世成熟的文学传记差距很大,二是在继承以前 记载基础上,情节有增删。增的有;面对楚王使者,伍能洞悉楚王用心,“楚之召我 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放以父为质,诈召二子”识诈而决定“奔 8 他国,借力以血父之耻”,故而“贯弓执矢向使者”。在奔吴途中,不是如左传记 直接到吴国,而是先到了宋冒,遇宋有乱又奔郑,因郑杀太子才奔吴,逃亡中除遇渔 父渡江酬剑外,还有乞食一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 糊口,郭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吴入郢后,“伍子胥求昭王。 既不得,乃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即使好友申包胥劝止也不听。 特别是死后增有民间纪念细节,“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日胥山。”少的有: 左传中子胥为吴王出计败楚的许多预言,韩非子中调虎离山败楚之事,吕氏 春秋用计见公子光及吴王情节,修城练兵强吴情节。 结尾新增的民间文学色彩,除了显示作者对人物的偏爱,也显示了故事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太史公“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阕九疑,浮于沅、湘; 过梁、楚以归。”。”子胥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自然得以捕拾入文。 增加内容有逃亡原因,死后民间纪念,但多为逃亡中所受之苦之耻和详细报复行 为,少的是对他智谋过人的刻画。史记中子胥故事的增删流露出鲜明的个人感情 倾向因素:作者在有意强化伍子胥的坚忍性格和强烈的复仇精神,因父兄受冤被杀而 逃亡,逃亡中倍受挫折,险里逃生,历尽艰辛,风雨中更显英雄本色,这并没有摧毁 他复仇的目的,他要“隐忍以就功名”,“弃小义,血大耻,”因而在多年隐忍铸就的 目标实现时,如火山之爆发,洪水之决堤,淋漓尽致的鞭尸报复,人内含的本质力量 就在这瞬间得至l j t 确证。仇恨只有在仇人身上才能让这复仇路上的光阴和苦难有个说 法,这对于积蓄已久的仇恨来说是合情的,虽然有些不合理,是把伍予胥故事当作复 仇故事来写的,特别是伍子胥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日,“向令伍子胥与奢俱死,何 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作者是 在用子胥事迹来消胸中之块垒来自励,正是作者诗人般的胸怀和激情,使子胥故事成 为复仇的史诗,即“无韵之离骚”。这使故事记录带上了明显的文学色彩,留下明显 的文学加工的痕迹。司马迁这样写除了受时代氛围,即汉代血亲复仇风气的影响,更 重要的是与作者的经历及思想倾向分不开。作者曾因为李陵辩解受宫刑而使他身心受 到摧残。实际的遭遇成为“胸中块垒”,令作者每每借历史上暂时忍屈受辱而终一雪 前耻、有所作为的人物来抒发自己“隐忍以就功名”的思想。作者就是借赞伍子胥不 轻易随父死而逃生报仇以表达自己受宫刑大辱不死之原因,为的是承父志完成史 记,与伍子胥殊途同归。作者此方面思想与写作倾向一直很明显,如对越王勾践的 赞同,太史公自序中“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9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的共鸣等,且这种倾向是“寓论断于叙事”不是直露的。 作者把强烈的褒贬爱憎隐于具体、形象的叙述中,消融在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里,通 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人物身上熔铸满腔感情,与所写人物心有灵犀。 行文最后出现“太史公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主观倾向。所以,钱基博先生说:“太 史公史记不纯为史。何也? 盖发愤之所为作,工于抒慨而琉于记事。其文则史, 其情则骚也。”。”“其意则楚骚之情兼雅怨,其体则史记之事该本末。”。7 ”1 这一写作使人物性格更明显,形象更突出,加之传记这种能够围绕传主记载事迹 的新的体裁,以人物为中心、为纲领来组织驱遣材料,能够交代完整的人物故事,写 出成功的人物传记,把历史和文学相对地结合起来,借人( 伍子胥) 以明史( 吴越、 吴楚历史) 。既用高度历史真实记录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又以浓郁的文学色彩塑造了 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入物形象。这成功的写入体式使故事得以清晰而趋向独立,使 子胥故事首次获得了独立完整的记叙形式,但只是初步完整。史记中伍故事复仇 精神的强化从表达技巧看,仍如左传以人物语言、行动为主来为人物立传,但语 言更丰富一些,增加了人物神态描写( 乞食吴市时落魄形象,自杀时“仰天叹”) ,运 用了对比写法( 与太宰甑的好邪相对比) ,故事中穿插更多史事,与勾践忍辱、郧公 第报仇、白公胜复仇对照并写,都使得史记中伍故事独具特色:是历史事迹的连 串,虽已有些微的加工,但仍是在史料基础上的。 历史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记述整个时代的治乱兴衰,提供现实政治思想的参照系。 史记的列传尽管以人物为中心,然而传主的某些事迹如果被作者认为无关国家大 计,就往往被省略或简略,如伍子胥列传中渡江、乞食击绵女等就无详细记载, 更无得知楚平王已死子胥泣于室的记载。 二、历史文献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时期 故事的发展定型阶段。此时对历史故事的演说,是基于历史基础上的虚构和加 工,仍未脱历史文本的特征,流露出历史文本向文学文本的过渡。杂史小说凭借着 不受客观史实束缚的民间传- 说的想象力,援史入小说,以虚构点化故实,在文与史 的沟通交流中,完成了故事的定型。 ( 四) 东汉杂史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伍子胥故事的基本定型 二书采用了许多传闻异说,与道术、魂魄、阴阳等虚妄之事迹多有记载,鲁迅曾 指出它们“虽本史实,并含异闻。”。”它们是吴越地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史志著作, 1 0 较系统地记载了吴越民族起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全过程,是集中体现吴越文化的最 早文献。吴越自太伯始慢慢发展起来。太伯奔吴不仅为吴地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也 为吴人打开了大门,形成了善于吸取、学习、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吴文化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融合、筛选、吸收能力,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随着东南经济 的崛起和发展,有了地方文化意识的觉醒,即需要建立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系统,作 为本地重要历史事迹的伍子胥故事无疑是建立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材料之一。此故事 虽已见前载。但还不足以表现独立的东南吴越文化,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这样,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吴越人民以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为依托,借助其历史史实,发 挥吴越水文化的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历史人物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人物崇高的道 德情操、刚毅正直的品格,并赋予他不可战胜的神奇力量。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人物成 为在历史底色下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暴的崇高精神的英雄。随着时间的推 移,把英雄事迹神化,人物已有相当的神话因素,并逐渐浓厚,也成了带有神话色彩 的英雄。故事由最初仅片言只语,逐渐发展为一个传承区域文化的神话故事。 1 越绝书对伍子胥故事的进一步渲染 东汉是伍子胥故事的基本定型时期,但又分为两步。首先是越绝书对伍子胥 故事的进一步渲染。因越绝书本身就是在广泛收集遗闻传说的基础上最后成书的, 故关于子胥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了。( 此取此通行本,据史记卷6 5 孙子吴起列传 索隐;“按:越绝书云是子贡所著,恐非也。其书多记吴越亡后土地,或后人 所录。”正义:“七录云越绝十六卷,或云伍子胥撰。”隋书- 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子贡。崇文总目除了署名子贡,又 有“或日子胥”一句。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日:“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 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 益之耳。”明人杨慎等以为东汉初人袁康、吴平作( 丹铅杂录卷九) 。清洪颐煊读 书丛录以为其书分内外篇,内篇即汉志杂家之伍子胥八篇,外篇为袁康所 作,余嘉锡先生则肯定了陈振孙的观点( 四库提要辩证卷七) 。) 史记上无关国家大计的江上遇渔父和乞食两事在此扩为三百多字,有芦中躲 藏、二人对唱、渔夫赠食、渔夫沉船自杀等细节,吃完饭后上路还回头叮嘱渔父: “掩尔壶浆,无令之露。”“食已而去谓女子日:掩尔壶浆,毋令之露。”,人物多 了知恩图报、谨慎、理性特点。在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以引起注意,终得于 吴王畅谈三e t 三夜而受器重,阖闻要替他报仇,他说:“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亏君 之行,报父之仇,不可。”在吴三年,“大得吴众”及君王器重时,阖闾向其问治国之 策,他“唯唯不对”。“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直到阖闻再三要求他才委婉说出,增 强了人物谨慎的一面。伍子胥与吴王的谈话中,“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 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霓虹牵牛,其异女,黄气在上,青黑于下,太岁八会,壬子数 九,王相之气,自十一倍,死由无气,如法而止。太子无气,其异三世。日月光明 历南斗。”增有天人感应和谶纬色彩的谈话内容,人物由此便增加了神秘色彩; 伍子胥在吴不仅直言进谏,且楚昭王以共同治国为条件召子胥回国。伍说:“以此为 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 子食其禄,非父之义也。”范蠡指责他言不被用宁死而不去吴,“知数不用,知惧不去, 岂谓智与? ”他说:“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今虽冤屈, 犹止一死! ”特意突出了子胥的忠。对其复仇行为渲染为“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 之墓”,并斥责:“昔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有“予胥妻王母”,“鞭尸 籍舍”的记载:发展了吕氏春秋中伍谏籴越之事,生成为伍之死因,已可单独拿 出来做一故事了。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第六交代太宰螽以此为计与子胥斗,是 忠臣与奸佞小人的斗争,结果小人计胜子胥被赐死。更大的发展是,越绝德序外传 记第十八子胥死后成神,“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 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一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 这是对左传吴王“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这一事迹的发展,用离奇、虚幻的浪 漫主义手法为子胥故事增添了新的结尾。 书中伍故事明显由复仇进孝和尽忠吴王两部分组成,带有明显的伦理价值倾向。 越绝书中伍子胥故事新增谶纬色彩,故事中的复仇力度明显降低,儒家中庸、理 性、忠君说教增强,因这一渲染,人物性格更丰富了,知恩图报、小心谨慎、忠孝, 且增有神秘色彩,更忠君,形象丰满了,故事本身也含更多主题,接近于定型。时代 思潮无疑影响了文学创作。汉统一后,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思想上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的统一,儒家思想成了统治思想。其思想中的忠、孝、 中庸的理性色彩在文字作品中不无流露,也充分表现出汉时儒家解经讲传的特点。 2 吴越春秋中伍子胥故事的基本定型 吴越春秋可以说是第一部依据史事所做的历史演义小说,这就决定了它在叙 述伍子胥故事时以左传国语为依据,采摭、掺入不少佚闻传说,加上作者 的想象塑造对故事的细节做进一步加工,并使其首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加 2 之作者及其时代特色的扩充,材料组织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前后照应,故事基本定 型,表现手法也是如此。( 此取一般看法,为东汉范哗作。隋书经籍志以下大多 著录为东汉范晔作。陈钟凡先生则以为是魏晋间的说部,详见陈钟凡论文集下编 论( 吴越春秋) 为汉晋间的说部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书中详细叙述了伍子胥故事的起因:祖父举喻直言诤谏成楚重臣,父斥费无忌之 谗而致杀身,殃及兄长,为伍子胥强烈的复仇精神作伏笔。伍子胥对楚王用心以阴阳 五行识破,“今日甲子,时加于巳,支伤日下,气不相受。君欺其臣父欺其子。”逃 亡环节:新增“子胥行至大江,仰天行哭林泽之中,言:楚王无道,杀吾父兄,愿 吾因于诸侯以报雠矣。”显示了人物深富情感的一面,又揭示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借他人之力实现自己的抱负。第一次把人物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的立体感突显出来,“无 情未必真豪杰”。奔吴途中总结有过昭关,路遇好友申包胥,渔父摆渡饷食,在吴乞 食遇击绵女赈饭活命,后二事在此扩达六七百字,比越绝书更详,尤其对击绵女 身世节操交代详细,且后文均有对此两事的照应:伍袭郑报仇时惊闻渔父子之歌声而 退兵释郑,途经濑水长声叹息并投金漂水酬绵女,这样,情节既有了头尾伍子胥作 为义士的深情厚意和善性良知也深得展示。如此。在叙述复仇的同时,人物性格更趋 多面,结构上也是前后呼应。积蓄环节:在吴更是小心谨慎行事,处处忍耐,阖闾让 他当行人后,仍不敢造次行事。在阖阊表现“委计于子”的诚心后,他始“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为阖闯筑城。立闾门,铸剑,展现大将才能, 又为阖闾找来要离去行刺王僚的儿子庆忌,推荐孙武领兵为与吴起率领吴军破楚入 郢作准备,又有为夫差力争立为太子,为后文伍以老臣自居,直言强谏,出语激切作 铺垫。铸剑为后文吴阖闾无道,湛卢剑“水行如楚”张角,预示吴败楚胜。在吴待机 复仇的漫长岁月里,不提复仇之事,似已忘怀,书中神来一笔,“十二年冬,楚平王 卒。伍子胥谓白公胜日: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然楚国存,吾何忧矣? 白公默然 不对,伍子胥坐泣于室。”复仇主题适时显现。深化了故事中的这一主题。人物的复 仇行为也比它书详细:“吴王入郢,止留。伍子胥已不得嬲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 尸,鞭之三百,左足践其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日: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 岂不冤哉? 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 楚之君臣也。”举止、语言都是对前作的总结和发展。报恩环节:伍子胥对吴王屡次 忠谏,吴越春秋中展开场面,运用对比。吴王文台置酒群臣大唱赞歌时,伍则“拒 地垂泣”,用整练潇洒、琅琅上口的四字韵文进谏。招致吴王“大怒”但他仍谏言不 止,与前期小心谨慎也形成对比。死环节:自杀情节神态毕现。吴王赐属镂,他接受 了宝剑,赤脚撩起下衣,走下厅堂来到院子中,抬头朝天喊冤诉说,“后世必以我为 宗”“遂伏剑而死”。 死后,“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鹞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日:胥汝一死之后, 何能有知? 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日: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火烧汝 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 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 依潮来往,激荡崩岸。”对越绝书浪漫主义笔法大加运用,神话因素渐趋浓厚, 情节更离奇曲折,勾践伐吴外传写越军吴国将入吴国胥门,伍子胥显灵,“头巨若 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显然是虚构情节,如志怪小说之怪诞了。 更有,在文种死后葬一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 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以编织神怪去解释世事浮沉的历史, 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的同情,死为神灵,用沟通人神的神异化幻想方式为全书作结, 是杂史小说超越史实显示自己创造意识的基本手段。 吴越春秋的艺术加工,使伍予胥故事从越绝书中的忠孝故事变为复仇故 事,政治说教色彩减弱而文学的独立品格渐露。与越绝书相比较,吴越春秋 不仅保留了谶纬、阴阳学说,而且更多离奇虚幻情节。特别是死后大用浪漫主义手法, 使故事带有传奇性,离史实越来越远,而离文学越来越近。同时显示了民众的审美趋 向,这是民众历史情感的公开表露和抒发,是人们对忠贞孝德的认可和怀念,以此种 形象化方式来体现。 透过这种谶纬、阴阳学说及神话结尾等神秘虚妄色彩,能感到一种创意出新的精 神,汉人的这种文化性格不仅染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也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东 时汉谶纬之学代表着它的统治思想,光武曾“宣布图于天下”,明、章帝承直,于是 “儒者争学图谶,兼复附以妖言”1 ”这一谶纬思想自然也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 天人感应和谶纬,作为一种世界观是错误的,但“神怪之言,皆在谶记”,啪m ”它却 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赋予瑰奇幻丽的色彩,天真浪漫的情调,成了孳 生小说的温床。如伍死后归海为仙的浪漫结尾的增添,表现技巧上出现浪漫主义手法 等。其次与地域文化不无关系。二书作者据考为吴越地区人,书中内容地域色彩很浓 厚。吴越地区是一个原始宗教迷信氛围相当浓厚的地区,笃信巫鬼,好事诅祝是吴越 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子胥死后随波逐流,化为海神,也是对吴越近海文明这一文 化背景的折射。吴地除了“三江五湖”之外,遍布沟、洫、渠,是个水的世界。在此 1 4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自然具有水性,比陆路群居的人有较多的个体情感、价值及独立 性,对山清水秀、烟波浩淼j 云蒸霞蘑的大洋湖泊易激起人们空灵、流动的想象和率 真浪漫的情趣,并进而以其气韵将自然物象摄入自己的文化创造之中,构筑起具有感 性色彩充满蓬勃生机的宗教思想,将时空规定的有限生命向无限扩展,塑造出很多鬼 神,而这些鬼神事实一种福祥之神,是能带给人们来自理想彼岸的超越力量,与现实 自我在生活习性及感情上及融合,也就有了伍子胥化为海神的艺术化结果,同时这一结 果变史述为小说,是故事文学化的巨大飞跃。 伍子胥故事中“起因逃亡积蓄复仇报恩赐死”等每个环节 在吴越春秋中叙述均详细分明,故事生动且独立明晰,情节完整,吴越春秋 对子胥故事的叙述,明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组织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前后照 应,结构完整,二是子胥形象丰满感人,三是明显的虚构成分,四是带有时代的印迹。 在形式上,已具备了演义小说的基本特征。四库总目提要说吴越春秋是“近 小说家言,自是汉晋问稗官杂记之体。”因此可以说,子胥故事在此已完全故事化了, 获得了基本定型。 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两部著作可以看出,它们虽然仍穿着“历史载记”的 外衣,但文学意识已不断强化,史学功能逐渐减退,史传文学正向着小说领地浸透。 由于想象、虚构及细节刻画人物等文学化手法的加入,叙事通过人物活动和内心活动, 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场面渲染、气氛烘托等表现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引入神话和传说,加以丰富懂得想象,使故事带有一种奇妙的传奇色彩和独特瑰丽 的风格,又由于这些“虚饰增华”手法并不是脱离历史真实的随意夸张,而是经作者 揣度、潜摸后进行艺术修饰的结果,包含了作者加工、创造的因素,“增华”仍以“踵 事”为主,流露出历史文本向文学文本过渡的痕迹;同时伍子胥故事在此得以总结, 基本定型,后世的文学文本无论唐伍子胥变文,宋诗词句对伍故事的用典,还是 元曲伍员吹箫等等,都没有逃离这些基本环节,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环节的想象放 大,依体裁需要而有所增添罢了,如此,吴越春秋的传奇色彩使伍子胥故事更深 入民间,伍子胥成了民间特别是吴越地区人们的重要祭祀对象,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 (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伍故事从民间汲取营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伍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