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 摘要:近代以来,由于长期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非 常落后,小农经济开始没落。进入民国中期,关中社会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都牵动着原有农村社会面貌的改变。频繁的 战乱和苛捐杂税,也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生活质量普遍低下,严重阻碍了关中地区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长期处于落后 地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的经济结构及农民的生 活方式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迁,成为社会发展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本文从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生 活质量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对关中农村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与农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及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历史原因、政府因素、产生的历史影响等问题作 了具体研究。社会史,特别是对乡村史的研究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民 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发展变迁及其变迁的原因,都给我们留下 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探 讨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社会史 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研究 绪论 关中地区是渭河的冲积平原,利于农耕,向以“八百里米粮川”闻名于世。 “这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区域,农村中自耕农占绝对优势。”但是自从1 9 世纪后 半叶开始,关中地区连续遭受了一系列天灾人祸。关中“在前清中叶尚称富庶之 区,自成同间经回匪之乱,入民国后又经白狼之扰,每每有变乱者,皆备受流窜 苦痛。”。尤其是1 9 2 8 年一1 9 3 0 年的西北大旱灾,陕西受灾最重,而关中地区又 是陕西的重灾区。频繁的灾祸不但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少,更为主要的是,这也 给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带来沉重打击。在此影响之下,“关中的小农经 济开始一个迅速没落的过程”,。农村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 ( 一) 选题意义及研究构想 近年来,随着民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陕西民国史的研究作了大 量工作。关中是陕西的中心地区,因此民国时期关中区域史也就成了一个研究热 点。但是以往的学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领域,而对社会史,特别是乡村史的研究并不多。事实上,中国乡村史研究早在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随着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民国时期 的乡村史研究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史料的限制所 带来的研究困难,有关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 白。民国中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的经济结构及 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结构性变迁,成为社会发展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之一。研究关中地区民国时期的历史,如果忽略了社会史,特别是农民生活状况 的演化变迁,那将是很不全面的。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变迁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卜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再版,第1 贞。 o 秦中公报陕西省长公署发行,中华民n ) k 年州月三十口第七百八十三号。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n - - d 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再版,第2 页。 l 及其原因,都给我们留一f 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研究民国中期关中 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我们探讨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有 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做好这一专题研究,对于我们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送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拟以陕西关中地区,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县份为例,来探讨民国中 期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状况与变化。笔者希望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 对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演变进行比较,找出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与其所处的时代特点之间的联系,力求能在这段区域历史专 题研究中有所突破。同时通过对各类史料的归纳、总结和各种数据的列举、滗较 及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计量分析方法、社会学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研究 方法等,把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客观地反映出民国中期关中地 区农民生活状况的基本攀实,并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理论上的一些创新。 ( :) 该专题研究现状 有关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的研究,省内外个别学者曾经有过一些探 讨,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偏重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天灾人祸对农村经济的影 响等方面,面对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这一重要的社会史专题,以及与 此相关的历史成因、政府因素、经验和教训等方面却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 社会史专题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著作有今人郑磊所写的民国时期关 中域区生态环境与柱会经济结构变迁( 1 9 2 8 一1 9 4 9 ) 。和1 9 2 8 年一1 9 3 0 年旱 灾后关中地区种植结构之变迁 ;李德民、周世春所写的论陕西近代旱荒的 影响及成因。;等等。而当时的学者通过实地调镬等方式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 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钢如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著的陕珏农村调 查回:熊伯蘅、万建中编著的陕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蒋杰编著的关中 。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陋生态环境与挂会经济结构变迁1 9 2 8 一1 9 4 争) ,中国经济史研究2 1 年 第3 期。 o 郑磊:1 9 2 8 年一1 9 3 0 年旱灾后关中地区种植结构之变迁,中国农史,2 0 0 1 年第2 0 卷第l 期。 o 李德是、埔世春:论陕西近代旱盏曲嚣响及成困,两耗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8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盘商务印书馆出版鬣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再版。 o 熊伯蘅、万建中编:嗅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国立谣北农学院出舨发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五 日出版。 2 渭南等五个省辖地级市,共5 4 个县( 市、区) ,除风县、太白两县在自然地理划 分上属于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黄河流域。本文所指的关中地区与上述地区基本 砌合。 一、农村的经济状况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渡、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言丽喻。当时的专家学者对此就 有靖醒的认识:“我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农村之健全与否,农业之兴隆与否, 不仅为农民生死问题,亦为国家民族存亡问题。”o 关中位于秦岭与桥山、梁山之 简,为一梯形平原,素有“八百里秦埘”之称。境内泾渭横流,气候比较温和, 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拥有着地理资源优势的关中地区,农 业生产自古即比较发达。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民国之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 和农村经济在土地关系、人口数量及职业分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生产技术与手 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及其成因,对予准 确反映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农民生活状况是不可或缺的。 ( 一) 农村土地关系的考察 土地是广大农民繁婀生息的第一要素,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础,土地问题也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关中的农村经济是完全建立在农妲生产基础之上 的,而农业生产的利益,是以耕地面积的多寡为主要园子。有赖于泾、渭河的水 利资源,关中平原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灌溉系统,为关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 有利的生产条件。 但是,1 9 2 8 年一1 9 3 0 年的西北大旱灾使陕西,尤其使关中地区遭受了沉重 的打击,农村社会经济濒螨破产,失去了往日的繁富,甚至成为数十里村落寥落, 人烟绝无的荒凉之地,旱灾导致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农业耕地的大量荒废。陕匿 全省耕地面积在清朝晚期的时候已经超过5 0 0 0 万市亩,但是到了1 9 3 3 年降至 。章元善、许仕廉编:乡 建设试验( 第一集) ,中华书局出版发章亍t 是国二十三年魍月发行,民n - 十五年十二月再版,第j 页。 4 5 6 3 万市亩。国耕地数量的下降数目是非常可怕的,这与这次大旱灾有着很大关 系。而有些灾情严重的地区,耕地几乎全部荒弃。从表中即可见其荒凉程度。 表一灾后关中各县荒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武功 8 0岐山5 0三原4 0 兴平 5 0 大荔 7 5 陇县 1 0 0 扶风 8 0 周至 9 5 威阳3 0白水 5 0 澄城 7 0 礼泉 9 0 韩城6 5临潼 4 0 蓝田 1 0 0 乾县 8 0 灾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当局曾经对移民垦荒非常重视,使耕地数 量有所回升。如:“省府当局为推进垦荒事业和安置难民,首先开办了黄龙山垦 区,自民国2 8 年( 1 9 3 9 年) 8 月至民国3 2 年( 1 9 4 3 年) 6 月,先后安置垦民2 万余人,垦荒6 6 0 0 多公顷,垦费4 8 万余元。” “陕西于1 9 4 0 年成立淠山垦区 办事处,招垦民2 0 0 0 余人,垦荒5 4 万亩。各军营垦社有垦兵4 2 1 0 人,垦荒 6 3 8 万亩。民营有垦牧生产合作社、更生村垦殖合作社、渭滩垦殖生产合作社 等五单位,共招垦民5 9 4 2 4 人,垦荒2 6 4 9 0 6 亩。”回此外,各县自垦荒地的数量 也不断增加,“其中以武功成绩最为显著,该县原有荒地2 7 3 公顷,至民国3 0 年( 1 9 4 1 年) 底己垦2 1 3 公顷”。o 严重的旱灾也使关中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政院农村复兴 委员会曾对关中的渭南、风翔等东、西部两个典型地区农村九个村的灾后土地变 化情况作了抽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表二渭南县4 代表村各类村户所有田数五年问比较( 1 9 2 8 - - 1 9 3 3 ) 。 村户1 9 2 8 奉 1 9 3 3 * 比较对1 9 2 8 的百分数 地主2 4 3 01 6 4 07 9 o- 3 2 5 1 富农1 2 0 3 07 5 3 04 5 0 0- 3 7 4 1 中农2 2 9 7 01 8 2 3 44 7 3 6- 2 0 6 2 贫农 1 7 7 9 0 1 8 2 1 - 9+ 4 2 7+ 2 4 0 其他 5 0 1 5 0 + l o o+ 2 0 0 0 0 全体 5 5 2 7 24 5 7 7 3m 9 9- 1 7 1 9 单位:亩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三卷e ) ,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7 3 页。 o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第1 9 4 页。 o 李振民著:陕两通史民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4 9 页。 o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t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三卷上) 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5 4 页。 o 李摄民著:陕西通史民国卷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5 0 页。 o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盘,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再版,第6 页。 5 表三风翔县5 代表村各类村户所有田数五年问比较( 1 9 2 8 - - 1 9 3 3 ) 。 树户 1 9 2 8 幸1 9 3 3 奉 比较 对1 9 2 8 的百分数 地主0 o0 富农 9 5 2 o3 6 8 o5 8 4 o 6 1 。3 4 中农 1 3 5 3 01 0 2 8 03 2 5 o- 2 6 0 2 贫农 3 1 叫4 2 6 3 6 5- 4 6 7 9- 1 5 。0 7 其他 oo0 全体5 4 0 9 44 0 3 2 51 3 7 6 9- 2 5 4 6 单位:亩 从上述数据我们霹以看出:一般情况村户的土遣都减少了,土地减少的速度 以富农为最快,其次为地主,再其次为中农、贫农。从相对数据上看,虽然表二 中贫农的土地数量还有所增加,但是同时期贫农户数的增加却比土地增加更快, 因此贫农的土地数量实质上还是减少的。此外,我们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逑主所 占土地的数量和比例很小。 当然,占有土地数最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要想维持当 地的最低生活标准,就必须使自己占有的土地不低于一定数量。民国年间,一些 学者曾通过实际调查对农家最低生活所需的耕地作过估计,中国经济评论资 料室与美国学者豢罗认为:五口之家需地2 5 亩:陈翰笙先生估计为4 6 亩;英 国学者贝克尔认为需入均4 8 亩,均在5 亩上下。园在陕西省土地制度调查研 究书中,作者也给出了几个不嗣的估计:“据刘大钧氏研究,最低生活程度 仅食用一项,每人需有三亩耕地始能供给。“陈重民氏以为三亩耕地可供养一人, 古揉氏则以为每人至少需有耕地六亩半才足敷一周年的支出。”。由于统计根据的 不同,所给出的标准也足不尽相同。丽关中地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民国二一卜九 年,国立西北农学院与西北经济研究所合作对陕西省武功、渭南、高陵、宝鸡、 南郑等五县农民的土地分配状况作了调查,其中关中三县农民每户及每人可摊得 耕地面积如下: 表四关中各县农民每户每人平均可摊得耕地面积表。( 亩) 平均可摊褥之耕地面积 l县别户数人数耕地面积每户平均入数 每户每人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国= 十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再版第4 6 页。 o 耩建成著: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辑究,谣北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7 4 页。 o 熊伯衢、王殿俊著:跛西省土地制度调查研究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三十 年十二月十五孽自i 鄯,磊4 1 蛹,迦誋l版。第4、8页。熊伯蘅,王融俊著:鹾西省土 地制度调壹研究,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第4 页。 武功 7 54 5 0 1 ,4 4 4 4 1 9 33 26 0 滑南 7 64 6 2 2 ,4 8 4 4 3 2 。75 46 1 宝鸡 8 0 4 2 77 6 7 9 9 6 l - 8 5 3 总计 2 3 1 l ,3 3 9 4 ,4 9 6 71 9 5 3 65 9 ( 注:原表中还有南郑县的统计数,因不在本文研究范围,故未采用:高陵县的材料在 当时统计时就出现错误,故原著作者未加入计算:总计一栏的数据是本文笔者在去掉南郑县 的数据后重新统计而成。)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的农民平均每户占有耕地甏积在1 9 5 宙左 右,人均也达3 6 亩,这距离当时许多人估计的人均5 亩方可糊口的水平相差不 是很远,相比其它地区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关中农村的土地关系不是很紧张, 关中所有她的分配是毙较零碎的,耕鼹所有权分配还没有显著的集中,最少是以 自耕农为主的区域。 近些年来,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民国中期关中地区租佃关系极不发达, 地占有两极分亿不严重,地权较为分散,农村中自耕农占绝大多数,佃雇农比 例较小,地主成分不多。1 9 3 1 年陕西省建设厅对省内3 2 个县的农户类型作了一 项调查,关中地区的县份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在“3 2 县6 3 3 2 4 7 户农民中,佃农 9 1 2 0 2 户,占1 4 4 0 ;半自耕农1 2 2 9 4 9 户,占1 9 4 2 1 自耕农4 1 9 0 9 6 户,占 6 6 1 8 。”国这组数据基本反映了关中三种类型的农民占有地的多少。中央农业 试验所在农情报告第六卷第六期中对1 9 3 7 年陕西各类农户比重做过统计, 在所有农产中“自耕农占6 1 ,半自耕农占2 1 ,佃农占1 8 。”4 这也可以看出 陕藤的地权分配比较分数。 秦晖通过考察关中农村,认为该地区地权分配平均,几乎是自耕农的世界, 租佃关系无足轻重,甚至可以概括为“无租佃”。 郑磊认为关中地区租佃关系之 所以不发达,主要是人口持续、大量死亡所导致的入口与土地的恶性宽松关系, 直接造就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关中农村。不篱是什么原因,民国中期关中地区土 地分配相对比较平均、租佃对立不是很严重,自耕农占到农村人数的绝大多数却 是一个事实。在农村,以自耕农为主体,可以使多数农民免除地租剥削,而且自 耕农具有遴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让农民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满足了农民 。曹占泉编著:陕西省志人口志,陕两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三秦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0 5 页 2 许涤新、黑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j 发展史( 第三器上) ,a 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9 6 页。 o 蠢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究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 l 期。 。薷葬磊:民嗣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衽会经济结构变迁1 9 2 8 - - 1 9 4 9 ) ) ,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1 年 第3 期。 7 对土地的渴望,稳定了农民对土地收益的预期,有利于其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和经 营。因此,关中地区的自耕农经济,对于农民维持相对稳定的家庭生计是有利的。 ( :) 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人口问题,首先就是农村人口问题。人口是支配农村经济的重要 因素,人口数量的多寡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口过多,则耕地 不足分配,限制农民收入,影响农民生活;人口过少,则劳动力严重缺乏,经营 流于粗放,土地容易抛荒。卜凯先生也说过:“一个国家的各种经济生活,都直 接要受人口闯题的影响。而在乡村社会里,其影响尤大。人口的疏密,影响于一 地方耕种方法的耩粗,面耕种方法的精粗,又须视农工供给的多寡。人口疏密, 也影响于农民生活程度的高低。盖一定数量的生产物,大众皆倚为生活源泉。甚 至连乡村社会的治安和秩序,多少也受人口疏密所支配。若失业者过多,盗匪常 因蓊充斥。所以要研究任何乡村闻题,人口方秀,确有饨的相当位置。”o 可见 农业人口问题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 民国中期,陕西农村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现象。1 9 2 8 年陕西的入口为1 1 ,8 0 2 ,4 4 6 入,1 9 2 9 年陕西遭受特大旱灾,人口大量死亡或外 逃,据记载:“民国二十年( 1 9 3 1 ) ,陕西省总人口下降为8 9 7 1 6 6 5 人,与民国十 七年( 1 9 2 8 ) 陕逝总人口相比,下降了2 8 3 1 7 8 1 人。”。关于民国中期陕西人口数量 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表五民国中期陕西人口数总览表 年代 朝代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百分比 1 9 2 8 民国十七年 1 1 8 0 2 4 4 62 5 0 1 9 3 l民国二十年 8 9 7 1 6 6 52 0 2 1 9 3 5 民国二十四年 9 8 9 5 1 8 22 1 2 1 9 3 7 民国二十六年 1 1 1 5 1 5 6 32 4 0 1 9 4 6民国三十五年 l1 5 7 4 9 0 82 5 0 ( 责特末源:摘录自曹占泉编著:陕西省志人口志,陕西省地方志缟纂委员会主编 三纂出版社19 8 6 年版,第3 3 0 页。)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关中地区的入口减少尤为严重。1 9 2 8 年一1 9 3 0 年的西北大旱灾使关中地区的入口锐减,“据各赈灾会报告:关中人口,此次死 。 卜规著:中国农家经济( 下) ,商务卸书锫出版发行中华民国= 十一五年,k 月出版,第4 3 0 页。 4 乔启明、蒋杰著:中国人口与丰| = l 食问题。中华书局出版发仃,中华民国三十年出版。 从1 9 3 5 年起,陕西人口开始全面回升,据统计当年全省总人口为9 ,8 9 5 ,1 8 2 人,1 9 3 7 年迅速增加到l l ,1 5 】,5 6 3 人。这一时期关中人口处于大变动阶段,外 地迁入人口多,受战争影响死亡的人口也比较多,但人日一直在流动中增长。随 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沦陷区的大量难民纷纷涌入相对稳定的陕西,关中地区的农 村入口也因此有所增加,国立西北农学院对此作过比较,“( 民国) 二十五 秋蒋杰先生作关中人口调查,其时人口密度为2 7 7 入,较本调查( 1 9 4 1 年) 少 2 5 人,若以蒋氏调查数字为标准,则关中人口近五年中约增加百分之九,是抗 战中关中入口反有增加之趋势。”o 西北农学院的调查结果如下: 袁七入日密度表。 县名户教人口总数耕地面积( 方公里)每公里人数 临潼 1 2 06 2 72 1 22 9 7 兴平 1 1 66 4 92 1 l3 0 6 总计2 3 5 1 2 7 6哇2 33 0 2 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关中地区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由于入口构成的复杂化,关中地区农村的家庭结构、农业生产、土地关 系、职业构成等等都发生了一些明显豹变亿,这也使得关中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 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 三)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关中地区舱农业为小农制,主要融产为小麦、棉花、玉米等,土地及气候非 常适宜上述农作物的生产。粮食生产可分为夏粮和秋粮两种,夏粮占耕地面积的 7 0 左右,主要种植小麦、油菜、豌豆等:秋粮占耕地面积的3 0 左右,主要种 植谷予、糜子、玉米、芬麦以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中,棉花的种植量最多,在 关中各县都占有很大的比例。1 9 3 3 年印行的陕西实业考察中就有这样的记 载:“合阳为陕西省主要产棉地之一,棉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百分之十。”印此 外,“关中地区蔬菜的种植,在农村十分普遍,屋前后或村子周围皆有种植,大 部分是自食。”田 。熊伯蘅,万建中编;陕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屋立西北农学院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五 e 出龌,第6 页。 o 熊伯蓊、万建中编:陕西农业经济调查研究,国立西北农学院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五 f 出版,第6 页。 o 田壤栋著:联西社会经济,三秦出敝衽2 7 年版第4 6 3 页。 o 田培栎著;t 陕西社会经济,三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1 9 页。 l o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陕西地方军阀为增强自身实力,扩充地盘,纷 纷把鸦片视为筹饷的主要来源,为此,他们就劝导或者强迫农民大量种植鸦片烟, 借以抽取高额利税。即使在灾后,农民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以尽快恢复正 常的生活,他们也都自觉地选择了种植鸦片,因为种鸦片的利润远远大于种粮食 或者其它经济作物。关中大量肥沃的土地种植了鸦片,以至于在很多地方粮食种 植反倒成了副产业。 据有关报告称,陕话省在灾荒结束之后1 9 3 3 年全省鸦片产量为1 6 万担, 1 9 3 4 年达到1 7 万担。0 1 9 3 3 年陕西各县种植鸦片“最高者占地9 5 ,最低者亦 占3 0 约在1 7 5 万亩左右”,国而在整个关中地区,种植鸦片的风气更盛。仅 就烟馆丙言:“潼关城内有商店五百余家,其中百余家是鸦片商店,厝者占蓠者 底百分之= 十。( 西安) 街上商店最惹我们注意的是鸦片商店。鸦片商店约 四五百家。街上有摆摊卖吸烟用具的,例如烟枪,烟斗。( 风翔) 鸦片 商店有四五十家。吸食者约占十分之四。( 渭南) 城里商店有二百余家,鸦 片商店占六十余家。”圆由于鸦片种植数量过多,种植粮食的土地就减少,这就导 致农民自种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要靠卖鸦片的钱来换取粮食。但是鸦片的买卖 流通又不控制在农民手中,这无疑是将自己的经济命脉遴到了别人的手里,农民 的生活只会倍受煎熬。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农业建 设,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棉花种植,棉花在关中地区迅速兴起,形成棉花 与小麦并重的格局。关中平缀“地势平坦,土沙参半,气候适童,干燥少蔗,为 陕省棉区最宜之地”,囝1 9 3 0 年之后,陕西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就开始注重棉花 的种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特别是泾惠渠的兴修与竣工,使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 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再加上陇海铁路谣段的通车,棉花种植在关中地区迅速蒎广, 棉花便代替了鸦片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2 0 世纪3 0 年代中期,优质高产的 “斯字棉”输入陕西后,被大力推广到关中地区。“( 1 9 4 0 - - 1 9 4 2 ) 三年共推广良 种美棉3 ,0 1 8 ,9 0 0 壶,内新领种者2 5 3 ,5 5 0 亩,农民自留及自换种者2 ,7 6 5 ,3 5 0 o 苏智良著: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叛社1 9 9 7 年敞,第3 2 5 页。 o 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真拥之暴露,中国经济一卷一期,1 9 3 3 年1 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两柱 j 调查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华民胃二十三年八月初版。十一 月辩舨,第1 5 8 一l 曲夏, o 黎小苏:陕西之棉花,新西北七卷十二期,】9 4 4 年j 2 月, j l 亩,论分布之区域,则自泾惠漂区各县,扩展至关中各主要产棉县份。”。1 9 4 0 年陕西全省的棉花种植面积超过全部耕地的l o ,其中关中地区的种植恧积占到 全省的6 0 以上,皮棉产量占全省的6 3 以上。 表八1 9 4 0 年关中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曲 县名棉羽面积( 市宙)皮棉产量( 市担) 泾阳 3 7 5 6 9 21 2 3 9 8 7 临潼 3 2 0 7 5 49 0 4 3 4 渭南 2 5 5 9 0 77 6 7 7 0 长安 2 4 2 1 3 5 7 2 6 4 3 富平 2 2 0 8 1 6 6 6 2 4 5 三原 2 1 1 9 4 65 2 9 8 7 高陵 1 7 0 7 9 73 9 2 3 9 成阳1 6 6 1 5 64 8 1 8 5 兴平 1 2 3 0 0 7 裂跨0 2 华县 1 0 9 0 4 73 2 7 1 4 会计 2 1 9 6 2 5 7 6 约1 0 4 当然,棉花毕竟只是一种经济作物,它可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 不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在全民抗战的关键时期,保证广大军民的粮食供应无 疑是第一位的。关中平原作为西北大后方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不可能单纯以发展 棉花种植为主要珏标,在所有农作物播种瑶积中,粮食种植始终占据重要位嚣。 这个从1 9 3 8 年至1 9 4 1 年西安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产量的情况就可看出。 表丸民国2 7 3 0 年( 1 9 3 8 一1 9 4 1 年) 西安地区农f 管物播种面积及产量表国 ( 一)单位:万亩、万石 小麦大麦高粱棉花小米 年份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1 9 3 8 3 8 72 8 哇9 0 9 43 0 1 8踞5 74 6 7 9 1 9 3 9 2 9 2 6 4 3 4 7 1 74 0 3 55 6 9 29 6 91 5 6 86 7 4 82 5 0 27 1 - 2 79 1 4 1 9 4 02 7 6 5 43 0 0 9 65 5 2 98 2 0 28 6 58 3 99 4 7 62 6 5 25 9 5 l5 5 1 9 1 9 4 1 2 6 7 4 12 0 3 9 59 6 9 57 4 ,4 9 ( - - ) 单位:万亩、万石 玉米蚕豆豌豆油菜 马铃薯 年份 面积产量砸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鬃面积产量 1 9 3 8 8 4 57 5 。8 7 1 9 3 91 0 5 3 31 4 9 0 62 3 8 1 - 2 8 6 9 4 73 1 9 81 5 81 3 2 1 9 4 07 1 26 7 9 35 9 44 7 21 5 9 6 71 1 7 3 61 7 7 57 1 11 5 ,6 32 6 4 4 】9 4 l6 3 9 7 1 65 4 2 72 7 8 9 o 王挂五:关中三年来棉种推广之检讨农报八卷一至六娟1 9 4 3 年2 月。 o 葆真:陕西棉业概况,陕行汇刊第五卷第五期,陕西省银行研究室出版发行,1 9 4 1 年5 月。 o 穰真:陕西摘业凝况,欧行汇训第五卷第五勰+ 陕西省银行研究室出版发行,1 9 4 1 年5 月。 。西安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西安市志第三卷经济( 上) ,西安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0 趸。 行、双行条播机、改良拉锄机和五齿中耕器,并开始使用背负式喷雾器防治瘸虫 害。”o 在渭南,“民国2 5 年( 1 9 3 6 ) 渭南农q 2 改进所引进试用畜力甄齿中辫除 草培器,俗称拉锄祝,分无轮、有轮礴种,两人一畜每天可锈棉花培土2 5 亩。还引进棉花条播机、单管人力喷雾器、手锄机等。”圆在西安,“从2 0 世纪 4 0 年代开始,西安从外地引进、推广改良式工具。最旱引进的改良农具是用于 棉田中耢的拉锄,棉花条播机以及嚷雾器等。” 薪式农具的使用,使关中的农孝于 经济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这些新式农具大多都限于农场 及交通便利的少数重点农村使用,并没有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况且“民国时 期,农具的引进、试验、推广、改进,由建设科农业( 棉花) 生产改进所负责, 毽因当政者重视不够,资金、设备来落实,敲实绩甚微。”。此外,壶予缺少技术 人才,有些近代化的农业机械因为没有人会操作而成为摆设品。例如:“拖拉机 在旧中国被视为近代农业的标志,瓢3 0 年代中期,陕西才从国外引进一台拖拉 枕,被转交于西北农学院,远近群众争耜赶来观看铁牟。这在当时被人们看 做是稀奇之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则是谈不上。”9 水利条件的改善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无疑大谢裨盏。早在杨虎城主政期间, 藏已经认识到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并丈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水乖j 专家李仪褴先 生曾于1 9 3 5 年为陕西编制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提出+ 年内将完成 泾惠、洛惠、渭惠、梅惠等1 2 道水渠工程,工程全部竣工后将增加农田灌溉面 积达3 3 0 多万亩,加上原有潞渠灌溉面积约5 7 万亩,总计灌溉面积可达到3 9 0 万亩。在他的倡导主持下,陕疆省政府相继耨建和整修了一些灌溉渠道,特别是 “关中八惠”的建设,给关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的资助下,陕西的农踞水利建设更是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各类中、小汞利灌溉系统得到迸一步发展与完善。据统计,3 0 年代初至抗战时 期,陕西先后建设完成了泾慧渠、漕惠渠、梅惠渠、黑惠渠、 廿惠渠、汉惠渠、 褒惠渠等7 项新式水利灌溉工程,已建成的各项水利工程可灌溉农田面积达 陕蘑省地方志犏篡委员舍编,驶西省志第斗卷农牧志,陕西a 民出叛社 9 9 3 年艘,第4 7 6 更。 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渭南地区志,三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4 6 6 页。 西安1 1 】地方志编桀委员会编,两安市志第三卷经济( 上) 西安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6 6 1 页。 淄南地透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灞南地区志。三秦描叛社1 9 9 6 年驻。第4 6 6 页。 王民荚著:陕西近现代经济发展述螗,陕两a 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7 页。 1 5 8 0 0 0 0 公顷。 新式灌溉工程完成后,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提高农产 品产量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各渠灌溉的水地,其平均每亩的产量为:小麦2 6 1 公斤,皮持3 1 2 公斤,稻米3 0 9 公斤,玉米,3 5 2 5 公斤。”与以藏相比,“平 均每亩增产幅度为:棉花产量提高3 倍以上,小麦和稻米提高约3 倍,玉米提高 2 ,5 倍以上。”。总之,这些水利项目的兴建,不仅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 的提高,而且使关中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大为改观。 关中最基本的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经济作物棉花品种的改良、推广工作也是 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 9 2 8 年,陕西农业改进所开始小麦育种,1 9 3 1 年从关中兰 花麦中育成纯系小麦陕农7 号,并开始推广。】9 3 3 年金陵大学在陕西的西北 农搴试验分场又育成优良品种蓝芒麦,弗于1 9 3 6 年开始推广种植。之后陆续 育出优良品种6 8 号、1 2 9 号、3 0 3 号三系麦种,予1 9 4 1 年开始推广。其时 西北最好的小麦品种是武功2 7 号,是由西北农学院在陕、曹、宁等省采集小 麦三万余穗以后进行纯系育秘育成的,亩产量高,因其形酷似蚂蚱,被百姓称为 蚂蚱麦。】9 3 9 年秋开始推广后效果甚佳,次年开始普遍种植。”四棉种推广工 作是在1 9 3 4 年陕西成立陕棉改进所后正式开始。“民国2 3 年( 1 9 3 4 ) ,陕西省棉 产改进质成立后,在泾阳、大荔建立格厂,从事祷种改良工作,并先后引进4 号斯字棉、德字棉,更换脱字棉、小洋花。”。“1 9 4 0 年由著名棉作家冯泽芳带 领的中央棉花增产督导团来陕西,确定在关中推广斯字棉,在陕南推广德 字棉。”母当对,科学选种栽培是增加农作物亩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选用 改良品种后亩产量普遍提高,因此农民也积极响应。 在这一时期前后,陕西还建立了各类农业院校与农业科研机构,为农业新技 术和农业改良品种的推广刨造了有利条件。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 才大量流亡到陕西,大大加强了陕西的农韭教育和科技力量,陕匿中等农业学校 数目也有所增加。特别是1 9 3 4 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武功成立,之后又与 其他几所院校合并为西北农学院,这为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培养了大量的农业 专门人才,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在陕程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 牵万忍薯;近代( 8 柏一1 9 4 9 ) | 囊西科学技术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2 1 页。 王建军、刘建平;试论陕西近代水利工程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1 年第6 期。 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两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敦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6 6 7 页。 跌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陕西省志第十一卷农牧志+ 陕西 是:”舨社1 9 9 3 年版,第5 2 1 页。 王民英著:陕西近现代经济发展述螭,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8 4 9 贞。 1 6 相继建立了一些农业科研机构,如1 9 3 8 年建立的陕珏农业改进所,专门负责改 进农林畜牧生产技术工作;国家农林部在武功县设立了农业推广繁殖站;中央大 学农学院在泾阳县建立农事试验场等等。“抗战开始后,省农业改进所先后在大 荔、泾阳、城固各设农场一处,并在米脂、兴平、城固3 县设农业推广处,居又 在各县设农业指导员,主要以改良农作物品种为中心,进行了一些小范围的试 验。”。另外还有许多陕西当地的有识之士自办或者台办的农业试验场、园艺场、 畜牧场等,为陕谣农村的农业改良和农业薪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由 于陕西农村长期以来经济衰败,在关中地区既不可能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根 本改革,也没有条件推行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就是改进后的农业技术在关中 地区也难以大面积实施,因此农业生产力的水平看起来还十分低下。不过,因为 陕西省政府对农田基础建设和农作物改良品种的推广工作比较重视,关中地区的 农业生产还是取得一些成就,也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这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 一) 农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 关中地区是渭河冲积平原,南有秦岭山脉,北有陕北黄土高原,其间地势比 较平坦,阡陌交通,水系纵横,自然资源蕴藏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人们居住。 因此无论是农村或是城市的居住区都比陕南或陕北地区入口密集,构成关中特有 的村镇格局和自然风貌。例如,在成阳“历史形成的自然镇,少则十几户,多则 数百户,多系半农半商,每逢集日,才有些购销贸易活动,平时与一般村庄无多 大区别。乡村居民住宅平原较为集中,山区比较分散,北部山区大多居住窑漏, 南部平原居住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这里有羲成千上万个自然树落,每个树 落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村落与村落之闯由大片田地连接。在十几个或数十个村庄 的中心地带或者交通比较便利的较大村镇就有一个市集。市集是关中地区农村的 齑贸集散地,不仅负责本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对外流通,同时又是分配、交 。李振民著:陕西逋史民国卷,酝西师范大学出版季上1 9 9 7 年敝,第2 4 9 页。 o 成阳市地方志编辣委员会编著,咸i ; l 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 9 6 年版,第6 3 l 页。 1 7 调剂一下。至于饭菜方面,那就是久负盛名的盐、醋、辣、蒜四大金刚。”o 普通 农民生活艰苦,就连盐油酱醋等生活必需的调味品也少褥可怜,至于白面、猪肉、 蔬菜更是终年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大多数农民的粮食所得往往无法满足全年需 要,野菜、南瓜、土豆、红薯等杂粮就成为主要替代品。 农民所穿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制的,颜色简单,样式朴素。因为贫穷,所以不 经常更换新衣,也不讲究款式。农蒗“历穿的衣服,自纺纱、织布鞋至缝纫,均 为自制,不论男女老幼,多以黑、蓝色为主。依一般推测,或由于关中灰尘过多, 且取水不易,故择黑、蓝色为衣,似可不易见脏,而无需常加洗濯。其他如利用 草灰染灰色,石榴皮或槐花染黄色,亦常有发现。普通农民少着长袍大褂,平时 喜欢穿短衣,头上都围着一块布巾,腰问鹰一条带子束蓿,而盈多附带的挂一支 旱烟管。”o 地方道路交通与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农村,便 利的交通运输更是地方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农民生活富裕的前提。民国初麓, 陕西省的交通运输事业非常落后,这对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以及农产品的外销都 产生了严重影响。“谈到行路,因为此间乡村须通行大车,道路尚称宽阔,惟两 边车辆陷入较深,远远看去,好像铺了铁轨一样。出外最令人讨厌的事,就是风 沙灰尘的飞舞,大有难于应付的痛蒂。”孕就是外出,人们也基本上以步行为主, 几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民国时期,人们外出,多系步行。请医、求师、走亲 戚,讲究牲口按送。红自喜事,赶集上会,问有乘坐硬脚大车或四轱辘车者。绅 士、富有人家,走亲涛友,或骑马,或乘轿车。赢至3 0 年代初期,富者始用自 行车代步。”回 为了改变西北地区落后的交通条件,确保西北大后方交通运输的畅通,国民 政府从3 0 年代起开始重点发展西北交通事业。1 9 31 年至1 9 3 7 年,嚣民政府铁 道部先后完成了总计3 7 6 8 公里的陇海铁路灵潼段( 河南灵宝至陕西潼关) 、潼 西段( 潼关至西安) 、西宝段( 西安至宝鸡) 。1 9 4 1 年1 1 月陇海铁路局又建成了 。蒋杰著: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韩专科学校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出版第 j 7 页。 o 蒋杰葺:关中农村人口闻题,国立西l 农林专科学拉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二十七年八月地版,第 1 7 页。 。蒋杰著:关中农村人1 :3 问题,国立西北农柿专科学校出版发行,中华民国= 十七年八月出版,第 l s 耍。 o 犬荔县忠编篡委员会编,大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9 4 9 页。 长达1 3 8 公里的成同铁路支线( 成阳至同官) 。与此同时,陕西地方政府也高度 重视陕西的公路建设。截至抗战爆发前,先后完成了“西朝公路( 西安至朝邑) 、 西周公路( 西安至周至) 、西南公路( 西安至南五台) 、西午公路( 西安至子午口) 、 原渭公路( 三原至渭南) 、咸榆公路( 咸阳至榆林) 、渭蒲公路( 渭南至蒲城) 、 渭大公路( 渭南至大荔) 、风陇公路( 风翔至陇县) 、汉宁公路( 汉中至宁羌) 、 西荆公路( 西安至界牌关) 、绥宋公路( 绥德至宋家川) 、富宜公路( 富县至宜川) 等十多条公路的建设”。o 这些从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交通网,不仅把关中地区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线贯通,大大优化了关中地区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方便 了人们的出行,而且对关中农村的农产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关中近代 农业经济的发展。 ( 二) 农村生活习俗的变迁 民国中期是近代以来关中社会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方面的变革都牵动着原有的农村生活习俗的变化,关中农村也能渐渐感受到新 的时代气息的到来,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例如妇女缠足的 陋习在关中地方基本被革除,跪拜礼仪在一些地方开始受到抵制,服饰有了一些 革新等等,陕西在破除旧俗,提倡新文化、新风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 陕西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包括旧道德和旧礼俗进行深入反思,更是促进了 社会文化与风俗的进一步变革。 尤其是在1 9 2 6 年至1 9 2 7 年的大革命高潮时期,陕西许多县的农民运动搞得 轰轰烈烈,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教育入手促进社会风俗变革,在破除迷信、提 倡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和歧视妇女、禁烟禁赔等方面成效显著,这对于破除 乡村陋俗、提倡新风尚起了促进作用。比较显著的就是服饰的变化,穿着打扮既 打破传统的习俗心里,也容纳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如“在城乡纷纷效仿一种 流行女服,为斜开襟短衫、短棉衣,这种斜开襟中,里边的贴襟可以作口袋装钱 物。男子流行对襟大褂,对襟衫及背心。头饰出现各种花帕、头巾,老年妇女兴 用黑色包头和网络。”至民国二十年( 1 9 3 1 ) 后,兴西服、中山服、旗袍、罗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f 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南京扶轮日报社出版发行,中华民国二 十六年出版第1 4 页。 。杨景震主编:中国民俗大系陕西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6 l 贞。 2 0 关中农村文化落后,人们之间的社会交际极少。“关中民气闭塞,一般乡村 民众,大有多见树木少见人之概”,“在关中三里五里聚族而居的农民,鸡鸣 犬吠少有往来,加以生活之简单,服着的古朴,小足辩发的点缀,处身其间,真 不信这是二十世纪的文明时代。”。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医疗条件十分 糟糕,农民生病一般不找医生,而全靠苦撑苦熬以自愈或者求神拜佛以期度过危 难。至于卫生知识更是缺乏,而且还有终年不沐浴的事实。妇女生育小孩均用土 法接生,因此生娩死亡率极高。 关中农村的宗教信仰电非常盛行,形式多种多样。农民对于鬼神天地风雨山 水是绝对的信仰,他们的信仰不是唯一的,且没有个固定的膜拜对象。“各县 最普遍的宗教信仰,类织多神教,因除家宅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