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本文旨在概述其文学思想。本文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章 为导论,分为两节。第一节简要的介绍了骆宾王的生平、作品流传、古人对其创作的 评价等基本情况,第二节则回顾了 1900 年以来对骆宾王文学思想研究的概貌,并表 明本文是以前人研究为基础,把骆宾王或集中或散见的各种有关文学的看法钩辑出 来,再加以梳理与总结而成的。 第二部分是考论骆宾王的文学思想。以第二章到第六章共五章内容分而述之。第 二章是分析骆宾王的文学本质观,认为其核心是“诗言志”观。并且认为此“诗言志” 观在骆宾王具有相当的包容性,不仅只局限于强调诗歌记事说理,强调诗歌作为封建 道德伦理、政治教化的工具一面,而且还应包含着“诗缘情”这一层意思在里面。第 三章则分析了骆宾王文学抒情观,认为其核心是“文以畅忧”观。这一观念是骆宾王 从全部的生活和创作中领悟并总结出来的。作者通过梳理历史上相关的文论脉络,寻 找骆宾王在这条线上的位置与价值。认为这一文学观继承与丰富了前人的相关认识, 于当时的意义在于以此文学思想为指导,真正在创作上突破贞观诗以颂美为主的框 框,使情感抒发的更为自由。第四章分析了骆宾王的文学创作观,也就是关于诗情兴 发的“物心相契”观。 “物心相契”是诗情兴发的基础,也是对传统“物感说”的发 展。骆宾王的“物心相契”说是在刘勰和萧绎之后对“物感说”的补充,更为细致、 具体,体现了理论的深化。初唐骆宾王首先承担了对钟嵘理论中“兴”的概念中感发 兴会这一方面意义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是分析骆宾王的文学接受观。这种接受观认 为只有自己所抒之情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鸣,才能称之为抒 情的完成。第六章是分析骆宾王对前代文学的态度。其对汉魏西晋文学的赞扬以及对 六朝文学戕伐典丽、声律稍精等艺术成就的肯定这两个方面,表现出其对前代文学不 仅在内容上、同时在形式上的双重通达。为其后陈子昂的自觉变革、直至盛唐时期创 作上最终实现文质双赢的文学理想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首先说明了作者对“文学思想”这一概念的认识。其后系 统的梳理了一遍骆宾王文学思想的脉络。 最后再次强调了一下本文的纵横比较的研究 方法并指出文章的不足。 关键词:关键词:骆宾王; 文学思想; 诗言志; 抒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thesis aims to give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literary ideology of luo binwang, who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reeminent four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thesis is introduction (chapter 1), consisting of two sub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rief information on luo binwangs curriculum vitae, works and related evaluations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the other part reviews the outline of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n luo binwangs literary ideology since 1900. the second section i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literary ideology of luo binwang, including chapter 25. the chapter 2 addresses the literary essence of luo binwangm, which core concept is “shiyanzhi”. poet luo considered that “shiyanzhi” was comprehensive: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narratology and rationalism in the poem which emphasizes the feudal ethics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another important function of “shiyuanqing”, i. e. express ones emotion. in chapter 3, luo binwangs thoughts on literary emo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incipal opinion is “elimination of grief by works”. this concept is a deposit of luo binwangs thorough life and a fruit of apperception of his inditing practice. comparing with the related literary thoughts, luo binwang not only inherited the previous literators thoughts but also enriched them. indeed, this theoretics broke through the frame of doxology from zhenguan period, promoted express ones emotion more freely. in chapter 4, the concept on the init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e. “indu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emotion”, is analyzed. indu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emotion is the basis of initiation of poem,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induction from matter”. luo binwangs “induction between matter and emotion” theory is the supplement of “induction from matter” following liu xie and xiao yi, which is more detailed, concrete and profound. chapter 5 shows the attitude of luo binwang on the acceptance of literature. he thought that the fulfillment of expression ones emotion depends on the acceptance and resonance by audiences. chapter 6 introduces luo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binwangs appreciation to the literature in previous dynasties. he affirmed the success in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 during han, wei and western jin dynasties, also the form of the literature during liuchao dynasty. h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and form, made a firm basis for chen ziangs innovation in literature and the perfect harmonic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in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the last section is conclusion. firstly, the author declares her own knowledge to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ideology. then, the skeleton of luo binwangs literary ideology is listed. at last, the deficiency of this thesis and future work are also indicated. keywords: luo binwang; literary ideology; shiyanzhi; express ones emo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论导论 1.1 骆宾王的生平及文学创作骆宾王的生平及文学创作 骆宾王(619约 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与王勃、杨炯、 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的一生,其前进道路,有着两条明显 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一位作家,他前进的道路较为顺畅。从七岁咏鹅,到齐鲁闲居 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 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文 ,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 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 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他作为一个官吏,政治上却处处遭受困厄。他怀才不遇, 沉沦下僚,还不时遭到排挤打击,虽才高而位下,名显而身微。他先是求仕不果,继 而罢官长安。隐居兖州,在齐鲁过了十多年穷困生活之后,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职。 接着从军边塞,羁留蜀中,待再回京师,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样的九品小官。后来突 然得以提升,成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诬下狱。最终愤而走向武装反抗, 迅即又被狂飙所淹没,以致身死何处,都成了历史悬案。这两条人生的发展轨迹有着 内在的密切联系,也许,正是由于骆宾王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才促成了他在文学上的 巨大的成就1。 骆宾王一生作品颇丰。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由郗云卿集成十卷。这个 比较早的辑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骆丞集四卷 。 明清两代,流行的骆集有各种不同的本子,除四卷本外,也有分为六卷或十卷的,但 所收篇目,大致相同。陈熙晋笺注的骆临海全集后出,最为完善2 (马茂元论骆宾王及其在 “四杰”中的地位 ,436) 。 骆宾王不仅在生前颇负文名, 后世也对其创作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其很高的 评价。唐李白句曰: “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 想见飘然之状。 ”3 (卷一十二,252)唐杜甫曰: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尓曹 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4(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26)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曰: “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 律家正始。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 艺。 ”5明代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更言: “先是唐起梁陈衰运后,诗文纤弱委靡, 体日益下,宾王首与勃等一振之,虽未能骤革六朝余习,而诗律精严,文辞雄放,滔 滔混混, 横绝无前。 唐三百年风雅之盛, 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 2(胡应麟 补唐书骆侍御传 ,382-383) 1.2 骆宾王文学思想研究现状骆宾王文学思想研究现状 创作一般总是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骆宾王创作上的成就,弄清其文 学思想非常必要的。下面的文字则从各相关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意在摸清 1900 年 以来对骆宾王文学思想研究的概貌,即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期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丰富与深化。 1.2.1 骆宾王对文学政教功用的认识骆宾王对文学政教功用的认识 邓元煊在初唐“四杰”诗歌革新成功诸要素略论中指出, “四杰”反对六朝 以来的绮靡文风,而批判它的主要武器就是儒家传统的文学观,从强调文学教化作用 来指出绮靡文风的危害6 (42) 。 邓碧清在初唐“四杰”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新探中引用骆宾王和道士闺情诗 启 “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故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 来说明骆宾王正确认识到诗歌的巨大社会功用,要求把它纳上“雅”的正轨,以声势 浩大的“雅奏”来抑制、打击“淫哇”7 (11) 。 刘怀荣在骆宾王诗论评述中认为, “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是骆宾王理 想的新文学的特点之一。他所说的“澄源” 、 “救弊” ,实际上就是要贬黜齐粱,弘扬 魏晋,使诗歌回到正道上来。但是文章作者又指出,骆宾王论诗强调“用之邦国,厚 此人伦”的教化作用,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中他也说: “易象六艾,幽赞通乎 政本,诗人五际,比兴存乎国风。 ”似乎他所持的是儒家的传统诗论,但是从他的其 它论述并结合他的创作实践来看,他更重视的还是诗歌的抒情性8 (117,118) 。 郭预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 中也认为“四杰”不满于上官 仪的等宫廷文人华丽雕琢的绮靡诗风,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9 (79)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董天策的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中提到, “四杰”阐发儒家传统文学观,比 如骆宾王就将文学与政道结合起来,指出文学与国家政治兴衰的密切关系,要求文学 “陶铸尧舜之典谟,宪章文武之道德。上以究三才之能事,下以通万物之幽情” , “用 之邦国,厚此人伦” 。在这一文学思想的价值评判上,董天策认为,从理论上看, “四 杰”的论述只不过是重述了自刘勰、钟嵘,到颜之椎、王通,以及初唐政史家们的见 解,要说功绩也不过是为呼唤已久的文风改革推披助澜而已。就创作主体而论,其意 义却不可忽视10 (35,36) 。 王运熙与杨明著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则指出,通过结合骆宾王本人创作, 认为其诗歌观念并不保守。故崇尚古雅、重视教化之言,有门面话之嫌。如“弘兹 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之类的 话11。 杜晓勤在其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中提出新的看法,儒家诗教在初唐四杰作 品中的反映还有阶段性的差异,具体地说,在前阶段, “四杰”在急切求仕或进入 宫廷的时候,多从文学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侧重于弘扬儒家诗教所强 调的文学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社会功用。比如骆宾王在 上吏部裴侍郎帝京篇启中谓: “徒以易象六爻,幽赞通乎政本;诗人五际, 比兴存乎国风 。 ”在和道士闺情诗启中也主张“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 , 并认为只有如此,文学方能“用之邦国,厚此人伦” 。杜晓勤还评价道,从初唐文学 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四杰的文学经世致用、明道教化的观念基本上是对前人的沿 袭,他们在向往宫廷和进入宫廷时的理论、创作比之贞观宫廷文风也并无多大的 发展12 (144,146) 。 聂乐根在试论初唐前期至中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中对“四杰”之所以重视文学 的政教作用的动机尝试着进行了功利性的解释。他认为, “四杰”虽重视文学的政教 作用,但大多是发生在和当权者们交往之际。 “四杰”出身都较卑微,他们要想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进入统治阶层,不得不向达官贵人投诗干谒,以求得他们的青睐。 骆宾王就是在和道士李元庆诗,称赞其提倡雅乐时,表示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的,他 说“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故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目的则是与统治者保持口调一致,以便得到当权者的援引、举荐13 (67) 。 1.2.2 骆宾王对文学抒情的认识骆宾王对文学抒情的认识 (1)骆宾王对文学抒情特征的认识 罗宗强著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 “四杰”承初唐政治家之后,继承了 他们既倡政教之用,而亦不否定文学特征的基本观点,重抒情14 (64) 。 邓元煊在初唐“四杰”诗歌革新成功诸要素略论中亦指出, “四杰”可贵的 是,没有像苏绰、李谔那样走向否定文学基本特征的另一个极端,对新的文学的创作 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在这点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骆宾王则更着重于文学的感情特征, 要求表现真情实感,认为“事感则万绪兴端,情应则百忧交轸” ( 伤祝阿王明府序 ) , “事沿情而动兴,理因物而多怀” ( 萤火赋序 ) , “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 叹” ( 秋日饯陆道士陈又林得风字诗序 ) , “情蓄于衷,事符则感;形潜于内,迹应 斯通” ( 上吏部裴侍郎启 ) ,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 在狱咏蝉序 )6 (42) 。 刘怀荣的骆宾王诗论评述认为,骆宾王重抒情的文学思想,是六朝以来文学 中情感的地位日益突出的表现, 是六朝重视 “吟咏情性” 诗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8 (118) 。 承前杜晓勤的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所论,儒家诗教在初唐四杰作品中的反映 还有阶段性的差异。作者认为在后阶段,当“四杰”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候, 其诗文创作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这时才开始侧重于诗赋“述怀言志”的抒情 功能12 (145) 。 (2)骆宾王对抒情类型的认识 柴剑虹的骆宾王简论认为,下狱贬官之后,骆宾王是将诗作为抒愤泄悲的工 具的。因为当他得罪下狱之后,感到荣进的希望已彻底破灭时,则说: “情沿物应, 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15 (79) 罗宗强著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骆宾王创作是为了排遣幽忧14 (34) 。 根据刘怀荣的骆宾王诗论评述的论述,骆宾王认为,做诗是心中有所积郁, 有所不平,不得已才发而为诗。 “取代幽优” 、 “汰衷襟”这就是他对诗歌抒情性的特 殊的认识,也就是抒写“不平之气”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是六朝重视“吟咏情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诗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与六朝人及初唐史学家的“重情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是 对司马迁“发愤说”的发展,与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莫尚于诗”以及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合“情”与“志”为一体并同时肯定“言 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优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认为,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诗歌必然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为情而 造文” ,而非“为文而造情” ,才是有生命的艺术,才能打动读者。 “四杰”能够摧荡 当时沉闷的文坛,使诗风为之一变,其关键也在这里。作者还评价道, “四杰”表现 不平之气的文学观,代表了当时最富生气的文学思想,也预示着唐代文学发展的方向 8(118,119) 。 骆祥发在所著的 初唐四杰研究 中分析, 骆宾王的生活道路是那样的坎坷不平, 命运遭际又是那样的乖蹇多艰,以致使他的内心长期积郁这一腔宣泄不尽的怨愤。而 骆宾王又几乎都是是遵循着抒情言志或说是在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中提出的“乐 道遗荣、从心所好”的创作原则的,所以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骆宾王的绝大多数 作品,都可以说是他内心情感火山的一次小小爆发,抒情气氛十分浓烈。这也就是骆 宾王在创作中强调表现自我的根源1。 董天策的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指出, “四杰”强调的抒情,实际上是以抒 发自我独特情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10 (39) 。 承前杜晓勤的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所论,作者认为,在后阶段, “四杰”当 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并开始侧重于诗赋“述怀言志”的抒情功能的时候,由于 “四杰”具有“以道自任”的人生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所以他们失意后的痛 苦和愤懑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儒家传统的“诗言志”观念的影响下, “四杰”于 此一情境下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才能表达出“坎土 禀 圣代” 、 “殷忧明时”的复杂情志。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序云, “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其初春邪岭送益府 窦参军宴序亦云: “诗言志,可不云乎?”而且杜晓勤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她认为, “四杰”的文学贡献主要在于重新恢复了儒家“诗言志”的创作传统,在于他们用诗 文表达了魏晋以来士大夫们普遍失却了的 “以道自任” 、经世致用的人生精神,以及 “坎土 禀 圣代” 、 “殷忧明时”的复杂情志12 (145,146)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莫山洪在 论骆宾王文学思想及对其骈文创作的影响 中的观点与大家相异甚远。 作者认为,骆宾王所重视的文学情感在他身上又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在具体的创作 中,他的作品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然而从理论上说,他并不是主张表现一般的情 感,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情感,他是把言志和缘情结合在一起的,他所说的“情”其 实是建立在儒家“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骆宾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那 种具有严格意义的建功立业的、关心民众的情感的体现。他比较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 作用,因此,在和道士闺情诗启中,他说: “听新声,鄙师涓之作;闻古乐,笑 文侯之睡。以封鲁之才,追自卫之迹;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 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 “用之邦国,厚此人伦” ,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在经 国、教化上有一定的作用,所强调的当然是文学作品中的情应该是积极向上的16 (2) 。 (3)骆宾王对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最早对这一点进行论述。他认为,骆宾王继 承了刘勰等人“情以物兴” 、 “物以情观”的思想,阐述了心物交感的观点。比如在 狱咏蝉序中: “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 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 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 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 “情蓄于心,事符则感; 形潜于内,迹应斯通。 ” 伤祝阿王明府序中: “夫心之悲也,非关春秋之气;声之 哀也,岂移金石之音。何则?事感则万绪兴端,情应则百忧交轸。是以宣尼旧馆,流 襟动激楚之哀;孟尝高台,承睫下闻琴之泪。 ”这些都要说明,悲喜之情,蕴积于胸 中,聚见可悲可喜之物,乃感发激荡,不得不发抒。他对情感活动的特点,可谓体贴 入微。只有外物,而无喜怒哀乐之情与之相感发,则外物自是外物,与情了无相干; 只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无外物的感发,则喜怒哀乐之情郁积于胸中,不能得以发抒。 必是“情蓄于心,事符则感” , “事感则万绪兴端,情应则百忧交轸” 。物诱于外,情 动于内,情既感发,则奔泻而出,才是创作14 (34) 。 罗宗强几年后在与郝世锋合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史 (上卷)中还谈到,骆宾王 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对诗的抒情特质的深刻体认。比如在狱咏蝉序 、 伤祝阿王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府序中有关的论述,都并非专为文学理论的问题而发,只说明他一些诗作的写作原 因。但是这些说明,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便是他把情之所感,不可已已当作写诗的 根本原因17 (36) 。 刘怀荣的骆宾王诗论评述亦认为,对创作中情感兴发的细致、深刻的体认, 是骆宾王文学观的又一个特点,其于诗人心灵受外物作用而生发出诗情的创作过程, 有着独特的体会。作者在罗宗强论述的基础上,更为详尽的分析了在创作中, “事感” 和“情应”在特定情境下同时发生的双向运动的这种心物感应现象,而且称之为“心 物契合”说。并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深入阐述了骆宾王文学观的这一特点,这种对 创作中心物感应的现象的认识,它的承前与启后之功。首先,作者通过追溯传统物感 说的发展,从礼记乐记中物感说的滥觞,到陆机文赋到钟嵘诗品序强 调外物对诗人的单向感发,直至注意到心物之间交互作用、从而使物感说趋于完善的 刘勰文心雕龙 ,再到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对此专门的论述。认为骆 宾王的“心物契合”说是在刘勰和萧绎之后对物感说的补充,论述与刘、肖二人基本 一致,反映了初唐文学理论的深化。其次,作者认为骆宾王的“心物契合”说表现了 唐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它与陈子昂“兴寄说”共同完成了诗歌理论由六朝至盛唐的过 渡,揭开了唐代诗歌理论发展的序幕。在肯定“兴”乃是骆宾王“心物契合”说的理 论核心的基础上(这里的“兴”都是指诗人在自然外物和社会人事的感发下产生的一 种情感或情兴,它是心物交感的结果) ,作者追溯了中国诗歌理论中“兴”这一概念 的发展进程,从作为诗体出现的先秦的“兴” ,到作为解诗方法的汉代的“兴” ,再到 刘勰论 “兴” 重在其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 要求有托讽的作用, 最后到钟嵘所论 “兴” , 认为一是指由外物激发而生的主观情兴, 一是指诗歌的讽谕寄托.。 作者认为唐人正是 在钟嵘理论的基础上使用和发展“兴”这一概念的。陈子昂的“兴寄说”是对钟嵘理 论中讽喻寄托之一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而对钟嵘理论另一个方面的发展,则是由骆宾 王首先来承担的。到后来的李白、殷璠等人对“兴”的理解和使用,到殷璠的“兴象 说” ,到“意象说” 、 “兴趣说” ,以及最能表现中国古代诗论特色的“意境说” ,也都 是沿着这条线继续发展的。可见骆宾王承前启后功不可没。所以,作者认为如果说陈 子昂的革新理论体现了诗歌内容变革的时代要求,那么,骆宾王“心物契合说”对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物感发诗人情兴的论述,则反映了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说明当时人们已开始重视诗 歌的抒情艺术,时代审美观念已开始转变。然而又评价到,骆宾王虽有这种认识,却 不能明确地把它作为变革诗风的手段, 在他的创作中能够体现出他这一文学思想的作 品还比较少,这或许正是他的理论未能被时人重视的原因。但是从整个文学理沦发展 史来看,我国古代诗论由六朝到唐的过渡,正是由骆宾工和陈子昂分别从两个不同的 侧重点开始的8 (119-121) 。 此后,高林广的 “四杰”感发兴会理论的原理化一文,从“四杰”诗论中对 诗歌感发兴会这一问题的如何理解和阐释的角度, 进行分析和梳理, 提出了四点认识: 一是哀缘物兴,事因情感关于情感兴发的细微体认。二是内与外符,心与物契 论审美感发的双向性秩序。这两点前人已经论述得比较充分,略无新意。三是游泳 一致,悲欣万绪美感倾向的差异性辨析。作者举例分析说,骆宾王在萤火赋序 中谈到了“类同而心异”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感倾向的差异性,不仅如此, 他还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他于中说: “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 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 ( 在狱咏蝉序 )同一对象,同一欣赏者,但在不同环 境下便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四是道寄人知,贻诸同疾文艺接受方法的直观体验。 在狱咏蝉序云“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 浮查 诗序云“感而赋诗,贻诸同疾” ,在骆宾王看来,只有那些了解自己、同情自己, 并与自己有相同、相近遭遇的人(同疾),才能理解他的作品并为之而感动。骆宾王在 自己自觉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一认识实际上正揭示出了文艺接受、 文艺鉴赏中一 些最精妙的内容(我们知道,文艺接受最直接的原则是作者与读者有相类似的生活经 验和思想感情)18 (55-57) 。 聂乐根的试论初唐前期至中期文学思想的发展里继续补充了骆宾王对创作中 情物关系的认识。他认为,骆宾王还认识到了主观感情可以外射的道理,比如, 在 狱咏蝉序所云“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 听。 ”就说明了这一点13 (69) 。 1.2.3 骆宾王对六朝艺术经验的认识骆宾王对六朝艺术经验的认识 刘怀荣在骆宾王诗论评述中指出,骆宾王的和道士闺情诗启也表现了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六朝诗的态度, 骆宾王对六朝诗并不一概否定, 如对东晋及刘宋的诗歌, 他指责其 “专 事玄风道意” ,同时又称赞颜谢能以“典丽”之词, “特挺”当时。他真正否定的是齐 梁以下几代“莫能正本”的诗歌,但对齐梁诗人“声律稍精”的贡献则给以肯定。而 且,作者还认为,骆宾王虽特别赞许汉魏西晋之诗,他的诗歌却更多地表现了六朝诗 的某些特征,尤其是在语言上。但这与他的理论并不矛盾,他不象陈子昂一样明确的 把汉魏风骨、建安精神作为学习的对象,他对陆机、颜谢的称赞,也说明他对诗歌语 言的要求,与初唐崇尚华艳之词的风气并无质的差别。这些都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 能苛求古人。可以看出,在这里,文章作者对骆宾王对六朝语言艺术经验的汲取与应 用似乎是持否定的态度8 (116-117) 。 董天策在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中分析并总结道, “四杰”对于六朝以来文 学的艺术形式本身,虽有批判,却更多吸取。骆宾王在批评六朝诗歌“莫能正本” , 并且要求“弘兹雅奏,抑彼淫哇”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颜、谢以降“声律稍精”的 艺术成就。 ( 和道士闺情诗启 )可见,从文学观和思想上批判六朝,从艺术经验上 吸取六朝,是“四杰”文学思想的一大特色10 (39,40) 。 姚敏杰在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革新实绩中认为, “四杰”在艺术形式 上的继承与创新,也坚持了文质并重的原则。对于齐梁一味地讲究词藻、声律以及堆 积典实的弊病, “四杰”虽然在理论上给予了矫枉过正的抨击,但在创作实践中,他 们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基本上遵循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于继承中有创新, 使这次文学革新的步伐能够稳妥地前进。在“四杰”的诗歌里,讲究词藻、声律、隶 事用典,都是为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它们只是表现手段,而不是所要表现的 主体内容,这是“四杰”诗在构思方面和齐梁诗的本质不同。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畸 形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诗人本末倒置地把词藻、 声律和隶事用典作为表现的主体, 没有比兴寄托,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 “四杰”看准了齐梁诗弊的症结所在,把“兴 寄” 、 “风骨”等重要质素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并使之居于主导地位,这一变化必然 促进形式因素朝着有利于文风改革的方向发展, 促使诗歌创作达到了 “文质彬彬” 、“藻 耀而高翔”的艺术境界19 (99,64) 。 杜晓勤的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也评论道, “四杰”的诗文革新主要不是针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南朝以来的文学形式的,而是因为其表达内容与儒家之道不符。因此,四杰的诗文创 作基本上是旧瓶装新酒,用南朝文学的形式表达了新的文化精神12 (146) 。 1.2.4 综论综论 综观 1900 年以来对骆宾王文学思想研究的概貌, 专论骆宾王文学思想的并不多, 主要是散见在各种关于初唐四杰的理论和创作研究中, 只有刘怀荣 1991 年发表在 人 文杂志上的骆宾王诗论评述还颇为详切与深刻。通过回顾对骆宾王文学思想各 个角度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发现,在关于“骆宾王对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的特点 的认识”这个角度所做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大家意见也比较一致;但是在其它多个 角度,则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甚至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对其它各 角度再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以便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真实地还原骆宾王的文学 思想的面貌,并对其价值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 1.2.5 研究工作预期研究工作预期 本文主要是依据原中华上编版的骆临海集笺注做骆宾王文学思想的研究的。 在阅读原始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骆宾王的文学思想,除了在其和道士闺 情诗启中有集中的论述外,更多的分散在他各篇诗赋的序言中。本文的基本研究方 法,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把骆宾王或集中或散见的各种有关文学的看法钩 辑出来,再加以梳理与总结。希望这样能为更加全面、深入的展现与阐释骆宾王文学 思想真实的整体面貌多少做出点事情。笔者探索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如下几件工作: (1)将“骆宾王对文学政教功用的认识”与“骆宾王对文学抒情特征的认识” 这两个关系文学本质的认识相对矛盾的方面,统一在“诗言志”这个大的文学思想主 题下,归结于“诗言志”的广义。也就是说,认为骆宾王关系文学本质的认识的“诗 言志”观具有相当的包容性,不仅只局限于强调诗歌记事说理,强调诗歌作为封建道 德伦理,政治教化的工具一面,而且还应包含着“诗缘情”这一层意思在里面。 (2)关于“骆宾王对文学抒情的认识”这一研究角度,将前人所零碎提及的各 方各面,比如“骆宾王对抒情类型的认识” 、 “骆宾王对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的特点的 认识” ,系统的整理与归纳为骆宾王“以文以畅忧为抒情动因的抒情观” 、 “以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心相契为诗情兴发基础的文学创作观”以及“关注抒情最终完成的文学接受观”这 几个有逻辑联系的部分。 (3)总结出在骆宾王对前代文学的态度中,对汉魏西晋文学的赞扬以及对六朝 文学戕伐典丽、声律稍精等艺术成就的肯定这两个方面,表现出其对前代文学不仅在 内容上、同时在形式上的双重通达。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其后陈子昂的自觉变革做了准 备,而且为盛唐时期创作上最终实现文质双赢的文学理想埋下了伏笔。 (4)注意理清骆宾王某一文学观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中的位置,以及进行横向的 比较,从而帮助判定骆宾王的此文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 骆宾王的文学本质观骆宾王的文学本质观 考察骆宾王的生平,可以得知,骆宾王虽然出生于婺州义乌,然而他少年时就随 父至青州博昌,就学于斯邑之张学士、辟闾公, “学问得于齐鲁者为多”2 (陈熙晋续补唐书 骆侍御传 ,387) 。而唐初之时,以经世致用、恢复王道政治为特征的北方儒学一直在河汾、 齐鲁一带以私学的方式传播着,所以,骆宾王所受之儒家思想应该基本上属于北方儒 学体系。而北方儒林非特治经以汉学为宗,且汉儒以经术致用的儒学精神亦为其所继 承12 (141) 。那么,很自然的,骆宾王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也受到了汉儒文学观的影响。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序道: “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 (卷一,16)其初 春邪岭送益府窦参军宴序亦道: “诗言志,可不云乎?”2 (卷九,322)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骆宾王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难看出,这个认识的核心就 是“诗言志” 。先分析一下“志”的含义。据闻一多先生考辨,在远古时代, “志”和 “诗”是同一个字, “志”较为早出,所以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诗,志也” , 直接以志来训诗。而“志”的本义,是“停止于心上” , “蕴藏在心谓之志” ,既然是 在心为志,那么志实际上包含了人的全部心理内容,具有多层含义。首先,它指人心 中对客观事物的记忆,换一个角度说,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记录。志者记也,它相当于 后世的“史” 。如周礼外史 : “掌四方之志, ”郑玄注: “志,记也。 ”其次,它又 可以指理性的志向、理想。如论语公治长 : “子路、颜渊侍,子曰: 盍各言尔 志。 ”第三,指人心中的情感。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民有好、恶、喜、怒、 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 ”孔颖达正义 : “此六志, 礼记 谓之六情。 ”正因为“志”存在这三种涵义,所以汉以前人对诗的理解,也包括了这 三个方面。 “诗,所以记物也” ( 管子山权数 ) ; “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 缘之以自戒也” ( 贾子道德说 ) ; “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刘歆七略 ) 。可 见,上古时代的诗包括着记事、说理、抒情这一广泛内涵,并不只是表现志向。同样 的,“诗言志” ,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如 尚 书 、 左传 、 庄子等都提到这一观点。 尚书尧典道: “诗言志,歌永言,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依永,律和声” ,这大概是有关“诗言志”的最为人熟知的材料。 庄子天下篇中 也可以看到“诗以道志”的说法。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晋国赵文子明确提出“诗 以言志” 。 荀子儒效也说: “诗言是,其志也。 ”在今天, “志”一般指的是志向、 抱负等,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先秦却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先秦时期“诗言志”的真 实含义要比“诗歌抒发志向、抱负”复杂得多20 (28) 。 然而,到了汉代,儒生解诗,更多地强调了“志”中说理,表现志向这一层,而 有意无意地舍去了情这一主要内容。这样,被朱自清先生在其诗言志辩中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门的纲领”的先秦“诗言志说” ,其内容自然就 更多的强调记事说理这一层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从积极方面说,它 通过强调诗歌的理性内容, 以理节情, 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较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 较少非理性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纯形式倾向。 从消极方面说, 对理性内容的过分强调又不免使诗歌失去其本体,异化为政治教化的工具20 (28) 。 正是受着汉儒此种文学观的影响,骆宾王就曾经说: “徒以易象六爻,幽赞 通乎政本;诗人五际,比兴存乎国风 。 ” 2(卷一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 ,3)还说: “以封鲁之才, 追自卫之迹。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 此人伦。 ”2 (卷七和道士闺情诗启 ,223-224) 此类文学观的论述,我们是可以从汉儒诗论的代表毛诗大序中找到原型的。 毛诗大序云: “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 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1 (卷第一(一之一) 周南关 雎诂训传第一 ,4-6)又云: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 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1 (卷第一(一之一) 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 ,10)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 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 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 诗之至也。 ”21 (卷第一(一之一) 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 ,16-19) 诗序就连对于 它简单提到的“赋、比、兴” ,虽然也承认其是“文之异辞” ,按今天的说法,是不同 的三种诗歌表现手法22 (47) ,但是诗序也认为,此“赋、比、兴”三事,是为了 成以为教化之功的“风、雅、颂”三事之用的,即是“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种种言论, 将儒家主张的诗歌教化的社会功用推向极致。 汉儒文学观的核心诗歌教化观自然 对骆宾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他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前面谈到,先秦的“诗言志”说,因为“志”含义的复杂,本身已包含了情的成 分。荀子的乐论云: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 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 礼记 乐礼亦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也都指出了乐由心生,是人的感情的外在表 现。汉代的毛诗大序更明确的指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