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审美空间:略论新诗(1917—1949)用典的基本类别及其效应.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审美空间:略论新诗(1917—1949)用典的基本类别及其效应.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审美空间:略论新诗(1917—1949)用典的基本类别及其效应.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审美空间:略论新诗(1917—1949)用典的基本类别及其效应.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审美空间:略论新诗(1917—1949)用典的基本类别及其效应.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b s l s 中文摘要 用典是新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新诗批评尚待重视的诗歌现象。本文从 如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导言,着重阐述当前对新诗用典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并掘此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是1 9 1 7 1 9 4 9 年的新诗,研究方法是从新诗 与古诗的区分着眼,对新诗用典基本类别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新诗 正在不断形成的“新的审美空间”提供为人忽略的用典方面的证词,以为新诗进 行合法性辩护。 第二部分是关于用典的几个理论问题,主要阐述用典理论中与本论文相关的 几个问题,分别是用典的定义、发生和原因、美学意义和局限。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新诗对西方典故的运用及其带来的效应。第一节主要阐述 本论文对用典的划分方式;第二节分析新诗对西方故事的运用,指出这为新诗带 来了现代性思想因子,促成了诗歌对思想的直接表现,显示了与古诗表现情感体 验的不同表达方式;第三节论证女神对草叶集的语典运用,指出这让女 神中的某些诗歌,创作出了一个古诗所不具备的无所拘束的“我”的艺术形象。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诗对今典和古典的运用及其带来的效应。第节阐述革 命诗人对革命故事和革命领袖的运用,指出这使新诗形成了古诗所欠缺的宏大抒 情摸式;第二节分析新诗中的“用自己诗为故事”,具体解剖了胡适诗集中的“星 星”和穆旦诗歌中的“变形”,指出这些古诗所不具备的艺术形象,开拓了诗歌 的审美和思维空间。第三节主要分析新诗对古典的运用,指出古典对提升新诗艺 术表现力的重大作用。 第五部分是结论,指出新诗通过用典带来了古诗所不具备的新要素,形成了 自己“新的审美空间”,其存在合法性不容质疑。同时,基于古典对提升新诗艺 术表现力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诗对古典的有效运用方式。 关键词:新诗;新的审美空间;用典;西典;今典;古典 a b s t r a c t t h eu s i n go fa l l u s i o ni sau n i v e r s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m s ,b u ta l s o ap h e n o m e n o n 啪i t i i l gt ob ev a l u e d n l ea r t i c j ew i l ld j s c u s si t sp r o b l e m 舶m f o l i o w i n gf i v ec o m p o n e n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石o n ,f o c u s i n go nt h e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a n du 唱e n t o fr e s e a r c ho nt h eu s i n go fa 1 1 u s i o n si nv e m a c u l a rp o e m s i ta l s oc l e a r s c 1 1 es c 叩eo f t h es t u d y t h a ta r c t h ev e m a c u l a r p o e m s i n1 9 1 7 1 9 4 9 y e a r s ,t l l e 、v a y m a t i s t od i s c u s s t h eu s i n gt y p e so fa 1 1 u s i o n si nv e m a c u l a rp o e m sa c c o r d in gt ot h ed if f e r e n c e so f a n c i e n tp o e ma n d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m ,a 1 1 dt h ep u i p o s en l a ti st oo f r e rt h ee v i d e n c e s a b o u t “t h en e we s t h e t i cs p a c e ”e x i s t i n gi nv e m a c u l a rp o e m s t h es e c o n dd a r ti st od i s c u s ss e v 钍a l 幽e 阱e t i c a li s s u e sa b o u tt h ea l l u s i o n ,w h i c h i sr e l a t e dt om ep r o b l e m st h ea n i c l ew i l ld i s c u s s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o c c u r r e n c er e a s o n , e s t h e t i c 8m e a n i n 窟a n dc o n f i n e so fa 1 1 u s i o n t h e 也i r dp a r ti st od i s c u s sm eu s i n go fw e s t e ma l l u s 主o n sa r dt h ef o l l o 、i n g 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m t h es e c t i o nii st od i s c u s st h e r a y so f a l l u s i o n s d i v i d i n gi nt h ea r t i c l e t h es e c t i o ni ii st oa i l a l y s e sm el l s i n go fw e s t e ms t o r i e s ,a n d m e n 口o i n to u tt h a ts 锄em o d e mi d e a sl l a sb e e nb r o u g h tt ot h ev e m a c u i a rp o e m ,w h i c h m a d et h cv e m a c u l a rp o e m st oe x p r e s s e st h o u 曲td i r e c t i y ,d i s p l a y i n gad i f f - e r e n t e x p r c s s i n gw a y 谢t i lt h ea n c i e n tp o e mm a te x p r e s s 抽ge m o t i o nm a i l l l y t h es e c i j o ni i i i st od i s c u s st h el a n g i l a g ea l i u s i o n sm a tm eq = h i 妒t om e ,a n d m e np o i n to u tt h a ti th a sm a d es o m ep o e m si nt l l e 定义应遵循,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2 0 0 3 年第5 期。 。吴直雄:羿定典故多歧义, 辞海) 定义应遵循,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2 0 0 3 年第5 期。 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第3 7 8 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7 印援引已有的文章辞句,来说明自己的道理。当然,刘勰的这段文字主要的是论 文而不是论诗,但是他把用典分作引用故事和引用旧辞两种类别的阐释却形成了 后世关于用典概念内涵的经典定义和分类依据。后来诗话虽然在类别的划分上更 为细致,如“用人名”、“直用事”、“用其事而隐其语”( 引用故事) 和“用其语 而不用其意”、“用自己的诗为故事”( 引用i 日辞) ,都没有越过刘勰关于用典定 义的范围。1 9 7 9 年版中国辞海对“典故“做了两种解释:一是“典制和掌 敌”,这是一般的词汇意义;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这是文学上的意义。可见,辞海关于用典定义的界定,在文学意义上也没有 越过刘勰的范围,而这正是用典概念的经典定义。 关于用典概念内涵的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主张把经典定义中的“旧辞” 或者说语典排除在用典的范围之外。如陈学祖先生在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 轩用典之量化分析一文中就从四个方面对用典只能是事典做出了界定: 严格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之内涵更精确的来说,必须囊括如下凡层 意思:第一,典故必须是古代的“典例故实”,是古人成败得失和行为价 值取向的历史沉淀,且这种历史沉淀已成为一种具有文化蕴涵的价值符 号;第二,典故的“典侧故实”必须有典产生的历史文本并且具有故事 性内涵;第三,特别重要的是,典故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价值符号, 在文化形态上,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已可以用作一个具有表情这意功 能的符号代码,无论作家对它如何表述,其内涵均如同词义般基本固定; 第四,在诗词文中具有深沉含义,即言外之意,不能依字面意思直解。 只有符合这四层意思,才是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 这段话很长,其实说的是三个意思:典故必须具有典范性、故事性和稳定的 文化内涵。而这三个意思中,最核心的标准是故事性。因为任何事物,只要它具 备了“典范性”并构成“稳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构成“故事性”。陈先 生对用典的界定非常机智,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把所有的语典部排除在典故之外, 而是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按他的说法,辛弃疾蝶恋花“一杯早唱阳关劝” 虽然化用的是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属 于语典,可也是用典。因为“其中的阳关劝蕴涵了一个王维置酒送客的动人 。参见魏庆之编:诗人玉屑( 上) ,第1 4 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 。辞海( 上) ,第6 6 6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 。陈学祖: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枷州师专学报2 0 0 0 年9 期。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e r lst h e s i s ! ,2 ! ! :! ! _ ! ! ! = ! = ! ! ! ! ! ! ! ! _ ! 1 2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事,并且阳关劝酒已成为一个标志真挚友谊的文化f 码,略一体会,其本 身包融的故事性内涵就跃然而出”。陈先生这娶说的不无道理,但很显然陈先 生忽视了个常识性的道理。由于这种忽视,造成陈先生只看见著名语典的故事 性内涵,而没有看到非著名语典的故事性内涵。这个常识即是任何一个语词,一 旦它置入某一特定的文本,它就会生成一种故事性内涵,而不管这个文本是否典 范与否。举例来说,李白著名的“自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中的“白发三千长” 蕴涵一个关于李白的故事:而孔子相对并不著名的“甚矣,吾衰矣! 久矣乎,吾 不复梦见周公! 中的“甚矣,吾衰矣”也蕴涵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样,王 安石“缲成自发三千丈”是用典,而辛弃疾“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 只今余几! ”也是用典。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运用古代故事具有故事性 内涵,运用已有诗文语词也同样具有故事性内涵。忽视“旧辞”所隐含的故事性, 将语典看作纯粹的引用,显然是有欠考虑的。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对用典的理解就基本依循前面一种经典的定 义。当然,必须有所幸 充。无论是刘勰,还是辞海,他们对用典的定义还具 有时代的局限性。也即他们还仅仅把用典的范围规定在“古代”上,而没有延伸 到作者生活的时代。对作者生活时代的故事和已有诗文的引用同样是用典,是为 “今典”。“盖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陈寅恪先生这里说的 虽然指的只是事典,然而它对于语典也是同样适用的。所以,本文这样来定义用 典:用典指的是诗词中引用的产生于此诗词之前的所有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语 词。 2 、用典的发生与原因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用典的概念内涵,同时也为了说明何以在胡适等人的强烈 反对之下,新诗用典仍然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里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用典的发生 与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用典与比喻的关系来看。用典发生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其功能与 比喻的相近。朱自清先生认为:“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 之处。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 。陈学祖: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柳卅f 师专学报,2 0 0 0 年第9 期。 3 陈寅恪:哀江南赋,金明馆页稿初编第2 0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 9 是诗的主要生命索;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地建筑在广义的比 喻上。”把用典跟比喻联系起来解读,显示了朱自清先生思想的敏锐。应当说, 把用典看作比喻,并认为它是构成诗的生命素的个主要条件,有力地说明了用 典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原因。刘勰“事类着,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者”,正说明着同样的道理。然而本文想指出的是,把用典和比喻联系起来, 只在部分范围内起作用:即它只对引用故事和一部分引用旧辞有用。引故事者, 如朱自清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论及的“圣代隐者,莫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 采薇”,其中的“东山客”用谢安的事迹,因为谢安曾经隐居会嵇东山,这里比 喻为隐居的大才;“顾采薇”用的则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因为他们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这里比喻自甘隐逸、淡泊名利的人。引旧辞者,如李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诗人愁”中,“总为浮云能蔽日”是引用旧辞,因 为乐府古杨柳行有“谗邪害公正,浮云能蔽月”、古诗十九首有“浮云遮 蔽日,游子不思归”、陆贾新语有“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 些诗文在长期的引用中赋予了“浮云蔽日”一个固定的内涵:奸臣谗害忠良。李 白正是通过引用这个内涵固定的旧辞,来比喻当时“杨国忠等人遮塞贤路” 。 如果联系到前面的论述,具有比喻性功能的典故大致指的是前面陈学祖先生说的 那种具有典范性、故事性和稳定的文化内涵的典故。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 那样,陈学祖先生对典故的这种界定无法囊括所有的用典类型,这里也是一样, 比喻性功能也无法涵概所有的用典类型。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 用的就是水经注“洞庭湖广五百里,曰月若出其中”,这种语典就不大好说是 比喻了,而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借用和沿袭。当然,这种借用和沿袭也是有意义的, 它使诗歌具各了历史感,内涵更丰富,因两诗昧更醇厚。总之,把用典看作比喻, 指出了用典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此。那么对于那些不具备 比喻性功能的典故,其发生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下面将要谈到 的第二点。 其次,用典与继承。文学历史的发展从来关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客观 世界不断拓展新的美学空间,另一个方面是面对已有文学世界继承已有的美学形 式。用典正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形式继承手段,前述杜甫在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时对 。来自渍r 来自清说诗,第2 4 3 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9 8 年。 。来自清:来自清说诗第2 4 9 页,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蜘年。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水经注的用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发生学来说,用典之所以产生,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文学借鉴的需要。刘勰说:“夫经典沈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 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杨班以下。莫不取之,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 必裂膏腴。”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典籍的思想深刻、内容广泛、言辞优美,是 后世作家学习效仿的榜样;所以扬雄、班固以下的作家没有不借助于典籍的。黄 庭坚则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游l 明、少陵 不得工也。”。刘勰从典籍本身的浩瀚立论,黄庭坚则从诗人的才力立论,共同表 达的则是学习借鉴典籍的必要性。用典正是在这种文学借鉴的需要下产生的。刘 勰说:“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显然, 在刘勰的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用典的这种重要功能。确实,随着文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东西已经被前人说掉了,以致后人创作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所以借 鉴不可避免。“古人云:诗自摹景述情之外,则有用事而已。用事非诗正体。然 景物有限,格调易穷,一律千篇,只供厌吐。欲观人之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 且古体小言,姑置可也。大篇长律,非此不可成章。”噬是我国古代诗人对这个 问题的看法。西方则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七千年来自从有了人,自从人思想, 言尽矣,我们来人世太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互文性” 概念,即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引用的关系,并认为这是文学文本的一个 本质属性。很明显,用典正是“互文性”的个重要方式。也由于此,尽管一部 分语典不具备比喻性功能,其发生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总之,无论是从用典的比喻性功能,还是从用典的借鉴功能来看,用典之发 生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而这就是新诗用典具有普遍性的原因所 在,也是胡适虽然在理论上强调反对用典而在实际创作中却不由自主地用典的原 因所在。 用典的美学意义与美学局限 尽管用典的发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然而在中国古代文论 。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第3 8 i 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转引自白政民:黄庭竖诗歌研究,第1 0 8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释,第3 7 8 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参见流沙河:流沙河涛话,第2 6 4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 4 拉布吕耶尔:转引自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伟译,第,8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却对用典这种诗歌手法持两种意见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用典会损害诗歌的 美学价值,另一种则认为会增加诗歌的审美价值。由于本论文个重要的目标是 分析新诗运用古典给自己带来的艺术效应,所以,在这里探讨下用典的美学特 征( 包括美学意义与美学局限) 是有助于我们后面的论述的。为了论述的方便, 我们先从用典的局限性混起。 、用典的局限性。对用典的局限性最早做出说明的是钟嵘。在诗品序 中,他说了如下一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话: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写驳奏,宜往穷烈。至乎吟咏情性, 亦何贵于用事? “思君如流水”,既是既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 “清晨登陇首”。姜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 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秦始中, 文章殆同书抄。近任肪王元长等递乃句元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 纳,蠹丈已甚。 在这里,钟嵘提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见解:其一,“经国文符”和“驳 奏”这些说理文章大可用典,而诗歌乃是“吟咏情性”之作,用典并不重要;其 二,典故用多了,“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会使诗歌形式大于内容,“拘挛补纳”, 影响诗歌的艺术传达。 认为用典不宜抒情,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用典的一个重要命题。大致而言, 它包括如下两个意思。一,诗有别趣,生活中些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体验,典 故无法表达,只能“直寻”。钟嵘口里的“吟咏情性”是有特定内涵的,后来严 羽用更为清晰的话语,对其做了注解。他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 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圆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可见,所谓的“吟 咏情性”主要是指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而由于典故总是具有特定 的内涵,它的意义一般是确定的,因而也就无法传达那些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人 生体验;所以,对于这些人生体验,必须通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方式, 把自己的主体情感化入到具体的形象当中,通过“物”的直观显形来传达这种情 感,即钟嵘所谓的“直寻”。二,即使有些诗歌也可以通过用典表达这种情感, 但是又会产生“隔”的问题。“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人间词 。钟蝶:诗品,陈延杰注释,第4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s o 年。 。严习习:沧浪诗话诗辩,何文焕编选历代诗活( 下) ,第6 8 8 页,中华书局1 9 8 1 年。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话卷四十,有如下论述: 问“隔”与“不隔”之别,目: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 坡诗不隔,山谷诗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 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 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 苦愁人”,话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词上,江淹浦畔”,则 隔矣。 显然,“隔”与“不隔”的问题涉及的是“意”与“象”的融合问题,它是 就涛歌的艺术效果而言的。朱光潜先生对这个问题曾有过精辟的阐释:“情感与 意象相熨贴,使入见到意象便感到情感,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 浅薄粗俗,不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 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 南浦,伤之如何的典。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昵? 因为池塘 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旬都是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 的联想,就把这些词硬拉来凑成典故,谢家词上,江淹浦畔之句,意象既不 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应该说,如果知道谢诗江赋的原旬,我们是不 难从“谢家词上,江淹清畔”两旬体会到欧阳修想传达的对早春那种难以用普通 语言表达的喜悦之情和复杂感受的,可是,由于欧阳修是用典,不是物象的直接 显现,因而缺乏艺术表达的生动性。而艺术表达的生动性,根据古典文论,来自 于诗歌的意与象融,物与境浑,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 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融合在物象里,要像声音在空气中、美丽在容貌 中、月亮在水中、物象在镜中一样,可感觉到却无法触摸到。所以,这里的“言 有尽而意无穷”不是指内容层次的丰富性,而是指“意”“境”相融所传达出来 的那种生动气韵,就如中国的山水人物画,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它指的 是“神似”。这种“神似”或生动气韵,正是从钟嵘,途径司空图、严羽,一直 到王国维的所谓“神韵”派所强调的重要风格。 总而言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用典在传达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 时所具有的局限性。然而又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局限性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意义。 。王国维:人间词话,黄霖等导读,第1 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朱光潜:诗论,第4 0 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只要用得好,用典也能够同时在传达出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时达到“神 韵”的风格。比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绿詹长扫净无苔,花术成鲑手自 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后两句是用典。“护田”出自汉书两 城传:“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转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 尉领护。排闼”出自汉书樊哙传:“离帝尝卧,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 无得入群见哙乃排闼直入。”对于这种诗歌,如果不知道典故,我们仍然可 以根据拟人手法理解诗句,因而这里的用典并不隔。当然如果知道典故,诗的形 象会更生动,意蕴也更加生动。所以,诗歌在传达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情感经验 时具有局限性,然而这种局限性又不是绝对的。 、用典的美学意义。关于用典的美学意义,本文打算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一、用典与含蓄。前面曾经说道,钟嵘认为用典会造成诗歌的形式主义倾向, 影响内容的传达。其实,这不仅涉及到用典的一个美学局限,还涉及到用典的一 个美学功能。我们前面在分析用典之“隔”的时候,从神韵派的要求,指出这是 用典的一条普遍局限。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这正是用典的一个重要功能。中 国古典文论中的含蓄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直说,所谓“前辈谓作诗当言用,勿 言体,则意深矣。若言冷,则云可嗓不可漱,若言静,则云不闻人声闻履 声”。而用典显然是不直说的个重要方式,钱钟书先生说:“隶事运典,实 既婉曲语7 之一种,吾国作者于兹擅胜,规模远宏,花样繁多用意无他, 日不直说破,俾耐寻睐而已。”。前面“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在气韵的生动 性上,虽然差了一层,然而在表达的含蓄上则比神韵派的要求更胜一筹。当然, 要想达到诗歌用典的含蓄意义,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不能用僻典和在一 首诗歌中罗列过多的典故。否则,用典不但达不到含蓄的美学风格,还有可能造 成晦涩的毛病。胡适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提出反对用典的意见,在相当程度上就是 针对这个问题而发的。其二,用典与经验同构。用典能造成经验同构是个显而易 见的事实。因为任何用典都同时关联着两个以上在意义上相关的文本。本文这里 想要探讨的是用典造成经验同构可能带给诗歌的美学意义。首先,我们从用典造 成经验同构的两种方式谈起。第一种方式是两个文本的经验内容具有完金的同一 性。比如前面说到的杜甫“乾坤日夜浮”与水经注“洞庭湖广五百里,目月 。参见魏庆之编:诗人玉眉( 上) ,第2j 5 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8 年。 。钱钟书:管锥篇( 第四卷) ,第1 4 7 4 页。中华书局1 9 8 6 年。 1 4 若出其中”,都是通过 1 月大地好像泡在洞庭湖中一样来说明洞庭湖的宽阔,其 经验具有完全的同构性。第二种方式是两个文本的经验内容异中有同。如辛弃疾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用论语孔子的话 “甚矣,吾衰矣! 久矣乎,吾不复梦见周公! ”,两个文本的经验内容各不相同: 辛弃疾是有感于志同道合者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渐稀少,孑l 子感叹的是随着年纪的 增长梦见周公的次数越来越少;然雨两个文本又异中有同,这种相同性在于两者 都是英雄迟甚的感叹:辛弃疾由年老体衰、志同道合者越渐稀少,而痛感报国理 想的渺茫,孔子则由年老体衰,梦见周公次数的减少,而察觉到自己践行周礼的 越来越无能为力。那么,用典通过这两种方式给诗歌带来了怎样的美学效果昵? 本文认为,它增加了诗歌的内涵,促使诗歌具备了言外之意。读一首用典的诗歌, 就不仅仅是读这首诗歌,同时还会通过用典联想到典故的意义。因此,这时候在 读者头脑里,他接受的就不是诗歌所传达的意思,同时还有典故本身的意思。以 杜甫的“乾坤日夜浮”为例,在读到这句诗的时候,读者心目中会同时形成两个 意思,种是诗句本身所描写出来的洞庭湖的宽阔,另一种则为水经注是如 何描绘洞庭湖的,前一个意思是诗句本身的意义,而后一个意思则是由用典带来 的言外之意。这就好比直接描写是小提琴独奏,而用典则是交响乐。小提琴独奏 固然能让人动情,而交响乐在多种乐器的伴奏下更能让人心旌摇荡。陈寅恪先生 浇:“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合异同,混合古今, 别造一同异俱冥,古今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o 我们 前面说的辛弃疾那一例可算是异中求同,而杜甫那一例则可算是同中见异( 经验 内容相同,而产生的故事背景不同) ,两者都由于用典而拓展了诗歌的容量,造 成一种言外之意。 总而言之,用典能增加诗歌的含蓄性,拓展诗歌的经验容量,促使诗歌具有 言外之意,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同时,用典在表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 感体验时确实不如直接描写,这是它的美学局限。当然,只要用得好,这种局限 又不是绝对的。所有上述几个意思共同构成用典的美学特点。理解这一特点无疑 将给我们下面的分析带来很大的方便。 “陈寅恪:哀江南赋。金明馆页稿制编,第2 0 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 1 5 硕士举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三、现代新诗用典的基本类别( 一) :西典 1 、关于用典的分类方式 本束,关于用典的分类方式应该放到前面一章来谈,但是为了使论述显得更 加集中,本文将之放至这里来谈,而且中心在于说明本文对用典的分类方法。 大略而言,目前对典故的分类有四种意见:是以刘勰为代表的将典故分作 事典和语典;二是将典故分作西方典故和中国典故,如老舍先生就认为新诗虽然 反对用典,但只反对用古典,很多人在实际创作中运用着西方典故却没有意识到 。;三是前面说到的陈寅恪先生的今典和古典之分;四是葛兆光先生从诗歌的表 达效果上对典故的划分,分别为替代性用典、表达意义的用典和传递感受的用典 三种。由于在后面的分析中会用到葛兆光先生对典故的划分方式,因而这里对 他划分出来的三种用典方式做一些解释。替代性用典,指用典故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如“桂华”代替月亮,“红雨”代替桃子;表达意义的用典,指借用典故 的特殊内涵表达某种独特的意义,如“劳薄可甘蔺舌,爵高还许戴刘冠”中“甘 蔺舌”、“戴刘冠”分别以廉颇故事和汉朝刘氏皇冠来表示“功劳大”、“官爵高” 两种意思;传递感受的用典,指“典故在诗歌中传递的不是某种要告诉读者的具 体意义,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许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 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想到了典故”。,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通过庄子的迷惘表达李商隐自己的迷惘,它传递的不 是意义,而是一种共同的感受和情绪。 显然,上述四种分类方式在具体的类别上是交叉的。比如说事典中必然同时 具备西方典故和中国典故,也必然可以划分为替代性典故、表达意义的典故和传 递感受性的典故三类。同时,上述四种分类方式也没有优劣之别,只不过是标准 不同罢了。因此,用典的分类方式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不同的划分的。本文 根据所论述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标准。大体而言,本文依据如下方式对典故进行 。老舍:老台文集( 第1 5 卷) ,第3 6 页,人民文学吐i 版社1 9 9 0 年。 。葛兆光: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文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学评论。1 9 8 9 年第5 期。 。葛兆光:论典故中国古典泞文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学评论,1 9 8 9 年第5 期。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划分:从总的构架上将新涛所用典故分做西典( 外国典故,主要指西方典故) 和 中典( 中国典故) ;在中典中又以鸦片战争为界,大致划分为古典和今典:鸦片 战争之前是古典,之后是今典(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文化也 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就文化语境而言,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和之前的中 国开始显示出区别) ;在具体的阐述中,又把上述三种典故具体化为事典和语典。 2 、对西方故事的运用 对西方故事的运用包括对西方的人名和事迹的运用两个方面,这些人名和事 迹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典与西典的区分上说,它属于西典; 纯从典故上来考量,它属于事典。因此,我们在分析现代新诗对西方故事的运用 时,就把它放到现代新诗对事典的运用这个整体当中进行考察。 当仔细去辨析现代新诗对事典的运用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这就是新诗人在事典的运用上表现出了非常强烈地对西方的偏爱。以郭沫若的 女神为例,除去第一辑中的诗剧之外,共有十一首诗歌用的是事典,全部运 用了西方典故,只有三首用到了中国典故,而且还是中西合用。艾青的诗歌创作 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出版的艾青诗选为例, 共有九首诗歌用到了事典,其中用西方的八首,用中国的一首。显然,早就有学 者注意到了新诗在用典上对西方的倾斜。流沙河先生说:“洋典倒还偶尔看见有 人在用,缪斯的典啦爱神的典啦天堂的典啦酱罗米修斯的典啦自家的古典却 很少看见有,可惜! ”。由于对现代新诗在运用典故的普遍性上缺乏具体的考证, 流沙河先生这里的“偶尔”和“很少”说 寻便不精确,然而他在新诗典故的运用 上,西方多于中国的判断倒与事实相符合。所以,在事典的运用上,西方典故确 实在中国现代新诗的用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现象呢? 本文认为,陈学祖先生研究辛弃疾词用典的 方法值得借鉴。陈学祖先生认为,通过考察辛弃疾词中所用典故人物类型和来源 的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探讨辛弃疾主体品性的建构和光辉。在典故内涵之重新 审视与稼轩用典之量化分析一文中,他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主体在接受客观外界的事物时,他总是以自己已 。流沙河:流沙河诗话,第2 6 6 页,四川文艺出版杜1 9 9 5 年。 1 7 项士掌位论文 m s 。le r st h e s l 5 有的包括知识,兴趣、价值取向、性格性情等“前理解”结构来选择和 接受最契合于自己的客观事物进入自己的注意视野,即选择一种“优格 式塔”。就稼轩而言,从其词作的用典的数量的变化和周典密度的增加, 我们可以考察他本身心智结构的变化趋向;从其所用典故的出处情况, 我们可以考察稼轩对传统典籍的趣尚和知识结构的来源;从其典故所关 涉的人物性别和类型,我们可以考察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建构。 这段话提出了一种关照用典的重要方法,即诗人用典与他的“前理解”有关, 所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可以查知诗人主体的“心智结构变化趋向”、“知识 结构来源”和“主体品性美的建构”。就新诗而言,对西典运用的倾斜,显然表 明了诗人知识结构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向西方。而由于西典是古典诗歌所不具 备的因素,本文这里想着重探讨的是新诗对西典的运用昭示了新诗人在“心智结 构”和“主体品性”上出现了何种有别于古诗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给新诗 的新元素。 很明显,对西方故事的运用是一个内容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对西方各个 方面人物和神话传说的运用。然而,饶有趣味的是,新诗人对西典的运用是有所 选择的。那么,新诗人对西方故事的运用到底选择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显然, 考察这些内容是探讨新诗人“心智结构”和“主体品性”变化的重要依据。下面, 本文通过对前述郭沫若的女神和艾青诗选对西典运用情况的统计来做具 体的分析。 表一、郭沫若女神对西典运用情况统计 诗歌篇目具体用典情况典故所属类型 凤凰涅磐天方国:高蹈派宗教;艺术团体 日出阿波罗 光明神,古希腊神话 泰戈尔、达芬奇、罗丹;华盛顿、 晨安 艺术家;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 三个泛神论者斯宾诺沙;加皮尔; 唯物论哲学家;诗人 地球我的母亲普罗米修斯 盗火者,古希腊神话 雪潮雪莱浪漫主义诗人 演奏会上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 陈学 h :典故内涵之重新审祝与稼轩涮用碘之量化分析,柳州师专学报,2 0 0 0 年第9 期。 1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现实主义作家;无产阶级革 巨炮之教训托尔斯泰;列宁 命家 克伦威尔、黎塞尔资产阶级政治家 释迦牟尼、马丁路德宗教领袖 哥自尼、达尔文近代科学家 匪徒颂 尼采哲学家 罗丹、托尔斯泰艺术家 卢梭、丕时不罗启教育家、思想家 民族自由斗士;浪漫主义诗 胜利之死克伦威尔、威廉兑尔;拜伦 人 沪杭车中耶稣宗教领袖 表二、艾青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 对西典运用情况统计 诗歌篇目具体用典情况典故所属类型 阿波里内尔、波特莱尔诗人 卢笛白里安、俾士麦近代政治家 巴士底狱资产阶级革命事件 s e v e r i n i意大利画家 路易十六上断头台、攻打巴士底狱 资产阶级革命事件 巴黎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事件 拿破仑资产阶级政治家 一个拿撒勒 耶稣宗教领袖 人的死 圣经宗教 。 吉宅的造访拉辛、莫里哀、雨果法国古典主义作家 缪塞诗人 马槽耶稣诞生宗教事件 惠特曼、凡谷( 凡高)诗人、画家 向太阳 华盛顿、列宁政治家 没有弥撒弥撒宗教 铁窗里马雅可夫期基无产阶级诗人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由上面两个表格对两位诗人对西典运用情况的简单统计,可以发现现代新诗 对西方典故的运用主要集中在:( 1 ) 、宗教神话,尤其是基督教和古希艏神话; ( 2 ) 、现代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具有自由斗争和纯艺术精神的艺术家,如惠特曼、 拜伦、雪莱和凡高等;( 3 ) 、具有现代民族国家和自由民主观念的进步政治家; ( 4 ) 少部分科学家、哲学家和政治事件。同时,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两位诗人对 西方故事运用的具体类别,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前面在论述用典的分类方式叫葛兆 光先生所说的“表达意义的用典”,也即用耶稣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人道主义和 博爱情怀;用惠特曼,是为了表达对自由、民主的向往;用阿波罗,是表达对光 明的渴望。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统计,我们可以通过郭沫若和艾青诗歌中对西 典的运用情况,查知到现代新诗人在“心智结构”和“主观品性”上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现代新诗中的西方典故体现出了怎样的意 义。根据上面对郭沫若和艾青诗歌用典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知道西方典故在现代 新诗中大略体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人道主义博爱情怀,主要由基 督故事和一些人道主义作家表现出来;其次是现代自由民主精神,主要由一些政 治家、政治事件和具有自由民主精神的诗人表现出来;现代艺术精神,主要由一 些具有艺术至上信仰的艺术家体现出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主要由一些民族自 由斗士体现出来。显然,当现代新诗人通过运用表达意义的用典方式,把西方故 事引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表达诸如人道主义博爱情怀、现代民主自由精神、现 代艺术精神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已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 和“主体品性”里深深地注入了这些精神素质这些精神素质是中国古典诗人 所普遍缺乏的。而现代新诗人与古典诗人在“知识结构”和“主体品性”上的这 些差异,又导致了新诗在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上与古典诗歌的差别。从表达对象 上说,古典诗歌的内容大致为伤时、怀古、念人、赞物、悲秋、叹春这样一些情 感性内容,而新诗则通过用典多数在诗歌中直接表达人道主义博爱情怀、现代民 主自由精神、现代艺术精神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这样一些思想性内容:从表达方 式上说,古典诗歌无论抒情还是言志,其情感性体验都占主要地位,而新诗在运 用西方故事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一些宏大的思想性主题,情感性因素减弱而思想 性因素增强。关于新诗与古诗的这种差别,只要比较一下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与艾青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对基督故事的引用就可明了。杜甫的 诗句固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但诗句的主要意思不在这里,而在表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达涛人对诗歌所揭露的这种丑恶现象的愤激情感;艾青诗歌对基督故事的引用当 然也包括了对基督博爱精神的赞扬,但诗歌的主要意思也不在这里,而在于通过 耶稣受难的放事宣扬一种人道主义奉献思想。显然,新诗表达对象上的现代性思 想和表达方式上的直接表达思想,都是古典诗歌所欠缺的,当然构成新诗正在 不断拓展的“新的审美空间”的一个部分。 这里值得提的是,同一西方故事,由于具体时代环境和个人背景的不同, 会发生新的变化。考察这种变化,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到新诗人主体品性发生的新 变化,而且能从中认识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本文这里想着重考察的是“左翼” 诗人对基督故事的独特运用方式。一般来说,现代新诗对基督故事的运用,都是 为了表达一种人道主义博爱情怀。比如徐志魔卡尔佛里,整首诗歌以叙述的 笔调细致地描绘了耶稣从容就死的经过,塑造出了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博爱者。 我们前面列出的郭沫若和艾青诗歌中对基督故事的运用,情况也大致如此。然而, 随着民族危机的强化和阶级斗争意识的高涨,中国新诗人开始获取一种新的对基 督故事的运用方式:戏仿。如臧克家罪恶的黑手,先用赞美的语调重述耶稣 的话:“奴隶们,什么都应该忍受饿死了也要底着头谁给你的左腮贴上耳光顶 好连右腮也给递上,忍辱原是至高的美德,连心上也不许存一丝反抗从间的是非 肉眼哪能看清死后主自有公平的判定。”然后以平静的笔调叙述了如下的事实: 作恶者虚伪地做着弥撒和为善者残酷地受着折磨。两厢对照,显示出了在社会极 度不公的情况下,基督博爱的虚假和无力。显然,对基督的这种运用方式,为人 们提供一种新的审美思维形式,丰富了人们对人道主义博爱观的认识。同时,这 种对基督故事的戏仿批量地出现在“左翼”诗人的诗歌里,表明“左翼”诗人的 “心智结构”和“主体品性”发生了新的变化:转向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 而“左翼”诗人“心智结构”和“主体品性”发生的这种变化,又促成了诗歌创 作流向向这方面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考察现代新诗对西方故事的运用情况,可以探究到新诗人在 “心智结构”和“主体品性”上出现了古典诗人所不具备的现代性精神素质;而 这种素质又给新诗带来了在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上与古典诗歌不同的变化:新诗 的表达对象开始由情感性内容转向思想性内容,表达方式也由主要表达情感性体 。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两典所带来的思想都是现代性思想,有些思想古典诗歌也是有的如人道 主义;有些贝没有如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这里的现代性思想指后者。 2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验转向直接表达思想。当然,由于时代原因和个人具体生活环境的不同,新诗人 对西方故事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考察这种变化能够带给我们对新诗创作流向的不 同认知。 3 、女神对草叶集的语典运用 关于新诗对西方语典运用的考察是一个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它需要研 究者同时精通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由于学力不足,本文尚且无法对新诗的语典 运用情况做全盘地把握,这里只论证郭沫若女神对惠特曼草叶集的语典 运用情况。具体而言,郭沫若是通过“换骨法”这种方式对草叶集进行语典 运用的。 “换骨法”是黄庭坚“夺胎换骨”理论中的一种。在冷斋夜话中有如下 表述: 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 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 之,谓之夺胎法。 “不易其意而造其语”,意为不改变原旬的意思,用另外的语言表达它,所 以“换骨法”是用典中“用其意而不用其语”的具体方式。自然,假如“换骨法” 只是照搬原句的意思,则失去了其意义。“换骨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文论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的不在照搬原句的意思,而是使其更加工整。韵语阳秋 云:“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