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相 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研究在我阐条件下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 展所面悔的问题和内在矛盾。本文在宽分考虑辽西走廊地带本身的性质和协调发展的 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借箍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 调控机制的建议。 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本论文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区域协调发展、行政区、经济 区、都市区、组会城市。然后介绍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三令理论:医际联系的程关理论、 新区域主义理论、城市与区域管治理论。最后对中国条件下的区域关系作了介绍。 第二部分论述辽西走廊地带的总体特征,并深入分析辽西走廊地带西市体亿趋 势,继而分析了辽西走廊协调发展中在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 护和重点地区、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协调发展的内在矛盾。 第三郏分介绍国外犬都市区协调管理的三种模式,莠对国内辨区域协调的三个经 典案例作了分析。 第四部分蓄先分橱辽西走廊地繁携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指出协调发震瓣原则, 从制度保障、服务平台、利益机制、协调组织、协调手段、区划调整和具体协调内容 等方匿提沿辽露走廊协调发展键控机翩的构建的建议。 结语部分概况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辽西走廊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协调发鬣;辽谣走廊;协调机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崮蛰画日期:垒剑2 墨孕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 日 电话: 邮编: 一研 憋 引言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给 每个地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l j 。区域之间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的背景下,经济联系、信息和技术交流及生产 要素的毽际流动歪攘广泛; 目目慈频繁,傣何孤立的嚣域几乎不能发震,区域之润豹糟 互作用、影响、相互依赖、联系明显增强,相互依赖、关联互动的关系将进一步加深。 为了能在新的全球竞争背景中占据更高的饺置,强化区域联台潋提高酝域竞争力的嚣 域集团化发展成了政治权力组织和经济发展机构的自发主动要求,引发了世界范围内 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热潮。 我国学者对嚣域协调发展缀早就展开了综合研究。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开 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行政区缝济”开始在全 国藏围f 自骜遍运霉亍,经济发展中撑致区边界与经济区边券产生j 孛突,稠益纷争不断。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各地方行政区之间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并没有很 好的缓和与消解,行政匿经济运行盼诸多弊端依然存在,并在新豹时期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征和方向。网此,以一个具体的区域为对象,针对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 矛鹰展开研究,提出区域经济协作的新方式,是桶当有磷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近年来,学界、政府及社会各冕有识之士关于对我凰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显 著。区域协调首先必定是发生在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之间;其次,必定发生在各个体 联系密切、袒互影响程度报大豹领域内特别是公共镁域内,如跨地界豹基础设施建设、 共有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问题等。我国区域协调的研究包括我国东、中、西部的区 域之间协诞;长三焦、珠三角、辽中穗、环渤海、闽东南城市群、长橡潭、出东半岛 城市群、长江干流地区等区域内部或者一个省内部地区的协调;兰州与西宁、北京与 天滓、成都与重庆、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等城市间的协调【2 止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城市地位正张发生变化,大城市居主导地位【1 9 1 , 为了不被边缘化和提高区域地位,区域一体化的方式在相邻城市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被广泛选择。本文掰研究豹辽西走廊主要獾锦媸、葫芦岛两市( 市区) 及其新辖凌 海市、兴城市,是辽宁省“一带两群”或“三点一面”或“一群一带”的框架下的重 要维成部分,是辽宁省实施振兴东j e 老工业基蘧的战略中的关键地区。靼市地理邻近、 功能交错,历史上渊源极深,学术界对辽西走廊的特殊相关性向予以高度关注,国 内学者一焱认为锦葫二市是一个整体,并称之为锦葫都市区,有关学者亦展开辽西走 廊缀合城市研究”o j 。辽西走廊的锦州、葫芦岛、兴城、凌海四市属予同一个自然地 理单元,有密集的线状基础设施束连接,空间距离也仅在十几歪5 0k m 之间f 2 。由 于受| 珏的思想观念、1 目的体制鄹管理方式的束缚,地方各自为政,垂地为宰,重复建 设,恶性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尽力避免区域内各行 政辖区间的诸多利益矛盾和纷争,展开区域内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己经成为辽宁省 政府、辽西走廊地带各城市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问题导向为主, 针对辽西走廊协调发展中现存和即将面对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提出今后辽西走廊地带 区域协调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建议,力求为推动辽西走廊地带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 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旋,以对辽西走廊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实质性的推动。 2 l 理论基础和背景 1 1 基本插c 念解析 1 1 1 区域协调的涵义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协调”。协,从字义上说,有“和”、“合”、 “帮助”、“协理”、“和谐”、“协调”的意思。调,从字义上讲是“配合得均匀合适” 和“调解”两层意思。而“协调”的涵义有三个:“协作”、“调解”、“和谐”,其中 “协调”内涵中核心的内容是分工协作即“协作”:“调解”是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利益 主体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或冲突;“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发展观田j 。 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丰富:协调作为动词来理解,是指手段,它涉及到协作与调 解,此时协调必然是发生在具有独立利益的主体之间,它们相互有竞争、有合作、有 冲突、还有协商调解,一般是在两方或多方之间才发生协调现象。协调作为形容词来 理解,是指发展状态的描述、考量以及作为发展目标的追求,这需要建立评价方法和 评价标准来度量。因此,把区域协调发展理解为:遵循区域与城市成长发展的规律; 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要求;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自然整合走向制 度安排;通过良性竞争实践科学发展观瞄】。 1 1 2 相关概念解析 行政区、经济区 “行政区”亦称“政区”或“行政区域”,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所 辖的区域,泛指行政区域的范围,是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 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或地方田j 。 “经济区”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经济地理学始终把经济区看成是客观 存在的经济地理事物,认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 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2 4 1 。 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区域类型,其具体表现在:第一,行政区 是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综合体;而经济区则是与一定等级的经 济中心( 中心城市) 相对应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综合体。第二,行政区具有完整而发 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行政区的有效运转和职能实现就依托这些行政管理系 统;而经济区凭借的是发育不均衡的横向经济网络系统,区域经济是在经济规律作用 下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运行的。第三,行政区具有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政 府是区内最高层次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而经济区不存在全区性的决策主体和利益 主体。第四,行政区具有明确的和相对稳定的区域界定,并有法律效应;而经济区的 界线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具有示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没有法律效应。棚邻经济区边界 不一定径渭分明,往往形成一个过渡带。 都市区 1 9 8 7 年,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提出了与国外的大都市区相对应的概念“城市统 计区”。看来在“中国沿海城镶密集地送空闯集聚与扩教研究书中,提出了中国的 都市区的概念,要点如下: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 若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按县( 市) 两部分组成;凡城市实体地域瘫嚣农数人日在 2 0 万人以上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立都市区;都市区的外围地域以县级 区域为基本单元,外围地区原则上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全县( 或荟缀市) 的g d p 中非农产业占7 5 以上;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非农劳动力占6 0 以上;与中 心市直接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 市) 相邻【2 ”。 组合城求 即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 助发达豹综合交通运输隧及逶信联络隧,透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两个 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f 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 6 】。构建组合 城市的目的是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提升城市在区域中的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旧。 1 2 相关理论综述 1 2 1 区际联系豹相关理论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 及其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帮参与性经济行为。虫于区域经济是开放的,所以,任 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它区域发生经济联系。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 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备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豹影嚷。与区际联系相关 的理论主要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点作用是指联域之间所发生豹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 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 润相互作蕊能够使相互嚣域加强联系,互逶有无,拓展发展豹空闯,获褥更多的发展 机会;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 并存可能砖有的区域造成损害。空瓣楣互作用熬结聚是导致区域分工的产生,分工能 产生组合效应。 互补一陡、可达性和中阉帆会是空闻作用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髋 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沭、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 系。区域之间的可达性是指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 能性。中闯机会又称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之闰相互作用的发生可能受到其他区域 4 2 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1 2 1 辽蘸走廊地带总体特征 2 1 1 基本情况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狭长滨海平原,长约2 0 0 千米,宽约 5 - 2 0 千米,海拔5 0m 以下,大体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走廊依山面海,形势险要, 背靠内蒙古高原,东、南面向辽东湾,东、南分别与辽中南地区及京律、唐( 华北经 济区) 相接壤,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走廊是东北、华北两大经济 区的结合部及沟通关内外和内蒙古西部的主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重要,素为兵家必 争之地【3 6 硼。辽西走廊在本文中具体指山海关到锦州的沿海地带,由东北向西南包括 凌海市、锦州市区、葫芦岛市区和兴城市的行政范围,面积7 8 4 7 6k t n 2 ,2 0 0 3 年人口 2 9 0 _ 3 万人。 圈2 - l 辽西走廊地带区域范围示意图 2 1 2 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 辽西走廊地带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期,雨量集 中,日照充足且季风明显,年均降水6 2 0 皿,但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 、8 两月1 3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西北部为低山、丘陵,东南部为临辽东 湾的沿海平原、半岛以及岛屿等,区内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温泉资源丰富。 辽西走廊地带海洋资源优势明显,近海渔场和沿海滩涂盛产鱼虾蟹等多种海产 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石油、煤、铅、锌、钼等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各类矿产; 旅游资源独具魅力,锦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葫芦岛是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 游城市,有兴城海滨、兴城古城、首山、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医巫闯山、笔架山、辽沈 本章中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源于实地调研资料 战役纪念馆、国家级保护文物等一大批久负盛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2 1 3 区位及交通条件 辽疆走廊拥奄缛天独厚豹区位优势,濒临渤海辽东湾,是我国重要经济核心区环 渤海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历来都是兵象必争之地,战略位凝极其藿要,它是中原地区 进入东耜地区主要的建上逶道,更是辽中南城市群和京津摩城市群之闻的咽喉地带。 辽西走廊己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港口、航窳、管邋等立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对内 对外交逶联系极其便利,是辽蘸乃至东j e 地区的交通枢缀。沈d l 铁路,秦淀离速铁路 横贯辽西走廊地区;锦州通辽、葫芦岛承德铁路由此引出,1 0 2 国道,京沈高速公 路在此通过,锦牵、锦朝等辐射辽西的高速公路体系已经形成;锦州枫场已达列国际 4 c 级标准,目前已开通至国内主要城市十几条航线。大庆与锦州、盘锦与锦州之间 各有一条输油管道。 圈2 2 辽西走嬲区位示意图 图2 _ 3 主要慕础设施示意图 港口是辽西走廊具有豹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主要的港口有锦州港、葫芦 岛港,其中锦州港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第三大港口,目前年吞吐量2 0 0 0 万吨, 葫芦岛港是国家二类日岸,皂然条件优越,为天然不冻不淤良港,目酶年吞吐量为 2 0 0 万吨,发展条件良好,潜力巨大。锦州港和葫芦岛港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 之一,直接腹地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地区,人口3 3 7 3 万人,面积 约6 2 万k m 2 ,2 0 0 3 年g d p 总量约为2 1 0 0 亿元。同时锦州港和葫芦岛港也是辽宁沿 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展航运业务和临港产业的潜力巨大。 图2 - 4 港口腹地图 2 1 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辽西走廊作为中原文化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体,既具有中原文化的博 大精深,又包含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与神秘。辽西走廊地带历来是多民族杂居的 地方,这里有汉、满、蒙古、朝鲜等2 0 多个民族。 辽西走廊地带是辽西地区人口集中的区域,2 0 0 3 年辽西走廊地带总人口2 9 9 5 8 万人( 锦州市区、葫芦岛市区、凌海和兴城全市) ,国内生产总值为3 2 3 1 2 亿元,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 1 1 2 8 8 元,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2 1 辽西走廊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 0 0 3 年) t a b 2 - 1s o c i a la n de c 彻o m i ci n d i c a t i o n so f c h i e si nt i 悖c o i t i d o rr e 西o no f w 醯tl i a o n i n g ( 2 0 0 3 ) 资料来源:根据四市统计快报整理。锦州、葫芦岛为市区数,兴城、凌海为全市数。 2 2 辽西走廊内城际关系和一体化趋势 锦葫二市渊深援深,原来就是一个城市。历史上辽谣走廊上的城市也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很多城镇在以前都属于一个道、路或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初期,都属于辽 西省管辖,后来属于锦卅i 市管辖,直到1 9 8 9 年锦薅市( 印今葫芦岛市) 从原锦州市 分立出来,1 9 9 0 年葫芦岛( 时为锦西市) 才升格为地级市,从锦州市的管辖中完全 脱离出来。分立1 6 年来两个地级市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均鸯可圈点的作为,如葫芦岛宠善了中心城谗的功能,并初步构筑了“三位一体”的 大城区格局,具备了适宜于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雏形;锦州努力扩充作为辽西 中心的功能,新建了港翻,开发了新速,弗歪在立足港城建设努力打造滨海城市的薪 形象。 锦州和葫芦岛是实力接近的两个蔺级城市,多年来二市主要经济指标呈同步发展 之势,均以石化为支柱产业,同时也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豹取向,竞争十分激 烈,存在着产业同构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的隐忧:近年来又各自在市域内部搞独立的港 目、疏港路和物流业建设。在二枣的关系中,市政当局和各职能部门之间互不联系, 竞争和戒备有余丽协调和合作不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在发展过 程中缀少兼顾对方,难凳二市豹分工协作;从长远嚣,二每对区域性豹承资源也必然 会发生争夺。从空间上看,环锦州湾的有限地域是两城市的建设熏点,但由予行政分 割导致的重复建设和不协调闽题十分突出,大大降低了空间资源的使焉效率。在葫芦 岛( 市区) 和兴城之间、锦州( 市区) 和凌海之间这种不协调关系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联合是新的区域关系中竞争和发腥的需磐,是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参与更加激 烈竞争豹需要。镶州、蘸芦岛鹾市( 市区) 及其所辖凌海市、兴城市正在表现出越来 越最箸的“跨界城市”的整体特征,一体化趋势明显。在旗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 嚣域关系激燕演化中、在国家实麓振兴东j 战略的背景下、在辽宁扶持辽谣l 政策支 持下,辽西走廊四市将联合发媵,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2 3 协调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2 3 1 产业分工与协作方面 区域内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的产监分工格局。锦舟i 和葫芦岛两个城市都是辽西走廊重要的工业城市,国有企业在辽匿走廊地带较为集 中,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以及医位等因素的相似性,锦一凌与葫一兴在产业结构表现 出严重的相似性,二者传统工业比菱均较大且都以重化工业为主,其中又以石浊化工 业为主要依托:锦葫二市都强调发展工业,也都把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作为本区域的发 展战略;另外,二者在发鹱旅游业、冁港型工业、物流业等产业瞧具有较大的图构性。 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和产业结 构雷同的影响,辽疆走腐地带圈类企娥在整个区域内布局分散。在相距不足l 公里 1 4 海岸,建立了两个临海型工业基地,各类石化产业穿插分布其中。加之锦州港离原城 区有一段较长的距离,经济区位的选择使产业布局更为分散。同样由于基础设施的分 散,物流业也面临同样的发展现状。 园区过多,限制其规模发展和档次提升。由于增长动力不充分,各市十分珍惜和 充分利用了每一个哪怕微小的发展机会,并设立了多种多样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作为 可能的发展空间。如仅在锦州和葫芦岛的市区之间,锦州市就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凌 南新区、南站新区,并拟设立娘娘富开发区,打造凌海工业带:葫芦岛有经济技术开 发区、专利园区、北港工业区、东城经济区等,同时计划开发塔山和高桥之间的1 0 0 平方公里。不但锦葫二市之间存在过度竞争,各市内部的各园区之间也存在过度竞争。 2 3 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缺乏协调。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也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和综合排名的重要依据 所在。在辽西走廊区域范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综合协调。锦州和葫芦岛为了提 高自身的吸引力,争抢有限的“一杯羹”,两地争相加强自身的各类设施建设,有条 件加强建设,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抢着上,不计成本和代价,不考虑运行的费用和长 远的发展势头,造成区域战略资源的低效利用。沿辽东湾分布着距离很近的共用一个 锚地的两个港口锦州港和葫芦岛港,理论上讲可以将两港合并建设成为辽西的综 合性大港口,或者以两港为核心,辅以兴城港、绥中港等众多的小港,共同建设成分 工协作的港口群。但是,由于行政分割和区域利益,事实上这些港口很难合作,而且 锦州市和葫芦岛市都在继续将各自的港口做大,两个港口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划,竞 争激烈,其结果造成资本、人力等资源的浪费。除港口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外,二市在 航空港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过度竞争。例如,锦州已经建有一个国际4 c 级机场,客源 完全覆盖整个辽西地区,但是距离锦州不到一小时车程的葫芦岛也建有飞机场,甚至 葫芦岛管辖的兴城市和绥中县也建有飞机场,一个狡长的辽西走廊,经济并不发达, 人口也不多,却建有四个飞机场,显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 另外,在辽西走廊还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缺乏衔接、跨地界 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与区域内共享协调 发生矛盾的问题。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日 益高涨,特别是发展交通的热情大增,使得交通设施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是由于 缺乏通盘规划,或者是由于难以解决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来源和利益分配 等问题,许多跨城市的重要项目难以落实,突出反映在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 的统一布局方面,重复建设依然存在。锦州市区与凌海市设立的收费站点使交通运输 成本增加和整个交通体系运行效率降低。 2 3 3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辽西走廊地区海洋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天然湿地萎 缩等现象严重,虽然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史欠帐太多,排污总量和污染因素不断增加,面l 笛的环境问题仍 l s 然十分严峻,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求迫切。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 从区域入手,以区域协调和区域合作作为保障。只有实现了区域联合,才能做到从大 局着眼,有效地规划整个都市的生态环境。但就目前丽言,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辽 西四市在生态建设方面无法实现协调规划、统一行动,这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 酉幅差重困难。岗未形成统一的生态暴观,嫩态系统功畿难以褥到合理的提升;缺乏 统一的保证政策和建设措施,无法为辽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2 3 4 重点地区_ 帮资源利用方覆 土地资源短缺。辽西迮廊域带受过境交通线的东西向分割,西面是山,东西是海, 平垣地区非常有限,区域发展用地被限制在沿海的狭长遣维,士地资源短缺。 矿产与水资源短缺。辽西走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蔻于丰富丽独特的资源。但 是,就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结构性的资源短缺将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 詹。首先,水资源短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魏期约馋孀目益突出。薅芦岛审水资源总量 为2 0 6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省平均的8 3 3 ,全国人均量的l 3 ,根据水利 部门预溅,到2 0 1 0 年全蒂映承将达到7 3 3 亿立方米。锦媸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6 0 0 立方米,仅为辽宁省平均水平的6 4 ,锦州市域内虽有大、小凌河流经,但可供水 量不大。另外,由于目前还没有大型的永库,造成锦难市自身水资源控制能力较弱。 由于水资源总量少,加上工农啦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景的急剧增加和水污染的加重, 致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其次,建国以后,依托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加上国 家的倾斜投资,辽嚣走廊地区迅速发震成为网家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但是长裳开发 致使部分矿产资源的可采量急剧减少甚至是到了无矿可采的地步。这种结构性的资源 短缺必然会辩工渡佬进程并未究结懿辽覆走艨地带豹工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受睡影响。 军地矛盾。辽西走廊土地澄源稀缺,但现有驻军及相应军用机场、军用港口、军 事岸线等军事设施占用一定的建设用地、港口和岸线,虽然其有一定的国防安全意义, 但也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用地扩展和经济发展。妥善处理军事安全与地方经济建 设的关系、解决军地矛盾,也是协调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锦州湾是辽西迮廊需要重点协调的地区,也是末来发展的核心功能区。2 0 0 5 年 省委省政府确立锦州湾熬体开发的精神以来,锦州提出了“一港、一区、一带、一面” 豹总体开发布局战略,葫芦岛提出了l o o 乎方公里的高桥塔由沿海( 沿锦州湾) 开 发计划。各自还提出了3 0 万吨( 或2 5 万吨) 油码头的建设规划。宏伟的计划可能带 来的隧题是:( 1 ) 朱考虑环境容量,i 羟海陆地开发强度可能过大;( 2 ) 交通和巯港设 施不足,互不衔接,重复建设;( 3 ) 港口建设盲目,时序混乱;( 4 ) 物流业规划分散 而小气。环锦姘湾的有限地域是两城市的建设重点,立足予东北谣部等地区的锦州湾 港口和物流业具有光明的前景,但是行政分黼、互不理睬、画地为牢或视野狭窄、“小 气”的规划建设将导致港口发展的恶性竞争和零和游戏,限制区域性大物流的发展, 浪费锦州湾地区宝贵的空闯资源。 1 6 2 。4 协调发展存在的内在矛质 2 4 1 观念性矛盾 我国歪处予由计划经济向蘸场经济转燮时麓,各级燎方政府自身豹经济职能和干 预经济的愿望还很强烈,各地方政府间仍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经济竞争。在这样的背 景下,辽西走廊地带备级政府的政区竞争观念眈区域合作与协调观念要根深蒂西得 多,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相互协调、共同努力,为区域内企业、产业服务,共同面对国 际和国内竞争的合作观念还很薄弱,基本上还只立足于备地方翻身利菔的角度来看问 题。受这种观念豹影檗,虽然在许多场会,各地方政府通过协撵与挤调对双方或者多 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但是协议仍然难以达成。 2 4 2 体制性矛羼 东北地区的经济体制转换迟缓,改革亟待突破。在东北,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有强 大的惯性作震,计翔经济时期的一套价值体系还在。东j e 的落愿其根源是体制机制的 落伍,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发育不良。因此,辽西难廊的协调发展 面临着新旧体制方面的一些障碍。体制的不和谐往往给制定协调发震的政策、选择协 调发展的方式,以及政策的实施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走廊上的城 市常常各自为政,戳城枣规划为倒,由予锦娥、藐芦岛、凌海和兴城备鸯蠡已的独立 政府,按照中国城市规划法,四个城市要分别制定自己的总体规划,各自的指标都要 独立制订。这样不程予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不利子空闼整合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辽西定廊的城市还面临着条块分割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宏观管理上条块分割严 重。辽西定廊城常的石化、造船等大型企业都是中直企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 省属企业秘市属企业,因此,一个城市内部的企业之间难以协作,城市闽的企业协作 更建难上加难,所以区域内城市问的经济协调必然困难,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协调发 展。 2 4 3 可实现性矛盾 辽西走廊协调发震除了受至l 观念移体制髂制约,还受到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地 区缀济发展水平等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就现实情况而言,地方级政府自身的 经济职能过强、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地方经 济的发展侄重丽道远,这严重制约着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 3 国内外区域协调的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 3 。l 国外大都市区协调管理经验总结 殛方发达国家是大都市区发展进程最快、最明显,都市区经济发达,区域一体化 进程翠、水平离,区域协调淹露由来潋久。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较为成熬,僵怒仍存在 着市场失灵的现象,在如何进行致府宏鼹调控方面衣处理都市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 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综观西方大都市区( 带) 成员城市政府闻横向协调机制 现状来看,除了部分存在郊区兼并或合并、市县合并的行政区翔调整之外,主要存在 着以横向行政协调为主的三种协调管理模式。 3 1 。1 根据大都市区内部事务提互关联性,缎建有粳威、综合燃的大都市区致府模式 为了协调基础设施、供水、治安、垃圾处理等区域性冲突或矛盾,有效解决单个 城市政府光法解决的区域阔鼷,为数不少的大都市区在城帝政府之上建立了是骞较高 权威豹、综会性机梅大都市区政府,与原有豹自治城索政府形成双层政府管理体 制,上下层职能分工明确,大都市区政府烹要在整个都市区范围内行使类似地方政府 的综合职能,主要负责管理超出荤个城市致府行竣辖区范围和赛限的公共服务事项, 协调城市之间的多种事务;而自治市的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规划、消防、治安、 教育、城市卫生、交通道路、福利与文化娱乐等,这也就是单中心体制下的都市区政 府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多伦多、伦敦、曼彻斯特、巴黎、华盛顿等大都市区较为典裂。 实践诞骥,通过大都市嚣政府管理都市区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充分考虑列都市区豹各 ; 申功戆联系,使政府在提供公共月艮务方蘑更加高效合理,同对可以减少有害于大城市 发展的竞争和冲突,可以使资源流动更畅遴,从丽有利于促进都市区的政治经济一体 化。 3 1 2 以横向合作为基拙,组建自愿松散型城市政府联合协会组织模式 在较为强大的“地方自治制度”传统以及“民主自由”的文化背景下,普遍建 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妥蒋处理好各成员市镇相互间的关系, 大都市地区设置一些 e 政府的城市闻携调机构,熏点对其育眼最跨界需求的公共事务 进行协调,以解决城市之闯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闻题,改蒋备城市、郡( 县) 之间的关 系。在诧背景下,广泛形成了大都市区内各城市程横向合作基础上奏愿联合、获褥联 邦政府和州政瘵支持、暴有特殊协调功能的半官方、松教型匏城求审政联合组织( 也 称城市联合协会) 地方政府协会或城市共同体,这是一种城市联合管理与协调体 系,两菲城市政府结构的联念。最为典型的就是美阑的“l 西金由湾送地方政府协会” 和法国大都市区的城市共同体等。这种城市政府联合组织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威 信和权力,难以实现对大都市区的统一管理,难以解决大都市区出现的b e 较尖锐的矛 盾。但是,这种模式在减少城市分治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诸如城市交通、水源、公 园、环境簿闷题方霞仍然起到相当熏要的作用。 1 8 在产业结构体系中,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与船舶制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 支柱地位,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一大批骨干企业成为辽西走廊地区经济发 展的主体,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也为地方进行了深厚的工业文昵积淀。 表4 1辽西走廊地带圈市的支柱产业( 2 0 0 3 年) t a b 4 1 d o m m a mi n d u s t 呵o f c i 蛞e s n 廿l ec o f r i d o rr e g i o no f w e s tl j a o n i n g 城市 锦州 凌海 葫芦 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基础枣孝料及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 轻工、化工、建材、纺织 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船舶机槭、能源魄力 兴城 轻纺、食品、旅游 农产品加工蛾初具规模。以旅游业、物流等现代服务北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日益成 为医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教育科技等产业化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网 益增加。 ( 2 ) 共同豹基础设施 辽西走廊基础设施密集,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和管道运输条件齐全,走廊,上: 的城市享受共弼的基础设施。l 睨蓬邀、京沈高速公路、秦沈客运专线、沈由铁路将 走廊上的众多城镇联系起来了。锦州港和葫芦岛港、锦州机场和葫芦岛机场都可以为 走廊上的城镇服务。密集的基础设施为区域协调发震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走廊上的经 济将会沿着线状熬础设施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经济带,进两形成城市带。国内学者一 直认为锦州和葫芦岛二市是一个整体,并称之为锦葫都市区。因此,辽西走廊地带的 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送域经济必然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 3 ) 相同的行政归属 在目蓠我国市场机潮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行政豹方法进行协调是+ 分有效 的,辽西走廊各城市同属于辽宁省,缀然地方自主权在近年有所增强,但省政府在省 域范围内仍有相当高的行政权威,这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行政基础。 ( 4 ) 相同的文化背景 辽西走廊是一个完熬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对辽西走廊开发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经济发展单元,创造了辽疆走廊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共闷的 区域文化。辽西走廊各城市有效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归属感有利于区域内各地政 府的沟通与协调,有利予区域内套种入文资源的整合,这建建立区域协调祝割戆社会 基础。 ( 5 ) 来自中央和省政府的政策 辽西走廊地区协调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对习惯观念和一般做 法的突破,是对因循守旧的挑战。政府高度熏视可使辽西难廊协调发展有了体制创新 的可能,在区域协调机制豹建立与创新方霞可能获锝中央或省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 这是区域协调能否成功的关键。 东j 老工业基地改选战略陷提出与实施,为农j b 老工业基地的体制与制度刨掰、 传统产业的技术化改造与升级、地域组织创新、“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问题等提 供了有利契机。从国家的政策支持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着重点是对国有大中 型重化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在地域上,辽宁省由于雄厚的重化工业基础而得到中 央的高度重视。这样,锦州、葫芦岛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老 工业基地改造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加强重化工业的发展,其直接意义在于增加了区域 发展的动力。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的制定也为辽西走廊地带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机遇和发展环境。 4 2 辽西走廊地带区域协调的原则 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特点,确定空间协调的原则和方法。 4 2 1 整体性原则 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兼顾四市利益的基础上,把辽西走廊地区 全局性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4 2 2 共享性原则 以互利互惠,效益扩张,实现多赢为原则。在区域合作中要以利益关系为纽带, 在充分尊重各地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 中提高效益,取得“多赢”。在协作中利益受损或者获利少而贡献突出的一方,要有 合理的利益补偿。 4 2 3 市场性原则 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为原则。走廊内的合作应以市 场力量为主导,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深化区域 分工体系。各地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旋,消除区域合作重大壁垒,保证区域合作的有序 化。 4 2 4 互补性原则 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为原则。各城市间应按比较效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区域内 的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减少重复建设, 使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将资源集中配置于比较效益更高的产业,同时尽可能使产业绝 对优势较少的地区也能获得较充分的发展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4 2 5 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涉及众多利益格局的调整,将经历一个复杂艰难的谈 判、妥协、讨价还价过程,要积极地、持续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工作,充分协商, 合作模式和实施措施能为各方接受,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区域 协调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改革应在保持现行体 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稳步推进,使得机构的设立和运作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可以依赖 和调动的资源进行充分分析评估,减少改革过程的交易成本和今后运作的摩擦成本。 4 3 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4 3 1 在制度保障上,要制定辽西走廊地带空间协调规划条例 辽西走潆地带的不协调问题与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和操控经济有重 要联系。研究认为,在我国“行政区缝济”仍将长期运行的背景下,弱化地方政府的 经济职能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和操控经济的行为也必将继 续,因此,要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携作与协同发展,必须制定相关法律以 约束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 辽嚣走溱地带携调协作与携调斑该逶过签订具毒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法律秘定 或行政协议来实现,各地方所签契约或协议受国家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应。要构建 完善的辽西走廊地带区域协调桃制,威首先锢定区域协调法规,确立区域协调机构和 区域规划的法定性,使区域协调工作奄法律保证。由省人大制订并颁布辽西走廊地 带空间协调规划条例,作为辽西走廊地带协调发展所依据的基本法律,此条例应确 定协调机构和协调规划的法定性。同时也要完善与北相关配套的法规与技术规范。 4 - 3 2 在服务平台上,要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平台 送域间豹信息互动,必须依靠镶、葫、兴、凌溺方致瓣兹共i 竭拇离和努力。在硬 件上说,需要有专门的区域互动机构、办公场所、网络平台;从软件上说,需黉有定 赣的交流会议和议事日程。应该建立辽谣走廊西南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工侔槐隶l 和 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增进交流与沟通。 4 3 。3 在利益机制上,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所谓协调和协作就是各利益主体通过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以求得整体璺大的 利益。区域协调与协作的实质也是如此。各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要以实现 地方利益的最大化( 包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焱的最大化) 为曩标,当区域全局利益的 最大化与各地方利益冲突的时候,希望地方政府主动牺牲或放弃本地区自身的利益来 顾全区域、国家的全局利益是困难重熏的。戮诧,恰当的利益补偿橇制豹建立和援藏 化在区域协调与合作中不可忽视。要建立辽西地带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在不同的协作 领域和协作项雪要采用补偿措施,在区域合作率乖j 益受至损失而且作出突出赛献的一 方给予一定的补偿。 4 3 4 在协调组织上,要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辽西走廊地带城市联合委员会 由辽宁省致靡出面缎织建立一个由锦葫兴凌圈市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辽西走廊 地带城市联合会对区域性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在联合会中针对区域公共问题可以设 立联合港务专业委员会、承资源利用与治理专韭委员会、纂硇设施专韭委员会、旅游 联合体等,各个专业委员会成员从四个市中本领域与部门的领导千部中选拔。城市联 合会主要领寻及各个专照委员会成员本着辽西走廊遣区稠益最大亿的磊的对区域性 项目和问题进行决策及就区域性问题与各地方政府进行协调。 针对辽西走廊地带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协调问题,在综合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 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协调机制的4 种方案。 经过分析比较,根据辽西走廊地带的现实条件和特殊性,推荐方案4 ( 建立城市 联合委员会) 作为辽西走廊地带建立协调机构的基本方案,同时将方案l 的思路也融 台进来,由省政府鸯关部门发起建立城市联合委员会,并婀时与其他几个方案配合使 用。 4 3 。5 在蛰调手段上,多种手段综合使建 ( 1 ) 经济手段 这种基于经济手段,嚣菲基于行政命令的权力制约,不仅能保证社会发展豹协谣, 而且能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如可建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市场化改革进 程中,应逐步在地方与地方之间建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区域共同发展綦 金来引导实施,以提高资源配鼍效率,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辽西走廊地带内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基金可以通过区域内城市参股的形式构成,并且将城市参股的数量 与城市建议的投资挂钩。利翔城市参般的方式,建立基金,用来弓| 导跨壤交通设施的 规划和建设投资,避免财团投资中短期利益和商业利益为上的投资趋向。如在港口的 建设上,对区域内战略性豹港翻资源采取区域共建的形式,利用协调慕金作为弓l 导, 通过利益分享达到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战略资源的合理利用。 ( 2 ) 政策手段 制定辽珏走廊地带的产业、土地、入口、环境、投融资等方面的区域性政策,为 地方层次的规划和发展调控提供战略性政策框架。可从土地、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入手 来建立辽西走廊她锩区域共同政策。 为保证土地的足量开发和有效保护,应在辽西迮廊区域范围内建立土地使用指标 豹交易制度。地馊用指标豹交易制度应该翼有比农田保护区豹异翘保护更为广泛的 内容,如工业用地使用指标通过补偿形式进行交易、或者正业用地通过相应的行政区 划用地调熬最终达到异地实现等等。 在辽西走廊地带范围内实施环境保护考核制度,把环境保护作为考核政府领导的 政续考核指标之一,被考核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负责人在年度考核中刁i 合格的将被予 以通报批谬;对连续三年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除予以逶报批评外,负责人五年内不得 提拔使用。 ( 3 ) 科技手段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就是区域内各部分都能够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 势,共享区域内的各类资源,形成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雨这愚以信息的充分沟通为 基础的,目前区域发展中的很多矛盾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的管理与资金的流通也将进入信息化的革命,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资源的 共事,同时也为加强各地之闻的会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 构筑全区域其同的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撼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信息 阙终体系,阍聪注意弼终数据瘁的建设和及时更新;协同推广电子商务,推纾公共服 务电子化计划,构筑共同的信息平台,保障区域合作。 4 3 6 在区划调整上,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的调整,本质上涉及到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权或集权问题,在保持行政 区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实旋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 无谓的区域内消耗,扩大市场运作空间,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行政 区划调整虽有诸多益处,但其在加强区域协调方面的作用却是相当有限的,激烈变动 的行政区划给地方经济将带来较大波动,区划调整的磨合过程艰难而缓慢并可能导致 地方经济活力丧失,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将以新的形式、 在新的地域形成。 因此,要慎重制订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过多调整行政区划是对历史的割裂。凌海、 兴城两个县级市虽然已与中心城市( 锦州、葫芦岛)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但 由于未来锦葫工业化和城市开发的空间重点是锦州湾地区,中心城市在未来较长一段 时期内尚不足以强大到将两县级市的大部纳入发展空间之内,凌海与兴城的大部分地 域的发展出路和发展模式在于大农业及其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因而建议仍保留凌海、 兴城两个县级市的设置,而不是采取“撤市设区”的调整方式。 同时,由于锦州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 如南站、港口、开发区、 高速公路出口、锦凌水库等) 均位于凌海市境内,因而,在扩容强市( 地级市) 的思 路下,行政区划的适时和适度调整成为不可避免。建议将南站至港口一线的乡镇,包 括松山镇、娘娘宫镇划入锦州市区管理。锦凌水库地区行政区划可不做变化,但应划 入锦州城市规划区的建设控制范围。 对于葫芦岛市的行政区划,可将连山区高速铁路以西的广大农村部分与南票区合 并恢复县的建制,将市区与兴城双树乡交界处的部分村屯划入葫芦岛市区,以保证城 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