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的“返朴归真”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中文摘要 在当今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 却带来了不可抵御的负面效应:人们急功近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丧失 了作为一个人天真无欺的本性,在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道德教育 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只徒具形式而且变形的道德说教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深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可以试图借鉴老子的道德思想来挽救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 现状。 老子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字句 也成为了人们的名言警句,如“尊道贵德、“道法自然 、“见素抱朴”、“清心寡 欲”、“柔弱不争 等,但不论老子怎么论述他的道德思想,总是离不开人性的返 朴归真论。通观道德经全文,老子虽未专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但并没有撇 开人性论,而是在“道论和“德”论中充分论述他的人性朴真论:人性本来就 是质朴和善良的,老子认为,人的不幸在于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为种种外物的、 非本性欲望所累,人要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需要回归并保持自己的本真,即“返 朴归真”。 “返朴归真”的落脚点在于“本真”,其用意在于呼吁世人放弃执著,拚弃 妄欲,无争、无为、重德向善,从而归复人类的自然本源,归复其自然本性,达 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道出了老子思想的最终目的。其涵义有两方面:第一, 见素抱朴人的自然本性。“素 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指树木未制成器 时的状态,意思是保持原有的本色,也就是老子主张人应当保持纯洁朴实,去除 世俗的、外表的人为做作,回复本真的、内在的自然天性,达到自然纯朴的状态 的观点,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是讲真话、办真事、不弄虚作假、曲学阿世、 堂堂正正、朴实可靠、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第二,道法自然物的自然属 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2 5 章) ,人效 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这是道家最早的关于“天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一”的说法。人生于大自然,是自然孕育了人的生命,所以人应当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效法自然。另外,这里也有追求超功利、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主张 事物的自然表露,崇尚自然的恬淡,反对过多的华饰与雕琢的涵义,而“自然无 为 、“清心寡欲”、“柔弱不争”、“重德向善”恰恰是达到“返朴归真”这一境界 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解读“返朴归真”的基本意蕴及方式,分析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 状的基础上,得出“返朴归真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1 、以人性之 提升为道德教育的导向;2 、以协调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3 、注重运用“以物论理 的德育方法;4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子的“返朴归真”正是人们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找回自己迷失的本性, 不为种种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的良药,因此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返 朴归真 对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及现实意义。重温老子思想,尤其 是其“返朴归真”的理念,我们会从中得到无穷的道德教育智慧。 l i 关键词:老子;返朴归真;本性;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4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m o z i s “r e t u r nt ot h en a t u r e a n dn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0 n c 0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i i l o wt e c h n i c a lp m s p e r o u st i m e ,p e o 棚e sm a t e r j a lj i f ch a se n r i c h e d l i v i n g s t a n d a r da l s oa l o n gw i t hi te n h a n c e m e m ,b u th 勰a c t u a u yb r o u g h tt h en e g a t i v ee 日e c t w r h i c hc 姐n o tb er c s i s t e d :n ep e 叩l ea f ee a g e rf o rq u i c ks u c o e s s 柚di m m e d i a t e g a m , m a l l i p u l a t es t f a t e 百c a l l y ,m i s t n l s te a c ho t h e r ,l o s tc o m p l e t e l yh 嬲t a k e nt h en a t 啪l d i s p o s i t i o n 州c hap e 瑚岫肿i v en o tb u u i e d j nt l l e s u c hu p t i m i s t i cr c a l i s t i c s i t u a t i 伽,o u rm o r a le d u t i c v e nm o r ea p p e a r e dp a l e 柚dw e a k ,0 1 l l yt h ep e 渤n h a dt t l em o f a lf i 舀dt h e o r i z i n gw h i c ht h ef o n nm o r v c rd i s t o r t e dt ob eu n a b l et o t o n c hc h i l d sh e a no f h e a r t s f a c i n gs u c hd i 舾c i l l tp o s i t i o n ,w em a y a t t e m p tt op r i 嘶t 缸胁f a t h c r i sm o r a lt h o u g l l tt os a v e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0 0 lm o f a le d u 酬i o nt h e p r e s e n ts t i l a t i o n l a o z i sm o r a lt i l o u g l l ti sb r o a da n dp m f b 岫n d ,i ti sc h i n a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j m p o n 卸tc 咖s t i t u e n tt h m u 曲o u t ,t h ep a n i a l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h a v ea l s ob e 0 0 m e p e o p l e i sf a m o u ss a y i n ga p h o f i s m ,l i k e “r e v e f e 3ag u i d e ”,“m em a g i ca r t sn a t u f e ”,l o s e em ee l e m e n tt oh u gp l a i 打,“p u r ei nh e a n ”,“d e l i c a t ed o e sn o ts t m g g k a ds 0o 珥 b u tb o z in om a t t e rh o we l a b o r a t e sh i sm m a l t h o u g h tt h a ta l w a y sc a n n o t l e a v e h u m a nn a t l l r e 佗协m st oo r i 百n a lc o n d i t i o np l a i nt h e o r y a l t h o u g t lp a s s e st h ev i e w t h e d a od ej j n g ”t h ef u ut e x t ,h o z i h a sn o tc a f r i e d 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s p e c i a l l yo nt h i s q u e s t i o n ,h eh 嬲i l o tp u t 勰i d et h et h e o r yo fh u m a nn a t u r c ,粕di n d e ”a i l d d a o ” d i s c u s s e sd a b 讲a t e sb i sh u m a nn a t u f ef u l l y :7 i h eh u m a nn a t u t ei so r j 酉n a l l yp l a j n 柚d g o o d ,l h cf a t h c rb e l i e v e dt h a th u m a n sm i s f b m l n el a yi nt h eh u m 孤t ol o s eo w n n a t u f a ld i s p o s n i o n ,f o ra l ls o n so f 加n e g o s ,n o n - n a t u r a ld i s p o s i t i 帆d e s j r ct i f e d ,t h e h u m a nw a n t e dt 0o b t a i ni sh a p p ya i l di sc o n c e t e d ,n e e d e dt or e t u ma n dt om a i n t a i j 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 w n c 如d j d n e s s ,m 衄e l y “r e t u ml ot h en a t u r c ” i t sf b o i h o l dl i e si “c a n d i d l y ,“si n t e n t i o nl i e s i na p p e a l e dt h a tt h ec o m m o n p e o p l eg i v eu pr i 百d ,s t r u 9 9 1 e sa b a n d o n st h ea i b s u r dd e s i r e ,n o ts t r u g g l e s ,t h ei n a c t i v “y j h e a v yg e 册a n y1 0d og o o dd e e d s ,t h u sr e t u r i l st oh u m a n i t y sn a l u r a ls o u r c e ,佗t u r n st 0 i t sn a t u r a ld i s p o s i t i o n ,a c l l i e v e st h eh i g h e s tb o u n d a r yw h i c ht h eb e a u t yu n i t e s ,h a ss a i d b o z i ,st h o u g h tf i n a lg o a l ,i t sj m p l j c a t i o nh a s 押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s i m p l i c i t ya n dh o i d t h ep l a i n 一一p e r s o 玎sn a t m ld i s p o s j t j o n “s j j n p l i c i t y ”- d o e sn o th a v ef h ed y e i n gs i n ( , “p l a j n ”j sr e f e r st ot h et f e e sn o tt om a i 【et h et i m ec o n d i t j o n ,7 i l l em e a n i n gm a i n t a i n s t h eo “舀n a lt n l ec o l o r s ,i sa l s ol a o z ia d v o c a t e dt h a tt h eh l l m a nm u s tm a i n i a i nc h a s i e s i m p l e ,e l i m j n a t i o nc o m m o nc u 咖m ,s e m b l a n c ea n i i a la n 砸c i a l ,r c p l i e sc a n d j d l y , t h ei n t r i n s i cn a t u r a li n s t i n d ,a c h i e v e st h en a t u r cs i m p l ec o n d i t i o nt h ev i e w p o i n t , h u m a nw h oi e h a st h em o r a l sn m s tt e l l st h ei m i h ,h a n d l e st h er e a lm a t t e r ,d o e sn o t u s ed o c e p t j o n , t e a c h e sl l 上l t n i ed o c t 血e sf o rt h es a k c o fp o p u l 耐t y ,o p c n 锄d a b o v e b o a r d ,s j m p l er e l i a b 】e ,m a i m 洳sap u r eh e a i r th u m a l l ;s e c o n d ,m a g i ca n sn a t u r e 一一n a t u 删q u a l i t y h o z is a i d :“p e r s o nl a wp l a c e ,l a wd a y ,d a yb u d d h i s tl a w ,m a g i c a n sn a t u r e ( t h ed a od ej i n g ”2 5c h a p t e r s ) ,t h eh u m a n 蛔i t a t e si t h ep l a c e ,m c i m i t a t i o i nt h ed a 弘t l l c 出哆i m i t a t i o nj ns a i d t h a ts a i dj m i t a t i o ni a i m e ,t h i si s t a o i s me a r l i e s t “u n i t e sa b o u t t h eb e a u t y ”i h ev i e w “f ef 曲mt h en a t u r e ,h a sb r c d p e r s o n r sl i f en a t u r a l l y t h e r e f o r ct h eh u m a nm u s ic o m p i yw i t ht h en a t u r e ,p r o t e c t e dt h e n a t u r c ,t h ei m i t a t i o nn a t u r c m o r e o v c h e f ea 】s 0h a sp u r s u e st h eu l n _ au t i j i t y ,t h e 舶t i l 脚i s me s t h e t j ca p p e a l ,a “o c a t e dt h a t t h et h j n gt h en a t u t cr c v e a l e dt h a ta d v o c a t e s t h en a l u r a li n d i f f e r e n o c ,o p p o s e dt h a te x c e s s i v e l ym a i l yg a 工l a n d sw i t h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 w h i c hc a e s b u t “t h en a t u r a li n a c t i v i t y ”,“p u t ei n b e a r t ”,d e l i c a t cd o e s n o t s t m g g l c ”,“h e a v yg e r i n a n yt od o 群 0 dd e e d s ”i se x a c t l ya c h i c v e s “r e l u h l sr c t u r i l st o o r i 舀n a lc o n d i t i o np l a i n ”t l i i sb o u d a r yb a s j cw a y _ m o r c o v e r ,h e r ea l s oh a sp u r s u e st h e u l t r au t i l i t y ,t h e 玎a t u r a i i s me s t h e t i ca p p e a l ,a d v o c a t e di h a tt l l e t l i i n g t h en a t u r c f e v e a l e dt h a ta d v 0 c a f e st h en a “l 删 i n d i f | f - c r e n c e ,o p p o s e dt h a le x c e s s j v e l ym a n y g a r l 柚d sw j t l lt h ej m p l i 口t i o nw i l i c hc a r v 龉 1 1 1 i sa n i c l eb a s i s e so nt h eb a s i ci m p i i c a t i o a n dt h ew a yi n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r e t u mt ot h en a t u r e ”a i l di nt i l ea i l a l y s i sc u l l r e n t0 u rc o u n t r y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r e s e n ts “u a t j o nf o u n d a t i o n ,p m p o s e dt h a t “r e t u mt ot h en a t u r e ,t oo u rc o u n t r y 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s e v e r a l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 1 s t ,p m m o t i o no f a k et h eh u m a n n a t u r ea sm o r a le d u c a t j o ng u i d a n c e ;2 n d ,ir e l a t e s ,t h et h i n gt a k et h en e g o t i a t o ri o r e l a t ea s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c o r c ;3 f d ,p a y sg 珲a ta t t e n t i o nu t j l i z e s “b yt h et h j n g l o 舀c ”m o | a 【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 ;4 t h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皿o n i o u st e a c h e 璐a n ds t u d e n t s i e l a t i o n s k l 妣i s “r e t u mt ot h en a t u r e ”i s 部1 0 dm e d i c i i l eo fp e o p l eo b t a i n si sh a p p ya i i d i sc o n t c n i e d ,r e t i i e v e st h en a t u r a ld j s p o s i t i 叫w h i c h0 n el o s e ,n o tf o ra l ls o n so f 舯n e g o s ,玎0 n n a t u r a ld i s p o s “i o nd e s i r et j r e d ,t h c r e f o r ci i lt c c h n j c a lc j v i l i z a t i 仰h i j 曲l y d e v e l 叩e dt o d a y ,“r 咖r nt ot l l en a t u r e ”h a st h cp r o f 0 岫dj s p i r a t i o ns i 鲥f i c a l l c ea n d 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即i f i c a c et ot h es c h 0 0 i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r c v i e w sl 丑o z i st h o u g l l tt h a t p a n i c u l a r l yi t “r e t i l mt ot h en a t l l r c ”t h ci d e a ,w ew i l lo b t a i nt h e 枷n i t e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w i s d o m w o r d s :l a o z i ,r e t u mt ot h en a t u r e ,i n b e i n g ,m o r a le 血c a t i o n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g 4 1 0 v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土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匙孝疑 导师签字:磐圾 刀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趁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起弓数导师签字:磊7 文多 p 签字日期:2 0 0 多年y 月;7 f i签字日期:2 0 03 年多月弓1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 为何写老子 刖吾 ( 1 ) 传统道德思想是现代德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 是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因为现在学校德育建设不可能白手起家,缺乏对传 统德育思想的继承和扬弃,凭空地构建一套德育体系便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丰富 的内容,所以现代学校德育应以传统道德思想为前提和基础,全面认识和发掘 我国老子的宝贵道德思想对解决当前学校德育所出现的问题,对构建一套合理 的德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2 ) 重儒轻道 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哲学 界还是教育学界总是关注儒家的孔、孟较多,甚至当我们一提起传统道德思想总 是习惯地引用儒家的话语体系。 自“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与当时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要求“不谋而合”,这就为儒家的生存与发展继而成为主导 意识形态提供了文化土壤。实际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德育思想也是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的,老子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系统谈道德教育的思想家,其著作道 德经虽约五千言,但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伦理学、 社会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它不但影响了汉 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德育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 典,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思想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 对老子思想认识的偏见 历来人们认为老子的“绝仁弃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不提倡 道德规范,不进行道德教育,所以造成了对老子思想认识的偏见。这些偏见阻碍 了人们对老子德育思想的解读和挖掘。实际上,老子是一位人性善论者,认为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天生就是善良纯朴的,不需要任何额外的道德教育,而老子当时面对的人群是 一个已经失去纯朴天性的人群,让这些人们重新找回纯朴的天性,就是老子的道 德教育。而且他并不笼统地反对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而是以一种独到的、 超然的道德规范和教育方法指导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与儒家德育思想是有区 别的。 2 为何写“返朴归真 今本老子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一共五千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部分字句 也成为了人们的名言警句,如“尊道贵德 、“道法自然”、“见素抱朴”、“清心寡 欲 、“柔弱不争”等。但不论老子怎么论述他的道德思想,总是离不开人性的返 朴归真论,通观道德经全文,老子虽未专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但并没有撇 开人性论,而是在“道”论和“德 论中充分论述他的人性朴真论:人性本来就 是质朴和善良的,而老予认为,人的不幸在于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为种种外物 的、非本性欲望所累,人要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需要回归并保持自己的本真, 即“返朴归真”。因此可以说,老子的五千言就是教人们怎样做人,让人们明白 “返朴归真”是自己做人的最终目的,可以说这是老子判定一个人有无道德的终 极标准。可见“返朴归真”在老子思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 研究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热”,老学研究也迈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问题,如从环保、管理、道德 教育、医学、养生、建筑等领域重新审视老子思想,尤其在道德教育领域,其研 究文章及专著可谓卷帙浩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老子的德育方法的研究; 二是对儒家及道家的德育观进行比较;三是系统地研究老子的德育思想:四是就 老子德育思想中的一点进行道德研究,如“尊道贵德 、“重德向善 以及“崇俭 抑奢 等。但就笔者目前所查阅的文献中,无人就“返朴归真”论对老子德育思 想进行系统的研究。虽然很多学者大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呼吁“返朴归真”, 但没有挖掘这一思想的德育价值。鉴于“返朴归真 是老子德育思想的终极论, 是老子评判人类道德的最终标准,本论文拟对这一思想进行现代价值性研究,以 “返朴归真”思想检视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发现问题并得出启示。一方面有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于继续发扬老子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教 育的结合,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当前道德教育的诸多问题。 (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自近代以来,学术界对儒家德育思想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深度,但对道家创 始人老子的德育思想研究起步较晚,讨论尚不够全面深入。下面,就笔者能 够查阅检索到的涉及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专著和论文的基本情况略作介绍: ( 1 ) 相关著作 道家思想文化研究类。如张智彦著的老子与中国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 社1 9 9 6 年1 月) :黄钊主编的道家思想史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4 月) ;黄钊等著中国道德文化( 湖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4 月) ;熊铁基、马良 怀、刘韶军所著中国老学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7 月) 等。黄钊先生的 道家思想史纲中第三章专列老子的伦理思想一节,认为老子提倡朴实无华的 道德,主张返朴归真,与世无争,但尚未涉及德育思想。在他的中国道德文化 一书中第五章专门论述了道家的德育思想,归纳出“返朴归真、“道法自然”、“涤 除玄鉴”、“绝圣弃智 四种道德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思想史类。如张惠芬、金忠明编著的中国教育简史(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1 月) ;毛礼锐、瞿菊农、邵贺亭编著的中国古代教育 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7 月) ;喻本伐、熊贤君著的中国教育发展史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6 月) ;孙培青、李国均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1 1 月) ;陈超群所著中国教育哲学史 第一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 等。此类著作均将道家排在儒家、墨家 之后,并且多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老子德育思想研究较少。 中国伦理思想史。如周中之主编的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6 月) ; 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9 月) 等。 此类著作通过考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使之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但对老子道德 观的研究有不同的特点。如朱贻庭先生在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就认为: “老子的错误,在于把道德之实与道德之名对立起来,但对道德之名,否定道德 规范在道德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思想史类。如江万秀、李春秋编著的中国德育思想 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2 ) ;袁元、郑航编著的德育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 9 9 8 年5 月) ,据笔者所见,这是研究老子德育思想的第一部专著,但对于 老子的德育思想仅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绝仁弃义 、“不敢为天下先” 四个方面加以讨论。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9 月) ;檀传宝著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 ;朱 小曼主编、薛晓阳著的希望德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 等。这些 著作大多不涉及老子德育思想,多数关注的仍然是儒家道德文化。 ( 2 ) 相关文章 老子“返朴归真”思想研究。如黄钊的道家伦理学说的现实价值,提 出并阐释老子的“返朴归真”,认为“返朴归真”是道家的道德取向,说明了这 一思想在老子诸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并由此提出发扬和借鉴“返朴归真”思想, 反对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使道德 规范同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但未涉及这一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老子教育思想研究。如李建新的 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分别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教育启示; 李军的老子以传“道”为核心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归纳出了老子的不言之教、 正言若反、涤除玄鉴、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慎终如始、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和方法。 老子德育思想研究。吕锡琛、龙振军的道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简论对道 家道德教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关注,论证深刻,概括准确;魏饴的 德育功能三题不仅肯定老子的道德经有德育功能,而且认为从人本的层 面上说,老子德育思想的重点在人的品德修养上。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研究老子的国家当属日本,其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1 ) 版本类。如柰良圣语藏旧抄卷子残本( 简称柰卷本或柰本) 、武内义雄藏室町时 代抄本( 简称室町本) ( 2 ) 校释类。就是对老子著作道德经( 总共八十一章) 的诠释与译注,主要研究有大田晴轩老子全解( 关仪一郎编老子诸注集成, 日本天保壬寅刊本) 和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岩波书店,昭和十三年刊本) ( 3 )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论类。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在道德经解释的基础上对其深刻的、全面的思 想进行各个视角的归纳和总结,如稻田孝老子的智慧( 陈政宏编译,台湾新 潮社,1 9 8 8 年版) 是对老子人生哲学的研究:森三树三郎回归自然老庄 哲学( 姚百勤译,台湾敦理出版社,1 9 8 9 年版) 是对老子自然主义思想的研究。 近年来,欧美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世界掀起了“老子热”、“大道 热”。海外的汉学界非常关注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老子的学术 研究;在考古界发现简帛和整理成文发表蛆后,西方各国的学者都关注着简帛, 特别是对于1 9 7 3 年马王堆3 号汉墓简帛的出土和1 9 9 3 年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 大批有知之士都积极投入到研老之中。 总体而言,近几十年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出土简帛的热情,就是开始于1 9 7 3 年马王堆3 号汉墓简帛的出土,这种研究的热情迄至今日也没有止息。1 9 9 8 年5 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了场国际研讨会,很多西方学者对郭店楚墓竹简老 子进行了研讨,之后,美国达幕思大学亚洲与中东语言文学系学者艾兰( s a 珀h 伽i a i i ) 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研究系学者魏克彬( c d s p i nw i l l i 锄s ) 负责编辑 了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内容包括中国李雪勤、裘锡圭、美国的 鲍则岳( w _ i l l j a mb o l t z ) 、英国谭朴森( p a u lt o m p s o n ) 等欧美一流简帛名家的论 文集会议讨论纪要,这本书已由美国古代中国学会出版。 西方哲学家和西方人阅读老子并没有从宗教的角度解析认识她,而是从 道德文化与大智慧思想的角度上热爱她,他们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珏方文明 危机的良方以及获取智慧的营养。而他们的确也发现,老子的道德经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等,对弥补西 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个人的心理健康、 精神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 态归功于阅读空子,而主要是老子。 德国哲人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不 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2 0 世纪以来,国外在老子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将老子 思想与现代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是国外学者研究老子的一个新视角。他们认为 老子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当代及未来科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挽救目前面临的 人文主义危机。他们的研究具有时代精神、科学与文化结合、文化比较以及科学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反思科学结合等特点。 总体说来,国外比较侧重于对老子著作的版本及校释的研究,而对其德育思 想的研究相对于少了些。 (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返朴归真”是老子德育思想的终极论,是老子评判人类道德的最终标准, 本论文拟挖掘这一思想的德育价值,对这一思想进行现代价值性研究,在解读“返 朴归真 的基本意蕴及方式,分析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 “返朴归真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一方面有利于继续发扬老子这一 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合,借鉴优秀传 统文化解决当前道德教育的诸多问题。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历史分析法。 1 、文献法:老子一书,主要有竹简本、帛本、通行本:对老子思想的研 究主要有著作和文章,运用文献法仔细对照研究,对于认识老子“返朴归真”思 想有重要意义。 2 、历史分析法:以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老子“返朴归真”思想形成的社会 背景、文化背景及老子一书产生的史官渊源并客观地加以辨析及说明。 (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1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在当今物质化与利益化的社会里人类道德下滑、学校道德 教育无效的背景下如何以老子“返朴归真”思想为启发,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 念、运用正确的道德教育方法的问题。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人 才,这里的人才首先应当是有道德的人。一个民族只有崇尚道德才能自强不息; 一个国家只有提倡道德、人人都争取做好“人”字,这个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但是,在当今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但却带来了不可抵御的负面效应:人们急功近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丧 失了作为一个人天真无欺的本性,在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道德教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只徒具形式而且变形的道德说教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深 处。 而老子则认为,人要重新获得幸福与自得,找回迷失的自己的本性,不为种 种外物的、非本性欲望所累,必须回归并保持自己的本真,即“返朴归真 。因 此,借鉴老子的这一思想,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处世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与学生建 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试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道路。 2 基本框架 当今社会是崇尚物质和利益的社会,人类的道德水准随之下滑且无提升之 迹,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的中小学应当担起有效实施道德教育的重任。“老子 返朴归真思想及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展 开的。本研究的基本内容除导论部分共分为三个部分。 导论,概述选题缘由、意义,交待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的、研究 方法、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运用文献法和历史分析法介绍老子其人及其著作;交待老子的生 活背景及老子的成书背景。 第二部分,从字义、涵义及实现方式角度对老子“返朴归真一的基本意蕴作 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重申其在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实意义,并对这一 思想作了正反两面的客观评价。 第三部分,在对老子“返朴归真”思想作了详细阐述、意义分析及评价的基 础上,总结其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主要包括:1 、以人性之提升为 道德教育的导向;2 、以协调人我关系、物我关系为道德教育的核心;3 、注重运 用“以物论理”的德育方法:4 、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5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老子的“返朴归真”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 老子与老子 在论述老子思想的形成背景之前,我们有必要就老子是谁,老子一书的 著书时代做以下必要的说明。 从清代以来,很多大家学者对老子究竟是谁、是什么时期之人存在很大的争 议,这源自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的模糊记述,为了更好 地说明问题,自引用全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摧,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予遭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 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 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惰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 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 其所终。 或日:老菜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惰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于。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 化,清静自正。【1 l 司马迁在文中记述了三个人:一是老子,他是楚国苦县人( 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并且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最 后因不愿卷入是非之世,在出关前应关令尹喜之求,著书五千言便隐身而去;二 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都是关于道家的,并且与孔子同时代;三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周太史儋,是孔子死之后一百二十九年的人物。有人说这位太史儋就是老子, 但未作肯定的结论,作者司马迁也是用“或日”来叙述的。可见,当时的人们就 对老子是谁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后人对这一疑问存在诸多争议也在所难 免。 历来学者对老子是谁、何时人也及老子成书时代存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 两点:一、认为老子即老聃,生于春秋未期,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成 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二、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太史儋就是老子,老 子成书于战国中期。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原因如下: 1 、老子与老聃是同一个人。古书中关于孔老关系的记载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孔子遍周,将问礼於老子。灯嘲史记孔子世家 又云:“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日;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 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3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这 可以说明,老子至少是春秋末期人。那为什么说老子就是老聃昵? 根据高亨先生 的考证,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述老聃之言四事,其二事云:“昔者吾从老聃助 葬于巷党,及桓,日有食之。老聃日:丘,止枢就道右,止哭以听变。”h 1 学 者公木与邵汉明在道家哲学中也说道:“庄子天道篇、天运篇、田 子方篇皆载孔子见老聃的故事,知北游篇、天地篇又见孔子老子相问答, 另外,吕氏春秋当染篇亦记孔子学于老聃。”啼1 可见,老予与老聃是同 一个人,而且是春秋末期之人。 2 、老子既不是老菜子也不是太史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之 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卫邃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 鲁孟公绰。”【6 】司马迁在这里明确将老子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