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晚明复社.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复社是明末清初十分重要的文人社团,其影响在晚明十分巨大,时人以“小 东林”视之。本文即是以复社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其成员认定、组织设置、科 举成就、与东林党的关系、政治活动等方面。首先在复社的成员认定上,复社成 员众多,对其名录的记载主要有三本史料,本文通过比较,认为这三本史料分别 代表着复社三个不同时期的成员情况,而其中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所载2 2 0 0 余人为复社最稳定的成员,为复社最基础的名录记载。在组织上,复社是合并十 几个分社而成,规模十分庞大,成员间的联系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发现, 复社为方便联系,按照地域设置分支机构,并专门任命社长来负责各地成员间的 联系,社长成为复社组织中关键的设置。 另外,复社在崇祯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取得巨大成功,考取进士及举人者达 4 0 0 余人,甚至还曾囊括甲科三鼎甲。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科举上的成就复社得 以吸引了众多士子加入,从而成倍扩充了自身组织的规模,同时,复社成员通过 科考进入官场,也增强了朝廷中的清流力量,影响了晚明政局的走向。 复社与东林关系密切,很多成员与东林人物有血缘或者师生关系,因而在政 治上也继承了东林“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做法,投身于晚明政局,面对明王朝 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力挽狂澜。但意气用事、欠缺考虑 等弱点使得复社面对不择手段的政治对手一败再败,直至被逼退出历史舞台,最 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键词:复社。晚明 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 ( 复社)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a s s o c i a t i o na n dh a s v e r yh u g e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e r s o no ft h a tt i m ec a l l si tl i t t l e d o n g - l i n gp a r t y t h i st e x tt a k e s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 a s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t h e r em a i n l yh a v et h r e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b o u t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 b y c o m p a r i n g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 ,t h i st e x tt h o u g h tt h a tw us h a n j i a b o o ki st h eb e s t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eb o o kh a sd o c u m e n t e dm o r ot h a n2 , 2 0 0m e m b e r sw h o b e l o n gt o t h em o s ts t a b l en u m b e r s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i st h em e r g e ro fad o z e no t h e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s oi t ss c a l ei sh u g e i no r d e rt of a c i l i t a t er e s p e c t i v er e l a t i o n , t 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b r a n c ho f f i c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g i o n , a n d a p p o i n t s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h e a dt ob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r e l a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o b t a i n ss oh u g es u c c e s si nt h e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 t h e r ea r en e a r4 0 0p e o p l ef r o m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w h ob e c o m e s 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i n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p r e c i s e l yb e c a u s eo ft h i ss u c c e s s ,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 s o c i e t y a t t r a c t sal a r g en u m b e ro fc a n d i d a t e st oj o i nt h e i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u sc o n s i d e r a b l ye x p a n dt h es i z eo ft h e i ro r g a n i z a t i o n m e m b e r so f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i n t os o c i a lo f f i c i a l d o ma l s oe n h a n c e dt h ep o w e r o f d o n g l i n g p a r t y , w h i c hc h a n g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h a sv e r y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d o n g - l i n gp a r t y , w h i c hh a sm a n ym e m b c a sw h oh a v et h eb l o o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rt h et e a c h e r - s t u d e n t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d o n g - l i n gp a r t ym e m b e r s s o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i n h e r i t st h e l a t t e r sp o l i t i c a l f a c i n gt h es e r i o u sp o l i t i c a lc r i s i so f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 h o p et oc h a n g e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 i ro w ne f f o r t s b u tb e c a u s eo ft h e i r w e a k n e s s e sm a k ei tl a c ko f s t r o n gp o w e rt ob e a t e n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r i v a l a tt h el a s t , t 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f o r c e dt o 诵m d 肿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g e 髓c yd i dn o ta c h i e v e 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l s k e yw o r d s :t h er e s t o r a t i o ns o c i e t y ,t h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v 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一2 年蝴:业,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酶午一轹够 日期:兰生鱼: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 一)复社研究的基本史料 有关明朝的史料,相比前几个朝代显得较为丰富,正史、野史、方志、笔记、 文集等浩如烟海,蔚为巨观,如谢国桢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说:“有明一代, 史学最盛”,1 全祖望也称:“明季野史,不下千家”,量大繁杂是明史史料的一大 特色。而比较之下,晚明史的史料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种类尤其繁多。一方面, 很多明朝遗老怀念故国,大量回忆性的资料得以留存:另一方面,清朝重视对晚 明历史的总结,使得相关资料刊刻成风。但是,专门记述复社事迹的资料却并不 多,更多的资料是零散分布在各种笔记、文集和方志中,因此,收集复社的史料 就是首要且非常艰巨的任务。 笔者整理后,认为有关复社的史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 正史。主要是明史。 2 野史和笔记。这部分为关于复社记载的主要资料,其中不乏有专门记载 复社事迹的资料。主要有吴山嘉的复社姓氏传略,吴伟业的复社纪 事,陆世仪的复社纪略,吴应箕复社姓氏、杜登春的社事始末, 谈迁的国榷,抱阳生编的甲申朝事小记,王应奎的柳南随笔, 黄宗羲的汰存录续辩、永历纪年,轶名作者的崇祯长编,计六 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徐秉义的明末忠烈纪实,蒋平阶的 东林始末,吴应箕的东林本末等。 3 文集。明清之际,文人喜爱刊刻文集,仅明史艺文志就记有1 0 0 0 多 部文集。研究复社,其社中主要人物所写的文集有很大参考价值。复社 领袖张溥著有( - h 录斋诗文合集,陈子龙著有陈子龙文集,吴伟业 增订晚明史籍考,中华书局1 9 6 4 年版,第4 页 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有吴伟业全集等,内容丰富,所含资料详实,为研究复社必备的 史料。 4 地方志。复社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影响地域十分广泛。特别是作为复社 运动中心的江南地区,复社活动尤其频繁,考察复社群体活动,地方志 方面的资料不可或缺。另外,明清地方志数量浩繁,虽然零散,但记录 很全,尤其是关于地方科举的记载对研究复社科举情况很有帮助。 概言之,复社研究的方便之处在于相关资料很多,而困难之处则在于这些史 料是零散分布在各种记录里,需要论者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恒心,还要能细心的加 以整理爬梳。 ( 二) 学术史综述 目前来看,中国学者对复社的研究并不太多,专门的研究论著很少。比较有 影响的研究者是谢国桢,剑桥史学家阿特韦尔在剑桥明代史里特别提到,“在 2 0 世纪研究晚明史的学者当中,有一个人高出其它所有人,他就是谢国桢。其 写有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之复社始末两章,在书中,谢先生考察了复社 成立的背景和联合经过,介绍了复社与温体仁、阮大铖的斗争过程,当为复社研 究的开山之作。谢先生还在晚年写成明末清初的学风一文,对复社也有更进 一步论述。此外,何宗美的论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也有两章专门论述复 社。其文对复社兴起的原因、复社的形成、社集活动,以及复社在思想、学术、 文学上的成就做了论述,特别是他对复社文学成就给予了相当多的笔墨,对复社 研究有很大贡献。其它还有张宪博的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和王家范的百 年世事不胜悲等文章。张宪博的文章注重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看复社的组织形态, 研究了复社的政党化趋向,认为复社在组织上是向近代政党的组织模式靠拢。王 家范的文章则批评了复社介入政治,对复社的成员不纯、党同伐异和营私攀援等 作风进行了批判,全文的基调以批评为主。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朱子彦的朋党政 治研究一书,此书主要研究朋党政治,但对复社也有很多处论及。其文认为, 1 ( 美) 牟复礼、( 英)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复社整个的群体活动都是围绕派系斗争而展开的,复社强烈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 得其一开始就笼罩着互相依傍、党同伐异的作风,书中认为复社过度沉迷于党争 是其最终没能在晚明有所作为的主要原因。其他诸如在南炳文明史、樊树志 晚明史等一般通史性的书中,对复社也有简单论述,他们多从复社政治活动 的角度看待复社。 国外学者注意力一般集中在东林上,对复社的研究不多,但日本学者小野和 子的研究则很令人瞩目,其作明季党社考一书在第七章以复社运动为题 考察了复社,作者对复社的成立、复社的理念以及与政治的关联从全新的角度进 行了述论与分析,为如今复社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通过上文对复社研究情况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复社 的成立情况、社集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上,而对复社自身的成员认定、组 织构成、成员的科举录取、复社与东林的关系等问题还未深入,尤其是对其组织 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社长设置以及在晚明科举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复社科举情况都 未有论述。同时,学者在对复社政治作用的评价上也有争论,有些学者对复社的 政治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复社和东林一样,在晚明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不能过高评价复社在晚明政治上的作用,如樊树志在 其 晚明史里认为,复社只是若干文人社团的联合体,是一个以文会友的文 人集团,是一个生员的结社,复社在组织上的松散,必然导致其政治作用有限。 上述这些空缺和具有争议之处,正是本文力求有所作为之处。 ( 三)本文的构思与框架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填补复社研究空缺。首先将弄清复社成员名录 作为开篇。通过比较有关复社名录记载的陆世仪复社纪略、吴山嘉复社姓 氏传略、吴应箕复社姓氏三本史料,并结合复社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后,笔 者发现三书是分别反映复社不同时期的名录记载,陆世仪复社纪略所载7 0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人为复社创始期成员,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所载2 0 0 0 余人,为复社发展 期最为稳定的成员名录,吴应箕复社姓氏所列达3 0 0 0 余人,则是复社组织 开始涣散后的名录,多有滥竽充数之嫌。三书互相交错,而尤以复社姓氏传略 最为详实,论者认为其是有关复社成员记载的最稳定的名录依据。 本文另一个着眼点是对复社组织的介绍,尤其是对复社组织中起上传下达枢 纽作用的社长设置进行研究。复社由众多分社合并而成,保持各分社间的联系就 需要社长来负责,“于各郡邑中推择一人为长,司纠弹、要约、往来传置。”1 但 前人对此并无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史料,对复社社长的人选和职责做了初步的考 察。复社社长为复社组织中的骨干,他们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联系权要,提携 组织成员,不仅使复社这一组织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也使得明末的整个社会风气 得以某种程度的改变。对他们的考察显然对复社整体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最为重要的创新是对复社科举进行研究。笔者考察复社科举发现,复社 的成立和发展过程无疑是与晚明的科举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复社的主要成员为 各地方生员,他们把科举当成安生之根本,而复社在成立时就是以擅长科举选文 和制艺吸引众人加入。随后复社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都取得了异常瞩目的成功,前 后共有1 9 3 人中进士,2 1 5 人中举人,录取率相当可观。复社科举的成功对复社 的发展非常关键,直接形成了“为弟子者争欲入社,为父兄者亦莫不乐之子弟入 社”2 的局面,复社人数得以翻番的增长。而复社科举的成功原因很多,包括复 社人士重视科考、充分利用人际关系、干涉选政以及复社活动地江南地区本身较 强的教育实力等。对此,本文有详细论述。 复社号称“小东林”,以东林后继者自居3 。本文对复社与东林的关系进行 梳理。通过结合前人研究,详细比对东林成员与复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现很多 复社人物如顾杲、吴昌时、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等名镇一时之人都离不开东 林人的背景,他们或是东林人的儿孙,或是东林人的学生,而那些无师承或血缘 关系的其他复社人士也是与东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东林和复社能在思想 上和政治立场上保持一致。而二者的区别则体现在斗争方式上,因为东林人员多 1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2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3 张溥就一直自称“吾以嗣东林也。见明史卷- - a a 张溥传。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在朝官员,且掌握部分权力,因而可以公开和强硬的打击对手。而复社最主要 的参与者是生员,为官并不多,且多居微职,在实力上远逊于东林,只能援引实 力派人物获得支持,但复社成员掌握着各地的舆论话语权,因此复社更多的是采 取以舆论为武器的斗争方式,在朝中团结清流,援引老臣,在地方则发动生员, 口诛笔伐,争取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发布留都防乱公揭批斗阮大铖这一 事件很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复社的斗争方式。 本文对复社政治活动的论述主要放在对复社与温体仁、复社与薛国观、复社 与阮大铖之间的对抗这三个阶段上。通过对保举令、陈启新的上书、陆文生告复 社结党、周之夔事件、留都防乱公揭、倒薛保周等具有影响力的政治事件进行 论述和分析,本文对复社政治活动进行全新的思考。特别是对前人论述薄弱的地 方进行补充,对前人研究充分的地方点到为止。笔者特别注意到,复社运动最为 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即是倒薛保周事件,在复社迫使薛国观下台,朝中清流力量握 有优势的情况下,复社没有选择清流人士而是扶植周延儒入阁,这既是对复社政 治活动力的肯定,也反映出复社政治上的保守和不成熟,复社错失了实现自身政 治理想的最好机会。随后,张溥的去世使得复社迅速衰弱,本就脆弱的凝聚力在 失去张浮这样杰出的领袖后很快崩溃,复社运动走向谷底。 复社在南明政权里的表现也是本文论述的内容。但是此时的复社已基本失去 作为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已不在作为一个整体继续活动,只能在复社的个别成 员身上去寻找复社的痕迹。在政治上,复社人士支持史可法、姜日广等清流派, 主张拥立潞王,在拥立失败后为马士英所排斥。随后,与复社有极大过节的阮大 铖得势,其百般打击报复复社,利用周钟失节投靠李自成农民军这一事件制造顺 案,直接导致大批复社成员被牵连,复社在这次打击下,势力消亡殆尽,基本上 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复社在改朝换代这一特殊时期做出的历史选择也是笔者的兴趣所在,面 对清军入主中原已成定局的形势,复社人士基本上是做了以下三种选择,第一, 继续抵抗清军,直至以身殉国。第二,退隐山林,不再问时事。第三,重新参加 科举考试,入仕清朝。而随着清朝下令禁止生员结社,复社也就彻底失去复兴的 希望了。 以上是本文整体的框架。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复社的成员与复社组织 ( 一) 成员认定 研究复社,弄清其成员情况应该是首要的和必须的问题。但前人的研究都没 有重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复社成员名录记载的资料有陆世仪 复社纪略、 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吴应箕复社姓氏三本。复社纪略载:“天如于 是裒十五国之文而诠次之,目其集为国表,受先作序冠弁首。集中详列姓氏,以 示门墙之峻;分注郡邑,以见声气之广云。”由此可见,成为复社成员在程序上 首先其名要收入国表,换言之,如果在复社集会所作的国表上列名,就可以 被认为是复社成员。复社的对头温体仁和蔡亦琛也都是以国表中的姓名来核 查复社成员,复社纪略云:“同帘薛国观出告体仁,以其国表姓氏查对, 见中式者多出复社。”1 “甲戌会榜发,弈琛以国表姓氏查对,见新进士多 出社局,大异之。”2 诸如此类记载均可证此论。 国表所傲是在复社举行大会之时。复社先后大会者有五次,便当有五次人员 统计。陆世仪复社纪略所录最早,为复社第一次大会,可视为复社名录第一 集,其所记复社列名人物共有七百多人。吴山嘉为复社创始人吴翱五世孙,其复 社姓氏传略即出自吴翱所做复社姓氏录,录名二千二百四十人3 ,基本包含 了复社纪略所录名单。吴应箕复社姓氏则同样列名有二千四百多人,但 与吴山嘉本出入不同有6 0 0 多人。朱希祖明季史料题跋认为:“吴翱本盖出 于国表一二集,吴应箕本盖出于国表三至五集。”表明了二者的区别所在,而吴 应箕孙吴铭道也论到“昔复社之兴,大会吴门者数,论次一时之文,为国表一集 二集,则诸君子共定,而三集至五集实先公独主其事。”4 吴山嘉自己在复社姓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复社纪略卷三。 ( 清) 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例言。海王部吉籍丛刊,中国书店1 9 9 0 年版。 朱希祖:明季史料题跋刘刻复社姓氏跋,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氏传略中写道:“两家多少异同之故,别有取舍之见存也。录中低一格者相传 为第二集。复社有伊山、虎丘、金陵三人( 大) 会,或日是册即金陵、虎丘两会 时所甄录。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弄清陆世仪本和两吴本各t l 的特点,陆本 是复社第一次集会所收录名单,为复社最初期的参加者,后人也以复社第一集视 之,静志居诗话便有“周之奎在复社第一集”的说法。吴山嘉本所列的复社 名单是复社前两次聚会的到会者,即当以崇祯六年虎丘大会列名成员为主,因复 社初期门户尚严,其列名者当为复社的主要参与者。而后期复社门户大开,入社 极为容易,沽名钓誉者尤为多,吴应箕本所增加者当多为此类人,而其本减少的 则当为虽前两次列名而后三次不再列名之人,另外,对于已有功名的成员,吴应 箕本也是不载名的,这样相比较而言,吴山嘉本是复社稳定期的名录记载,应为 复社名录最主要的依据,本文即是将其作为复社人物研究的重要资料。 另外,除了这些列名国表的二千多名士子以外,现在一些学者把参与复 社活动的一些东林人士也看作复社成员。2 因为复社与东林的关系十分的紧密, 时人以“小东林”视之,很多复社骨干都是东林后裔或者东林弟子,如顾宪成 与顾杲、黄尊素与黄宗羲、魏大中与魏学濂等的父子关系和周顺昌与吴昌时、高 攀龙与华时亨等的弟子关系,而且明史中也称“张溥、马士奇皆是东林”。 考虑到这种继承关系,把他们视做复社成员也是可以的。他们数量不多,多为有 一时影响的著名人物,如文震孟、钱谦益、刘宗周、黄道周等。 概而言之,复社最主要的参加者为生员阶层,且集中于江南,5 这些生员多 以读书为务,等待通过科举应试而改变命运,他们整日揣摩各地选文,互相切磋, 从而结社为友。同时,他们在意志品格上又敬仰东林名宿,视其为思想上和文学 上的正统。而且,复社有很多成员出于仕宦家庭,以江南为例,那里众多世家望 族的子弟都为复社成员。在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一书中,所介绍的江南望族 1 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卷末序。 2 何宗美的论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中即如此看。 3 ( 清) 抱阳生编: 甲申朝事小记杨廷枢纪中称:“东林之后,复社肇兴,说者共疑 为顾、高诸公复起云。”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9 3 页。 明史卷- - a 零周延儒传。 5 江南参加复社人数最多,而江南其地在晚明拥有的生员人数也最多,据钱茂伟国家、科 举与社会一书所整理的明朝各地乡试录取率表记载,南直隶在1 6 0 3 年的乡试参加人 数达6 0 2 5 人,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版。 7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有很多家族显然与复社关系密切,如吴中大姓吴氏、沈氏等。 ( 二) 复社的缘起 对于复社的组合过程,学者多有论述。但很多研究者没有注意,或者误认为 复社就是由江南应社联合其他文社而成。但实际上,复社虽主要起于应社,但复 社这个称呼其实本已有之,是由吴郡人吴翱、孙淳等四人首创,张溥而后才以应 社合之。笔者在搜索材料中发现以下几则史料:王应奎柳南随笔写道:“天 启中,吴中诸名士结文射( 社) 日应社。大江以南主应社者:太仓张采受先、张 溥天如、吴郡杨廷枢维斗迨崇祯庚午,楚中熊鱼山先生开元自崇明令调吴江, 最尚文章声气。时吴江诸生孙淳孟扑、吕云孚石香、吴翱扶九、沈应端圣符辈附 之,号召同人,创为复社,颇见嫉于维斗。孟扑至吴门,怀刺揭扬,再往,不得 见,日,我社中未尝有此人。我社者应社也。赖天如先生调剂其间,而两社以合 为一。”1 静志居诗话也有“崇祯之初,嘉鱼熊鱼山宰吴江,进诸生而讲义, 于时孟扑里居,结吴翻( 翱) 扶九、吴允夏去盈、沈应端圣符等肇举复社。”2 这 里,王应奎所提到的崇祯庚午即崇祯三年,这一时间恐怕有误,按明清江苏文 人年表所记,熊开元调任吴江令当在天启六年3 ,复社举伊山大会已在崇祯二 年举行。抛开此时间之误不谈,复社为吴翱、孙淳等人所创的事实是有根据的。 在吴、孙等人创复社不久,极具领导能力的张溥即统一应社和包括复社在内的诸 分社,在取社名时以“兴复古学”为宗旨而采用复社这一称号。 复社作为一个组织,是合并了众多分社而成,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载, 有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吴门羽 朋社,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4 又据复社纪略载,还有中州端社, 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和江南应社等,共有来自十五个地 1 ( 清) 王应奎:柳南随笔,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2 ( 清)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孙淳。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 9 9 0 年 3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天启六年条,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7 7 页。 4 ( 清)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孙淳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 9 9 0 年 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区十七个地方社团,各分坛站。复社有着自己的条规与盟约,其条规日:“自世 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日,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 不知泽民:人材日下、吏治日偷,皆由于此。溥不度德、不量力,期与四方多士 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日复社”1 。从其定的条规看,复社成 立的主要动机还是在文学改造上,其组织当是一个以文会友的文人集团。 而其盟约则为:“毋从匪彝,毋非圣书,毋违老成人;毋矜己长,毋形彼短; 毋巧言乱政,毋干迸辱身。嗣今以往,犯者小用谏,大则摈。既布天下,皆遵而 守之。”2 显然,因为晚明特殊的政治背景,东林成员与复社成员的关系等,复 社还是有着区别于其它文社的鲜明政治色彩,之前的文社多处于社会较安定时 期,醉心于以文会友的传统结社方式,目的纯粹。而复社的创立者,则更关心时 势,渴望为朝廷所用,因此在学问上力求有用之学。联系后来复社成员在政治上 的所为,其强调的所谓“毋巧言乱政,毋干进辱身”,实在就是其装饰之辞。复 社成员干预朝政,涉足官场的现象实在是比比皆是,如后来复社支持周延儒,扳 倒薛国观等,对此,后文会详细论述。 ( 三)社长之设 复社在众多社团合并后,影响地域立刻扩充,超过了其主要前身应社。“远 自楚之蕲、黄,豫之梁、宋、上江之宣城、宁国、浙东之山阴、四明,轮蹄日至: 秦、晋、闽、广多有以其文邮致者”3 ,规模上的扩大、内部社团的增多,显然 会带来很多组织上的问题。一方面,复社是一个对外而称的社,在其成立后那些 组成的分社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那么这些分社间的联系就是一个问题;另一 方面,复社影响地域如此之广,如何保持交通顺畅和成员联系也都是很棘手的问 题。对此,复社成立时特别定有要约,规定这种工作由各社长负责,“于各郡邑 1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2 复社纪略卷一。 3 复社纪略卷一。 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推择一人为长,司纠弹、要约、往来传置。”,这样,社长在复社中就起到很重 要的作用。 但社长之设肯定不是复社的独创,因为应社也是一个影响大江南北的大社, 也设有社长。尚在应社兴起与江左艾千子争论之时,就有“三吴社长传单各邑共 绝之”2 的行动。对于谁是复社的社长,从史料上直接看到的名单只有三个人, 赵自新、商周祚和陈大士。但复社如此一个大社,又言每郡邑中推择一人,社长 之数必然不止这几人。( - e 录斋集国表四选序有一份重要的记载:“往者始事之 秋,予与介生约四方之文,各本其师,因其处。于是介生、维斗、子常、麟士, 勒卣主吴,彦林、来之主越,眉生、昆铜、伯宗、次尾、道吉主江之上,大士、 文止、士业、大力主豫章,曦侯主楚,昌基、道掌、仲谋主闽,澄风主齐鲁之 间。”3 “主”即为主持之意,为主持者即是一方的负责人。所以,尽管这份材料 没有明说这些人即为社长,但我们仍可判断这些人很可能即是负责各方的社长。 复社以文章自负,操一地文章之选的人必然为复社地方之魁首,我们看这些 人:介生即周钟,镇江府人;维斗即杨廷枢,吴县人;子常即杨彝,常熟县人; 麟士即顾梦麟,太仓州人;勒卣即周立勋,华亭县人,由他们五人主吴地。彦林 即钱枋,嘉兴府嘉善人;来之即吴昌时,吴江县人;由他们二人主越地。眉生即 沈寿民,宁国府宣城县人;昆铜即沈士柱,芜湖县人;伯宗即刘城,池州府人; 次尾即吴应箕,池州府贵池县人;道吉即万应隆,泾县入。此五人主上江,主要 是安徽地区。大士即陈际泰,文止即罗万藻,大力即章世纯,士业即陈宏绪,此 四人除陈宏绪为南昌府新建人外,另外三人都为江西临川人,且列为江右四大家 中,为豫章派的代表人物。曦侯即易道暹,黄州府黄冈人4 ,由其主湖广之地。 吕基为陈肇曾,福州府长乐人;道掌即陈元纶,仲谋即陈燕翊,两人也都是福州 府人,由他们负责福建地区。澄风即宋继澄,登州府莱阳人,主山东地区。 从地域分散性上看,这二十余人( 除临川的几人外) 分处各不同府县,十分 有利于复社不同地方的联系,符合复社联系各地区的需要。从声望上看,这些人 又都是当地十分有名望的人士,如杨彝与顾梦麟,明遗民录卷一二称:“万 1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2 复社纪略卷一。 3 ( 明) 张溥:七录斋集国表四选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4 复社纪略中认为是汉阳府人。 1 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之际,士子喜倡新说,畔传注。彝与太仓顾梦麟力倡先儒之说,天下翕然从风, 称杨顾学”1 ,他们的弟子多达百人。至于周介生、杨廷枢、罗万藻等人, 都是“天下献之如神仙”2 、“尊之如泰山”3 的名人。再从经历上看,这些人在 复社成立前就已经是一些文社特别是应社的重要领袖或成员。据七录斋集刘伯 宗稿序记载,应社的主持也分江南和江北,江南应社由张溥、周钟、张采和杨 廷枢等主持,江之北应社则由万应隆、刘城、沈寿民和沈士柱等主持,复社起于 应社,应社的地方主持人也自当为复社的一地主持、骨干成员。另外,如陈际泰 为禹门社创办人,万应隆、吴应箕和沈寿民为南社倡办人,这些人作为社长,富 于声望、交际广泛,又经营社事日久,由他们负责复社的各种活动,十分方便复 社整体的交通和组织工作。如复社几次千人大会,正是通过社长“先期传单四出”, 才会有“四方士子舟相赴者,动以千计,山塘上下,途为之塞。”4 的盛况。 上述是关于复社社长的具体人员情况论述,而对于这些社长所负的职责我们 从史料中也可以发现,除要约中所言的“纠弹、要约、往来传置”等责任以外, 社长还有其他的职责推荐人才。 在科举考试上,复社作为主要由生员参加的组织,在帮助士子科举成功上可 谓不遗余力,社长作为地方极有声望之人,开通关节的能力自然也十分了得。复 社纪略载:“三吴社长更开别径,关通京师权要,专札投递尔时有张、浦、 许三生卷已经黜落,专札投进,督学倪元珙发三卷于苏松道马元扬达社长,另换 誊进,仍列高等。”5 另外还有在崇祯八年,温体仁心恨复社科举大盛,请崇祯下 了保举取士的诏书,复社立即行动,“传示各邑社长,推择经济博达之士能兴道 致治者与材力智术能排斥异己者,汇造一册。”于是复社又有多人被推。以使体 仁怅然叹日:“念不及此”。6 由此可见,复社社长为复社组织中关键的人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复社 能在晚明有那么巨大的影响,与组织上的有序是分不开的,这种有序也突出的反 映在社长的设置上。社长作为上传下达的纽带,推动了复社整体的发展。同时,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一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 ( 清)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 清) 抱阳生编:甲申朝事小记杨廷枢纪,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9 3 页。 ( 民国) 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复社纪略卷二 复社纪略卷二。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们作为复社组织中的骨干,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联系权要,提携组织成员, 不仅使复社这一组织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也使得明末的整个社会风气得以某种程 度上的改变。对他们的考察显然是对复社整体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 四)组织中的问题 复社组织还有一个特点,这也是明代文社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成员进退非 常自如,约束很少。晚明社会中,士子崇尚个人自由,加入或退出文社、诗社十 分的随便,复社也不例外。尽管在气势上和影响上复社非以前的任何文社可比, 但成员这种个人习性还是难以改变。他们对所谓的条约并不在意,也自然没有把 复社当作自己唯一的组织,参加复社的人士在原来的文社中都继续保留资格和参 加活动,而且似乎更加积极,在他们心目中,占第一位的或许仍是原来参加的那 个文社,而非复社,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复社成员,各自仍然属于当地的文社。这 种情况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得复社作为一个广大的文人联盟而迅速的扩充,而 弊端则在于,复社的凝聚力会受到影响。 因此,即使在复社名声大振的时期,仍有很多成员另行组织结社,如侯方域 早年加入复社后,十三年又和贾开宗创雪园社1 ,黄宗羲早年即入复社,但后来 又加入星社和证人社,吴应箕和陈贞慧在崇祯十二年在南京创国门广业社,却不 用复社原来的大旗。甚至,当阮大钺于安徽结中江社欲于复社抗礼之时,在皖的 有些复社成员居然也加入其中,直至后来方以智婉言相劝,钱秉镫等复社人士才 退出该社。 虽然这种结社的自由性无可厚非,但毕竟反映出复社组织性不强,这也造成 了复社组织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成员太杂。复社前期还门户尚严,有“天 如于是裒十五国之文而诠次之,目其集为国表,受先作序冠弁首,集中详列姓氏, 以示门墙之峻”之说。若要进入复社还需通过审核,“贤士大夫,必审择而定衿 契,然后进之于社”2 ,吴山嘉也称“入复社者皆端人正士”3 ,可随着复社声势 1 张慧剑: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崇祯十三年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5 5 1 页。 2 ( 清) 抱阳生编:甲申朝事小记诗社之祸,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7 3 页 3 ( 清) 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例言,海王邮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 9 9 0 年版。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壮大,士子以不入复社为耻,纷纷寻求加入,以至张溥尚在京师时,四方士子 就遥拜行师弟礼,然后挽举籍者登名社录而去。而到了后期,很多文人甚至写篇 文章即可加入复社,“咸以文邮至焉”而不必互相见面,由此可见入社之易。黄 宗羲对此就有批评:“崇祯间,吴中倡为复社,以网罗天下名士皆喜容接后 进,标榜声价,人士奔走,辐辏其门。蓬荜小生,苟能分句读,习字义者,挟行 卷西棹娄江,东放慈水,则其名成矣。”1 苟能分句读的人就可借入社而成名,由 此可见复社后期成员之滥。 这种成员的不稳定性和良莠不齐直接导致复社的向心力不足,从史料上看, 无论是在朝廷里还是复社自身的活动,以“复社”名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例 证很少,某些人之间的帮助更多是以朋友的身份去“请求”,而缺乏组织上的支 持。这样看来,维系复社内部关系的主要因素仍只是成员之间的友情,以此理解, 也就难怪会出现复社成员互相攻击的事例了,如黄宗羲对夏允彝的责难2 ,周之 夔攻两张等。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复社是这样一个组织结构:复社是一个对外而称的大社, 内辖十几个独立的社团,其中著名者如几社,这些分社与复社之间的关系比较松 散,对外共用复社大旗,对内则自我发展;复社没有名义上的领导机构,组织中 掌握话语权的人多是凭威望获得,而张溥一般被认为是复社最高领袖:同时,复 社势力遍及中国,为方便联系,便按照地域划分,设置社长来负责各地成员间的 联系,从而保证了整个复社组织的行动统一。 但复社在组织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还不能以现在的社团组织情况来想象复 社。但放在晚明的那种特殊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各地交通旅行的困难,复社联合 全国士子,大规模集会讨论国家大事,这种组织力量还是十分惊人,是值得关注 的。 1 黄宗蓑:南雷文约卷一刘瑞当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2 ( 清) 黄宗羲:汰存录续辩, 中国历史研究室编。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 1 3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复社的科举 ( 一) 复社成员科举概况 考察复社的科举情况,首先我们要论及复社主要成员的身份,前文已有论述, 复社成员主要都是各地生员,其读书人的身份,必然使得他们把科举当成安生之 根本,当成唯一的出路,复社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与科举考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复社纪略中言道:“令甲以科目取人,而制义始重。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 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师友,互相砥砺,多者数十人、少者数人,谓之文 社;即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遗则也。好修之士,以是为学问之地;驰骛之徒, 亦以是为功名之门”。1 这些士子首先是因科举这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复社的 前身应社即是一个十分注重五经课艺的文社,其成员对五经研习各有分工,七 录斋集卷二 五经微文序载:“是以五经之选,义各有托,子常、麟士主诗, 维斗、彦林、来之主书,简臣、介生主春秋,受先、惠常主礼,溥与云子则主易。” 这些人都为后来复社魁首,其中不乏成为当地著名的房选家,如周介生,其选出 的文章就广为应考士子所欢迎,“房选华锋出,时尚一新,天下竞称之。由是, 向日推豫章者,相率而推金沙( 周钟) 矣。”2 另一方面,复社运动的中心地区南直隶为明代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地区,同 时其生员人数也最多。据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一书所整理的明朝各地 乡试录取率表记载,南直隶在1 6 0 3 年的乡试参加人数达6 0 2 5 人,远远高于其 他地区,那里有着大量的生员们等待通过科举应试而改变命运,他们整日揣摩各 地选文,互相切磋,结社为友,对于在江南等地享有声望,尤其是那些选文名家 十分敬佩,以至有“天下羡之如神仙”的说法,正是他们成为复社组织的主力。 复社纪略卷一。 2 ( 明) 张溥:七录斋集卷二五经微文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1 4 上海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因此,复社是以一种特别的态度对待科举考试,笔者主要依靠记录崇祯二年 复社名单的陆世仪复社纪略和记录崇祯六年复社名单的吴山嘉复社姓氏传 略1 两本史料,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配合,列出下表: 省府进士举人府进士 举人 府进士 举人 南直隶应天 24 安庆 2o 徐州 12 苏州 2 64 2 淮安 12 扬州 54 松江 1 l 1 6宿迁1 0 镇江 1 04 常州 1 86太平23 池州 13 宁国 2 3徽州 23 北直隶顺天 64 浙江 杭州61 4 宁波 22金华2o 嘉兴 9l o绍兴53 湖州 56 江西南昌 67 抚州 26 吉安 47 建昌5l九江35 瑞州 31 福建福州 1 71 2 兴化 52 绍武 o1 漳州66延平o 1 湖广 武昌05襄阳13长州 o 2 黄州 47 常德 21 承天 2o 荆州25 广东 广州04 河南开封 21 归德 o3 汝宁 1l 山东济南l1登州 72 四川 lo 此表统计的是崇祯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复社科举录取情况,以地域划分,得 出复社在崇祯时期的科考中至少有1 9 3 人中进士,2 1 5 人中举人。其中,南直隶 最多,有8 5 人,而若以府计,苏州府则居第一,高达2 9 人。 崇祯朝共有六次科考,除崇祯元年的科考因复社尚未成立而不与统计外,余 下的五次科考共有1 6 4 3 人被录取为迸士,加上崇祯十五年特赐进士2 6 3 人,总 计录有1 9 0 6 人2 。而复社就有1 9 3 人被录为进士,录取比率高达l o ,复社的成 1 谈到复社科举录取,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个问题。因为有些举人或进士可能是在举业成功 后加入复社的,对此,本文第一章对复社名录有专门分析,这里采用吴山熹本作为参照,因 此所统计的所有复社成员都是在崇祯六年左右即加入复社,而复社科举的计算则是从崇祯四 年开始,笔者在此即这样区分,崇祯四年的科举主要以陆世仪复社纪略所计载的名录作 为参照,而崇祯四年以后的科举统计则以吴山嘉本作为统计来源。这样就最大程度的捧除了 有些举人或进士可能是在举业成功后加入复社的情况。 2 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6 0 4 - 2 6 2 1 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员也有2 0 0 0 余人,那么复社本身的成员进士录取率也在9 左右,而举人中式率 则高达1 9 左右。换言之,就是说崇祯朝1 0 个进士里即有1 个是复社出身,而 l o 个复社成员里,即有1 个是进士,2 个是举人。一个文社,能有这么高的科考 录取比例,能有这么多的成员接连中式,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