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科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产生了具有复杂内涵的科学理性。中国知识 分子对科学理性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物质技术、制度规范、人的价值。科学成 为一种强势话语,并且渗透到文学领域。茅盾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发表文章,提倡 写实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是科学主义在文学上的反映,茅盾也自觉地进行写实 主义文学创作。茅盾的理性人生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茅盾是一个集文论和创作于 一身的作家,他能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创作过程非常理性。茅盾 20 世纪 30 年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科学理性特征,特别是围绕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的叙事,我 们把它称为“ 上海叙事” 。 茅盾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科学家,他用社会科学理论引导文学创作。茅盾作 为一个左翼作家,特别注重阶级理性,这一点对他的创作中影响很大。茅盾上海叙 事的理性特征初步归纳为三个部分,即社会科学理性、阶级理性、都市文化理性。 都市文化理性包含四种理性类型,即自然科学的技术理性、都市文化的经济理性、 人性的意识理性、心理科学的方法论理性,把他们放在一起是为了更鲜明的认识都 市的审美叙事。本文试图通过几个部分的论述,能够基本把握茅盾“ 上海叙事” 的科 学理性特征,也进一步理解茅盾和他的创作。 关键词: 科学 科学理性 茅盾 上海叙事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the science expanded unceasingly to the entire societys influence, produces scientific rationality had the complex connotation. china intellectual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to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lity understanding: material technology, system standard, persons value. the science becomes one kind of strong trend words, and seeps to the literature domain. mao dun and so on a large quantities of literature critic publishes the article, advocated the realism literature, the realism literature is the reflection of scientific rationalility in the literature, mao dun also on own initiative carries on the realism literary production. mao duns rational life also affected his creation. mao dun is a collection literature commentary and the creation in a bodys writer, he can use the theory to guide his creation, the creation process is unusual rational. the mao dun the 1930ss creation had the distinct scientific ration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ly revolved narration around shanghai and the peripheral locality launched, we were called it “ narration of shanghai” . mao dun may call a social scientist, he uses the social sciences theory to guide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mao dun takes a left- wing writer,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social class rationality specially, this point deeply affects his creation. the mao dun shanghai narrative rational characteristic preliminary induction is three parts, namely social sciences rationality, social class rationality, metropolis culture rationality. the metropolis culture rationality contains four rational type, namely natural sciences technical rationality, the metropolis cultures economical rationality, the human nature consciousness rational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method logical, puts them in the same place is for brighter understanding metropolis esthetic narr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several partial elaboration, can basically grasp mao dun “ narration of shanghai” the scientific rational characteristic, als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ao dun and his creation. keywords:scienc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mao dun narration of shangha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 言 文学和科学作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学科,有很长一个时期被绝对的对立起来,并 且往往以“ 形象思维” 和“ 抽象思维” 的差异作为进入这一命题的逻辑起点。1 其实早 在近代,文学就受到科学的浸润,与科学结合起来了,体现出了强烈的科学性。 “ 科学” (science)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 scientia” ,原意为“ 学问” 、“ 知识” 。 所以, 狭义的科学主要指关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知识系统 (system of knowledge) , 如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扩大至指称一切探寻、发现、掌握事物客观规律和普遍原 则的学问。2“ 理性” (rational) ,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 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进 而成为“ 理性主义” (rationlism) ,主要是指欧洲理性主义,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 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科学” 和“ 理性” 在认识事物的原则 上的某种一致性,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特征,一种认识问题的定向原则。 近代的巨大历史变化是以中国被西方征服拉开序幕的,并且是以蒙受巨大的耻 辱和灾难为代价的,西方的坚船利炮让中国旧知识分子陷入了对传统价值体系的怀 疑和思考。他们为了救亡图存,把眼睛开始聚集西方,作为西方近代核心文明之一 的“ 科学” ,被他们认为是推进西方现代性的最根本的要质。启蒙救亡两大主题的结 合,使得知识分子高扬“ 科学” 的大旗,把科学作为中国社会逐步强大和迈向现代性 的重要工具。 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 科学” 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物质的实用主 义立场即把科学作为一种物质技术,到把科学作为一种思维的方法和价值观念,即 科学主义或者说科学理性。甲午海战的失败直接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中学为 体, 西学为用” 的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挑战, 把“ 科学” 仅作为一种物质技术层面上的 理解,最终不能完成中国知识分子强国的梦想和现代化的期望。 1 刘为民著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8 页 2 周晓明 现代科学技术实践与现代中国文化生态 , 江汉论坛2007 年 10 期,第 107 页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对文化制度层面的反思,他们不断向西方寻求新知,直到 严复把社会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 科学” 才开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达尔文的进化 论传入中国后,就被当成生存竞争、社会进步的根据,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 成为进化的历史观的根据,于是他们把历史的进步寄托在了“ 科学” 之上,这时的“ 科 学” 是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原则立场,一种理性思维范式。 “ 科学” 成为强势的话语在中国得以展开,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语境,进而影响到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科学与文学的这一段不解之缘开始了。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一章 科学理性的内涵和茅盾的理性自觉 1.1 科学理性的演变及内涵 1840 年3 ,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战争的惨败和 辱国条约的签订,让这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帝国陷入了濒临灭亡的边缘。面对亡国灭 种的危机,一大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关于救亡图存的思索。他们在苦苦的 思索和探求着,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西方掌 握了科学技术。他们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中国的儒家伦理 纲常是不变的真理,于是“ 中体西用” 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体西用” 的价值范式受到怀疑 和挑战,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对社会制度层面的思考。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现 有的封建制度阻碍了国家的强大和繁荣,而唯一的途径就是维新变法,通过制度的 更新达到对国家的改造,进而实现富强的目标。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具有维新 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展了“ 公车上书” 运动,尽管维新变法很快失败,但对中国的思想 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从而开 始了对制度的理性思考。 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比东西差距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科学理性的认识,他们逐 渐把科学理性从制度的层面引伸到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 价值观念和人格体系。实际上,科学在中国的演变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正是 因为物质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制度领域,进而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人的价值观 念和思想体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理性作为人的一般价值也被确立下来,这是和科 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的,而最敏感的觉察到这一点的,就是当时的知识 3 蓝爱国认为:1840 年的核心意义在于,他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完全割裂了此前和此后的历史逻辑,孔孟 之道作为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着文化的中心地位,向西方学习(无论是制度还是精神)用西方的现代观念 改造中国则是之后的文化方向。 启蒙与救亡主题新论18401849 中国文学史的常态史观 , 文艺争鸣 2007 年 11 期第 75 页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分子。 科学理性在西方本来是基于科技的一种量化思维方式,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数量 的分析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它强调对事物认识的客观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却不是这样,它是建立在一种模糊的体系之上,很多时候同样的事物可能会出现两 极对立的认识,虽然对立却能互为补充。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人的理性精神很 多时候出现两极思维,最终不以追求事物的客观性为终极目的,主观性很强。 从科学理性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也可以看出,它渗透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便产生 了不同的涵义,成为一个有着多重内涵的概念。由于笔者的阅读量有限,至今还未 找到关于科学理性准确定义及分类,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总结,这里只是试 着去描述科学理性的分类。科学理性可以理解成三个层面,即技术物质层面、现代 性制度文化、现代人格和价值。 从技术层面去考察科学理性是其最原初的内涵,它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产 生的,是一种基于生产方式改变产生的技术理性。这种以物质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理 性要求人们认同现代工业方式和社会结构变化,甚至把社会的一切发展都归结到物 质技术上。近代的衰弱迫使中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这就使得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 技术理性最早受到认同,物质技术被认为是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工具,成为超越一 切的制胜法宝。物质技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能够普遍接受的理性层面,因为技术 理性不直接对制度起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可以用来维护旧有制度。物质技术的破坏 作用不是没有引起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视,甚至引发了论争,但技术理性价值还是被 认同和强调,而技术的破坏作用是由于人类的不当造成的。 从制度层面上去考察科学理性是其在社会领域的延伸,由于技术理性在某些领 域的无能为力,使得人们开始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去作理性思考。由于甲午中日海战 的失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仅仅依凭物质技术挽救不了中国的危亡,对制度 的思考和改革开始了,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一种社会科学理性思维产生了。社会 科学理性建立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思考基础之上,通过对 社会状况的系统科学分析, 达到对社会现状的深度认识, 进而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 或者调和社会矛盾和争端。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它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是的潜在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惯性,也就是说不自觉的对社会人生做理性思考。 从现代人格和价值的层面去考察科学理性是其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这主要是 从人的角度来发掘理性,特别是人的意识理性,主要包括推理、思考、判断等一些 自觉的理性活动,还有一些非理性的活动,包括直觉、情感、意志、灵感、无意识 等。 实际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远不止物质生产领域, 对精神领域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考察科技与人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人格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展开命 题的, 它区别于在没有科技影响下的社会中的人的状况, 而且是一些实质性的差异。 科学理性的内涵问题可以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来作一个总结,物质技 术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为了理性地思考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文学创作中的理 性特征正是基于这一点,文学是人学,必然指向人的终极价值,科学理性和人文主 义在这一点上是不矛盾的,科学的出发点必须是人和人的价值。科学主义不能排斥 其它的科学形态而走向“ 科学至上” ,而应该与其它科学形态共同实现其终极目标, 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 文学的终极价值也在于人,很多作家通过写人来反映时代社会,人不应该成为 社会的工具,而是目的。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是在反映整体社会的过程中来 思考个体的人的价值,这就是一种基于人的意识的理性。 1.2 茅盾文论的理性先导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一大批文艺家发表文章提倡文学革命,以期推进中国文学的 现代化,他们比较中西文学并对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进行介绍,结合中国的实际他们 选择了写实主义思潮。写实主义其实就是理性思维在文学上的反映,它以真实反映 社会为其基本诉求,正是寻求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辨。茅盾作为当时重要的文论家 之一,对写实主义有很多的论述,与其他文论家的写实主义文论一样,成为当时文 艺创作的理性先导,科学理性对文学潜移默化的攻势开始了。 1920 年 1 月,沈雁冰发表我对于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 ,他对西方各文学流 派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西洋古典主义的文学到卢骚方才告终,自然主义从左拉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起,新表象主义是梅德林开起头来的。 (易卜生亦有表象之作,详见拙作表象主义 篇) ,一直到现在的表象主义派;现是局促于前人的范围内,后来解放。 (卢骚是文 学解放时代) ,注重主观的的描写,从主观到客观,又从客观变回主观,却已不是 从前的主观,这其间进化的次序不是一步可以上天的。” 4 同年 9 月,他在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比较自然主义文学和新浪漫主义文 学的优缺点,他批评了自然主义文学,他说:“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极盛于十九世纪 末二十年,正和科学的唯物主义并行,又是对于浪漫(romantie)末流的反动,在 文学思潮进化史中自然有相当的贡献,但绝不能靠他去创造最高格的文学。” ,“ 自 然派文学只重观察, 在当时原可补救浪漫文学只重想象的偏失, 但就文学全部来说, 过犹不及。” 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法国作家法朗士的话批评自然主义,“ 我们从前对于科 学的坚强信仰心,虽然失去了一大半 这批什么叫科学呢,你讲讲看?只是眼镜 罢了 最感动我们的,我们见是最可爱的和最想望的的东西,显然是那些一部分 带神秘性而是我们不明白的东西。美,德性,天才,永远有他们的秘密。cleopatra 的韵,saint francis 的媚,racine 的诗,倘使一到科学手里,便绝不能成形显现出 来 ” 同时他还引用叶芝的话“ 科学主义是几于无孔不入了,但在文学上,决用不 着科学,因为文学不必发明,只照老样做。” 在文章的结尾他说:“ 能帮助新思潮的 该是新浪漫的文学,能引我们到真确人生观的文学应该是新浪漫的文学,不是自然 主义的文学,所以今后的新文学运动应该是新浪漫主义的文学。” 5 沈雁冰认为新浪漫主义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应该发展的方向,这是他对照当时西 方文艺和中国文艺的现状做出的判断。沈雁冰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和西方文学发展到 同样的阶段,而当时西方文学发展到了新浪漫主义也就是象征主义的阶段,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与世界接轨,这样一来,新浪漫主义自然成为他的选择。选择 新浪漫主义是渴求中国文学迅速现代化的表现,这样能够使中国文学较快地和西方 4 茅盾我对于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 页 5 茅盾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8 页,第 41 页,第 44 页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文学走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借鉴西方成了当时知识分子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沈雁 冰较早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中国文学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现状和规律,盲目学习西方的最新思潮可能 不利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所以后来沈雁冰又开始倡导自然主义、 写实主义文学。 从 1921 年开始,沈雁冰陆续写了很多介绍、批评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文章, 甚至和很多人展开关于自然主义的论战,肯定了自然主义的文章要以科学为基础, 1922 年 4 月,他在语体文欧化问题和文学主义问题的讨论一文中写道:“ 可惜 时代晚了些,科学方法已是我们的新金科玉律。浪漫主义文学里别的原素,绝对不 适宜今日,只好让自然主义先来了。” 6五四时代的特征和科学理性的张扬,决定了 写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 同年 7 月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说:“ 自然主义是经过近代 科学的洗礼的;他的描写法,题材,以及思想,都与近代科学有关 自然派作家 大都研究过进化论和社会问题” ,他在结尾处写道:“ 我们应该学习自然派作家,把 科学上发见的原理应用到小说里,并该研究社会问题,男女问题,进化论种种学说。 否则,恐怕没法免去内容单薄用意浅显两个毛病。” 7他还以“ 真” 作为艺术的标准, 并以此作为科学和文学的联系,他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写道:“ 近代西洋的文 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 求真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 8。 科学思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扩大,在文学上就表现为注重客观的写实文 学思潮的盛行。沈雁冰自觉地把新文学的发展和科学理性思潮联系在一起,把写实 主义文学流派的形成、发展纳入近代科学的范畴,并且通过文学理论的创作扩大了 写实主义在现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使得文学作为近现代思想舆论的前沿,成为 科学理性在文学创作上的先导。 6 茅盾语体文欧化问题和文学主义问题的讨论 茅盾全集第 1 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9 年版,第 1 8 7 页 7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38 页 8 茅盾文学与人生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 271 页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茅盾的理性生活经历 茅盾,1896 年 7 月 4 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的一个姓沈的家庭里。9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又名燕昌。“ 茅盾” 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使用得 最多、最有影响的一个。茅盾的创作不仅体现在文艺批评方面,还包括小说、戏剧、 散文、诗歌,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个集理论和实践创作于一身的文艺家,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影响深远。 这和茅盾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茅盾出生在乌镇,水陆交通的便利使得这里 颇得近代风气之先,悠久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思想在这里交融,产生了古色古香的现 代文明;茅盾的父亲喜欢声光化电知识,接受了维新思想,茅盾小时候在家塾里所 读的书都是他的父亲挑选的,很多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茅盾后来到湖州中 学念书,学校开的课程很多,不仅有古文,还有地理课程和英文;茅盾的母亲听说 嘉兴中学数学老师水平很好,就又将茅盾转学,因为他的父亲一直希望他以后能读 理科。 1913 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这三年的经历对茅盾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北京大学茅盾学习了国文、地理、英语、法语、欧洲文学史等一系列课程,还自 己读了很多典籍,包括二十四史 、 昭明文选等,最为重要的是他打下了坚实 的外文基础,阅读了很多外文书籍,对西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有了很全面的了解并有 了深刻的体会。茅盾后来在编辑、翻译、文艺批评、写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 的成就,与他在这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代教育的接受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使茅盾与传统知识分子在知识结 构上有了不同的改变,这种现代的知识结构使他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够自觉地做科学 理性的思考,直接影响到茅盾以后的思想倾向、文艺态度,继而影响到茅盾的文艺 创作。 1916 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经卢学溥介绍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工作,开 始是在编译所的英文部,后来又转到了国文部。通过编译工作,茅盾的英文水平大 9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 页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提高,并且阅读了不少原著,吸取西方科学、文化的精神滋养,所以不难理解茅 盾后来的文艺批评创作中显示出的阅读广泛和理解深刻。他后来又正式接编小说 月报 ,他在改革宣言里列出了亟需翻译的外国作品名称,认为中国文学的革新应 该借鉴西方文学,他积极从事新文学的活动,使得小说月报成了文学研究会的 代理机关刊物,并在上面发表了很多文艺批评文章,顺应了新文学思潮的发展。在 上海茅盾还结识了陈独秀,并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五四科学思潮形成的强大 科学理性语境使茅盾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作观念,成为茅盾创作和思维的一个动 因。 茅盾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是在 1927 年,他陆续发表了蚀三部曲。大革命失 败后他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虹 。1930 年茅盾回到上海,加入 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迎来了他创作上的旺盛期,他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 、 中篇林家铺子 、“ 农村三部曲” ,其间还创作了很多中篇和短篇小说。茅盾是既 进行理论创作又写作小说的作家,并且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是为数不多的。茅盾对新文学所进行的文学批评贯穿着一个明显的思想轨 迹,就是五四科学理性对他的影响和他对科学理性的推动。茅盾深厚的理论修养又 促使他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始终用理论来规范自己的创作,这就使得科学理性在茅 盾的小说创作中成为一个清晰的特征,而且这一特征被强化了。 茅盾上海叙事体现出明显的科学理性特征,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形成的。 首先是茅盾的个人气质和性格决定的,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就透露出他 是一个头脑冷静、长于思索的人,习惯很理性地通过分析判断来思考问题,在理性 的节制下情感很内敛。其次就是对欧洲现实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近代中国的社 会政治经济现状使得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社会批判” 精神广泛地为知识分 子所选择和接受,茅盾还系统的接受了自然主义思潮,自然主义对人的细微描写透 漏着科学的理性诉求。再次就是五四启蒙思潮的张扬,以及对中国新文学创作中一 种过分追求直觉和非理性倾向的反拨,茅盾强调社会背景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 识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 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是对于人类有关系的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文学, 在被迫害的国里更应该注意这社会背景” 。 10最后就是科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茅盾小说创作向科学理性的倾斜很大程度上是与时代思潮有关,科学的强势话语使 得茅盾把科学理性引入小说创作。 10 茅盾社会背景与创作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7 页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第二章 上海叙事的社会科学理性特征 2.1 上海叙事的社会科学理性概述 李欧梵说: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 上海已和最先进的城市同步了。 ” 11上海自 1843 年正式开埠以来,城市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市政体系逐步完善,都市居民人口 不断增长,到 20 世纪 30 年代已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的第五大都市。 茅盾自 1916 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以后,就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 1916 年到 1926 年茅盾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十年,在这期间他从事编译工作和接 编小说月报 ,还写了一系列文艺批评。准确地说,从 1921 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 开始,茅盾开始参加社会革命工作,这也是他的理想和愿望,1926 年茅盾离开了上 海,作为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会后留在广东工作,后又辗转武汉、九江、 经牯岭回到上海。1928 年 6 月茅盾离开上海去了日本并于 1930 年 4 月返回上海, 1937 年 12 月茅盾因为上海沦陷而离开了这座城市,以后再也没有在上海长期居住 过。 上海的生活工作经历构成了茅盾小说创作的重要积淀,1927 年 9 月到 1928 年 6 月,茅盾先后发表了蚀三部曲,赴日期间创作了小说虹 。30 年代茅盾开 始以上海为中心题材进行小说创作,并进入小说写作的高峰和成熟期,从 1931 年 到 1932 年 12 月,茅盾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 ,与此同时也写完了中篇小说林 家铺子 ,这两部小说都是围绕上海展开叙事的,茅盾还有很多短篇小说也是叙述 上海的,特别是战火纷飞下的上海,像多角关系 、 少年印刷工 、 第一阶段的 故事等,因为这些小说都是围绕上海及其周边城镇、乡村展开的,所以称之为上 海叙事。 与前期创作不同,茅盾在 30 年代的创作明显有着社会科学理论参与的痕迹, 11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通过对上海金融、工业等社会状况的整体和系统的深入解剖,进而对中国当时的社 会作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汪晖认为,茅盾从蚀 、 虹到子夜创作转变的 关键在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澄清 ,他说:“ 子夜产生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政治力 量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化日趋明确的时代,左翼作家群的形成是和他们对中国社会 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密切相关的” ,茅盾作为主要的左翼作家,这一特点表 现得尤为突出,“ 力图以一整套关于社会的明晰而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和自己 面临的一切问题。小说,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成为茅盾分析和描绘中国社会 的基本手段。” 12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茅盾创作出现的转变是科学理性参与文学叙事的强化,特 别是子夜 、 林家铺子和“ 农村三部曲” 最为明显,而这几部作品多是以上海的 城市及周边城镇、乡村为背景,所以本文把上海叙事的写作范围定格在这几部小说 里,为的是能更加清晰地观照茅盾小说创作的这一特征。 社会科学理性作为一种非文学因素引入文学,如果走向极端就会使作品自身的 文学性受到削弱,弄得不好还会出现直接损害文学性的倾向。世界文艺史上很多作 品就是这样,科学性代替了文学性,作品的科学价值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人们往往 不再把它看作文学作品,而是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考察。科学理性引入文学思潮也会 出现一些损害文学性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是以实证主义和科学思潮为背景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强调对客观事物细 微差异的描写,把环境和遗传看作根本的和决定的原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近乎病 态化,实际上很多作家只是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而并没有实践自然主义。茅盾提 倡自然主义文艺,自然主义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分 析,但是这不仅没有损害作品的文学性,反而使人物的行星更加生动,更加具有个 性化。 一种是公式化、概念化,社会思潮的某种概念被当作作品的根本出发点,文学 创作成为对某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宣传。茅盾曾经写文章批评华汉地泉三部曲就 具有这方面的问题,他说:“ 一个作家不但对于社会科学应有全部的透彻的知识, 12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 9 8 9 年 0 1 期,第 8 5 页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并且真能够懂得,并且运用那社会科学的生命素 唯物辩证法;并且用这辩证法 为工具,去从繁复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出它的动律和动向;并且最后,要用形象的言 语、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从这些现象中指示出未来的途径。所以 一部作品在产生时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一)社会现象全部的而(非片面的) 认识, (二)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 13 “ 社会科学理论作为非文学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参与是有限度的,它不可以成 为一个自足的因素独立存在于作品之中” 14, 也就是说科学理性介入文学叙事不可能 是直接的,否则就会步入上面提到的两种倾向。可以肯定的说茅盾小说创作的社会 科学理性特征基本上还是在文学审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没有过多的破坏文学 性。社会科学理性使上海叙事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宏观视野,使我们能够全景式的观 照当时的社会和人生,这也是茅盾创作超出很多作家的特性所在。 2.2 社会科学理性与主题提炼 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许多作家把社会革命和斗争带 入文学创作,有意识地宣传阶级压迫和斗争,这是当时的时代命运决定的,但是很 多作家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理解肤浅,加上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简单思考,造成了创作 的概念化、公式化。社会科学理性对文学创作的渗透,是 20 世纪 30 年代很多作家 存在的创作倾向,并不仅仅表现在茅盾身上,只是茅盾比较成功,没有完全走向公 式化、概念化。 茅盾是一位兼有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气质的作家,他自己也曾坦言:“ 我的职 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15作为 一位社会科学素养极高的作家,茅盾曾经对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上海做了一系列的史 料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考察和研究,16他用社会科学理性的思维准则去进行 写作,创作了一系列以都市上海为题材的小说,科学理性成为茅盾对都市上海展开 13 茅盾地泉读后感 茅盾全集第 19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31 页 14 王嘉良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 学术月刊2007 年 11 月,第 108 页 15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茅盾全集第 19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7 页 16 茅盾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4 年 5 月版,第 9 8 页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叙事的基准,纷繁的上海都市生活成为茅盾理性思考的对象。 茅盾重视在文学创作中对社会政治、经济进行综合分析,全景式的展示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概括其本质,叶圣陶就写文章说茅盾“ 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和 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17从茅盾个人来说,他的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和理论修养 已经形成了一种科学理性思维,并且不自觉的规范其创作,他的情感直觉等因素都 被分析判断等理性思维所滤化整合;从他的创作过程来说,茅盾小说创作体现了社 会科学研究的程序化和推理的特征,先进行全面的观察,再进行缜密的分析,最后 作出本质的概括,然后再进行文本的写作;从创作的对象来看,作品的主题、人物、 情节乃至艺术手法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意义,被科学理性所规范。 这一点尤为突出地体现在主题上,主题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 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点。18一般情况下作家都是先占有了大量的 生活素材,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而茅盾的主题往往是“ 从一个 社会科学的命题开始” ,19再围绕着这个社会科学命题进行观察,寻找充实主题需要 的生活素材,茅盾小说的创作过程和思路呈现出鲜明的科学理性特征。 茅盾在晚年回忆写作子夜创作过程时说:“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 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产阶级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帝 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的半殖民地化了” ,“ 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20这段 话表明了茅盾创作子夜的意图,也告诉我们小说的主题是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 没有出路,这一主题是茅盾在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与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势力的关系进而推理出来的,可见茅盾小说主题的提炼过程 带有明显的科学理性特征。同样茅盾在写林家铺子 、 春蚕时也是为了表现在 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下中国小市民和农民经济上的破产。 确定了小说的主题之后,茅盾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 闲来无事, 17 叶圣陶 略论雁冰兄的文学工作 , 叶圣陶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1 页 18 陈桂良茅盾写作艺术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4 页 19 茅盾我怎样写春蚕 茅盾研究资料 (中)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39 页 20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我走过的道路 (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92 页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就常到卢表叔公馆去,跟一些同乡故旧晤谈。他们是卢公馆的常客,他们中有开 工厂的,有银行家、有公务员、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机的。从他们那里我 听到了很多,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看得更清楚了” ,“ 同时我再一次参观了丝厂和 火柴厂” ,“ 日常课程就变成了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的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 想办什么厂,看人家” 。21茅盾把自己的观察得来的材料纳入社会科学理论的系统之 中,将其与主题对照结合,最终决定小说该怎样写,这样使得主题更加明确和集中。 这与创作蚀三部曲时有了明显的不同,茅盾曾经这样写道:“ 我是真实的 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 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着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 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 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 22在写作蚀三部曲时茅盾更多的是写自己 经历的熟悉的生活,而到了子夜 ,茅盾想大规模的写中国的社会现状,做社会 的剖析。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 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 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 的斗争; (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 恐慌。23 子夜叙事文本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这样,主题被明确的概括和集中,也正 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剖析,“ 算是 春蚕 的主题已经有了,其次便是处理人物、构造 故事” 。24茅盾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展开对社会的严密剖析,突出了小说叙事的目的 和倾向,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 “ 和那些远离生活实际,一味抒发个人心灵的作品相比,茅盾的创作显得格外 21 我的回顾 茅盾研究资料 (上)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79 页 22 从牯岭到东京 茅盾研究资料 (中)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 页 23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研究资料 (中)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 8 页 24 我怎样写春蚕 茅盾研究资料 (中)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8 页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厚实沉重,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更经得住反复咀嚼,在革命的年代里,这种真实 的反映了社会现实,触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的作品,能够激发读者关于个人 道路和民族前途的深入思考” 。25正是由于创作之前主题的明确,并自觉地用主题去 引导和规范创作题材,才使得茅盾能够更深刻和全面地描写社会,从而让作品更能 够反映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深刻转变,也使得茅盾的创作呈现出非凡的社会科学理性 光芒。 2.3 社会科学理性与人物刻画 茅盾用社会科学理论来制约和规范小说的创作,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小说的主题、题材都是以社会命题为基础,所以人物的生活经历、命运和结局 在作家进行创作准备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做到与主题和题材的一致,“ 写作方 法是这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联带关系等都 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大纲,把它分章分段,使他们联接呼应” 。26人物是在创作 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 这不仅使得创作过程呈现着很强的理性特征, 作品也不例外。 作家的特殊工作经历和职业生涯,或者说他的左翼作家身份,对其认识和评价 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习惯用社会政治、经济的视角去全面剖析社会,在安 排人物和塑造人物形象不自觉地受到了阶级观念的影响。他在关于小说写作的文论 中写道:“ 从文学发展上看来,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由民众的而渐渐缩小至于特 殊阶级的” ,“ 全民众 将成为一个怎样可笑的名词?我们看见的是此一阶级和彼一 阶级,何尝有不分阶级的全民众?” 。27 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自觉地用阶级的观念去思考,人物形象始终受到理性 的束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样是资本家,赵伯韬和吴荪甫便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是买办资本家,一个是民族资本家。作为买办资本家代表的赵伯韬,“ 他是大 户多头,各项公债他都扒进。” 他和外国资本、军阀政客勾结,以赚钱为目的,拉 25 樊俊茅盾:现代中国文学的巨匠 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49 页 26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研究资料 (中) ,孙中田、查国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0 页 27 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茅盾全集第 1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99,501 页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拢引诱民族资本家进入投机市场, 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为了打败民族工业资本家, 赵伯韬不惜出卖国家投靠外国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成人本科考什么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临床本科呼吸系统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2025年版标准的企业与个人间的借款合同范本
- 火锅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
- 2025标准的家庭保姆服务合同协议书示例
- 镜片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镜子动作课件
- 镜像法求静电场边值课件
- 镁熔炼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课件
- 潮玩市场IP授权运营风险控制研究报告:2025年行业现状与应对策略
- 小提琴培训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
- (带目录)员工劳动合同书版Word模板下载
-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
- 工业数据采集技术及应用 -配置能源采集仪表参数
- 《应急救援知识》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课件: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指南
- 【一例重症肺炎的个案护理案例报告6000字(论文)】
-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二全册第6课《温故知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